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1: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提高小学低年级计算学困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简介部分

1、标题:提高小学低年级计算学困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2、序言:

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计算非常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是计算能力差,计算容易出错或者不明白计算的原始算理,只是一味的死记方法导致也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切实提高计算能力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论证,我们确立了“提高小学低年级计算学困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

3、摘要: 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对如何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进行研究,我们要发现规律,提高指导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开展转化学困生策略有效性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教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学困生发展的角度,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有实效的、有可操作性的转化学困生的途径。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课题在很多学校都有所涉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有区别,怎样找到适合本校本地区的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是我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内容结构图

建立计算学困生调查小组,教师进行跟踪式调查,分析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教学学生计算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树立计算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研究目的:

(1)研究教师自学而有计划地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技能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有针对性地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特点,训练而灵活地驾驭教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3)积极探索学困生的学习心理。

(4)指导家长进行有效地协助和配合。 研究意义:

(1)帮助广大教师发现、总结和推广学困生转化的经验,找出不足,更好的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搜集教育现象中的事实材料,为学校开展学困生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3)揭露计算学困生教育活动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教育内外部矛盾,从而促进学校向更高水平迈进。

研究假设:

我们认为,学困生的转化是有规律的。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有效性教学策略,同时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将研究的方面有: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2.分层教学的研究;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应付眼前的考试,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学困生“自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了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个命题。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本课题所指的有效性是指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经济而有实效。

核心概念: 本课题中的“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由于心理素质和环境方面的原因,在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是指根据目前传统评价方法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学习困难”,也称为“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特殊学习缺陷”或“学习障碍”等,它最早是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1963年提出的。在班级授课制和目前的学生评价制度下,各地各校或多或少存在着“学困生”问题。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计算非常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是计算能力差,计算容易出错或者不明白计算的原始算理,只是一味的死记方法导致也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切实提高计算能力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确立了此校本科研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对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计算误区的种种剖析。 ②对于乘法计算题错误的研究、用乘法口诀求商错例剖析 ③怎样指导学困生掌握具体的、独立运用训练的必要的运算技能?

④如何指导学困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估算技能。

⑤如何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⑥如何帮助学困生努力获得成功体验,主动克服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⑦如何帮助学困生自主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⑧怎样指导学困生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计算学困生个案调查的研究;

(2)计算教学的研究;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研究设计:

本课题分三个研究阶段,分别是:

准备阶段(2009年12月)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后,做好分工。 实施阶段(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

课题组教师跟踪研究一部分计算学困生的计算情况,搜集错例 汇总、研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并进行有针对的实践。 总结阶段 (2011年6月):课题组教师汇总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所跟踪的学困生进行计算能力的测评,来检验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写出结题报告。 具体研究过程是:

(一) 师资保证

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拨出专款用于实验教师的实验经费与外出学习经费,一切教学资料、外出学习机会优先满足实验教师,实验班级的实验时间给予充足的保证。课题组实验教师均为学校骨干教师,他们创新意识强,求真务实,将认真实施研究工作,力争使课题实验圆满完成,成果能够得以推广,使数学教学再创佳绩。 我们学校有“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办学理念,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校多媒体教师设施齐备,互联网遍布校园,拥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为实验教师提供教学方便。

(二)实施阶段:学生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引进组间竞争机制。

上课时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重新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并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乘、除”帮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做到把相同的数位对齐,计算的过程中进位、退位要做出明确的标记。特别是让学生在计算小数的相关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2.在计算的过程中和计算后,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

我在让学生板演时,要求学生留下计算的竖式,让学生自己检查计算的过程。如果计算错了,让学生把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下正确的计算过程相对照,找出自己错误的地方,并订正。 研究对象:

面向我校低年级计算学困生。 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一、分析口算错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会认为口算速度不易在一份书面答卷中充分反映出来,而对一些会直接影响本册考试成绩的教学内容拼命抓,导致有些学生认为计算并不重要,便敷衍马虎,审题习惯不好,计算不细心,甚至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 2.教法上不够得当

在小学口算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弊病是觉得口算简单易教,对教法研究不够重视,个别教师只重视口算的结果,忽视了算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在口算训练教学中“预防”意识不够强,缺乏针对性,练习形式、方法呆板。

二、优化口算教学

1.紧抓算理教学,重视思维过程。 ⑴掌握计算法则

口算教学,应当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法则、方法。其中,弄清算理是关键。

如“凑十法”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操作过程。通过摆弄学具及眼、手、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详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为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好准备。如9+4可表述为:9和1组成10,4可以分成3的1,9加上1得10,再加上3得13。最后,经过9+3,9+5等练习,概括出“凑十法”的方法与规律:“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 这样经过“感知观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三个学习阶段及相应练习,学生实现了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认识过程,既弄清算理,又掌握了法则,保证了初期口算的正确性。 ⑵形成口算技巧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理解法则阶段,学生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逐层次地简缩,计算的步骤逐步地简化,到最后,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一些简单的计算能脱口而出,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这个阶段要注意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主动地学习口算方法,参与技能训练,这个阶段应以集体练习为主,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避免“两极分化”。二是注意巩固和深化口算法则,选出典型的题目,计算后再让学生说出算理。如:53+20可以想把53分成50和3,先算50+20=70,再把70和3合起来得73。通过多次练习知道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后,就形成技巧:5个十和2个十相加是7个十,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3。

三、加大训练力度,提高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上熟练、比较熟练、会三种不同的教学要求,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安排好天天练相应的训练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技巧。

其次,进行口算训练时,还要考虑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相关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教学“8加几”的题目8+5时,先进行8+2+3的口算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还要注意训练形式的灵活多样。由于口算要经常训练,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采用口答、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口算比赛等形式。

四、及时批改作业,发挥评语作用

学生的口算作业必须及时批改,批改后要注意及时分析错因,收集错例,采取补救措施。如容易混淆的口算对比练,经常练。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口算错误,也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批作业时,应避免单纯地使用“X”号,可以有针对性地写出一些有启发性、指导性的评语。如:12-(3+7)=16,批改后是12-(3+7)=16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又如76-60=70,评语是:76-6=?这种做法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同时也在全班学生面前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适当训练记忆,培养良好习惯 如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在掌握算理后进行适当的记忆训练,对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极有帮助。

学生计算的差错多,追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严谨的学习,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经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 ⑴审题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算的毛病。

⑵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寻找最佳算法的心向。 ⑶检查习惯。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迅速、自觉检查的口算习惯,同时教给学生基本的检查方法。

⑷改错习惯。要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错误原因,并认真改正的良好习惯。总之,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要讲求实效,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起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作用。

1.调查阶段:根据平时的学习状况,确定帮扶的学困生对象为:麦锐雄、陈健淳、黎嘉淇、利嘉莹、钟晓琳、李冠铭,从开课到现在每次的计算,过关率都不超过70%,上学期的期末测试的成绩都是班内的平均线下的。 2.帮助阶段:

(1)在课堂上多关顾他们,多给“计算的机会”; (2)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保证计算准确关; (3)借助优生,时刻给需帮助的同学以援助; 3.反馈阶段:通过每一次的水平测试与前一次的对比,通过定时测试与之前检查进行对比得结论。 技术路线: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引进组间竞争机制。

上课时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重新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并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乘、除”帮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做到把相同的数位对齐,计算的过程中进位、退位要做出明确的标记。特别是让学生在计算小数的相关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2)在计算的过程中和计算后,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

我在让学生板演时,要求学生留下计算的竖式,让学生自己检查计算的过程。如果计算错了,让学生把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下正确的计算过程相对照,找出自己错误的地方,并订正。

4.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逐步提高:本课题获得立项审批后,科研活动改变了过去应付、被动姿态,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已蔚然成风;而且经过培训、实践,教师们尤其占我校多数的年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涨,主动进行教改实验,参与课题设计与管理,撰写科研论文,一批科研骨干队伍正在形成,科研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

(二).用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要科研、先调研,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在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三个问卷的调查:通过教师问卷,我们发现多数教师爱岗敬业,苦口婆心地做好计算学困生转化工作,但仍有30%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向科研型教师转轨的必要性,仍然沿用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计算学困生,实现教师角色转换任重而道远;通过学生问卷,我们认识到90%学困生对学习缺少信心,但对教师充满期望;通过家长问卷,我们发现学困生家长对教育和转化他们要求迫切,但帮助并协同学校、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却多束手无策。正是有了这些事实,我们的科研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才找到了应该侧重的项目,才理顺了科研者与科研对象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更深入一步研究的动力。

(三).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关键: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先是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先是购置与课题有关的参考书籍供教师参阅,让大家心中有底、心中有数。在理论指导下,我们实践的脚步更扎实,更深入,更符合校情。占有了深刻、广泛的理论,才有扎实、创新的实践。

(四).全员参与,发挥特长:计算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利校、利家、利师、利生的大好事。我校采用全员参与策略,涉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方方面面,而且注重发挥教师各自专长,如班主任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数学教师注重计算学习方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等等,大家从不同角度、依据个人专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转化计算学困生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转化学困生搭建平台:每一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表扬、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为激发学困生成就感搭建平台。针对于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口算比赛中表现出的良好提升成绩,进行进步式的表扬。

(六).实现教师理念更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校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全体教师实现由实干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实现学困生转化,并上升到践行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困生转换工作。

(七).家校联手,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家庭是学困生活动的第一场所,在父母的培护与教师的哺育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收获更多的希望。但很多学困生的家长们文化水平偏低,教育子女方略全无,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块主阵地,利用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培训,实现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八).制度、物质有保障:我校制定了具体的课题管理细则,将教师教科研活动情况与晋级、评职挂钩,设立了教师获奖、论文发表奖励办法等,有效地为教师参加教科研尤其是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学校还大量投入资金,装配了计算机房、专门的资料室,为每个办公室配置3~4台电脑,方便了教师办公时检索资料和设计课件。每年学校图书馆增置的图书里都有一批有关教科研的资料,为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提供材料,为教师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5.分析和讨论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课题实验工作经验缺乏,特别是实验教师年轻,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有待提高。

(3)如何更好的提高计算学困生的计算能力?

(4)运用多媒体深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6)课题实验资料少,给实验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6、建议(一是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重视或改进的事项;二是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1)继续加强课题组及实验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2)采取多方筹措、向政府申请的方法解决经费问题。

(3)加大经验总结力度,撰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同时做好交流推广工作。

三、参考文献

1.张裴和主编的《计算教学法》。

2.著名数学专家江山野教授的《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 3.华师大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小学部分.学习辅导)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5.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附录 王培培

1.参编《校长与优质学校》一书。

2.“读懂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有效的教学起点” 发表在《信息教研周刊》上 3.“这是放大的直尺”发表在《新世纪小学数学》上 4.“有效教学准备从三个读懂做起”发表在《江西教育》上。 5.“不做马小虎”发表在《 新课程》上

6.从“三个读懂谈有效教学”获得山东省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此外,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市、区教育局的肯定,深受家长的好评。在一年多的实验工作中,我们的体会是:搞课题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提高小学低年级计算学困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鑫昌路小学

王培培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