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维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2: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与感知觉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特征和联系,而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所谓间接性是指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例如,考古专家通过遗迹、文物来推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所谓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如对鸟的认识,就是通过思维的概括性而得出鸟有羽毛、卵生这一本质特征的。

二.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1.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指思路广阔,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指善于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况变化时能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做出新的决定,迅速地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和变化,主动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指思维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推理合乎逻辑。

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时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求异,以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时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客观地分析评价事物。

2.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⑴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这种思想武器,才可能做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本质地而不是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客观地、理论联系实际地而不是主观教条地看问题。

⑵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中应该强调启发式、法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培养。

⑶加强言语训练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言语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正确地掌握大量词汇和系统的语法规则,并能清晰、准确、灵活地使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可使思维活动明确、系统、符合逻辑。

⑷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

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⑸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实践不仅为思维活动提出新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也提供了检验思维正确性的标准。加强实践锻炼,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缓解。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想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等级系统。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高个、矮个;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能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知识易于记忆。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和结构,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的定义

创造性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颇具争议的概念。心理学上,人们一般把创造性和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倾向、一种特性。但是,关于什么是创造性,学者们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看法也就各不相同。从创造活动的过程看,创造性体现在个体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创造活动的成果看,创造性体现在能够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目前从创造性成果的角度来界定创造性较为人们所接受。一般把将创造性定义为: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性。

创造性的表现有不同的形式,可以发明、制造出新产品,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多芬创作交响曲,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等等;可以发现新技术、新方法,如水稻改良技术的提出,放射疗法的提出等等;可以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形成新理论、新思想,如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等等。

创造性不是个别天才所特有的,而是所有正常人都具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创造性是个别人的天赋,与多数人无缘,对自身的创造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其实,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产品的活动,如鲁班发明锯子。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如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自己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首尾相加,将连加变为乘法。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高斯首创,但对他个人而言,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较为罕见的真创造中,而且表现在更为常见和普遍的类创造中。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有首创,但是各个都可能独创。可见,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独有的,一切心智正常的人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创造性。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个体创造性的形成与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要以先天素质为前提,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既有认知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格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

⑴ 智力因素

对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家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创造性是智力的构成因素,有人认为创造性和智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能力。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①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②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④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商。以上观点是基于传统智力概念和智力测验而言的。今年来,随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等理论的提出,智力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力已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结构,因此,关于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有待于重新考察和探讨。

⑵ 知识因素

创造不可能脱离知识而无中生有,创造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转换的过程。创造必须以大量的知识为基础。当然,知识与创造性之间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并不是说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创造性就越强。机械接受的、杂乱无章的知识并不利于创造,丰富的知识有时也可能让人形成心理定势,阻碍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创造力水平的下降。一个人的知识能否有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挥,关键看他的知识的质的组织状况,即是否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⑶ 人格因素

心理学研究者通过比较高创造个体和低创造个体发现,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敏捷,独立性强,有幽默感,自信心强、抱负水平高,敢于冒险、富于幻想,坚忍不拔等人格特征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胆怯,过分的自我批判,怠倦,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兴趣狭窄等人格特征将妨碍人们创造性的发挥。 ⑷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对个体创造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是在实践活动中,环境因素对个体创造性表现和发挥的影响。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都会影响其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家庭气氛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创造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专制的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较多采用指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那么,这种教育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再次,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发展。

在个体的活动实践中,外在的环境会影响他们创造性的表现。研究发现,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将促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内在创造动机,而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内在动机下降,妨碍创造性的表现和发挥。

3.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

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决于后天的开发与培养。那么,如何开发和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呢?从创造性的心理成分看,创造性的培养应该涉及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方面;从创造性的发展过程看,创造性的培养应该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多种途径。因此,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应该是一项多方面、多途径的全方位立体工程。

⑴ 创设有利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才能。反之,则会扼杀个体的创造性。营造创新氛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加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营造有利创造,鼓励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⑵创设让孩子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家庭环境。⑶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营造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学校环境。

⑵ 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握创造策略 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和一些创造技法的训练,也是开发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① 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知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的、变化的、独特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流畅性,指发散的量,即在短时间内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二是变通性,指发散的灵活性,即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三是独创性,指发散的新奇性,即对刺激能做出不同寻常反应的新奇程度。培养发散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三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题设想和方法,开阔思路,逐步养成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如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练习;给一篇文章尽可能多地加上合适的标题或给一篇文章设想各种不同结尾的训练;对某一物品提出尽可能多的用途等等。

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侧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侧向思维的产物。培养侧向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的训练。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联想的法则(如相似、对比、接近等)进行积极联想。联想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而把它们联结起来,因而往往能够发现某些事物的相同因素或某种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通过联想训练可以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个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对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许多事实表明,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凭逻辑思维,而是靠直觉。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在学习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中缩短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快速思考,即兴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类比联想,用形象化的方式思考问题。

② 创造技法的训练

随着创造力日益受到重视,许多用于训练创造力的技术和方法(即创造技法)应运而生。目前技法种类繁多,如检核表法、智慧激励法、分析借鉴法、触类旁通法、聚集发明法、特性举例法、未来预测法、信息交合法等等。

⑶ 塑造创造性人格,技法创造潜能

个体的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之间十分密切。因此,注重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培养,也是促进创造性发挥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教育中,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教育及培养相对薄弱,造成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较为缺乏。因此,学校教育尤其要重视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培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态度以及敢于向传统、习惯、权威提出挑战的精神。来自教师权威的压力往往会使学生自信心降低,批判精神不敢张扬,为此要特别注意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克服教师权威的消极作用。

⑷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技法创造灵感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阵地。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没有课堂那么严肃和紧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往往能积极主动探索和思考各种问题,并有所发现。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开广播、办报纸、创画刊、出诗集、设计各种模型与产品、制教具、撰写科技小论文、举办各类艺术节和科技节等,拓展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在各种课外活动中,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思考、设计、动手制作和实验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创造力。

底线思维

创新思维

中医思维

A3思维

侧向思维

思维人生

思维碰撞

策略思维

创业思维

创新思维

思维
《思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思维反映 思维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