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2: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意图与思路

本课教学是历史教研组《高中历史课堂材料教学之研究》校本课题研究的一节实验课。本课题主要从材料的发掘和利用、材料的使用和实施等角度探讨高中历史课堂材料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及应避免的误区,因此本课教学的基本设计意图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引入相关的历史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委,增强历史理解和认识。

基于对课标、教材、学情的研究和了解,回归本课的设计意图,以材料教学为基本教学法,围绕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我理出如下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一] 敷陈材料,回归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突出偶发事件,探索历史事件的“必然”与“偶然”之关系。

[设计思路二] 发掘材料,寻找辛亥革命中各方力量的不同声音,理清革命之发展过程,理解历史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之产物。

[设计思路三] 提供多元材料,从不同视角(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解读辛亥革命的功过,学会看待“成功”与“失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学会历史地看历史。

[设计思路四] 整理材料,归纳史实,从共和之路的后续发展中了解历史的传承,用历史眼光看现实,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以材料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和发展学生既有经验、知识和能力,通过材料的研读,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历史影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基本能力,培养学会分析问题、归纳事理及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了解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注意其中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在历史情境体验中进入本课学习。

[设计说明]突显新课程理念,将预设情境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认知历史,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分析辛亥革命发生之原因

[设计说明]本环节原是教学要求中所没有的,教材中相关内容过于简略。但本人认为,欲认识历史,必需探究事件发生之原委,了解历史发展乃偶然性与必然性综合作用之结果,培养学生整体的历史观。故补充材料,充实这一环节的教学,但不作为本课教学之重点。 教师:辛亥革命是从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始的,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早已踏上争取共和之路。

武昌起义的过程中,革命组织和起义的爆发有何特点?(偶然性)

武昌起义为什么事出偶然却如此迅猛?我们要回顾1911.10.10之前的一段历史,再来探究历史演化进程中的种种因素。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要求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条件,并在时间轴上填写相关事件。

学生:[归纳课文]

1、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成为矛盾焦点。

2、清政府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发展提供了条件。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革命政党。

4、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武装斗争。

5、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学生:[填写时间轴] 兴中会成立 《辛丑条约》 同盟会成立 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1894 1901 1905 1911.4 1911.5 1911.10 [设计说明]让学生回归教材,认识到教材是学习的最基本材料。学会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同时,让学生填写时间轴,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历史进程的艰难与复杂——理清辛亥革命之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最后一段及第

二、三目,要求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进程,并在时间轴上填写相关事件。 学生:[填写时间轴] 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宣统帝退位 颁布《临时约法》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1.10 1912.1 1912.2 1912.3 1912.4

教师:[出示材料]辛亥革命亲历者的叙述

1、辛亥革命亲历者·革命派

1911年11月25日孙中山到达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当他走下弦梯,中外记者纷纷围上前来采访:“孙先生,外国报纸上说你携带巨款回来,以资助革命军,是吗?”孙中山答道:“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2、辛亥革命亲历者·袁世凯

不得汉阳,不足以夺革命之气;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廷之胆。

——袁世凯给部下冯国璋的电报

3、辛亥革命亲历者·隆裕太后(妥协放弃)

隆裕太后(失声大哭)“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臵我寡妇孤儿于不顾。”

——《钟毓鼎澄斋日记》

4、辛亥革命亲历者·立宪派(转向革命)

1911年11月11日,张謇、伍廷芳等联名给摄政王发出一电:“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

——《张謇——故里征稿专辑》海门县文史资料 第八辑

5、辛亥革命亲历者·海外华侨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载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

6、辛亥革命亲历者·外国人(中立、赞同、疑惑)

1月27号,法国外长告诉法国驻伦敦等地大使:迄今为止,六国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他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

——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七卷

(1911年12月24日)庆亲王对他(英国公使朱尔典)说:“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

——[澳]骆惠敏编 《清末民初政情〃莫理循书信集(上卷) 》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1912年2月16日 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7、辛亥革命亲历者·宣统皇帝(被迫退位)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诏书》

教师: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学生:共和人心所向;清廷覆亡大势所趋;革命党人和社会各阶层的合力推翻了清王朝;清帝顺应潮流下诏退位;孙中山革命党人光明磊落。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神入历史情境,学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人物。

三、多元的历史评价——探究辛亥革命之评价 教师:[出示材料] (政治)

材料一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912年《临时约法》

材料三 “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1924年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 语以代议制度之善, 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 则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 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1913 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7期

(经济)

材料一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思想文化)

材料一

“今兹之革命,非止革满洲一朝之命也,谓夫教化革命、礼俗革命、纲纪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尽中国五千之旧教、旧俗、旧学、旧制而尽革之。如风雨迅烈而室屋尽焚,如海浪大作而船舰忽沉。”

——1913年3月康有为《中国以何方救危论》

教师:根据材料归纳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学生:政治上,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国;但民主共和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经济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带来了巨大变革,冲击了封建文化。 [设计说明]选取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学会看待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四、从历史到现实——了解辛亥革命之传承 教师:[展示时间轴]

中华民国成立 国民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2 1924-1927 1927.4 1937.7 1949.10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长时段认识历史的发展,了解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脉络,认识到今天是历史的延伸,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

【教学反思】

本课既是课题实验课型,自然想有所创新,但也难免有所缺憾。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回头再看,有以下几点体会。

1、材料教学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史学素养的实效性和高效性,最大限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精选材料是开展材料教学之首要原则。本课知识点较多,理论性强,要在45分钟内实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就要精选材料。而本课教学过程各环节中,实际上补充扩展了许多材料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因此就要做到材料多而不滥,材料短小而精炼,费时不多而能说明问题,揭示实质。精心选择和整理材料,做到类型多样且典型,如民谣、漫画、图表、大事年表等材料,比起文字材料更直观简单,也符合本课教学意图,但课前备课要下很大功夫。

2、重视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用好教材,这与开展材料教学并不矛盾。鉴于高中初始年级学生的学情,利用教材资源,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归纳等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在其中。切不可一味求新求变而脱离了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和新材料应有主次之分,不可喧宾夺主。

3、材料之选择与使用更多取决于教师教学之需要,不是学生有意思地动手收集整理而来,问题应该尽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而非老师刻意引导的结果。这一点上,面对高一新生和有限课时的制约,如何解决这一缺憾还有待探索。

4、高一新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教师预先设想仍有较大差距,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回到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上来,提问要简单直白,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不要求精细准确。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