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修辞(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37:1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修辞教案

小学生作文写作教案——修辞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宛如、是、成了、变成”等。怎么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只要注意这两点就行了: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句:a.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b.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拟人:拟人是把没有生命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生命,使之人格化,让它具有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如:“小溪唱着欢歌,流进大河,流进田野。”运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例句:一阵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3.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对偶: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

例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例句:a.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

b.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

练习题

一、请说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 2.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

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 4.桂子开花十里香。( ) 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6.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 7.百灵鸟在果园里欢乐地歌唱。( )

8.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9.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10.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11.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12.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 13.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14.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15.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16.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17.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18.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19.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20.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二、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扩展句: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三.请用排比句仿写句子。要求:不得少于50个字。

1.朋友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朋友是 ;朋友 。

;母亲是 。 3.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

;希望是 。

4.爱心 。 5.品质

。 2.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是你神清气爽;母亲是

推荐第2篇:修辞教案

课 题:记叙文阅读——修辞(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分析

1、内容:记叙文中的修辞及运用效果。

2、分析: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二、复习目标及分析

1、目标:熟悉常用的修辞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能理解其表达作用。

2、分析: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

三、教学问题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作用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结合实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总结答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基本流程:导入——预习展示——阅读讨论分析——小结——检测

(二) 教学情境

1、导入:由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类型,题型及分值引入修辞的复习。

2、预习展示:(1)回忆所学过的修辞手法(点明常用修辞):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排比 ) B.“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引用)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拟人)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比喻) E.“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 F.“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

1 备课组长: 主备人: 成员: 授课教师: 时间:

G.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H.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拟人、反复、排比)

I.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张,强调了瓜的特征,突出了瓜的香甜) J.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对偶、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掌握程度。

二、问题与活动: 活动一:实题训练

淡 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3)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4)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志。 (5)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6)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

(7)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

(8)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 (9)A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10)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11)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B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一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12)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 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 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3)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14)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5)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6)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 成萌, 美化环境;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 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7)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8)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9)他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C他是苏轼,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21)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2)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D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 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23)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语言优美,读一读,说说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 2.判断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A: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蔓的形态及特点,突出了蔓的贪婪和不知羞耻。

B:比喻,把名利,金钱,权势这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让人更容易理解。 C: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含蓄地表现出淡竹的人生态度:重精神,轻物质。 D: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淡竹对人生的理解,暗含了他的人生态度。 活动二:技法总结

答题思路:1.点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套修辞作用 3.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事物本质,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加重感情,强调内容,增强语势。

(5) 引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富有美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总结并掌握答题技巧。

三、目标检测:

1、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1)(他)目睹着蝴蝶如同仙子一样飘舞着。(2)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愿意将蝴蝶想象成动物界里的花朵。 (3)它的双翼如伺菊花一样金黄夺目,中间点缀着的点点黑,像很多明媚动人而又含情脉脉的眼睛一样。 答题要点:能抓住形象,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比喻的方法结合起来该.出喜欢的理由(2分),语言流畅(1分)。

2、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4分) 答题要点:能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作简要赏析要即可。答题示例:该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与植物的关系,写出了植物“知恩必报”的性格,平中见奇,给人联想,促人深思(2分)。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植物生动的性格,突出了植物的行为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类(2分)。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景颇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歌声的,他们说:“没有了歌声,那还让人怎么活?!”婚丧娶嫁,景颇人要唱歌,他们边歌边舞通宵达旦;起屋建房,景颇人要唱歌,他们用歌声点燃新的希望;耕田犁地,景颇人要唱歌,他们用歌声驱走疲惫;纺纱织布,景颇人要唱歌,他们用歌声编织幸福与梦想„„

答题要点: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强调了景颇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歌声,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意思答对即可,2分)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配餐作业 (见学案) 课后反思:

推荐第3篇:修辞教案

六年级语文修辞教案

龙泉中心小学

邢林林 复习目标:

1、复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特点,揣摩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复习过程:

一、疑问导入课题

1、什么是修辞? 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来修饰语言。目的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2、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

二、精讲各种修辞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2、判断这三句话是不是比喻句?如果是,它把什么比作什么?

a、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b、大树像一把绿色的伞。

c、这本书我好像在哪儿看过。

3、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看山,山在笑; 看水,水在跳。

4、比较比喻与拟人的区别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①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孩子们的眼睛。(

) ②星星眨着眼睛。(

总结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种事物的相似点。 拟人的重点在“当作”,它直接把物当人来描述。

注意:拟人句中不能有“人”出现,否则就变成了比喻句。

5、排比——排比是把内容关联,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如: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成排比句 果园里有(

),有(

),还有(

)。

6、设问与反问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他是谁?他就是我们班的淘气包马宝宝。 反问是“问中有答”,常用肯定形式来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三、当堂检测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3、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6、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7、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8、骆驼是沙漠之舟。

9、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二)、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一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村庄周围。(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天空中挂着一轮圆盘大的明月。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窗外,风儿摇醒翠竹,在窃窃私语。

4、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寒风吹到脸上痛得像刀割。

(三)、品古诗,辩修辞。

1、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拟人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 )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拟人 )

(四)、读成语,学修辞。

多如牛毛

百花争艳

一步登天

狐朋狗友

口若悬河

龙争虎斗

夸张

拟人

夸张

拟人

比喻

拟人

情同手足

一目十行

千钧一发

兔死狐悲

春风得意

比喻

夸张

夸张

拟人

拟人

恩深似海

如释重负

狗急跳墙

一日三秋

水平如镜

比喻

比喻

拟人

夸张

比喻

(五)、看广告,知修辞。

1、梦利,随身的绿阴。

比喻

2、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 夸张 )

3、牛奶香浓,丝般享受。

比喻

4、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饮品。( 设问

5、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

比喻

6、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拟人)

四、作业设置:

修辞无处不在——语文教材

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找找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各找两个,并试着记一记。

推荐第4篇:修辞教案

句子复习——修辞 复习要求:

1、了解比喻、夸张、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达中的作用。

2、能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改写句子。复习重难点: 仿写句子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句子的修辞。修辞手法是我们在阅读和习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使语言文字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感情体现得更强烈,有效地提高了表达效果。我们都学过哪些修辞方法呢?

2、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二、交流感悟

1、课件展示常见的修辞方法,指名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本册课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修辞过关练习

1、过渡:修辞乐园里也有闯关游戏,想试试吗?

2、第一关。

(1) 学生读要求 (2) 小组为单位闯关 (3) 引导评价指正

3、第二关

(1) 学生读要求

(2) 思考:准备怎样闯关呢?

(3) 小结方法:读——悟——写——读 (4) 学生练习(5) 展示闯关 (6) 评价指导

4、第三关

(1) 学生读要求

(2) 教师强调要求:不改变句子原意。 (3) 学生练习(4) 展示闯关 (5) 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句子修辞,成功闯过三关,熟练地判断了修辞手法,并能按照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希望大家能继续在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学好语文,把句子说得完整生动、具体形象。

推荐第5篇:小学常用修辞方法教案

小学常用修辞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辨析常见修辞手法

2.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领会与理解 3.了解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常见修辞手法判断,规范答题

三、教学用时: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猜一猜:

头顶戴红帽,身穿白棉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打一动物)

(二)整体感知

修辞手法:是一种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

(三)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的两种事物的 相似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 语言、神态、动作、行为、性格、思想、感情等。

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个事物之 间的相似点;拟人的重点在“当作”,它直接把物当作人来描述。 3.夸张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写的事物作必要的扩大或缩小。

如: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怎么也送 不到嘴边。 4.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 5.设问和反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是“问中有答”,常用肯定形式来表示否定,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6.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习题

(一)给下列的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排比

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反问

设问

1、桃子高高地挂在枝头,笑着唱:“我多美呀!”

2、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往下流。

3、她的心眼比针尖还小。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6、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行人的影子。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8、太阳露笑脸,红旗把手招。

9、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宝库。

10、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力量。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喜鹊在屋檐下叫。

(改为拟人句)

2、这片稻田很大。

(改为夸张句)

3、树上的梨花真白。

(改为比喻句)

(三)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个人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是比喻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即是夸张句,也是对偶句。

3、“这次旅行真不容易,要坐汽车,要坐火车,要坐轮船。”是排比句。 (

4、“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名如玻璃的带子——河!”是比喻句。

5、“春风一吹,芦苇就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小脑袋。”不是拟人句。

6、“有的人活着,为什么说他死了呢?” 是设问句。

五、美文欣赏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 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 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六、能力展示:

给一组图,用一段话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用上二至三种修辞方法。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2

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练习

(二)

一、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一会儿跑来了;一会儿。(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10、小鸟在筑巢。用拟人手法:

12、长江滔滔不绝地奔流到大海里。用拟人手法:

13、广场上的人非常多。用比喻手法:

14、大雨把两岸的火都浇灭了。用比喻手法:

四、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的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句汇总 | 期末复习

一.拟人句

1.风翻开了书!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3.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白杨树笔直地站在路边。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0.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1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13.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4.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儿。 15.落叶随风高低起舞。

16.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17.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18.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19.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0.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2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2.骄阳下,小草无精打采地垂着手,低着头,无声地叹息着。23.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4.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25.翠绿欲滴的椰子从叶间探出了头。

26.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27.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28.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我们点头微笑。29.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30.阳光透过窗子,射进了屋子,轻轻地对我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好好加油吧!” 3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2.春天来了,小鸟放开歌喉,尽情歌唱。

33.调皮的雪娃娃飘到雪松爷爷的身上,雪松爷爷被逗得笑弯了腰。二.比喻句

1.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2.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3.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6.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7.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8.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9.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10.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飘落下来。11.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12.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13.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远了。14.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15.栀子花可真漂亮,它的花瓣是一层层的,颜色是白色的,好像白白的雪花。16.这是地雷花,你看中间的花蕊像不像小地雷?

17.月季花最里面一层包住花心,好像小姑娘在房屋里躲来躲去。

18.绚丽多彩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蛟龙的爪子,张牙舞爪;有的像小姑娘的发髻,含苞欲放;有的像节日的礼花,竞相绽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含情脉脉……

19.向日葵开着一轮金色的大花,花瓣上含着亮晶晶的银色露珠。20.中秋夜,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21.这些小蝌蚪大头大尾巴,像小姑娘的辫子,黑油油的,真好看! 22.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23.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上。

24.路旁的田野里、山坡上,野菊花金黄金黄的,像星星点缀蓝天一样,装饰着广阔的原野。

25.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26.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27.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8.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9.蓝蓝的天空,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日赞歌。

30.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3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32.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上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33.天上的星星像宝石般晶莹。

34.天上的星星像小孩子的眼睛一样亮晶晶。

35.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就像钻石般镶嵌在这深蓝的夜空中。

36.星星璀璨耀眼,美丽动人,似白宝石般残留我心,令人无法忘怀。37.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是一个水亮剔透的眼睛。

38.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真是喜煞人啊!

39.那稻子换上了富丽的金装,羞答答地低垂着头。微风吹拂,金涛滚滚。

40.这一路种的都是高粱,已经长得高过人头了,绿油油的像一堵没有止境的围墙。41.红红的高粱,像无数支火把,映红了天际。

42.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饱饱的珍珠一样的果实,在微风中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43.过了几天,仙人球上的花骨朵露出两瓣洁白的花瓣,像要挣开蛋壳的小鸟,十分惹人喜爱。 44.仙人球花,像是一个长长的喇叭,正对着蓝天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45.仙人掌是黄沙中的碧玉,是枯海中的岛屿,是荒漠上的英雄;它们给炽热如焚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神秘的希望的色彩。

46.芦苇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曳。

47.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48.芦苇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荡。 49.雨后的草田,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水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50.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三.排比句

1.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下课了,操场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拍皮球,有的跳绳,有的打篮球,玩得可开心啦! 4.图书室里的书可多啦,有童话书,有科学书,有漫画书。

5.友谊像春风,徐徐吹来;友谊像炭火,雪中送来;友谊像雨水,旱中下来。

6.老师的教导,像阳光,洒向我们心的角落;像清风,吹散我们心底的阴霾;像钥匙,打开我们知识的大门。

7.天上的火烧云真美啊!有的像咆哮的狮子,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雪白的羊群……真是多彩多姿啊! 8.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爱心是一首动听的歌,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爱心是一汪潺潺的溪流,使饥渴的行人感受到生活旅途的甘甜。

9.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10.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则是流转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则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乡村则是淡雅的美。

11.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支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

12.小溪永不止息、奔向大海是一种坚持;野草冲破乱石、钻土而出是一种坚持;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怒放也是一种坚持。

13.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14.微笑是大海上的一盏引航灯,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微笑是一缕阳光,能够穿透乌云,温暖大地和生灵。 15.友谊是你受伤时的一张创可贴,友谊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友谊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友谊更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

16.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四.夸张句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农民们说,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闻到了馒头的香味。6.广场上人山人海。 7.他的歌声响彻云霄。

8.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般(雷鸣般)的掌声。9.这座楼高耸入云。

10.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11.学校的操场只有巴掌大。 12.他的心痛如刀绞。

13.他的心眼儿只有针眼那么大。14.那个巷子里的酒香飘十里。 15.看到这个蛋糕,我垂涎三尺。

16.我端起碗,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17.他觉得度日如年。 18.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19.一眨眼,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20.他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21.风大得把大地都揭了一层皮。 22.他太重了,摔倒在地上,两个人都拉不起来,要超重机才能吊起来。 23.他家穷得揭不开锅了。

24.这个桔子把我的牙齿都酸倒了。25.他口渴得可以喝下一条江。 26.他口渴得嗓子直冒烟。 27.这辆车开得像蜗牛一样慢。 28.礼堂里挤得连一根针也插不下。 29.爸爸气得火冒三丈。

30.他一点胃口也没有,饭还没入口,就已经饱了。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8大修辞+例句详解

小学语文8大修辞+例句详解

小学语文必学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一 一讲解。

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二)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三)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修辞手法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答案

一.1、

4、

5、

7、

9、

11、14是比喻句。13是拟人。

二.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排比、

5、反问

6、夸张

7、拟人、排比

8、比喻、排比

9、比喻

三.1.把水比作翡翠,或用翡翠比喻水

2.把老师比喻成火炬,或用火炬比喻老师

3.把缝纫鸟的窝比作工艺品,或用工艺品比喻缝纫鸟的窝 4.把玉兰花灯柱比喻成仪仗队,或用仪仗队比喻玉兰花灯柱 5.把队旗比喻成火焰,或用火焰比喻队旗

6.把雪比喻成玉屑,或用(

) 比喻(

7.把孩子比喻成泥猴,或用(

) 比喻(

四.略。要有相同特征。

五.1、比喻

2、反问

3、排比、拟人

4、比喻、拟人

5、比喻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1

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练习

(一)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二、用修辞方法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9、“泥鳅”的身子是黑的。用夸张手法:

10、春天来到了。用拟人手法:

推荐第10篇: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修辞复习)

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修辞复习)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建议】

1、紧密结合阅读训练,认识常用的的修辞手法。

2、结合作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开展相关的摘抄、品评佳句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辅助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②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③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④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⑤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

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

① 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拟人句)

② 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比喻句)

③ 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一会儿跑 ;

第11篇:语文高考修辞复习教案(推荐)

语文高考修辞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 “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 “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比喻 明喻(用“像”、“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如“等比喻词) “解剖整个地区,体)如同抱个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

大‘金娃’!” 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喑喻(用“是”、“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等于”、“成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博喻。 为”等比喻词) (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

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本体比喻词不出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现) 博喻(连用几个比“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喻共同说明一个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本体) 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

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写,给物以人的感里弹琴。” 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情、动作、语言等) 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拟物(把人当物“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写,使人具有物的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情态或动作) 有主有从。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烟。”(“花白胡子”代“老年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印象。 在。”(“硬硬的”代“洋钱”)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

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义。”(“本本”代“革命理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论”) 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

(“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人) 乙,两者有相似处。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

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

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夸张 向在夸张(故意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大处、高处、多处、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远处等方面说) 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向下夸张(故意往“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小处、少处、短处、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弱处等方面说) 意往时间短处说) 缩小的夸张。 超前夸张(故意把“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相似或同一事物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关心”。 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补充、衬托。) 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反对(上下两联是“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反或相对的两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类事物,或一个事窗外已是新春。” 与“对照”的区别。 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串对(上下联有承“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接或条件或因果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或假设等主从关除非已莫为。”(假设) 系) 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

象,声音绘制感情。” 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句子成分排比(多“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为词组) 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

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

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

的矛盾。” 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

用。

反问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反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诘) 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须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九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再次,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准,把握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2.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注意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3.提高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方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像能力。 4.关注生活中的修辞,重视积累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这话很有道理。比如与人交流,需要说和听;看电视、看广告、看产品说明书,需要听和看。在其中不时可以发现一些很准确的语言、很形象的比喻、很深刻的道理,这些都可以提高修饰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的目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语言的锤炼是个硬功,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另外,高考中修辞部分的考查从内容到形式也越来越靠拢生活。

第12篇:六年级语文修辞知识复习教案

六年级语文修辞知识复习教案 (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六种修辞手法。能区别比喻和拟人句。

2、能够迅速判断出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复习重点:比喻、拟人、夸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喻句和拟人句。

1、比较两个句子,说说他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拟人) △啄木鸟像医生在给医生给树治病。(比喻)

你能说出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彩 拟人是把物直接当作人来写,拟人的特点是本体事物和人,二者完全融为一体。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外一种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比喻句有本体和喻体,并有比喻词“像”。拟人句不能有不同类的事物——“人”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反过来说,凡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

2、分辨:

△春风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拟人)

二、分辨比喻句和非比喻句。

1、请分辨下面哪句是比喻句,为什么? △他象要发火了。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2、小结:比喻句中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即以他物比此物。第二句中的景色和水画是不同本质的事物,用水画比喻景色;第一句则是表示对一种事物的一种推测,没有出现喻体。

3、辨别:

△石拱桥的桥洞象虹。

△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

三、复习夸张。

1、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2、你还能举出另外的句子吗?

四、复习排比、反问、设问。

1、请学生说出这三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老师适当补充。

2、让学生在十二册课文中分别找出有以上三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练习:

辨别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 附课后练习:

一、读句子,判断各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选择一种写在后面的括号里。排比 反问 设问 拟人 比喻 夸张

(1)天空中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 )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 ) (3)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他就是欧立希。 ( ) (4)武松提起铁拳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 ( ) (5)真正的英雄,永远不知停顿,永远不知满足,永远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6)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 (8)暴雨冲不垮,狂风刮不动,巨雷劈不倒。( ) (9)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像无数的眼睛望着我。( ) (10)阳春三月,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的黄绿眉眼的柔柳。( )

二、读句子,分别说说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1)祖国的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就像一把珍珠撒在南海的海面上。 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地跳跃不定。 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 (3)河马的一对下门牙,不是向上长的,而是向前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

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三、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

6、骆驼是沙漠之舟。( )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第13篇:小学语文四上句子的修辞方法复习教案

小学语文句子的修辞方法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这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能辨认这些修辞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学习重点: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学习难点:

能辨认常见的修辞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教法:

激趣、指导、引导、巩固、练习、拓展 学生学法:

自主、合作、练习、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的有关修辞方法的知识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 同学们,我们进行口语交际或写作时,都希望自己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语言的化妆师、美容师,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修辞的世界,来感悟修辞对语言的整容和美化效果。

二、预习检测(3分)

说说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并各举一例说明。

三、复习和运用比喻句(7分)

(一)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什么是比喻句。

1、比喻。比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 “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但是在学习中,有些同学一看到句子中出现“好象、仿佛”,就误认为是比喻句。比如“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虽然有“好像”一词,但它表示的是联想,没有把两种事物做比,所以不是比喻句。那么究竟怎么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大家只要注意这两点就行了: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课件出示对比喻句的解释及比喻句的构成

(三)围绕大屏幕自主学习,了解比喻句三种形式

(四)训练提高 填空:

1、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这句话把( )比作( )。

2、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这句话用()比喻()。

3、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这句话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

4、小姑娘的心灵像()一样纯洁。

5、平静的湖面,犹如()。

四、了解和运用拟人句(5分)

(一)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拟人句,接着出示课件上对拟人句的解释

2、拟人。拟人是把没有生命的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具有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如:“河水唱着欢歌,流进稻田,流进菜园”。运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二)练习、巩固 改成拟人句:

1、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

2、河水哗哗地流着。

3、小草发芽了。

五、加深认识和运用夸张句(5分)

(一)学生自己品味课件内容,了解什么是夸张。

4、夸张。夸张就是把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的特点夸大形容,使它超出事实好多倍,正如电影上利用放大镜头来表现一个精彩的表情一样。如:“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故意夸大将军生气的表现,既使句子变得新奇而扣人心弦,又突出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伟大品质。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它也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二)学生自由发言,说一个夸张句

(三)改为夸张句

1、这间房子真小。

2、教室里很安静。

3、我的心很痛。

4、天气真热呀!

六.了解排比,反问,设问的修辞手法。

3、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连起来。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如:“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反问和设问。反问是“问中有答”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而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它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5、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文章还有修辞方法连用和兼用的情况,如比喻和拟人的连用,比喻和夸张的连用,排比和拟人的兼用等等。这些情况在以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大家还会经常遇到。例题解析

七,测试练习;

3、阅读下面这段话,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溪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从词语(亲热)可以看出来。

(2)文中加着重号的部分是把修辞方法(拟人)和(比喻)融合在一起。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这是拟人。冒号后面既用(比喻),又用(拟人)。其中把(各种小花)比做 “绣花鞋”,同时还用“( 穿)”字赋予了人的动作。这些修辞方法的连用和兼用,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

八、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像一条玉带。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天空中的明月像个大圆盘。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窗外,风吹翠竹,翠竹唱起了歌。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河水快乐地唱着歌儿。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样。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商量着什么。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一只狮子,;一会儿跑来了一条小狗, ;一会儿 变成了猎人。。(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考场上静得连绣花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听得到。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高粱弯下了腰。 10,任意写一个排比句,突出教师的伟大品质。

第14篇:小学16年级修辞

1-6年级语文修辞知识汇总(附练习题)

2018-03-23 快微课

2018/03/23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后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后的作用,而孩子对这类题似乎难以应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 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 典型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排比

▣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 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 典型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对偶/对仗

▣ 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 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 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

▣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 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 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反问

▣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 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 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

▣ 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 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 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 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对比

▣ 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 判断要点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 典型例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反复

▣ 什么是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的句子。

▣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双关

▣ 什么是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深刻印象。

▣ 典型例句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引用 ▣ 什么是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 引用的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 典型例句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练习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13、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5、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

16、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17、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1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第15篇: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1)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象乃至句子间的结构方式诸方面,使上下文连贯协调。

2.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

人们运用语言,总是为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围绕着一定的内容、面对具体的对象来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情境中进行的。由于交际目的不

一、对象各异、环境不同,因而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根据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能够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用语得体”不只是对词汇或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为实现一定目的,如陈述、议论、发问、请求、劝阻、道歉、致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的问题,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检测语言运用的方法。

怎样做到用语得体?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记叙要求形象、生动;说明要求准确、明白;议论要求严密、辩证。

按照交际方式和言语特点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

口头表达方式一般称为谈话语体,它可进一步分为日常交谈、演讲、辩论三种。谈话语体的“得体”,要求说话人根据表达目的、场合、对象、语言环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采用口语色彩鲜明的词语,句子一般较短,较简洁通俗。

书面表达一般有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四种。书面语体是以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可以异时、异地进行交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公文语体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往往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的特点。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常有含多种附加成分的长句。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所用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多变,以短句、单句居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既使用各种术语,也运用典故、俗语,长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种语体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到语言得体。

第二,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言。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中进行的,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制约。

就表达的一方来说,其语言的繁简、语义的曲直,受到交际场合的制约。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注意适应不同场合的情景、气氛选择语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来说,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及其行为意图也得联系交际场合,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对方的原意,答话才能恰当、得体。

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使语言附上一种特定的情景意义,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往往给对方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这就要求双方善于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表达和理解这言外之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据表达对象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中的对象意识十分重要。

口语交际的对象十分明确,无论是对面交谈或通过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听者说话的(个体或集体);书面交际的对象虽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达者仍是以一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其中书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交际对象更为明确。

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虑对方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修养、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种因素。

人们一进入语言交际,双方就会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中,如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军民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亲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宾主关系、对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的是相对固定的,有的则随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从说、写的一方看,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能不顾忌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从听、读的一方来看,对语句含义作任何理解,也不免为当时所处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第四,要根据表达目的调整语言。

无论说话或写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或向别人陈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预期反应;或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期待答复;或请别人办一件事,期待允诺、兑现;或劝阻别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听从等。语言要“有的放矢”、“言随旨遣”,才能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典型例题】

例①,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例②,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例③,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解析: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几方面的综合运用。解答这道题,既要能根据不同对象;老师、老师的女儿来说话;又要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试题要求小王转述小李的话,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论是称谓,还是所说的内容、句子的语气都应有所不同。这道题易犯“称谓不当”的毛病,答题时要能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灵活地组织语言。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这一内容的检测或出现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技能技巧部分。多为根据二特定要求筛选语词,调整语句,修改表达不当的句子;或出现于写作应用题。

第16篇:修辞专题教案

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1)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

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1

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象乃至句子间的结构方式诸方面,使上下文连贯协调。

2.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人们运用语言,总是为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围绕着一定的内容、面对具体的对象来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情境中进行的。由于交际目的不

一、对象各异、环境不同,因而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根据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能够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用语得体”不只是对词汇或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为实现一定目的,如陈述、议论、发问、请求、劝阻、道歉、致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的问题,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检测语言运用的方法。

怎样做到用语得体?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记叙要求形象、生动;说明要求准确、明白;议论要求严密、辩证。按照交际方式和言语特点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

口头表达方式一般称为谈话语体,它可进一步分为日常交谈、演讲、辩论三种。谈话语体的“得体”,要求说话人根据表达目的、场合、对象、语言环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采用口语色彩鲜明的词语,句子一般较短,较简洁通俗。

书面表达一般有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四种。书面语体是以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可以异时、异地进行交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公文语体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往往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的特点。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常有含多种附加成分的长句。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所用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多变,以短句、单句居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既使用各种术语,也运用典故、俗语,长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种语体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到语言得体。

第二,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言。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中进行的,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制约。

就表达的一方来说,其语言的繁简、语义的曲直,受到交际场合的制约。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注意适应不同场合的情景、气氛选择语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来说,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及其行为意图也得联系交际场合,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对方的原意,答话才能恰当、得体。

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使语言附上一种特定的情景意义,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往往给对方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这就要求双方善于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表达和理解这言外之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据表达对象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中的对象意识十分重要。口语交际的对象十分明确,无论是对面交谈或通过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听者说话的(个体或集体);书面交际的对象虽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达者仍是以一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其中书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交际对象更为明确。

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虑对方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修养、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种因素。

人们一进入语言交际,双方就会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中,如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军民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亲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宾主关系、对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的是相对固定的,有的则随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从说、写的一方看,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能不顾忌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从听、读的一方来看,对语句含义作任何理解,也不免为当时所处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创造有特殊韵味的艺术语言,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才能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要根据表达目的调整语言。

无论说话或写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或向别人陈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预期反应;或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期待答复;或请别人办一件事,期待允诺、兑现;或劝阻别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听从等。语言要“有的放矢”、“言随旨遣”,才能顺利 达到交际目的。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表达一方的角度来检测,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目的分别写一段话,要求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明确哪些话是不必说的,哪些话是一定要说的,该说的怎样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从接受一方的角度来检测,在阅读分析题中,要求学生能透过语言形式,揣摩作者的表达目的,说明表达技巧与表达目的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①,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例②,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例③,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B.第二天一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解析: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几方面的综合运用。解答这道题,既要能根据不同对象;老师、老师的女儿来说话;又要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试题要求小王转述小李的话,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论是称谓,还是所说的内容、句子的语气都应有所不同。这道题易犯“称谓不当”的毛病,答题时要能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灵活地组织语言。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这一内容的检测或出现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技能技巧部分。多为根据二特定要求筛选语词,调整语句,修改表达不当的句子;或出现于写作应用题。

第17篇:古代汉语教案 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修辞: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学习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学习现代汉语修辞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前者,主要强调的是指导阅读,而不是如同对于后者那样还要指导说话写作,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和《现代汉语》课本比较我们教材所介绍的古汉语修辞方式的名目以及内容上都有不同。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只讲最常见的方式:

一、引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这句话同时也揭示了“引用”方式的特点。

引用分为三种:引言、引事、引文。

1、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 迟任,上古的贤人。这是商王盘庚对臣下训话时引用的。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传》

季布楚人,为项羽将,刘帮曾以千金赏求捕季布,布以任侠著名,重然诺。 2.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

明引: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暗引: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韩荆州即韩朝宗,曾任荆州刺史,李白把他与东汉李膺相比,《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白的信中用了这个故事,而未出现观李膺的名字,所以是暗引。

3.引文,是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先秦著作以引用经书为多。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二、譬喻

譬喻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分明喻与隐喻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如:

1 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书经·盘庚》 好比网在纲绳上,才能有条理而不乱。 隐喻的特点是不同喻词,如: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这是一个判断句,谓语是比喻的部分,曹操象豺虎一样凶狠

三、代称

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来,而另外换个名称。这种名称和该事物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代称和譬喻不同,代称是直接代替,只涉及同一事物,而譬喻是说甲物好比乙物,涉及两个事物。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如: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荒凉地方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经注》 .水

将军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甲;兵器

2.用泛称代特称。如: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代寄生虫

3.用特称代泛称。如: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泛代有优秀传统的古诗

四、并提

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这种表达方式又叫“分承”,也可以叫“合叙”。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五信列传》 (文种,范蠡没有一点罪,却死的死,逃的逃)

这一类句子,在翻译时,要把并提两件事分开,才能使读者、听者也清楚。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耳朵听力好,眼睛视力强)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肉之精也。

五、互文

互文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它和“并提”方式的区别是:互文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而并提则把该分或两句的合成一句。互文,也叫

2 “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悲哀欢喜)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东、西、右、右。都种了松柏和梧桐。

六、夸饰

夸饰,就是一般所说的“夸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面宽广,竟容不下一只小船)刀,小舟,后写作舠。极言河之小。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

七、倒置

倒置,有的修辞学著作叫作“颠倒”,有的叫“错综”。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置,和古汉语法中所讲的词序“倒装”或“前置”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是有语法条件的,而倒置却没有。倒置现象不符合语法规律。只能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如: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应作孤臣坠涕,孽子危心。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危,恐惧不安。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八、委婉

委婉,不直言其事,就是把话、行文说得含蓄、婉转一些。有的著作叫“婉曲”。常用委婉语有下边几种: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2)避忌讳。主要忌讳说“病”“死”

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报任安书》

(3)避冒犯

对别人(尤其对君上)用敬词,对自己用谦词,如敬词:足下,辱赐,左右; 谦词:仆,贱事,下大夫,牛马走。 (4)交际辞令(礼貌语言)

3 “无令与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九、省略

省略本是语法问题,但句子成分的有略,有时也与修辞有关,这里附带说一下:

1.省略主语:

)射其左,(

)越于车下;(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传》 2.省略宾语或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昔(

)。《论语》 3.省略述语

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可以远怨矣。《论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左传》 4.省略“曰”字

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分类的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种类是不同的,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还可以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分成单句或复句;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因此,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这个句子,从语气来说是陈述句,又可说是肯定句,从句子结构繁简来说,是复句,从谓语性质来说,是描写句。

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偏重从意义方面来分,分成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三类句式中,描写句古今变化很小,我们不讲,叙述句数量最大,结构也最复杂,古今变化不小,前面“《词类的语用》”“《古代汉语的词序》”和下面的“《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都谈的是叙述句。判断句古今也有明显的变化,这是本课需要讲的内容。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例如:你们是大学生。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判断词“是”在句中起判断作用,又有连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因此又叫作系词。

现代汉语中也有少数不用判断词“是”的判断句 例如:今天星期二。 昨天阴天,今天晴天。 我西安人。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的,一般只限于表示日子、天气,籍贯之类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形式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一般是不用判断词“是”的,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古汉语的判断句是加上语气词或靠词序来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有这么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加“者”,谓语后面加“也”。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史记》 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者”在这里是起复指主语和提顿引出谓语的作用。如果看重“者”字的复指作用,就可以认为它是代词,并与其它情况下的“者”字的词性是统一的,如果看重“者”字的提顿引出谓语的作用,就可以认为它是表示提顿的语气词。重要的是:这种“„„者„„”也式的判断句,比只有“也”字的判断句,其判断句的形式更加明显,判断的意味也更强一些。

2、“主语,(语音停顿)谓语十也”,主语和谓语的中间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的后面用句尾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

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国语》

3.主语十者,谓语。(谓语后边没有“也”。)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这种没有“也”字的判断句,判断意味没有带“也”字的判断句那样强。 4.主语+谓语,主语后面没有“者”字提顿,谓语后面也没有“也”字帮助

5 判断。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荀卿,赵人。《史记》 仓颉,黄帝史。

这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判断意味更弱一些、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式。

古汉语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表否定),它的作用是对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

在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常常是不出现的,这是判断句的省略形式,上面表否定的两个判断句,都是承前省略了主语“楚”和“此”。有的主语在本句中根本不出现,而是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例如: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韩非子·十过》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前一例主语根本不出现,例二是承上文“客何为者”的提问而把主语省略,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对语中,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三)“为”、“惟(维)”、“乃”、“即”等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有在谓语前面加上“为、惟(维)、乃、即、必”等词的,有必要对这些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进行一些分析。”

“为”本是一个动词,是“做”、“成为”、“作为”等意思,例如: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为”字的动词意义有时比较抽象,比较虚,容易被看成判断词。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为孔子,”《论语·微子》

前两例的“为”字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是”,但实际上第一例是“作为”,第二例意思是“算作”。“为”仍是动词。这句是叙述句,例三在先秦常见的用法不用为

古汉语中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是”相当。 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

但这种情况在先秦极少见,我们不要轻易把带“为”的句子当作判断句来理解。

6 惟(维)字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像判断词,如: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实际上这种“维(惟)”字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因为不仅在名词谓语的前面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前面也可以用“惟(维)”,例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文主》 百工维时。《尚书》

例一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例三“时”活用作动词,“及时(奉行职责)”的意思,是叙述句。

“乃”、“即”、“必”、“则”用在判断句中,更显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吾乃梁人也。《战国策·魏策》 .是乃狼也。《左传》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乃”、“即”、“则”在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必”字更明显是表示事物的必然性。

(四)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是”作为判断词,是何时产生的,目前语法界还有争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是西汉时产生的,在先秦古籍中,“是”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象判断词“是”,实际上是指示代词。

是吾宝也。《左传》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上面例句中“是”都用于“此”正确的翻译都应该加上指示代词“这”“这个”。译文中的判断词“是”,是翻译过程中加进去的。再如: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 对比这两个例子,“是何故也”就相当于“此何故也”,“是”和“此”都是复指前文所说的内容。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也。《荀子·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第一例“是”容易看成判断词,对比下例就可以看出,“是”显然是指示代词,复指前面的主语。在先秦,“是”字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复指

7 前文的方式。例如: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这例中“是”复指的前文很长。判断词“是”就是由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上面的例子前文很长,有必要复指,但有时前文很短,复指的必要性小,“是”字的复指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作用逐渐加强,于是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化。例如: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复指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过渡

“是”作为判断词,到了汉代就出现了《史记》中有几例,东汉王充《论衡》和汉代乐府都有用判断词。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天子识其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

但是,魏晋以后仿古的文言文,虽然在判断句中间有时用判断词“是”,然而一般还是用先秦判断句格式,不用判断词“是”。

(五)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例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别,省也。《左传》

例一,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谓语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对换,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例二,虽然也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但主语只是属于谓语所指事物的范围之中,实际上谓语是对主语进行分类,这类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不能对换的。典型的判断句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上面所说的这两种情况,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但是古今汉语的判断句都有一些灵活运用的句子,古汉语中灵活运用的判断有三种情况。

①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判断,但是在语言形式上却是典型的判断句,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段,是一种隐喻。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这种表示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句,我们在理解时不能固执在主语和谓语是否同一类事物,而要从谓语名词的某一特征去了解它对主语的判断。

②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

主语和谓语也不是同一类事物,又不是一种比喻,而是表达一种复杂的内容,主语和谓语之间只存在某种联系。例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8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带看后辆车乘的显赫的使者)

这种表达复杂内容的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直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说不通,在阅读时,必须灵活掌握。

③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五蠹》 这种句子是论断出现前面所说的结果的原因的,也是一种灵话运用的判断句。

第18篇:中考修辞教案

中考修辞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回顾中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 2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在仿句中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一 回顾中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的作用:是通过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调整来提高表达效果,要求在说话时不仅要说得“对”,而且要说得“好”。

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其中“春天”是本体,“娃娃”是喻体。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这类比喻叫做暗喻。 如:“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这种比喻叫借喻。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练习1:下面各句中没有用比喻修辞的是( )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二楼公寓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D、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练习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与整个句子构成最恰切的比喻关系的一项是( ) 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霎时, ① :山峦、田野、屋舍 ② ,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

A.① 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 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

B.① 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 仿佛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

C.① 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 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1 D.① 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 仿佛穿上一件红红的外衣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

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那天空”这是把非生物的拟人化;“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是把有生命的拟人化;

“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这是把抽象的概念拟人化。

练习4:下面没有运用拟人方法的是( )

A、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B、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梦中?

C、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

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如:“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舞姿与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如:“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舞姿与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如“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是连续反复。“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这是间隔反复。

5、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反对;

6、夸张——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扩大夸张;

“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这是缩小夸张;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这是超前夸张。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你难道没有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8、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如“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它包括„„”

二、修辞的作用:

1、比喻: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拟人: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3、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反复:表达强烈的情感

5、对偶: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6、夸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7、反问:加强语气。

8、设问: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三、运用修辞的注意点:

1、比喻:

(1)喻体要常见、易懂。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2)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失当。

2、排比:

排比必须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3、反问:肯定反问表否定,否定反问表肯定。

4、设问:设问句必需由问句和答句共同组成,否则则是一般的疑问句。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A.太阳像一团火球,热辣辣地 炙烤着大地。( )

B.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到了。( ) 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D.这样的服务态度,怎能让人好受呢?( )

E.是什么使不起眼的他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不是别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

2、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3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 。

三 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1、请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山间的小溪,并不因大海在脚下而停止歌唱。 仿句:

天上的繁星,并不因黑夜在身边而停止发光。

2、以“时间”开头,仿照“时间好比一条河流,它能帮助我们洗刷心灵的污垢。”仿写一个句子。

仿句:

时间好比一个圆规,它能帮助我们汲取人生的精华。

时间好比一面战鼓,它能推促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3、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说”和“海鸥说” 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绽放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 ;海鸥说: ;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答案:我奉献的心灵最明亮;我搏击的人生最美好;

4、请仿照“我们既赞美中国画的清峻,又欣赏西洋画的浓烈”,造一个句子。

我们既崇仰居庸关长城的雄伟,又赞叹艾菲尔铁塔的壮观。

5、仿照开头两句句式,通过联想,在后面三道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

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______________;妈妈的_________,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面容老了,______________. 4

第19篇:复习修辞教案

复习修辞教案

王生万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

2、能在写作文时运用修辞方法。教学重点

根据修辞知识,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电脑、电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综合复习修辞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要把小学阶段零散学习的修辞知识系统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相信同学们会通过积极的思考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二、复习修辞方法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老师这有几个句子想让同学们帮助判断一下是否属于比喻句。(出示投影)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这个小姑娘像他姐姐。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4)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5)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3、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设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桃花心木 》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 《假如没有灰尘》

6、反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

(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7、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打印材料)

四、总结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鉴赏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因此,人人需要修辞知识,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修辞技巧,学习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第20篇:修辞教案1

比喻句:作用: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赏析:本句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拟人句: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赏析:本句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排比:作用:增强语势 强调内容 加重情感

赏析:强调了(写作对象)————的————特点或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赏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花的色彩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反复、夸张、反问、设问、对比

赏析: 强调了————(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此句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春姑娘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

5、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彩虹。《中国的石拱桥》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拱桥”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读者的想象

6、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啦!高尔基《海燕》

分析: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风暴已经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7、“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分析: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春天来临时大地苏醒的情状和山水太阳的变化作了一个宏观的勾勒,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万物变得生机无限,活力无比。

8、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9、我有这么笨吗?

分析:这句是反问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强调自己并不笨。

10、“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施耐俺《景阳冈》

分析:这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1、学语文一定要积累优美的句子吗?是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学好语文必须积累优美句子的重要性。

时光荏苒,在这四年中,我们一起遨游了深邃的知识海洋,一起编织了许多美丽的童话,一起营造了绚丽的未来世界。在即将分手之际,让我们珍藏起离别的愁绪,挥一挥手,道一声珍重。祝同学们学业步步高升,生活开开心心。

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修辞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修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