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

发布时间:2020-03-01 21:08: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时代、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P3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 P6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有效的作用于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教育活动所接受、理解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的形态: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三) 原始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5.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P8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模仿是遗传性的)

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 5.双重需要说 P12 6.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7.教育学的萌芽(17世纪以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论语》记载的言论来体现。他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 孟子的《学记》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8.教育学的形成(17世纪-19世纪中期)

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语的洛克《教育漫话》,提出来了著名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正式形成。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第二章 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决定着教育目的;

4……………………..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具有引领社会的作用。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教育目的的作用: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

a.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5.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新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e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单轨型;双轨型;中间型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性质: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4.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5.教师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业务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的能力;5.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7.创新能力;8.学习和研究能力;9.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能力。

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独立思考、民主合作。

6.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7.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理解学生;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课程的类型: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实现课程实施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实现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第六章

教学

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2.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度的。

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 有引导的认识。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领会知识;(主要环节)3.巩固知识;

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与学辩证统一;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辩证统一;

3.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辩证统一。

8.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与教材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师自身的素养及所具备的的条件;

5 .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

9.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10.发现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科学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A 个别教学制: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的教。

B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按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C 分组教学制

D 特朗普制:大班40%,小班20%和个人40% E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备课要制定好三种教学计划:第一,写好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第二,写好课题(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写好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二)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语言清晰;6.双边活动积极。

(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四)课外辅导与答疑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与测定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德育。 2.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4.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2.班级管理—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3.班集体的一般特征: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d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组织和管理班集体?)★★★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6.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A 品德教育;

B 教书育人;

C 指导课外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D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E 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工作;

F 做好家长工作;

G 评定学生操行。

7.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8.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参与性;

2.形式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丰富性; 4.方法独立性; 5.辅导力量多面性;

6.考核结果的自我展示性。★★

9.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三)个人活动 ★ 10.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一,目的清晰明确,计划严谨周密;

第二,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第三,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第四,课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发挥学校优势,依靠家庭和社会力量的配合。

1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启蒙;而社会教育则影响最广泛。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在身心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额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

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