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0: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人性化设计

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 任课教师

彭江教授

年 级

2013级

专 业

翻译理论与实践

班 次

翻译理论与实践

学 号

2013307

姓 名

唐俊彦

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人性化设计

摘要:人性化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把情感体验因素纳入产品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图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玩具设计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分别从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即物境状态、情境状态、意境状态分析,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运用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儿童玩具的设计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人性化的儿童玩具。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情感体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玩具设计

一、前言

将情感体验纳入儿童玩具设计的参考因素是实现其人性化设计的方法之一,儿童玩具用以满足儿童情感需求,容纳儿童各种好奇与兴致,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认知事物。针对中国的独生子家庭增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由于缺乏与之心理年龄相适应的沟通语言、游戏伙伴,而容易形成孤独感和失落感的现状,设计师可以通过玩具的外形、声音、表情和图像等形式的设计使其与儿童沟通,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使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情感与情感体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 人的感官体验会在心中引起反应,如看到红色的火焰或灰暗的天空,随之而感到的就是一种愉快的或阴沉的情绪,这是感官体验基础上的情感的体验。种种情感都会在心中形成体验,都属于情感体验的范畴。情感体验具有三个层级,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

三、玩具设计中儿童情感体验要素分析

儿童的情感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儿童情感的发展(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motion)随年龄增加而不断分化,是一个由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向高级的、复杂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新生儿只有两种情绪:偷快和不愉快。六七个月的儿童出现依恋感。到3岁前儿童情感的社会性成分增多,并有了羞耻感、同情感、嫉妒,责任感则刚刚萌发。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已相当丰富,初步具有了成人所有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已进一步地发展,理智感突出地表现为好奇和好问。小学儿童己学会控制情感,理智感、荣誉感、友谊和审美感进一步地发展,内容进一步地丰富。情感则通常是互相矛盾,如依恋感和独立感、成人感并存。不同的阶段儿童所能感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从儿童的认知水平来看,在儿童情感体验层次上主要集中于物境和情境两个层次。

四、儿童情感体验层次

4.1 物质层面 (即物境)

在物质层面,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体验,道具(儿童玩具)通过具体的形态、色彩、声音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刺激人的感官器官。 4.1.1 形态与情感体验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提到:“形式既为空洞的抽象之物,又有自己具体的内容,艺术形式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内容,即它的意义。在逻辑上,它是表达性的或具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传达难以琢磨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玩具的形态通常分为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抽象形态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发挥了设计师的主动性与独创性,在仿真人物、动物或者其他事物的基础上,创造一个不同于“仿真玩具”的“抽象玩具”。玩具设计也要遵循最基本的出发点,特别是儿童的需要与爱好。否则,抽象到无法欣赏和明白的地步,这样的玩具是没有市场的。随着科学、数码技术、娱乐、游戏、动画等迅速发展,儿童的需求与偏好也日新月异,抽象的玩具设计正在逐渐成为主流。 4.1.2 色彩与情感体验

色彩在情感表达上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康定斯基说过:“色彩对人这样的有机体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着精神和情感,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心理实验证明,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情绪反映,并使人产生联想。”色彩在儿童玩具设计中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魅力。儿童玩具设计应以儿童情感需求为基准,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对儿童来说,由于儿童的感色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只能感受一些单纯的色彩刺激,所以,儿童需要的色彩为少色性,总的倾向为单纯、明快、鲜艳、柔和。 4.1.3 材质与情感体验

儿童玩具具有不同的材料从而表现不同的质感。材质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影响儿童的情感体验。触感尖锐的玩具会使孩子的神经趋于紧张,因而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反之,柔软的玩具会使孩子的精神松弛,进而产生舒适、安详的感觉。因此,当孩子情绪激动或无法入睡时,可让他拥抱柔软的填充玩具,使他原本兴奋的情绪能逐渐松弛下来。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心理情感效应:塑料具有致密、光滑、细腻、温润的材质特征;钢材具有深厚、沉着、朴素、坚硬、挺拔的材质特征;木材具有朴实无华、温暖、轻盈的材质特征,其质地、色泽象征着自然和生机,使人有亲切感。对于儿童玩具的材质的选择,应该结合其心理效应进行分析和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 4.1.4 声音与情感体验

儿童很容易被声音吸引,在玩具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嵌入,引起儿童的兴趣,好奇以及愉悦感。儿童玩具中声音分为三类:情境性的背景音乐,基于操作反馈音,警告音和提示音。根据不同的玩具不同玩法,有必要选择性地嵌入各种声音. 4.2 情境

4.2.1 体验生活情境性

这是指模拟社会生活情境性活中的事、物及场景从而对引导儿童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有促进作用的特性。生活情境性可以说是玩具最古老的、原发性的特性之一。许多玩具的产生都是源于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本能性冲动。芭比的设计打开了小女孩们的视野,她们可以通过芭比感知到幼儿园以外的世界,让她们与芭比一起体验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海滩女郎到政治家,芭比变化万千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这种娃娃,小女孩可以意识到她们能够实现的任何梦想。这样“生活情景性”的玩具设计使芭比以一个活生生的形象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满足了孩子内心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深得儿童的青睐。

4.2.2 基于情境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方法

(1)情境演绎法:情境演绎法是通过对人们所熟悉的故事情景的再现或夸张处理来增强情景的认知性和娱乐性。其手法之一是采取完全情景再现或者部分情景再现的方法,营造出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透过观察、说故事、写剧本、显现情境、设计体验、沟通传达的设计新方法。

(2)互动体验法:互动体验采用动态的反馈,增强玩具与人之间的互动,进而使人更深入的融入玩具给人的体验。互动体验法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人与人,人与环境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虚幻的。在儿童玩具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延续这样的思路。让孩子身处其中,充分地和机器互动,主动去改变它、控制它,这种产品不但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对健康、积极乐观人格的养成也会有很多益处。这种玩具最直观的表现应该在大型游戏机上,儿童可以操作机器,感受通过自己的操作所带来的视觉与知觉之间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操控方式。

(3)扮演角色法:使儿童尽快融入到儿童玩具中,给儿童传达的体验莫过于让他们扮演角色使得他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的原则研究

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适龄性原则:儿童通过对儿童玩具的认知获得情感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情感发展与认知感知,儿童玩具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对儿童造成挫败感,从而引起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也就是2岁以前的儿童,儿童玩具的设计应该仅从物境体验层次进行设计。前概念期(2~4岁)和前运算期中的直觉阶段(4~7岁),玩具设计应从物境和情境相结合的层次进行设计。

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考虑主题性原则:儿童玩具设计以:“趣味性需求,好奇心需求,想象力需求,自尊自我实现需求,以及沟通需求”为主题,在设计时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剧情”,产生某一特定“体验”感受而作的。设计时考虑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声音等要素的配合。

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考虑参与性、挑战性原则,如DIY,儿童玩具的互动与体验以参与性为前提,以挑战性、开放性为目标,这里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儿童玩具的建构性功能,以构建性为目标的玩具,需要儿童运用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还需要小手精细动作的配合,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可以获得“自我实现”成功体验。

六、结语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探索儿童玩具的优化设计,提出新颖有效的设计优化策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突破:

首先,在理论方面,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儿童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掌握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过程中的心理规律。这些理论使我们可以在满足设计对象认知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通过玩具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忽视目标对象的能力和兴趣,只是从成人的角度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天真活泼的孩子身上。

其次,在实践方面,借助情境演绎法、互动体验法、扮演角色法对玩具设计所必须涉及的“人’’、“玩”、“物\"三个因素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分析,初步建立了儿童玩具设计的用户模型。而后,具体分析了儿童玩具优化设计中包含三个问题:优化目标、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优化目标就是我们对儿童玩具进行优化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设计变量就是在儿童玩具优化设计当中可以变化的因素,通常包括功能、造型、色彩、材质、声音等;约束条件是不能随便加以改变的限定因素,比如目标对象的能力和需求的限制、玩具的品质和安全方面的要求等。

此外,教育心理学只是我们思考玩具设计创新的一个角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玩具优化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明确设计心理学研究对产品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刘范, 张增杰.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5]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6]凯瑟琳·费希尔.儿童产品设计攻略[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7]皮亚杰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8]张剑,薛峰,孙欣.玩具设计[M].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9]陈帼眉.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第7版)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1]鲁道夫·谢芙.儿童心理学[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12]霍特著, 张雪兰译.孩子是如何学习的[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3]盛于蓝.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园玩具选择的启示[J].科教导刊,20l0(12):255—256.

[14]王佳,赵升.教育游戏与多元智能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40—42.

[15]于晓燕,李兴保.在教育游戏中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J].信息技术,2012(7):246—248.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