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音乐基础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3 08:32:1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法律基础课教案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法的一般原理

一、法的起源

(一)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才存在的特殊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是氏族习惯 ▲法的产生有其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1、经济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2、阶级根源: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3、社会根源: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

(二)法的历史类型

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历史的阶段性,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 法的历史类型,是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而对各种社会的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这是一个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概念。

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四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1、奴隶制法

奴隶制法是指奴隶制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奴隶制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重要工具,是奴隶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奴隶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2、封建制法

封建制法是指封建制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封建制法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重要工具,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封建地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3、资本主义的法

资本主义法是指资产阶级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资本主义法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重要工具,是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4、社会主义法

前三种类型的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都是剥削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与此相对立,社会主义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最高类型的法。

二、法的本质

这是个法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法学的迷津” 法的本质指的是法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前,不同学派曾对法的本质做过不同的阐述: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宁肯受死而不愿违反雅典的法律,他认为,法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近代的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是体现“永恒正义”的“健全理性”。

有的认为, “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指导着有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人类之所以需要法,是一个国君成功统治社会必需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必需的。法律是贯彻统治者意志的一种手段,是君主先行使惩罚权的一种方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从主观方面看)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整体意志、国家意志的体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整体意志或共同意志即(阶级意志性);另一个是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国家意志性)

另一方面(从客观方面看)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它的物质制约性,这个我们给大家举一个反例来证明一下,清末的时候颁布了很多法律,其中有一部叫《清末民律草案》,可以说从内容上来说这个草案是很先进的,因为大多是抄袭德国民法典的内容,但在当时却没有实行,为什么呀?它完全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经济基础是相脱离的,我们当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存在市场经济,我们当时是半殖地半封建的自已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即使是抄了写了,也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三、法的概念

法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由国家制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表现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其目的是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建立基础: 一定的经济基础 建立方式: 国家制定或认可 实施保证: 国家强制力 表现: 执政阶级的意志

目的:

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执政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四、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和法的本质是相统一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法的特征是从形式上来谈法的。它道出了法同其它行为规范或社会组织等等的区别,是法特有的。 首先,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这让法与其它的社会团体政党区分开来了,如我们国家,中国法和中国共产党就不属于一个范畴。另外,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如果一个人只是表现为内心的思维没有表现为外在的行为的话不受法的调整。我们国家呢现在是不存在思想犯。比如说两个人甲乙,平时谁看谁也不顺眼,那么每次要是发生一些磨擦的时候呢就会互相诅咒,有一天甲就诅咒乙出门的时候被车子撞着,无巧不成书呀,乙有一天出门的时候真的被车子撞了,那能不能追究甲的责任呢?显然是不能的。

其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这个特征让法与其它行为规范区别开来了,比如党的章程就不是法,它是由党组织制定的,不是国家制定的,不属于法的范畴。

第三,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这里的权利和义务与其它规范中的权利义务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我们道德规范,这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义务性的约定,没有权利的规定,另外,就算是同样的义务性的规定,法和道德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就比如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一条规定,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很显然非常的原则和概括的,到底怎么实施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但法律的义务性规定是非常具体和明确的,比如我国刑法就非常明确的规定了关于医疗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

第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无怪乎象军队、监狱法庭等等。具有国家强制性。象道德,它也有强制性,但这种不是国家强制性,它是靠良心、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违反道德会受到良心的遣责、舆论的压力,但是违反了法律则到承担法律责任。比如我们制定好的合同,如果没有如期履行的话,就要承担违约责任。(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法律规范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从终极意义上讲的,也就是从法的最后一道防线意义上讲的,这并不是说法律规范实施的每一过程,或者说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都要借助国家的系统暴力,也不是说国家强制国保证实施的唯一力量。)

五、法的种类

法的分类是指从一定的角度或根据一定标准将法律规范或法律制度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以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故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由国家机关以一定形式认可其法律效力,但不表现为成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的法律规范,一般是指习惯法。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是由法院通过判决创制的法,它虽然表现为文字形式的判决,但不同于由法定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因此通常将判例法视为与制定法相对应的一种法律渊源,归入不成文法一类。

2、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直接来自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要求,如所有权、债权、政治权利义务,通常表现为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也即主体在寻求国家机关对自己权利予以支持的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这种权利和义务是派生的,其作用在于保证主体在实际生活中享有的法律权利得以实现。因此实体法和程序法也被称为主法和助法。

3、根本法和普通法

在采用成文宪法的国家,根本法是指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的内容和制定、修改的程序都不同于其他法律。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的内容一般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是指在效力范围上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即针对一般的人或事,在较长时期内,在全国范围普遍有效的法律。特别法是指对特定主体、事项,或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有效的法律。一般而言,特别法的效力优于普通法。

六、法的作用

(一) 法的规范作用(抛开法的本质,单就形式来讲)

1、指引作用(作用的对象:每个人自己的行为,不是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指引,)

2、评价作用(作用的对象:他人的行为,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

3、预测作用(作用的对象:人们相互的行为,指依靠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4、教育作用(作用的对象:一般人今后的行为,通过法的实施,对其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5、强制作用(作用的对象:违法人的行为,表现为制裁、惩罚)

(二)法的社会作用(以法的本质来决定,直接体现法的阶级本质)

1、维护阶级统治(法的阶级性的体现)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法的社会性的体现)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

一、社会主义法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国家意志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统一

4.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1.建设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建设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敏建设

5.保障和促进我国的对外交往,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

以案说法:法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张子强等人犯罪团伙案

(三)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人们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准则。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基本成分,是法的主体。

1、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适用条件 行为模式 法律后果 举例说明

2、法律规范的分类

授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四) 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体系

1、法的形式是指法的外部表现形态,法的不同形式其渊源不同、效力不同、技术特点也不同。我国法的形式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国际条约等。

宪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自治法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灾害灾民生活救济工作实施办法》)

国际条约(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2、法的体系是指由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 组成的一国现行法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现行法的体系主要划分为以下数个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科教法、军事法、诉讼法、国际法等。

二、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通常简称为立法。是指 一定的国家 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 止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 活动,即法的立、改、废活动。

(一)立法机关:狭义的立法和广义的立法

(二)立法原则 1.法治原则

2.民主原则

3.科学原则

(三)立法程序

法案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通过法律公布 法案提出主体须具备一定资格 法案审议一般要经过 3次审议 法案表决要过三分之二或过半数 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1、法律议案的提出。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有权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和人员有: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人大代表团或符合法定人数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

2、审议、表决和通过。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案的审议分别由各代表团(常委会审议时则为分组会议)、各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律委员会审议,最后由大会全体会议(常委会的全体会议)表决。中国宪法、法律规定,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会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3、法律的公布。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将已通过的法律用一定的形式予以正式公布。这是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经过这一程序,立法活动才告完结,法律才能发生效力。我国法律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三、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一)社会主义法的遵守

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 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是守法的主体,违反法律必须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以案说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相犯罪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对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腾飞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政治家。但是却在1983年被东京地方法院初审判处有期徒刑4年。

事情的起因,是在1972年田中角荣担任内阁大臣时,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决定购买洛克希德制造公司的\"三星\"喷气式客机21架,同时收受了该公司交付的贿金500亿日元(约折合200万美元)。1976年2月,美国参议院国际公司小组委员会在调查洛克希德公司以贿赂方法推销产品的行为时,发现该公司贿赂案与日本政界有重大牵连。这一事件被新闻界披露出去后,引起日本社会舆论大哗。各界人士纷纷要求严惩。日本国会及司法当局迅速行动,查明参与接受外国商人贿赂案的除田中内阁外,还有几位高级官员。1976年田中角荣被捕,经过7年多的审理,于1983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简析:法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共同意志,这种意志的整体性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一旦上升为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也必须遵守,违反了也必须接受惩罚。日本首相被判刑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法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这一法的本质属性。当统治阶级的个别成员,包括政府官员,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侵害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同样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这个道理。

(二)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特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运用法律处理具体事件的活动,包括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适用法律的一切活动。 这里涉及到适用主体的问题,

1、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与合理

2、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法治、平等和司法独立原则,即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法的空间效力分为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两种。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适用于主权所及领域;地方性规范文件适用于文件管辖范围内。

▲域内效力具体表现:第一,中央国家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第二,地方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授权范围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规章等在制定机关管辖的行政区有效。第三,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法律规范只适用于其管辖的部分区域。例如: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有效。

▲域外效力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管辖以外的效力。许多现代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规定本国某些法律在一定条件下有域外效力。如我国刑法对此作出了相应规定。 以案说法:贪官末路

2、时间效力即法律规范的有效期间,包括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生效和有无溯及力的问题。▲开始生效时间:

(1)自法律颁布之日起生效;

(2)法律通过并颁布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开始生效;

(3)公布后试行、在加以修改才生效; (4)规定法律开始生效时间。 ▲开始失效时间

(1)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届满;

(2)原有法律的规定与新的法律规定之间发生冲突;

(3)法律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被调整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法律可否适用于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问题。 如果可以适用,该法律就有溯及力,如果不能适用,则没有溯及力。 ▲我国对此的原则是: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这个原则与现代国家一般通行的原则一致,即是将“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和“有利追溯”原则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刑法中有“从旧兼从轻”的有关规定。

3、对人的效力 ▲四类原则:

(1) 属地原则:一国法对处于其管辖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都有约束力,不论他是本国人、外国人还是无国籍人。

(2)属人原则:根据公民的国籍确定法的效力范围。一国公民无论其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要受国籍国法律的约束。

(3)保护原则:任何人如侵害了本国或本国公民的利益,不论实施侵害行为者的国籍和侵害行为是否发生在本国境内,都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

(4)结合原则:在确定法的效力时,以属地主义为基础,同时结合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目前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一原则以加强对本国和本国公民利益的保护,我国也不例外。

第三节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就不可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特定的主体依据法律规范进行活动时,他们之间就形成实际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时法律关系就形成。没有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没有法律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结构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如民族、国家、国家机关、自然人、法人等;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行 为、物、人身权利、智力成果、信息等;

法律关系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三、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两个条件: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法律事实则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实依据。 法律事实

1、法律事实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原因、条件。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2、法律事件是指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因素。它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

社会事件主要包括社会革命或国家战争。那么这个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发展经济就要首先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自然事件包括人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灾害。比如:因人的出生而产生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关系;人的死亡又导致抚养关系、夫妻关系或赡养关系的消灭和继承关系的产生;洪水暴发了,火车不能如期通行了,那么合同双方不能如期按合同规定运送和接收货物,那么就要再协商取消合同或者推迟合同的履行。

3、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情况。法律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为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 合法行为:如依法登记结婚登记,导致婚姻关系成立。 非法行为又分为违法行为和中性行为。

违法行为:如犯罪行为产生刑事法律关系,也可能引起某些民事法律关系(损害赔偿、婚姻、继承等)的产生或变更。

非法行为是在法律上既不禁止也不提倡的行为,它一般属于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

★ 两种复杂现象:

(1)同一个法律事实(事件或行为)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工伤致死,不仅可以导致劳动关系、婚姻关系消灭,也导致劳动保险合同关系、继承关系的产生。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同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例:房屋的买卖,除双方当事人签订买卖协议外,还须向房管部门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方有效力,相互间关系才能成立。

在法学上,人们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称为“事实构成”。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了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法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法的一般原理,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以及法律关系。在这里我们出几道思考题,也是本章的小重点:

1、法的本质和特征?

2、社会主义法的表现形式?

3、社会主义法适用有哪些特点?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4、法律规范的三要素?

5、法律关系三要素及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

推荐第2篇: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4-1解

分度圆直径

齿顶高

齿根高

顶 隙

中心距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齿距

齿厚、齿槽宽

4-2解由

分度圆直径

可得模数

4-3解 由

4-4解

分度圆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基圆半径

基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为 0;

压力角为 。

齿顶圆半径

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4-5解

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假定

故当齿数 齿根圆。 则解

,基圆小于 时,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圆大于齿根圆;齿数

4-6解

中心距

内齿轮分度圆直径

内齿轮齿顶圆直径

内齿轮齿根圆直径

正好在刀具 4-7 证明 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临界位置是极限点 的顶线上。此时有关系:

正常齿制标准齿轮

,代入上式

短齿制标准齿轮、

,代入上式

图 4.7 题4-7解图

4-8证明 如图所示,、

两点为卡脚与渐开线齿廓的切点,则线段

即为渐开线的法线。根据渐

开线的特性:渐开线的法线必与基圆相切,切点为

再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发生线沿基圆滚过的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弧长,可知:

AC

对于任一渐开线齿轮,基圆齿厚与基圆齿距均为定值,卡尺的位置不影响测量结果。

图 4.8 题4-8图

图4.9 题4-8解图

4-9解 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的两个齿轮,分度圆齿厚

相等。但是齿数多的齿轮分度圆直径

大,所以基圆直径就大。根据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的大小,基圆小,则渐开线曲率 大,基圆大,则渐开线越趋于平直。因此,齿数多的齿轮与齿数少的齿轮相比,齿顶圆齿厚和齿根圆齿 厚均为大值。

4-10解 切制变位齿轮与切制标准齿轮用同一把刀具,只是刀具的位置不同。因此,它们的模数、压 力角、齿距均分别与刀具相同,从而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和基圆直径也相同。故参数、、不变。

、、

变位齿轮分度圆不变,但正变位齿轮的齿顶圆和齿根圆增大,且齿厚增大、齿槽宽变窄。因此

、变大, 变小。

是一对齿轮啮合传动的范畴。

啮合角 与节圆直径 4-11解

螺旋角

端面模数

端面压力角

当量齿数

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4-12解 (1)若采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则标准中心距应

说明采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时,实际中心距大于标准中心距,齿轮传动有齿侧间隙,传动不 连续、传动精度低,产生振动和噪声。

( 2)采用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时,因

螺旋角

分度圆直径

节圆与分度圆重合

4-13解

4-14解

分度圆锥角

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外锥距

齿顶角、齿根角

顶锥角

根锥角

当量齿数

4-15答: 一对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两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必须分别相等,即

一对斜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两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分别相等,螺旋角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外啮合),即

一对直齿圆锥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两齿轮的大端模数和压力角分别相等,即

5-1解: 蜗轮 2和蜗轮3的转向如图粗箭头所示,即 和 。

图 5.

5 图5.6

5-2解: 这是一个定轴轮系,依题意有:

齿条 6 的线速度和齿轮 5 ′分度圆上的线速度相等;而齿轮 5 ′的转速和齿轮 5 的转速相等,因此有:

通过箭头法判断得到齿轮 5 ′的转向顺时针,齿条 6 方向水平向右。 5-3解:秒针到分针的传递路线为: 6→5→4→3,齿轮3上带着分针,齿轮6上带着秒针,因此有:

分针到时针的传递路线为: 9→10→11→12,齿轮9上带着分针,齿轮12上带着时针,因此有:

图 5.7

图5.8

5-4解: 从图上分析这是一个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为中心轮,齿轮2为行星轮,构件 为行星架。则有:

∴ ∴

当手柄转过 ,即 时,转盘转过的角度 ,方向与手柄方向相同。

5-5解: 这是一个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为中心轮,齿轮

2、2′为行星轮,构件 为行星架。

则有:

∵ ,

传动比 为10,构件 与 的转向相同。

图 5.9

5.10

图5-6解: 这是一个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为中心轮,齿轮2为行星轮,构件 为行星架。

则有:

∵ , ,

5-7解: 这是由四组完全一样的周转轮系组成的轮系,因此只需要计算一组即可。取其中一组作分 析,齿轮

4、3为中心轮,齿轮2为行星轮,构件1为行星架。这里行星轮2是惰轮,因此它的齿数

与传动比大小无关,可以自由选取。

(1)

由图知 (2)

又挖叉固定在齿轮上,要使其始终保持一定的方向应有: (3)

联立( 1)、(2)、(3)式得:

图 5.11

图5.12

5-8解: 这是一个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为中心轮,齿轮

2、2′为行星轮,

为行星架。

∵ ,

与 方向相同

5-9解: 这是一个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为中心轮,齿轮

2、2′为行星轮, 为行星架。

∵设齿轮 1方向为正,则 ,

∴ ∴

与 方向相同

图 5.1

3 图5.14

5-10解: 这是一个混合轮系。其中齿轮

1、

2、2′

3、

组成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为中心轮,

齿轮

2、2′为行星轮, 为行星架。而齿轮4和行星架 组成定轴轮系。

在周转轮系中: (1)

在定轴轮系中: (2)

又因为: (3)

联立( 1)、(2)、(3)式可得: 5-11解: 这是一个混合轮系。其中齿轮

4、

5、

6、7和由齿轮3引出的杆件组成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4、7为中心轮,齿轮

5、6为行星轮,齿轮3引出的杆件为行星架

。而齿轮

1、

2、3组成定轴轮系。在周转轮系中: (1)

在定轴轮系中: (2)

又因为: ,

联立( 1)、(2)、(3)式可得:

( 1)当 , 时,

, 的转向与齿轮1和4的转向相同。

( 2)当 时,

( 3)当 , 时, ,转向与齿轮1和4的转向相反。

图 5.1

5 图5.16

5-12解: 这是一个混合轮系。其中齿轮

4、

5、6和构件 心轮,齿轮5为行星轮,

组成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4、6为中

是行星架。齿轮

1、

2、3组成定轴轮系。

在周转轮系中: (1)

在定轴轮系中: (2)

又因为: , (3)

联立( 1)、(2)、(3)式可得:

即齿轮 1 和构件 的转向相反。

5-13解: 这是一个混合轮系。齿轮

1、

2、

3、4组成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为中心轮,齿轮2为

行星轮,齿轮4是行星架。齿轮

4、5组成定轴轮系。

在周转轮系中: , ∴ (1)

在图 5.17中,当车身绕瞬时回转中心 转动时,左右两轮走过的弧长与它们至 点的距离

成正比,即:(2)

联立( 1)、(2)两式得到: , (3)

在定轴轮系中:

则当: 时, 代入( 3)式,可知汽车左右轮子的速度分别为

5-14解: 这是一个混合轮系。齿轮

3、

4、4′、5和行星架 中心轮,齿轮

4、4′为行星轮。齿轮

1、2组成定轴轮系。

组成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3、5为在周转轮系中:(1)

在定轴轮系中: (2)

又因为: , , (3)

依题意,指针 转一圈即 (4)

此时轮子走了一公里,即 (5)

联立( 1)、(2)、(3)、(4)、(5)可求得

图 5.18

图5.19

5-15解: 这个起重机系统可以分解为 3个轮系:由齿轮3′、4组成的定轴轮系;由蜗轮蜗杆1′和5组成的定轴轮系;以及由齿轮

1、

2、2′、3和构件

组成的周转轮系,其中齿轮

1、3是中心轮,齿轮

4、2′为行星轮,构件 是行星架。

一般工作情况时由于蜗杆 5不动,因此蜗轮也不动,即 (1)

在周转轮系中: (2)

在定轴齿轮轮系中: (3)

又因为: , , (4)

联立式( 1)、(2)、(3)、(4)可解得: 。

当慢速吊重时,电机刹住,即 ,此时是平面定轴轮系,故有:

5-16解: 由几何关系有:

又因为相啮合的齿轮模数要相等,因此有上式可以得到:

故行星轮的齿数:

图 5.20

图5.21

5-17解: 欲采用图示的大传动比行星齿轮,则应有下面关系成立:

( 1)

(2)

(3)

又因为齿轮 1与齿轮3共轴线,设齿轮

1、2的模数为 ,齿轮2′、3的模数为 ,则有:

(4)

联立( 1)、(2)、(3)、(4)式可得

(5)

当 能取到1。 时,(5)式可取得最大值1.0606;当 时,(5)式接近1,但不可因此 图示的 的取值范围是(1,1.06)。而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模数比是大于1.07的,因此,大传动比行星齿轮不可能两对都采用直齿标准齿轮传动,至少有一对是采用变位齿轮。 5-18解: 这个轮系由几个部分组成,蜗轮蜗杆

1、2组成一个定轴轮系;蜗轮蜗杆

5、4′组成一个定轴轮系;齿轮1′、5′组成一个定轴轮系,齿轮

4、

3、3′、2′组成周转轮系,其中齿轮2′、4是中心轮,齿轮

3、3′为行星轮,构件

在周转轮系中:

是行星架。

(1)

在蜗轮蜗杆

1、2中: (2)

在蜗轮蜗杆

5、4′中: (3)

在齿轮 1′、5′中: (4)

又因为: , , , (5)

联立式( 1)、(2)、(3)、(4)、(5)式可解得:

,即 。

5-19解: 这个轮系由几个部分组成,齿轮

1、

2、5′、组成一个周转轮系,齿轮

1、

2、2′、

3、组成周转轮系,齿轮3′、

4、5组成定轴轮系。

在齿轮

1、

2、5′、

组成的周转轮系中:

由几何条件分析得到: ,则

(1)

在齿轮

1、

2、2′、

3、组成的周转轮系中:

由几何条件分析得到: ,则

(2)

在齿轮 3′、

4、5组成的定轴轮系中:

(3)

又因为: , (4)

联立式( 1)、(2)、(3)、(4)式可解得:

推荐第3篇:基础课复习题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复习题

1、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受到全世界的推崇,请谈谈你对这些新理念的理解。

2、结合学习实际,论当代大学生新的学习理念的培养

3、结合“中国梦”,谈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4、结合自己的理想追求,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5、结合2012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的事迹,谈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6、结合社会现实,论大学生要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7、结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8、古人云“不知荣辱乃难以成人”,结合“八荣八耻”的内容,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9、结合大学生活,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10、结合“诚信鸡蛋哥”任庆河的事迹,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

11、结合药家鑫案,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结合严峻的就业形势,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3、结合“房姐”龚爱爱案例,论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4、结合社会案例,论当代大学生正确行使和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5、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论当代大学生正确行使和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6、结合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17、结合现实案例,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及其培养。

18、结合李天一违法犯罪事实,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及其培养。

19、结合“表哥”、“房叔”等事件,谈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20、结合大学生活,论当代大学生要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推荐第4篇: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一,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分1.法律程序2.法律体系

(二)简答部分,法不朔及既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0分

(三)论述题,试述司法在实现法治中的特殊意义.20分

二,宪法学部分

1,什么是宪法?什么是宪政?二者有何联系和区别?怎么样才能实现宪政?15分

2.一般认为宪法属于公法,那么宪法在司法领域里具有效力吗?请论述你的观点.15分

三.民法部分40分

1.简述一般人格权制度的特征和功能.

2.简述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3.简述地役权和相邻关系的区别.

4.简述保证的附丛性.

四.刑法学部分40分

(一)简答题20分

1.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及其例外规定.

2.我过刑法典中有关限制死刑适用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二)案例分析20分

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锻某(男,61岁),1997年与当时只是宾馆服务员的柳某(女,31岁,现为甲市国土资源局公务员)勾搭成歼,后一直保持奸情.2007念月以后,锻某因不满柳某索要财物\\晋升职务\\安排后半生的长期纠缠,决意要除掉柳某.为此,锻某找来了陈某(甲市公安局警官),徐某(甲市力大汽修厂经理)密谋用制造汽车爆炸的方法杀死柳某.锻某向陈.徐二人提供了柳某的照片,住宅地址及汽车钥匙;陈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5枚雷管和2千克硝氨炸药,尔后与徐某共同制作了遥控装置,并进行了实验.2007年7月9日下午,陈徐二人伺机将遥控爆炸装置安放在柳某的车内,此后两人驾车跟踪下班回家的柳某,在柳某经过一繁华路口时,陈某引爆了安放在柳某车上的炸药,致柳某当场被炸死,两名路过的路人被炸伤,停放在柳某车旁的一辆出租车被炸毁.2007年7月13日,锻陈徐三人被缉拿归案.

锻某另查明:其在担任甲市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领导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干部调配、选任过程中索要、收受7人财物合计169万元人民币,还有110万元人民币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合法。

综合案情回答以下问题并产许理由:

1. 锻陈徐三人的行为构成何罪?

2. 锻陈徐三人分属于何种类型的共同犯罪人?

3. 对锻陈徐三人的刑罚裁量应注意哪些问题?

推荐第5篇: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

1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

本教案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通常把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 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 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

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 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有关近、现代文 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 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

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 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 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 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 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 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 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 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外因。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就

依持过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大规模 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文学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后短短几年间,思想大解放如冰河开封, 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都同时涌入了中国。对这种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 应有所了解。在以后整个课程学习当中,都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 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6)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 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对于前者 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 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 本情况。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7)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 论”。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 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周 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对文学革 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周作人转向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 比较脱离现实的“自己的园地”文学观,代表了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另一路的追求。这一节 不作为重点,但应学习如何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那些影响大而思想立场可能比较复 杂的作家。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8)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17 年初到1919 年“五四”爆发,为

文学革命初期;“五四”到1926 年“三·一八”惨案,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 此后到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这种大致 的阶段性划分,可以帮助同学联系时代社会变迁去把握文坛的趋向。

(9)第一个十年的创作也可以从总体上去归纳与描述其共同的兴趣与归趋,或区别于其

他时期的新的文学特色,即:理性精神、感伤的情调、个性化与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这种 宏观的归纳让我们对“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得失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待如下几章学

3 完后再回头来思考与印证这种归纳的根据。 [知识点]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 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

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

涌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 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 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 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 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

析,探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

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 去”。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 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 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 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至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 深刻感受。

(2)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 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 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 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 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

4 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由。 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 认为的某一点“鲁迅艺术特色”。

二、说不尽的阿Q (3)教材中这一节主要介绍“《阿Q 正传》接受史”。我们从中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层 次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解释阿Q 的典型含义。也可以课堂讨论,阿Q 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是否有最基本的典型内涵?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到底怎样满足 了某些特定的时代的社会审美期待?通常作为“共名”的“阿Q”或“阿Q 精神”,是什么层 面上的发挥?等等。这一节学习要注意拓展文学评论的思维。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4)《野草》和《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的潮流,这可以更多地从“文体”与 写作的姿态上去理解。“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 笔墨情趣。

(5)《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不同于《朝花夕拾》,也可以用“独语”宋概括。这主要 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 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 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 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不必要求青年学 生完全理解《野草》中的鲁迅的哲学。鲁迅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读懂他的《野草》,因 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因此,学习《野草》可偏重于文体的鉴赏,当然,也该从这非常 个性化又非常奇峻的艺术世界中,领略作家深刻而孤寂的心境及由此发生的无羁的想象力与 创造力。 [知识点] 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第三章 小说(一)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这一节要求大致了解“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其中除了社会变革的推动,

5 还包括:新式教育所培养的一代青年学生成了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西 洋小说的影响,等等。要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本时期除了鲁迅等个别作家之外,大部分创作 仍比较幼稚,只是为后来的发展开了源头。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2)理解“问题小说”形成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 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 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对“问题小说” 形态与得失的理解,可以举冰心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超人》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 该小说文笔和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的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 有些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的特征。还可以分析王统照的《沉思》、《微笑》等小说,其

提出和表现“问题”时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时代的情味。 (3)“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 圣陶为例。叶也是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来却转向专写“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并着重用冷静批判之笔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态。可以重点评析其早期代表作《潘先生在难 中》,注意其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并领略其不动声色地讽刺 的手法。

(4)关于2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要了解这一群体的 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应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乡土文学”的 界定为出发点,理解这一群体涌现的文学史背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 突出特色。

可以在阅读一些代表作的基础上,体会与掌握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对奇特民俗的描 绘,彭家煌(《怂恿》)对闭塞乡村世态人情的揭露,台静农(《拜堂》)对宗法制度下农民心 理困苦的表现,等等,从而理解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 众,手法转向写实,描写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等变化。总之,应注意从中学会如何从文学发展 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一种文**流。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5)强调小说抒情与主观性的主要有创造社作家。抒情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 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 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重点

6 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特色,《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文本。其 特色表现在:小说有以“零余者”为代表的抒情主人公,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 自述或宣泄:多写“时代病”,即“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与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又并 非展示病态,而是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与抗议。

分析郁达夫小说不必过于考究其情节结构或语言运用的完整程度,应重在领略其非常独 异的艺术个性,那充溢篇中的才气、激情,那真切的感伤和忧愤。此外,有关其小说中病态 性欲的描写,也可以作为本课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应理解为郁达夫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 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在当时也带有向虚伪的封建传统道德及国人矫饰习气 挑战的意味。

(6)了解“五四”抒情小说的特色,还应当考察庐隐、淦女士等。她们与创造社和郁达 夫没有承传关系。庐隐的《海滨故人》表现新旧交替时代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淦女士的《隔 绝》等作品大胆袒露敢于冲破旧道德牢笼的青年女性的内心隐秘。这些作品艺术上并不完整, 但联系当时的时代精神需求来阅读,就能理解其当时受欢迎的原因。 (7)同样注重抒情却又在艺术上达到较完整的境界的本时期

作家,还有冯文炳和许地山。前者可以《竹林的故事》为中心,欣赏其如何以冲淡、质 朴的笔调描写古朴、和谐的田园生活之美,及其如何借鉴古典诗词的手法构设小说的意境。 欣赏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作品,则应当把握其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宗教传奇的 情节韵味。 学完本章,最好有一小结,即在理解“五四”时期短篇小说多样性的同时,从结构、人 物、叙述角度与技巧等方面掌握其向“现代化”转换的表现。对本时期仍比较幼稚的长篇小 说,则只需一般了解,不必重点探讨。 [知识点]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 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第四章 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这一节重点理解《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探讨的

7 切人点是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 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便是《女神》的特色。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开 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 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 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 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 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 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我”是统一的。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 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 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 感。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 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 的精神魅力。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2)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

沫若的影响。这是难点之一。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 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

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研究观点。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 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而且从泛神 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总之,《女神》的主导

性风格是壮阔、雄奇,正代表了“五四”的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3)了解《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

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 形式,而是在自由

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 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所以不妨结合诗作对自由诗有较为细致的剖析。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4)这一节讲的是郭沫若《女神》之外的其他诗作,主要是后来诗风转变的产品。可以

重点阅读《星空》与《瓶》中的一部分诗。应注意比较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与《女神》时代

8 诗作的异同。《星空》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瓶》是爱情诗,仍

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前茅》(写于1923 年)和《恢复》(写于1928 年)中

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这一节 主要注意知识性的掌握。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5)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应了解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 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

《孔雀胆》。应掌握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 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 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 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 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 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 的自由虚构和改造。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可以重点 评析《屈原》,除了以此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之外,还可以探讨其得失,思 考《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的原因。 [知识点]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 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第五章 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界革命”止 于对宋诗派的摹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 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 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 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 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

9 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 与意义。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 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 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 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 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要 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 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 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 解的要点。由此人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 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 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 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

一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 求。

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 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 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 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 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 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 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 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

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

10 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

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 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 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 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 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 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 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 重镇,其在30 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 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g26 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 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 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 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 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 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 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 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7)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 的一个方向。下一个十年的部分对此还有讨论。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 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第六章 散文(一) 11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1918 年4 月《新青年》第4 卷4 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 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 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 主要作家。“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 围来阅读。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2)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 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 位应充分肯定。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 情性的“言志”小品文。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 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应精读 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作品,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

的那种“涩味”与“简单味”,并分析产生其“味”的因素(如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

等)。当然,也需看到周作人散文有所谓“中年心态”的落寞与颓唐一面。应了解周作人于 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有其一定影响。如俞平伯、冯文炳 (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3)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也应作为评析的重点。要了解“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 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对其如何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应多加细析。朱自清的散文多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同学们较熟悉。学习中 应着重从文学(散文)史的角度,考察其如何在20 年代就被看做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 范。对其散文中常见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气质,以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也应有所讨论。 此外,对“用赤子之心”写作的丰子恺,受英国随笔影响甚大的梁遇春,以及报告文学的先 行者瞿秋白,都应有大致的了解。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4)郁达夫散文带有“自叙传”特点。读他的散文,应侧重领略其才情及其坦率自然的

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可以重温第三章有关郁达夫小说的评 述,这会加深对郁达夫自剖式散文的理解,因为其小说与散文界限不明显,而基色却是相同 的。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5)由“语丝”派所生成的“语丝”体散文,其特色主要是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且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应看重其文体创造方面的贡献及后来的分化与影响。而“现代评 论”派散文在思想取向上不像“语丝”派那样具有批判性,文体方面的影响也不及前者。对 徐志摩“浓得化不开”的自由而华丽的散文,以及陈西滢的“闲话”式幽默散文,亦应有知 识性的了解。 [知识点] 《新青年》随感录、美文、言志派散文、废名气、冰心体、《缘缘堂随笔》、英国Eay 的影响、《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语丝文体、现代评论派、《西滢闲话》。

第七章 戏剧(一)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本节追溯中国话剧艺术的源头,作为知识性的了解,应注意如下几点:话剧是舶来品; 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是春柳社;最初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 曲的新的戏剧形式是“文明新戏”;1910 年底建立的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是任天知等人

发起的“进化团”,以配合宣传辛亥革命为职志,演出所谓“天知派新剧”;1914 年以后, 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以“职业化”和“商业性”为特色的“文明新戏”演出风气,但不久终 因艺术上的粗糙而失去了观众。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本节主要介绍“五四”前后如何催生话剧,应理解小标题所标示的“战略选择”的含义, 并抓住有关新旧剧论争的几个要点,即:《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发动猛烈

的攻击,并希望建设“西洋式的新剧”;以《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为发端,形成译介 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的热潮;以及另一派以《晨报》副刊的《剧刊》为中心,提倡“国剧运 动”,通过整理传统旧剧去建立新剧。对“旧剧评议”的偏激和“国剧运动”的保守,应放 到历史的与学理的两个层面去评析,不宜简单褒贬。

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这一节介绍话剧艺术由早期的理论倡导转入建设与实践的阶段,标志是1921 年民众戏 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的成立。两个团体都倾向于“写实的社会剧”和面向民众的戏剧艺术, 并产生了自己的剧作家。30 年代初,还出现“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的提倡。这主要

13 是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引起的弊端,而形成的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而这些演剧活 动在艺术实践上又多采取“小剧场”形式,使话剧走向正规化与专门化。对“爱美剧”与“小 剧场运动”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这一节是本章重点。首先应从话剧文学角度了解“社会问题剧”的最初成果。其次,掌 握田汉早期剧作所具有的唯美主义与社会批判的两类主题,及其“诗人写剧”的浪漫主义特 征。而重点可放在对丁西林独幕话剧艺术的评析上。分析丁西林话剧应注意理解几点:一是 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二是其独幕剧的戏剧冲突基本模式。 三是智慧与幽默的戏剧语言。可以结合对《一只马蜂》、《压迫》或《酒后》等作品的细致评

论来理解上述概括。 [知识点] 春柳社、文明戏、天知派新剧、旧剧评议、国剧运动、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爱 美剧、小剧场运动、第四堵墙、胡适《终身大事》、洪深《赵阎王》、南国社。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 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 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 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 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首先应了解1928 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 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 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 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 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 价。

14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人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

“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 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 人,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 影响。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 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 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5)有关30 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 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 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争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 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 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 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 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 评与如下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 [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 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刘西渭的《咀华集》。

15 第九章 茅盾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1)理解茅盾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应注意这几方面, 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时代典型的创造。而这一切, 又都与写作中的理性指导分不开。也可以用“社会剖析小说”来概括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类型 创作,以区分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质。还应当注意茅盾所具有的“社会科学家气质”,如 何使其创作充分适应30 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并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 可能性。近年来学术界有人轻易否定茅盾小说创作的贡献与地位,学习中不妨思考与讨论这 些不同的意见,但应注意将茅盾放到30 年代的历史环境中,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评析其在 当时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2)这一节是本章学习的重点。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

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可以将茅盾主要的 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样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 性。

(3)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

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这一特征,可以举《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 甫作为重点评析的对象。其中可抓住两点:一是如何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 济关系中去刻画;二是如何写出吴荪甫复杂性格。要注意分析这个“新人”形象所包含的深 刻的社会内容,及其悲剧性命运可能引起读者同情的那些“悲壮性”的因素。此为难点,可 以引发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悲剧理论的理解。同时,对茅盾小说如 何创造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这两类人物形象系列,也应有所了解。

(4)还应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特别要掌握《子夜》蛛网式的密 集结构,是如何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的。要注意茅盾小说的结构与心理描写艺术, 对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5)本节作为知识性了解的有两点:一是茅盾如何建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并成为

16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二是领略茅盾散文创作的成就与特色。 [知识点] 社会剖析小说、《蚀》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农村三部曲、作家论。

第十章 老舍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而这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 文景观,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象征。因此,应把“市民世界”的分析作为理解老舍成就的切人 点。分析中应注意把握老舍“视点”的独异性:他关注的并非阶级或阶层的划分,而是“文 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抓住这种视点之后, 就可以分析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一类是“老派市民”,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 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第二类是“新派市民”,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 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还有第三类形象是“正 派”或“理想”的市民,又常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难点在于要发现并分析老舍批 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与对“新潮”的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情形。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2)这一节是重点。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印象与感受,去思考《骆

驼样子》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样 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这是从社会分析的层面去理解作品。 也还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去作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这主要是描写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 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老 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 深忧虑。应注意到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 年代是很独特的。此外,有关 如何分析虎妞的形象,如何看待老舍对人性的刻画与道德审视立场,都应有深入思考与讨论。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3)应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把“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二是对北京社会文

17 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 等等。注意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对“北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的情感上的矛盾以及 “挽歌情调”;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 默和趣味。 [知识点] 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京味小说。

第十一章 巴金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

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 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 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

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要从特定时代的审美需求角度理解出 现在前一类小说中那种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的追求,何以能大受欢迎,理解当时 青年读者怎样从后一类小说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心境。要思考巴金小说“不成熟”的形式 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能。还要大致了解巴金这些小说与同一时期“革命罗曼蒂克”创作的 异同。

二、《家》的杰出成就

(2)《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还要分析 和了解这部长篇小说杰出成就的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 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二 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可重点比较分析觉新与觉慧两个人物。注意理解觉慧作为幼稚单纯的“叛 徒”的时代特征,也注意觉新是更见艺术功力的形象,作品对其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 想矛盾,及其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都有真实而深入的刻画。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 的选择。此外,对《家》的结构艺术及抒情特色,也可以作较细致的分析。《家》是巴金创 作高峰期的作品,《激流三部曲》其他两部的创作激情相对较少,特色也不如《家》的鲜明。

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艺术

18 (3)了解巴金在40 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 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也可以将后期的小说分为两类:一 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 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 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可以将《家》和《憩园》联系起来讨论, 两者都写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与深度都有所不同。《憩园》中批判性的人物杨老三使人厌 恶,又不免有所同情。对作品的“挽歌”隋调,也可以作为讨论的问题。此外,应注意《憩 园》比较圆熟的结构形式和“复调”(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的审美效果。 (4)重点可以放在《寒夜》的探讨上。应注意这部力作如何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

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作品感人至深,是因为真实地俯视人生经 验的可怖与无奈,其中应注意到所涉及的有关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 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等,都写得毫无伪饰,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应把人物分析作为研读 这部小说的切人点,把握上述“人生经验”的无奈;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 庭中的婆媳“战争”。分析曾树生应注意探索其性格的多样性,并把握性格层次构成的动因。 要注意作品对其潜意识及深层人格的发掘。总之,要通过人物剖析,去体味这部现实感很强 的小说中又蕴涵有对人性与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 [知识点]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

第十二章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首先应大致了解沈从文特殊的身世经历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以“乡下人” 的眼光(其实又不可能除去知识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应理解其处于左翼 文学与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角度,去思考和表现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 初始阶段的问题与困扰。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厢的世界

(2)重点考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应注意沈试图以“化外之境”那种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来区别并批判现代都市文明。此为沈从文创作的宗旨。可以举《萧萧》、

19 《丈夫》、《柏子》等短篇为析例,看沈从文是如何着意表现和赞美湘西下层人民的“自在状

态”与质朴坚毅的生命本性的。不过,重点还应该是对代表作《边城》的评析。读这篇作品 注意领略那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界,那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 情调。小说中所写天真纯洁的女孩翠翠,她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朦胧的爱情,以及他们恬 淡自足的生活,都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怀旧、想象与企盼,也隐伏着深深的悲剧感。应理解沈 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带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即对照批判他所认为的 现代都市文明弊病,让人们从这美丽的图景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3)了解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注意沈从文都市小说(如《八 骏图》、《绅士的太太》等)中常用的讥讽调侃的调子,其刻写城市各色人等,特别是“高等

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人类自己,导致生命 力欠缺的都市“阉寺”病。此类小说写得较浮泛,但不妨与“湘西世界”的小说对照起来读。

三、文学理想的寂寞

(4)应理解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沈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 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 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 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5)沈从文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且比小说更有历史感,也更能直接表露他自己的灵魂与 情思。可以选读《湘行散记》、《湘西》以及《烛虚》中的一些作品,并通过对这些散文的评

析,加深对沈从文创作视点与文学地位的理解。 [知识点] 沈从文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 散文。

第十三章 小说(二)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对“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可作大致的了解。其中“左联”成立(1930)之前以“太 阳社”为代表的小说大都为革命的呐喊,尽了时代的责任,但思想大于艺术,有概念化通病, 并受当时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而“革命加恋爱”曾一时成为流行主题。1931 年丁玲 《水》的发表,标志着对“普罗文学”的突破。1932 年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

20 序,开始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对这些文学史现象的评价,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氛 围。

(2)应了解的左翼小说家有: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 芜和萧红。其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兀老,1925 年五卅运动中就写出《少年漂 泊者》,1927 年又完成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其作品及时反映时代斗争与重大历

史事件,强调宣传鼓动,体现“革命浪漫蒂克”文学的特点,观察与表现比较浮泛。后期创 作《咆哮的土地》反映农村革命,则转为写实,有新突破。可将蒋光慈作为左翼作家的早期 代表,不必拘泥于对其作品的细读,而应从他的创作经历透视左翼文学思潮的流变。柔石和 胡也频也属于早期左翼作家。柔石的中篇《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 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同学们阅读会有较大兴趣。

(3)后起的左翼青年作家改变了“左联”前期浮泛的写作风气,取得殷实的业绩,既显

示各自的艺术个性,又共同趋向“社会剖析”的目标。应注重把握各位青年作家小说艺术探 求上的特色与贡献。张天翼是几次率先突破左翼创作僵局的一位,抗战时期也开了国统区暴 露讽刺文学的先河。在本时期,应注重他的《包氏父子》等小说,其劲捷、豪放和夸张的风 格,以及片段性速写体的短篇形式,明显区别于同时代其他讽刺型作家。

沙汀就不同于张天翼。他最能刻写旧中国农村(主要是四川西北部)黑暗生活,有农民的 幽默气质。可以举《代理县长》等作品为析例,观察体会其小说中常有的阴暗沉闷的黑色基 调,不露声色的细密凝重的笔致,以及从世态人情复杂的描写中体现的浓重的地方色彩。不 妨将张天翼和沙汀两位讽刺作家作一比较。

吴组缃和叶紫虽不属讽刺型作家,却也在“社会剖析”这一点上和张、沙接近,也是左 翼小说的主要体式。不过,吴组缃擅用工笔式白描,讲求人物个性刻画,风格细致凝练;叶 紫多描写农村阶级压迫与阶级对立,笔触阔大,虽不免粗疏,却如鲁迅所评说的是尽了战斗 的任务。

此外,与沙汀几乎同时“出道”的艾芜,走的是抒情小说的另一种路子。可评析《南行 记》中的短篇如何以漂泊的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叙述边疆异域的底层生活,在左翼小说圈内另 辟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的一支。还可以领略艾芜小说描写大自然景物的那种特异角度和笔 触。

(4)本时期小说艺术更有创造力、文学史地位更为突出的两位女作家,是丁玲与萧红, 可作为本章的重点来学习。应大致了解丁玲不同时段其创作理路风格的衍变,从她的作品可 以看到时代的鲜明印记。《莎菲女士的日记》是1928 年发表的作品,当时与革命文学并无关

21 联,但影响大,应作细读分析。可着重评析莎菲这个人物形象的时代心理内涵,主要应理解 为是“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应发掘莎菲的伤感、颓唐、自恋的 情绪中所蕴涵的知识分子“时代病”特点,并认识其心理描写的成就。解读这篇小说,最好 能够与丁玲后来其他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联成一体来考察。

萧红的创作近十年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学习中也应作为重点,尤其注意探讨其小说的两 方面特色:一是多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 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二是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 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可侧重从艺 术鉴赏的层面重点解读《呼兰河传》,细心品味其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

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5)应大致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这一派的特点可概括为文化保

守主义的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 古典式审美趋向,和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可选废名与芦焚作重点。废名的特 色和贡献在文体,应把握其作品的“理趣”、“涩味”,以及诗化和散文化的小说体式,思考

其如何借鉴唐绝句的韵味来写小说。读芦焚(师陀)的小说要注重其独异的艺术气质的发挥, 考察和体味其小说中常见的抒情与讽刺、寓意的融会和弥漫于笔下北方农村衰败图景中的那 种悲凉之气。此外,对萧乾和林徽因的小说也要有所了解。

李劼人不归属某个流派。主要了解其《死水微澜》的成就,以及把史诗与世态刻写结合 起来的“大河小说”的特点。

三、海派小说

(6)关于海派文学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可从四方面表述:一是世俗化与商业化,二是

都市题材,三是性爱小说风尚,四是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代表作家中的张资平、叶灵凤 等,都显现了驳杂的海派特点。对其性爱小说应主要持批判的眼光。

重点可放在对“新感觉派”的评析上。应注意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外来影响,把握其写 作姿态上的现代性与先锋性,并大略了解其对后来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的影响。 此派作家主要有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虽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但应从他们作品中更多地 看到新感觉派的共性。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或《春阳》可作为细评的文本,注意其心理分 析的手法以及由男女情爱透视人性的母题。 [知识点] 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革命的浪漫蒂克、“革命+恋爱”小说、“左联”青年作

22 家小说、东北作家群、大河小说、京派、海派、新感觉派。

第十四章 新诗(二)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中国诗歌会是左联所属的诗歌团体,其特点:一是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 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之美; 二是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表现集体的“大我”;三是摹仿现实,追求“歌谣化”,试图使诗

成为“群体听觉艺术”。这一诗派的创作适应那个慷慨悲歌时代的要求,扩大了诗的表现领 域,扩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缺失是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成为宣传的 传声筒。可以联系殷夫和蒲风的诗作来理解这一诗派的得失。此外,

应关注同样关心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却在艺术上与新月派血脉相通的诗人臧克家,着 重体味其诗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苦吟”的特色。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2)应大致了解新月派前后期的划分及联系。后期新月派的“旗帜”仍是徐志摩。关于

徐志摩,也可以主要放到前一个十年去讲,这里再稍加提及。还应了解后期新月派如何针对 左翼文坛(主要是中国诗歌会)而表现出脱离现实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从陈梦家等诗 人作品中看到这一派诗人那种“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的精神危机,也看到他们在 诗艺上力图超越前期新月派,而重新转向探索“本质纯正”自由诗的努力。十四行诗的输入 与试写,也是这一诗派值得注意的成绩。

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3)此为本章的重点。首先,作为知识点应该了解的有:《现代》杂志的创刊与“现代派” 诗的关联、《汉园集》诗人和何其芳诗作、林庚对新的诗歌格律的探求,等等。其次,应着 重评析这一诗派在诗歌艺术上对现代性的追求。可参照施蛰存的分析,注意这一派对“现代 生活”的“现代(感受)情绪”,以及“现代辞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这两个方面。 应当从“新诗谱系”中找到这一派与早期象征诗派的渊源关系。他们在30 年代重倡“诗的 散文化”,不过不是追求“非诗化”与“平民化”,而是坚持“纯诗”观念。他们显然又在一

定程度上回归中国传统诗歌主流。这是本章的难点。废名曾评介这一诗派,说它们的内容是 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不妨用此作为一个对现代派诗的观测点。

23 (4)理解现代派诗应当与分析其代表性诗人诗作紧密结合起来。评析戴望舒和卞之琳, 也是重点。戴望舒的《雨巷》无疑是应

该细读细品的名作,建议熟习吟诵。对该诗意蕴的阐释应顾及多义性,要注意诗中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等方面的特色,找到其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不过,后来戴望舒的诗风与诗歌主张都往现代派大变。应了解这种变的痕迹,并结合分 析三四十年代的诗作(可举《寻梦者》、《我的记忆》、《印象》等为析例),考察其现代振手法

与诗形等特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注重意 象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联想)的融合,以及其对传统诗歌某些手法情调的“现代 式”回归。

(5)卞之琳也可以作为重点评析的对象。结合对其诗作的细读,了解这一派“朦胧诗”

的惯常手法。所谓“理趣”与“诗的非个人化”,是理解卞诗的主要切人口。此外,对刻意 传承“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诗人废名,也应有所了解,读他的诗要注意瞬间顿悟。何 其芳的诗的特色可用“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和“独语”来概括,因多是为青年人而

写,也易于为青年人所接受,也不妨稍加品鉴。总之,对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的评析,都 应当归依到对现代派诗的历史性理解之中。 [知识点]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

第十五章 鲁迅(二)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

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 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 文。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 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24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2)此为本章重点。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 的反叛性与异质性。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第一点是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 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 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 性看得太透彻了。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第三是“贬锢弊 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名)。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 的心灵歌哭。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3)《故事新编》的形式有试验性与先锋性,比较难懂。应注意其“试验”的手法,并

由此理解作品的含义。首先是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鲁迅自称是“油滑”, 其实目的在于用现代去“照亮”和重新观照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一些被掩盖了的真相。 要注意鲁迅常用杂文的眼光、手法与语言,将已经被神圣化或神秘化的人与事加以戏谑重现。 其次,应了解这些小说中常见的前后部分对立或翻转的模式,造成庄严与荒诞的两种色彩的 互补

与消解,应从诙谐的“游戏笔墨”中体会苦涩的幽默,从洒脱背后读出鲁迅心态的悲凉。 学习中可结合具体作品着重评析《故事新编》艺术上的想象力与创新。 [知识点]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的内容。

第十六章 散文(二)

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30 年代前期,以林语堂的《论语》等刊物为核心,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 小品。因为比较超离现实与主流,以往文学史多持否定性评价。近年林语堂及其所代表的闲 适小品重又得到欢迎。对这一文学史现象要有比较宽容而又客观的评析,既指出其“不合时 宜(主潮)”的一面,又承认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首先应了

25 解30 年代前期林语堂主办《论语》、《人间世》与《宇宙风》几种刊物的情况,以及幽默闲

适文风的成因。对林语堂提倡幽默和闲适的格调文法的典型论点,以及在当时和后来历史条 件下所遭受的批评,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引举林语堂一些小品文为例子,评析其思 想艺术特点,关键是理解其“中西比较”的眼光、知识趣味性,以及“闲话风”这几点。评 价林语堂,应注意做到既尊重历史,又吸纳当代的视点。

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2)30 年代鲁迅对左翼作家的散文特别是杂文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形成了“鲁迅风”创 作倾向。如唐弢、徐懋庸、瞿秋白,等等,都是这一路有成就的作家。对此应有知识性的了 解,并尽可能将鲁迅对三四十年代杂文的影响贯穿起来考察。

(3)此外,30 年代擅写散文的作家中还应了解茅盾、萧红、郁达夫、巴金、吴组缃,等 等。其中萧红的《商市街》中那些极有才气的作品,和郁达夫一些游记,可做重点鉴赏的美 文。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4)何其芳是本章评析与鉴赏的又一重点。主要了解其《画梦录》的艺术独创性,应抓 住“独语”这一关键词,理解其如何作为一种调式和感觉结构,来装潢与安排其唯美的境界。 应了解这种形式追求对于现代散文史的意义,同时也要大致分析何其芳散文创作风格的变迁 与得失。此外,对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以及“开明”派的丰子恺、夏丐尊,等等, 也要了解其代表作以及不同的风格。

四、报告文学与游记

(5)要求能大致掌握我国报告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瞿秋白、夏衍、邹韬奋、萧乾、范长江等的报告文学代表作。此外,对30 年代国际题材的游记,也应有知识性的了 解。 [知识点]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 年代小品热、《太白》与《芒种》杂志、30 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 踪寄语》。 第十七章 曹禺

一、从《雷雨》到《原野》

26

1、(1)重点是分析《雷雨》。应注意对该剧作可以做两种角度或两贪层面的意蕴阐

释。其一是通常较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的“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解释。应抓住剧中“过去的 戏剧”与“现在的戏剧”交织而形成的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悲剧,来分析血缘关系与阶级矛 盾的相互纠缠冲突,如何揭露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雷 雨》的现实批判性。不过,也还可以透过现实描写的层面,从另一角度去解读《雷雨》中所 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与恐惧。这可以透过“意象”分析,体会充斥全 剧“郁热”氛围之中的所有人物的“情热”(欲望与追求),以及这些“情热”被压抑而引发 的无用的“挣扎”。应注意理解剧本意在表现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宙“不可知力量”的无 名的恐惧。这种意蕴是深层的,复杂的,不容易说清,需结合阅读和鉴赏作整体的体验,进 而作“还原性”阐释。

(2)不管从哪个层面去探讨《雷雨》的主题意蕴,都要注意抓住剧中人物的“贯串动作” 和矛盾冲突,剖析其性格。对蘩漪的剖析是本章的重点。对其不应只是停留于阶级的和社会 的评析,还应考察其“雷雨式性格”的复杂心理内涵及其所以能产生震撼力和同情的原因。 (3)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

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 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 现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抗争。应集中剖析主人公陈白露的性格矛盾及其悲剧的实质。 (4)分析《原野》时也要注意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 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 不过应注意这部在复仇的主题之下写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的剧,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 内心冲突,乃至灵魂的分裂。这部剧也可以作不同层次的解读。

二、《北京人》与《家》

(5)《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杰作。应把握该剧的主题,即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 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同时,应重点分析曾文清与愫芳这两个人物。 可以抓住曾文清如何变成“生命的空壳”,探讨剧本对传统文化荒谬性的深刻反

思。愫芳是与曾文清对照的角色,其博大的爱与坚毅的精神,显然融进了剧作家的理想, 而愫芳的悲剧,也体现了曹禺对生命存在仂值的思考。还应当注意《北京人》的“生活化(散 文化)”的戏剧追求,即格外注意对日常生活内在诗意的开掘,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展示。 (6)注意比较分析巴金的小说《家》与曹禺改编的《家》,主要是情节重心的转移,由旧 家庭罪恶的揭露,转向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

27 剧”。

三、曹禺剧作的命运

(7)大致了解曹禺剧作的演出史。并理解内涵丰厚的作品在社会“接受”过程中可能被 误读或排拒的复杂原因。 [知识点] 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第十八章 戏剧(二)

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应对本时期的戏剧运动概况有大致的了解。三种戏剧运动都带有主潮的特色,即适

应30 年代革命与救亡的时代需求,其中“无产阶级戏剧”的中心在上海,1930 年成立的中 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提倡“演剧大众化,以话剧直接反映现实革命 斗争,并将演出面向工厂农村。在红军队伍中则活跃着为红色政权服务的“红色戏剧”。“九·一 八”事变以后,为配合抗战,又兴起了“国防戏剧”。此外,还应对30 年代前期熊佛西主持

下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有所了解。以上几种戏剧运动都有共同的大众化的趋向, 即让话剧“走向广场”。

(2)应注意前一期已成名的田汉在30 年代创作出现的转向。包括题材转向现实,基调由 感伤转为明朗,唯美的倾向让位于比较客观的写实。这种转向有得有失。其剧作《回春之曲》 的成功,在于既表现现实的抗日救亡的题材,又保持了田汉原有的抒情浪漫的艺术个性。洪 深的《农村三部曲》则是较早用阶级观点反映农村现实斗争的剧作。通过对两位剧作家创作 得失大致的评析,可了解30 年代主潮剧作的一般面貌。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3)30 年代中期上海等地“大剧场”演出,使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得以确立, 不但培养了包括曹禺、夏衍等一批剧作家,也培养了观众。对这种现象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并与早期“文明新戏”联系起来,探讨隔代呼应的现象。

(4)30 年代由“大剧场”培育的作家,曹禺之外,夏衍最重要,是评述的重点。应集中 分析其代表作《上海屋檐下》。这部剧作将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舞台,从平凡琐屑的感情 纠纷与人事摩擦中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曹禺相比,夏衍不擅于从剧烈的传奇的冲突中展现

28 人性悲剧,而是将焦点放到凡人小事,从朴素的取材中发掘悲剧性与喜剧性。也不同于曹禺 的《雷雨》、《原野》等剧那样注重情节的精心组织,大起大落,而是追求情节结构的简约、含蓄。可以着重分析该剧如何在同一舞台空间展现五家人的悲喜剧,领略剧作者关注大时代 中普通人命运时所流露的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类似契诃夫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此外,对 李健吾、袁牧之等作家不同于主潮的艺术追求及其对戏剧艺术探索的贡献也要有所关注。 [知识点] 南国社、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红色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白薇《打 出幽灵塔》、洪深《农村三部曲》、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

《这不-过是春天》、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分割并存”是对本时期文**流的总体概括。既要注意战争和政治制约下的三个 区域,即国统区、沦陷区与解放区文学发展的不同状况,又要注意不同区域文学的“共性”, 尽可能依照不同阶段的先后来概览文坛的主潮与创作风貌,特别是那些唯战时所特有的文坛 现象。抗战初期国统区文学的基调是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一切,重视时代性、战 斗性;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后,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面对现实中的黑暗,题材 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重博大。抗战后期 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 判色彩。

(2)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

显出其特色。应大致了解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情况,并注意其在题材、主题与人物描写几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新文学的特点。还应格外关注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特色的形成,包 括如何转向真诚地描写农民,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新文体,等等方面。可以从解 放区作家与农民“对话”与“寻根”的角度,去理解解放区文学如何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 态,又如何成为政治推动下单向突进式发展的运动;既要肯定解放区文学的特色,以及其对 新文学某些缺失的纠偏与补充,又要看到后来引发的一些负面影响。此外,对沦陷区文学也 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29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此为本章重点。应对《讲话》的文学史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即肯定其为“二战”以 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 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 讨论的问题大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部关系”问题,这又必须顾 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要求,才能理解《讲话》的意义与影响。把握《讲话》的内容,应 抓住“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个核心命题,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毛泽东 的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从历史纵向发展的环节上去理解这个中心命题或口号。然后,可 着重从三方面去理解“如何为群众”的措施与要求:一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 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应当 了解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实的需要。其二,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 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首先 肯定这仍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 由,但“提法”上(尤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简单化、概 念化。其三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总之,学习与理解《讲话》,一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 的重要作用;二要看到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 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三是注意其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 引申。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4)40 年代文学论争多,固然与时代与政治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 学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应对几次比较重要的论争如何发生、议论的焦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等等,有知识性的了解。这几次论争,一是1940 年以后 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二是1942 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三是1945 年国统区 围绕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与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的评论而引发的有关文学与政治关 系等问题的论争;四是《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有关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这次论争延续时间长,“理论含量”高,涉及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命题,并在事实上突出了 胡风的理论,应作为重点考察。在了解上述诸次论争所涉及的重大命题时,都应当有史的眼

30 光,结合对新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去加以思考。

(5)胡风是三四十年代乃至当代最有影响又最有争议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近年来学术界

对胡风的研究空前地重视,并有新的成果。学习中应对胡风理论的形成、其基本框架与核心 观点,其引起争论的焦点与原因,以及应给胡风理论的历史定位,等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 可以把胡风的理论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应把握其核心命题“主

观战斗精神”的内涵。了解胡风的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的主 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还可以深入一步了解构筑胡风理论的三大支柱,或三个主要观 点: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 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 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应当将胡风理论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与论争的语 境中全面评价,了解其理论的独创性和不成熟的地方,还可以思考胡风理论在四五十年代的 “命运”这一深层次的问题。 [知识点]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民族形式” 论争、对王实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

第二十章 赵树理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 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 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周扬当年关于赵 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 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 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的创作的确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新文学作家的新酌历史特点。赵所代表的解放 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应注意其新 的时代特点。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可以与农民对话的,而 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并真正为农民所接受。其次, 是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注意赵树理创作的历史特点,其长处与局限性。 应看到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以及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 者,是一种反省与纠偏。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窄小。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3)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可以从一个侧面

加深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先要大致阅读与了解赵树理的几部代表性作品。然 后可以和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作家相比较,去发现赵树理的“新素质”。主要从三方 面评析:一是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 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 有做到的;二是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 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三是以往作 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 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 巨性。四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以上几点,都 应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来理解,是本章的重点。

(4)关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分析,还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结合前述的“新素 质”和“总主题”,去阐释赵树理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两类人物:一是“老一代农民”形象, 如仙、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 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 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二 是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 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 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 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5)还应注意了解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那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

文化内涵。民风民习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后来在赵树理的影 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32 (6)应承认赵树理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上的重要突破。赵的读者群包括广大识字的 农民,他的现代评书体小说形式完全适应了这种读者的需要。应从两方面了解赵树理的小说 形式如何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形式: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 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 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三 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第二十一章 小说(三)

一、暴露与讽喻

(1)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只要求做知识性的了解。如初期偏重纪 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新变的表现,一直到小说创作 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都可以联系时势的影响做概略的考察。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和 沙汀的《淘金记》与《在其香居茶馆里》等暴露讽刺作品,应有比较细致的分析。也可以与 他们上一时期的创作联成一气来评说。

(2)但这一节重点落在钱钟书的《围城》上。应着重了解这部讽喻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 其他讽刺类作品有何不同。评析《围城》应注意到一些确具特色的方面: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对西式知识分子的嘲讽,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化的再审视,对现代人生命处境的哲理思 考,以及小说中机智的反讽、讽刺、比喻,等等。该小说近年来声誉日盛,好评如潮,但也 有不同的批评意见。所附“评论节录”的观点也许会引发更深入的探讨。

二“七月派”的路翎是本节评讲的重点。可以参照第二十一章有关“七月派”与胡风理 论的细致评述,这样会加深对路翎创作倾向与风格的理解。《财主底儿女们》从现代历史大 变动的背景中写一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试图以青年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历程为辐射中心, 展现现代史的动态。其最引入注目的却是“思想历程”的复杂性和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这 部小说篇幅很长,可读性不高,若限于时间,也可以另外选读中篇《饥饿底郭素娥》。该小 说描写并不真切,却主旨突出,就是写一个底层女子肉体与精神上的“饥饿”与“强悍”。

33 路翎惯常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但也不忘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可

以通过作品人物的评析,领略路翎小说实践胡风派理论的特征,以及类似陀思妥也夫斯基冷 峻的气质。

(4)在倾向“体验与追忆”的一类小说中,还应当注意到冯至、师陀、萧红和骆宾基诸

家。冯至的《伍子胥》近年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应关注其如何用类似散文诗的片段来结 构小说,并把人生的体验与感觉,用纯净的美的境界来表现。师陀在这一时期贡献的《果园 城记》(短篇集)和《结婚》等作,或以怀旧情绪叙写昔日的

温暖与凄凉,或给世态讽刺加入寓意与传奇,都比前一时期创作更有新意。萧红的《呼 兰河传》等出色的小说是本时期产品,也是其代表作,适合做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艺术鉴赏, 可以和萧红上一个十年的创作合起来做整体评析。

三、通俗与先锋

(5)属于这一类追求的小说主要出产于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所以应考虑到“通俗”

与商业文化联姻,以及“通俗”与“先锋”汇合的社会审美需求,主要是市民的需求。张爱 玲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多写都市男女婚恋中千疮百孔的经历, 由女性角度来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小说结构语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 感觉化意想的运用与深度心理的剖析,等等,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其小说既先锋又通俗, 所以读者面大。90 年代以来又再度走红,其中也有文学的社会审美心理变迁的原因。评析 时可以以(金锁记)或(封锁)为中心文本。“评论节录”中所引的鉴赏文字可供参考。另一专 以女性大胆笔触写男女情事的苏青,也可以和张爱玲做一比较。此外,对其他通俗又先锋的 小说家,如徐订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的“大众传奇”(《鬼恋》、《风萧萧》等)、无名氏的

浪漫言情小说(《北极风情画》等),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并和下一章的“通俗小说”结合 起来评析。

四、现实与民间

(6)这一节专论解放区新型小说。孙犁是解放区仅次于赵树理的重要小说家。了解这位

“白洋淀”派的鼻祖,应抓住两点特色:其一是重于发现和表达农民的精神和人情之美,尤 其擅写纯真健美的北方农村青年妇女。这一特点,也可以联系现代文学史上历来对农民和妇 女的描写类型,来进行比较;其二是单纯明净的叙事

结构与语言风格。应注意从审美的层面体悟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追求。

(7)这一节还有一个论述和思考的重点是比较分析两部“土改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 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要点是:前者较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活

34 的复杂性,后者的表现则比较简单化、规范化;前者擅作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 后者则擅于场面和生活气息的描写;前者结构较平板,语言细腻但可能失之沉闷,后者的情 节处理有波澜,语言也较生动简净。比较两者各自得失,可以引发对解放区乃至后来许多创 作的成就与不足的思考。 [知识点] “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 洋场小说(新鸳蝶体)、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

第二十二章 艾青

一、艾青的历史地位

(1)先要求大致认识艾青早在1934 年就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诗坛。进人抗 战时期,艾青的诗风有所转变,可概括为从“吹芦笛”(较多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转为“吹 号”(探索新诗传达民族心声的道路)。艾青的贡献和地位在于完成了新诗不同倾向(忠于现 实的战斗的传统与现代派诗艺的探索)的“综合”,艾青诗歌的成功表现在既能走向现代大众,

又能走向世界。

二、独特意象与主题

(2)意象分析是把握诗歌艺术的重要方法与角度。艾青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土地与

太阳。可以抓住两种意象去探析与体味艾青诗中所凝聚的诗人的发现、思想与情感。在“土 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可重点分析《我爱这土地》与 《大堰河——我的保姆》,把握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普通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太 阳”的意象则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可引举《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等篇章,从中体验诗人如何真诚地歌颂民族的新生。意象与主题分析的关键是体会诗中的历 史内容如何与个人的情感融合。

三、忧郁的诗绪

(3)诗绪即反复回旋在诗中的情感,是构成诗歌格调的基本要素之一。应从艾青不同的 诗篇中去体味和把握其主导性的情绪,那就是艾青式的忧郁诗绪。这种诗绪形成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以及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感时愤

35 世,形成“农民的忧郁”。应看到艾青的忧郁中浸透的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爱,以及对美 好生活执著的追求。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艾青忧郁的诗不会使人绝望,而总是能给人深沉 的力量。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4)读艾青的诗,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光和色,可以从中体验诗人的情绪与感觉,然后进 一步体会和发现这由情感与光色复合而成的意象中所暗示与象征的社会、历史、心理内容。 总之,应注重形式与内容、光色与意蕴之间的对应依存关系。这是阅读艾青的诗的门道。在 获得了对诗作的感受与理解之后,又可以倒过来,分析琢磨艾青是如何感觉与表现世界的, 这就是诗人的创作方式与惯常的姿态。首先应抓住“感觉”,这是关键。艾青写诗就像印象 派画家一样,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然后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引发多层次的联 想,从而创造出既明晰又有象征意蕴的形象。艾青的诗很自然地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 派的艺术手段,却又能与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方式沟通,这是他诗艺通达的重要方 面。

(5)对于艾青重新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也应放到整个新诗发展的历史趋 向中去考察与评价。应大致了解艾青是在什么前提下重新倡导自由体诗的,他如何追求更能 表现动荡万变时代的诗的形式,以及新鲜、单纯和富于人间味的散文美。可以举《大堰河— —我的保姆》等诗作为例,细致分析和感受艾青诗歌的形式与节奏,包括诗行、句式、排比、复沓等等安排。 [知识点] 艾青提倡的诗歌“散文美”的基本主张、艾青的《诗论》。

第二十三章 新诗(三)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1)所谓“同声歌唱”是指抗战初期,诗人们无论原属哪一派,全都真诚地为抗战、为

祖国的命运而歌唱,诗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战斗性、宣传性受到空前重视。虽然艺术上可 能比较简陋粗糙,但毫无疑问也是——部清新健朴的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的诗史。对抗战时 期诗坛状况,宜做知识性的把握。其中对被称为“时代鼓手”的诗人田间的诗,及其带鼓动

36 性的特点,以及艺术上的“不完全”性,也要有所了解。

(2)这一节应较多关注七月诗派。这是艾青影响之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的青 年涛人群。可联系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五章有关胡风与艾青的内容,加深对这一诗振创作理 论背景的理解。应注意几点:一是七月诗派也属现实主义诗派,和此前中国诗歌会有承传又 不尽相同。七月诗派强调“突人现实”的底蕴,包括对深广的历史内容的理解与个人体验的 融人;二是追求作品的大气和“力”的风格,提倡散文美,将自由诗重新推向一个高峰。为 加深对七月诗派的了解,可以评析阿垅的《纤夫》和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等诗, 注意体味他们诗中的思辨力量与比较成熟的情思。

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3)冯至是20 年代成名的诗人,此前已多有评介,本节着重评析的是他的《十四行诗》。 要注意了解冯至诗中的“生命体验”如何转为智性的思考,达到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并以“有 法度的美”的诗歌体式得以表现。冯至的这些诗沉潜深奥,却也容易引起解读的兴味,还可 借此了解十四行诗“中国化”的课题。

(4)穆旦与“中国新诗派”是本章的重点。必须先对这一诗派形成的渊源及其自然组成 的情况有知识性的了解。“综合”是这一诗派的核心观念,指的是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其中“现实”既是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包括人的内心世界;“玄学”是指追求思想的 感性显现,象征则表现于暗示含蓄。此一诗派惯常将意象与思想凝合,传统的主观抒情让位 于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这种概括比较难于理解。因此必须重点评析代表诗人穆旦。关键要 将穆旦与二三十年代的诗歌传统做比较,看其有何新创造:其一是穆旦诗中的“自我”不是 传统的主客融和的圆满,不是浪漫的扩张,也不是知识者的感伤自恋,而是现代式的困惑、分裂、破碎,是排拒了中和与平衡的处于矛盾张力上的“自我”。其二,诗人对现代生活的 观照始终采用怀疑眼光,而且情思方式也摆脱二元对立,而取“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 化”。其三,不用陈旧的形象意境,而用日常的“非诗意”的词句来表达深潜的诗意,达到 抽象化的抒情。因此,读穆旦的诗要同时调动感觉和思考,去体悟那种冷峭沉雄之美。可以 对《诗八首》和《春》等诗做深度分析,以体会穆旦对传统诗歌(包括二三十年代形成的传 统)的叛逆性、异质性及创新价值。因穆旦诗比较难懂,可以参照“评论节录”中郑敏的有 关评析。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5)这一节介绍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诗歌运动。理解的核心是“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

吸收与创造”。也可以结合回顾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关“诗的歌谣化”的经验得失,来理解

37 本期的新收获。《王贵与李香香》可作为主要的分析文本。 [知识点] 抗战朗诵诗运动、“时代鼓手”诗人田间、七月诗派、政治抒情诗、马凡陀山歌、西南 联大诗人群、40 年代的诸家“诗论”、中国新诗派(九叶派)、新诗戏剧化、解放区“诗的歌

谣化”、《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第二十四章 散文(三)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1)可回顾“五四”以来报告文学逐步发展的情况(见第十八章),以更清晰了解这一时

期报告文学勃兴的理路。当然,应看到时代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抗战初期要求文学贴近现 实,担负传递战斗信息、记录抗战业绩的任务,报告文学成为首选的文体。应了解的代表性 作家包括丘东平、骆宾基、曹白、范长江、萧乾与沙汀,等等。其中沙汀的《随军散记》记 述贺龙将军的战斗生活风貌,应注意其如何以纪实性散文笔法叙写真实人物,这对于传记文 学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2)了解40 年代杂文的创作潮流,一方面满足了揭露抵制社会弊端的时代需求,另一方 面则受惠于鲁迅的传统。可重点了解聂绀弩的杂文创作成就,他也是在当代杂文文坛上标志 性的作家。此外,还有唐搜和周木斋。解放区的时代环境并不适于杂文的生长,王实味的《野 百合花》招来杀身之祸,此现象已在第二十一章论析过。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3)就文学成就而言,这一时期的小品散文更值得分析鉴赏。应关注那些名家的散文在

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境界。其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可读性甚高的传记散文,可注重欣 赏其敏锐的感觉与才情,以及那不拘格套的笔法。冯至的《山水》多用诗的笔调来写散文, 特色是好哲思,也可以选其中几篇来品评。重点可评析梁实秋与张爱玲。梁的《雅舍小品》 是余闲的调剂品,不大适应时代潮流,但行文优雅怡裕,给人真切与愉悦。张爱玲《流言》 中的散文与小说不分轩轾,都是将庸常生活陌生化,重在体味人生,描绘多用意象,议论显 示机智。梁实秋和张爱玲的散文在90 年代重又走红,不妨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委,除了作品 本身的艺术魅力,也与社会风尚有关。

38 [知识点] 《野草》杂文作者群、上海“孤岛”杂文创作风气。

第二十五章 戏剧(三)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了解抗战初期“广场戏剧”是适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求的戏剧,不仅舞台直

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这一目标发生变化。更值得 注意的是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包括新秧歌剧与新歌剧,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高 潮。到40 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又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多种文艺 演出,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应肯定“广场戏剧”的社会功能,并大致了解戏 剧在特定的政治化年代中宣传与宣泄民情的作用。

(2)在“广场戏剧”现象中,应重点研究新歌剧及《白毛女》的出现。首先了解《白毛 女》的创作经过与艺术形式,主要是如何自觉地借鉴、利用与改造民间(农民)的艺术资源。 还应大致掌握《白毛女》的情节内容,及其在“集体创作”中如何出于政治与政策的考虑而 不断修改的过程。其次,应分析《白毛女》如何将西洋歌剧形式,包括抒情唱段设计,与传 统戏曲的“道白”等手法结合,并创造性地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在歌剧音乐戏剧 化与性格化方面所做的尝试。应看到《白毛女》的成功除了上述艺术因素,更在于其既有鲜 明的革命性主题,又充分注意满足农民观众的趣味与审美习惯,两者有较完美的统一。《白 毛女》的成功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型现象,其现实影响以及对后来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都是巨大的,不可取替的。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3)作为知识性了解的,是抗战时期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一是

历史剧创作的繁荣,包括阳翰笙、欧阳予倩、阿英等的代表性历史剧作;二是知识分子题材 的剧作,包括夏衍、宋之的、于伶、吴祖光等的剧作;三是讽刺喜剧的发展,包括陈白尘、袁俊等的作品。应对这些潮流兴起的社会和心理的原因有简要的分析。

(4)其中对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与《芳草天涯》应有较多的关注。前者的特色在于表 现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严峻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与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后者则更深入探 索知识分子敏感的精神世界,都是现实主义的成熟作品。在分析两剧所保持与发展的剧作者

39 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所代表的本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剧作的共通模式,即:正面描写 普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性格矛盾,展示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注重时代现实的表现, 以及内心世界的发掘,等等。《芳草天涯》因对“一切从政治出发”的创作模式构成挑战, 曾引起有关政治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热烈论争,对此也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5)大致了解1944 年前后沦陷区北平和上海都出现过话剧创作与演出的高潮,是现代戏 剧史上罕见的现象。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演出更注重“市民性”,通俗话剧得以风行。由于较 少政治色彩,有追求艺术创新的空间,也促成了一些较有艺术质量的剧作的产生。其中杨绛 的两部喜剧可作为考察的重点。 [知识点] 新秧歌剧、新歌剧、广场戏剧、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潮、奶年代讽刺 喜剧创作潮、世态喜剧、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 __

推荐第6篇:基础课复习思考题

基础课复习思考题

1、结合大学生活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结合药家鑫案,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合自身理想,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4、结合实际,谈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5、结合令你感动的典型现实事例,论大学生如何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6、结合2014感动中国人物黄旭华的事迹,谈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7、结合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论当代大学生需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8、结合大学生活,论当代大学生应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9、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事例,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

10、结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情况,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1、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论当代大学生正确行使和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2、结合现实案例,论当代大学生正确行使和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3、结合“我爸是李刚”事件,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培养。

14、结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惩治腐败的具体案例,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容的理解。

15、结合现实案例,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养。

16、结合复旦大学投毒案,谈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17、结合李天一违法犯罪事实,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及其培养。

18、结合大学生活,论当代大学生应自觉遵守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19、结合上网体验,论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0、结合令你深恶痛绝的校园不道德现象,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及其培养。

推荐第7篇: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

1.专业基础课

经济数学: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经济学:培养资本运营和增殖能力,,,西方经济学:习得一定的宏观管理能力和微观经营能力,,,管理学:组织、协调、决策、控制等管理能力,,,财政与金融:从事财经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经济法:运用经济法参与经济活动,并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统计学: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判断等经济量化分析的能力,,,会计学:掌握会计预算、核算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为各项管理服务的能力,,,财务管理:企业财务运作能力、理财能力、制作与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

2.专业课

市场营销学:市场细分、定位、需求调查分析能力,,,消费者行为学: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的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建议开为完全实践课):市场调查、细分、预测、评估的能力,企业有效经营决策的能力,,,国际市场营销(或边境贸易):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培养周边国家市场拓展能力,,,推销技术学:培养推销的技巧和能力,,,企业营销策划:营销策划能力、决策能力 ,,,营销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根据员工心理分析其行为和根据员工行为分析其心理,采取相应措施激励员工的能力,,,艺术语言:培养表达技巧和表达艺术,提高表达能力

3.专业任意选修课

市场秩序管理法:市场运行控制能力,,饭店市场营销学:饭店经营能力和营销能力,,物流管理:物流管理能力,,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利用广告促销的能力,,营销创新:营销策略、手段等创新能力,,商贸英语(建议改为专业英语,或小语种,如泰语):营销中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国际金融:了解国际贸易支付、结算规则,把握宏观国际环境的能力,,商业营销写作:(最好开成经济应用文写作),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商品学:商品质量鉴定、定价、推销等能力,,国际贸易与结算:(建议改为国际贸易),商品国际营销能力,,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能力,,公共关系:公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营销礼仪:(新加的),营销规范礼仪培养

4.烟草营销专业方向课

烟草经济管理:烟草企业管理能力,,烟草商品学:培养烟草等级、质量鉴别能力烟草企业经营概论(或烟草业概论):烟草企业经营的一般能力,,云南烟草:了解云南烟草的特色,培养推销云南烟草的能力,,烟草经济地理:了解烟草经济地理文化知识,提高烟草营销能力

5.旅游营销方向课

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产品营销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文化,提高旅游经营能力

旅游市场营销学:了解旅游市场环境,培养旅游营销能力

旅游服务: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旅游营销案例分析:旅游营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实际操作能力

推荐第8篇:基础课部工作计划

基础课部2011年工作计划

基础课部是我院一重要教学系部,承担着语文、政治、外语、数学以及体育五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任务,长期以来为学院各项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学院实现全面通过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水平测试评估、圆满完成既定招生工作任务、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我院“211”工程目标的关键一年,是改革、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攻坚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学院制定的各项任务,根据学院求生存求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近期要求以及基础课部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促进发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武装头脑、统领工作。通过部置、督促、检查、交流和评比,使这些重要理论思想深入人心,并渗透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当中去,并把贯彻落实情况做为年终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

2.继续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精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长沙教育局和我院有关文件,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教师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教师责任心与上进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院生存与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增强改革意识,在严格落实学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理顺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实行人性化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努力创建优秀系部和优秀教研室,主动应对学院人事与工资制度改革,当然也请学院根据我部具体情况,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4.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各项教学技能比武和各种竞赛活动,展示我部教员风采,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科研工作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狠抓教学质量,是基础部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一)教学工作

1、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周二业务学习日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在搞好各室学习的同时,鼓励各室之间的横向、部系之间的纵向联合,加大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的比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基础部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加大培训力度,在鼓励本部教师报考在职人员研究生班的同时,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脱产进修,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编制情况,适当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在继续做好授课上的传、帮、带的同时,加大科研指导力度,指导工作向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方面倾斜。

2、加强课程建设建设

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大学语文》教改工作,其他几门课程建设也力求取得突破。

按照学院新学年教学计划的要求,做好教学大纲的修订、主教材、辅助教材的选用工作。

3、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选准突破口,力争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有所突破,确保教学质量不滑坡。

充分发挥周二业务学习日的效率,针对基础课教学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熟悉学院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找准基础课在全院发展中的正确位置。

根据我院现有条件,发挥现有教学手段的优势,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优势互补,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各教研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省市各种竟赛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科研工作

努力钻研业务,认真撰写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交流经验,开设学术讲座课,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鼓励大家著书立说,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学院《关于组织我院教师参加“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有关精神和部署,争取今年的学术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为督促工作、检验成果,拟下半年召开基础部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行政管理工作

1、抓好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落实,增强管理和自我管理意识

结合教师特点,采取普遍教育为主、个别纠正为辅的方法,利用周二业务学习日等时间,认真组织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努力使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管理和自我管理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认真做好级能管理,利用各种集体活动、各种会议等机会促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评、检查、评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把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杜绝各种违纪现象。

2、增强服务意识,以服务促管理

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管理的意识,从服务教学的高度,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为教师排忧解难,创造良好氛围,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服务促管理。

3、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我部的全面建设,鼓励先进,开展创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活动。根据平时表现和院、部的各项检查、评比、通报、登记等资料,对全年没有发生任何违纪行为和各类责任事故、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研室和个人,向学院推荐给予表彰和奖励。

我相信在学院党委、理事会、院务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我院既定目标及本部工作计划必然圆满完成。

基础课部 2011年2月20日

推荐第9篇:《基础课》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1、《那时那人那事:名人记忆中的大学生活》,王坤庆,吴俊文、王坤庆、吴俊文,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王贤卿,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大学生活:困惑与反思》,唐汉卫、吴秀霞,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带着野心上大学》,杨成钢,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5、《我的成功不是偶然:马云给年轻人的创业课》,任雪峰,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6、《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的哲学稻盛和夫 (Kazuo Inamori)》,吕美女,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9

7、《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李开复、范海涛,中信出版社,2009

8、《人生不设限》,力克•胡哲、彭蕙仙,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9、《活在珍贵的人间:哈佛精英的人生规划》,余闲,武汉出版社,2010

10、《照亮年轻的路:李开复给年轻人的人生课》,郑光辉,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11、《活法》,稻盛和夫,东方出版社,2009

12、《不可不知的1000个法律常识》,徐宪江,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13、《正义论》,罗尔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寻找法律的印迹》,余定宇,法律出版社,2010

15、《法治十年观察》,梁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6、《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1

17、《幸福了吗?》,白岩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18、《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9、《梦非梦》,端木公,半金,海天出版社,2010

20、《走向权利的时代》,夏勇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1、《破解幸福密码》,毕淑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2、《人生的七重门》,李志强,新世界出版社,2010,

23、《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熊晓红、王国银,人民出版社,2007

推荐第10篇:基础课教学部工作总结

2011年度基础课教学部工作总结

2012-02-16 14:39 基础课教学部是学院

2011年7月成立的教学部门。在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处室、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我部紧紧围绕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着力加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基础课为学生素质拓展服务、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的宗旨,突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

按照学院2011年工作要点和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要点,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并积极组织实施。确定了基础部工作要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抓好两个建设——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理顺三种关系——基础部与学院各行政部门的关系、基础部与各系部的关系、基础部与部门职工的关系,搞好四项工作——工会工作、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院分配的其他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基础部要开创部门工作新局面,必须做到四个方面的创新——办学理念创新 、工作方式创新 、教育教学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

二、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责任意识

由于本部门是新成立的,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本学期基础部多次召开部门教职工会议,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围绕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政治学习,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要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学生就业、学院发展联系在一起,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职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要用对待子女的耐心对待学生,用教育子女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真情、真心和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努力争做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和社会满意的教师。要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用真心、真情感染教育教师,引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教师节座谈、个别教师访谈等活动及时了解教师对部门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在教学中总结,在教学中反思,在总结中提高,在反思中前进,加强学习,注重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1.按照本部门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教学日常运行和管理,严格落实教师《课程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教室日志”和“教师上课情况月报”及《教案规范化》管理等制度。为了规范管理,鼓励全体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扎实推进部门工作。

2.认真抓好每学期3次(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9月1日(老生报到)、9月22日(新生报到)、10月8日(国庆收假)及学院期中教学检查期间,我们组织对基础部有课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总体情况不错。课堂纪律良好,教师普遍能按时上下课,备课充分,讲解认真,学生能认真听讲,但也发现个别教师的课堂上,存在学生缺勤、学生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我们及时将存在问题反馈到相关教研室及任课教师。

3.抓好教研活动的检查和落实,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下移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强教研活动的成效性,使“研”而有“获”。从第二周开始,我们连续4周对基础部3个教研室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全面检查,全体教师都能按时参加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充实,每次教研活动都能做到目的明确,有主题、有效果、有记录。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探索创新,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部里的几位管理干部能加强与学院教学系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主动了解本部教师的教学情况,不定期抽查检查教师的教案、批改作业和上课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教研室和教师本人,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5.广泛征求各班学生对基础课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学生座谈交流,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学院有关规章制度。结合部门实际,本学期制定了基础部《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和《教职工请假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了部门各种信息、考核结果向部门教师公示、接受大家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了部门工作的积极开展,为我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精心组织有关教学活动,务求实效

1、为了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庆收假后,基础部在3个教研室分别开展了听课、评课活动。从第7周开始每个教研室每周安排1名中青年教师进行讲课,要求无课的管理干部和无课教师必须参加,下一周业务活动时间进行讨论、评议,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提高广大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部门的管理同志每人听课都在18次以上,教研室主任和大部分教师听课都在8次以上,英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但听课大都在5次以上,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

2、按照学院要求,在第4周组织安排了《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3门课程的补考工作,并按时上报了补考成绩。

3、协助师范教育系安排布置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工作,安排教师协助指导2012届初等教育专业见习工作,完成了2012届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考试的出题、阅卷等工作。

4、加强课程建设,认真开展院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语文教研室组织了车夫老师的公开课教学,数学教研室杨耘老师申报了1项院级科研课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5、按照学院安排,认真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初评、教师职称的评审等工作。本学期,我部有9名教师获得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4名教师获得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资格。

6、积极开展说课竞赛活动。为了使教师熟悉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加强培养教师说课的技能、技巧。来自数学、语文、英语3个教研室的8名教师参加了由我部组织的说课竞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确定由张月老师代表我部参加学院组织的说课比赛。该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7、全力搞好“中华情—大学生诗文朗诵会”。经过语文教研室、全体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通过学生报名、教师推荐、预赛和全面准备,由我部主办的“中华情”大学生诗文朗诵会,于12月8日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演播大厅隆重举行。院长刘聪博、副院长樊书生出席,有关处室系部负责人及4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8、为了提高我院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由英语教研室组织的英语特长班,目前已做好学生的报名、考试筛选和全面准备工作,下学期将组织开班。

9、加强对语音室的管理,合理安排语音课程,抓好对语音室工作人员的考勤考核和工作指导,引导其加强业务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的管理水平。

五、抓好党建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党日活动制度,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决策行为和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第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思想,加强在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本学期发展预备党员3名。认真抓好广大党员和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员的思想和理论教育工作,按照学院要求每位党员和干部都完成了学习笔记抄写和心得体会文章的撰写任务。

六、搞好工会工作

关心教职工生活,坚持看望和慰问生病住院的教师以及生活困难的教师。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本学期基础部组织开展了部门教师节座谈会、学生诗文朗诵赛、乒乓球比赛、2012年元旦联欢会等活动;配合学院工会开展了象棋、拔河比赛等有益活动。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教师的团队意识,融洽了我部教师的关系。

七、存在的问题

一学期来,基础部的整体工作成绩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作中还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层次不高。目前我部只有1门院级重点课程,1门在建院级精品课程。

2、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部分教师对专业了解不够,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八、基础部2012年度工作设想

1、围绕质量内涵建设,配套完善部门相关制度建设,激励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热情。

2、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争取2012年实现基础部35周岁以下教师取得在读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达到80%以上;有选择地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调研、参加有关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部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到实践中学习;鼓励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经验,多写论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研和科研带动教学工作。

3、注重教研室团队建设,重视教研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组织核心作用。各教研室要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教研室建设目标和内容。并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与磋商,齐心协力,熔炼高效能教学团队。

4、大力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真正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落实到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5、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探索高职基础课教育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永恒的主题,积极搭建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努力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做贡献。

6、组织好学院2012年英语口语大赛,为2012年陕西省及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选拔做好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参加陕西省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7、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抓好党建和工会工作。

8、认真完成学院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基础课教学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11篇:“基础课”教学部工作总结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2016年度工作总结

一、教学部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部(下简称“基础课”教学部)主管两门课程,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2门本科生必修课程。

教学部现有专职教师6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教龄呈现年轻化特点。

二、2016年课程改革情况总结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改革情况 1.理论课程讲授

“基础课”教学部通过多次教研活动,集体研究,在熟悉新教材,研究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基础上,对课程理论讲授内容进行了整合,分6个专题进行集体备课,由6位教师分别负责不同章节的备课任务,分头准备教案和课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部形成了本课程六个专题的教案和课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此为蓝本自行添加资料、图片,进行拓展、修改,体现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2.成绩评定和总结

教学部对本门课程的学生成绩计算作了讨论和改进。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强调“知行合一”和小学期教学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

1 法律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规定学生成绩以结构成绩计算,其中平时成绩(含考勤和表现)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70%。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成后,我部所有老师及时开会对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如何更好进行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总结。大家交流了给学生授课的体会、出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的办法。通过讨论,每个人都感觉收获较多,对开阔教师思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情况

结合中宣部《时事报告》的教材专题内容安排专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要求各个教师结合个人有选择性的进行专题讲授,实行集体备课拟定范围和个人备课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教学备课模式。

通过与“基础课”专职教师的反复研讨,结合各学院学生开课的情况及本学院教师的具体实际,确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课模式(专题讲座,一次课,4学时,国内、国际2个专题);要求专职教师进一步深入掌握2016版秋学期“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抓住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热点,给学生讲清、讲懂当下党的方针政策。

(三)、“基础课”教学部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教学部所有老师都能以“课改”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新教材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 2 及大学生活的实际,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同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

1.教学手段方面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ppt,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在课件中结合讲授内容插入相关图片、动画和音响资料,形象展示课程内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教学方法方面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新课程的特点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改以往简单的理论讲解,增加了案例教学,深入浅出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总结探索

教学部在所有老师进行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完成后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教学各环节成效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增加本门课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索。一致认为继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能将自己的教学感想及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等进行理论概括;在教学方法上还要继续进行探索,探索出更适合新课程特点,又受学生欢迎、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进一步完善课件和电子教案,做到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并做到案例和资料选取更“精准”、同时努力做到教师之间教案的相互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坚持兼职教师选拨制度,逐步建立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均相对合理,思想素质好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2、有计划地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任课教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外出学习和参与学术研讨的机会,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力争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3、不断改革和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逐步加强教学部的发展建设、管理等工作,建立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教师同行间相互听课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学院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条例》、《教研室工作规定》等文件及规定,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课”教学部 2016年12月

第12篇:基础课组总结

中专基础组教研工作总结

转眼间又到学期之尾。我们在感慨人生苦短之余,对中专基础组教研组一学期工作加以梳理,以期来年做得更好。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研组已经形成了学习、研究、改革的浓厚氛围。这种浓厚的教研氛围,为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通过全组老师的辛勤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压力,并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教研组十分重视教师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的问题。我们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组建设的首要目标。

1、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制定业务学习制度和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要求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心得,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风气。

2、注重教师培养。教研组中各科老教师从基础做起,严格要求,在课改的洪流中不断进步。全组教师都圆满地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3、关注教育科研新动态,注意收集新信息,虚心向兄弟学校求教学习。发动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联络网,虚心求教,互相交流信息,

4、加强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专业培训。

5、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增进老师之间合作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因此组内风气较好,对领导和教务处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上传下达。集中精力围绕教学教改努力地做好各项工作,教研组内具有一种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二、常规教学方面:

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各项任务,全组教师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各项制度要求,落实在实处。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大部分老师的教案规范,备课充分,课前分析细、课后小结实。全组教师听课任务均达到学校要求。

三、活动开展

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探讨并运用于教学之中。

2、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第十八周举办优质课评比。

四、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

2、努力克服学科杂,人员分散的困难,进一步加强和丰富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3、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要下功夫,要将经验写成心得,要有文章发表。

4、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从课堂入手,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等。

第13篇:创业基础课心得

创业基础课心得

15级翻译2班 李晗 20154034008 寒窗苦读十二年,考上理想的大学后,几乎所有同学都对未来充满期盼,都希望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然而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的迅速增加,社会需求基本上保持再扩招前的水平,而用人单位大多希望是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若常此以往,将会给社会的长久稳定带来影响甚至是负面作用。

在此前提下,提出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个建议,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方法。至少,它可以相对缓解目前岗位供不应求的局面。

大学生创业是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大学就业难”的必由之路。同时,创业是实现远大理想,塑造辉煌人生的一种途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总结起来,创业主要有政策条件、家庭条件、人际关系条件、自身素质条件等。创业者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打开创业局面,顺利进人创业角色。许多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因此望而却步,更多人则认为自身能力不够,计划工作一段时间后等待时机再去创业。所以创业基础课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创业的经验,以及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正式踏入社会之前都要认真学习的一门课程,吧大学生的学业与创业问题当作学问、理论来讲,让我们迅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社会的发展动向。 以前,我所理解的创业很简单,就是只要能赚到钱就可以了:然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往往是头脑一片空白。通过这次的课程,让我茅塞顿开,对创业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逐渐改变了原来错误的理解和想法,端正了思想态度。因此,对创业的真正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心态问题。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必要准备。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创业前景也会受到相应不利影响。

其二,经验限制。受年龄及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而好巴郎的创始人并不畏惧这些困难,从一开始的卖枣赚钱,他们逐渐了解到了市场对于新疆特产的需求,从而有针对地发展相关产品销售线,比如零食、干货甚至是旅游产品,甚至在超市拥有自己的专柜。如果一开始他们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害怕创业失败,而一味地计划却不采取行动,他们是永远无法在实践中了解到市场真正的需求和运营方向。从中我了解到,创业要勇于去做,从一个好的想法开始实践,经过不断的努力后才能发展成熟的经营模式。 第三,知识限制。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第五,资金困境。由于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从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但是大学生创业由于风险较大,较难获得必需的资金。而且一般在获取资金方面也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急于获得资金而不惜贱卖技术,二是过于珍惜技术而不肯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最后,技术限制。理工类大学生受学识的限制,拥有可创业的技术的大学生只可能是少数。而对于那些文科类大学生来讲,很难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技术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创业将遭遇较多的困难。但是在珍爱网的创业过程中,我发现技术限制并不是一个缺点,相反,它会促进人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来革新公司的产业,同样优秀的技术能吸引大批的投资。纵观世界技术的发展史,很多技术革命和企业的创办都是发起人在校园时代开始的。大学时马克·扎克伯格发现了校内同学想要交流的需求,创建了约会网站,并学习了拉丁文、希腊语和比伯来语,以及程序编写。最后他创建了face-book,获得了超过90亿美元的投资。

通过创业基础课的理论和经验学习后,我发现自身考虑问题更周全、细致,为日后做下创业的铺垫,而且更加懂得了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里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因此,我认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要多一些理性。创业仅有兴趣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受到资金、人际关系、政策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创业的话题应该是永恒的,但创业的选择须慎重。

如今,以美国引起的金融风暴,使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停产停工,促使上百万人失业,毕业大学生无法就业。在此,国家更是响应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远见,扩大内需,支持全民创业和消费,而且出台了为创业大学生的优惠政策,这种“天时,地理,人和。”的环境更让我们义不容辞地投入创业梦想。

总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当前的机会,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为自己打造一片未来的天空。因为创业的话题是永恒的,但创业的选择须慎重。

第14篇:音乐教案

唱歌《一个妈妈的女儿》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并能怀着真挚、深情的爱国情感用明亮的声音进行演唱。

2、能够认识歌谱中的波音和连线并能够掌握附点节奏。。 教学重点:

能怀着真挚、深情的爱国情感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歌谱中的波音和连线并能够掌握连线下的节奏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美丽的图画,你们猜猜这都是哪里?

多媒体:展示一组中国大地上的各地风景图片。

1、同学们边欣赏,边讨论

师:这些美丽的景观都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的,你们觉得美吗?你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

2、同学们讨论交流。

师:我想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赞美祖国的诗歌,这节课啊,老师教大家一首赞美祖国的藏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二、学习新课:

1、听歌曲

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知音乐,了解歌曲的速度与内容。

师:这首歌曲是歌唱藏族和汉族之间有非常的深厚感情的歌曲,它们就是像是太阳和月亮一样,是同一个妈妈的女儿,它们的妈妈叫光明。而藏族和汉族的同一个妈妈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感受一下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吧!

多媒体: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 教学生学习歌谱中得音乐记号,并看谱再次聆听歌曲深入感受。

师: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情感怎么样?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演唱这首歌呢?

同学们交流讨论回答(深情地)

师:同时再听一听谱中的连音和波音是怎么演唱的?

教师范唱,学生小声哼唱,随老师的歌声进一步了解歌曲。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大家对这首歌曲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轻声的声音跟着老师的歌声深情的来哼哼这首歌的旋律好吗? 全班同学跟音乐用“en”模唱曲谱。

师:接下来老师就教大家学唱这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2、学唱歌曲

师:现在老师唱歌谱,大家唱歌词。

师:好的,孩子们,刚才大家的状态非常好!那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连线

师:对,有人说对了,是连线。“身子弯弯像座桥,有长有短有大小。桥下音若不同,千万记住唱连贯。桥下音若相同,合成一音飞过桥。”大家看书上是不是有长有短有大小呢?„„有谁告诉我桥下音不同的怎么唱?

你来说一下。好的。可以试着唱一遍么?„„很不错的!那有谁告诉我桥下音相同的怎么唱呢?„„对了!

下面跟老师一同把这两种情况练习一下!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个内容!„„这个记号叫波音

教唱数遍后,再次聆听歌曲作为巩固。

师:现在我就带大家把这首歌曲多多练习几遍。„„你们学得非常快非常好!大家再仔细的聆听一遍歌曲,可以小声的哼唱,用心体会其中的韵味。„„听完了

让学生带着热爱祖国的情感共同把歌曲唱一遍。

这首歌曲呢,是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那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藏族歌曲呢?可以给大家唱两句。请学生起来回答

师: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民歌大都是歌唱环境、习俗、团结精神、爱国精神等内容的。《一个妈妈的女儿》就是体现爱国情操的歌曲,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全世界人共同的心声,不论是藏族还是汉族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有一位共同的妈妈,名字就叫中国!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共同演唱一下这首歌好吗?

3、表演歌曲

根据歌曲的内容,让学生用各种表演形式进行小组表演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师:孩子们,刚才你们在演唱以及朗诵歌词的时候,一个个都感情饱满,声情并茂,老师听了特别的感动,你们有情感的演唱已经感染了老师。那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演这首歌呢?比如:对唱、重唱?现在就以前后4人为一组准备,一会儿上讲台表演给大家,看看哪个组的形式好!挑组表演

三、情感目标的巩固

(设计意图: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提出表扬和期望,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激励和鼓励学生,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一名爱国的奋进青年,对祖国做出贡献。)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民歌风格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同学们学唱歌的效率提高了很多,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大家很快就学会了,如果声音和表情再提高一步就更好了。大家听的认真,学的也认真,并且最后的表演都非常精彩。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长大后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爱国青年,对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欣赏《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是一首著名的爱国主义歌曲,作于1956年夏。作词:乔羽、作曲:刘炽、原唱:郭兰英;乔羽写作时,给这首歌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祖国》。 影片《上甘岭》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这首主题歌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前半部曲调委婉动听,三段歌是三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 后半部是副歌,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山洪喷涌而一泻千里,尽情地抒发战士们的激情。

第15篇:音乐教案

《微笑波尔卡》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微笑波尔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波尔卡是一种两拍子的舞蹈,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体验波尔卡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随乐进行动作与体态、打击乐器等参与表现,体验乐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3、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学跳波尔卡舞步 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活泼、欢快的主题 教学难点:

学跳波尔卡舞步,并能与音乐配合起来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主动探究法,讲解练习法 教学思路:

本课利用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在电子白板上自由地板书。利用电子白板讲解乐曲结构特点。乐曲第一主题轻快、跳跃;第二主题流畅、舒展。我在设计教学中从整体感受入手,即听音乐是怎样开始的,是什么节奏,如何进行,什么旋律先出现,有几个主题,并将其中的主题音乐以唱游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就十分感兴趣,也能很自然地投入到主题音乐的表演演唱中,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分段欣赏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从每段不同的情绪入手,这样就可以把儿童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似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使儿童从中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此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1 教学设计亮点:

本课设计了多种参与聆听音乐的方式。如:图谱参与、体态律动参与、打击乐器表现参与等等。在感受乐曲主题与乐曲结构上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通过聆听参与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感受、体验了不同的音乐主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新课程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导入 —— 波尔卡舞蹈律动。(背景音乐《闲聊波尔卡》主题)。

1、师:孩子们,见到你们非常高兴!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由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为我们演奏的。音乐家们为我们准备了一首有趣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在欣赏的同时,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招招手!让我们随着轻快地音乐,动听的旋律从手的舞蹈开始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音乐视频】

师:孩子们跳得真不错,你们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吗?生:„„

2、介绍波尔卡舞蹈:

师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音乐它叫“闲聊波尔卡”。波尔卡是一种二拍子,节奏比较欢快的舞曲。这种音乐一般来源于生活。(用白板板书波尔卡,二四拍,欢快)

现在小朋友告诉我,你们刚才在跳舞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学生谈感受)

那同学们这么开心,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波尔卡乐曲吧!你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二、欣赏《微笑波尔卡》。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首由手风琴独奏的《微笑波尔卡》,又名《少女波尔卡》,C大调,二四拍,(利用白板标示重点)。速度稍快,旋律的波动与跳荡使乐曲具有让人翩翩起舞的动律感。

1、认识二拍子指挥图式,了解其强弱规律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二四拍吗?(利用白板讲解,画出二拍子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2、指导学生用身体律动来表现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跟随音乐律动)

3、再听全曲。带问题聆听:你能记住音乐中的某一个片段吗?生:。。。。。

4、听第一主题旋律。

①随琴哼唱,熟悉旋律。

②轻轻用lu随乐哼唱

5、复听全曲。

师:当你听到第一主题旋律出现时,请你做踏步拍手的律动,听到不熟悉的旋律时,请你随乐点点头。

6、听第2主题旋律。

当你听到长音或者舒展的音乐时候,请你和老师一块用一个舒展而优美的动作来表示。

7、复听主题1旋律。

师:这段音乐与刚刚听到的哪一段音乐相同?请你用动作参与体验。生:。。。。。。

8、再听全曲。①随图谱画一画。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带劲,动作做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表现一下,请你跟着老师画一画音乐图谱。(白板演示)

②请一学生随音乐在白板上画音乐图谱,其余学生参与体态律动。

9、用声势动作与打击乐器参与,随乐演奏。

师:看到大家的表演,小乐器们也想加入到小朋友的表演当中,请大家拿出你的乐器,看看它有几种演奏方式?(播放音乐) 3 ①、出示主题

1、

2、3的声势图谱,指导学生进行声势动作练习。活动:师指导每组小乐器的演奏方式。

②、师:接下来的这段音乐,同学们仔细听听,是主题1还是主题2,还是都不是?生:。。。。。。

对,这段音乐进行到这里又有了新的变化,你能为它设计一下声势动作吗?

③、合作设计声势动作。 师评价指导,选择最佳方案。

④、用声势动作完整表现全曲。随音乐即兴演奏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刚才我们演奏的效果怎样?生:。。。。。。 师评价:我们应当和谐的参与演奏,要仔细聆听音乐,要随音乐进行演奏,力度要稍微弱一点。

三、跟着音乐跳起来。

1、多媒体视频欣赏波尔卡舞

2、指导学生学跳基本舞步

3、生排成纵排,随着多媒体视频跳起来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欢快好听的音乐波尔卡,这都是作曲家根据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些音乐元素创作出来的。由此,我们明白了,音乐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尽情的享受音乐的美妙吧!

第16篇:音乐教案

>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问题

1、变声期要注意哪些问题?生: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好嗓音,不要大声喊叫,不模仿成年人说话或者压低嗓音唱歌。同时要做到适当用嗓,避免嗓音疲劳。还要注意锻炼身体、保证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少吃或者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2、你对五线谱有何认识?

生:五线谱是在五条等距离平行横线上,用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它符号记载音乐的一种记谱形式。

3、请说出五线谱的各线、各间、各音及有关的上加线与下加线。学生随教师所指的位置回答问题

4、请写出高音谱号在五线谱上的正确写法。

5、什么叫音名七个基本音名分别是什么? 生:音乐的名称叫音名。

七个基本音名分别是C、D、E、F、G、A、B。

6、什么叫唱名?

生:将七个基本音分别唱作duo re mi fa sol la si叫做唱名。

7、请唱一唱五线谱C调音。

8、播放多媒体课件《光荣少年》。(1)、课件展示这是一首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共同推荐的优秀少年儿童歌曲。歌曲激越、节奏铿锵,表现了新时期少年儿童志存高远、兴中华的崭新面貌。(2)、学生边听边轻声跟唱。

(3)、教师弹奏学生轻唱曲谱。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教师弹奏,学生唱词,体验其情绪。

(二)、合作探究

1、这首歌曲在演唱时,用什么速度来演唱,较快地速度

2、这首歌演唱的情绪应该做到,振奋、激昂、向上。

3、这些音乐记号分别表示:

>: 强音0 :四分休止符00:二分休止符—:保持音

(三)、展示点评

1、教师弹奏钢琴或者电子琴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师等学生唱后指出优缺点。

2、分组与个人演唱,指出优缺点,再次提高。

(四)、教师精讲

同学们,刚才你们的表现都很好,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崭新的精神风貌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拓展延伸,请你在《光荣少年》这首歌曲的休止符处,用你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

课堂检测,教师随意抽查学生是否唱会了《光荣少年》这首歌曲。

四、课堂小结

在良好的气氛之中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

一、用录音机播放新疆民族《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歌词赋予的情绪的风格。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赞美新疆

为祖国的“一块宝地”,你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吗?学生交收集到的材料(材料来

源:八年级中国地理教科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新疆的了解。) ① 新疆的地理位置、面积。 ② 新疆盛产的家作物。 ③ 新疆蕴含的主要资源。

④ 新疆的民族风土人情及服饰特点。

(师生共同体验歌曲风格,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步伐。)

(录音机播放歌曲)教师戴着新疆帽随着音乐律动。学生通过观看师的“微颤”、“绕腕”、“托帽式”、“移颈”等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再一次感受新疆舞别具一格的独魅力。

三、学唱歌曲

(1)师激情范唱 (师边弹边唱,学生总结:歌曲情绪欢快、跳跃、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 (2)理解歌词的内涵:

播放录音机,请学生随歌曲歌词的节奏朗读,理解歌词内涵。 (3)自学歌曲

① 听录音,用“啦”模唱: 听老师弹歌曲旋律一小节一小节的填词。

② 演唱,找出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速度、情绪、咬字吐字等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表现歌曲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为歌曲伴奏。)

1、节奏练习(略)

2、节奏练习(乐器敲击体验)

3、角色分配:手鼓敲击节奏①铃鼓敲击节奏②沙锤敲击节奏③学生表演时师引导学生按歌曲歌绪

做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

五、拓展延伸

(1) 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概况及主要作品 (2) 欣赏王洛宾的作品之一《半个月亮爬上来》。

六、小结

这节课里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课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 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 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 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识规律。在学习歌曲歌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 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

>

一、组织教学

1、课前教师播放黑鸭子演唱组合演唱的《踏浪》,创设情境。

2、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1、导语:蓝天、白云、大海、浪花,这组词语使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谈各自的感受】

2、教师:同学们描绘的景色很美,我想你们的心情肯定也如景色一样美好。这份心情让我想到了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踏浪》。

三、新课教学

1、教师简单介绍词作者庄奴先生。

2、课件出示曲谱,播放歌曲《踏浪》,并请学生边听边找出歌曲中的音乐记号。

3、歌曲第一乐句的学唱及曲谱教学。

【演唱提示】(1)歌唱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声音。

(2)恰当的速度、音色,富有表情地表现歌曲。

教师伴奏,请学生用渐强的力度有感情地演唱第一乐句的歌词。

教师:请思考,演唱力度的渐强与大海发出的什么声音相似?

学生:海浪声。

教师创设情境:一阵阵海浪推向沙滩,歌词中的主人公——“我”和 小伙伴们从远处来到了海边,开始和浪花一起嬉戏了。

教师小结:歌声中给我们带来的画面感,力度记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歌曲最后一个乐句的学唱及曲谱教学。

教师伴奏,学生视唱歌曲结尾的乐句。

教师:比较歌曲尾部的乐句和第一乐句的异同?

学生: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相同,演唱的力度不同,歌曲开头演唱的力

度的是渐强,最后结尾是渐弱。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结尾乐句表现的情境。

6、歌曲中间乐段的学唱及曲谱教学。

教师:是什么美景使“我”和小伙伴流连忘返呢?听听海边都有哪些美景吧!教师范唱。

教师:从歌曲中听到了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学生:白云、山花、海风、浪花 „

四、学唱歌曲

教师:请学生跟随钢琴完整地视唱歌谱。

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词,并找出觉得比较难唱的地方。(学生轻声随琴演唱并寻找自己的演唱难点,教师根据学生指出的演唱难点逐句解决。)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给人青春活泼的美感,大自然这么美丽,世界如此美好,请你们再一次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愉悦吧!(在教师的伴奏下,学生带上之前自创的简单的肢体动作,有感情地完整表现歌曲.

五、感受探索

教师:歌曲在开始和结束都有海浪的声音,在歌曲中间的乐段部分是否也能加入海风和海浪的声音呢?

请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小组讨论,自己设计适合的音效、音高来模仿海风和海浪的声音。

学生小组展示。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老师也设计了海风和海浪的声音,请你们来帮忙唱一唱! 【教唱步骤】

1、请两位同学与教师配合,学生演唱旋律声部(高声部),教师模

唱海风海浪的声部(低声部),让全体同学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2、请所有同学轻声随琴模唱低声部(即海风海浪声部),注意模唱时声音的提示。

3、将学生分为高低两个声部演唱这一乐段。

4、带着情感完整地演唱全曲。

六、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踏浪》这首歌曲。以“海”为主题的歌曲还有很多,比如《大海啊故乡》《外婆的澎湖湾》《听海》等等。青春活泼的《踏浪》,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师生在《踏浪》的伴奏下画出心中人与自然的图画结束本课!

第17篇:音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2.歌曲《大雨和小雨》。

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2.能创造几种声音。

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谜面: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谜底:耳朵)。 2.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3.教师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森林、乡村的声音,学生分辨、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二)歌曲《大雨和小雨》

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雨 的歌曲——《大雨和小雨》。

2、由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有节奏读歌词。 (先找身边的小伙伴按节奏读,再请生来读,注意引导用悄悄话 的声音读小雨的弱,用自然响亮的声音读大雨的强。)

4、安静地听范唱录音,

第一遍,让小手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跳起来, 第二遍,心里默唱,第三遍,跟伴奏轻唱。

5、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

6、师生合作乐句接力唱—— 师生分角色唱——齐唱。

7、巩固歌曲。

a、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b、生用自己创造的强弱不同的声音为老师伴奏,再为音乐伴奏。 c、一个小朋友邀请他的好朋友一起唱,其余学生伴奏。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

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 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 教学反思:

在歌曲处理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强(f)和弱(p)的对比,来表现出大

雨和小雨在音响效果中的区别,并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如一种形式是: 当唱到大雨时, 让学生们扬起手, 唱到小雨时, 让学生们放下手。 另一种形式是: 表现大雨时, 让学生们站起来, 当表现小雨时, 让学生们坐下来。

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课时

1、教师播放音乐厅里合唱和管乐队的录像,

提问:除了生活中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呢?(唱歌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好,现在我就要带大家一起到音乐厅去走走,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

2、请学生在教材图中找一找,自己都认识哪些乐器?学生说出一种乐器,老师出示这种乐器的图片,并播放声音,如有学生会演奏,还可以在课上为同学们演奏,最后老师再介绍其他的乐器。

3、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其他乐器吗?

4、让学生试着模仿自己认识的乐器声。

5、评价、鼓励。

三、学习歌曲《布谷》

1、引入:音乐厅里还有一位特别爱弹琴的布娃娃,听听她是怎样弹奏的?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的听。

2、老师范唱。

3、谈感受:说说我们的布娃娃是怎样弹奏的?(请学生说)

4、认识感受木琴的声音,带入歌词学习。提问:

你们都见过木琴吗?

(生答)它是由一块块钢片组成,按不同的音高排练在一起,用小音锤轻轻的敲击出美妙的声音。

来我们来试试(模拟演奏木琴的动作,并带上“叮叮咚,叮叮咚”的歌词)

5、体验感受:随音乐做弹奏的姿势。

6、提问:真投入,你们真是小小演奏家!谁来说说布娃娃弹木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7、学生回答,老师归结。

8、揭示课题。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歌曲:《布娃娃弹琴》,现在就让我们和布娃娃一起,共同怀着高兴的心情来演奏这首歌曲吧。

9、感受:听范唱,学生用动作再次感受音乐的情绪。

10、过程评价。

11、谈感受:这么好听的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逐个请生回答)

12、请学生用温柔抒情的声音用“LA”哼唱旋律。

13、介绍“小红灯”——四分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14、用“LA”再次哼唱歌曲第一句旋律,指导唱好有“小红灯”的地方(唱时用手势提醒)。

15、学习歌词:(1)老师带读。(2)学生自渎。(3)指导有感情的读。(4)有感情的带动作读。

16、学唱歌曲:(1)跟老师默唱。(2)跟老师轻声唱。(3)跟着琴声再唱。(4)指导学生唱好有连线的部分,并继续唱好有“小红灯”

的部分。(5)提示学生用正确的姿势有感情演唱。

17、表现歌曲

a、请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演唱。 b、老师评价、鼓励。

c、老师和学生共同表演歌曲。(引领学生从表情、歌声、动作上更体现歌曲的情绪——甜美、温柔的) d、请学生上台展示。

e、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对他人的鼓励。(方式:掌声、动作和语言) f、老师小结表演情况。

三、学唱《大鼓和小鼓》

1.播放少先队鼓号队的录像,提问:队伍中有什么打击乐器呢(大鼓和小鼓等)?

2.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强弱、音色不同等等)? 3.学唱《大鼓和小鼓》。

4.边走步边唱《大鼓和小鼓》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教学反思:

每次轮到一年级的音乐课时,心里总有一点点的慌张,孩子在课堂上太兴奋了。特别是唱歌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会特别响亮,像是在比谁的声音更大,不管老师怎样维持纪律都不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安静下来。 并且学生很难安静下来细心的聆听歌曲而出现有些难点的地方没有掌握。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在静中“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如:

师:听《布娃娃弹琴》,小朋友也想唱的话,我们可以动小嘴巴,但不能发出声音,听听歌曲中的小朋友到底唱的好不好听,好吗? 生按老师的要求聆听歌曲。

师再次范唱歌曲,指导生可以跟音乐演唱(动嘴巴不出声音)。 这个小小的方法就是在学唱的第一步“听”的环节中,让学生动嘴巴。 即让学生听到了歌曲,又满足了学生爱动的心理,并且这样的方式易于学生发现歌曲的难点处,易于后面歌曲的更好学唱。

第18篇:音乐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的作品,1958年完曲。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示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撷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示部及再现部的内容,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欣赏和掌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主要音乐片段。

2、初步认识理解曲式结构——协奏曲。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开展一定的联想空间。[教学重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听赏音乐,如果能了解音乐各表现要素的作用,并具备一些基本的曲式结构常识,那么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更好的欣赏和理解音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哪位同学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物呢?(讨论,很多同学看过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一位同学简单讲述这个古老的传说故事。通过学生的讲述引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表现的几个主题,写到黑板上:

1、鸟语花香;

2、草桥结拜;

3、同窗三载;

4、十八相送;

5、抗婚投坟;

6、化蝶。

欣赏用音乐来表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小黑板展示预备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奏鸣曲式图。请同学们按照奏鸣曲式图来分析欣赏作品。

二、音乐赏析

这是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梁祝》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呈现出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在清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淳朴美丽的爱情主题,然后和大提琴对答,比拟着梁祝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在一段自由的华彩尾声过后,引入了活泼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开部;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征兆,铜管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这个由副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与引子发展而来的封建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乐曲转入慢板,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的奏出了沉痛悲切的曲调,描写了梁祝相会、互诉衷情的情景。

接着音乐急转直下,以散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这里变化的运用了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嚣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逐渐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在独奏小提琴奏出最后一个绝句之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转身投坟,全曲达到最高潮。

3、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神仙的境界,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在天上化成蝴蝶,翩翩起舞,人们歌颂着他们忠贞的爱情。

三、拓展

1、什么是协奏曲?(听《梁祝》各部节选,提示学生回忆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 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2、简介乐曲作者

何占豪(1933年— )浙江人。以唱绍兴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陈钢(1935年— )上海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祖宗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的融合而见长。

3、思考题:《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一种什么精神?音乐中是用什么旋律来描绘“爱情”的?

四、结语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命运共同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十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第19篇: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内容:歌曲《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

欣赏《春到沂河》《春》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到沂河》、《春》等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材分析:

1.柳琴独奏《春到沂河》?

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的。

2.小提琴协奏曲套曲《春》?

??这首乐曲系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作曲家也往往在旋律或伴奏背景中模拟淙淙泉声、啾啾鸟鸣等音响使听者联想起春天。维瓦尔第的这首乐曲是描写春天的范例中最早的一首。

?3.歌曲《嘀哩嘀哩》?

??这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曲调欢快活泼,它以天真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歌曲为4/4拍,大调式,采用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结构规整。

?4.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富有形象的象声词奏响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春到沂河》歌曲《嘀哩嘀哩》

教学目标:1.从聆听《春到沂河》、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能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示乐曲的变化。?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学会十六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春到沂河》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师问:

(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三、学习《嘀哩嘀哩》

1.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3.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4.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A、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的长短。?B、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5.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7.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8.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

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春天举行音乐会》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并进行表演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春天举行音乐会》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

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春雷的声音?春水的声音?春雨的声音?春风的声音??

??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

2.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

3.设问: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这首歌多么富有想像!

4.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

(1)有感情地、有节奏地吟读歌词(按音乐节奏)。?

?学生吟诵歌词时,教师弹这16小节曲调为他们伴奏,既作为背景,又为学曲调铺垫,注意:

(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春天举行音乐会”是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

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7.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

8.打击乐的编创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

三、创编活动

1.启发引导谈话,本课听的、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大自然的春天。表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位学生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能否也尝试一下创作……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像去创作吧。

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

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像,即兴创作。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春》复习《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节奏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节奏练习巩固掌握XXX和XXX的节奏型

2、通过欣赏《春》让学生感受回旋曲式,感受标题音乐的造型手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

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欣赏《春》

1.在歌曲《嘀哩嘀哩》声中导入本课的欣赏。?师问: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听《春》的主题音乐。?师问:你能从这一段音乐声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说说你

3.分别聆听第

一、

二、三插段音乐。

4.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及插图,想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并校对、调整自己刚才填写的答案。?

5.用彩色笔涂色块,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

想像音乐描写的情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音乐的情绪发展。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大致情绪(色彩)相同即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音乐节奏的听辨练习

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2.教师还可以自己编三条节奏,让学生听辨。

3.可以让学生创作三条节奏进行听辨。?

4.三条节奏要同时拍击,并可以重复二到三次。?

5.听辨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拍击。

五、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课《可爱的动物》

教学内容:歌曲《顽皮的杜鹃》《花喜鹊和小乌鸦》

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教学目标:

1.天上飞的杜鹃,地上跑的马,都是可爱的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感

受、体验以“杜鹃”、“马”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

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2.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唱好《顽皮的

杜鹃》、《我心爱的小马车》,并试用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森林深处的杜鹃》?

??《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大幻想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作曲的一部标题性的小型管弦乐组曲,作者运用漫画式的笔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标题的内容。其音乐形象的造型生动而别出心裁,幽默而略带戏谑。乐曲由十三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本曲是其中的第九首。?

2.二胡独奏《赛马》?

??二胡独奏曲《赛马》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

3.歌曲《顽皮的杜鹃》?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词意简练、音乐形象鲜明的奥地利童谣。歌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大自然中与顽皮的杜鹃嬉戏玩耍的情景,充满童趣。歌曲为4/4拍、宫式,采用由三个乐句加尾声的一段体结构。

4.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

?这是一首儿童寓言歌曲,用拟人化的对比手段评价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品格”,歌曲词曲结合贴切,平稳的叙述性音调,插入大跳音程加上波音的唱法,生动的表现了两只鸟的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顽皮的杜鹃》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教学目标:

1、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2、学会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1.解题导入。设问:谁有过去大森林的体验?也许我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能称森林的是几万株几十万株的大树组成的茫茫一大片大树。今天要欣赏的作品是《森林深处的杜鹃》,你能从音乐声中想像吗??

2.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3.再听《森林深处的杜鹃》,要求:?

(1)当你听到是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时请站起来??

(2)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请举手。?

4.师生讨论。师问:(1)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吗?

??(2)你能模仿杜鹃的叫声吗??

5.复听乐曲:要求,把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你认为最方便、最能表现的形式表达出来。如:简笔画、身体的动作……边听边表现,要保持教室安静能听清音乐,自由想像。?

6.简单介绍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7.完成教材下方的练习与思考。?

8.在括号内填入单簧管名称或图形。?

三、学习《顽皮的杜鹃》

1.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音的音准。?

2.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外,还有低音区的音,简谱中用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67”的低音就用来表示。教师示范“567”的柯尔文手势。?

3.唱准八个音,同样要注意唱准。学生边唱边打手势。?

4.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视唱:

??

5.在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基础上,再加4小节:

??

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唱的最准确,进行表扬

6.听辨训练: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在什么时候出现?(教师弹奏全曲。)

7.视唱全曲。表扬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学生。?

8.学唱歌曲。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就是杜鹃在歌唱。

9.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赛马》歌曲表演《花喜鹊和小乌鸦》创作自己的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生自己创作小歌曲,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3、聆听赛马,通过热烈奔放的节奏,感受草原的热闹景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赛马》

1.播放一段内蒙古大草原举行赛马盛会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赛马时的热烈场面

2.听一段二胡《赛马》演奏。

3.师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场景??

4.揭题《赛马》二胡独奏。?

5.听听二胡的音色,讲讲二胡的主要结构与发音原理:二根弦一个共鸣箱,一把弓。弓摩擦弦,振动发声,由共鸣箱扩大传音。?

6.聆听第一乐段主题。再随主题哼唱一次。

??师问:这段音乐表达了当时比赛场面怎样的气氛?音乐主要运用什么节奏型表现这种气氛

7.聆听第二乐段的主题:再随这主题哼唱一次。?

8.师问:这段音乐与第一乐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比赛的怎样情?

9.再听第二乐段。师问:(1)第二乐段的主题反复了几次??(2)你能想像每次反复的不同变化,在比赛的场面上的不同情景吗??(3)第二次反复时,独奏乐器二胡是怎样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吗??

10.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听完后谁能把这场赛马盛会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1.复听全曲,边听边用节奏乐器、或人声表演赛马时的情景。

三、学习歌曲

1、用寓言故事导入课题

2、教师范唱歌曲:聆听时要注意歌曲的情绪时怎样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时哪几句?

3、放录音听范唱,模唱印象深刻的乐句。

4、教师弹琴学生听歌曲旋律

5、跟随录音,看歌谱哼长唱歌谱

6、重点解决难点部分,老师及时给予纠正

7、完整的学习歌曲。

8、学习演唱歌曲曲谱

9、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做伴奏

四、创编活动

1.该曲调的创作要符合三个条件:?

(1)用八个音。?

(2)用四种节奏型。?

2.凡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

3.在学生创作后,要让学生自己唱自己创作的歌。?

4.评价后(师生共同评价),唱几首优秀的创作,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五、教师课堂小结

童趣

教学内容:

一、聆听:《猜调》《摇船调》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

二、表演:《一支短笛轻轻吹》《摇船调》

教学目标:

1.表演《一支短笛轻轻吹》,体验其童趣。

2..从《猜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3.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

教材分析:?

1.歌曲《猜调》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诙谐的情趣。歌曲的旋律采用六声徵调式,音域在十一度以内。全曲节奏紧凑,旋律与歌词的配合天衣无缝。?

2.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910年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也译作《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包含六首小曲。《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

3.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具有民歌风味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短笛的吹奏叙说了家乡的美景,赞美了生活的幸福,富有童趣。歌曲为2/4拍、羽调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4.歌曲《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采用4/4拍,五声宫调式,音域在九度以内,旋律流畅、优美。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在学唱歌曲时结合歌曲学习认识并实践反复跳跃记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一位小学生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边放羊一边吹着笛子,是多么富有童趣。请听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2.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3.讨论歌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分句学唱:?

(1)难点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节奏较复杂,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节内同时出现,有一定难度,先给予突破。先慢速度学唱曲调:当曲调唱熟后,再把歌词唱好,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与前十六分音符的准确。?

(2)学唱第一乐段前8小节与后4小节的曲调。学唱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这三个乐句,建议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视唱法学习曲调与歌词。然后完整地唱第一乐段的歌曲。?

(3)第二乐段,建议用听唱法学唱,以减轻学生的识谱负担。?

5.歌曲处理:?

(1)模拟笛声在乐谱上有顿音记号“”要唱得短促、轻快,以表达主人翁欢快的心情。

(2)两个乐段要处理得细致:第一乐段是绘景,第二乐段是抒情,两段要有对比。?

(3)在教室内准备些道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表演唱,然后在全班展示,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6.《猜调》是一首一问一答的对歌,这种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见。?

7.聆听《猜调》。设问:你能否听出歌中问什么?答什么??

8.再听《猜调》。?设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9.复听《猜调》。?

10.分析小结: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11.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可以到图书馆去找,也可以自己编,我们下节课交流。

1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⑴.反复记号的一种形式。反复记号有许多形式,当乐谱出现重复时,而在最后结尾处略有不同,往往在反复时跳过不同的小节,这就是反复跳跃记号。⑵.这一音乐知识,在学唱《一支短笛轻轻吹》时结合歌曲学习讲解并实践。⑶.还可以通过本练习,用色快表示曲调进行的顺序来理解这一知识。

13.教学小结。

第20篇:音乐教案

《乡村花园》教学设计 城东中学:谭连花

【指导思想】:始终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理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力求在每个环节中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本教材之常设性主题“环球之旅”的第二部分——欧洲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简介。以英格兰民歌《乡村花园》为开端,开始了欧洲漫游的旅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增进对不同文化与地域音乐的理解。《乡村花园》是一首音调优美、风趣的D大调歌曲,4/4拍。单乐段分节歌,属于不规整的四句体。其中,前两句旋律相同,第三句由于附点节奏是主要节奏形式,动感更加强烈,尾音又与第四局的开头交汇。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学习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已初步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音准概念,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恰当的词句描述乐曲、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但是对于较复杂节奏型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缺少创新。

【课题】:《乡村花园》 【课时】:1课时 【课型】:唱歌课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乡村花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歌曲《乡村花园》并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

2、通过学唱《乡村花园》,体验歌曲活泼、天真、风趣的音乐情绪。

过程与方法:1、运用听唱、范唱、跟唱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并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2、通过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英格兰民歌节奏的特点;

3、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欧洲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异国民间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2、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乡村花园》,并能活泼风趣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连续反复出现的附点节奏 【教学方法】:

1、运用集体演唱与个体演唱的方式巩固学习的歌曲。

2、运用编创伴奏的方式感受体验歌曲中付点音符的特殊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先带同学们去趟欧洲,观光下那里的名胜古迹,感受一番别有风味的建筑风格!、

( 播放图片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德国柏林 ——勃兰登堡 荷兰 ——风车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英国 —————伦敦 )

同学们能否辨认出这是哪个国家的什么地方呢? (多媒体展示克里姆林宫图片)

这里就是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美誉的克里姆林宫,它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也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过去这里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苏联解体后这里成了俄罗斯政府的代称。宫墙内,花草繁茂,教堂耸峙,政府大厦拔地而起,各种博物馆穿插其间。克里姆林宫的建筑风格是多样化的,它融合了拜占廷、俄罗斯、巴罗克、希腊和罗马等不同的建筑风格。 (多媒体展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图片)

我们看到的是位于克里姆林宫内教堂广场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 整个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 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充分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的民间建筑艺术风格。 紧接着我们去德国:

(多媒体展示勃兰登堡图片)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后来又进行了重建。当然,谈到勃兰登堡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在1719年——1721年德国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应勃兰登堡侯爵之约创作了一套6首题为“为几件乐器而作的‘协奏曲’”,后来这套曲集后来被称为《勃兰登报协奏曲》,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

(多媒体展示荷兰风车图片) 有一种风景,静静地竖立在地平线上,远远望见,仿佛童话世界一般,这就是荷兰的风车。荷兰一年四季盛吹西风。荷兰先人靠风车变沧海为桑田,建设了美丽的家园,当然在现代化的今天风车早已被高科技所取代.为了纪念风车,荷兰人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的风车一齐转动,举国欢庆。因为风车已不多见,因此荷兰人也得同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一样,要到风车村保护区或风车博物馆去参观才能一饱眼福。在荷兰,风车、木鞋、乳酪和郁金香,还有运河和凡高的绘画艺术,串起一副如织美景,带给游人无数的梦幻与想象。

(多媒体展示水城威尼斯图片)

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里是美丽的水上之城------威尼斯,它的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建筑物的色彩主要为淡红,有人形容这是一种模糊、微亮、轻柔、似水的淡红。 威尼斯最多的府邸大多都属于哥特式风格,有着华丽气派的装饰,三叶窗尖顶和长廊窗上的四叶图案是此种建筑物最大特征,当然也有拜占庭风格、巴洛克风格,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的威尼斯风格。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国家——英国。(展示英国议会大厦图片)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英国国会大厦是英国君主政体的象征,外貌典雅,气势宏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之一。当然初次之外还有伦敦的塔桥、白金汉宫、巨石阵等等著名的建筑,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去了解。

我们知道英国是由苏格兰、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4个部分组成。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造就了处在英国中部和南部的英格兰的乡村美景。(多媒体展示背景图片)

这里宁静幽远、这里古朴素雅、这里到处充满诗情画意„„„„„„„„ 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歌曲就是英格兰民歌————《乡村花园》,我们先来聆听这首英格兰民歌,感受一下它是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新课:

一.播放录音,

1.播放录音,初次聆听歌曲,逐渐进入音乐氛围当中,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2.老师钢琴弹奏,学生随伴奏小声哼唱,熟悉歌曲旋律。 [师]聆听的同时想想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速度来演唱?以及它的音乐情绪是一下所列举的哪种?

板书: A.委婉、哀愁地;B.痛苦、哀怨地;C.活泼、风趣地

[集体讨论]:歌曲天真、活泼、风趣,旋律优美。

速度中速稍快的,力度中强。歌曲是在告诉我们乡村花园到处花香鸟语,那里有很多漂亮的、有趣的事物!

[歌曲分析]:英格兰民歌,盛茵译配。

[师]同学们观察乐谱前2句有什么特点?

前2句旋律相同

第3句主要是由附点音符构成,使歌曲更具有动感。

歌曲属于不规整的四句体,D大调,4/4拍。

二.学唱歌曲

1、听音乐并和老师一起律动,再次感受歌曲天真、风趣的音乐情绪,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2、老师范唱乐谱,学生跟琴哼唱。

3、用“噜”代替歌词,有感情地、自然流畅的跟随钢琴完哼唱歌曲,同时随着音乐动起来。

4、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第一段,要求用自然流畅、天真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难点解决

1、通过学唱第一段找出乐谱的疑难点——附点节奏的演唱。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给我们的感觉是轻快跳跃,有弹性的。这样的乐曲还有很多,比方说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机器猫的主题曲,(如果我有机器猫,变大变小变漂亮„„) 板书: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用“啦”代替歌词唱第三句的旋律,用双手打拍,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具体的拍击方式,比如:击掌、拍击双腿、或者左右组合,前后组合都可以。(老师示范并带领学生一起练习一次)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3分钟后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将各自的创作表演一次,选出最佳的一组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填词演唱。(注意歌曲的气息以及声音的自然流畅)

1、男女分组对唱

2、独唱表演

3、学生互评,老师给予评价与鼓励。

【课后总结】:

乡村花园很美, 这里有含苞待放的花朵;纵情歌唱的飞鸟;来回爬动的昆虫;这里的蚂蚁还会把人咬痛„„„这里有很多很多美好有趣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告诉那些不知道的人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天真风趣的《乡村花园》,同学们美妙活泼的歌声让我仿佛置身与美丽的乡村花园。

舒曼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

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 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

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

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聆听欧洲各国的民歌,一起去发现他们的民族性格。

【教学反思】: 即使一节常规的唱歌课,也同样有值得挖掘的方面,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8幅欧洲各国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通过身体的律动感受歌曲附点节奏的强烈的动感,与此同时,学生的创造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地鼓励更多的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让他们每一个都加入到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的调控上不够灵活,教育的机智还有待提高。

音乐基础课教案模板
《音乐基础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