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书三问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三问

高小方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该读哪些书”和“怎样读好书”三个问题,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具体提供了45种书的精读计划,并详细分析了读好书的6种方法。 关键词:三问

为什么读

读哪些书

怎样读好

一、为什么要读书?

周恩来总理在青少年时代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回答了为什么而读书,而不是直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著作,是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的成品。这些成品的总称是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拿大政治家贝内特曾经形象地把书籍比作“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可以说,自从有了书籍以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传播就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说,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进步。难怪古人传说当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的时候,会发生“天雨粟,鬼夜哭”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异现象。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前人的、他人的知识经验就陆陆续续地大都被写进了书里。读书就成了我们向前人、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马克思说:“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①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②要想摆脱愚昧无知,要想改变不学无术,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我们当然不能舍弃读书这一条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理科的学生要成长为科学家,必须利用实验室;文科的学生要成长为学者,则必须利用图书馆,必须多读书。要想有所著述,更必须多读书。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宋代陆九渊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④,他们的话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读书对于创新的意义。

古代的例子:孔子将修《春秋》,观书于周史;左丘明作《左传》,亦观书于周史;司马迁写《史记》,“遍读金匮石室之书”;唐代杰出的史评家刘知幾供职史馆多年,他的学问也是在图书馆里泡出来的;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史家黄宗羲常“读书至夜分”,曾在私家藏书楼里下过系统的功夫;明末清初的朴学大师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出行总 ①转引自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近代史教程》(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73页。 ② [苏]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03页。 ③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④ (宋)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419页。

1 以骡马驮拉着流动的图书馆自随„„

现代的例子: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读书甚多,学富五车;毛泽东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图书管理员,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大量中外书籍。所以,许嘉璐副委员长最近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演中说:“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文化起家,李大钊、陈独秀不是文化起家吗?”①

外国的例子,可以举马克思、列宁。马克思曾多少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用功,以至把图书馆的地毯踩出了一条小路,足见其读书、思索之勤苦;再说列宁: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了列宁的阅读生涯以后说:“如果列宁没有学会利用图书馆那些丰富的藏书,他就不可能写出那些思想深刻的著作,他也就不可能成为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②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中外学人有很多对此作过深刻的思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程千帆先生在《詹詹录》中说:“要精读几部书,打下根柢。黄季刚老师主要在八部书上下功夫:《说文》、《尔雅》、《广韵》、《诗经》、《周礼》、《汉书》、《文选》、《文心雕龙》。每部书都非常精熟。触类旁通,就成为一代大师。”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③对于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和出发点,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品质。但奇特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的。

综上所述,为了造成完全的人格,为了提高文化素养,为了奠定学问根柢,为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强化专业能力,我们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

二、该读哪些书?

书海无边,得法是岸。

最要紧的是:读书要认真选择。俄国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书籍可分为四类:

(一)值得精读的。我们要理解,吃透。

(二)可供参考的。我们要浏览,了解。

(三)不值一读的。我们不妨随便翻翻;一涉猎辄弃去。

(四)误人子弟的。我们该弃置不顾。所以,“开卷有益”这一说法显然是过于笼统了。我们必须懂得选择好书。“好书实是思想与观念的源泉,是防范无知、失望、寂寞、迷信、固执、小气,以及老年时的冥顽不灵等的保险单。”(奥·康纳语) ①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文汇报》,2006年7月23日,第6版。 ② [苏]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 ③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三联书店,1998年,第4页。 ④ 程千帆:《詹詹录》,《文史哲》,1981年第3期,第41页。 ⑤ [美]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84页。

列夫·托尔斯泰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得首先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究竟该选读哪些书?这是一个人们探讨了许多年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的难题。但无论这题目有多难,我们也无法回避它,因为选定基础书目,是十分必要的。事实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种漫无目标的乱读,那种跑野马式的用功,效果是不好的。

史学家吴晗也说:“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其实,基础书目的选定,也并不是真的就没有标准可依。这标准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的:必须围绕人格的健全、文化素养的提高、学问根柢的奠定、想象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强化这几大目标。前人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若干份具有借鉴意义的书单,如鲁迅的《开给许世瑛的书单》(12种)、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约190种)、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陈中凡的《读什么书》、汪辟疆的《专书选读》(26种)、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基础书目》,等等。我个人认为,在这些前贤开出的书单中,以汪辟疆先生的拟目较为适中。

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专书选读》:

余谓专书宜缕列子目,以示准则,不可以概括语注明。但子目选定,其去取亦綦难,今日与友人谈及此,余举屈赋、《文选》、杜诗、韩文、《文心雕龙》、《史通》为文学正脉;易、书、诗、礼、左氏传为文学根本;太史公、《汉书》、《通鉴》、《水经注》为叙记文学伟业;庄、荀、管、韩为议论文学高诣;《说文》为识字大辏,即昌黎所谓“凡为文章,宜略识字”也。惟《说文》不可选读,但必授以籀读之法。不明制字科条,何以为文,更何有文学?《周易》蕴义精微,方面广博,非得专门名家,不可开讲,此宜知也。专书取文翰四,平品二,经五,史四,子四,字书一,凡二十部。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可谓卢牟万有矣。至《论语》、《孟子》、《战国策》,此三书宜在高中授读。《国语》附《左传》,《诗品》附《文心雕龙》,《尔雅》附《说文》,非漏也。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②

汪先生对这份书单是极为自信的,所以他说“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的确,这份书单对于文科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汪先生所言:“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此书单我们今天大致仍可采用。当然,由于汪先生的这份书单是在数十年之前开列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已感觉有所不足。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在汪先生开列的二十六部书的基础上,建议再增补《老子》、《孙子》、《广韵》、《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四库全书总目》、《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艺概》、《古书疑义举例》、《马氏文通》、《观堂集林》、《清代学术概论》、《鲁迅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十九种。 ①吴晗:《谈读书》,《前线》,1961年第23期。 ②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8-779页。

3 ①增补的理由略述如下:

《老子》、《孙子》,此二书与《易传》一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部方法论著作,故不可不读。

《广韵》,共收26194字,是音韵学的根柢书,也是我们今天解决这二万馀汉字读音问题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它作为音书,与形书《说文解字》、义书《尔雅》鼎足而三,所以也不可不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南朝宋初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与才情,对中国文学、审美习尚、思想文化尤其是对士人精神产生过极为深远影响的一部笔记体小说。是鲁迅开给许世瑛的十二部书之一。

《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这三部书都堪称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又都是文理渗透、文史兼治的典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万馀种古书的内容提要,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书。 《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起,为清代乾嘉学派成果中最高水平之作。

《艺概》,是清代涉及散文、诗、赋、词、曲以及书法等多个方面而又有深度的文艺学论著。其论述简要洗练,富于启发性。

《古书疑义举例》,是清末总结古书阅读规律的杰作,稍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著名学者均有续作。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法学著作。它体现了中国学者放眼世界、尝试“洋为中用”的探索精神。

《观堂集林》,汇集了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史研究成果的主要精华。 《清代学术概论》,是了解清代学术流变的必读书。

《鲁迅全集》,是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最佳读物。 《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结晶。 《邓小平文选》,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设计书。 《江泽民文选》,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这是最新的必读之书。

以上的基础书目共包含了45种书,比起当年胡适的、后来蔡尚思的书单来,大约都只占到他们所开之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确实不能算多。

但话又要说回来,就这45种也不算少了!让我们算笔小账:假定我们仅仅挑选这45种里的4种:

①《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大32开 3322页

②《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大32开 9796页

③《说文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6开 867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开 1867页

后两种折合成32开,即:乘以2,那么这四部书共计是18586页,再除以两年的总天 4 数730天,就可得到一个计算结果:25.5页/天。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非常勤奋,非常有毅力,无论每天的工作有多忙,都能坚持在工作之余阅读25.5页32开的书的话,那么,我们要读完这4种书,也得花去整整两年的时间呢。何况我们在精读这些书的时候,还得同时对读很多相关的书呢。所以说,就是这份只含45种书的精读计划,也可以用“宏伟”这个词来形容它了。

三、怎样读好书?

解决好该读什么书的问题,这是读好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在有了切实可行的书单之后,又该怎么去具体地实施阅读计划并取得最佳效果呢?

(一)选择善本,纸本为主

所谓善本,指的是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版本,往往是经过名家精校精注的本子。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所以我们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选择善本。一定要以纸本为主。因为目前流行的电子版、网络版书籍,文字的错讹太多,往往不足凭信。 (1) 屈赋,中华书局1983年3月排印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本 (2) 《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影印清胡克家校刻本(全三册) (3) 杜诗,中华书局1979年10月排印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本(全五册) (4) 韩文,中国书店1991年据1935年世界书局本影印《韩昌黎全集》本 (5) 《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范文澜注本 (6) 《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排印清浦起龙通释本

(7) 易,《周易正义》,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8) 书,《尚书正义》,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9) 诗,《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10) 礼,《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11) 左氏传,《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

(12) 太史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第2版(裴骃、司马贞、张守节等三家注本) (13)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第1版(颜师古注本) (14) 《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胡三省注本)

(15) 《水经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排印杨守敬、熊会贞疏本(全三册) (16) 庄,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诸子集成》本、《新编诸子集成》本) (17) 荀,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诸子集成》本、《新编诸子集成》本) (18) 管,清戴望《管子校正》本(《诸子集成》本)

(19) 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本 ①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第5页。

5 (2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影印宋徐铉校定本(大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

(21) 《论语》,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译注本 (22) 《孟子》,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译注本

(23)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全三册)

(24)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出版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校点本 (25) 梁锺嵘《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出版陈延杰注本

(26) 《尔雅》,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影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本(全三册) (27) 《老子》,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本(《诸子集成》本) (28) 《孙子》,《孙子十家注》本(《诸子集成》本)

(29) 宋陈彭年等《广韵》,中华书局1960年10月重印周祖谟校本(附校勘记。全二册) (30)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8月出版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4年4月出版徐震堮校笺本(全二册)

(31)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本 (32)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出版校点本

(33)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影印《日知录集释(外七种)》本(全三册)

(34) 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6月影印本(全二册) (35)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影印本 (36)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影印本 (37)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

(38)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华书局1956年1月排印《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 (39)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新1版(《汉语语法丛书》本) (40)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版(全四册)

(4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89年3月影印《饮冰室合集》本 (42)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全十六册) (43)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版 (44) 《邓小平文选》(第

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45) 《江泽民文选》(第

一、

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提倡精读,研究问题

读书有低、中、高三个等级:消遣的读书;欣赏的读书;研究的读书。我们一定要进入“研究的读书”这一最高等级。具体来说,采用下列的方法可以保障进行“研究的读书”:

第一,问题法,也叫“要点分析法”。

如:我们在研读文言文时,拎出十六个语言要点,来作为打开文言宝库大门的一串钥匙。这就是:

6 1.通假字 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古今字 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3.异体字 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如:涙,同“泪”;愬,同“诉”。

4.破读字 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5.词类活用 在上下文中甲类词临时用如乙类词。如:粪土五侯荣。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6.词序 前宾语、动量表示法等。如:吾谁欺? 未之有也。 [三]思而后行。 7.双宾语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语之故; (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问之客。

8.非支式 即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式,其形式的宾语,实质是补语。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发誓。

9.被动式 “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 10.实词、词组 联绵字、偏义复词„

11.虚词 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 12.省略 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等。

13.修辞 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互文等。

14.文体 如散文中的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杂记文(游记体、笔记体„„)、说理文(语录体、史论体、寓言体„„)、应用文(书信体„„)等;韵文中的风体诗(诗经),骚体诗(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歌行),古体诗(古风)中的七古、五古、古绝,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绝,词,曲等;骈文(骈赋、连珠、对联)等。

15.特色与表现手法 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 16.同源字 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义而读音又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与“缺”同源。

在阅读文言形式的古书时,这种要点分析法既是读书法,又是研究法,利于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利于发现前人训诂的得与失,一句话,利于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

第二,校读法,以一书为主,用多本同类或相关著作对读。也叫“摊书满床”法。 如:读《诗经》时,有意识地把西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拿来与朱熹的《诗集传》对读,以深入考察汉学与宋学的异同得失。

又如:读《论语》时,除了细读阮校《十三经注疏》中保存的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昺的《论语疏》之外,还要阅读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现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 7 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蔡尚思、吴瑞武的《论语导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在对读中发现异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比如:《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译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钱逊译为:“孔子说:‘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着我们的意见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钱先生并加按语说: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愚民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重视教化,要求做到民“有耻且格”,这应该说是要使民“知之”。但这里又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观《论语》,在谈到“使民”“使人”的时候,孔子反复强调的是在上位的人要“好礼”、“好义”、“好信”、“临之以庄”,以及“宽”、“惠”等等,这些的着眼点,都在“使民由之”,而不是“使民知之”。可见,讲教化,孔子强调使民“有耻且格”,但实际上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是少数;讲实际的行政,孔子又强调“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对这一章的解释,有许多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还有人认为:“这可说是孔子倡行的民主政治,甚至是施政的群众路线。”这样断句,于古汉语语法不合。照此解释,古汉语应作“民可,则使民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才通。而把它解释为民主政治、群众路线,则是把近代的政治概念加于孔子,拔高了孔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孔子的整个思想不合。蔡希勤译为:“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规定的道路走,不必让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蔡尚思说:这一章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分清楚地表述了孔子的愚民思想和愚民政策。意谓老百姓只能使他们都照着我们的意见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何要这样做。但是,长时期来,这一章却成了《论语》中争论最多的章节之一。有些注家学者,或以断句的方式,或在“民”字上别生解释,竭力为古人辩解;甚至把民主政治、群众路线等近现代的政治概念强加于孔子。在断句方面,有的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的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民”字的诠释上,有的释“民”为“弟子”,有的释“民”为“下愚”。等等。其用意均在于否认孔子有愚民思想。不过,或于古汉语语法不合,或根据不足,都难以自圆其说。

其实,以上诸家之说都有问题。问题就在于:孔子这位最早把官学引入民间的伟大教育家结果反被误解成了一个愚民政策的倡导者。您说这冤不冤哪?我们要还历史真面目,就必须另求新解。其实此句中的“不可”的意思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容易”。如《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其中的“不可”就是“不容易”的意思。《论语》中这段话的准确理解应当是:“孔子说:‘老百姓,能使他们遵循大道,不易使他们理解大道。’”这是强调了民众教育事业的艰巨性,而根本不是在提倡什么愚民政策。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81页。 ② 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6-137页。 ③ 蔡希勤:《论语》,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年,第133页。 ④ 蔡尚思:《论语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第202页。

8 ④

① 这就是通过对读来发现前人的不足,从而找到我们工作的起点,去追求创新的目标。

(三)坚持动笔,深化认识

学者攻读的“八段锦”是:读书、思索、查考、实习、动笔、温故、创新、提高。其中的“动笔”是个中心环节。我们只有在动笔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思维变得更有条理性,也才能逐步逼近真理。

1.写日记,训练自己的思维使之井然有序;反观自己前进的脚印,天天自警、自励。

2.做读书笔记,则更是治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西谚也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更是比方得好:读书如不即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无踪迹。

只有坚持做读书笔记,才能“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这种“少而精”、“手脑并用”的读书法,是一种把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结合起来的好方法。有了这种长期积累,再从中抽绎出闪光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就可发展成为论文或专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而薄发。在这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刘文典的《三馀札记》,吴小如的《读书丛札》,周勋初先生的《韩非子札记》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下面介绍读书笔记的一般做法: (1)摘录式(较低层次):

① 索引式 记下名目、出处,备查找。 ② 引语式 录下重要的原话,供引证。 ③ 抄录式 录下重要的原始资料,供日后应用。

④ 摘要式 按原文顺序摘下要点,以便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为他人提供信息。

在做这类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包括摘录卡)的时候,有几点是应当注意的:首先,所据的底本应当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本子。最好选那种精校无误而又通行易得的,因为只有精校无误,才能保证质量;只有通行易得,才便于覆核。其次,有较大异同的本子,应当取作参照,并加上必要的说明。再次,摘录时不要为了省力就任意地掐头去尾,而应当尽可能地取足上下文。再次,摘录后要认真校对两遍以上,保证准确无误。最后,要在每一条摘录的材料后注明书的卷次、页次或刊物的期次、页次。只有这样的资料,才便于日后的利用。 (2)评注式(较高层次):

① 批注式 直接在书刊(当然是自己的书刊)上做记号和批注。 ② 提纲式 逐段写出要点。

③ 论题式 在提纲式笔记的基础上,对大小提纲所提问题作出概括的解答。 ④ 提要式 列出全书要点,显示其梗概、特色。 ⑤ 补充式 围绕原书中心内容,补充新材料或新思想。 ⑥ 质疑式 及时记下重大的疑难问题,以便进一步求教、钻研。

9 ⑦ 批驳式 批驳原书中错误的论点、论证等。 ⑧ 札记式 摘记某些要点,并写下自己的一得之见。

⑨ 心得式 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后的收获(读后感,随感录之类,可发展为书评)。 ⑩ 综述式 读了多种谈同一问题的书籍或文章后,可写读书综述。抓住中心论题,全面掌握材料,系统说明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表明自己的见解。

对此,高荣先生的《学会做读书笔记》(收入《治学方法谈》)等专文可供参阅。

3.撰写专题研究论文,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俗语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望迅速地将自己的脑筋训练得清澈澄明,有条不紊,细致缜密;这样的脑筋才真正可用。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望极快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把有用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化为一种学养;这样的知识才真能致用。

(四)巧妙记忆,融会贯通

我们所说的多读书,主要不是指数量多,而是指遍数多。“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复是学习之母。”温故知新,熟能生巧。为了便于温故,有些重要的知识最好能够牢固地记忆。如果拿酿酒来打比方:记住足够的常识、具备丰富的学识是米,掌握科学的方法是曲,参与现实生活则是源头活水,三者相掺和,才能酿成甘醇的美酒──判断是非的大智慧。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不能久也。”①

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但苦练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巧记。巧妙记忆其实是做学问的三大法宝之一,与另两大法宝“全景式把握”、“提倡慢读”同等重要。所谓巧妙记忆,无非是与形象配合着来记,与声音配合着来记,与意义配合着来记。

所谓配合意义来记,就是在透彻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把对象记住。如:《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怎说咱们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

│和你同披一件长袍。 王于兴师,

│王朝发兵抗击敌寇, 修我戈矛,

│修好咱的利戈长矛, 与子同仇。

│和你共同对敌心一条!

○一章。写对敌思想上的完全一致。 岂曰无衣?

│怎说咱们没有衣裳? 与子同泽。

│和你同穿一件衬衣。 王于兴师,

│王朝发兵抗击敌寇, 修我矛戟,

│修好咱的长矛大戟, ① (宋)朱熹:《童蒙须知》,《传统启蒙教育资料》,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页。

10 与子偕作。

│和你并肩英勇奋起!

○二章。写慷慨从军行动的完全一致。 岂曰无衣?

│怎说咱们没有衣裳? 与子同裳。

│和你同穿一件下装。 王于兴师,

│王朝发兵抗击敌寇, 修我甲兵,

│修好咱的盔甲刀枪, 与子偕行。

│和你一块奔赴战场!

○三章。写英勇赴敌行动的完全一致。 要准确背诵此诗,首要任务是要准确理解三点:(1)王于兴师,王当指周王。秦国国君迟至公元前337年方有称王者(惠文王,孝公之子)。此诗理直气壮地演绎了大一统精神。(2)袍,有夹层,中著旧絮的长衣。泽,内衣,后作襗(zé)。裳(cháng),下衣。毛传:“上曰衣,下曰裳。”《说文》:“裳,下裙也。”这三章诗,从外衣说到内衣再说到下衣,不是简单的光为避免字面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的。(3)同仇、偕作、偕行,诗意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层层深入的。在吃透上述三点之后,再来熟记此诗,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所谓配合声音来记,最常用的就是谐音法。如:众所周知的记忆圆周率的方法:3.1415926535„„谐音为“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其次就是押韵法。如:传统蒙学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了上口、易记,就都是尽可能地押上韵的。

所谓配合形象来记,道道就更多了。如:0是洞,7是拐,2是鹅„„

对于此道,南京军区的锺道隆先生深有研究,他写的《好记性的诀窍》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很值得一读。

(五)志存高远,立足创新

理想是一种动力。我们在政治上的理想,是实现世界大同,即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建成高度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

我们在业务上的理想,就是要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像前贤追求的那样,“不为名相,即为名医”。既树立为人民服务之志,又具备为人民服务之才,实践为人民服务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认真读书,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力争通过“三个结合”——“读书与查书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写作相结合”,从而实现“三个有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发表”。努力去完成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透彻地弄懂所学的知识;第二阶段,牢固地记住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第三阶段,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阶段,经过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力争有所超越。

(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读书和做人要结合,而不要分离。要把读书中体会到的道理真正体现到自己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去。如何做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实际上是古今学问中最大的学问。《荀子·劝 11 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时候的学习者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学,如今的学习者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学。《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②意思是说:没听说不如听说了,听说了不如见到了,见到了不如懂得了,懂得了不如实行了。做学问到了能够实行就算是学到家了。这就是知行双修的读书法。让我们通过读书和实践,不但在业务上,而且在思想上,在做人上,都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让我们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惜时如金,勤奋读书,认真教书,发愤著书,使我们真正成为学者型的人才,成为人格高尚、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士”!

最后,请允许我以数年前写的几句顺口溜作为结束语:

论读古书的旨趣

——答《研究生学刊》编辑部问(2002年11月8日)

不薄今人爱古人(借老杜句),吾侪事业只求真。 读《易》通变勇创新,读《书》修德有芳邻。 读《诗》胸怀诚朴茂,读《礼》知和能远征。 读《春秋》,担道义;读《老》《庄》,拂虚名。 读《孟》养吾浩然气,读《骚》燃我赤子情。 《史记》教我志坚忍,《汉书》示我求严谨…… 学往圣,做新人,道融今古友辅仁。 摩顶放踵利天下,身劳心安为人民。 原于思,成于聚,进乎问,止乎行, 发愤忘食乐忘忧,为学为人岂可分? 根深叶茂蕃硕果,活水鲜风自成文。

① (战国)荀况:《劝学》,《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页。 ② 同上,第42页。

三问

三问发言稿

三问文章

三问三答

三问三送

扪心三问

为民三问

三问发言稿

三问演讲稿

三问表

读书三问
《读书三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