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师德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师 德

一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

对“教师职业道德”概念的理解应当从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做老师”所应当遵循的规矩和道理,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

二是将其理解为作为教师应当具有的内在品性,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将“做老师”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然后再通过自己教书育人的德行表现达到既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个体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

二 如何理解“德—得”相通的本质

“德—得”相通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论语集注》中所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德”之通“得”在于“得道”。其义是说我们应当将做人所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德”之为“得”绝非为自我利益之得,而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得”。一个人的“德性”就是通过得“道”以后才逐渐地培养和形成起来的。

二是许慎所说的:“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其义是说凡是道德的行为,一定是有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同时,道德行为主体也会在这种道德追求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使自己也有所“得”。对于“德行”所施之对象而言,这种“得”是一种利益之得;对于道德行为主体来讲,则是一种心灵之得,一种精神之得。

第一句话是从一个人“德性”形成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德—得”是相通的;第二句话是从一个人的“德行”表现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德—得”是相通的。两层含义的统一,事实上就是一个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内在“德性”决定外在“德行”,外在“德行”表现内在“德性”。 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道德人格的高尚性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

2.道德目的的明确性 3.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道德行为是指道德主体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活动。

4.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5.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四 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包含哪些内容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的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主要经过后天学习、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这两个大的方面。

高校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主要包括: 1.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修养 2.深厚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素质主要包括: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2.创新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自我调控能力

6.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五 什么是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精神,就是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种出自从业者内心的,从情感上对本职工作深深的爱恋;从行为上愿为本职工作倾尽全力,尽职尽责;在效果上始终追求一种自己力所能及的至善至美的境界的内在品质。它是一个人在从业过程中所追求的在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结果三方面的完美统一。

六 敬业精神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意义

敬业精神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敬业精神对于我们满足自我生存的物质需要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其次,敬业精神会丰富我们的人生内容,充实我们的现实人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感知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最后,高度的敬业精神还是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有效的途径。 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教育公平原则 所谓教育公平,是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起点的公平,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再次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2.教育诚信原则

首先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 其次是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3.集体主义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其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再次,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4.人道主义原则

高校教师贯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道德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强调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其次,要求教师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并让学生了解自己。 八 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1.辅导员的道德风貌影响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2.辅导员的性格气质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3.辅导员的兴趣和专长影响学生学习倾向 4.辅导员的仪表风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5.辅导员人格魅力的艺术性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九 教师人格异化有哪些典型表现?这些异化现象给了我们教师怎样的警示?

教师道德操守的丧失,教师人格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败坏,不顾廉耻,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人伦底线 二是利欲熏心,金钱至上,滋生了严重的金钱拜物教思想 三是利用学生,追名逐利,全然不顾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

四是心浮气躁,方法粗暴,丢失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具有的仁爱之心 正是因为一部分教师丧失了自身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操守,才最终导致了这些教师人格的异化,其言行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关系到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自身形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主动并自觉地去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才能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得以维护,并最终赢得学生的敬重。 十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所谓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守的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它是规定、评价、调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术研究活动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遵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是“以求真为目标、以求善为原则”,把探索真理、寻求知识上的增量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目标,把有利于社会和人类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热爱学术、追求真理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学术自由、民主平等 4.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5.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十一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道德评价是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行为的方法,使人的行为纳入社会或阶级要求的轨道,并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标准 1.一般标准

教师师德评价的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社会标准和职业标准。根据标准中核心内容的差异,也可称之为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心理标准。

道德行为标准时衡量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外在尺度和准绳,也即利益标准。由于教师要对一定社会或阶级负责,在评价其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时,其所应遵循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必须反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

道德心理标准是衡量教师行为善恶的道德心理尺度和准绳。它要求教师的职业行为要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与教育过程的心理学规律相符合,并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具体标准

(1) 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 (2) 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 (3) 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

(4) 率先垂范的榜样精神

(二)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依据 在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上,基本上是围绕着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展开的,于是形成了三种不同观点: 其一,“动机论”,亦称“意向论”,与“效果论”相对,强调应当以动机作为衡量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性质及其道德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之中而与效果无关。 其二,“效果论”,亦称“结果论”,与“动机论”相对,它把道德与行为的实际结果直接联系起来,主张以效果评判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性质和道德价值,只要行为带来了客观的积极效果,行为就应该是道德的行为,至于动机的好坏则无关紧要。 无论是“动机论”,还是“效果论”,它们在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中都存在片面性,不能很好地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作出合理的道德评价。所以在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中应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观点。高校教师在职业行为中的动机和实际产生的教育效果、社会后果都是师德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评价过程中,要对两个因素本身达到充分认识和把握,并综合考虑它们在职业行为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实现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正确评价。

十二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如何解决?

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不同于一般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的人格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上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必须实现“道德之师”与“学问之师”的统一

2.教师必须实现职业活动内的“言教”与职业活动外的“身教”的统一

3.教师必须实现“德之自修”与“德之助修”的统一 以上三个方面深刻地说明了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上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必然决定了我们如果想要当好一名教师,就必须具有优良的个体人格。然而现实情况确是,很多教师的个体人格尚未达到教师职业人格定位的客观要求。因而在从业过程中就会必然出现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

面对冲突应当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不能“以现实性替自己的弱点辩护”。面对自我人格与教师职业人格定位的差距,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正视存在的问题,勇敢面对而不是回避。

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应当无愧于教师称号,在人格要求上应当有一种自我欲求:期望并相信通过自我努力,能够最终使自己的人格境界达到教师职业的定位要求。 十三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一)恪守底线

恪守底线首先讲的是做人的底线,此外,高校教师还必须看到自身职业与角色的特殊性,努力地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培养自己恪守教师职业底线的自觉意识。

(二)注重私德

“师德”内涵丰富,它指向的不仅是单纯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还包含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以及自我私德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素养、社会公德和自我私德三者之中,公德修养是作教师的前提要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

师修养的核心内容。注重自我的私德修养也是高校教师人格修养的应有之义。“私德”不同于“公德”,它一般是指一个人在私人生活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做人”的品味与素养。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几乎不涉及他人、群体及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属于个人的心性修养范畴的道德要求。教师在私德领域的道德表现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哪怕在自己私人的生活空间之中,仍然会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成为人们称颂的人格典范。

(三)追求境界

高校教师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理应在境界伦理的道德要求上有所欲求。原因在于:

1.高校教师是社会高层次、高素质的精英群体,理应在人格层面体现出这种精神境界

2.高校教师作为代表着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象征的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发展理应有一种历史的担当,即引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共舞

3.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既传授着知识,又塑造着人格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
《师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师德奉献 师德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