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

2013级民族药物化学李波130703212528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强调的“以人为本”,正是把人当作主体和目的,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所以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要求是一致的。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理解

以人为本的“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是属于哲学本体论的范畴;另一种则是根本,与“末”相对,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并非是为了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即以人为本中的“本”指的是根本。

“人”放在在哲学上看,存在两个对立面,一个是神,一个是物,所以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故提出的以人为本,或者是相对于以神为本,或者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对于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都能体现这种人本思想。而我国传统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正是我们党在西方早期和我国传统历史上的人本思想的扬弃,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韩庆祥认为,“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 应包括: 类存在意义上的一切人; 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 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 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主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1] 。”由此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主要是一个集体名词,并不是单单的个人。这与中国以前的“官本位”思想又划清界限。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

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对于我们党来说,要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要求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2005年 2月 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定的价值内涵, 突出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 2]。”社会关系主要有: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内涵丰富, 在这三种不同的关系中有不同的要求,但都需要和谐发展。“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实现,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人与人的和谐直接作用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那些能够帮助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新获得机会发展的项目,更应给予优先考虑,尽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道家的出发点是主客关系、物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认为人与自然彼此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强调要顺应自然,崇尚自然。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从多方面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并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所以产生这种社会效应,就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4]。

三、践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植根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展示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的思想体现在社会管理实践中, 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治国方略。在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和谐理念中,主要通过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提倡的中庸之道, 来实现 “以人为本” 的治国之道[5]。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随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 实现的层次会日益提升。当前, 要实现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为核心的多重关系[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且发展极不平衡, 劳动者还没有摆脱旧的社会分

工的束缚, 因此, 事实上的不平等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一直存在。社会的发展都存在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效率问题,即如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另一个公平问题,即如何保证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效率决定增长, 公平决定稳定。没有效率就没有稳定, 没有稳定效率难于持久。因此, 任何时候都必须谨慎小心地处理这一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民生之本不固,和谐社会大厦就无从建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7]。西南民族大学李元光教授曾指出,践行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关注民生。民生的“生”并非指的是生活,而是生存,生计,生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扩大就业,立足“劳有所得”,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除此之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立足“学有所教”,不仅包括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各行各业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当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 J] .河北学刊, 2004, 24 ( 3) .

[2] 司马俊莲.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关系论纲[J].河北法学, 2007, ( 12): 51.

[3] 幻张景荣、赵永忠,“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4] 马涛.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天津师范大学,2009.

[5] 佘源.论“以人为本”在当代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2009,04:50-52.

[6] 黄元山.以人为本的社会属性与实现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45-149.

[7] 潘红.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