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9: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用心托起未来——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题

结题报告

金溪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守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主要在农村)。

我校位于旺苍县偏远地区,是一所乡村完小,现有在校学生接近2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也很多。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后,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父母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角色的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方或一方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比如我校所处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乡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农村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讲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灵沟通电话,亲情信箱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留守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高留守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其个性的目的。

1、研究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探寻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规范心理健康学科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2、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如何因人而宜,进行心理障碍的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3)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针对教育教学现状,如何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教学相对应的有效机制。

(5)针对留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探索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规律。

五、课题研究途径和方法

1、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学生中亟待强化的心理素质。采取强化训练法加以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4、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困难因人而异所以仅通过团体的指导形式难以收到最佳效果。通过个别咨询,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很有必要。

5、开通心灵沟通电话,架起心理老师和留守儿童的桥梁,开通亲情信箱,实现家长和留守儿童,老师与留守儿童的内心诉求,及时弥补缺失的情感,塑造健康的心理。

6、定期举行家长讲座。要搞好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对于不能亲自参加的通过网络家长qq群相互交流,要利用家长心理教育专题会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方法,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7、定期组织留守儿童感受温暖,感恩回馈活动。让代理家长把留守儿童带回家或带出去和自己子女一起玩耍,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孩子说说感受,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写信、打电话、发信息、制作感恩卡等进行感恩回馈。

六、研究成果

1.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弥补

自实施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的措施以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四个好转”。一是 “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 “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访和家长沟通,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了寄宿“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监护能力。四是广大老师对 “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

2.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努力,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偏差寄宿的留守儿童,经过干预,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寄宿在校,使留守儿童远离不良的社会青年,远离了那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监督下,较快地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迹。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南雄小学就有许多同学表现优秀,分别获得了各项奖励。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或向专家请教,努力攻克难关,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通过学习理论,锻炼了一批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批骨干分子。三是相当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成了相当数量的专著、论文、总结等。

七、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为我做一顿饭”“陪我学习”“陪我一起去玩一次”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社区)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即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或教师精力有限)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3、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长期的机制和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干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效果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毕业离开我校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是否会回复到从前的状况,出现反弹呢?对他们的后续管理教育是值得学校、家庭、社会认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八、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一)

我校地处旺苍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十分落后,生活很是贫苦,许多村民为了家庭和儿女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牵挂,奔赴都市,加入到汹涌的打工大潮之中。粗略统计,我校7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而且60%以上是父母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在我任教的四年级中,除了五人父母亲在家务农外做小生意外,其余的二十五人都是留守儿童。在这个小团体里有一个学生特点最典型。她就是张馨丹,今年还未满十岁的她母亲从小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婆婆生活。 张馨丹是个学困生,成绩很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多数时候是不交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的。这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总是做小动作,你一批评她她就撇撇嘴耸耸肩,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爱劳动不做值日。叫家长婆婆来了就说,她爸不在家,我们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老师多累累吧。

经过半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我深刻地了解到张馨丹有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离开和祖辈的溺爱使得她的个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学习作业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根据张馨丹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套较切实际可行的计划:一方面和张馨丹的父亲取得联系,要求他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两周就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婆婆相互配合,要求他们严格管教教,不要给她过分自由的空间。而应给她适当的压力,让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还根据她的性格特点和她谈心告诉她她的优点,增强她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她但求点滴的进步。对她身上的众多缺点在善意谦和的教导和严厉公正的批评中帮助她逐渐改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育,张馨丹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她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堂纪律有所改进,小动作和交头接耳少多了,情绪也相对稳定了不再自顾自做自己的事了,对劳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值日主动认真热心肯干了,但是要想彻底改掉她身上的那些不足与缺点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坚持下,张馨丹会有更大的进步的,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二)

一、个案现状

学生刘家利,男,9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任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任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任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任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③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五、个人体会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有信心转变任某,我有热心引领所有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