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毒理小抄

发布时间:2020-03-01 22:49: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

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01001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

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01001 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02020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02014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02019 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02017

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02023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半减期(half life):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03064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03047

3、生物膜(biomenmbrance)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如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等,不仅维持着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还参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以及生化反应和生理过程03038

4、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课本总结) 03042

5、膜动转运(cytosis):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03040

6、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03043 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

起的健康效应。07138 七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非课本摘录)

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08168

3、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非课本摘录)

4、化学致癌作用(chenmical 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08160

5、癌(carcinoma):由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6、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指不作用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08172

7、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其占化学致癌物的大多数并可利用遗传毒理学试验来检测。08172

8、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也是管理毒理学工作者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关键内容;②机制毒理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③管理毒理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选择性毒性有哪些不同的水平,简述其原因和意义?02018

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2、生物学标志可以分为:①暴露生物学标志;②效应生物学标志;③易感生物学标志。02019

3、毒理学一般将动物试验按染毒期限分成4个范畴:①急性;②亚急性;③亚慢性;④慢性毒性试验02021

4、简述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的类型02017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7、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不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同途径排出机体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03045

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

8、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化学物的信息。02019

解毒。03047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9、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生成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03047

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

10、Ⅰ相反应(phase Ⅰ biotransformation):经过氧化、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有害效应的信息。02020

-OH、-NH

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于Ⅱ相反应的底物。(课本总结)03048

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

11、Ⅱ相反应(phase Ⅱ 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02029

结合的反应。(课本总结)03048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

12、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03039

02028

13、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透过生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 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03040 毒作用机制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

1、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作用部位的部分。02020

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

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04079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epigenotoxic carcinogens):化学浓度。02028

物并不改变DNA或诱发突变但在慢性进入机体后却诱

1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发癌症,称之为非遗传性致癌物。04100

3、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02028

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04078

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毒作用影响因素

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02028

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05116

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它们的效力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

不同。05116

剂量或浓度。02029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

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应总和,即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02029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外源化学物对机体

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效应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的总和。05117

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02029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

1、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02029 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06120

1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

2、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02029 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

1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力。02014

伤蓄积。06128

1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

3、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至终生)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06128 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02014

4、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 化学物在长期接触

1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伤的物质。02014

性毒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06128

20、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

5、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连续接触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化种变化。(非课本摘录)02016 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06128

21、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

1、微核(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变。 02022

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

22、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百分率或比值表示。02022 内,因此主核小,故称微核。07151

23、应用剂量(applied dose):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

2、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02020

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07145

24、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内剂量(internal dose):

3、Ames试验/细胞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指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02020

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

25、给予剂量(diministered dose)/潜在剂量(potential 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07150 dose):是指机体试剂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援化

4、微核试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受试物是学物的量。02020

否产生微核的实验。07151

26、送达剂量(delivered dose):是指内剂量中可达到所

5、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关注的器官组织的部分。02020

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07152

27、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

6、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07152

不具毒作用。(非课本摘录)02018

7、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

28、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阀剂量的比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07148 值。02031

8、移码突变(ftameshift mutation):指发生一对或几对

29、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阀剂量与慢性阀剂量的比值。(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02031

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确的30、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氨基酸。07140 为该物质的靶器官。02018

9、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

31、内源性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07138

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02014

10、变异(variation)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

32、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化,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中途差异。(非课本摘录)量及分布。02016

07138

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

11、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它研究化学性和

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代谢产物采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间接致癌物在代谢活化前也称为前致癌物,在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生成的产物称终致癌物。07172

9、直接致癌物:本身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08172

10、促长剂:本身无致癌性,在给以遗传毒性致癌物之后再给以促长剂可增强遗传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也可促进“自发性”转化细胞发展成癌。08172

11、助致癌物(co-car-cinogen):有些化合物,本身既不具有引发作用,也不具有促长作用,但可以促进引发作用和增强促长作用,即能促进或增强全部致癌过程。08173

12、定量构效关系(QSAR):是在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08173

八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09182

2、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包括: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结局。09184

3、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素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的有害影响。09184

4、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常用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09188

5、畸形(malformation):指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09183

6、父源性出生缺陷(paternal birth defect):与男性因素有关的出生缺陷。09190

7、吸收胎(resorpion):器官形成期也可能引起胚胎死亡,一胎多仔动物胚胎死亡后被吸收。09185

8、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畸性(teratogenicity):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和特性。09183 十

一、管理毒理学

1、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11237

2、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度或危险性,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11233

3、危险度评定(risk aement):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11233

4、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11226

5、实际安全剂量(VSD):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外源化学物的接触剂量。11234

6、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 risk):对于致癌性,一般认为某化学物终生暴露所致的危险度在百万分之一或以下,为可接受的危险度。11234

7、危险性管理(risk management)依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措施。11243

8、安全性(safety):即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11231

9、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11231

毒理学基础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01001

2、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01003

毒理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观察和收集资料方面,而艺术性则体现在利用这些资料预测人群和动物种群的暴露结局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这两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前者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数据被用于外推并形成假设,以便对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进行解释。

3、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01008

①从高度综合(集化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学科知识为一体)到高度分化(形成多个交叉分支学科);②从体内试验到体外实验;③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④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⑤从微观(细胞、生化、分子)、宏观(环境)到人体(群体、个体);⑥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4、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5、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01001

①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描述毒理学研究还可为

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

5、简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02027-表2-3

6、为什么要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简述其前提和意义02022

前提:①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②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③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

意义:①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②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③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④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⑤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7、简述主要的毒性参数和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02028

毒性参数:①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②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③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④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⑤未观察到作用水平;⑥阀值;⑦安全限值

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①急性毒作用带;②慢性毒作用带

8、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阀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阀值?02029

目前,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器官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阀值的(非零阀值),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否存在阀值尚没有定论,通常认为是无阀值(零阀值)。

9、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02025

①竖直直线,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易感性完全相同;②S形曲线,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的易感性成正态分布;③非对称S形,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易感性成偏态分布。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生物转运方式:03039

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被动转运:

①简单扩散:化学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过程,又称脂溶扩散,是绝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一直的影响。

②易化扩散:不易同于脂质的化学物依靠载体有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③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借助流体静压和渗透压梯度,大量的水可以经膜孔流过,溶解于水的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随之被转运。 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胞吐,胞吞:吞噬 吞饮。

2、外源化学物的能够给生物膜方式分为:03039

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吐作用和胞吐作用

3、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

①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②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 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③代谢 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④排泄 基本一致。

4、生物转化反应类型?03049

I相反应的类型:①氧化反应;②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还原 羰基还原、醌还原 脱卤还原;③水解反应:酯酶 酰胺酶 环氧化物水化酶 II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①葡萄糖醛酸结合;②硫酸结合;③谷胱甘肽集合④甲基化反应⑤乙酰化作用⑥氨基酸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

5、细胞色素P450酶系?03049

因细胞色素P450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集合形成的复合体在光谱45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

6、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的机制?03051

①处于氧化态的细胞色素P450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 ②血红素中的Fe3+接受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从NADPH转运来的一个电子,还原为Fe2+

③1个氧分子与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结合,加上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

④该复合物接受第二个电子和一个H+成为Fe2+OOH复合物

⑤第二个H+的加入使该复合物裂解为水和(FeO)3+复合物

⑥(FeO)3+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形成氧化的ROH产物

⑦释放ROH产物,细胞色素P450从还原太恢复为氧化态,又可与底物结合,开始第一轮的循环。

7、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03037

8、生物膜:03038

组成:脂质 糖 蛋白质;

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 镶嵌蛋白 膜孔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功能:隔离功能 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

9、简单扩散条件:03039

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②化学物具有脂溶性;③化学物呈非解离状态。

10、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组成:①血红蛋白类;② 黄素蛋白;③磷脂03050

11、容易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某些金属(无价砷)醛 酮 二硫化物 N-氧化物 亚砜 烯烃 卤代烃和含有消极、偶氮基和羰基的外源化合物。03054

12、吸收部位:胃肠道 呼吸道 皮肤 其他途径

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通过简单扩散。外源化学物自身Pka和胃肠道的Ph值起决定作用。胃液pH=2 小肠pH=6 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肺,气体和蒸气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

经皮肤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穿透阶段、吸收阶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

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

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4、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07149 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5、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可分为致死性突变和非致死性突变,有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07145

6、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模式:损伤-修复-突变,只有修复功能饱和或能力不足时采会引起突变。

7、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机制:07141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1、碱基损伤:碱基错位、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碱基类似物取代、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

2、DNA链受损:二聚体的形成、DNA加合物形成、DNA—蛋白质交联物;

二、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与微管上的硫基结合、已组装好的微管的破坏、中心粒移动受阻、其他作用;

三、其他的改变:DNA复制的高保真性、修复。

8、Ames试验我国普遍采用1983年由Maron和Ames推荐组合菌株,即TA9

7、TA9

8、TA100和TA102。07151

4、简述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09185

一、着床前期:分化前期,从受精时算起,到完成着床之前的一段时间。着床前丢失通常是,未分化细胞受化学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

二、器官形成期:孕体着床后知道硬腭闭合的一段时间致畸敏感期或致畸作用危险期:

1、结构畸形

2、胎胎死亡:吸收胎、流产;

三、胎儿期:器官形成结束后,直到分娩的一段时间。以组织分化,生长和生理学的成熟为基本特色。接触发育毒物很可能对生长和功能成熟产生效应:全身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死胎。

5、简述母体毒性与胚胎毒性的关系:09189

1、具有胚胎毒性,但无母体毒性:致畸作用有特定的机制,与母体毒性无关,如反应停;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危险。

2、同时出现胚胎毒性与母体毒性:具有母体毒性时才观察到发育毒性;效应可能是间接的;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致畸机制;可能是母体生理学的紊乱的继发效应。

3、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致畸作用:在物质在妊娠期很同意引起警觉,避而远之。

4、在一定剂量下,既无母体毒性,也不表现胚胎毒性。 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1在进行危险度评价时,将动物结果应用于人时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11235

在危害认定与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存在实验动物段。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指>足底03041

12、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外源化学物和亲和力.03043

13、外源化学物的蓄积部位可能就是其靶器官,也可能是他们单纯的存积部位.。03043

14、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质;②肝脏和肾脏;③脂肪组织;④骨骼组织。03044

15、组织外源化学物进入的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03045

16、排泄最重要的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泄,其次是随粪便排泄,经肺排出的主要是气态物质。03045

17、经肾脏排泄机制: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03046

18、肝脏是含有代谢外源化学物的内酶最多的器官,生物转化酶主要位于内质网(微粒体)和胞浆。03049

19、外源化学物对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可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03060

20、葡糖醛酸结合:是Ⅱ相反应中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由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催化对毒物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葡糖醛酸结合中葡萄糖醛酸供体是来自胞液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外源性底物包括羟基、羧基、胺基和巯基毒物。03056

22、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03049

①细胞色素P450酶系;②黄素加单氧酶;③微粒体外酶系: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钼水解酶、单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过氧化物酶

23、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态和气溶胶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03041

肺是呼吸道吸收的主要的吸收器官,由于肺泡数量众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解剖生理特点,以气态和气溶胶形式存在的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1、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

线粒体 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

2、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04078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1、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05116

①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

②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因素:05106

取代基的影响 异构体和立体构型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分子饱和度 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3、毒作用(毒效应)影响因素:05105

化学物因素 机体因素 外源化学物与集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4、影响毒性的因素:05115

一、接触途径: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首先到达的器官将有差别,中毒效应也不尽相同。在相同化合物剂量下,接触途径不同,其吸收速度、吸收率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接触化合物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二、接触持续时间。

三、接触频率。

四、溶剂或助溶剂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06121

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

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

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 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2、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06121

3、同一批试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评价体重的20%。06121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07139 主要有三种,包括:

①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②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③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2、.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07151 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3、常用的致突变试验?07150

9、致突变实验仅可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07156

10、致突变试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1、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2、盲法观察

3、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4、试验结果的重现性。07156

1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07150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时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常用的菌株有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突变是以(Ames试验)是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Ames试验是采用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作为知识微生物,检测收拾屋的致突变性的试验。原理:是人工诱病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突变的菌株必须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计数诱发的回复菌落数即可判断化学毒物的致突变性。

12、遗传毒理学成套项目中试验入选的原则:07150

1、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选择的遗传毒性试验应包括5种类型的遗传学终点。(遗传毒性主要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分离异常及原发性DNA损伤。可选择细胞回复突变事宜按、微核实验、细菌DNA修复试验和SCE等四种致突变实验,即可满足要求);

2、一般认为配套试验应包括多种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如原核细胞、低等和高等真核细胞,这样观察化学毒物在不同系统发育的多种生物体的致突变性,更具说服力(统称的使用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不如细胞、植物、昆虫及不如动物等);

3、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体内试验接近实际情况,但由于毒性动力学或其他原因,有时会漏检致突变物。且在时间、经费、人力及物力均比体外试验花费大。而体外试验简便易行,通常检出率大大由于体内试验。它的明显不足在于生物转化及解毒等方面与体内不同,故在配套试验中,依据试验目的,选择体内和体外试验,取长补短,综合考虑;

4、应包括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一般认为生殖细胞突变性要比体细胞致突变型的敏感性差。通常,对于一种受试物应当先用原核细胞或体细胞的体外试验按遗传学终点合理配套进行试验,并对有阳性结果的遗传学终点验证其在体内的真实性,再行选用生殖细胞致突变试验进行遗传危害的评价。

13、阴性结果判定条件:

1、最高剂量应包括受试物溶解度许可或灌胃量许可的最大剂量。

2、各剂量组的组间差距不应该过大,以防漏检仅在狭窄范围内才有突变能力的某些化学毒物。07156

14、阳性结果判定:07156

1、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即随剂量增加,致突变作用增加。

2、在一组或多组的观察值与隐性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阳性结论,即表明受试物具有致突变性,而不同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不同,其所表示的含义不一。如基因突变具有导致遗传性疾病的突变,DNA修复的实际后果尚不明确。

15、阴性和阳性对照的设立:07155

1、阴性对照,它是空白对照,即不加任何处理,或者是溶剂对照。阴性对照除了无处理因素外,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其目的是获得实验的基础数据。

2、阳性对照是用某种已知能产生阳性反应物质作为对照。其目的是通过对阳性物质的试验证明上演方法的可靠;验证实验者在本实验条件下,完成技术和鉴定致突变物的能力;证实经一段时间后,本实验重复性。所以,当阳性对照结果未呈阳性,其实验组的试验数据可靠性大大降低。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08169

a、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

b、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

c、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 D、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08160

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08172

4、对于致癌物检测方法有三大类:短期试验、哺乳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08173

5、简述致癌实验的短期实验分类:致突变试验、细胞转化试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09184

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2、简述致畸(发育毒性)作用的机制:09192

1、干扰基因表达;

2、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3、损伤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翻译;

4、细胞凋亡;

5、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

6、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

7、干扰母体稳态

8、内分泌干扰作用。

3、胎儿期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全身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和偶见死胎。09186

资料向人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较短染毒时间向长期持续接触外推、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资料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在接触评定阶段,由于人体可经由多个途径接触化学毒物,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接触化学毒物数量与种类也不相同,会给接触总量的估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样本抽取的大小和代表性不合适,也会产生不确定性。

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11231

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

b、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c、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3、危险度评定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11233

4、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11233

5、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

1、根据化学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择相应的程序;

2、采用分阶段进行的原则,优先安排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3、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办法,取得最可靠的结果。

毒理思考题

毒理缩

毒理讨论

毒理复习资料

遗传毒理习题

卫生毒理实习10403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成本会计小抄

行政管理学(小抄)

行政管理学小抄

毒理小抄
《毒理小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毒理测试 毒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