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14:26: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

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张 燕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9期)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并且,法律意识不仅是法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而是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能够自觉主动维护好法律秩序。因此我们说,建设法治国家,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发生采取的是“意识自治”的原则,以“自由、公平、竞争、效率”为基础。而民法的思想核心就是保护这种“意思自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竞争,然而竞争总是伴随着一些违法现象的存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动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需要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这一现象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是有着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大学生也都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修养。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正确。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观念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让其产生了歪曲的权利义务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中持有法律就是“强制和约束”的观点,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观。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法律要求人们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行事,要求人们单方面遵守法律,而没有给予其对等的权利。这种“法律是强制义务”的意识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法律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而不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要求人们行使权利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有效行使,而传统法律意识所强调的单纯的义务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害无利。受到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权利观念淡薄,权利受损后的维权行动也很少开展。

法律观念模糊。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的完善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结 语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对策

大学生法律意识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考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