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6:16: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 要: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又有学校、家庭与个人因素的影响。为此,学校应该明确感恩教育的目标,构建感恩文化氛围,并积极推进传统感恩教育模式的改革,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 调查 认知 情感

高校感恩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教育观念落后、目标不明确、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的影响,高校感恩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从感恩的行为和感恩意识的关系上看,大学生感恩的行为常常是受到感恩意识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分析研究,对于做好高校感恩教育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感恩意识呢?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1]本文倾向于感恩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已的恩惠得以正确认知,并真诚加以回报的一种情感状态。

二、影响独生子女缺乏感恩意识的因素

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儒家的传统观念中,感恩是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始情感,是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这恰恰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相左,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正在蚕食人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1、家庭环境影响

当前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极少教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盯的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性,把上重点、读名牌视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无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处于过于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体现。反思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层次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如今,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2、相应教育的忽视

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任务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们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的心。当前的感恩教育常常只作为一句口号,没有实质性的落实在实处。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心理专家徐翔就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责任不全在孩子的身上,这里面掩藏了许多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来说,有必要有责任来反省自己。

3、社会风气

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弘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认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丝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三、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1、园所方面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意识形成和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所以幼儿园应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培养幼儿的感激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感。

(1)捕捉生活,潜移默化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幼儿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氛围、祖国的榜样;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师要点拨幼儿知恩,引导幼儿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感恩教育渗透在是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感情态度。教育者可通过品德与社会常识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等途径,唤醒孩子知恩,引导孩子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在教室里我们进行了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的环境创设,起到视觉暗示、语言提示的作用,让孩子们学会关心周围的人,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捕捉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比如父母的丝丝白发、粗糙的双手、辛苦的背影等这些都是幼儿感受父母情的好素材,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促使其以饱满热情投入到是生活中去。

(2)艺术熏陶,春雨润物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幼儿园里我们通过开展看录相、VCD片、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丰富幼儿的感恩认知,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艺术熏陶下受到教育。如故事:《第一个大苹果》《孔融让梨》;语言活动《分果果》《轻轻地》;艺术活动《乖孩子》《好娃娃》《小乌鸦爱妈妈》;游戏《相亲相爱》等活动来渗透。

(3)体验活动,亲身感受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教师应积极引导,教育幼儿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做起,将思想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我们让幼儿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受体验,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我们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元旦我们邀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通过送幼儿自己亲手制作的爱心卡,给爷爷奶奶捶背按摩,给他们表演节目。“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送妈妈一件小礼物,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的感恩心理意识。

其次,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幼儿园、进社区活动,具体设计为“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老让座”“为社区变整法”等活动,使幼儿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最后,我们还布置感恩作业:①回家给父母一个拥抱②每天送给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③为爸爸妈妈做一次早餐④帮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衣服、洗碗等。

(4)榜样作用,提开感恩

教师、父母的榜样,媒体新闻中的案例,身边的感恩小故事,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要充分树立榜样意识,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将正面的案例引入课堂,熏陶激发幼儿爱的情感。从周边的人,周边的事开始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将“感恩”两个字深深地刻在幼儿心里。

中国人历来强调感恩,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特别是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感恩传统,从对父母的感恩,到对社会的感恩。而当今大学生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学校和社会应该教会学生知恩感恩、开展"角色互换"唤起感恩之情、加强社会感恩楷模的宣传,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由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引起的思考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它教诲世人,当受恩 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 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社会、他人和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 然的事情,缺少一颗感恩的心。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 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取消了对他们的资助。主办方为此感到十分尴尬 ,他们认为:“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 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 码的感恩之心。”①

身边发生的,媒体报道的,纵观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很不乐观,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让人们感到非常庆幸的是,如今越 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北京大学 博士生导师毕诚提出:“中国德育教育是一种索取的教育。”面对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的行为,毕诚教授认为:“感恩是一种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培养, 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开设一门课,加强对学生的引导。”②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所谓感恩,就是 “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③

1、感恩教育的概念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 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④笔者认为,教育者 遵 循德育教育的规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引导受教育者认知感恩,逐渐培养感恩意识,进 而能够知恩图报的教育过程就是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是思想道德教育、素 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的生命,培养人格完善、心灵健康的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感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无论对大学生个 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 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其次,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人文素质是指导人 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因和导向素质。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感恩是传统美德 ,是善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⑤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最后,感恩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感恩教育所倡导的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感恩之情符 合和谐社会理论,充满感恩心的人会与人为善,不会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如果每个人都能报 恩于行,整个社会将会得到净化,社会生活就会减少不必要的不愉快和矛盾,社会运行成本 随之会大大降低,和谐社会的良好风气就会形成。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到底是什么使一些大学生失去了感恩之心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难辞其咎。第一,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时下,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 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作为家长,只知 道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而忽略了教育孩子如何去关爱别人,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 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培养学 生的感恩意识,绝不仅仅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更多的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 尊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是生命的一个重要要素。

第二,学校感恩教育的忽略。

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往往是过大的空洞的教育,过多的大理论,缺乏最实际最能触动人心的 教育,中国传统伦理中仁、义、礼、智、信以及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却没有引起足 够的重视。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某些学生表现出来 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见利忘义的情况时有发 生。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第四,大学生本人的漠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比较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但是自立意识、责 任观念、感恩意识淡薄,依赖思想和享乐思想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数 从小就没有接触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体味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所得 到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 ,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还牢骚满腹,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够。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感恩,让学生形成一 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 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遵 循人心理活动的规律,首先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入手,通过加强环境建设、中国传统美德 教育、实践教育等有效途径,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报恩于行。

第一,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进行感恩教育上也是如此,认识感恩是学会感恩的前提, 如果 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 到他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每个人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那一刻,就已经沉浸在他人、社会对我们恩惠的海洋里了。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 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 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第二, 加强感恩环境建设, 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 博大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感恩教育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 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对于高校而言,要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势资源, 把感恩 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启 迪和感染,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第三,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文明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000多年 前《诗经·小雅》中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样动人的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 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著名诗句。通过这些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 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第四,以实践教育为手段, 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社会实践是锤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为行之有效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 ,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 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 生 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将感恩教育真正 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可以 通过社区实践、志愿者服务、假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 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这样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而 且能在活动中升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使大学生对 感恩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感恩意识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最后,教师要加强正面引导。

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实践证 明,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那么教育就会成功,相反,则会使学生产 生对立情绪,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原则,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感恩。2007年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将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作 为试点院校之一,华东师范大学9月初将迎来首批1000名免费师范生。华东师大大学校长俞 立中亲笔致信每一位入学的免费生:“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鼓励最优秀的青年学子投身教育 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你们有幸成为第一批享受这份荣誉的大学生,也一定 能感受到这份崇高的责任。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 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⑦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实际上是 校长为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和家人,感谢老师,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中,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切入点,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提 出的“八荣八耻”是新时期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准,辅导员应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形式 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力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 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⑧不管身处何种状况,依 然对世界充满感恩,这就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标。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

11月6日,学校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新西兰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李一冉老师在此进行为期一天半的以“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以平凡的道理诠释之经典,以孝道之经典诠释人生的智慧,以人性的根本诠释孝道的奥旨,以孝心唤醒扭曲的灵魂,以良知见证孝道的伟大,展现朴实的心灵,使人人回归大家的境界。”在讲座的过程中,李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李老师此次讲座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孝道、悌道、夫妻之道。李老师用他朴实、简单、真情的话语,打动了在座的每位听众的心,掌声不断,大家都被李老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

《左传》云:“孝,礼之始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因为重“孝”,古人做出了如“鹿乳奉亲”、“ 埋儿奉母”等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古人此的看重“孝”,把“孝”作为做人最基本的东西来遵守。而再想想现在的人们,尤其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们,有多少人把“孝”当回事呢?谩骂殴打父母、不赡养父母等等,这些事情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上。

在讲座上,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知道的请举手。”我听到这个问题,我一下子愣住了,惭愧之感油然而生,因为我母亲养了我二十多年,但我却不知道我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一件件往事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子里闪过。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多少人经常打电话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是否安好;有多少人放假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访自己的长辈的;又有多少人能主动为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吗?如果我们不孝敬父母长辈,我们考上大学有什么用?虽然我们获得了知识,但我们缺失了做人的最基本的东西,那样我们还是人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人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因为古人知道,子女不在身边,父母是非常牵挂的。虽然现在子女们由于求学、工作等种种原因,我们作为子女的不得不远走他乡,这不能代表你没有办法孝敬自己的父母,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每周打一个问安的电话回家,不要把电话费全部浪费到男女朋友身上,因为这个电话会让我们的父母得到一丝的安慰。当父母不在时,我们才想起来应该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时,我们会后悔莫及的。抓住现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成我们应该完成的事情上来吧。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
《论文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文资料网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