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穷人》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6: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9《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20穷人)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整体理解课文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集体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八)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朗读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读题质疑。

1.板书“谎言”。请学生说说对“谎言”的理解。

2.师:生活是复杂的,它披着一层又一层美丽的面纱,不是我们用几句话就能阐释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特殊的谎言、一场别样的欺骗。

3、揭示课题,学生齐读。

4.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反馈交流。

(1)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自主感悟。

“别饿坏了那匹马”,我们知道,原本无马,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地体味,去揭开这个谜底。

1、学生再次阅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谎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灵?在文中找出依据。

2、同桌交流自读情况,探讨问题。

3、全班交流。

四、引导探究,潜心会文。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青年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3、小练笔:忽然间,我明白了——

4、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5.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请说说你的依据。

6、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延伸,充实内涵。

残疾青年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收到过这样的谎言吗?或者,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事例吗?

1、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2、指名交流。

3、小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谎言——善意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善解人意 酷爱读书、诚实、有志气、深深感激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过程与方法: 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桌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二、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1.易混易错字

白痴、沮丧、绝妙、懊恼、神圣、蹑手蹑脚、潜滋暗长。

锯(电锯)蹑(蹑手蹑脚)眶(眼眶)受(接受)

踞(盘踞)镊(镊子)框(木框)授(教授)

2.词语解释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沮丧--灰心失望的意思。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洋溢--充分流露出一种情绪或气氛。溢:充满而流出。

难以置信--难以让人相信。置信,相信。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和精力都投入进去。

天方夜谭--书名,即《一千零一夜》。这里指信口开河,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美妙--美好可喜。

声望--为群众所仰望的名声。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并思考: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A.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B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这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五、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一个场景

方式:①在语言创新、添加、改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组讲述;

②直接记忆式情感诵读原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听写生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说说文章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二.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听众”的语言随着听琴的时间推移,其内在含义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惟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三.开动脑筋想一想

1.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像一下老人想帮“我”时和看到“我”成功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做适当的艺术加工)。

3.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4.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四.品读评点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五.生活故事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经历”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12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⑴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⑵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⑶ 学生交流谈感受。

⑷ 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⑸ 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板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

一直„„直到„„ 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 学 过 程 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 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