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3: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原则

答: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育目的 答: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3.课程

答: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4、教育规律 答: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5、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含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形成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习惯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能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会政治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一般科学文化素质来为政治的民主化提供前提和保障,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来养成年轻一代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正确的民主观念。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政治舆论和政治思潮是政治的稳定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和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高等学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的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批判意识强,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理性与情感兼备;且一般都比较忧国忧民,有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责任感。因此,学校必定是研究、探讨和传播各种政治思想,形成各种政治思潮比较集中的地方。

2.简要说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几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3.简要说明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答:教学过程的环节,实质上就是相互关联、顺序展开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若干专门活动及其结构和程序。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教与学、师与生双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的。

1.明确教学目标。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丰富的环节,它一般由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亚环节构成。

3.对教学结果进行检查评定。

这个环节是反馈联系的过程。反馈联系越完善,则对活动过程的控制就越有效。

4.简要回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教学工作,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考查和考试等工作环节。从五者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来说,这些工作环环相扣,周而复始地进行。上课为中兴,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作业与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延续和补充,成绩测评为上课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学工作的改革与提高。

5、简要说明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研究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提法。但总体说来,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知识和学生。

1.社会

在这里,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类别、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都受到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没有不与社会结构因素相关的课程。

2.学生

要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就是要求课程的组织,不仅要遵循学科内容本身的逻辑,而且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因为学生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所能实现的程度。

3.知识

(1)有关学科知识结构划分的观点是学校课程门类结构的依据。 (2)知识的来源观对课程观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知识价值观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6、简要说明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简要说明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答:课程编制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提供编制课程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直接指导着课程的编制。

1.课程编制的原则 迄今为止,课程编制没有形成统一的原则体系,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则。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2.课程编制的方法 (1)主观法 (2)客观法 (3)经验法 (4)活动分析法 (5)实验法

8.简要说明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当今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9.简要说明教育改革理论与一般教育理论的主要差异。

答:1.一般教育理论所赖以产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产生后所指导的教育实践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更大一些,人们主要是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抽象而形成理论,这种教育理论主要是为了增强人们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而教育改革理论所赖以产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产生后所指导的教育实践则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在教育改革前期待、希望等因素的加入,也由于教育改革的目标、目的等是人们在改革前制定的,使得教育改革理论的主观性更强一些,教育改革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具体的教育改革行动。

2.一般教育理论虽然通常与相邻的学科理论有一定的相关,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等,但远不如教育改革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理论相关程度那么高。

10.简要说明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答: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在教学进行中所提出的认识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矛盾,也是其他矛盾赖以存在的前提。按照教学的要求逐步提出的认识任务要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要与学生的认识潜力相适应,并在学生通过一定紧张度的智力活动之后一般就能得到解决。教师的艺术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时,要循序地引导他们接近越来越复杂的任务,同时训练他们去完成这些任务。在此过程中,既要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活动和紧张思考,也要照顾到在具体教学条件下学生的个别差异。如果所提出的任务跟学生所具有的认识可能性之间差异太大,那么这样的矛盾不仅不会成为教学的动力,反而会成为教学过程的阻抗力。因此,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潜力大致相适应,是这一矛盾成为教学的动力的一个前提。

11.简要说明班主任调查的几种方法

答:班主任调查学生及其教育情况通常采用观察、谈话、查阅资料和访问等四种方法。其中前两种是直接法,后两种是间接法。

1.观察法

(1)经常性观察 (2)专门性观察 2.谈话法 3.查阅资料法 4.访问法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教学系统设计及其基本工序。 答: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一个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围绕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对“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的设计。

其基本工序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这部分主要解决教什么(或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对象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分析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此外,还要对学生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进行分析。

(2)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于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弄清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安排教学程序。

其步骤为:单元学习任务的选择与组织;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任务分类;内容的评价;任务分析;内容的进一步评价。

(3)编制教学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是指学习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的更具体的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在学习目标的编制中,主要要包括四个要素:对象,即指出由谁来完成这一行为;行为,即指出做什么;条件,即指出在什么条件下;标准,即指出做得怎么样。

2.教学策略设计

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包括: (1)课的划分 (2)教学顺序设计 (3)教学媒体选择 (4)教学方法选择 (5)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主要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是指在进行评价之前和评价过程中,对如下问题进行考虑并作出回答:(1)评价对象是什么?评价此对象的目的是什么?(2)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怎样确定?(3)需要收集哪些资料?用什么方法收集?如何确保资料的效度和信度?(4)怎样使用所收集到的资料?怎样整理和解释这些资料?

2.联系实际,论述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1.教师基本素质是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直接制约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要素,它既受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所决定,又受学生的期望所制约。它是一个结构体系,主要包括:

(1)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它既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没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将流同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的权力和职责

(2)师德素质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宽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及鲜明的人格影响力。

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实施和深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有:

(1)教育家的意识。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3)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5)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7)法律意识。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你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答: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如下: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至于多到什么程度才叫“全面”,这只能作相对的理解,否则就必然会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这些基本素质主要有:

(1)智能、体能

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智能包括知识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二者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潜在力量。

(2)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主要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要的实际能力,或者说是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它是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

(3)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

(4)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三者是个人生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

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4.简要述评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 答:1.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是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订课程的理论。它从“面向完整的机体——学生”这一立场出发,反对那种认为学习学科结构、学问是对学生智力最好的训练的观点,认为学生对课程的直接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课程的核心不是 学科内容,而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以美国儿童中心论者杜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等为代表。

2.学问中心课程论

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它在课程设计上反对以现实功用为标准,而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主张根据学生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应采用发现法来学习课程;课程内容的改革要用科学上的新成就代替过时的内容;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3.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是一种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它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认为课程的编订应从社会改造的要求出发,使课程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通过编订这样的课程,帮助学生摆脱对社会制度的奴隶般地服从,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形成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塑造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的能力。即社会改造课程。还主张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社会的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即核心课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发展教育学 教育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