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成语二轮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6: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成语

一、考试说明

成语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点同前边近义词,此不再赘述。

二、考查方式

对成语的考查,侧重点是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的能力。近几年的考查方式基本上都是判断选择的形式。题型一:选择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题型二:运用近义成语填空。

三、应考方略

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熟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 1.色彩不明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如: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2000年北京春招卷) “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它生物缓缓移动,后用来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多含贬义,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断词取义

熟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时,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熟语其它语素的意义,就会导致熟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相悖。

如: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2000年北京春招卷)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在句中只断取了熟语中的“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与语境相悖。 3.对象误用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2000年全国卷) “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时,(因为书多)把牛累得出汗,存放书籍时,(因为书多)装满了屋子。这里明显是因为不知道使用对象,而把用于书的熟语扩大到人身上。 4.谦敬错位

有些熟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2001年全国卷)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词,只能对己。这里犯了

1 谦词敬用的错误。 5.功能混乱

每个熟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2001年北京春招卷) “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熟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熟语,充当了状语。 6.不合语境

有些熟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

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2001年全国卷)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熟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7.望文生义

熟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1999年全国卷)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8.形近混淆

有些熟语与其他熟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1997年全国卷) “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熟语“不孚众望”混淆了。 9.特定用法

有些熟语随着语言的演变,形成了固定的常用义,但本义也没有完全废除,只是使用较少。使用时就不能只从常用义入手,以免误用。

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2001年北京春招卷) “不三不四”本义是不像样子,后来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 还有些熟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

2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全国卷)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熟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

(一)

1.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自然不当。)

3.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 (“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誼。亦指情投意合的朋友。)

4.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抛砖引玉”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5.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

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骛。(“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

7.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是一个自谦之词。)

8.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9.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10.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用在这里使前后意思矛盾。)

11.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用于对待别人。)

12.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如“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

13.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应该为“不可理喻”。)

14.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注意“振”的写法,不能误写成“震”。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被误解为“声音大得震聋了耳朵。”改为“震耳欲聋”即可。)

15.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螳臂当车,也可以写成“螳臂挡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多指逆潮流而动。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

16.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像冰一样完全消除。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注意“涣”的写法,不要写成“焕然一新”的“焕”。)

以前没有看过卓别林的喜剧,今天看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

3 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用于消除烦恼。)

17.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炙手可热,比喻人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不指知名度。注意“炙”的写法,这个字取意“肉在火上烤”。)

人世五年后,食品、纺织、服装、建筑、金融及其他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平均增加30%;届时,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这里用来形容“吃香的人才”,错。)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五专题 成语熟语专项突破

【备考攻略】

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化的短语,数量繁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的特点,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使用成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考查的对象比较全面,既考“词”,又考“语”,考查的词语多是常见的,不涉及偏、怪、难的词语,主要考查词语的内涵。考查成语误用的类型主要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考点分析

一、考查方式

1.从考查内容来看,词语由实词、虚词和熟语组成。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2.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稳定,多为选择题,少数为客观填空(改错)题。试题侧重于语言环境的分析以及词义的辨析。

3.从考查的材料上看,考查的词语多为报刊中使用率较高又容易被误用的词语。 二.学习方法指导

1.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头脑中储备尽量多的词语,为解答词语类题目奠定基础。

2.理解、把握和运用词语,要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有时甚至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词的意义、色彩的协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例句的方式进行积累。

3.不能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 4.进行针对性训练。熟能生巧,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实际训练中才能做到。因此,一方面要进行保质保量地训练,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及时总结,逐步增强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

三.识别成语误用的陷阱 1.回归根本,弄清意义

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是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与条件。辨别成语运用的正误,首先要注意成语的整体意义。成语中有一部分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基本一致,这类成语可根据字面直接解说。但是大部分成语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形成的,不能“望文生义”。其次,要弄清楚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如“屡试不爽”的“爽”(“差错”)、“劝善惩恶”的“劝”(“勉励”)、“无偏无党”的“党”(“偏私”)、“楚楚可怜”的“怜”(“爱”)、“爱财如命”的“爱”(“吝啬”),“无声无臭”的“臭”(“气味”)。如果按照现代意义理解就会大错特错。

2.详审语面,遵循语境

4 正确辨析与使用成语,除了掌握成语的确切意义之外,还要注意其语言环境。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语言环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解答成语运用题要详审语面,注意句子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联系性。只有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才能明了语境对成语表达的制约方向,进而确定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这涉及成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搭配等,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对固定的,但语境力量有时会临时改变其固定性。如“歹徒穷凶极恶”时,主人也可“铤而走险”;在“饭店里灯红酒绿”中,直接运用成语本义亦可。正确理解成语和使用成语都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只有准确地把握语境,才能找到辨析成语的钥匙。

3.警惕陷阱,注意重点

从某种意义上看,考试是命题者与考生间的一场智力游戏。在成语运用题中,命题人常常设计种种伪装,布置重重陷阱来干扰考生答题。考生应该有能力避免干扰,识别陷阱。到底怎样做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呢?除了做到上文所讲的“弄清意义”“详审语面”之外,还需要注意全面掌握陷阱类型(如“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谦敬错位”“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意重复”“双重设误”),充分了解这些陷阱的特点,以便答题时“一眼就识破天机”。

“望文生义”和“双重设误”是迷惑性最大的陷阱。

“望文生义”有“整体误读”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局部代义”的问题。如“每次民主生活会,刘书记总是先入为主地发言”“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两句,其中的“先入为主”与“求全责备”是“望文生义”。“先入为主”的正确理解是“以先接受的说法或印象为主导,以致再遇到不同的说法或意义时,就不容易接受”,而句中错误地以“先”(“首先”)代替整个成语的意思;“求全责备”的正确理解是“要求别人完美无缺”,而句中也错误地以“责”(“责备”)代替整个成语的意思。

“双重设误”陷阱的出现,主要基于考生不了解一些成语的双重含意及其用法。考生应熟悉与积累这样的成语,比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淋漓尽致”“平铺直叙”“不翼而飞”“左右逢源”“乘风破浪”“洁身自好”“百花齐放”“贪多务得”“数米而炊”等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4.讲究步骤,整体协调 (1)速读全句,了解大体内容。

(2)找到成语,若是几个成语,须注意“加点的”那一个。同时看意义是否难解,若难解则要推断其义。 (3)从句子整体上看该成语是否违背“褒贬”“语体”等方面的问题。

(4)细读成语前后文字,看是否存在“重复”“矛盾”“不搭配”“不合常理”等方面的问题。 5.阅卷反馈

做熟语题时,首先要利用好“四寻法”。即寻熟语之义,寻共同的感情,寻共同的对象,寻共同的语意。这样,可大致判定熟语误用的主要类型。

其次,推究原因,审视初步选定的答案,如是错误项,查找其错误类型、原因。要充分利用熟语题误用类型各不相同的特点来排除和认定。

高考二轮词语、成语复习

二轮复习——“成语题”专题检测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教案

成语二轮教案
《成语二轮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成语教案校本 成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