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4 01:46: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语句,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真阅读“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初步解答“思考与练习”

二、三提出的问题,初步领会《老子》的思想。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切入文题)

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苦”与“乐”的感受,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由此过渡到选文的内容。(学习生活中的“苦与甜”也可以)

三、研讨选文内容

(一)研习第一则

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斯恶(è)矣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2.问题

(1)这一则中出现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

(2)选文对这些相反或相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你难以理解的是哪些?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举例:

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分析:第2则《老子》从生活中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无”对 “有”的生成。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车子是由辐条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所以“无”生成了“有”。其他两个例子同理。 (3)这则选文告诉我们什么?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发生转化。

(二)研习第三则 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伐者无功: 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

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问题

(1)这一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人不能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是探讨目的与态度的关系,。“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2)这则主要是使用比喻的手法来说理的,请找出本体和喻体,加深理解。

第一个比喻: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明、自矜者不彰。

( 喻 体 ) ( 本 体 ) 第二个比喻:用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比喻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令人生厌的行为

( 喻 体 ) ( 本 体 )

(三)研习第四则

1.怎样才能做到长久?不失其所。 2.从这则选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或感悟?

(四)研习第五则 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

词类活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2问题:

(1)圣人怎样图难、为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2)老子》是从哪些相反相成的关系中找到这种方法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门径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找出你最难懂的句子,合作研讨。(学生可先自己谈感受,教师点拨。) 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见前面的分析) ②夫轻诺必寡信(见前面的分析)

(五)研习第六则 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

词类活用: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2.问题:你是如何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这是非常智慧的提醒。因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所以要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

这表现出《老子》在看待问题、因应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而这种前瞻性就是由于《老子》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所以在这则中,《老子》又用三个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从而进一步去领悟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六)研习第七则

你怎样看待对“强大处上,柔弱处下”说法?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自己谈感受。(引导学生把握老子“贵柔”“守弱”的处世思想)

《老子》辩证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也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这是一种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四、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特有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要面对两个相反的方面,如得与失、胜与败、勇与怯、利与弊等等,请选取日常生活中你有所感触的一组相对或相反的概念,写一段文字,表达你个人的感悟。(学习借鉴老子的逆向思维)

五、作业:从选文中你感悟到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以下道理仅供参考: 第二章

我们要看到事物相反相成的两面,并意识到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地转化。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同时努力把握那些人生中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第十一章

“无”,就是没有,一般人们是否定它的,但老子认为恰恰是“无”成就了“有”,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所以我们也要善于逆向思维,不要忽视那些不被人看重的人或事。 第二十四章

为人处世不要自逞己志,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第三十三章

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才能自己成就自己。

战胜别人可能容易,但战胜自己很困难,因为战胜自己面对的往往是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如自私、自卑、懦弱、贪婪、恐惧、惰性、恶习等等。所以战胜自己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因而“自胜者强”。认清自己,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才能量力而为,走得更远。看高自己,等于负重,必然难行;看低自己,畏首畏尾,难以成事。

知足也是一种财富。 第六十三章 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做大事,必须先从小事入手。 面临细易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

轻易向别人许诺的人,往往是不看重诺言的人,因而也往往不会践诺。 第六十四章

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居安思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要注重积累。

做任何事快要成功时都应该像开始一样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慎终如始) 七十六章

枪打出头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人生在世,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而应柔顺谦虚。 “示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适时示弱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强者示弱,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留下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心胸宽广”等美名。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存活下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项羽强悍英武,飞扬跋扈,结果兵败垓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而汉高祖刘邦善于示弱,结果一统江山,坐拥天下,成为一代帝王;韩信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而与他同朝的另一个大臣萧何,却懂得处处避其锋芒,赢得了朝野一致的好评,也确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示弱有时也是一种解决纷争与矛盾的手段。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似四两拨千斤,化强敌于无形。

遭遇强大的对手,应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而应以巧胜拙。 【附】各章节解读: 第二章

这一章节选揭示的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方面,即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都是在相比较中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第十一章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第二十四章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十三章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本章中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第六十三章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王弼《老子道德真经注》) 第六十四章

这一章谈的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要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要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本义》第五十一章,中华书局1976年版) 第七十六章

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为,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有良好的处世修养。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

【附】老子名言解读与辩证法思想分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蕴意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一种为人处事的价值理念。

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马克思哲学里的矛盾观点。

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与大丈夫不立危墙之下同出一辙,启示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无为思想的表现。 6.“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人为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慢慢磨灭、消除。

8.“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摒弃个人智能,实现自治,那是国家人民之福?也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之一。

9.“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1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11.“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3.“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 14.“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老子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这一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1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1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

21、“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

1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一种谋略学问。

1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2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爱惜自身,不烦忧劳作,无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

21.“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2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23.“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要收起它,必须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暂且给出它)——以柔克刚,欲取反予,这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24.“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老子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2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上的真理是:无所作为却能大有可为。

26.“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置身低贱才能变得高贵,深入下层才能高高在上)——矛盾双方转互依赖、相互转化。

2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事物的柔弱之处正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这是老子总结出的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

2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老子最懂得辩证地看事物,“大象无形”,有时陷入神秘主义。

2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爱因斯坦说,中国人没有遵循逻辑推理和实验方法,但一切都做出来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缺乏进一步的探索与论证。

3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过于爱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坏,财宝藏多了反而会有巨大的损失。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古人从祸福中体验到知足知止,却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3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中华民族是最懂辩证法的民族。 3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清明,则把战马用作施肥种田;天下*,则盘马弯弓,流血郊原)——中国治乱循环,没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问题。

3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老子是通过广征博览、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见天道的。

3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3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圣人没有他固执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认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认为它善)——老子主张听凭百姓,放任陋俗,混同善恶,与世浮沉,这与政治上有可取之处,但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毫无益处。

3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一个好的士兵并不一味逞武,善于作战的人并不表现出他的愤怒,会打仗取胜的人并不跟敌人周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用人之力”是中国谋略的核心,也是中国武术的窍门。

37.“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中国的谋略是后发制人,在原子弹发明之前,它比西方的先发制人更加厉害。 38.“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以气势、意志、心战、同仇敌忾的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获胜,而不是唯兵器获胜。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1

老子选读

《老子》选读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导学案

教学简案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定稿]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