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市政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7 08:36:1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市政学

中国应急管理机制的改进与完善

——基于中美两国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候环境变化的异常,全球化带来人、物流动的加快,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突发公共事件进入了危机频发阶段,研究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是科学高效应对和处置该类事件、帮助建立应急预案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中美两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在组织机构、行动程序与法律保障三个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应在“设立应急管理协调机构”、“提高应急管理行动的计划性”、“制定应急管理纲领性法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应急管理机制 中美 比较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考验着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能否有效地应对危机,是国家职能是否完整的重要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少聪博士认为,国家应急机制的建立,是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当前的学术界对于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介绍国外应急管理的经验,二是结合中国应急管理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而美国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先进应急管理措施,对美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将之与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是检验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合理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由此,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国家应急机制来寻找美国国家应急机制可借鉴的经验。

二、中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比较分析

比较中美两种国家应急管理机制,要从作为机制载体的系统、机制载体运作程序、机制载体运行规则等方面入手,即分析应急管理机制的组织机构、行动程序、法律保障这几个方面。

(一)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组织机构

1.美国

美国的国家应急管理主要依据为斯坦福减灾及紧急事件援助法案,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为联邦的组织支持地区级的组织,由后者完成现场的行动。

(1)协调指挥机构。国土安全部是总的行动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应急事件的防备、计划、管理和灾难援助工作以及对联邦反应计划中的所有计划进行协调、整合。国土安全部下设总行动中心与流动危机反应支持中心,总行动中心负责搜集信息,向地区办公室和合作机构通报灾难情况;流动危机支持中心负责向总行动中心提供相关信息。地区行动中心是各地区设立的地区行动协调机构,主要任务包括协调救援人员的调配,计算损失并做出报告,以及负责最初的任务分配。

(2)危机处置机构。危机反应团队———灾区办公室———紧急事件反应团队。危机反应团队最先对危机事件做反应,包括先遣分队和国家反应团队。当确定需要国土安全部动用全部力量救援时,国家危机反应团队将被派往灾区;而灾区办公室是灾区配合联邦行动的主要机构;当灾区办公室准备就绪,国土安全部将扩大先遣分队和(或)国家反应团队的编制,以便和其它联邦机构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紧急事件反应团队,帮助灾区办公室协调整个联邦救援行动,确保联邦资源都用于救灾。

(3)军方支持。对于重大的紧急事件,美国国防部会提供相应的支援。但必须是在不影响其自身任务和需要且是在其它救援无法获得时才动用军方资源。根据灾难的程度和类型以及所需资源的投入量,国防部视情况决定是否成立联合工作组或反应工作组来协调和管理军方的行动。

美国的这种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组织机构设置方式充分利用了国家应急机构的信息搜集专业性、全面协调权威性的优点,能够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实现对紧急事件的第一时间响应;又充分利用了地方救援力量熟悉当地情况,救援设备与救援人员相对充足的优势,实现了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响应与迅速扑救,在 2003 年的加州大火扑救事件中得到了检验,证明是有效的。

2.中国

中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传承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危机的类别由相应部门进行垂直管理,没有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机构。在国家层面上,国务院是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遇到突发事件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和指挥;而在地方层面上,则大部分仍采用分部门、分

灾种的单一应急模式。

(1)协调指挥机构。国务院负责总的协调指挥。

国务院目前设有的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相关领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通常启动非常设指挥机构,或者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

(2)危机处置机构。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分别由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或各级政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机构和应急响应机制。

国务院各部门分类别进行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一种或几种重大突发事件分别由国务院对口部门为主负责预防和处置工作,其他部门参与配合。水旱灾害由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组织应对,气象灾害由国家气象局负责组织应对等。国务院各应急部门为了应对职责范围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分别建立了各自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如水利部为了满足抗洪抢险需要建立了 19 支专业抗洪抢险救援队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建立了 8 个区域化学事故区域抢救中心等。

(3)军方支持。国防资源在中国国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很常见。2008年以及2013年发生在四川的两次地震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四川军区都发挥了巨大的救援抗灾作用。这些行动中,既有国防设施等资源的使用,也有国防力量等国防人力资源的使用,国防资源参与灾害应急的行动有效地缓解了灾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从中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组织机构看,各应急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之间的职责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交叉和管理脱现象并存,缺乏统一协调。如何克服这种协调管理的矛盾,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协调各部门行动,是中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家应急管理行动程序

1.美国

美国国家应急管理行动程序的特点为:国土安全部参与应急行动的全部过程包括 “紧急事件预警———应急行动———恢复———总结分析”。经过整个过程的参与,使得紧急事件应对行动全过程均得到较好的协调与配合,而且由于国

土安全部参与全国的紧急事件应对,能够积累更多的处置经验,提高处理紧急事件的效率。

2.中国

中国国家应急管理行动程序基本上还是以事件属地政府为主的应急策略,突发事件应对从先期处置,到应急响应,再到最后的善后处置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提供专家技术指导。这种运行程序有利于快速进行应对,但由于在事件应对的整个过程中缺乏一个全程跟踪的部门,容易造成应对措施的混乱和宝贵经验的浪费,降低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效率。

(三)国家应急管理法律保障

1.美国

美国的应急管理法律比较完备。美国法律规定发生危机时,每个州都有责任进行救援,包括使用国民警卫队;而联邦宪法虽然没有规定应急时期国家权力如何行使及公民在应急时期的法律义务,但是联邦国会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法律规范 (如国家紧急状态法、国土安全法等)比较好地适应了美国联邦国家机关实施应急活动的需要。

这些法定程序,使得紧急事件应对过程中涉及启动应急计划的时机与程度,众议院、参议院对总统的授权,部门之间的协调等等问题都有章可循,使得整个应急行动也井然有序、权责分明。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形成了完备的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提高了美国国家应急管理的整体能力。

2.中国

中国应急管理的立法比较分散,没有一部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应急管理的立法制度也不统一,缺乏成熟的理论研究。当前可见的国家应急管理主要依据为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对于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保障仅做出了比较笼统的说明:“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也是进行突发事件应对的依据,但该文件也仅提出应“努力使突发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法律依据。法律法规的欠缺使得很多应急管理行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突发事件来临时,导

致一些临时命令实质上处于“违法运作”的状态,大大削弱了突发事件处置的效率。

三、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思考

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危机事件)具有“涉及领域广、出现频次高、事件规模大、危害性加强、波动方式多元化、跨区域程度加大”等特点,不同的应急管理机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效率,有必要充分借鉴美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合理方面。

1.设立应急管理协调机构

美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通过分别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与危机反应机构,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应急行动的效率。中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尚缺乏这样的组织机构。国务院虽然分灾种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在应急救灾过程中各部门各行其是,造成了资源与信息的浪费,降低了应急行动效率。同时,中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需要以国防动员机构(如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为基础,建立中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综合协调机构,实现突发事件应急行动中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高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效率。

2.提高应急管理行动的计划性

美国国家应急管理行动中,国土安全部门参与应急行动全部过程的行动计划的制定,保证了制定出来的应急行动计划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而地方政府专业应急队伍依据计划进行行动,保证了应急行动的针对性与准确性,这种应急行动程序能够较好地提高应急行动的全局效果。反思中国应急管理行动程序,主要依靠应急行动队伍现场采集信息,现场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可利用的信息较多,可以应急管理行动的局部效果。但由于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通盘考虑,容易造成整体应急行动的低效率。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应该提高应急管理行动的计划性,在各级应急行动中,提高对应急计划的重视程度,以减少应急行动的盲目性,提高应急行动的效率。

3.制定应急管理纲领性法律

美国是一个各项法律法规较为完备的国家,依法行政一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这使得美国应急管理实践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提高了应急管理的效率。而我国则缺少相应的法律文件。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法律保障的在于制定一部应急管

理的纲领性法律(如紧急状态法),明确国家应急管理系统设置方式及其行动程序,并制定法律条文修订的细则,以期通过应急行动中积累经验来逐渐修订应急管理法律条文,使之逐渐达到完善的境界。

总之,美国作为一个危机事件较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应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有益经验,并且其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经历了很多实践的考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充分汲取美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有益经验,从组织机构、行动程序、法律保障等方面充实和完善自身存在不足之处,逐渐使之趋于完美。

四、小

国家应急管理机制是国家职能的重要体现。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尚缺乏对国内外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为此,本文对美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与中国国家应急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两种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在组织机构、行动程序与法律保障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通过研究提出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应设立综合协调机构,提高应急管理的计划性,制定应急管理纲领性法律这三个方面加以改进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还只是提出了中国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改进建议,尚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撑和深入细化的理论分析,这些留待后续研究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 李娜.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J].辽宁经济,2006(3):32.

[2] 刘铁忠,李志祥,王梓薇.灾害应急中的国防资源动员研究[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5(10):28- 30.

[3] 从美国联邦应急计划看美国国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EB/OL].2006- 06- 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的决定[Z].北京:国发[2005]11 号文件.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

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Z].北京:国办函[2004]33 号文件.

[6] 李发戈.我国转型时期突发事件的特点及成因[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6(2):49- 51.

推荐第2篇:市政学

市 政 学 作 业

公共事业管理111 应军华 201108480226

一: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开展市政学研究的意义和看法,以及城市政府如何更好地承担市政职能。

意义和看法:1.丰富和完善市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市政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对市政学的研究,有利于充实和完善市政学的理论体系,促进市政学朝着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对城市现代化产生一定的超前指导作用的方向发展。2.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的 需要。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许多城市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都是市政的重要研究问题,所以说市政学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3.造就现代市政管理人才的需要。由于管理者面对急速而来的城市时代,难以完全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现代城市管理工作,所以说紧随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按照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现代城市管理人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城市政府如何更好地承担市政职能:1.城市政府应该要转变市政职能的重心。市政职能的重心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社会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2.城市政府应该要理顺市政主题之间的关系。赋予城市政府充分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城市政府因地制宜处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优势。3.城市政府应该要创新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由单一,传统向多元,现代转变。4.城市政府应该要调整市政职能的范围。城市政府的市政职能的范围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

二: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市政发展的角度探寻一下自己所在(或熟悉)的城市的市政建制过程。

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国家政体的内容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形式必然与国家政体的形式相统一。市政体制一方面与国家政体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与国家政体相比较,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市政体制也是国家政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政体的具体化。国家政体不仅起源于市政体制,而且不断地从市政体制的发展中吸取营养。 1.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基础设施投资最多的领域之一,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3.26亿元,年均递增20.3%,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9%。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末,全省设市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256.7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59.5%,人均道路面积16.0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1平方米, 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71标台,全面完成了“十五”的预期目标。新建、扩建、续建了杭州市复兴大桥、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宁波市世纪大道和南北外环路、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绍兴市小舜江供水工程等一大批大中型城市建设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市政公

用基础设施能力。

3.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与区域共建共享能力进一步提高

按照《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的要求,省建设厅制定下发了《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城乡给排水专业规划》、《城乡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编制导则,积极推进全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区域性共建共享。先后建成了绍兴小舜江供水工程(覆盖绍兴市、绍兴县和上虞市)、嘉兴污水处理工程(覆盖嘉兴市、平湖市、海盐县和嘉善县)、嘉兴生活垃圾焚烧工程(嘉兴市、平湖市、海盐县)等一批区域联建项目。

4.城市环境建设与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以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和开展城市街容示范路达标活动为抓手,全面开展城市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杭州等15个省级园林城市,其中5个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杭州、绍兴市荣获“节水型城市”称号,宁波市通过省级考核;145条城市道路被命名为“省级街容示范路”。

5.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全省各地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精神,积极开放公用市场,着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市场化运作和市政公用价格机制,稳步推进行业市场化改革。杭州市探索建立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运营(经营)、作业市场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城市管理办公室,并组建了城市资产经营公司,积极盘活城建资产,加大城建融资力度,有效筹措城建资金。杭州复兴大桥、七格污水厂等设施成功进行了经营权转让;宁波市将城市供水部分剩余资产实施转让,与外资和其他资本进行合资合作,建立规范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温州市引进社会资金,由政府特许民营企业建立临江、永强两个日焚烧垃圾600吨和9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绍兴市组建了集原水、制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为一体,实行融资、投资开发,建筑安装,工商贸易、三产服务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实体;临海市采用BOT形式,由政府支付城市污水处理经营者0.68元/吨的污水处理费,特许20年经营期限。同时,全省各级环卫清扫保洁、园林绿化和市政设施养护的市场化改革也进一步加快。

6.行业法规进一步健全

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城市道路管理办法》、《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浙江省城市生活和公共用水定额(试行)》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制定了浙江省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养护维修定额、技术规程、《植物配置技术规程》等技术文件,规范了市政公用行业的建设管理。

推荐第3篇:市政学复习提纲

基本题型

一、判断题

二、选择题

三、论述题

四、材料题(案例分析)

市政学试复习提纲(2010年10月)

一、判断题

1市政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

2市政是由城市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对 3城市政治系统包括城市权力政治系统和非权力政治系统。对 4城市国家机关属于城市权力政治系统。错

5城市法院和检察院不属于城市权力政治系统。错 6市人大不属于城市权利政治系统。错

7市民、市居民委员会、城市人民团体属于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对 8市民、市居民委员会、城市人民团体不属于城市政治系统。错 9中心城市是地理位臵处于区域中心的城市。错 10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对 11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占较大的比重。错 12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是城市化的高速成长时期。对 13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时期。对 14资本扩张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对

15近现代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对 16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前提。对

17市场机制是促进资源向城市集中的基础性机制。对 18城市化的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错

19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对 2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以机械增长方式为主。对 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以自然增长方式为主。错 22近二十年来,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力量。对 23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对 24现代化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错 25城市化的本质是现代化。对

26通常用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地区)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对 27向心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中级阶段。错 28离心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错 29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对

30乡村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模式。对

31我国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就是要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错 32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效益。对

1 33城市人口结构指的是城市的人口的性别构成。错 34城市的经济结构决定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对 35城市的空间决定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错 36城市结构是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对 37经济中心就是中心城市。错

38中心城市是位于区域中心的城市。错

39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中心城市,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对

40城市的主导功能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 41城市的基础功能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错 42城市的基础功能维持城市的运转。错 43城市的主导功能维持城市的运转。对

44城市主导功能主要是由城市的主导产业决定的。对

45城市功能的升级增量主要通过城市功能的不断专业化或细化实现的。对 46我国以市区的常住非农业人口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标准。对 47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城市人口规模。对 48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城市面积的大小。错 49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GDP的多少。错 50城市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城市聚集经济效益来体现。对

51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臵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对

52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对 53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市政府。错 54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市人大。错

55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市政体制的两对基本关系。对

56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对

57在议会市长制中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对 58在议会市长制中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错 59在市长议会制中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对 60在市长议会制中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错 61在我国,中共市委处在城市政权的中心。对 62市长议会制被称为“强市长制”。对 63议会市长制被称为“弱市长制”。对 64市长议会制被称为“弱市长制”。错 65议会市长制被称为“强市长制”。错 66我国党的市级领导机关是市委常委。错 67市委的领导作用的核心是组织领导。错 68市委的领导作用的核心是思想领导。错 69市委的领导作用的核心是政治领导。对

70我国市政府的双重性质是指其既接受是市委的领导,又接受市人大的领导。错 71我国市政府的双重性质是指其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又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

72市人大代表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产生。对

2 73我国的市人大代表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错

74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市政协的基本职能。对 75市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对 76市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对 77市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市委。错

78市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 79市权力决策的主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错 80市权力决策的主体是市委。对 81市行政决策主体是市人民政府。对 82市行政决策主体是市委。错

83我国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对 84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对

85城市的一般职能主要是指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

86城市的专门职能主要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对

87现代西方国家市政管理实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对 88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构成了我国城市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对 89市政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对 90引入环境生态学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之一。对 91向多学科发展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之一。对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是1989年颁布的。对 93城市规划要考虑公众利益。对

94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施属于社会性基础设施。对 95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施属于技术性基础设施。错 96供排水、道路、电力、通信设施属于技术性基础设施。对 97供排水、道路、电力、通信设施属于社会性基础设施。错 98供水、供电设施属于垄断性基础设施。对 99供水、供电设施属于非垄断性基础设施。错 100燃气、供热设施属于非垄断性基础设施。对 101燃气、供热设施属于垄断性基础设施。错 102燃气、供热设施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对 103燃气、供热设施属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错 104道路、防灾设施属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对

105生活水平越高,市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越强。对

106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对 107社会集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错 108国有经济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占主导地位。对 109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不允许非国有经济投资和经营。错 110电力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邮电通信设施。错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颁布的。对

112城市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

113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是联合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首先提出来的。对 114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是中国首先提出来的。错

11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之一。对

116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之一。对

3 117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核心是城市垃圾管理。对 118玻璃幕墙也会造成城市污染。对 119无线通讯会造成城市污染。对

120城市群的大量涌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对 121城市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对

122中央对城市的转移支付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错 123公债收入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错

124捐赠、使用费、规费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错 125税收收入是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 126城市土地是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对 127划分城市人口的依据是户籍。错 128划分城市人口的依据是居住地。对

129城市人口指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错 130城市人口不包括城市农业人口。错

131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户籍制度改革。对 1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错

13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对 13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享受较高的社会福利。错 135城市社会救助是城市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对 136退休养老制度属于城市社会保障的内容。错

137自然社区是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对 138法定社区是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错 139功能社区是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对 140自然社区是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错 141城市社区成员不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错 142行政性组织不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错 143社团组织不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错 144国家教育系统的核心是城市教育。对 145国家教育系统的核心是农村教育。错

二、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市政主体指城市政权机关中的城市各级( A )

A.行政机关 B.司法机关 C.权力机关 D.政党组织

2、狭义的市政客体是城市各级行政机关进行( C )的对象和内容 A.经济管理 B.社会管理 C.行政管理 D.司法管理

3、我国的中等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C )的城市。

A.100万以上 B.50-100万 C.20—50万 D.20万以下

4、我国的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 B )的城市。

A.100万以上 B.50-100万 C.20—50万 D.20万以下

5、我国的特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 D)的城市

4 A.300万以上 B.200万以上 C.150万以上 D.100万以上

6、我国的小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 D)的城市

A.10万以下 B.5万以下 C.25万以下 D.20万以下

7、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A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收入水平C.城市劳动力构成 D.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8、衡量城市化的速度通常采用的指标是( C)

A.居民收入指标 B.城市产业发展指标 C.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指标 D.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指标

9、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B )

A.积极型城市 B.消极型城市 C.向心型城市 D.离心型城市

10、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A)

A.低度城市化 B.过度城市化 C.过量城市化 D.积极性城市化

11、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被称为(A

A.逆城市化 B.过量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低度城市化

12、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 B)

A.郊区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向心型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13、城市的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 A ) A.城市结构 B.经济结构 C.社会结构 D.空间结构

14、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围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的城市体系称为( A )的城市体系

A.金字塔型 B.多核型 C.网络型 D.带状型

15、经济区赖以形成的核心是( B)

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经济中心

C.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16、经济区形成与否的标志和能否顺利运行的前提是( D ) 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经济中心

C.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17、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 A )

A.中心城市 B.经济区 C.城市区域 D.城市功能

5

18、根据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的大小,广州市应划分为( C )

A.全国性中心城市 B.国际性中心城市 C.地区性中心城市 D.省区中心城市

19、决定城市整体功能的是( D)

A.城市的经济结构 B.城市的社会结构 C.城市的空间结构 D.城市的内在结构 20、决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功能是( B )

A.城市的共同功能 B.城市主导功能 C.城市的特殊功能 D.城市的综合功能

21、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A.叠加性发展规律 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D.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22、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主导产业是(B)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产业信息

23、一个城市的工业生产中心功能叠加上商业中心的功能后,不仅增强其工业中心功能的能量,而且其商业中心功能的能量会迅速放大,被称为城市功能的(A

A.叠加性发展规律 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D.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24、城市功能优化的动力和源泉是(A)

A.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B.城市农业优化 C.城市工业优化 D.城市贸易优化

25、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称为A A.城市性质 B.城市规模 C.城市职能 D.城市类型

26、体现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是(C

A.城市性质 B.城市规模 C.城市职能 D.城市类型

27、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D

A.城市的GDP B.城市的国民收入 C.城市土地面积 D.城市人口数量

28、城市规模过大往往造成居民远距离上班,再加上交通拥挤会延长居民的乘车行路时间,从而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费用,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B )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29城市规模扩大引起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提高企业单位产品的成本,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B )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30、在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为克服城市设施的瓶颈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称为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C )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6

31、部分城市企业和人口迁出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D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32、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指标是(D) A.自然条件 B.城市设施 C.国民收入 D.社会经济效益

33、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是(B)

A.市人大与市政府的关系 B.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

C.市与区县的关系 D.市委与区县委之间的关系

34、党的市级领导机关是(C)

A.市委 B.市委常委 C.市党代表大会 D.市纪委

35、市委领导作用的核心是( A )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民主领导

36、我国城市实现党派合作的形式是(D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37、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A)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38、我国城市国家行政机关是(B)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39、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是( B ) A.公众 B.市民 C.市委 D.市长 40、人民行使主权的最重要的体现是(A)

A.公民行使选举权 B.公民行使罢免权 C.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 D.公民行使集会权

41、市政职能的主体是( A)

A.城市人民政府 B.市民 C.市委 D.市长

42、市政职能的客体是(C

A.城市人民政府 B.市民 C.城市公共事务 D.市民生活

43、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C)

A.经济职能 B.规划职能 C.公共服务职能 D.管理职能

44、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C)

A.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7 C.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45、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根本任务是(C)

A.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C.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46、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C)

A.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C.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47、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取决于( C )

A.人口规模 B.产业规模 C.城市经济建设的规模 D.教育规模

48、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A)

A.财政支出 B.运营收入 C.社会集资 D.银行贷款

49、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是(B) A.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B.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C.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50、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是(A)

A.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B.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C.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51、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D A.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B.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C.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52、联合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在70年代初提出(A)

A.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B.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D.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53、我国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法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城市绿化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4、现代环境污染的核心是(D)

A.自然环境污染 B.城市环境污染

8 C.人工环境污染 D.城市大气污染

55、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属于(C)

A.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B.单一市场制 C.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混合市场制

56、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D)

A.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B.地方税 C.关税 D.中央税

57、城市土地的最主要的行政执法部门是(C)

A.市规划管理局 B.市司法局

C.市土地管理局 D.市房地产管理局

58、负责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城市土地管理机关是(A) A.市规划管理局 B.市司法局

C.市土地管理局 D.市房地产管理局

59、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D)

A.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B.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C.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D.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60、城市政府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土地称为(A)

A.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B.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C.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D.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6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时国家出让的只是B A.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的占有权 D.土地的划拨权 6

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通过( A )来实现的

A.人口迁移 B.农转非 C.城市化 D.发展经济 6

3、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D A.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B.国家财力 C.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D.户籍制度改革 6

4、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中心任务是(A)

A.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B.户口管理 C.刑事侦查 D.消防管理 6

5、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主要机构是(A)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国家安全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66、我国实施的退休养老制度属于( C )

A.社会救助 B.社会优抚 C.社会保险 D.社会互助 6

7、社会保障目标是(A)

A.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 B.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

9 C.达到城市社会稳定 D.发展城市经济

68、由于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称为C() 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公共社区

69、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B) 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公共社区 70、一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B)

A.农村教育 B.城市教育 C.高等教育 D.初等教育 7

1、困扰我国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是(A)

A.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B.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太大,学校的自主权缺乏 C.教育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 D.教育内容滞后

三、论述题

题例

1、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你所在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工程设施,即道路、桥梁等;城市公用事业,如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首先,在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中需明确布臵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其次,在城市分区规划中确定主、次干道红线位臵以及支路走向和宽度等;最后,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体现系统、经济、人本、协调、保护等原则;在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人口、社会经济、城市环境保护及公众利益等诸要素。

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广州市公交行业以构建和谐公交为目标,通过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车辆及设施设备更新、场站建设、信息化改造等手段,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行业整体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市民出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题例

2、试根据市政学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出现的用电短缺问题的看法。答:电力供应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民生活、生产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一,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础条件;第四,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减少污染的环境;第五,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第六,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标志;第七,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竞争手段和竞争力的表现。

如上所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出现瓶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出现的用电短缺的情况已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建设的腾飞。如“电荒”警示长三角为例。在“电荒”日益严重的情形下,长三角正常的经济活动已受到极大冲击。长 10 三角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除了夏季酷暑高温的客观原因,但是主管部门对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和电力缺口的严重性预测不足,是一个重要的主因。

“电荒”凸显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拥有大部分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居于垄断地位;其次,城市发展长期存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瓶颈”,导致城市低效率的资源配臵和经济波动;再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最后,基础设施经营中提供垄断性强、规模大的国有企业的巨额盈利,通常用于其他项目支出

综上,政府资本的有限性、融投资体制的局限性以及经营基础设施的低效率,是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一贯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融投资模式,建议: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实行多样化;

2、依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方面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题例

3、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什么?试结合广东的实际加以论述。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四:动力机制之一——农村工业化推进;动力机制之二——比较利益驱动;动力机制之三——农业剩余贡献;动力机制之四——制度变迁促进。

以广东为例,至1977年,全省只有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惠州、汕头、湛江、茂名、韶关等9个城市和120个镇。城市化水平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广东城市化成就的直接表现之一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壮大,即第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重化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长。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极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如顺德的乡镇电器工业、企业),对广东省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来看,

二、三产业在广东省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广东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化和工业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集化、规模化。这实质上就是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广东地区农村耕地资源缩小,造就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城镇经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价格,诱导市场条件下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如大量的农民工在农村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涌向珠三角的工厂、企业打工。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由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制度安排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安排。具体的说,在户籍制度上,由过去的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制度安排逐步转变为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制度安排;在城镇居民补贴政策上,消除了福利政策上对进城农民的歧视;同时在居住、择业、保险、子女就学等众多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创新,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四、材料题 例、

城市水资源

四年前,在一次以“北京的水资源”为题的专家研讨会上,大家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有水的城市,才是永生的城市。”当时与会的国内专家们对北京严重的缺水形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做了大量阐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数字就是: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人家有三十盆水使用的情况下,北京人只有一盆水。遗憾的是,生活在这种高度贫水的地区,北京全社会却几乎没有任何对水资源的警觉。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这几年在北京地区大面积铺设的耗水量极大的进口冷季型草皮和高尔夫球场。由于电视镜头对这些所谓现代化绿地的反复渲染,报刊杂志对这些西式草坪的盲目追崇,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在密云水库水位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绿化工人还在大肆耗用着自来水来浇草皮的现象。而面对这样糟蹋北京人珍贵的水资源的现象,几乎没有任何普通人在路边停下来,去向浇草人提醒一句:“不要浪费水”。

一位生活在美国康州的朋友告诉记者,康州是一个丰水的地区,但康州禁止抽取地下水,城市的生活用水完全来自水库。几年前康州因少雨而水库水位下降,康州政府向全州居民发出的第一道特别令就是:禁止浇草坪,违者可被处以三个月的监禁。理由是:草地死后还能复生,而水库的水第一要保障的是人的需求。在这样有威力的特别令发布之后,康州的居民们都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珍惜从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每一滴水,所有的孩子们停止了玩水枪。这就是全民对水资源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态度。与之相比,我们就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材料,并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建设与保护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应该做到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不能鼠目寸光,牺牲下一代的 生活环境。 例

广州,别让我们失去庇佑

近几天,以本报关于火车站背包党、天河城六大乱的报道为发端,几乎所有的本城媒体都在关注广州的治安问题。

我们相信,这种关注绝不是偶然的。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城市和人流物流聚散中心,广州多年来治安问题相对而言都是比较严峻的。近几年来,伴随“小变”与“中变”的进程,有关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效果。比如,治安“老大难”问题突出的火车站地区、三元里地区等,其治安面貌就大有改观。在广州去年底的一项调查中,近八成五的受访者基本满意广州的治安状况,满意度为历年最高。但今年入夏以来,广州明显又进入一个“双抢”等案件高发的时期,虽然缺乏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市民从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中已明显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频发的“双抢”案件已经从以往的城乡结合部蔓延到了城市中心区域。

几天前,《广州日报》报道了一条《100米路1小时14人被抢》的新闻,而新闻的发生地是广州老城区的闹市。这条消息被众多的海内外媒体转载。前日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先生在《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特意点评了一家香港报纸转载的这条 12 消息。而就在昨天,我们的一个同行、《新快报》一名摄影记者在追踪“双抢”时遭到“飞车党”行凶报复,血溅羊城街头。这位可敬的同行的遭遇,让我们深感同情,更感愤怒,什么使犯罪分子如此猖獗?

有媒体发表评论说,“我为广州治安感到羞耻”。确实,广州近年确定了它“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楼房越修越高,马路越修越宽,市容越来越整洁,但治安问题一直是它的软肋。在许多海外、省外人士心目中,广州是座富有魅力的城市,但“治安欠佳”、“太乱”等评价曾根深蒂固。这种评价在经历“小变”、“中变”后略有改善。如果广州治安状况能够保持稳定改善的趋势,就有望彻底改变海外、省外人士对广州“乱”的看法。但遗憾的是,近期的治安恶化,极可能严重影响广州治安来之不易的良好形象。君不见,除了本地有关媒体的报道,“声讨广州治安恶化”也成为几大门户网站的热门话题之一,并延伸到了海外媒体。治安恶化,正在严重伤害广州的形象。长此以往,广州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以及迈向国际化都市的步伐都将受到影响和拖累。

而对于生活在广州的一千多万市民来说,治安就绝不仅仅如“羞耻”、“形象”那么虚幻。在羞耻的背后,是惴惴不安,是恐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信任的丧失。而对于那些直接遭遇暴力威胁和侵犯的善良百姓来说,除了肉体的伤害与财产的损失,更有难以抹平的心理创伤。

广州,绝对不能是一座给人制造梦魇的城市,它应该是一座最适宜安居和创业的城市。而人身和财产安全,是这样一座城市应该提供给它的市民的最基本庇佑。

讨论问题:

(1)阅读并分析材料;

(2)结合实际分析城市建设与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关系

答: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是指城市主体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社会公共秩序进行维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打击和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它是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各项建设及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城市治安管理是城市建设的保障和前提,好的治安环境会促进城市建设,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推荐第4篇:市政学论文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李煜班级:A12行政2班学号:1209012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和居住空间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城市环境下,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元─街道和居委会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任务。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行城市社区建设意见”中明确将“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作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民主,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的基本内涵

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且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并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规模上,大的可以指一个城市甚至相邻的几个城市,小的指城市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我国当今的城市中,社区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所辖区域为主要标志的。据民政部资料,目前,全国共有737个市辖区、5732个街道办事处、11.9万个居委会、17.2万个居民小组。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础,是社会问题最敏感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基层政权稳定巩固的载体。

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业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新变化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社会发展和起步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形势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社区服务的对象也由单纯的民政优抚对象向全体居民扩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也逐渐从衣食住行向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转变,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将追求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舒畅等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主政治向基层的渗透,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不断地提高,自治意识越来越强,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独立法人实体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争取融入到社区当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由“国家制”向“社会制”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发展总体上属于外推型模式而非内源型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

的瓶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社区管理与国际接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来看,我国的社区管理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比较陈旧,管理观念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加入WTO后,城市化的进程大为加快,城市的功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的一些城市管理机关、管理干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仍然用“一竿子捅到底”的方式,运用行政权力去管事,不愿放权。

(二)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行政色彩依然十分浓厚。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它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状况,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造成了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的错位。社区管理因此而处于“多头、乱头、无头”状态,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重复建设与利用率低,专业性的社区服务难以展开。

(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福利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未实现由民政福利型的服务向社会管理型的服务转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及服务态度难以满足社区服务的要求。

(四)社区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委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的群众组织,却常常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按照法律应由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许多由指派产生,很少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

(五)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

(六)政府投入少。由于财政困难,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居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使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的问题。

(七)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社区服务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该市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

(八)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九)社区管理中法制方面的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城市社区管理的加强与完善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很不健全,特别是操作急需的法规和地方性规定不配套,使相应的执法及执法体系建设和管理存在着盲目点。在现阶段的社区管理中,仍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群众运动等行政手段。

(十)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专业化和综合性强。因此,这就要求社区管理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者,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

专业知识的培训,仅凭借一份工作热心难以承担新形势下居委会工作的重任,而且社区管理工作者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新思路

我国社区发展需要开启两个动力,一个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另一个是公众自下而上的拉动力。一般来说,在公众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的载体,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推动中国社区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居民自治参与型”模式发展和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民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要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

一是找准社区的定位,提升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的定位问题,既是社区建设必须把握的方向,也是社区建设要实现的目的。社区是指地域性社会成员生活的共同体。作为一种地方制度,社区的形成与自治密不可分,它的具体含义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按照地域居民的意愿,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社区组织不同于一级政府或一级行政组织,它不应该只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政府权力的延伸,而应该是衔接政府和社区居民,承接政府下放给社区的部分职能,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社区,才能摆正社区与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关系,从而保证社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构建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组织是把一个虚体居委会组织转变成一个实体自治组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独立自实体单位。社区组织不仅管辖本区居民,还要对驻在要区的单位及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的方式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居民委员会。为此,有必要改变目前在城市基层行政区域划分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划分两张皮的状况,实行统一的社区划分,使社区这个概念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行政上都要落到实处。在每一个街道,都应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合并组成社区委员会来取代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就没有上述弊端,它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当家作主精神,有利于实施统一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有利于对社区服务实施统一和有效的领导,从而营造一个共同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是完善有关社区的法律制度,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建设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基础。如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主持下的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经济的产权和管理权归谁,由 谁来行使终极产权和管理权?如果这些方面不明,程序不清,就使社区自治组织无法形成有序的动作。为此,国家需要尽快的制定,《社区自治法》,作为社区自治的基本法。使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社区内各主体的活动。

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区发展的保障。我国的社区自治,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自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活动不能离不开党的领导,但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党的组织不可以依靠执政的优势地位任意干涉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抓社区内的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居民在社区中的精英模范作用。同时,有必要改变过去党员隶属按其职业组织划分的办法,将本社区的所有党员统统组织到本社区支部里来,其成员包括本社区内有单位和无单位的党员。

五是政府角色的转换,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实行社区自治,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发生变化。社区自治组织既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政府派出机构,与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政府不可对社区自治组织在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直接干涉或行政施压。这便产生了政府角色转换问题,并成为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能否建立的关键。在实现社区自治以后,政府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在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政府只是注重强化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行政控制,不去主动引导它们、扶持它们,它们就会偏离自治的方向。二是组织者。政府可一手将社区组织起来,也可以帮助他们自我组织起来,可派人直接参与其组织活动,也可派人进驻社区协助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社区和各项自治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自治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社区自治无疑是新生事物,政府应对其发展壮大提供政策加以保护,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鼓励协助其健康发展。

六是努力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是社区发展的 重要依托。社区好比一个家庭,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城市居民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度。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的参与的平台。逐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因为,社区建设是一项人民的事业,她寄托着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她要托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推荐第5篇: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城市化的特点P25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次要)P28 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

1、城市化水平指标

2、城市化速度指标

3、城市化质量指标

城市化的动力P30-P34(论述)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 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 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 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 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 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 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 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 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 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 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 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P39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P43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大城市的优势:

(1) 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 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 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

2、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中等城市的优势(次要)

3、合同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小城市的优势(次要)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市政学复习资料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1、整体性(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2、结构性(指城市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

3、层次性(城市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了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4、开放性(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

城市功能的类型(次要)P48

1、共同功能

2、主导功能

3、特殊功能

4、综合功能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次要)P50

1、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交通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等)

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城市的济实力制约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形成,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又依赖于城市的主导产业)

3、行政区划(大中小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而城市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功能会带动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发展,促进城市其他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说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发展的过程,后来城市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政治功能外,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在工业生产的带动下,城市的商贸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消费中心等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功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

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过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有的功能在被继承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城市功能 叠加性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的具体规律P52

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P55

(注:每个途径都是一个简答题或论述题)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P58(1-4条简答或多选)

1、城市的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的内容(简答)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简答、了解)

2、城市的企业结构

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简答)

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城市流通结构主要包括的内容(简答、多选)

城市分配结构主要内容

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P63

1、城市的政治结构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2、城市的文化结构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P67

1、城市密度(作用)

2、城市布局(作用)

3、城市形态(作用)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P69

1、经济发展

2、企业行为

3、居民行为

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P70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空间结构

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P70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城市体系的特点P73

1、整体性

2、动态性

3、开放性

4、层次性

5、重叠性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次要)P74

1、互补性

2、中介性

3、可输性

城市体系的类型(次要)P75

1、金字塔型

2、多核型

3、网络型

4、带状型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P76

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城市之间的关系

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P77

(1) 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 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 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 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 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经济区的特点P79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市政学复习资料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经济区的运行原则P79

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

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符合什么条件的城市是中心城市?P81

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心城市的类型P82

1、全国性中心城市

2、地区性中心城市

3、省区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作用P83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P84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P90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P91

1、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城市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意义P93

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

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P94(次要)

1、国土面积和资源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发展的历史

4、人口规模等因素

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P94

1、规模一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P95

1、自然资源和能源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城市规模的效益特点P97(次要)

1、规模性

2、空间性

3、外在性

城市规模效益所涵盖的范围P98(次要)

1、从城市居民个人看,城市居民因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能获得的外在效益主要有:

(1) 就业机会

(2) 货币收入

(3) 从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广泛设施中得益

2、从城市厂商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主要有:

(1) 厂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市场需求的扩大

3、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主要是能带来综合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P98(次要)

1、外部成本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2、“门槛”成本

3、疏解成本

适度城市规模的内涵P100

1、适度城市规模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适度城市规模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3、适度城市规模是一个区间量和动态量

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最重要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效益

城市适度规模的目标模式应符合的要求P101

1、既能在宏观上满足全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在微观上促进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能使企业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多的产出,即有利于企业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能给居民提供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居民既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

4、能建设和有效地经营各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5、城市环境优美,成为一个花园城市

城市分类的意义P102(次要)

1、城市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与个性

2、城市分类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城市分类的原则P103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P107(次要)

1、综合性城市

2、工业城市

3、矿业城市

4、交通港口城市

5、商业金融城市

6、风景旅游城市

7、科学文化城

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P108(次要)

1、直辖市

2、副省级市

3、地级市

4、县级市

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次要)

1、特大城市

2、大城市

3、中等城市

4、小城市

5、镇

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P108(次要)

1、沿海城市

2、内地城市

3、边境城市

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次要)

1、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

2、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

3、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

看P1

24、P1

25、P1

26、P127

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解决跨地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同原有的市县乡镇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的途径)P128

1、极少数大城市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理城市公共事务

2、大城市兼并小城镇

3、大城市与县乡镇的合作

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P131(可单独作为简答)

1、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地领导中共区、县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市街体制类型P134(次要)

1、市、区和街道三级型,直辖市和多数的地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2、市和街道两级型,县极市属于这种类型

市街体制的改革P134(次要)

1、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从而扩大它们的范围

2、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适当下放权力

3、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分法制化、制度化

市领导县的条件P136(次要)

市领导县的类型P136(次要)

1、地市合并型

2、划县入市弄

3、升市领县型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充分发挥城市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对策P143 人民政协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职权P144 市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P145 市政协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P146 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要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147 市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149

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P152 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市长的职权P155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P158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根据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按照权现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按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城市行政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P160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

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

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P163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3、市民素质在其发展中具有可塑性特点

市民的基本权利P179

1、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享有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4、享有劳动、休息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5、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市民的法定义务与公共道德P181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既要认真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又要遵守城市政府制订和倡导的各市政管理法规、规章、公约和公共道德规范

1、要认真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P181

2、遵守城市政府制订和倡导的各市政管理法规、规章、公约和公共道德规范P182

3、有义务遵守城市公共道德规范,发扬良好的道德风范P182 市民政治权利的保障P183

1、选举权P184

2、罢免权P184

3、在市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市民可以通过一引起行政法规,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4、市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也有法律和制度保障(如“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权利的有效实现)

市经济与劳动权利的保障P185

1、通过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保障

2、通过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保障

3、市民的知识产权也有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障P187

1、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4、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5、

6、。。。P188 市民权利的自我保护P189

1、市民要知道到哪里去起诉

2、市民起诉时须明确自己提供的基本材料

3、市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市民参政的主要内容P192 市民参政的意义P193

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市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方式P197

1、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广开言路,创造意见表达的途径和条件

2、大力开发市民智力、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3、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

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P198

1、个人联系渠道

2、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3、集团参与渠道

4、市民监督渠道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1、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2、市政职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3、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市政职能的特征P202

1、广泛性特点

2、服务性特点

3、规范性特点

4、城市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具有自主性特点

5、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市政职能的意义P203

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2、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城市职能的分类标准P205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8、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的原则

9、城市建设与国家、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内容P242

1、城市总体规划

2、城市分区规划(意义)

3、城市详细规划(意义)

国家的管理机构P249

我国建设部的城市规划局是国家对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省、自治区政府的建设委员会或城乡建设厅负责省、自治区内各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下设城市规划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在直辖市中,北京、上海两市的政府设置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决策、协调、制定地方行政规章等工作,另设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省会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多数地级市的市政府,都设立了城市规划管理局,以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对规划区内土地的城市规划管理P251

1、对建设用地提出选址意见书

2、审定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中的用地位置和界限

3、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对土地的其他方面城市规划管理

对规划区内建筑的城市规划管理

1、对一般建筑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管线铺设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道路桥梁施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对建筑的其他方面城市规划管理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特点P280

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3、无论实行哪一种经营管理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

城市灾害管理的作用P282

1、保护生产设施

2、保护市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保护基础设施,保卫城市的安全和国家的物质财富

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P283

1、建全领导体制----城市政府强有力的、高效的领导体制,是搞好灾害管理的前提条件

2、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是搞好灾害管理的中坚力量

3、储备救灾物资----储备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搞好灾害管理的物资保障

4、普及防灾知识----普及防灾知识,发动群众参与防灾工作,组织市民开展救灾演习,是搞好灾害管理的基础

5、防灾救灾法制化----实现防灾救灾工作法制化,是城市灾害管理的制度保证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环境污染种类P299

1、空气污染

2、水域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5、土壤污染

市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责P301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内容P302

1、排污管理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三同时”制度,即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6、污染赔偿制度

7、环境监测制度

8、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9、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绿化的保护作用P305

1、净化空气

2、减弱噪声

3、净化污水

4、调节小气候

5、防止火灾

6、监测环境污染

7、保持水土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作用P309

1、保护着市民的身体健康

2、保持着城市的整洁面貌,有利于城市的对外交往和发展旅游业

3、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门,它陶治和展示着一个城市市民的高尚情操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正确认识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P317 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P317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计划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经济管理的原则P319

1、取得最佳城市经济效益的原则

2、政企分开的原则

3、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

4、条块结合的原则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P321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

5、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P322

1、政企职责不分,造成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

2、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城市经济组织结构的封闭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

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

5、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财政的职能和作用P324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城市财政的作用P325

1、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

2、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3、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建立规范、完善、彻底的分税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P327

1、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现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4、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P328

1、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在合理确定的地方财政收支基础上,科学地核定地方上解和补助地方的数额,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调节地区结构和分配结构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市场管理的主要任务P335

1、调查研究市场,提供市场管理信息

2、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

3、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4、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5、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城市市场管理的意义P335

1、搞好城市市场管理有利于维护城市经济秩序

2、搞好城市市场管理有利于城市企业生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搞好城市市场管理有利于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城市市场管理的原则P337

1、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

2、依法管理市场的原则

3、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

4、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不正当竞争的类型P338

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和范围P340 消费者协会的职能P342 经营者定价的原则P344 政府定价的原则P345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定价行为的具体分工P346

城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的职权P347 城市土地管理的任务P348

维护城市土地的社会主义国有制,调整城市土地关系,保护和开发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管理的必要性P248

1、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城市土地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P349

1、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2、城市土地的行政、经济、法制管理

3、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

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的条件P357 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坚持的原则P358

1、“认地不认人”原则

2、房、地产一致原则

3、效益不可损原则

中国城市传统住房制度的特征P361 城市传统住房制度的弊端P362

1、住房建设投资欠账太多,城市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

2、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城市住房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3、刺激了住房需求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住房分配不公

4、扭曲了居民的消费结构,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P364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市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P364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4、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有序化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

2、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3、有利于落实城市计划生育

4、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P382

1、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必然要求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P383

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3、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

4、社会保障基金化的原则

5、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与思路P384

目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

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使社会保障事业走向社会化、基金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基本思路:P384 社区的构成要素P386

1、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地域

2、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

3、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

4、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积淀

5、居住人群对居住地的情感沟通和心理认同

城市社区主要的特点P386 城市社区的类型P387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社区管理的内容P388

1、管理属性的多重性

2、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3、管理实践的参与性

4、管理过程的系统性

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P391

1、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通过社区规范来调解和整合社区中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纠葛

2、有利于培育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

4、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推进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城市卫生的构成P417

1、环境卫生(大气、水、土壤、城乡规划建设和生活居住条件等)

2、劳动卫生(也称生产卫生,指生产劳动场所和活动过程中诸因素对生产劳动者的健康的影响)

3、生活卫生(家庭、社会活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诸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卫生发展管理的内容P422

1、社会和经济体制

2、制定卫生政策

3、制定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

4、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

5、评价与调整规划

6、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城市卫生的分类管理P423

1、医事管理

2、卫生防疫管理

3、药政管理

4、妇幼卫生管理

我国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P424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随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P424

1、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3、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4、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423

1、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2、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3、积极推进配套制度的改革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推荐第6篇:现代市政学

现代市政学

1.市政p4: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的特征:P5

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机关,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行政建制是整个国家行政层级中的具体环节。既要坚

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保证政令统一,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和实施辖区内的方针政策,维护本市的正当利益,代表或反映市民利益。

3.城市的含义:P19

从广义的层次来说,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城市可以理解为乡村以外的一切大型聚落,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个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从市政学的角度看(狭义),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成为城市。

4.城市的特征:P19

①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②城市运行的复杂性③城市系统的开放行

④城市文化构成的异质性⑤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5.城市化:P25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6.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P31

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辅的机制

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

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

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

7.城市的行政级别(依据城市的行政地位、城市的类别划分):P42

①直辖市②副省级市③地级市④县级市⑤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直辖市是同省平级的行政单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副省级市:副省级市是在不改变省辖市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全部单列,直接纳入国家计划综合平衡,并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管理经济上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权限,直接参加全国性的会议的一类城市。地级市:宪法和法律上称“设区的市”,这类城市法律地位在省、县之间,隶属省、自治区领导。县级市:法律上称“不设区的市”,是与县、民族自治县相平行的城市行政区。除此之外,香港和澳门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属于特别行政。

城市文化:是指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

8.市政组织体现的特征、构成:P48

所谓市政组织体制,是指参与市政行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包括城市政权组织、政党组织、政治社团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市政主体是多元的,从存在形式看,既有个体的市民,也有集体形式的组织,这些市政主体共同构成市政体系。其中市政组织体系是市政体系

的主要组成部分。市政组织主体分为两类:一是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机关;二是非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包括城市中的政党、政治社团等组织。

国家政权机关: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政府c、人民法院d、人民检察院

非国家政权机关:a、中国共产党b、民主党派c、政治社团d、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行政主体的分类:P48

① 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机关

② 非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城市中的政党、政治和社团

10.市政职能:即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11.市政职能的特征:P68

1)从历史变迁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动态性和扩张性

2)从职能内容和实现方式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3)从城市的地位表现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双重性和差异性

4)从城市发展的要求来看,市政职能具有规范性和服务性

12.当前市政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P76

1)从市政职能的范围来看,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过大

2)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城市政府缺乏自主权

3)从市政职能的重心来看,城市政府的职能界定不合理

4)从市政职能的履行来看,实现方式较为单一

1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85

基本特征:1)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建制性质单一

2)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权利

3)市政体制类型多样,形式灵活

4)城市官员一般由市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5)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营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

重要形式:①市长—议会制②议会—市长制③市长会制④市委员会制⑤市经理制

14.我国市政体制的特点:P91

1)城乡合制,建制性质双重2)不同建制,行政地位不一

3) 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4)中共市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15.城市规划的含义:P107

就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P107

16.城市规划的特点:P107

①战略性和政策性②科学性和预见性

③系统性和综合性④区域性和特色性⑤动态性和阶段性

17.城市规划的作用:P109

①指导城市各项基本建设②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③促进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效益④保障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⑤提供政府依法行使职能的依据

18.房产管理的基本内容:P143

①城市住房规划管理②房地产开发管理③房地产交易管理④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⑤房产物业管理

19.完善我国城市住房保障的几个方面:P153

①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保障住房的法制化

②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

③组建职能管理机构,促进部门间的协调

④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建立过层次、多渠道的财政投入体系

⑤扩大保障对象的范围,完善规范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的管理

⑥加强监督和程序规范,建立保障性住房监督管理机制

20.我国城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P170

①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完善税制,规范财政收入体系

②优化支出结构,有效满足社会改革需要

③进一步完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调控能力

④改革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⑤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2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特征及其作用

⑪含义:是为城市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设施的总称,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⑫特征: ①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②能力形成的同步性和建设的超前性

③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④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垄断性

⑬作用:①为城市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条件②为市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

③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④为城市提高聚集效益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⑤是城市辐射效益实现的条件和前提

22.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P187

①城市公用事业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改革的系统性在政策法规

②投资能力明显不足,与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③垄断现象依然存在,有效竞争体制尚未形成

④城市公用事业价格体系不合理,缺乏激励性定价机制

⑤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23.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P198

①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②交通资源供给和交通需求管理相结合原则

③交通分离和交通连续原则④交通管理主体的多元参与原则

24.城市交通过了面临的突出问题:P204

①城市化进程加快,私人汽车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②城市化交通结构不合理,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③城市交通过了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交通管理要求

25.改善城市交通管理的思路:P207

①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和调控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②由注重交通供给向重视交通需求转变,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③深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④深化城市交通的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市交通发展需求

⑤制定协调的交通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⑥借助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和设备,提供交通管理水平

26.促进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举措:P211

①建设“公交城市”②提高路网承载能力③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

④推进交通精细化管理⑤推进交通文明建设

27.我国城市环境管理面临的挑战:P220

①城市大气污染严重②城市水体污染严重③城市的噪声污染严重

④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问题将构成主要环境隐患

28.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措施:P225

①城市发展理念的真正转变②城市经济结构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③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④环境保护制度的问题与改进

⑤管理对象的及时调整⑥改进管理手段和方式

29.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坚持的基本原则:P263

特征:①复杂性②系统性③时代性④长期性⑤联动性

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的原则②法律至上的原则

③政府主导的原则④防治结合的原则⑤整体联动的原则

30.城市灾害管理的原则:P272

①以人为本的原则②防治结合的原则③针对性和综合性原则

④权威领导和责任明确有机结合的原则⑤预案准备与权变原则

⑥可操作性原则

31.城市文化的结构、层次的划分:P320

1)城市的物质文化。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它由城市中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

2)城市的制度文化。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城市制度是城市文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后的一种结果,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实体性表现形式。

3)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城市精神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综合,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32.数字城市:P329

含义: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它是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从而为城市政府、企业、市民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促进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点:①开放性②虚拟性

作用:①将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②将实现城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③将促进城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发展现状及问题:

①理论研究滞后②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各自为政③人才匮乏

④城市“数字鸿沟”的阻碍导致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

促进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对策选择:

①加强对数字城市理论的研究

②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③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弥合数字鸿沟

④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32.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P335

①资本条件②产业结构③科学技术④基础设施⑤制度环境

⑥城市治理⑦企业管理⑧城市文化⑨开放程度⑩区位因素

章节补充知识

1、市长——议会制:市长——议会制又称市长制,市政府与市议会分立,分别行使行政权与议决权,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美国、法国的城市为典型。

其基本特征如下:

A、市长和市议会都有选民选举产生,市长和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长官不得兼任市议员。

B、职能部门的长官由市长任免并对市长负责。

C、市长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

D、部分城市的市长有准司法权。

E、部分大城市为加强管理,市长可以任命一位专业人士担任首席行政官由他根据市长的授权,处理市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并对市长负责。

优点:市长拥有较大的权力,有利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效率。

缺点:市长大权在握,市议会往往缺乏足够的制约能力容易引起市长专权;

市长与议会之间的关系较难处理,二者容易产生矛盾。

2、议会——市长制:又称弱市长制,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别设立,市议会的地位高于市长。日本各城市为典型。其基本特征如下:

A、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选民选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B、市长任命某些部门长官必须征得议会同意。

C、市议会可依职权向市长和市政府提出建议,建议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

D、市议会可自主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市长反对无效。

E、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准司法性的调查权。

F、市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要求市长辞职,市长可以在限期内解散市议会,但如果新选举的市议会再次通过不信任案,市长就必须辞职。

G、涉及市民切身利益与责任重大的行政机关对市长和市议会双重负责。

优点:市议会与市政府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防止市长专断,也可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缺点:工作中可能造成市议会与市政府的相互牵制,降低工作效率。

3、市议会制: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市议会就是市政府,市议会兼行行政权和议决权。以英国各市为典型。其基本特征就是:

A、市议会有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B、从市议员中选举一名市议会议长,即市长

C、市议会的委员会兼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部分职能 D、市议会有行政部门的人事任用权优点:有利于提高市议会的权威性,加强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降低内耗。

缺点:缺乏一个统一调度的行政首长,各部门的工作难以协调,不利于兼顾统筹,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4、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权和行政权。美国许多城市实行市委员会制。其基本特征是:

A、市委员有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

B、市委员会推选一位委员担任主席,主持日常会议,也是名义上的该市市长。

C、市委员即市议员,又主管一个或多个工作部门的工作,对本部门的工作有独立的领导权,就本部门的工作队市委员会负责。

D、市委员会拥有部门长官的任免权,市委员拥有对本部门行政官员的任免权。

优点: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有利于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缺点:没有行政核心,不利于统一指挥、统筹兼顾;市委员地位平等,有时关系难以协调。

5、市经理制:市经理制是模仿企业组织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市政体制,由一会聘任以为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专门行使政权,但他不是市长。美国部分中小城市实行这种体制。特征:A、市议会由市民选举的议员组成,市议会行使议决权。

B、市经理有市议会公开招聘,并对市议会负责,必须执行市议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C、市经理并非市长。

优点: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扩大了选择范围,有利于招聘到更多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改善管理效果;市经理专门处理专业性和技术性行政问题,市议会负责处理政治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吧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分开。

缺点:政治问题与管理问题往往是难以彻底分开的,市经理与市议会的分离反而会加大处理这些问题的难度;对于某些问题,市议会从政治角度出发,市经理从管理角度出发,往往会产生分歧和矛盾。

推荐第7篇:《市政学》小结

《市政管理学》主要内容小结 第一章

1、城市与市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城市(city)——居民以非农业生产为主,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概念,是一种历史存在、一种空间现象。

市(municipality)——是一个行政、政治和法律概念,它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条件 ,按照法定程序设置在城市地区的地方行政建制。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的术语。

2、市政管理的含义及原则

含义:所谓市政管理,即城市公共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包括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所有领域. ※原则:以人为本,系统管理

法治透明,利益平衡

公众参与,成本效益

3、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与城市化,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客体,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 第二章

1、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含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特征:◆生产要素的高聚集性

◆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2、※城市功能的类型及影响因素。(1)共同功能 (2)主导功能 (3)特殊功能 (4)综合功能

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和能源、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3、城市规模的含义。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而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人口规模。

4、城市类型划分。

1 按照城市性质或功能分类

(1)综合性城市 (2)工业城市 (3)交通港口(4)商业金融城市 (5)风景旅游城市(6)科学文化城市 ※2.按照城市行政地位分类.(1)直辖市(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 ※3.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类.(1)超大城市(1000)(2)特大城市(500-1000)(3)大城市(100-500)(4)中等城(50-100)(5)小城市(50)

4 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

(1)沿海城市(2)内地城市(3)边境城市

5、城市化的模式(分类)。向心/离心,郊区化,逆城市化的不同,出现特定背景/原因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 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 积极型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低度城市化 从城市人口流向看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6、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最突出:政府主导型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①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受政府控制 ②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受政府控制

③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④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

(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地区差异显著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一国两策。城乡分治”) (6)中国城市化呈现多个演变阶段交叉进行的现象

7、中国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1) 20C80s以来的争议:重点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大战略;多元模式

2) 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3) 调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多元复合型城市化道路)

4) 创新:21C以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最大限度发挥大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007年《城乡规划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多元复合型城市化道路 即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国家投资的“自上而下”城市化和地方开发的“自下而上”城市化相结合,形成大中小城市发展并举,城市规模、数量和质量并重,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应当逐步建立起以大城市为龙头,中等城市为中心,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 第三章

1、西方国家城市自治制度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城市自治,是指中央(联邦)政府或上级政府依法将城市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力,交给经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自治机关,由该自治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的城市管理制度。

特点:依法划定城市自治机关的自治职权 市自治机关由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市政府负有推行城市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

市政府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越权干预

不同城市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

2、发达国家市政体制的共性特点

1) 城市政府为相对独立的基层行政单位 2) 城市政府普遍享有自治权力 3) 议会在市政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4) 实行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体制

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类型评析。(市经理制、市长议会制)

1、议会市长制(council-mayor form)

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包括主持议会会议、出席重要庆典活动、会见重要宾客、授予荣誉称号等。如日本各城市、美国和德国部分城市。又称“弱市长制”。 基本特征(以日本为例)

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市议员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市长可要求复议,但在议会以2/3重新通过后,市长必须接受。

市议会拥有对市长任免市政府一部分工作部门首长的同意权。如市长助理、监察委员等。

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建议权。

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调查权。

市议会拥有通过不信任案而要求市长辞职的权力。

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序列的特别行政机关对市议会和市长双重负责。

优点: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

缺点: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市政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市政容易为政治斗争影响。 ※

2、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 form)

实行市长议会制的城市,其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如法国各城市、美国多数大城市、德国部分城市等。又称“强市长制”。 法国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市议会选举一位市议员为市长,但不能罢免市长,而只能由中央的内政部长罢免。

市长兼任市议会议长。

市长有某种独立的立法权。

市长在执行市议会的决议方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美国的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市长和市议员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首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市长有权独立任免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他们只对市长负责

市的财政预算权主要掌握在市长手中

市长有立法权

在部分城市,市长有准司法权。

在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CAO )。 优点:市政府由行政首长进行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是强市长制的健全,对于大城市来说,既要处理政治关系,又要搞好行政管理,比较实用。 缺点:由于市长大权在握,市议会的制约力较弱,容易引起市长专权并激化府会矛盾 。

3、市议会制(council form)

市议会制由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市议会就是市政府。如英国各城市、加拿大多数城市。 基本特征:

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市议会行使立法权、议决权、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以及监督行政权等。

由市议员选举少数知名人士为名誉参议员

由市议员和名誉参议员选举他们当中一位为市议会议长,即市长。市长无实权。

市议会的委员会相当于市政府的工作部门 。

市议会选举任免若干行政长官,聘任一些行政职员 。

优点: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

缺点: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市政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对行政效率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4、市委员会制

市委员会制类似于市议会制,即由市委员会兼行市政管理的议决权和执行权。市委员会制与市议会制的区别在于,市委员会的成员并非都是由市民选举产生,也可能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如美国3%的小城市、特区普遍实行这种体制。 基本特征

由市民选举或上层政府任命产生市委员,组成市委员会。市委员会集体对选民负责。

市长即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也可从委员会成员中推选产生。

每个市委员兼任一个或几个行政部门的首长。

市委员会表决任免若干位较重要的行政长官,包括市秘书、市司库、市审计、市检察官和市学务委员会委员等,他们对市委员会负责。市委员会制优缺点与市议会制类似。近年来,美国的市委员会制正在走向衰亡。

5、议会经理制(council-manger form)

市议会聘任一位市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又称市经理制。 基本特征

市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人数很少且党派色彩很弱。

市议会行使议决权以及对市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管。

市议会公开招聘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市经理对市议会负责,必须执行市议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市议会议长兼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职权,也无权干预市经理的工作。

美国部分中等城市和多数小城市实行这种市政体制。 优点:

①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②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③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减少纳税人支出。

④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有利于将政府的“掌舵”职能与“划桨”职能分开。 缺点:

①市议会不能有效聚合各种利益和正确把握政策方向时,市经理往往无能为力。 ②尽管从制度设计上讲,市经理不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但专职工作的城市经理往往会向兼职性质的市议会提出相当多的政策建议。

③选民只能通过间接途径对政策执行施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回应性。

4、※西方国家大都市地区的市政管理模式的类型 改革措施主要有:

1、市政府下设分区政府,如美国纽约、法国巴黎、马赛和里昂, 日本的东京和政令指定市都设有市辖区。

2、市政府与市镇缔结联盟:

(1)大城市兼并周围的郊区(2)市县联盟、市镇联盟(3)特别功能都市服务区

3、市政府与市镇分立合作:

(1)签订合作协议(2)职能转移(3)都市政府联合会 第四章

1、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与西方相比 总体上属于“城乡合治型” 的市政管理体制

1、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2、市政组织设置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

5、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全能性

2、※中国城市的行政层级划分划分中关注副省级市有哪些

(1)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我国城市型政区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直接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的市

(2)副省级市:副省级市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方面,拥有相当于省级的权限。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等15个城市,在隶属关系上仍由所在省政府领导。

(3)地级市:行政级别介于省与县之间,行政地位相当于地区或自治州一级的市。地级市在法律上属于省(自治区)辖市的范畴。 (4)县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县一级的市。

3、当代中国市政管理的权力系统与非权力系统的构成。1、市政管理的权力系统 执政党组织--中共市委员会

政府组织--城市行政机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城市权力机关→市人民政府

城市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 市人民检察院 ※

2、市政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非权力政治系统 : (1)市人民团体 (2)居民委员会

(3)民主党派组织和政治协商会议 非权力社会系统: (4)营利性企业 (5)非营利性组织 (6)市民 ※

4、市民参政的定义、途径与渠道。

定义:市民参政,亦称公众参与,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或阻止某些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最重要、最权威的形式) 行政参与 社会参与

途径和渠道:(1)市民的利益表达是指城市公民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执掌者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要求的行为。 方式:个体表达,集体表达 渠道:

个人联系渠道 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大众传媒和内部通报渠道 抗议示威

5、街-居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理解)p13-p15 1街道-居委会体制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运作缺少法律依据

街道办事处普遍存在“责大权小”的问题 街-居体制管理与居委会的法定地位存在矛盾 2 城市基层治理的改革探索 关于街道办事处改革的争议

建成一级政府,实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

变成政权实体,把区一级变成派出机关(“虚区实街”)

维持原派出机构性质,重点放在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强化职能上。

取消街道办,缩小区的管辖范围,由区政府直接指导社区建设,实行“二级政府,二级管理”体制

6、“市领导县”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理解)

演变:建国初期,北京、天津、旅大(今大连)、等市曾实行过市领导县体制。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领导县的市仅限于部分直辖市、省会和个别大城市。

1959年9月17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市领导县体制.

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中向全国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当年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开始在全国试行。

到2006年底,除港澳台和海南省外,我国其他30个省级行政区都实行了市管县 体制,全国2860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的2/3强分别由283个地级市实施管理,市 作为一级完全意义上的政府在我国已俨然被确立,由此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 市管县体制。

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利弊分析

我国在1980年代推行市管县体制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一体制沟通城乡经济联系,由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带动周围“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这一体制设计的初衷无疑很好,但市领导县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却经常存在着城区侵占县域和农村利益的现象。 利 加强了行政管理 形成了经济活力 统一了城乡规划 弊

增加了管理层次,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大 市职能定位不清,不公平竞争加剧市县矛盾 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有限

城乡合治不利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缺乏宪法依据 省直管县论 市协县论 扩权强县论 复合行政论 第五章

1、城市规划定义及作用

定义:所谓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而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部署。 作用:

1、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

3、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4、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5、有利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

6、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

2、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 霍华德 提出了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 1898《明日的花园城市》

20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第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规划大纲 1978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马丘比丘宪章》

3、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

1、协调原则

2、效益原则

3、节约原则

4、人文原则

5、生态原则

4、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多元利益博弈、公共利益问题(理解) 城市政府的利益诉求 政府官员的利益诉求 城市规划师的利益诉求 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普通市民的利益诉求

城市规划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公共利益是包括私权在内任何制度与政策的追求目标,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由公权力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干预行为,必然以公共利益为归属。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整私人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根源在于城市规划的制度缺失,而导致这些制度安排的深层次根源不仅有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动态变化的因素,又有法制不健全的因素,更有我国历史人文观念的因素。历史本位思想传承--集体利益至上;价值观取向--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公平与效率;信息不对称。 城市规划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公众参与,这是城市规划民主化的核心,是私权利诉求的制度保障; 二是高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这是城市规划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公权力的有效约束; 三是城市规划法治化建设,这是城市规划利益的综合协调机制,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

5、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理念变革 理念变革:

1、维护多元利益平衡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推行“四条线”管制方法, 保护城市不可再生资源

4、导入理性预期收益管理,有效经营城市资产

5、扩大公众参与渠道

6、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减少规划修编的随意性 7 加强对规划机构的监督 挑战:

1、城市发展存在过度蔓延危机

2、城市建筑呈现个性特色危机

3、旧城改造人为地隔断历史文脉

4、城市交通呈现拥堵危机

5、城市房地产存在泡沫危机

6、城市环境面临生态危机 第六章

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范畴、特点、作用。

概念: 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范畴: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暖气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特点:

1、公用性和公益性

2、自然垄断性

3、成本沉淀性

4、超前性和系统性

5、不可移动性

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发挥城市多元功能的物质基础

2、城市基础设施是形成经济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

3、城市基础设施是提高市民福利水平的物质条件

4、城市基础设施是实现正外部效应(城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2、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财政预算 银行贷款 市政债券 城市经营 使用者付费 民间资本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均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方式落后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缺少政策配套

4、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运营模式

公办公营 公私合作 私人经营

5、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理解)

投资主体多元化BOT模式 资金来源多元化 公用事业商品化 经营管理企业化

6、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问题。(理解) 含义: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是指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等非国有资本进入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

优势:提高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为市民提高多元化的服务选择、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主要形式:公私合作(PPP & BOT模式)

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政府不以直接投资者或直接借款人的身份介入项目,而是通过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市场优惠\\特许经营权或授予管理权等方式,来组织基础设施供给的投融资机制) 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发生很大转换:

☆由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者转变为间接投资者 ☆由主要债务人转变为项目投融资信用保证者

☆由具体项目的经营管理者转变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设计者和项目实施的质量监管者 第七章

1、城市土地的含义、分类及特征

含义: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区域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空间的总和。 狭义的城市土地仅指城市市区即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 分类:我国城市土地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化用地(G)、特殊用地(D)等。 特性

1、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适用的差异性 (3)土地利用的耐久性

2、城市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价值的区位效益性 (3)边际效益的递减性 (4)土地价值的资本性

2、城市土地使用空间结构的模式

(1)同心圆模式:这类城市的不同用途土地围绕着单一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成为圆形区域。其核心区域被称为中心商务区(CBD).(2)放射形模式:放射扇形模式是同心圆模式受到交通线作用而形成的沿着交通线向外延伸的土地使用格局。它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形成了沿铁路、公路和河流的放射扇形模式。 (3)多中心模式:随着城市用地、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许多大城市不仅只有一个核心,而是存在多个相对分离的中心。其中,有一个中心在规模和重要性上具有较大优势,其他中心处于亚中心或副中心的地位。多中心格局并不排斥同心圆模式的存在,城市内的多个副中心都可能具有同心圆模式的特征。

3、我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 ☆1土地所有权 体现:

占有:指权利主体对土地的掌握和控制

使用:按照土地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事实上的利用和运用 收益:即基于行使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经济收入 处分:即决定土地在法律上的命运。 ☆2土地使用权

支配权:是对土地的利用和控制的权利,它必须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进行,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

收益权:是使用人享有使用土地所取得的经济收入。 处分权:依照法律和合同规定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

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属集体所有。

4、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原则、税费) 原则:坚持城市土地单一的国家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特殊用地无偿划拨

下列建设用地,经城市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 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税费 土地出让金 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费 土地收益金

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

5、依法免缴土地使用税的相关规定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二)由财政机关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四)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五)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

(六)经批准开山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10年;

(七)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

6、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及分类土地市场三级 一级市场。是国家以城市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把一定时期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批租或出让给城市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国家与城市土地的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纵向流动,具有垄断性质。 二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的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具有经营性。表现为获得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或通过建设商品房间接地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

三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具有消费性质。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间接地使城市土地进入市场流通。

7、※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方式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或划拨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通过买卖、赠与或其他合法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 1出售 2交换 3赠与

4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5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合作建房 6因企业被收购、兼并或合并,房地产权属随之转移的 7以房地产抵债的 8其他(继承)

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 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 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协议 招标 拍卖 挂牌

8、中国城市住房保障的基本框架及制度创新 基本框架:住房公积金 住房货币补贴

经济适用住房 廉租房

“两限”商品房 公共租赁住房 制度创新: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制定专门法律明确政府住房保障责任 实现以租借方式为主的住房保障改革

改变政府补贴方式,从间接补助走向直接

补贴(“砖头”补贴走向“人头”补贴)

完善社会资金投入住房保障的政策体系 第八章

1、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户籍管理 居民身份证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 人口普查与预测 计划生育管理

2、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

流动人口规模大 以经济性流动为主导 人口流动周期长 ※呈现梯度流动特征 正面效应

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形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弥补劳动力短缺 促进了商品市场繁荣,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市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农村的扩散和传播 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 负面效应

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负荷,加剧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供需缺口 对社会治安的不利影响 计划生育问题

主要管理制度和措施

外来人口登记制度 单位制管理制度

社区制管理制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

3、※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中心任务 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是中任务。

4、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1) 社会保险:强制性,年老、疾病、生育、工伤、残疾、死亡、失业 2) 社会救助:单向性

3) 社会优抚:对象的特殊性 4) 社会福利:普遍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

1、投保资助型保障模式(“传统型”):德国、美国

2、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英国以及北欧国家

3、国家统筹型保障模式:前苏联首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4、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新加坡

6、※城市社区的类型

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功能社区

三种社区的界限并非总是鲜明固定的,它们的边界有时是重合的,有时则是交错的。由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活动愈发频繁,人口流动日渐增强,社区的边界也变动不定。因而,对社区的管理也不断发生变化。

7、社区服务的供给机制(理解) A 公共服务供给-无偿供给 B 公益服务供给-介于无偿和有偿之间 C 商业服务供给-“使用者付费” 第九章

1、我国城市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机构:城市政府的环保局及其下属各区,县的环保机构 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管理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污染赔偿制度 7.环境监测制度 8.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2、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受到限制 环境问题的信息捕获能力有限 城市环境决策的民主性不足 环境管理和政策执行不力

3、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末端整治模式 预防整治模式 合作治理模式

4、城市垃圾管理的目标 减量化、资源和和无害化 第十章

1、公共服务的分类

根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 根据个人对公共服务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内,政府应该提供的最低水准的公共服务,它具有明确的标准界定。

2、市场机制与公共服务供给(理解) 1 纯公共服务与市场失灵(“搭便车”) 2准公共服务的私人提供(“选择性进入”)

3、底线公共服务的政策选择

明确界定底线公共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 加大社会性支出比重,收缩维持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的比重

底线公共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公共服务需求则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 拓展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保障社会多元利益和谐共存

4、我国城市社会事业管理的特征 性质地位的行政化 经费来源的财政化 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 服务运行低效化

5、中国城市社会事业改革的方向 1 公共服务市场化趋势 2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改革 公共服务运营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公共服务生产方式多样化 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制度化

6、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行政执行类 行政机构 社会公益类 NPO 生产经营类 企业

推荐第8篇:市政学(推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也越来越多,其所带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提高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的积极作用,客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或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其效率和水平,实现市政管理现代化,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城市管理,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就是政府最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5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要求深圳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作为今后着力抓好的七个重点工作之一。市委书记李鸿忠要求深圳的城市管理瞄准欧美、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市长许宗衡对深圳的城市管理提出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建设效益深圳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拓展城市功能空间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开发无形资源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

一、制约我国城市管理效能的问题

㈠城市管理观念落后。

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生态主导,缺乏规划意识与规划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并存,城市管理容易受利益驱使,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向建设低头。由于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拉链工程”、违法建筑、乱摆卖、乱张贴、乱停乱靠现象不断产生。

㈡城市管理体制落后。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职能交叉,关系不顺,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交叉管理综合症。财权在“条条”,事权在“块块”,“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建、管、养

1一体,等、靠、要并存,僵化落后的城市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城市功能的发挥。

㈢城市管理机制落后。行业垄断、政企不分、政府保护,培养了公用事业单位的优越感和依赖感,市政单位事业性质所形成的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公用企事业单位丧失了激励约束机制,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管理不善靠财政补贴,经营不善靠涨价,人头费挤占养护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兼而有之。

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简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忽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方式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上,缺乏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城市管理的指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不健全或功能难以发挥。

㈤城市管理评价标准落后。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和专业化评价机构,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由于缺少群众广泛参与,使检查评比运动化、形式化,使中心区与边缘区、重点部位与非重点部位、主要路段与非主要路段、节假日与非节假日、检查前与检查后,在城市管理效果上形成强烈反差。

二、市政管理应树立的理念

㈠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营运效率,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降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

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㈢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块特殊的大型国有资产,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世界城市管理经验,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

㈣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树立系统管理意识,处理好城市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关系,做到宏观管理超前,

中观管理规范,微观管理精细。

三、城市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㈠转变管理观念,理顺管理体制。

坚持集中统一,协商高效的原则,从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功能、有利于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出发,明确职责,建立高效运行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短期与长期效益共存的管理格局

㈡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

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城市管理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其中的经济手段要求城市管理的职能体系能够更多地体现经济杠杆的作用,实现间接管理。而法律手段则是为了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当然,其途径是要注重法律法规的运用。

㈢精简组织机构。

市场经济使城市管理也要与成本和效率挂勾起来。一定规模的行政组织机构与管理人员队伍必须与社会资源和财力相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机构编制部门不但要健全相关的法制,而且还要按照最低数量原则设置部门和职位,科学地分解职能:一方面是控制机构数量;另一方面是压缩人员编制,减少职位设置,杜绝闲职和冗员,做到每个职位都定事定责。

㈣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结构。

现代管理与信息的关系非常密切,信息是决策、执行、沟通、检验反馈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依据。城市管理正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总结,才能加深了解和把握管理对象及外部环境,通过检查和调整,不断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㈤加强城市管理中责权利方面管理。

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要重视基层管理机构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赋予其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

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

要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逐步改变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加强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要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㈦加强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的社会整合,社会管理,社会

服务功能。顺应政治体制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培育基层社区服务组织,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进程。

㈧加强城市社会综合治理。

要强化城市安全管理,创建和谐人居环境。加强午夜管理,形成完整的治安防范体系。要加大交通秩序整治的力度,严格行车秩序,持续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治理。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促进城市窗口形象建设,取缔占道经营。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

㈨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为了很好的完成各项服务工作,城市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现代科学管理素质的培养,把管理工作从传统经验型转变到现代科学管理型。

推荐第9篇:市政学案例分析

市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1.我国市政体制中代议机构、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

(1)材料中,市政体制中的代议机构指的省人大。在市政体制中,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广大市民行使国家权力。城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他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向其报告工作。

(2)材料中涉及的行政机构主要指的是民政厅、卫生厅和国务院,即政府。在市政体制中,市政府是最主要的市政主体,是市政活动的最主要承担者。

(3)H省民政厅是国务院的下级机关,下级就必须接受上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二者是严格的上下级隶书关系,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全国人大与H 省人大也是上下级的代议制机构关系。

(4)市人民政府是本级人大的执行机关,就必须执行本级人民大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它们的领导与监督。在本材料中,H省的民政厅和卫生厅是H省人大的执行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与全国人大也是如此。该省人大新修订后的《条例》保留了强制婚检,作为该省人大的执行机关,H省民政厅应当执行这一决议。

2.市政体制在调整市政主体关系的作用。

(1)市政体制的核心是权责配置问题。它反映了国家权力在城市行政区的配置以及城市内部各主体、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是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支撑城市系统的基本框架。

(2)城市中政党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领导,以及城市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市政体制来体现的。政党组织领导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城市其他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引起城市政权组织的调整。市政体制通过对城市个市政主体关系的调整来巩固政权,管理城市。

3.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市政主体之间利益的冲突?

案例中H省民政厅以新《母婴保健条例》违背国务院的《婚姻登记条例》为由拒绝执行省人大修订的新《母婴保健条例》,而国务院的《婚姻登记条例》和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与全国人大通过的《母婴保健法》也有不相协调之处。

我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行政权力的扩张,具有一定的行政立法权,以及立法程序的不科学。在国务院在出台行政法规《婚姻登记条例》时,没有认真审查是否与法律有相背离之处,严格的说,它是不合法的。而省民政部门也无视省人大的相关地方法律,依照国务院的《婚姻登记条例》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实际上也缺乏合法性。H省人大在修订新《条例》时,主要涉及的部门-

民政部门事先竟然不知道,条例中有关强制婚检的内容,也没有体现民政部门的意见和态度,这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其合理性与合法性。

另外对于该省民政部门来讲,国务院是上级,由其制定的行政法规必须执行;而该生人大作为省权力机关,它所制定的地方法规也应当执行。正常情况下行政法规与地方法规并不冲突,可一旦冲突,就出现两个标准、双头领导的现象,正如案例中民政部门的处境一般。

4.如何发挥我国市政体制的优势来解决本例中的冲突?

(1)我国法律规定,市人大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和议决。在市政体制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市人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立法上。加强法律法规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以保证与地位更高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不相违背。同时应该加强对本级政府机关的监督。

(2)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组织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作为城市领导核心,市委通过设在各部门的党组控制和领导城市国家机构的日常工作。城市国家机构中的重要问题一般都由中共市委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市委在领导控制国家机构的同时应发挥对其他市政主体的利益关系有一个动态调整的作用。

(3)应加强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的参与作用。H省人大的新《条例》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这说明了该法规没有完全体现民意。今后在城市管理中,市政决策应该充分的了解民意,以提高市政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案例二:

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所处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运转的。在城市中,中共市委虽不是城市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但却拥有着对所有国家机构的绝对领导权。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 城市国家机构工作的重大问题一般都由中共市委及其常委会讨论决

定。

(2) 市委通过设在各部门的党组控制和领导城市国家机构的日常工作。

(3) 市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领导干部候选人由中共市委向市人大及其常

委推荐。

(4) 市长一般兼任市委副书记,处于市委的领导下,从组织上保证市政府

贯彻执行市委的决定。

(5) 公安局、司法局与法院、检察院接受市委的政法委的领导。

(6) 中共市委还通过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工作的大量中共党员,保证和带动

国家机构工作人员与市委保持一致。

(7) 除了国家政权,中共市委还对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加强领导。

2.分析三位苏州市委书记市政管理风格以及他们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1)梁保华:稳定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大方向同时稳定苏州干部队伍。表现为大力招商引资和大幅度调动干部队伍。

(2)陈德铭:对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常抓不懈;加强苏州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退二进三进行老城区改造。

(3)王珉:在继续引入外资的同时发展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改变单一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形成多条腿走路。

(4)三位市委书记植根于现实、实时实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 案例三:

1.深入认识市政决策过程。

我国最主要的市政决策主体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决策过程实际是这三大主体未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方案的拟定与抉择的过程。

市政决策具体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公共问题的提出与认定、解决方案的拟定、方案的评价、方案的优化、方案的抉择、政策的合法化。在市政决策的实际过程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三者对市政决策的影响力大小不同,影响的侧重点表现在环节上也有所不同。

此外,其他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等通过政治协商会议或其他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摄政决策过程。

2.市政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体缺失、程序不当等问题。

(1)在市政决策中,市委是重大决策的核心主体。重大的市政决策,一般经由市政府办公室会议等方式讨论后再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也有一些重大的市政决策,先由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处理原则或大体方案框架,再交由市政府制定处理方案或实施办法。

(2)市人大的决策不是选择性决策,而是一种确认性决策。它只是对市政府提前审议的成型方案进行确认,只有通过、不通过、修改三种方式。往往被视为橡皮图章,在市政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

(3)市政府一般被认为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内容多,方面广。由于目前行政权力普遍过大,市政府在市政决策中往往扮演着老大的角色,一些市政决策不经市人大或市委而直接执行,或者是市委与市人大在市政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影响力小。

3.为什么市政决策过程要坚持程序合法化?以及如何坚持科学决策原则。

(1)市政决策过程坚持程序合法化体现了我国有法必依的精神,同时才能进一步保证市政决策结果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如案例中市政主体的缺失和程序不当都会导致不合理的市政决策,屡遭人民的争议。

(2)市政决策应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加以改进。首先要坚持以市委为领导核心,并非代表由市委包办,更不代表市委不办。在市政决策的实际操作中划分党政在职能上的分工。其次,加强市人大对政府提请的方案审批的作用,对方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做好审查和监督工作。另外,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完善专家咨询和社会听证制度,充分发挥民众的参与作用,广泛吸收民意,提高市政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4.市民参与市政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市政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2)从公民的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3)有利于当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改善政府形象,提高信任度,有利于建设和谐城市、和谐社会。

推荐第10篇:市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一建市政 六字真言学习群心得体会 一建市政备战的心得体会

在这个快要出成绩的阶段,我的心里有些兴奋和紧张。在2015年在一建快要报名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会有培训机构打电话问是否要考一建。大概说的都一个样:他们可以帮报名、帮培训、通过率有保证等等。在强大的忽悠下,我在6月份,也报了培训班跨入了备考一建的队伍中。但是,因为准备时间比较短,又是考全科四门,在成绩还没出来之前,过与不过我也不太清楚,自我感觉应该是在边缘上徘徊。本身六月底才报名,暑假妈妈又住院开刀,家里两个小孩没人照看,在学习时间上是相当紧迫的,导致我真正学习的时间应该只有40多天。但在这段时间里,在40天里,我也确实下了死功夫,唉!离发布成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里一直挂念着成绩分数,真的既无聊又煎熬。仔细想来也很坦然,顶多来年再战,既然已经迈开这一步就要坚持考下去,只是时间期限长短问题,总不会要一万年吧!肯定有通过的时候,关键还是要有恒心,讲方法。下面我就把我的几点体会,给朋友们做个分享,希望会有所帮助。

一、学习的方法

报考这类考试,可以有许多种方法。比如:自学、报培训班、加学习群等方式。其实,主要是要有个学习的方向,自学浪费时间,很多知,识学不懂,搞不明白;报培训班,太贵啦!特别是什么保过班、vip班,要命啊!动辄就是大几千上万块、甚至几万的,而且大多数培训班都是忽悠人的,根本没有效果或者说效果很差,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培训机构也只是为了赚钱,才不会管你什么效果呢!最开始,我也是报了个培训班,老师给我们找出书中的重点,但是后来肠子悔青啦!培训班价钱贵不说,而且每个星期的休息时间全部要在培训班里度过,两天一门课,量太大啦!所以,效果不是太好。

二、怎么找资料 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含金量高的、有组织的、最重要的是对自已有帮助的群。在这个群里会有免费的课件,大家会把自已认为好的资料发上来,你要找什么资料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每天会有人带着你一起学习,效果真得不一样。我自己也收集了不少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三、最后的终极资料

这个资料就太多啦,有的群天天在发,我下载的快有100多个g啦但是都是打开看一下就完事啦,重复的太多。

最后我说得是,选择适合自已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建议去找个一条龙服务的群,最好每天有人带着你一起做题,对你负责的组织,但是更要我们自已把这考试当回事,每天要跟着学习计划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报总裁班也过不了啊!有个老师送给我们学员一句话,我觉得不错,在这我也送给大家“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到自已”,做到这点,百分百包过。篇2:市政学习方法

第一步,你要买一本2014版本的书,简单了解下书本的概要。打开后分为三大部分:技术、管理、规范。其中最难的是技术,比较枯燥难懂。管理相对容易,毕竟大家都学过项目管理,然后是规范,比较简洁,没有太多内容。大致了解书本的框框之后,我们需要粗略地读完一遍,很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不用细究。

在看完第一遍书之后,可以找一些网上的不同老师制作的ppt课件,来有个感官的认识。比如道路,你可以看看压路机、摊铺机、切缝长啥样;桥梁,你可以看看钢梁、上承式桥、栈桥、预应力梁、承台等等张啥样;管道、水池、盾构机、垃圾填埋场、园林、假山等等分别长什么样。我正在制作一套看图识市政的ppt,道路也已经完成了。通过看图,可以让你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印象,使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化。

第二步,你需要听一些课件。你可以先找个简单的课件来听下,给你解析下,首推某球的曹老师。他的课件风格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帮你初步了解书本的概要和重点。他的讲课风趣轻松,不觉得累,每节课的长度也适当,非常适合新手。 听完小曹之后,需要听下肖国祥的管理。老肖在2011年的管理部分讲的非常仔细,很有水平,当年也压中了好几道问答题。他的归纳和总结的思想非常不错,我后来的背书很多都参考了他的方法。这里不得不讲下,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许多人听课就是一晃而过,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言外之意。比如小曹以前经常说这个地方写得没水平,这个地方抄规范。有心人就会去找找规范,看看规范到底长啥样。这个后续我们再讲。

听完小曹和肖之后,你必然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此时,你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博大精深的市政书本了。那么我推荐陈明,他的技术水平比较高,对现场的很多施工方法和细节技术掌握的非常详细。听他的课比较漫长辛苦,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慢,许多人都会觉得他很罗嗦了。我想说,别急,现在开始你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准备未来的复习,因此慢慢地听完吧,好好地理解书本上多种多样的技术和方法、工序、关键节电、质量、安全等技术要求等等,对你形成并掌握一整套市政的脉络很有帮助。

第三步,你需要做一些习题了。做习题的步骤也是从简单的开始,先做选择题为主。你拥有的习题集可以包含以下这么多:配套的习题集一本、各年的一建真题和二建真题、海量的模拟题。我在许多的群和自己的群里都有共享过模拟题压缩包,当然我推荐最好的地方是百度文库,里面有海量的做不完的模拟题。通过做模拟题、真题等等不是为了压中题目,而是掌握书本哪些地方相对重要些,可能会怎么出题,另外就是掌握做题的方法和心态,培养自己强大的自信心。许多人做题的时候会紧张、甚至有个别学员在考场还在默念方证保佑。唉,我想说,第一次考试如果这样确实会发生的,没什么,平时多做做,你就习惯了,有了强大的自信心就可以冷静地正常发挥了。

2012年我也做了很多题目,电子版的模拟题大概不低于200套。有个快乐的学习方法就是建一个小群,然后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做。大家有个讨论,有个学习的氛围,有个交流和共享,能够在欢笑声中不停地进步。2012年我们的做题小群30人过了5个,2013年35人过了26人,最高分达到135分,120分以上的有好几个。在做题群中的学习会变得比较轻松,比如背书,你出题大家背,有人有好方法就会告诉你,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效率。我很多好的背书思路都来自于此。

第四步,每看完一遍书后,你需要仔细研究下真题。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也都有很多知识点再重复地考。比如燃气管道的地方年年都会出选择,书上的各大表格都是选择的重要来源地,比如占用绿地、道路等需要怎么审批都是年年出题的重点。那么怎么看真题呢,你可以听听曹的习题班,他做案例的方法还是比较聪明的,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聪明人,但是不够勤奋。另外,还有贾宝秋的案例解析也不错。因为网上、书店的真题,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都是相互抄袭,多听不同人的点评真题,可以给你一个完整的真题解答概念,培养一个整体的思路习惯,这点非常重要。因此多看几遍真题,多研究下,是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五步,你对整个市政的学习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了,此时你需要好好地背书了。为什么要背,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那些年年都考90多分的那种困难户。他们到底差在哪里?我想说,天赋是一方面,勤奋和踏实是另一方面。我不否认有些人,有部分人有很高的天分,他们很轻松地能够考过。但是,更多的我看到的是勤奋踏实的人,他们把书本细细地背诵,尤其是管理部分。在此,我举几个亲身经历例子。许多人都用过(唐山版)的一份背书讲义,此人跟我12年群里相识,乃是一大背书高手。当年我们一起切磋背书的时候,他就慢慢地把电子书本中整理出了20多页的管理部分,后来不断补充完善把全书都整理完成,形成了90多页的文档,最终102分跟我一起通过了市政。另外有位12年通过的兄弟,他也平时用a4纸来写写记忆,最终写完了好厚的笔记,顺利通过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背书呢?其实背书是有技巧的,这点我颇有小小心得。我曾经总结过6种常见的背书方法,可以让你无形中轻松记住很多复杂的内容。

1、口诀法:6不张拉:合规交配准强;基坑检测10个项目:3建地管;2力围土水。 2、场景记忆:哪些地方设置警示标志:我想象一只小老鼠,通过大门,走进过道,两边有设备,然后上了电梯,来到天桥,穿过隧道,到了基坑,最后遇到危险物品,挂了。

3、分类记忆:人的记忆项目每个不要超过6条,安全资料有哪些?16条,分为3个证、3个施工前,5个人,5个施工过程中。

4、画图记忆:基坑防护的措施。画一个坡,上面画一个运土,下面画个堆载,坡上画个防护,垂直坡画个箭头代表不挖反坡,坑底画波纹代表降水,画个眼睛,代表监测信息化施工。

5、类比记忆:拆模板脚手架的措施:类比大楼里捉拿恐怖分子,

1、围护;

2、指挥;

3、直升机空降从上到下;

4、打死的匪徒不能扔下来,要分类摆好。等等。

6、归类总结:书上的坍落度:归类一起记忆,比如:道路20-40;大体积120+-20;水下----泵送------。

第六步,你的水平已经属于高手级别了,此时你需要拓宽下自己的视野。真正的市政专业来考市政的毕竟少数,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的外行。2013版本的书本经历了几次变化后,变得内容更多更复杂了,但是,依然远远不足以应付我们变态的出题老师。出题老师们大多来经验丰富,出题风格迥异,因此,我们也要有一定宽度的视野才行。2011年出了移动支架、焊接的问题、2012出了顶管、锅炉的问题、2013出了支架、降水布置、水池施工缝等细节问题。其实,这些知识点可以从2建的书本、1建2010年版本的书本、书本第3章提及的8个规范中找到踪迹。另外,相应专业的施工组织设计也是不错的学习材料,比如你学桥梁,可以百度文库中找份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来浏览下,肯定会有更高、更深的体会。 比如顶管哪些工法,管道交叉的原则,降水的井点布置。这些知识点在新书中已经删除一部分,不太全面了,如果你对其他资料中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提高自己的业余水平,从整体上再提高好几分。我们群的135分大侠兄弟曾经就细细地做完了以上的工作,受益匪浅。 第七步,你已经具备了通过的水平了。考前弄点信息范围压题之类,碰碰运气吧。另外多和高手唠嗑,偷师看看自己还有什么缺陷不,弥补下,足够了。最终,你在考前的几天再抄写一下真题答案吧,有以下几个好处:你可以掌握下试卷的长度、每道题答题的时间有个控制;其次可以熟悉下手感,提升下写字的速度,让你更冷静地对待考试。至于押题的准与不准,看个人运气了。毕竟,世界上的辅导班良莠不齐、能力水平各不一样,因此,有个别还是能透点题目的,所以,碰到了,多几分也是很正常的,平常心对待了。古有七步成诗,而今,我们一起来七步过市政吧。成功请从今日始,为了改善小小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我们这一代是家庭的中流砥柱,多付出点吧,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真是这样的。谢谢各位的支持、围观、捧场。篇3:市政学简答题(针对每年考试简单题自己整理的) 第一章 绪论

一、市政的含义?

1、城市政权说:即把市政看作是城市政权,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成部分;

2、城市行政说:即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

3、城市政治说:即从政治学角度强化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密切关系,把市政界定为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

4、城市事务说:即将市政简单理解为道路交通、卫生教育、供水供电、林园绿化等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及其管理;

5、城市政策说:即从政策学角度认为市政是指城市政策,包括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过程、选择等。

1、广义的市政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狭义的市政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那些特殊情况?

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

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

三、市政的特征: 政治性、历史性、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

四、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

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管理规律。

五、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六、学习和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

2、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

3、近代城市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4、现代城市阶段—三个世界共存的时代

四、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五、城市化的含义?

1、狭义的是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的增加过程;

2、广义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六、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七、城市化的动力(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有?)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八、中国城市化的五个阶段?

1、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

2、过渡发展阶段(1958-1976);

3、调整阶段(1961-1965);

4、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至今)。

九、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十、中国城市化的方针是?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第三章 城市功能和结构

一、城市功能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类型:共同功能、主导功能、特殊功能、综合功能。

二、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1、自然条件;

2、行政区划;

3、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

三、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四、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三条基本途径?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五、城市的经济机构主要内容有?

1、城市的产业结构;

2、城市的企业结构;

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六、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

1、城市的政治结构;

2、城市的文化结构;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七、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

1、城市密度;

2、城市布局;

3、城市形态。

八、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有?

1、经济发展;

2、企业行为;

3、居民行为。

九、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坚持的原则?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十、实现城市功能总体结构的合理化,遵循的基本要求?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项基本环节的平衡;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实现城市经济机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一、城市体系的特点:

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重叠性。 城市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心城市的数量多寡和组合形式,分为:金字塔型、多核型、带状型、网络型。 十

二、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

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三、经济区基本机构的内容?

1、经济中心;

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四、经济区的特点是?

1、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的;

2、是建立在平等协作、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

3、经济区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

4、经济区在组织形式上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和维持。

五、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

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

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

十六、根据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大小,中心城市分为?

1、全国性中心城市(500万以上人口特级城市);

2、地区性中心城市(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

3、省区中心城市(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七、中心城市的含义?

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和多种主导功能;

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八、为什么说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果?

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

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

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

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

九、中心城市的作用有?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十、中心城市作用强度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即反映特定城市的形式,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反映特定城市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

2、在多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的范畴里有城市职能的部分,但城市职能只构成城市性质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

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联系:

1、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并寓于城市主要职能之中;

2、在单一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一致的,而在多种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三、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

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详细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四、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计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五、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六、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意义?

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

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七、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

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八、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自然资源和能源;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九、城市规模效益的特点:规模性、空间性、外在性。

十、城市规模成本有:外部成本、“门槛”成本、疏解成本。

十一、英国经济学家kj巴顿提出了衡量最佳城市规模的指标?

1、地方当局开支减至最小;

2、现有居民享受的纯收益增至最大;

3、尽量考虑潜在迁入居民的纯效益;

4、满足各种私人企业的目标。

十二、城市适度规模的目标模式应符合的要求?

1、既能在宏观上满足全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在微观上满足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能使企业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多的产出;

3、能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能建设和有效地经营各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5、城市环境优美。

三、城市分类的意义?

1、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城市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四、城市分类的原则?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分类的要求和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4、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五、国外城市分类的方法有?

1、奥罗素分类法;

2、哈里斯分类法;

3、纳尔逊分类法;

4、莫赛和斯科特分类法;

5、马克斯韦尔分类法。

六、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有?

1、按城市性质或功能分: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科学文化城;

2、按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直辖市、副省级市、县级市、地级市;

3、按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

4、按城市地理位置分:沿海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

5、按城市结构分: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第五章 市政体制

一、市政体制内容有三方面,具体有?

1、城市的代仪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二、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1、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延伸;

2、市政体制一方面与国家政体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与国家政体相比较,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三、市政体制的作用?

1、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代仪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

3、市政体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

4、市政体制通过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结构,适应城市政权行使统治和管理职能的需要;

5、市政体制通过促进城市政权有效地行使统治和管理的职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形式多样化;

2、政党在城市的组织通过竞选,在市议会拥有多数议席主导城市的决议权,当选市长,主导城市的行政权;

3、西方国家的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一般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各自对选民负责,并且相互制衡;

4、城市一般不辖区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府是独立平等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的领导;

5、西方国家城市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既直接向城市的国家机构表达利益,又通过运动员选民投票,制约着政党组织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影响力。

五、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1、市议会制(英国);

2、议会市长制(日本);

3、市长议会制(法国、美国);

4、市委员会制(美国);

5、市经理制(美国)。

六、市议会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

2、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

3、有利于减少决议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缺点: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市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有实权的市长。

七、美国的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1、市长和市议员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和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2、市长有权独立任免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他们只对市长负责;

3、市的财政预算权主要掌握在市长手中;

4、市长有立法权;

5、在部分城市,市长有准司法权;

6、在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 管理市长制”。

八、市经理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更大范围招聘城市管理的专业人才;

2、有利于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益;

3、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市议会负责处理政治矛盾,而市经理制集中精力解决专业和技术问题;缺点:当市议会难以处理政治矛盾,而它又与城市管理交织在一起时,市经理往往无能为力。

九、改革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的三个途径?

1、极少数大城市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理城市公共事务;

2、大城市兼并周围的中小城镇;

3、大都市地区多数县乡镇的居民,不愿意所在地区被并入大城市的行政区域,而是支持县乡镇政府在适宜由大城市政府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的领域,与大城市政府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

十、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1、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地领导中共区、县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市政体制的改革?

1、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从而扩大它们的范围;

2、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适当放下权力;

3、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法制化、制度化。第六章 市政管理机关

一、市委的领导作用包括?

1、政治领导;

2、思想领导;

3、组织领导。

二、各民主党派的市代表大会拥有的职权?

1、贯彻执行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

2、听取和审议同级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讨论并决定同级委员会的重要事项;

4、选举同级委员会。

三、新时期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是?

1、有计划地稳定地发展组织;

2、大力吸收德才兼备的青壮年人才进入领导班子,逐步实现新老合作与交替;

3、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骨干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4、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吸收新成员时,把好政治关,防止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严重违法犯罪的人进入民主党派组织和掌握领导权力。

四、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2、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出力;

3、协助城市有关部门开展统战工作。

五、人民政协市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其职权是?

1、选举政协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

2、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讨论并通过有关决议;

4、参与对国家和城市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建议和批评。

六、市政协的基本职能?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参政议政。

七、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包括?

1、综合经济管理机构;

2、专业经营管理机构;

3、监督管理机构;

4、社会管理机构;

5、安全司法机构;

6、内务管理机构。

八、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必须遵循:需要、精干、法制、效能原则。

九、根据工作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可以设立以下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

1、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2、特定文体调查委员会;

3、工作委员会;

4、综合性办事机构;

5、研究机构。

十、市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内容有?

第一点:现有城市政府职能和机构存在的弊端包括:

1、政企不分,城市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传送带经济和社会事务;

3、现有城市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第二点: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是: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根据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按照依法制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假设。

小结:以上的五个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是:目标不明、产权不清、方法不当、法制不全。 第三点:城市政府职能变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

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

十一、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应坚持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检察独立原则;

4、法制原则;

5、双重领导原则;

6、互相配合原则。第七章 市民与市民参政

一、市民:又称城市居民,通常指具有城市有效户籍和常住在市区的合法公民。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要件依法是?

1、从身份上看,城市居民的首要条件是持有有效的城市户籍;

2、从地域上看,市民是指居住和生活在市辖区或城区范围内的居民;

3、从职业上看,市民是指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职业群体。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城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1、在职业上,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城市则以非农业生产为主;

2、在环境方面,乡村以自然环境为主,城市则以人造环境为主;

3、在人口密度及规模上,乡村规模小,人口密度低,而城市则相反;

4、在居民构成上,乡村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特点,而城市则以异质性和变动性为特点;

5、在社会关系方面,农民的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主要社会关系大都是来自初级集团的第一层社会关系,而市民通常都属于复数以上的社会集团,在第二层社会关系中占有优势,农民在彼此的交往中往往采取直接的、情感的、连续的、朴素的、内向的方式进行交往,而市民则是以间接的、理性的、断续的、复杂的、外向的方式进行交往。

三、市民构成:人格构成、社团构成、文化构成。

四、市民在人格构成上的主要特征是?

1、理性重于情感;

2、时尚重于传统;

3、个人主义倾向;

4、消费主义倾向;

5、较强的心理调试与平衡能力。

五、市民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统一性、规范性、和谐性。

六、影响市民素质的主要因素?

1、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对城市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

2、市民素质状况取决于市民的语言、地理、历史和传统的情感与意志特征;

3、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的文化、价值、知识和能力素质状况;

4、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的道德水平和城市精神的塑造。

七、市民素质的主要特点是?

1、市民素质具有相对整合性特点;

2、市民素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

3、市民素质在发展中具有可塑性特点。

八、影响市民素质的提高,因素有?

1、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政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5、取决于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频度和程度。

九、市民的基本权利?

1、市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2、市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市民享有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4、市民享有劳动、休息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5、市民享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6、市民享有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十、市民在社会公德方面倡导?

1、遵纪守法、礼貌文明;

2、爱护公物、公私分明;

3、热心公益、关心他人;

4、救死扶伤、见义勇为;

5、讲究卫生、清洁环境;

6、移风易俗、弘扬科学。

一、市民在职业道德方面倡导?

1、敬业乐业、尽职尽责;

2、优质服务、公平竞争;

3、积极进取、钻研业务;

4、注重绩效、技术创新;

5、秉公办事、清正廉明;

6、团结协作、股权大全。

二、市民在家庭美德方面倡导?

1、婚姻自主、慎重择偶;

2、夫妻敬爱、优生优育;

3、孝敬双亲、家庭和谐;

4、合理消费、勤俭持家;

5、丰富生活、美化家庭;

6、和睦邻里、关系社区。

三、市民在人品德方面倡导?

1、终身学习、自尊自爱;

2、尊老爱幼、助人为乐;

3、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4、宽容大度、与人为善;

5、互助友爱、求同存异;

6、礼遇外宾、热情友好。

四、市民权利的保障有?

1、市民政治权利的保障;

2、市民经济与劳动权利的保障;

3、消费者权益保障;

4、市民权利的自我保护。

五、市民如果自我保护自己的权利?

1、市民要知道到哪里去起诉;

2、市民起诉时须明确自己提供的基本材料;

3、市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4、市民要注意利用公证机构的公证服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十六、市民参政包括: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市民参政的意义?

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七、创新市民参政的途径与方式?

1、市民意见表达方式的创新;

2、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包括:个人联系渠道、代理人或代表渠道、集团参与渠道、市民监督渠道)

市民的意见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是市民参政方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第八章 市政职能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市政职能概念,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2、市政职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3、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5、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

二、市政职能的特点?

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自主性、多样性。

三、市政职能的意义?

1、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2、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取决于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关系着城市管理体制和国家行政体制;

4、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四、市政职能的分类?

1、按历史的线索分析市政职能,可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

2、按市政职能的性质和实现方式,分防御职能和建设职能;

3、按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我国城市政府管理实际情况分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

第11篇:市政学历年试题[定稿]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从狭义上讲,市政管理的客体是( ) A.城市的社会管理 B.城市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 C.城市的政治管理 D.城市的经济管理 2.城市政权学认为,市政学主要研究( ) A.城市政权及其城市管理的发展规律 B.城市行政管理 C.城市政府对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 D.城市政权建设 3.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市场性 B.赢利性 C.私营性 D.强公共性 4.大城市和主要大都市区人口,向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分散迁移的过程是 城市化类型中的( ) A.郊区城市化 B.过度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低度城市化 5.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是( ) A.共同功能 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

D.综合功能

6.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这是城市体系的 ( ) A.整体性特点 B.动态性特点 C.层次性特点 D.重叠性特点 7.狭义的城市规模仅指城市的( ) A.用地规模 B.人口规模 C.生产力规模 D.消费力规模 8.城市规模分布与中心地、市场区的等级体系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城市规模分布的 ( ) A.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B.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C.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D.动态性特征

9.被称为“强市长制”的市政体制是( ) A.市议会制 B.议会市长制 C.市长议会制 D.政治协商制

10.下列城市中采用议会市长制的是( ) A.芝加哥 B.波士顿 C.纽约 D.底特律 11.直辖市、市、市辖区的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12.我国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 A.中共市委 3.市人民代表大会 C.市人民政府 D.市人民政协 13.人口超过800万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为( ) A.35-65人 B.13-35人 C.11-23人 D.45人以下 14.我国一般把蓝印户口居民称为城市的( ) A.常住居民 B.准常住居民 C.临时居住居民 D.准临时居住居民

1 15.市民素质的内核是( ) A.市民的文化构成 B.市民的社团构成 C.市民的人格构成 D.市民的职业构成 16.我国数量最多而且成长迅速的是( ) A.直辖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17.英国政府迄今最主要的职能是( ) A.教育 B.福利 C.交通 D.环境

18.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9.下列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基础设施有助于上层建筑调整 B.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C.城市基础设施应超前于生产设施进行建设 D.城市基础设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20.城市环境是人类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土 壤、大气、阳光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等共同组成的( ) A.地理环境 B.自然环境 C.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复合体 21.城市经济管理的性质主要体现为( ) A.宏观属性与微观属性 B.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C.产业属性与专业属性 D.社会属性与行业属性 22.城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 A.获取最佳城市经济效益 B.政企分开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专业化管理 23.城市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高低衔接的综合教育体系,表现出城市教 育的( ) A.集聚性特点 B.综合性特点 C.先进性特点 D.超前性特点

24.城市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是( ) A.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B.中国科学院城市分院 C.中央有关部委在城市设置的科研机构 D.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机构 25.图书馆、电影院、剧院、展览馆、运动场所等是城市文化设施中的( ) A.团体性文化设施 B.家庭性文化设施 C.商业性文化设施 D.公共性文化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6.与市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有( ) A.政治学 B.行政学 C.管理学 D.城市学 E.社会学 27.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 A.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B.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C.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D.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E.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28.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

A.人口规模 B.自然条件 C.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 D.城市消费水平E.行政区划 29.中心城市一般可分为( ) A.世界性中心城市 B.全国性中心城市 C.地区性中心城市 D.省区中心城市 E.地方性中心城市

30.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城市( ) A.人口数量 B.公共设置的数量 C.企业的数量

D.占用地面积 E.国民生产总值

31.德国的市政体制除了有美国的部分形式外,还有( ) A.市委员会制 B.市经理制 C.市议会参事会制 D.市议会监督委员会制 E.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32.市委常委的组成包括( ) A.常务委员 B.副书记 C.书记

D.秘书长

E.秘书

33.我国公民直接选举的范围仅限于选举( ) A.直辖市人大代表 B.市人大代表 C.县人大代表 D.乡镇人大代表 E.区人大代表 34.工业化阶段西方国家城市政府的新增职能主要有( ) A.能源与供水 B.医疗与保健 C.照明与福利

D.住宅与环境 E.教育

35.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文献《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观点有( ) A.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 B.城市建筑物间应进行对话C.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 D.应鼓励住房使用者参与住房设计 E.大城市的交通政策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交通 3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 A.发行债券、股票 B.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 C.银行贷款 D.基础设施的运营收入 E.各种专项收费

37.实现城市垃圾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做到( ) A.垃圾处理无臭化 B.垃圾处理无害化 C.垃圾处理循环化 D.垃圾处理减量化 E.垃圾处理资源化 38.目前我国城市财政的预算支出主要包括( ) A.经济建设支出 B.教科文卫事业费支出 C.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D.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 E.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

39.我国城市中,户政管理机构对常住人口的户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 A.户口登记 B.人口卡片 C.居民身份证管理 D.人口统计 E.人口研究

40.城市文化管理的手段与方式有(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自主管理 E.教育手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42.简要说明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4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44.简述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卫星城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 45.分析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46.列举六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说明。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7.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广东省在各级政府办或综治办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在各镇街设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中心,各居(村)委设立服务管理站,目前已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综合管理体制。各地还将分别隶属于公安、房管、计生等部门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队伍进行整合,全省组成了一支近4万人的综合协管员队伍。在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方面,不包括扩建学校和设备投入,全省年均直接补助流动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在25亿元以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制定、修订了《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广东省流动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12个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暂住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相继取消了原批准收取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管理费、流动就业跟踪服务费等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省取消的收费每年为流动人口减负30亿元左右。 (1)试总结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的基本经验; (2)谈谈你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经验的认识。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狭义上讲,市政管理的客体是( ) A.城市的社会管理 B.城市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 C.城市的政治管理 D.城市的经济管理 2.城市政权学认为,市政学主要研究( ) A.城市政权及其城市管理的发展规律 B.城市行政管理 C.城市政府对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 D.城市政权建设 3.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市场性 B.赢利性 C.私营性 D.强公共性 4.大城市和主要大都市区人口,向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分散迁移的过程是 城市化类型中的( ) A.郊区城市化 B.过度城市 化 C.逆城市化 D.低度城市化 5.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是( ) A.共同功能 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 D.综合功能 6.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这是城市体系的 ( ) A.整体性特点 B.动态性特点 C.层次性特点 D.重叠性特点 7.狭义的城市规模仅指城市的( )

4 A.用地规模 B.人口规模 C.生产力规模 D.消费力规模 8.城市规模分布与中心地、市场区的等级体系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城市规模分布的 ( ) A.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B.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C.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D.动态性特征

9.被称为“强市长制”的市政体制是( ) A.市议会制 B.议会市长制 C.市长议会制 D.政治协商制 10.下列城市中采用议会市长制的是( ) A.芝加哥 B.波士顿 C.纽约

D.底特律

11.直辖市、市、市辖区的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12.我国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 A.中共市委 13.市人民代表大会 C.市人民政府 D.市人民政协 13.人口超过800万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为( ) A.35-65人 B.13-35人 C.11-23人 D.45人以下 14.我国一般把蓝印户口居民称为城市的( ) A.常住居民 B.准常住居民 C.临时居住居民 D.准临时居住居民 15.市民素质的内核是( ) A.市民的文化构成 B.市民的社团构成 C.市民的人格构成 D.市民的职业构成 16.我国数量最多而且成长迅速的是( ) A.直辖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17.英国政府迄今最主要的职能是( ) A.教育 B.福利 C.交通 D.环境

18.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9.下列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基础设施有助于上层建筑调整 B.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C.城市基础设施应超前于生产设施进行建设 D.城市基础设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20.城市环境是人类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土 壤、大气、阳光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等共同组成的( ) A.地理环境 B.自然环境 C.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复合体 21.城市经济管理的性质主要体现为( ) A.宏观属性与微观属性 B.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C.产业属性与专业属性 D.社会属性与行业属性 22.城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 A.获取最佳城市经济效益 B.政企分开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专业化管理

5 23.城市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高低衔接的综合教育体系,表现出城市教育的( ) A.集聚性特点 B.综合性特点 C.先进性特点 D.超前性特点 24.城市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是( ) A.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B.中国科学院城市分院

C.中央有关部委在城市设置的科研机构 D.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机构 25.图书馆、电影院、剧院、展览馆、运动场所等是城市文化设施中的( ) A.团体性文化设施 B.家庭性文化设施 C.商业性文化设施 D.公共性文化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6.与市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有( ) A.政治学 B.行政学 C.管理学 D.城市学 E.社会学

27.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 A.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B.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C.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D.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E.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28.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 A.人口规模 B.自然条件 C.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 D.城市消费水平E.行政区划

29.中心城市一般可分为( ) A.世界性中心城市 B.全国性中心城市 C.地区性中心城市 D.省区中心城市 E.地方性中心城市 30.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城市( ) A.人口数量 B.公共设置的数量 C.企业的数量 D.占用地面积 E.国民生产总值 31.德国的市政体制除了有美国的部分形式外,还有( ) A.市委员会制 B.市经理制 C.市议会参事会制 D.市议会监督委员会E.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32.市委常委的组成包括( ) A.常务委员 B.副书记 C.书记

D.秘书长 E.秘书

33.我国公民直接选举的范围仅限于选举( ) A.直辖市人大代表 B.市人大代表 C.县人大代表 D.乡镇人大代表 E.区人大代表 34.工业化阶段西方国家城市政府的新增职能主要有( ) A.能源与供水 B.医疗与保健 C.照明与福利

D.住宅与环境 E.教育

35.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文献《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观点有( ) A.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 B.城市建筑物间应进行对话C.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D.应鼓励住房使用者参与住房设计 E.大城市的交通政策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交通 3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 A.发行债券、股票 B.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 C.银行贷款 D.基础设施的运营收入 E.各种专项收费 37.实现城市垃圾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做到( )

A.垃圾处理无臭化 B.垃圾处理无害化 C.垃圾处理循环化 D.垃圾处理减量化 E.垃圾处理资源化 38.目前我国城市财政的预算支出主要包括( ) A.经济建设支出 B.教科文卫事业费支出 C.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D.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 E.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

39.我国城市中,户政管理机构对常住人口的户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 A.户口登记 B.人口卡片 C.居民身份证管理 D.人口统计 E.人口研究 40.城市文化管理的手段与方式有(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自主管理 E.教育手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42.简要说明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4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44.简述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卫星城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分析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46.列举六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说明。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7.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广东省在各级政府办或综治办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在各镇街设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中心,各居(村)委设立服务管理站,目前已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综合管理体制。各地还将分别隶属于公安、房管、计生等部门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队伍进行整合,全省组成了一支近4万人的综合协管员队伍。在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方面,不包括扩建学校和设备投入,全省年均直接补助流动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在25亿元以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制定、修订了《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广东省流动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12个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暂住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相继取消了原批准收取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管理费、流动就业跟踪服务费等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省取消的收费每年为流动人口减负30亿元左右。 (1)试总结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的基本经验; (2)谈谈你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经验的认识。

全国2009年7月自考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这属于( ) A.城市政权说 B.城市行政说 C.城市事务说

D.城市政策说

2.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大系统,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这是市政的( )

7 A.政治性 B.历史性 C.整体性 D.动态性 3.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 A.农业发展 B.工业化 C.市场化 D.信息化 4.区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表明城市共性的是城市的( ) A.共同功能 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

D.综合功能

5.城市在交通干线、江河流域的沿线地区,形成在空间上的一字排列形态,这是( ) A.金字塔型城市体系 B.多核型城市体系 C.网络型城市体系 6.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 )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生产力规模 D.消费力规模 7.大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为( ) A.10~20万 B.20~50万 C.50~100万 8.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 ) A.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9.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 ) A.组成部门 B.直属机构 C.执行部门 10.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的临时性专门机构为( ) A.工作委员会 B.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C.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D.综合性办事机构 11.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12.现代城市居民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 ) A.心理素质 B.身体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市民参政意识

D.派出机关

B.被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D.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D.100万以上

D.带状型城市体系

13.市民了解城市各项政务活动及其过程的权利指的是市民的( ) A.参政权 B.知情权 C.议政权 14.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是( ) A.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B.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 C.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 D.防御职能和建设职能 15.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产生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世界规划史上,提出邻里单位理论的是( ) A.霍华德 B.帕鲁 C.沙里宁 D.佩里 17.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 A.银行贷款 B.财政支出 C.运营收入 D.发行债券

18.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要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单位必须编制报告书,对该项目产生的污染或对环境

D.自由权

的影响作出评价并规定防治措施的制度是( ) A.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D.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9.国家要求我国的城市绿地覆盖率近期要达到30%,远期要达到( ) A.40% B.50% C.60% D.70% 20.在城市经济管理原则中居于首位的原则是( ) A.最佳城市经济效益原则 B.政企分开原则 C.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原则 D.协税护税原则

21.城市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使用权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所有权也必须随之转让,这叫作( ) A.“认地不认人”原则 B.房、地产一致原则 C.效益不可损原则

D.买卖不破租赁原则

22.我国城市社区类型中,住宅小区、居民小区等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属于( ) A.自然社区 B.法定社区 C.功能社区 D.行政社区

23.在我国城市中,当市民无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无法发挥劳动能力时,由国家和社会向其提供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制度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障 2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下,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群众卫生组织是( ) A.爱国卫生运动委员 会 B.卫生防疫站 C.中国红十字会 D.中医(药)研究院 25.以广大市民为主体,活动方式上具有大众性、广泛性、普及性和日常性等特点的城市文化行为属于( ) A.专业性文化行为 B.商业性文化行为 C.群众性文化行为

D.教育性文化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6.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 A.市政设施 B.市政工程 C.市政主体 D.市政客体 E.市政管理规律 27.市政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边缘学科,同市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包括( ) A.政治学 B.管理学 C.行政学 28.城市的特点包括( ) A.人口的高聚集性 C.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B.物资的高聚集性

D.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E.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D.规划学 E.城市学

29.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有( ) A.叠加递减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B.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D.升级增量规律 E.衰变降级规律

30.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主要有( ) A.城市规模 B.城市体系 C.城市密度

D.城市布局 E.城市形态

9 31.我国城市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的是( ) A.合议制 B.复议制 C.一审终审制 D.两审终审制 E.三审终审制 32.我国城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 A.实事求是原则 B.检察独立原则 C.法制原则 D.双重领导原则 E.互相配合原则 33.具体来说,市民参政主要包括( ) A.政治参与 B.经济参与 C.行政参与 D.司法参与 E.社会参与 34.西方国家市政职能在后工业化阶段的表现形式是( ) A.市民参政空前发展 C.公共服务国营化和聚集化

B.公共管理民营化和分散化

D.城市人口向郊区疏散 E.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市政管理国际化

35.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主要有( ) A.空气污染 B.土壤污染 C.水域污染 D.固体废物污染 E.噪声污染 36.城市垃圾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有( ) A.垃圾处理的无味化 C.垃圾处理的减量化

B.分类倾倒垃圾

D.垃圾处理的无害化 E.垃圾处理的资源化

37.城市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要素是( ) A.税收征收管理主体 C.税收征收管理手段

B.税收征收管理依据

D.税收征收管理程序 E.税收征收管理客体

38.我国城市土地的主要特性有( ) A.位置固定性 B.差异性 C.耐久性 D.稀缺性 E.区位效益性 39.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障 E.社会互助 40.以下属于我国城市卫生业务管理机构的有( ) A.地方病防治所 B.妇幼保健院 C.中国红十字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2.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有哪些? 43.简述市政职能的特点。 44.简述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论述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46.试述城市规划的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7. 据广东省“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广东省“十一五”时期将重点建设和完善6个公路网,即全省高速公路网、

D.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E.市卫生局

区域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公路水路运输网、交通信息网。届时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5000公里,新建高速公路近400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约19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10年,将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呈扇形向各市和“泛珠三角”省份辐射的高速公路网。

试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和作用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全国2009年4月自考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 ) A.政治性 B.动态性 C.综合性

D.历史性

2.在市政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中,强调和注重组织结构、法律制度等方面研究的是( ) A.回归分析 B.定量分析 C.动态研究 D.静态研究 3.后工业社会时期,决定城市功能的首要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B.资源 C.地理位置

D.经济发展水平

4.“中心地”理论揭示了一定区域内中心地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它的提出者是( ) A.维特鲁威 B.沙里宁 C.克里斯泰勒 5.下列选项中,能够集中反映城市主要职能的是( ) A.城市规模 B.城市性质 C.城市结构 D.城市布局 6.一般地,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称为( )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7.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的( ) A.用地规模 B.人口规模 C.生产力规模 D.消费力规模 8.下列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门槛”成本的是( ) A.城市居民为获得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而支付的费用 B.城市居民因为房租、房价的上升而额外支付的费用 C.政府为鼓励城市企业和居民迁出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 D.政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修建地铁而投入的巨额资金 9.在我国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是( ) A.中共市委 B.市人民代表大会 C.市人民政府 D.市政治协商会议 10.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政府的( ) A.咨询机关 B.派出机关 C.执行机关 D.监督机关 11.在下列国家中,各城市普遍实行市议会制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D.滕尼斯

12.下列市政体制中,市的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是( ) A.市长议会制 B.议会市长制 C.市经理制 D.市议会制 13.在中共市委领导作用中处于前提和基础地位的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经济领导 D.思想领导 14.我国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 ) A.民主集中制 B.市长负责制 C.民主协商制 D.委员会制 15.在我国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 A.城市行政机关 B.城市权力机关 C.城市司法机关 D.城市咨询机关 16.下列属于市民在人格构成上的主要特征是( ) A.宗法主义倾向 B.权威主义倾向 C.消费主义倾向 D.家族主义倾向

17.现代城市居民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因素是( ) A.集体意识 B.环境意识 C.科技意识 D.参政意识

18.我国市民利益表达最为传统的途径是(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9.下列属于市政职能中建设职能的是( ) A.治安消防职能 B.环境保护职能 C.食品卫生管理职能 D.文化教育职能 20.城市规划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实践的是( ) A.昂温 B.嘎纳尔 C.霍华德 D .格迪斯 2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 ) A.政府财政支出 B.基础设施运营收入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22.我国特有的维护城市治安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居民委员会 B.治安保卫委员会 C.公安派出所 D.保安服务公司 23.下列国家中实行“社会共济型”社会保障模式的是( ) A.德国 B.英国 C.新加坡 D.芬兰 24.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 ) A.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B.教育管理手段单一 C.学校缺乏自主权 D.教育结构失衡 25.我国城市文化管理的首要原则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l5分) 26.下列关于市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市政就是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 B.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C.市政是个历史概念 D.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体 E.市政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

12 27.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 A.市政主体 B.市政客体 C.市政设施 D.市政工程 E.市政管理规律 28.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表现形式包括( ) A.城市密度 B.城市景观 C.城市布局 D.城市体系 E.城市形态 29.城市功能的类型有( ) A.共同功能 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 D.综合功能 E.自治功能 30.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有( ) A.定性分析法 B.定量分析法 C.比较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E.综合分析法

31.广义来看,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 ) A.人口数量 B.占用地面积 C.国民生产总值 D.消费水平E.生产力水平

3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主要有( ) A.市议会制 B.市经理制 C.弱市长制 D.强市长制 E.市委员会制 33.市政体制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是( ) A.行政机构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B.代议机构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D.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E.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的关系34.我国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所具有的自身特征包括( ) A.双向性 B.间接性 C.综合性 D.有限性 E.超前性 35.我国城市规划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总体规划 B.空间规划 C.分区规划 D.地方规划 E.详细规划

36.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专业机构有( ) A.市政管理委员会 B.园林管理局

C.环境保护局

D.交通管理委员会 E.城市建设委员会

37.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 A.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 B.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

C.园林绿化的产权管理

D.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 E.城市公园的管理

38.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 A.“认地不认人”原则 B.房产地产一致原则

C.债权方优先原则

D.有偿转让原则 E.效益不可损原则

3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的主要类型有( ) 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经济社区 E.文化社区 40.从物质条件看,城市文化设施的构成有( ) A.机构性文化设施 B.商业性文化设施 C.公共性文化设施 D.团体性文化设施 E.家庭性文化设施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1.城市土地管理 42.城市社会保障 43.城市卫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城市体系的类型。

45.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46.简述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增长极核”理论。 47.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48.试论述发展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六、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9. 人均资源禀赋并不富足的中国即将步入“污染者付费”时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200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年底前中国所有城市均将收取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同时所有设市城市均要在规定期限内收缴垃圾处理费。

目前,中国污水处理费严重偏低,36个大中城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平均每吨只有0.6~0.7元人民币,不足处理成本的七成。同样,征收垃圾处理费在一些城市还属空白。在一些专家看来,在中国的资源低价政策下,谁多消耗了资源,就意味着谁多分享了经济利益。中国偏低的资源环境价格既未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亦未充分反映环境治理成本。

为逐步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官方引入了“污染者付费”的概念并予以强调。据透露,除了将收缴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外,中国还将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逐步将二氧化硫排污费标准提高至弥补治理污染成本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4月2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中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试分析我国环保体系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理论依据。

全国2009年4月自考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 ) A.政治性 B.动态性 C.综合性 D.历史性 2.在市政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中,强调和注重组织结构、法律制度等方面研究的是( ) A.回归分析 B.定量分析 C.动态研究 D.静态研究

14 3.后工业社会时期,决定城市功能的首要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B.资源 C.地理位置

D.经济发展水平

4.“中心地”理论揭示了一定区域内中心地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它的提出者是( ) A.维特鲁威 B.沙里宁 C.克里斯泰勒 D.滕尼斯 5.下列选项中,能够集中反映城市主要职能的是( ) A.城市规模 B.城市性质 C.城市结构 D.城市布局 6.一般地,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称为( )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7.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的( ) A.用地规模 B.人口规模 C.生产力规模 D.消费力规模

8.下列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门槛”成本的是( ) A.城市居民为获得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而支付的费用 B.城市居民因为房租、房价的上升而额外支付的费用C.政府为鼓励城市企业和居民迁出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 D.政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修建地铁而投入的巨额资金 9.在我国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是( ) A.中共市委 B.市人民代表大会 C.市人民政府 D.市政治协商会议 10.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政府的( ) A.咨询机关 B.派出机关 C.执行机关 D.监督机关 11.在下列国家中,各城市普遍实行市议会制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12.下列市政体制中,市的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是( ) A.市长议会制 B.议会市长制 C.市经理制 D.市议会制

13.在中共市委领导作用中处于前提和基础地位的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经济领导 D.思想领导 14.我国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 ) A.民主集中制 B.市长负责制 C.民主协商制 D.委员会制 15.在我国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 A.城市行政机关 B.城市权力机关 C.城市司法机关 D.城市咨询机关 16.下列属于市民在人格构成上的主要特征是( ) A.宗法主义倾向 B.权威主义倾向 C.消费主义倾向 D.家族主义倾向 17.现代城市居民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因素是( ) A.集体意识 B.环境意识 C.科技意识 D.参政意识

18.我国市民利益表达最为传统的途径是(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9.下列属于市政职能中建设职能的是( ) A.治安消防职能 B.环境保护职能 C.食品卫生管理职能 D.文化教育职能 20.城市规划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实践的是( ) A.昂温 B.嘎纳尔 C.霍华德 D.格迪斯 2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 ) A.政府财政支出 B.基础设施运营收入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22.我国特有的维护城市治安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居民委员会 B.治安保卫委员 会 C.公安派出所 D.保安服务公司 23.下列国家中实行“社会共济型”社会保障模式的是( ) A.德国 B.英国 C.新加坡 D.芬兰 24.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 ) A.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B.教育管理手段单一 C.学校缺乏自主权 D.教育结构失衡 25.我国城市文化管理的首要原则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l5分) 26.下列关于市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市政就是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 B.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C.市政是个历史概念 D.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体 E.市政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27.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 A.市政主体 B.市政客体 C.市政设施 D.市政工程 E.市政管理规律 28.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表现形式包括( ) A.城市密度 B.城市景观 C.城市布局 D.城市体系 E.城市形态

29.城市功能的类型有( ) A.共同功能 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 D.综合功能 E.自治功能 30.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有( ) A.定性分析法 B.定量分析法 C.比较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E.综合分析法 31.广义来看,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 ) A.人口数量 B.占用地面积 C.国民生产总值 D.消费水平E.生产力水平3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主要有( ) A.市议会制 B.市经理制 C.弱市长制 D.强市长制 E.市委员会制

33.市政体制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是( )

A.行政机构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B.代议机构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D.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E.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的关系

34.我国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所具有的自身特征包括( ) A.双向性 B.间接性 C.综合性 D.有限性 E.超前性 35.我国城市规划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总体规划B.空间规划C.分区规划

D.地方规划E.详细规划

36.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专业机构有( ) A.市政管理委员会 B.园林管理局 C.环境保护局 D.交通管理委员会 E.城市建设委员会 37.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 A.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 C.园林绿化的产权管理

B.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

D.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 E.城市公园的管理

38.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 A.“认地不认人”原则 C.债权方优先原则

B.房产地产一致原则

D.有偿转让原则 E.效益不可损原则

3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的主要类型有( ) 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经济社区 E.文化社区 40.从物质条件看,城市文化设施的构成有( ) A.机构性文化设施 C.公共性文化设施

B.商业性文化设施

D.团体性文化设施 E.家庭性文化设施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1.城市土地管理 42.城市社会保障 43.城市卫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城市体系的类型。

45.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46.简述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增长极核”理论。 47.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48.试论述发展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六、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9. 人均资源禀赋并不富足的中国即将步入“污染者付费”时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200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年底前中国所有城市均将收取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同时所有设市城市均要

17 在规定期限内收缴垃圾处理费。

目前,中国污水处理费严重偏低,36个大中城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平均每吨只有0.6~0.7元人民币,不足处理成本的七成。同样,征收垃圾处理费在一些城市还属空白。在一些专家看来,在中国的资源低价政策下,谁多消耗了资源,就意味着谁多分享了经济利益。中国偏低的资源环境价格既未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亦未充分反映环境治理成本。

为逐步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官方引入了“污染者付费”的概念并予以强调。据透露,除了将收缴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外,中国还将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逐步将二氧化硫排污费标准提高至弥补治理污染成本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4月2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中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试分析我国环保体系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理论依据。

全国2009年4月自考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 ) A.政治性 B.动态性 C.综合性 D.历史性 2.在市政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中,强调和注重组织结构、法律制度等方面研究的是( ) A.回归分析 B.定量分析 C.动态研究 D.静态研究 3.后工业社会时期,决定城市功能的首要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B.资源 C.地理位置 D.经济发展水平

4.“中心地”理论揭示了一定区域内中心地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它的提出者是( ) A.维特鲁威 B.沙里宁 C.克里斯泰勒 5.下列选项中,能够集中反映城市主要职能的是( ) A.城市规模 B.城市性质 C.城市结构 D.城市布局 6.一般地,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称为( )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7.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的( ) A.用地规模 B.人口规模 C.生产力规模 D.消费力规模 8.下列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门槛”成本的是( ) A.城市居民为获得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而支付的费用 B.城市居民因为房租、房价的上升而额外支付的费用 C.政府为鼓励城市企业和居民迁出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

D.滕尼斯

D.政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修建地铁而投入的巨额资金 9.在我国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是( ) A.中共市委 B.市人民代表大会 C.市人民政府 D.市政治协商会议

10.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政府的( ) A.咨询机关 B .派出机关 C.执行机关 D.监督机关 11.在下列国家中,各城市普遍实行市议会制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12.下列市政体制中,市的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是( ) A.市长议会制 B.议会市长制 C.市经理制 D.市议会制 13.在中共市委领导作用中处于前提和基础地位的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经济领导 D.思想领导 14.我国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 ) A.民主集中制 B.市长负责制 C.民主协商制 D.委员会制 15.在我国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 A.城市行政机关 B.城市权力机关 C.城市司法机关 D.城市咨询机关 16.下列属于市民在人格构成上的主要特征是( ) A.宗法主义倾向 B.权威主义倾向 C.消费主义倾向 D.家族主义倾向

17.现代城市居民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因素是( ) A.集体意识 B.环境意识 C.科技意识 D.参政意识 18.我国市民利益表达最为传统的途径是(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9.下列属于市政职能中建设职能的是( ) A.治安消防职能 B.环境保护职能 C.食品卫生管理职能 D.文化教育职能 20.城市规划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实践的是( ) A.昂温 B.嘎纳尔 C.霍华德 D.格迪斯 2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 ) A.政府财政支出 B.基础设施运营收入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22.我国特有的维护城市治安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居民委员会 B.治安保卫委员会 C.公安派出所 D.保安服务公司 23.下列国家中实行“社会共济型”社会保障模式的是( ) A.德国 B.英国 C.新加坡 D.芬兰 24.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 ) A.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B.教育管理手段单一 C.学校缺乏自主权 D.教育结构失衡

19 25.我国城市文化管理的首要原则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l5分) 26.下列关于市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市政就是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 B.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C.市政是个历史概念 D.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体 E.市政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 27.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 A.市政主体 B.市政客体 C.市政设施 D.市政工程 E.市政管理规律

28.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表现形式包括( ) A.城市密度 B.城市景观 C.城市布局 D.城市体系 E.城市形态 29.城市功能的类型有( ) A.共同功能 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 D.综合功能 E.自治功能 30.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有( ) A.定性分析法 B.定量分析法 C.比较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E.综合分析法 31.广义来看,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 ) A.人口数量 B.占用地面积 C.国民生产总值 D.消费水平E.生产力水平3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主要有( ) A.市议会制 B.市经理制 C.弱市长制 D.强市长制 E.市委员会制 33.市政体制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是( ) A.行政机构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B.代议机构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D.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E.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的关系

34.我国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所具有的自身特征包括( ) A.双向性 B.间接性 C.综合性 D.有限性 E.超前性 35.我国城市规划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总体规划 B.空间规划 C.分区规划 D.地方规划 E.详细规划

36.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专业机构有( ) A.市政管理委员会 B.园林管理局

C.环境保护局

D.交通管理委员会 E.城市建设委员会

37.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 A.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 B.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

C.园林绿化的产权管理

D.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 E.城市公园的管理

38.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

20 A.“认地不认人”原则 C.债权方优先原则

B.房产地产一致原则

D.有偿转让原则 E.效益不可损原则

3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的主要类型有( ) 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经济社区 E.文化社区 40.从物质条件看,城市文化设施的构成有( ) A.机构性文化设施 C.公共性文化设施

B.商业性文化设施

D.团体性文化设施 E.家庭性文化设施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1.城市土地管理 42.城市社会保障 43.城市卫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城市体系的类型。

45.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46.简述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增长极核”理论。 47.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48.试论述发展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六、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9. 人均资源禀赋并不富足的中国即将步入“污染者付费”时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200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年底前中国所有城市均将收取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同时所有设市城市均要在规定期限内收缴垃圾处理费。

目前,中国污水处理费严重偏低,36个大中城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平均每吨只有0.6~0.7元人民币,不足处理成本的七成。同样,征收垃圾处理费在一些城市还属空白。在一些专家看来,在中国的资源低价政策下,谁多消耗了资源,就意味着谁多分享了经济利益。中国偏低的资源环境价格既未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亦未充分反映环境治理成本。

为逐步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官方引入了“污染者付费”的概念并予以强调。据透露,除了将收缴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外,中国还将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逐步将二氧化硫排污费标准提高至弥补治理污染成本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4月2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中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试分析我国环保体系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理论依据。

21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是(

) A.聚集性

B.社会性

C.经济性

D.系统性 2.城市公益性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 A.为全体大众服务 B.为残疾人服务

C.为组织内成员服务

D.为组织外的其他成员服务

3.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

) A.政府权力下放 B.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 C.人民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人民管理社会 4.日本各城市实行的市政体制是(

) A.市议会制 B.市长议会制 C.议会市长制

D.市委员会制 5.下列国家中实行市经理制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6.我国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上级任命或聘用的事务类官员实行(

) A.绩效评估制 B.首长责任制 C.任期目标责任制

D.全权责任制

7.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属于我国市政职能改革中的( A.职能转移 B.职能撤销 C.职能增加

D.职能强化

8.人口城市化的基础是(

) A.非农产业城市化 B.地域城市化 C.经济城市化

D.意识城市化 9.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研究的重点层面是(

) A.国家层面 B.乡镇层面

C.市县层面

D.省级行政区域层面

10.我国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实施与修改都作了严格规定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1.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的是(

) A.维特鲁威 B.埃比尼泽·霍华德 C.菲拉雷特

D.帕鲁

12.城市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做法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

) A.生产性

B.公益性

) 22

C.自然垄断性 D.超前性

13.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行部署的是(

) A.城市总体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14.绝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城市公共事业,绝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治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体现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效益的(

) A.社会效益为主 C.经济效益优先

B.环境效益优先 D.兼顾经济效益

15.政府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原则是(

) A.市场化原则 C.社会化原则

B.行政化原则 D.集中化原则

16.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摊,要与社会成员从城市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收益相联系,这是城市公共收入的(

) A.支付能力原则 C.经济效率原则

B.受益原则 D.行政效率原则

17.我国城市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

) A.70年 C.40年

B.50年 D.30年

18.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

) A.城市的资源质量 C.城市环境污染程度

B.人群健康 D.生态状况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概念是(

) A.生态城市 C.可持续发展城市

B.环保城市 D.绿色城市

20.城市中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的社区,叫做(

) A.功能社区 C.自然社区

B.法定社区 D.自治社区

21.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的两方面内容是残疾人康复和(

) A.资助 C.生活

B.就业 D.保险

22.现代城市应对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和事件应贯彻的方针是(

) A.管理为主 C.决策为主

2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 A.决策体制 C.监督体制

B.执行体制 D.责任体系 B.协调为主 D.预防为主

24.市政绩效对市政管理实绩的测量主要属于(

) A.定性分析 C.专家论证

B.定量测量 D.系统评估

23 25.承担市政绩效管理外部监督职能的主要是社会中介组织和(

) A.纪委 C.大众传播媒介

B.公众 D.知识分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下列属于聚落的是(

) A.社区 B.建制镇 C.城市 D.城市群

E.城市带

27.城市与农村相比的本质特征有(

) A.高度的聚集性 B.社会性 C.经济性 D.系统性

E.开放性

28.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是(

) A.自我管理 B.自我教育 C.自我发展 D.自我服务

E.自我完善

29.市长负责制的优点是(

) A.结构优化 B.责任明确 C.效率较高 D.权力集中

E.行动迅速

30.根据人口规模,我国的建制市可分为(

) A.小城市 B.中等城市 C.大城市 D.特大城市

E.超大城市

31.市政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

) A.市民生活质量 B.市民素质的提高

C.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D.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E.市民经济水平

32.下列属于城市政府管理经济手段和政策的是(

) A.价格手段 B.财政政策 C.计划手段 D.土地政策

E.税收手段

33.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 A.参考作用 B.指导作用 C.控制作用 D.调节作用

E.调解作用

3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专业机构有(

)

24

A.交通局 B.环境保护局 C.园林绿化管理局 D.国有资产管理局

E.消防局

35.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 A.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制定 B.城市人才市场的管理

C.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D.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

E.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

36.城市政府采购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 A.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B.公开透明原则 C.公平竞争原则 D.公正原则 E.诚实信用原则

37.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

) A.水体污染 B.大气污染 C.噪声污染 D.固体废物污染

E.食品污染

38.城市社会保险管理包括(

) A.养老保险管理 B.合作保险管理 C.医疗保险管理 D.失业保险管理

E.商业保险管理

39.城市公共安全通告机制向市民通告的途径和手段有(

) A.报纸通告 B.电视、广播通告 C.互联网通告 D.移动通信通告

E.向家庭发放小册子

40.市政绩效管理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 A.平衡计分法 B.指标体系法 C.主观评估法 D.客观评估法

E.目标管理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41.简述市民参政的条件。

42.简述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43.简述小城市发展战略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44.简述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45.简述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特点。 46.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47.论述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

25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8.

2011年4月,北京相继发生朝阳区和平街“4〃11”燃气爆炸、大兴区“4〃25”重大火灾事故。两起事故发生地,一为上世纪50年代三层老旧楼房,燃气管线等设施严重老化;二是居民自建四层违法建筑,完全没有任何消防安全设计。根据北京市政府通报,和平街燃气爆炸有6人遇难,大兴区旧宫镇火灾事件已造成18死24伤。

公安部消防局通报大兴火灾调查结果称,事发建筑系村民自建,未经有关部门审批,未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外来人员居住审批手续;建筑内有服装加工、员工宿舍和出租房,属“三合一”场所,住宿未与生产区域实行防火分隔,室内只有1条楼梯通道,未配臵消防设施器材;服装加工作坊开业之初,辖区公安派出所2次检查,发现存在无照经营、消防通道狭窄、缺乏消防设施器材情况,填写了消防监督检查记录,要求停业整改。但业主未予执行继续使用,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随后,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区县在辖区内进行安全大检查,一旦发现违法建筑内存在生产、经营、出租、住人行为,须立即责令停止,并对该建筑采取强制措施。

和平街十二区燃气爆炸事故调查原因则没有对外通报。当地居民称,爆炸前曾向北京燃气集团报修,但事发前泄漏处未查出。和平街十二区上世纪60年代接通燃气,但管道至今没有更换。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居民燃气两年内必须巡检一次,巡检由燃气供应单位负责。但北京市政市容委公布数据显示,巡检率只有40%。同样是在事发之后,北京市启动燃气入户巡检,对全市使用天然气的老旧楼房开展拉网式的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改。

公共安全专家常在不同场合援引香港“11〃20”火灾处理方式:1996年11月20日,香港嘉利大厦发生火灾,造成了41人死和80人伤的惨重后果。但事故调查后没有追究任何个人法律责任,却把事故原因归于当时的公共安全体制与机制,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了一些制度上的缺陷。随后修订了《消防安全条例》和《建筑物管理条例》,同时制定多个新的消防安全标准,建立了社区防火安全宣传活动的制度,成立了应对特大事故灾难的特别救援队。这些基础性工作推动了包括消防在内的公共安全领域的制度化建设,使香港应对重大事故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了安全稳定时期。 问:(1)上述火灾事故凸显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2)参照香港经验,我国应建立怎样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均无分。

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是( C

) A.面积 C.人口

B.地形地貌 D.交通体系

2.在地域范围上,市政由以往单独管辖城市市区,发展到还管辖周围广阔的乡村地区,出现“城乡共治”局面是在( D

) A.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时代 C.19世纪

B.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3.在城市的特征中,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是(

B

) A.社会性 C.开放性

B.高度聚集性 D.经济性

4.我国市政体制中属于核心领导地位的是(

D

) A.市政府 C.市政协

B.市人大 D.市党委

26 5.以下属于我国城市综合经济管理机构的是(

B

) A.市交通局 C.市地税局

B.市财政局 D.市审计局

6.西方国家的市长和市议员的产生方式是通过选民(

C

) A.间接选举 C.直接选举

B.推举 D.联名提议

7.我国城市效仿西方设置市建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 A

) A.清朝末年 C.中华民国时期

B.北洋军阀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8.在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

D

) A.人事任免 C.信息筛选

B.财务审计 D.资源调配

9.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市政职能(

) A.形式的法制性 C.导向的服务性

B.内容的广泛性 D.程序的民主性

10.在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中,首要因素是(

) A.江河湖泊 C.平原

11.人口城市化的基础是(

) A.非农产业城市化 D.自然景观城市化

B.地域城市化 C.经济结构城市化 B.海岸 D.植被

12.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是(

) A.《城市规划法》 C.《城市统筹法》

B.《城乡规划法》 D.《城市总体规划法》

13.最早记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 A.《建筑十书》 C.《鲁班》

B.《周礼》 D.《论衡》

14.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决定了其首要目标是(

) A.系统效益 C.社会效益

B.生态效益 D.经济效益

15.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私人被授权进行投资建设,完工之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私人经营管理,利润为私人所有,到期之后再将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这称之为(

) A.承包 C.授予特许权

B.公私合作 D.专门谈判投入法

16.兴办基础教育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基础教育事业经费应该(

) A.多方投入 C.以财政拨款为主

17.城市公共财政的首要职能是(

) A.收入分配职能

B.社会化模式解决 D.以企业融资为主

B.资源配置职能

27 C.经济稳定职能

D.经济增长职能

18.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同时还包括(

) A.政治要素 C.军事要素

B.文化要素

D.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19.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 A.生态环境污染 C.生态物种减少

20.社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国家法律 C.社会和谐

B.政治稳定 D.服务社区居民 B.生态结构变化 D.生态链断裂

21.失业保险管理的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

) A.统一性 C.差异性

2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方针是(

) A.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C.制度保障、防治结合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社会参与、防治结合 B.互济性 D.竞争性

23.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是(

) A.中共市委 C.企事业组织

24.衡量市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是(

) A.市政绩效 C.市政领导

B.市政制度 D.市政体系 B.国家机构 D.社会团体

25.市政绩效对市政管理实绩的测量主要属于(

) A.定性分析 C.专家论证

B.定量测量 D.系统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结构包括(

) A.社会结构 C.资源结构 E.自然结构

27.以下属于城市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是(

) A.市红十字会 C.市慈善总会 E.市共青团

28.科学合理的市政体制,表现为(

) A.权力配置得当

B.人工结构 D.环境结构

B.市基金会

D.市青年志愿者协会

B.权力关系顺畅

28 C.市政效益明显 D.沟通渠道畅通

E.权责划分明确

29.市政职能的状况取决于(

) A.该国国家性质 B.该城市的性质 C.城市的行政级别

D.城市政府的性质

E.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30.当代城市发展中,要全面推进(

) A.经济建设 B.体育建设 C.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E.社会建设

31.城市规划具有的特性有(

) A.政策性 B.综合性 C.权威性 D.地方性

E.科学性

3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 A.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B.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C.中心城区规划 D.城市总体规划强制内容

E.市区详细规划

33.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供给方式有(

) A.企业供给 B.城市政府供给

C.市场供给 D.城市政府和市场混合供给

E.社会供给

34.城市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包括(

) A.规划管理 B.准入管理 C.价格管理 D.税收管理

E.安全管理

35.城市公共财政的主要功能有(

) A.维护公共安全 B.资源配置 C.收入分配

D.经济稳定与增长

E.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率

36.生态城市的特点有(

) A.和谐性 B.可持续性 C.整体性 D.高效性

E.区域性

37.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类型有(

) 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综合社区

E.文化社区

38.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手段有(

)

) 29

A.法律手段 C.信息手段 E.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D.宣传手段

39.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有(

) A.自然灾害治理类 C.社会治安类 E.基础设施类

40.市政绩效评估的方法有(

) A.主观评估法 C.数据分析法 E.专家鉴定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41.简述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 42.我国市政体制的特征是什么?

43.简述我国重管理、轻服务市政职能导向的具体表现。44.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45.简述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 46.简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47.论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标志。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8.2010年7月,北京市政协经过调查形成了一份《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案》。这份建议案显示,2009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而“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625万人。快速增长的人口给北京带来了巨大压力。据测算,北京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尽管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很快,但新增交通供给能力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公共交通供给能力被抵消的一个后果就是汽车保有量的激增。资料还显示,教育方面,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66.9%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此外,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更加突出。北京市政协调研显示,目前北京市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

人口快速膨胀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北京,上海市2009年的常住人口为1921.32万人,广州市常住人口也已经超过1400万。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正处在城镇化的高峰。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预想的是,在未来,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城市步北京等城市的后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拥堵、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0月11日第2版

试结合案例分析: (1)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性。

(2)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该坚持的发展道路。

30

B.城市消防类 D.卫生防疫类

B.客观评估法 D.目标管理法

第12篇:市政学模拟试题

市政学模拟试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设立地级市、县级市报中央人民政府审批( √ )

2、城市化最重要的动力是科技发展( × )

3、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的基础是确定和发展城市的第三产业( × )

4、市长议会制被称为“强市长制( √ )

5、市行政决策主体是市委( × )

6、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 )

7、划分城市人口的依据是居住地( √ )

8、城市的共同功能表明城市的共性并区分城市与乡村( √ )

9、城市的一般职能主要是指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 )

10、城市土地是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1、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A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收入水平C.城市劳动力构成

D.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2、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围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的城市体系称为(A 市体系

A.金字塔型

B.多核型 C.网络型

D.带状型

3、根据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的大小,广州市应划分为( C ) A.全国性中心城市

B.国际性中心城市 C.地区性中心城市

D.省区中心城市

4、桂林山水使桂林市具有旅游旅游中心的功能,这一功能被称为( C ) A.城市的共同功能

B.城市主导功能 C.城市的特殊功能

D.城市的综合功能

5、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 D )

A.城市的GDP

B.城市的国民收入 C.城市土地面积

D.城市人口数量

6、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A )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7、市政职能的主体是( A )

A.城市人民政府

B.市民 C.市委

D.市长

8、决定城市基础设施必须保持必要的竞争的特征是( D ) A.生产性

B.公益性 C.承载性

D.垄断性

9、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时国家出让的只是( B )

A.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的占有权

D.土地的划拨权

10、我国城市文化管理的首要原则是( D ) A.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D.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三.论述题 (25分) 结合广东的实际,谈谈你对转变城市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和目标的认识。

的城 )答:

1、必要性:

(1)城市政府职能存在弊端:如政企不分、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职能重复、交叉和错位。 (2)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只有转变职能,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保护环境。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向此方向努力。

2、目标:

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让企业、社会更有创造力。具体来说:

(l)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城市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2)根据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城市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

(4)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工作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5)按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城市行政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四.材料题(30分)

城市水资源

四年前,在一次以“北京的水资源”为题的专家研讨会上,大家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有水的城市,才是永生的城市。”当时与会的国内专家们对北京严重的缺水形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做了大量阐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数字就是: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人家有三十盆水使用的情况下,北京人只有一盆水。遗憾的是,生活在这种高度贫水的地区,北京全社会却几乎没有任何对水资源的警觉。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这几年在北京地区大面积铺设的耗水量极大的进口冷季型草皮和高尔夫球场。由于电视镜头对这些所谓现代化绿地的反复渲染,报刊杂志对这些西式草坪的盲目追崇,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在密云水库水位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绿化工人还在大肆耗用着自来水来浇草皮的现象。而面对这样糟蹋北京人珍贵的水资源的现象,几乎没有任何普通人在路边停下来,去向浇草人提醒一句:“不要浪费水”。 一位生活在美国康州的朋友告诉记者,康州是一个丰水的地区,但康州禁止抽取地下水,城市的生活用水完全来自水库。几年前康州因少雨而水库水位下降,康州政府向全州居民发出的第一道特别令就是:禁止浇草坪,违者可被处以三个月的监禁。理由是:草地死后还能复生,而水库的水第一要保障的是人的需求。在这样有威力的特别令发布之后,康州的居民们都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珍惜从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每一滴水,所有的孩子们停止了玩水枪。这就是全民对水资源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态度。与之相比,我们就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阅读和分析材料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城市建设与保护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答:

1、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像案例所揭示的即使水资源短缺,也不注意保护水资源,甚至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案例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也时有发生,加剧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状况。其原因首先是缺少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其次是相关制度、政策的不完善和政策、制度的执行存在问题。

2、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必须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政府在编制和审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促使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最终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联系实际分析。

第13篇:市政学总复习资料

市政学总复习资料

1、题型:单选25题,多选15题,简答5题,论述1题,分析1题(有2个问题。)。可参考41页例题。

2、绪论、第

7、

8、12章内容只考单选和多选

3、P60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4、P62非农业人口的多少,成为区别城市和乡村的主要标志之一。

5、P62高度的聚集性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6、P66聚落体系从低级到高级一般有:小自然村、村庄、镇、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带。(多选)

7、P68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出现的生产力基础。

8、P72早期城市是从分散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时期,各城市之间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劳动地域分工。第三,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的经济功能特别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以及宗教色彩突出。

9、P77现代城市发展有以下特点: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

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10、P78对市政主题范围的不同理解,产生以下三种含义的市政:

1、广义的市政;

2、中义的市政;

3、狭义的市政。(广义的市政含义要熟悉)

11、P95市委设置的工作部门有:市委办公室(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等。(多选)

12、P97中国各民族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1.积极参加一怔,实行民主监督;2.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族;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4.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简答)

13、P105 内务管理部门包括:市办公厅(室)、市档案局等。

14、P112 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等。

15、P113 市妇联实行团体会员制度。

16、P115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一般在100~700户的范围内设立。

17、P118 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志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市志愿者组织种类繁多,志愿行动是多元的。

18、P120 中国城市市民主要的政治表达方式是通过听证制度影响政府决策。

19、P122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质就是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

20、P125 市政体制规范城市中的国家机构之间、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涉及许多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

市政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应该是立法、执法、护法的分工协作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它包含市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与区县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市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21、P126 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具体表现在:

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22、P135 在美国的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还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即由市长

任命一位首席行政官。

23、P145 1983年,正式开始使用地级市的名称。

24、P147 中央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5、P151 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具体表现在: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26、P161 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市民生活质量、市民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多选)

27、P163 市政职能的原则:首先,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其次,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再次,中国城市政府和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这就决定了城市政府既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还必须担负起管理整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履行一级地方政府的一般职能。最后,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28、P169 对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文化馆、体育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修建、维护和管理属于文化教育职能。

29、P170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30、P179 制定社会援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害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培育市场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系属于增加部分功能。

31、P186 领导控制的重点是调配资源。

32、P192 城市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主导产业的规模和主导产业的个数。

33、P192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1、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索决定的承载力;

6、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34、P203 人文地理条件包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文化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收入结构、人口消费结构等。(多选)

35、P208 非农业产业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基础。

36、P209 中国处于集中性城市化阶段。

37、P211 中国过去走的是一条由政府发动和推进、忽视民间力量、排斥市场作用的城市化战略,是一条不适应工业化要求、严格限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38、P218 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

2、综合性;

3、权威性;

4、地方性;

5、科学性。(对选)

39、P220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城乡规划法》。

40、P222 最早记载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周礼》。

41、P22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1910年法国建筑师夏纳尔提出工业城规划;1922年英国昂温提出建设卫星城理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

42、P224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简答)

43、P240 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1、同意规划,合理布局;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44、P242 防灾设施,包括消防、防汛、抗震、防台风、防风沙、防雪、防地面沉降和防空等。

45、P243 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

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村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46、P246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的含义。

47、P251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供给方式有:城市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城市政府和市场混合供给三种。

48、P255 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49、P256 城市财政收入(5点)

50.P258 授予特许权的含义。

51、P267 任何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

52、P267 城市公共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以政府财政为主。

53、P270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以环境效益优先。

54、P281教育预测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55、P284 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是实施城市科技规划的重要中介环节。

56、P286 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57、P298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三个作用。(多选)

58、P310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为前提。

59、P311 公共财政的只能(3点多选),重要的职能是资源配置。

60、P315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61、P332 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四分之三的。

62、P340 质量监督管理机构。(3个)

63、P341 质量监督的形式。(3种)

64、P360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因素(8点)。重要取决因素: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65、P36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用……来衡量。

66、P367 中国环境问题具体表现。(4点)

69、P37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4点简答)

70、P386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与生物圈计划“。

71、P387 生态城市的特点(5点)

72、P398 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5点论述题)

73、P408 对流动人口管理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74、P418 社会保障管理的含义(3点)

75、P420 市民政局负责城市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

76、P428 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两方面内容。

77、P430 公共安全管理遵循的原则。(5点)

78、P431 城市安全管理类型(8点)

79、P440 城市的中共市委是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

80、P444 应对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和时间,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81、P450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手段(5点)

82、P458 向市民通告的途径和手段(5点)。城市公共安全控制机制包括执行和控制两个部分。

83、P461 市政绩效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

84、P463 市政绩效的特点(5点)

85、P464 市政绩效的意义。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87、P468 市政叫评估是市政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88、P476 信息处理是完成信息资料收集后进行的统计、整理、汇总和分析过程。

89、P481 承担市政绩效管理的外部监督只能的主要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中介组织。

90、P186 现场控制也称事中控制。

第14篇:7月市政学试题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

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从狭义上讲,市政管理的客体是( )

A.城市的社会管理B.城市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

C.城市的政治管理D.城市的经济管理

2.城市政权学认为,市政学主要研究( )

A.城市政权及其城市管理的发展规律B.城市行政管理

C.城市政府对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D.城市政权建设

3.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市场性B.赢利性

C.私营性D.强公共性

4.大城市和主要大都市区人口,向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分散迁移的过程是城市化类型中的( )

A.郊区城市化B.过度城市化

C.逆城市化D.低度城市化

5.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是( )

A.共同功能B.主导功能

C.特殊功能D.综合功能

6.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这是城市体系的( )

A.整体性特点B.动态性特点

C.层次性特点D.重叠性特点

7.狭义的城市规模仅指城市的( )

A.用地规模B.人口规模

C.生产力规模D.消费力规模

8.城市规模分布与中心地、市场区的等级体系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城市规模分布的 ( )

A.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B.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C.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D.动态性特征

9.被称为“强市长制”的市政体制是( )

A.市议会制B.议会市长制

C.市长议会制D.政治协商制

10.下列城市中采用议会市长制的是( )

A.芝加哥B.波士顿

C.纽约D.底特律

11.直辖市、市、市辖区的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

A.3年B.4年

C.5年D.6年

12.我国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

A.中共市委B.表大会

C.市人民政府D.市人民政协

13.人口超过800万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为( )

A.35-65人B.13-35人

C.11-23人D.45人以下

14.我国一般把蓝印户口居民称为城市的( )

A.常住居民B.准常住居民

2010年7月市政学试题

C.临时居住居民D.准临时居住居民

15.市民素质的内核是( )

A.市民的文化构成B.市民的社团构成

C.市民的人格构成D.市民的职业构成

16.我国数量最多而且成长迅速的是( )

A.直辖市B.副省级市

C.地级市D.县级市

17.英国政府迄今最主要的职能是( )

A.教育B.福利

C.交通D.环境

18.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A.5年B.10年

C.15年D.20年

19.下列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基础设施有助于上层建筑调整

B.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C.城市基础设施应超前于生产设施进行建设

D.城市基础设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20.城市环境是人类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土壤、大气、阳光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等共同组成的( )

A.地理环境B.自然环境

C.人工环境D.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复合体

21.城市经济管理的性质主要体现为( )

A.宏观属性与微观属性B.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C.产业属性与专业属性D.社会属性与行业属性

22.城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

A.获取最佳城市经济效益B.政企分开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专业化管理

23.城市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高低衔接的综合教育体系,表现出城市教 育的( )

A.集聚性特点B.综合性特点

C.先进性特点D.超前性特点

24.城市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是( )

A.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B.中国科学院城市分院

C.中央有关部委在城市设置的科研机构D.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机构

25.图书馆、电影院、剧院、展览馆、运动场所等是城市文化设施中的( )

A.团体性文化设施B.家庭性文化设施

C.商业性文化设施D.公共性文化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与市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有( )

A.政治学B.行政学C.管理学

D.城市学E.社会学

27.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

A.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B.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C.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D.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E.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28.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

A.人口规模B.自然条件

C.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D.城市消费水平

E.行政区划

29.中心城市一般可分为( )

A.世界性中心城市B.全国性中心城市

C.地区性中心城市D.省区中心城市

E.地方性中心城市

30.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城市( )

A.人口数量B.公共设置的数量

C.企业的数量D.占用地面积

E.国民生产总值

31.德国的市政体制除了有美国的部分形式外,还有( )

A.市委员会制B.市经理制

C.市议会参事会制D.市议会监督委员会制

E.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32.市委常委的组成包括( )

A.常务委员B.副书记

C.书记D.秘书长

E.秘书

33.我国公民直接选举的范围仅限于选举( )

A.直辖市人大代表B.市人大代表

C.县人大代表D.乡镇人大代表

E.区人大代表

34.工业化阶段西方国家城市政府的新增职能主要有( )

A.能源与供水B.医疗与保健

C.照明与福利D.住宅与环境

E.教育

35.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文献《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观点有( )

A.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

B.城市建筑物间应进行对话

C.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

D.应鼓励住房使用者参与住房设计

E.大城市的交通政策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交通

3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

A.发行债券、股票B.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

C.银行贷款D.基础设施的运营收入

E.各种专项收费

37.实现城市垃圾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做到( )

A.垃圾处理无臭化B.垃圾处理无害化

C.垃圾处理循环化D.垃圾处理减量化

E.垃圾处理资源化

38.目前我国城市财政的预算支出主要包括( )

A.经济建设支出B.教科文卫事业费支出

C.行政管理费用支出D.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

E.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

39.我国城市中,户政管理机构对常住人口的户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

A.户口登记B.人口卡片

C.居民身份证管理D.人口统计

E.人口研究

40.城市文化管理的手段与方式有( )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

D.自主管理E.教育手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42.简要说明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4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44.简述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卫星城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分析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46.列举六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说明。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7.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广东省在各级政府办或综治办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在各镇街设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中心,各居(村)委设立服务管理站,目前已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综合管理体制。各地还将分别隶属于公安、房管、计生等部门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队伍进行整合,全省组成了一支近4万人的综合协管员队伍。在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方面,不包括扩建学校和设备投入,全省年均直接补助流动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在25亿元以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制定、修订了《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广东省流动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12个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暂住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相继取消了原批准收取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管理费、流动就业跟踪服务费等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省取消的收费每年为流动人口减负30亿元左右。

(1)试总结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的基本经验;

(2)谈谈你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经验的认识。

第15篇:市政学涪陵文化

弘扬涪陵文化,增创区位优势

内容摘要:如果说,地区建设是一所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涪陵由于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古代交通要道,历代土著文人和流寓贤士大夫汇聚于此,作文吟诗、著述讲学,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如司马迁、杜甫、苏轼、黄庭坚、程颐、陆游、范成大朱熹、王守仁、张问陶等著名文人雅士。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特点。其中,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是涪陵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四种文化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使每一种文化精髓都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同时,并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文化建设既是小康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其基本途径。涪陵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于无形的人文资源、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布局中处于薄弱环节,甚至是相对盲点,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挖掘和整合涪陵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创造价值,思想延伸未来!

一、涪陵区位优势研究及分析

重庆市涪陵区,地处重庆中部,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地区疆域虽小,其文化自古便具有鲜明特色,巴文化异彩纷呈,易理文化古韵悠长。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紧密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到弘扬涪陵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挖掘和整合涪陵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不仅为我们城市发展确定了路径,同时为我们能够参与并融入到城市地域文化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只要找到差异化,才能具有独特性。因此,弘扬涪陵特有的区域文化,是增创区位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个地区或行业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区位优势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底蕴,涪陵人文景观旅游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从世界范围的宏观格局来看,目前,旅游正从观光游转向休闲游。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早期更多是对自然的猎奇,现在更多的则是满足身心愉悦的行游活动。在其行为过程中,对文化内涵和品位价值,行者巳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涪陵历史人文景

观时应立足于文化的高度,充分地挖掘、阐释、演绎涪陵的地域文化,将封存的历史、固化的风情,以现代高新科技为手段,以影视文化为载体,多元化的再现涪陵鲜活的历史景像与人为情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课题要求的对策措施。

二、充分认识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是加速推进涪陵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文化也是生产力,涪陵具有厚重的历史及其积淀下来的历代文化、文明成果。因此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要充分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实现经济要发展,文化要并行。

其次,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是实现涪陵文明传承,提升涪陵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明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首要标志。涪陵文化承载了历代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涪陵文明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必须首先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同时,加强先进文化建设项目是小康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促进涪陵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最后,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是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县域优秀文化精神的迫切需要。先进文化的作用,就在于升华思想、醇化道德、陶冶情操,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大力挖掘和弘扬涪陵文化,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们构建精神思想的乐园。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也随之提高,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推动涪陵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断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带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增强地区凝聚力,推动和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依托涪陵文化底蕴,加快发展涪陵特色旅游业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农安旅游产业,必须紧紧依托我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特色发展之路。旅游业的总体目标也应定位在把涪陵打造成“重庆历史文化古城”上。根据我区的经济实力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涪陵历史遗址等文化遗存的实质性保护。

涪陵有多处文明遗址,如白鹤梁、李家祠堂、点易洞、望州关、三台寨等古迹。三台寨为宋朝所建,是四川著名古战场遗址;李家祠堂是四川省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遗址;白鹤

梁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起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电站”,是一块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点易洞因“程朱理学”鼻祖程颐曾在此地点注《易经》而得名,并于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涪陵北岩也因此成为程朱理学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是公认的涪陵文化发祥地和人文荟萃的场所。这些都是我区现存文化遗存中较有价值的,它见证了涪陵的历史沧桑。但由于近年来保护不力以及人们不够重视,许多遗迹正处在渐渐消失之中,其中我区的革命遗址损坏严重,有的甚至破烂不堪,更有甚者已销声匿迹。如果这些遗址真正消失了,将是我区历史文化财富的最大损失。鉴于目前一些遗址仅是普通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建议提高文物保护格次,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申报这些遗址为省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级和管理等级。同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财富,也为旅游提供景观景点。

2、加快县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性项目开发。

为了把涪陵市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首先要对损坏严重的古迹进行重建修葺;其次,对于知名度低的景点也应加强管理,同时做好宣传工作。以丰富内涵,强化品牌为核心,打造具有涪陵特色文化景观。我区的旅游发展整体水准还有待于提升,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很多景点除了卖门票,服务质量不高,与景区品质脱节,影响了承德的整体旅游品牌;二是综合开发不配套,旅游购物环境、市政建设、娱乐设施发展滞后,游客在欣赏完一处景点之后,便无处可去;三是部分景点片面追求短期高回报,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资源浪费,忽视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规律。面对这些问题,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时必须有大局意识,整体观念。因此,要以景点为中心向景区周围辐射式的建设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从市场的角度上说就是增加游客在我们区域的停留时间,落实好食,住,行,游,娱,购。对此不仅要开发了不同功能的汽车旅馆、旅游客栈,同时在星级宾馆,会员公寓以及运动中心,休闲中心,特色购物广场中充分地注重设计好每一个细节,使项目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社会效益,产生经济价值。

3、强化措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成立全区旅游、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政府积极部署管理工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各有关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并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规定。

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搞好常规宣传的同时,组织力量编写一本介绍涪陵旅游景点、

风物传说的书籍和图画集;拍摄一部集中反映涪陵特色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宣传形式等,从文化的角度,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三是实行区域联合开发。涪陵的旅游业发展应积极向武隆县学习,武隆不仅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且是重庆各区县对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最为成功的范例,率先提出了“芙蓉仙女梦欢武隆”的旅游形象宣传语和旅游标识,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广告宣传、营销展示、市场推广活动,令人由衷佩服!因此,我区在开发景区应与积极同武隆旅游经济开发区合作。并依托重庆,加强与城区的交流与互动,在城区等周边地区做好宣传。

四是加强旅游产业内部管理。要完善旅游机构,编制人员,确定职能,加强旅行社和旅游队伍的建设项目;在重点乡镇设立兼职旅游助理,增加旅游职能,协调各有关部门对旅游工作齐抓共管。在景区景点建设管理上,实行两权分离、政府监管、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增加民营资本等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步伐。

第16篇:市政学作业(主观题部分)

市政学作业(主观题部分)

第一章

1简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则? 答: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①政府对城市定位。

②农村人口转移政策:户籍,就业,粮油政策等。

③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④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

(2)中国城市化把城乡矛盾限定在可控范围内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双向运动。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因素。 原则:

(1)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2)以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引导和调节作用 (3)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4)以人为本

(5)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东部、中部、西部)

(6)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特色;不人为构市注重成本效益)

2试论述中国市政职能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方向?

答:中国市政职能的特征:

(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有利于城市政府集中使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缺点是市政职能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度低,缺乏社会监督,城市政府垄断社会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行政手段仍是目前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管理中的最主要手段,许多本来应该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仍然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城市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可以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职能。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城市政府是典型的全能型政府。城市政府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职能,而轻视了对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入。

(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这具体表现为:在城市管理中强调政府为本位,行政权力

过分集中,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干预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市政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化和

法治化,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度低,等等。 我国市政职能存在的问题 :

(1)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采看,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仍旧大量存在,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则明显不足,企业的自主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

(2)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工作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去

做,行政干预依然大行其道,市场的作用投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行政机关集权严重

(4)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错位、越位、失位现象严重

(5)从上、下级关系看,城市政府市政自治权被削弱(中央政府过度集权)

3、改进的方向:

(1)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市政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经营自主权真正交还给企业,

把市政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党政分开,改革政府弊政。党政不分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政企不分。党政不分是职能混

乱、官僚主义、腐败横行的总病根,不解决这一深层次问题,其他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3)加强城市法制建设,实现城市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4)扩展部分职能。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积极扩展各种社

会公共服务职能。如社保、环保、生态规划、社会援助、社会福利等等政府职能。 第二章

1简述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及其思路?

答: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

第一,城市自然资本:盘活士地存量,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

第二,城市人化资本: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公用事为多元化经营。 第三,城市延伸资本:做好城市延伸资本的开发,树立城市形象。 思路:

观念的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营;城市土地资产的盘活;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多种投资途径的采纳。

2试论述数字城市对传统政府管理的冲击?

答:

一、城市政府权能的重铸

(1) 城市政府功能的输入和输出发生变革 (2) 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趋势取得进展

(3) 数字城市深刻影响政府的决策品质与程序

另外,数字城市能提高城市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降低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一方面它简化 了监督信息反馈的传输渠道,可避免反馈信息的失真,从而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来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使网络技术以“秘密投票”的方式确保监督者敢于监督,由于避免了汇密的隐患,更能有效地保障监督者的合法权益,消除其顾虑。

二、城市政府管理模式的重塑

数字城市始终与城市政府再造相联系,是城市政府再造的工具和动力;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是以高层政府垄断信息为前提的,而下层政府和基层公众至多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网络状水平式管理模式是与数字城市需要相适应的城市 政府管理模式。

第三章

1简述我国城市公共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答:我国城市公共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投资渠道单一,实行指令性价格;条块分割的经营模,效率低下;公共经济规模效益差,技术水平低下;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原因分析

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管理体制的制约;权力的失控。 2试分析城市财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1.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完善税制,规范财政收入体系。 2.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调控能力。 3.改革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 4.优化支出结构,有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第四章

1简述我国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的原则?

答:(1) 答:地域分异原则;

(2) 区位利用原则;

(3) 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 系统综合原则。

2试论述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推进的措施? 答: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有:

(1) 住房保障制度起步较晚,住房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适应快速城镇化带来人口流动的有关住房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城乡统筹的住房政策需要加强研究和制定。 措施:要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对不同住房支付能力的家庭,实行有区别的住房政策,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第五章

1简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答:政府全包全揽方式 ;操作维修合同方式;出租开发操作方式;交钥匙合同方式;BOT方式;BTO方式;BOO方式,在BOO方式中,根据设施项目的不同性质和效益回收率的高低,可以衍生出BOOT和BOOST等多种方式。

2试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促进良性发展的措施?

答:问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管理乏力;效益低下。

措施:回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律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法规体系;改革城市建设体制;营造开放的城市发展环境。

第六章

1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答:(1)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原则。

(2)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6)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原则。

(7) 环境管理法制化的原则。

2试分析生态城市的特征和建设途径?

答:特征: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6、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7、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建设途径:

(一)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伦理相关知识,把生态文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理念落实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应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努力扩大人才队伍,将其充实到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多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竞赛和讲座,阶段性地组织公众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加深其切身感受和对生态城市建设紧迫性的认识。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城镇化进度必须与生态系统承载力和资源保有量保持一致。要在确实把握城市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生态城市作出合理和科学的规划,避免操之过急。可以选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些城市作为试点,

先行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在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后再普及推广。与此同时,不同城市之间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风格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1律,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选择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典型案例中,地方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生态城市的前期规划一般都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因此,其建设方向以及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政府的主导作用。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调动和利用的资源很多。因此,政府必须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把有利和有限的资源调配到生态城市建设最合理和需要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建设还是一个兼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政府还必须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协调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城市与农村、本市与其他城市等方面的关系。 第七章

1简述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

1、交通分离原则。交通分离包括混合交通、分道交通和分离交通。

2、交通流量均分原则。包括时间性交通流量均分和空间性交通流量均分两大类。

3、交通持续原则

4、交通总量削减原则

5、优先权原则

2试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答:我国城市交通的存在的问题有:

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交通量增大,运输压力沉重,交通拥挤;

2、机动车增长加快,道路容量不足,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现象时有发生;

3、路网不合理,公交路线交叉现象存在,绕道过远;

4、私家车停车困难;

5、公共交通分担出行比例小,公共交通日益萎缩;

6、交通事故多;

7、行人的交通不便;

8、交通拥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有:

1、客观原因: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也不例外。

2、主观因素: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购买私家车已成为绝大数人的奋斗目标,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管理又存在漏洞,从而使交通拥挤成为可能。

3、体制因素:这是影响最为深广的因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宏观经济体制原因,其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原因。其中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存在如下弊病:(1)交通管理条块分割。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2)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政出多门,形成多头领导引起下级无所适从。(3)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

4、技术因素:高科技发展遇到瓶颈,高新产品有待研发,城市发展就要投资,然而资金短缺已成为目前交通在发展中遇到的巨大瓶颈。

5、城市交通规划不合理。

6、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不足。

7、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8、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低。

9、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

10、城市公交系统没形成网络,不同的公交工具之间衔接不畅 第八章

1简述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答: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

1、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在流动人口中,巧一45岁之间的中青年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

2、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流动人口除了年龄构成年轻的特点外,流动与不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大不相同。

3、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

4、流动人口以低收人为主。

5、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

第一,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 第二,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湖”;

第三,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

第四,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且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化。 2试分析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及其思路? 答: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有:

(1) 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 公平与效益相统一原则。

(3) 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

(4) 社会保障基金化的原则。 第九章

1简述城市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卫生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 2.卫生防疫管理。 3.食品卫生管理。

4.城市医疗事业管理。 5.药事管理。 6.市民健康教育管理。

2简述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转变城市政府卫生管理职能。

2.建立权责明晰的城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

3.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

第十章

1简述城市灾害的致灾因素?

答:

(一)地震灾害。

(二)地面变形灾害。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又称为物质运动灾害。

(四)城市垃圾灾害(包括工业固体物)。

(五)开挖工程灾害。

(六)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

2试借鉴西方城市危机管理经验,论述我国如何加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

答:一:增强全民危机意识培养危机意识,建立安全文化。培养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世界观上承认“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才一能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方法上承认“不知”和“不能”才能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在道德上只有谦虚审慎才能对危机管理持有开放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是正确进行行政危机管理的精髓。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将危机意识引入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普遍法则。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所以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就像不断进行的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各种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能够使消防人员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要在城市居民中建立一种安全文化。这种安全文化一方面可以直接由政府部门进行教育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媒体、社区的途径进行。通过建立这种安全文化,使城市居民了解面对危机的正确态度和应对常见危机的基本方法。加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一是要让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学会在危机中进行自救和他救。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二:完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1)设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城市危机管理专职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城市危机管理专职部门,采用网络化、信息化高效、迅速的管理通讯方式;拥有各种城市危机应急人才,物资,技术的档案;拥有专款专用的城市危机基金等。(2)完善危机信息披露机制。在信息化的时代,试图隐瞒信息、封锁信息,搞“内松外紧”的宣传策略都是不合时宜的。危机事件所具有的公共性、社会性特点,要求政府在危机爆发的开始及处理危机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披露有关的危机信息,给予公众知情权,稳定公众的情绪。(3)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危机管理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在危机时期,采取特殊措施,领导社会和民众度过危机,稳定社会的一项工作。在这个时期,政府的权力和措施将突破平常法制框架,超越平时法治要求,甚至暂停某些法律或宪法条款的执行,但政府危机管理不能因此而背离法治原则,偏离法治轨道,而是仍然要依法进行。即在危机状态下,政府的公共权力仍然必须依法行使,公民个人权利虽然受到某些限制,但仍然要有最低的法律保障,不能无限制地被剥夺。这是西方国家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虽然从我国法律建设的实践看,我国己制定了《国防法》、《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性强,行业特点突出,部门管理色彩重,都是针对单一事件而制定的,缺乏对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不具有普遍指导性.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上,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难以成为危机管理部门的执行依据。为此,我们应尽快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基本制度,为紧急状态法制化提供宪法依据,这点在2004年3月份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宪法修正案中得到明确;另一方面应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尽快制定出台一部根本性法律——《紧急状态法》或《紧急事态法》作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和制度框架。

三:加强城市政府组织管理。(1)建立政府危机应急预案。相对于城市危机管理专职部门的应急预案,政府的危机应急预案更强调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政府的作为。它必须根据城市危机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进行制定。危机管理的专职部门本质上讲是一个解决城市危机的决策单位,而各项决策的执行大部分是由政府机构相关单位来完成的。要在危机状态下完成危机管理的任务,完成相关物资,人员的调配,又尽可能确保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应急预案。(2)完善政府官员问责机制。政府机关作为危机管理的真正执行者,一旦出现失误或失职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对执行人有完善问责制⑩的约束。目前,城市政府在问责纠错方面存在深刻的机制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使问责纠错机制更加规范。对于官员的罢免也须建立合理科学的运作机制,使其符合严格的法定程序,并与其法律责任相匹配。

第17篇:第一学期《市政学》作业

1、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是指为了保障城市正常的社会秩序及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借助城市防灾和抗灾基础设施,由城市政府依法组织和实施,由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并采取多种手段,有计划地对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种灾害进行的预防、控制、矫正、救助等管理活动。

3.城市生态系统: 定义1:

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

定义2:

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过程、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一类开放型人工生态系统。

1.简述近代城市的特点

A城市化水平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水平,阻碍城市化的进展。

B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及沿江通商口岸:东部,东南部,及沿江通商地区历史上工商业发展水平高,近代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大。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发达。

2.简述市政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

市政绩效管理的第一步是制定市政绩效协议和绩效计划。

市政绩效协议实际上是一种绩效合同,它是上级和下级、管理者和公务员之间就职责、任务、目标、工作条件等达成的一致性看法和具有约束性的契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绩效协议的根本规则是谁对什么事情负责;

(2)各种职位上的自由裁量权限有多大;

(3)行政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4)履行职责和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行政资源;

(5)用什么样的控制机制来检验他们是否实现了目标;

(6)具体工作任务、责任、标准以及公务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市政绩效计划是缔约双方在实现市政绩效目标的有效措施和行动计划方面达成的共识。在市政管理实践中,可以把绩效计划作为绩效协议的一部分,也可以在绩效协议基础上制定独立的绩效改进计划。市政绩效协议和计划将确定市政管理活动的总方向,并由此成为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如绩效测定、反馈、评估和发展的基础。市政府、部门、单位和公务员个人都要有各自的工作计划、发展计划、绩效改进的行动计划。

市政绩效管理的第二步是监控绩效管理的过程,把绩效协议和绩效计划融入绩效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连续化的监测、反馈和阶段性评估,对绩效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保证市政绩效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市政绩效管理的第三步是进行市政绩效评价,即在绩效管理周期(一般为一年)结束后对市政绩效状况和绩效改进成就进行总结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绩效协议和计划,作为市政绩效管理新周期的起点。

3.简述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一、国际化程度。城市竞争力是以全球资源流动为背景的。开放度越高的城市,集聚国际资本和社会财富的可能性越大,竞争力越强。

第二、后工业化的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反映着城市未来经济取向,是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的重要支撑。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新城市经济模式。

第三、流量经济。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主要看它的现金流,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主要看它的价值流。

第四、市场开放度。市场开放与管制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对关键性产业的非垄断程度、对行政审批的简化程度、对进出口的限制程度和地方保护程度等直接反映着城市竞争力水平。

第五、企业家。企业家是城市活力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繁荣与这个城市能否培育出或能否培育多少个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企业家直接相关。

第六、创新环境。在全球资源快速流动过程中,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全面整合,而整合的最佳手段就是在不断创新中重组。

第七、人力资源。一个城市的人力规模、人力结构、人力素质、人力资本投入及人力供求关系直接地影响城市发展。 第

八、城市治理结构。管理城市就是管理发展。城市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竞争力建设。城市管理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

第九、城市品牌。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是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

第十、城市群和城市联盟。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向周边城市辐射,共同建立的城市利益共同体。

1.阐述我国市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市政改革的内容如下:

所谓“市政公用行业”,就是指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等行业,它们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依照联合国意见,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不低于GDP的3%~5%,而我国只有2%,基础设施短缺是城镇化进程中最挠头的问题。”一位建设部官员指出,“市政公用设施短缺与既有设施运行下降并存、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污染排放量的扩大、特别是投资需求缺口大与投资渠道狭窄的矛盾,都制约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来水、燃气、治污、公交等城市公用事业在我国一直被视为自然垄断性行业,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由政府投资建设、财政补贴运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亏损严重、服务意识淡漠等政企不分的弊端不胜枚举,而来自市场的声音则对提高市政公用事业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打破行政垄断传达了变革求兴的指令。于是,建设部在去年年底发出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的通知,决心全面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同时进入、共同竞争;二是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三是转变政府职能,从管行业转变为管市场,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建设部城建司一位官员这样向记者介绍这一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在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股的释放,即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均可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目的是鼓励竞争,打破垄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引进资金,加快建设,适应城市化高速发展。

同时,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将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原市政国企、外资、民企将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由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进行特许经营。这样,被称之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的公用事业的垄断局面将逐渐被打破。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基础建设资金来源,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其中,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特许经营权初始配置机制,是保证这一改革成功进行的关键所在。

政府职能围绕市场转型

在国外许多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早已进行了一场革命,最典型的模式是英国的完全私有化和法国的特许经营。而我国市政公用行业的开放也是顺应了这股潮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实际上,由于市政公用事业属地方政府管理,所以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类似的运作。上海市近年来就以民间或外商购买现有设施若干年内的经营权的TOT方式成功转让许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黄浦江大桥、越江隧道、高速公路、市内高架路等;并以政府释出产权,民间或外商并购的纯T方式转让了包括路桥公司(售价32亿元)、自来水浦东公司50%股权(评估价7.6亿元,中标价20亿元)等项目。有关资料表明,早在90年代初期,一些地方政府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已经掰开门缝让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并未明朗,地方公用事业改革只能“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加入世贸组织后,公用事业将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此后我国各地政府开始大规模掀起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开放热潮,外资、民间资本纷纷抢滩市场。业内人士分析,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项目,如高速公路、水务、电力、燃气等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项目,即将成为国内外投资者争相关注的热点。

第18篇:市政学简答题重点[材料]

1、城市产生的条件。

答:(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市政的含义。

答:(1)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2)市政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3)市政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

(4)市政的客体或对象是城市的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3、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

答:(1)自我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是指居是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2)自我教育。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强制权力,居民委员会主要依靠说服教育的方法展开工作。

(3)自我服务。居民委员会可以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4、市民参政的条件。

答:(1)透明的市政决策 。(2)高素质的市民。(3)多元的参政途径。

5、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1)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6、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

(2)城市志愿者组织的种类繁多。

(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7、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1)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市民参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8、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9、市政体制的作用。

答:(1)市政体制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市政体制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答:(1)市政体制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

(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11、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

(2)某些公共行政事务如社会治安等需要市县乡镇政府的合作处理。

(3)市县乡镇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

12、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13、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

答:(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

(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14、中国市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答:(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

(4)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15、市政职能的意义。

答:(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2)市政职能决定了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的行政体制,又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之间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的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16、市政职能的原则。

答:(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2)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

(3)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这决定了城市政府既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还必须担负起管理整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履行一级地方政府的一般职能;同时还要履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门职能,发布决定和命令,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公共事务。

(4)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17、我国城市政府的职权。

答:(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决议,执行国务院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

(2)制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3)全面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各项行政事务。

(4)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一切合法权益。

(5)领导并监督所属各工作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消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议。

(6)管理其他城市公共事务。

18、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答:(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19、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点。

答:(1)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2)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3)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20、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答:(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21、我国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的具体表现。答:(1)在城市管理中强调政府为本位,行政权力过分集中。

(2)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干预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市政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度低。

22、中国市政职能转变的路径有哪些。

答:(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保证。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市政职能开路。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坚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23、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

答: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1)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2)在认识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3)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 (4)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5)城市发展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4、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答:(1)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6)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25、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答: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 (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对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 (1)实事求是。 (2)始终抓住主要矛盾。

(3)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 (4)长远目标和分期实施相结合。

(5)法制法。

26、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该坚持的原则。

答:(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7、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答:(1)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2)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3)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4)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28、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答:(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和开发。

(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综合开发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核心,产业转移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连接点。

29、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应注意的事项。

答:(1)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2)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注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和城市历史文脉。

(3)城市旧城改造应当强调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4)城市新区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瑞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5)城市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要避开市区。 30、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答:(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答:(1)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决定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偿使用。

(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决定了它的部门和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3)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承载性,决定它必须与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相适应。 (4)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决定了它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必要的竞争。

(5)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超前性,决定了在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处理好它与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关系。 (6)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决定了必须保持它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32、如何健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答:(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33、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和内容。答: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

(1)城市科技管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2)城市科技管理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2)城市科技管理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城市科技管理的内容。 (1)确定城市科技发展规划。 (2)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 (3)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 (4)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34、质量监督的原则和意义。答:质量监督的原则:

(1)统一管理和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2)公平、科学。(3)突出重点。 (4)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5)区别对待。

质量监督的意义:质量监督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充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有力手段,是保证实现国家质量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国际贸易、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质量法律和技术标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企业提高素质、健全质量体系的重要条件,是城市政府获得质量信息和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

35、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答:(1)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城市土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6、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的条件。

答:(1)只能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才能进行转让。

(2)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必须按照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期限和条件对城市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利用后,城市土地方可转让。

(3)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签订合同,并办理过户登记。

37、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支配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38、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标志。答:(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2)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最优化。

(3)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

(4)实现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39、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中国环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绳。

(5)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40、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 (2)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 (3)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4)社会消费需求猛增,生产技术、防治环境污染技术落后 。

41、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协调发展,互惠共赢。(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4)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4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答:(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5)环境监测制度。(6)排污管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赔偿制度。(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43、生态市的主要标志和基本条件。答:生态市的主要标志:

(1)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4)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

(6)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市的基本条件:

(1)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得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得命名。

44、建设生态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因地制宜原则。(2)以人为本原则。(3)综合性原则。(4)区域整体性原则。

(5)集约化原则。(6)有机集成原则。(7)重点性原则。

45、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

答:(1)城市人口管理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需要。

(2)城市人口管理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3)城市人口管理是发挥城市功能有有力保障。

(4)城市人口管理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46、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答: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

(1)生态安全: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3)生态产业代谢: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生态景观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5)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47、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答:(1)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推动城市深化改革。

(2)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城市市民的政治参与。

(3)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8、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

答:(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权责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家去,循序渐进。

49、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

答:(1)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50、城市医疗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答:(1)确定医疗保险的征缴范围。

(2)负责征缴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3)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4)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5)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

5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

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统一指挥的原则。

(3)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4)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5)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

5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答:(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市民生命和健康的底线需求。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护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城市生存和发展。

(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

(5)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存着城市的文化遗产。

5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

答:(1)治理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管理(2)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3)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管理。

(4)卫生防疫类公共安全管理。(5)基础设施类公共安全管理。(6)环境污染类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7)应对恐怖主义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8)应对社会*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54、造成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答:(1)随着人类向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城市公共安全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核电站安全、信息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恐怖主义活动等新的公共安全问题。

(2)自然环境的脆弱和社会环境的失调导致其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力的弱化,诱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

(3)科技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所引发的技术设备故障,是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4)经济全球化导致受到国外影响(如失业、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等)而诱发或加剧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

55、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构成。

答:(1)城市的中共市委是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

(2)城市政府各工作部门既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领导者,又是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

(3)城市所辖区县的中共党委就本辖区内公共安全管理对中共市委负总责。

(4)城市的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履行各自处理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义务。

56、市政绩效的意义

答:(1)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

(2)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3)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57、市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市政绩效管理的法定地位。

(2)市政绩效管理应以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为基本前提。

(3)建立和完善市政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

(4)以一定的激励制度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5)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开放、和谐的市政绩效管理体系。

(6)以电子政务为契机,建设高效、统一的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58、市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应注意市政绩效评估维度的选择。

(2)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隶属度。

(3)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强化相关性分析。

(4)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关注各项指标的鉴别力大小。

59、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答:(1)有利于绩效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简洁化。

(2)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3)信息系统能够为绩效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有利于促进市政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 60、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因。

答:(1)无论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还是城市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理,都主要依靠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之间展开的适度市场竞争作为动力,这有利于公共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2)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需要兼顾经济效益。

(3)把公共事业单位外部竞争的压力转化为改善公共事业单位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基础。 6

1、城市公共安全通告机制的必要性。

答:(1)澄清和抵御有关公共安全事件的错误传闻。

(2)有利于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在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的严重威胁面前统一思想、众志成城、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3)有利于市政府依靠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贯彻落实市政府的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政策和措施。 6

2、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答:(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 6

3、《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

(1)居住、游憩、劳动、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这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2)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住宅应该占用城市中最好的地区。 (3)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

(4)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维空间而不是长宽二维空间,必须注重高的要素。 (5)制定城市规划法规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实现。 6

4、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城市财政收入。答:(1)城市维护建设税。

(2)城镇土地使用税。 (3)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4)车船税、燃油税。

(5)排污费、过桥费、过隧道费、住宅建设配套费。 6

5、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

答:(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3)无论实行何种经营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6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答:(1)增长极核理论,揭示了大城市的聚集经济规律和带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经济的作用。

(2)主张城市应该具有更多的人情味,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3)马丘比丘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城市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我生活环境,大城市的交通政策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交通。

(4)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规划理论中兴起技术派和环境学派。

第19篇:市政学复习要点 材料

1.大都市区: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

接社区组合地区。一般是人口众多且稠密的地区。

2.政府间协议:政府之间或行政部门之间达成的协议,由某个政府或行政部门

支付费用,委托或雇佣另一个政府或行政部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

3.线网密度:指一定面积区域内的道路线的总长度、体现了道路的密疏状况。

4.蒂博特模型:个人在各辖区之间移动的能力产生了一个类似于市场的、

解决地方公共产品问题的方法。

5.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

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

6.副省级市:副省级市主要是计划单列市,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全部

单列,直接纳入国家计划综合平衡;并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管理经济上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权限,直接参加全国性的会议的一类城市.7.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8.市政体制:是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处理城市中的各阶级、阶层之

间的关系,规范和调整城市内部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城市的国家机构纵向上下级之间以及横向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的总称。

9.凭单制:作为政府改革工具,实质是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

安排。

10.“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防

治污染的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制度。预防为主,防止新污染源产生。

11.学习型城市:就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内容运用于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一种

实践。

12.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

13.市经理制:是模仿企业组织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市政体制。

14.经营城市: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将城市资源和资产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配

置,提高城市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5.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经验:(1)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没有行政级别

的限制,(2)突出产业强项,凸显特色,(3)城市建设要讲求比较成本,不能人为构市

16.我国市政特征:(1)政治性,(2)综合性,(3)历史性,(4)系统性,(5)双重性

17.城市化的形态: (1)集中性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2)积极型城市化和

消极型城市化。(3)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18.城市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1)稀缺性。(2)固定性。(3)耐久性。(4)差异性。

2、社会特性:(1)城市土地价值的密集性。(2)城市土地区位的效益性。

(3)城市土地报酬的递减性。(4)城市土地的保值性。(5)城市土地利益的复杂性。(6)城市土地利用适应价格变动具有缓慢性。

19.城市功能优化的途径主要有:(1)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

市的主导功能。(2)增强城市基本功能,完善城市非基本功能。(3)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0.影响市政职能的因素:(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的行政地位。(2)城市

的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与工作重点。(3)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

21.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1)协调原则。(2)效益原则。(3)节约原则。(4)

人文原则。(5)生态原则。

22.城市分类的原则:(1)通盘规划、全面考虑原则。(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结合的原则。(3)行政分类与经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23.加快旧城改造的对策:(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改革。(2)加快城

市旧区改造立法步伐,保障改造的顺利进行。(3)加强管理,规划设计先行。

(4)继续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5)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4.城市社区的类型:(1)法定社区。(2)自然社区。(3)功能社区。

25.我国城市住房保障的制度创新:(1)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2)制

定专门法律明确政府住房保障责任。(3)实行以租借方式为主的住房保障改革。

26.(4)改变政府补贴方式,从间接补助走向直接补贴。(5)完善社会资金投

入住房保障的政策体系。

27.城市经营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经营城市极有可能导致政府职能“越位”、城

市建设规模失控、耕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加重企业税费负担,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注意:首先,界定经营城市的范围。并不是城市所有的资本要素都是可以经营的,不是什么项目都以营利为目的,城市经营的客体和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其次,界定政府的角色地位。经营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应以政府为主,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领导地位。再次,规范城市资金渠道。

28.市领导县:由地级市以上的市政府领导县级政府的管理体制。

29.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和理念变革:挑战(1)城市发展存在过度蔓延

危机。(2)城市建筑呈现个性特色危机。(3)旧城改造人为地隔断历史文脉。(4)城市交通呈现拥堵危机。(5)城市房地产存在泡沫危机。

(6)城市环境面临生态危机。理念改革:(1)以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使命。(2)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环境容量。(3)推行“四条线”管理方法,保护城市不可再生资源。(4)导入理性预期收益管理,有效经营城市资产。(5)推广“法定图则”,优化控制性规划的调控能力。(6)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减少规划修编的随意性。

30.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1)交通分离原则。(2)交通流量均分原则。

(3)交通连续原则。(4)交通总量削减原则。(5)优先权原则。

31.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积极:(1)有利于维护城乡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和生活稳定。(2)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3)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4)有利于防止农村人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5)避免了出现过度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消极:(1)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2)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3)

城市化滞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4)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32.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1)为城市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条件。(2)为市民生

活提供基本条件。(3)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4)为城市发挥和提高其聚集效益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辐射效益实现的条件与前提。

33.自由迁徙的政策效应:(1)只有迁徙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

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3)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4)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有利于减轻国家扶贫开发任务。(6)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城市治理机制。

34.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1)具体形式的多样性。(2)各党派以竞选方式

取得执政权或参政权。(3)市长和市议员一般由市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4)市法官多数也由市民选举产生,实行“司法独立”。(5)大量利益集团的存在。(6)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实行市县分离。

35.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趋势:(1)流动人口的构成主体呈现两极化。(2)人

口流动在城市停留的时间普遍增长。(3)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4)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将会更加强烈地吸引更多的和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

36.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1)政府住房保障职责缺位。(2)低收入者缺乏住

房保障。(3)土地与资金形成瓶颈。

37.城市财政支出原则:(1)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2)支出结构最优化

的原则。(3)坚持计划、讲求效益的原则。

第20篇:市政学之自然垄断性演讲稿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目录

自然垄断性的含义 ............................................................................1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 ........................................................................1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 ........................................................2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自然垄断性的含义

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的概率很高。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克拉克森和米勒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成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

第一,垄断性。

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规模经济较明显的行业,即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譬如,煤气公司要输送煤气,就必须铺设管道,而铺设管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泵注入更多的煤气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以至于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同时,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即资金一旦投入就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势必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

第二,公益性。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它所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MPB)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MSB)。如电力产业所提供的效用,就不仅仅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电力消费者所享有,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可选择性。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唯一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服务具有不可选择性。要么接受经营者确定的交易条件,要么就不与其发生交易关系。

第四,部分业务具有可竞争性。

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性,有些业务是可竞争的。如电力业包括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发电)、高压输电、低压配电和电力供应等多种业务领域,这些业务中只有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属于自然垄断业务。而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和供应则属于竞争性业务。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

近年来,我国研究反垄断法的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应将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纳入反垄断法的除外适用范围。笔者以为,这种照搬西方国家经验的做法不妥。因为尽管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与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相同的特征,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与西方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的区别也是显著的。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只存在国家垄断一种垄断形态,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国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等多种性质不同的垄断形态。现详述如下:

(一)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国家垄断。

国家垄断。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实施的垄断。国家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国家垄断是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垄断,是一种国家行为;

(2)国家垄断以保障国家安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为目的;

(3)国家垄断依凭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国家垄断是一种合法垄断,不受司法审查。

国家垄断具有政治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从政治上说,国家垄断是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方式;从经济上说,国家垄断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经济人”特性,对那些投资大、风险高、建设周期长、利润率低甚至亏本的行业无投资激励,即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而这些行业又是社会进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自然垄断行业中有国家垄断存在,这在西方国家一直如此。在未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以前,西方国家的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可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要有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就有国家垄断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我国在绝大部分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国家垄断格局逐步打破。

(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和西方各国反垄断法所称的“垄断”概念基本相同。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运用经济力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行为。

经济垄断的特点是:(1)经济垄断是一种私人垄断,垄断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2)经济垄断是依凭经济力来实施的。所谓经济力,是指经济主体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或通过联合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主要指经济主体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3)经济垄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4)经济垄断是一种非法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豁免的外,经济垄断一般为各国反垄断法所禁止。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着大量滥用独占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如煤气公司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煤气灶具、热水器的行为。电力部门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配电箱、电表的行为,自来水公司要求用户统一使用其指定的水表的行为及电信企业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电话机的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既不是政府命令使然,也不属经营这些行业所固有的行为,应当属于经济垄断的范畴。

(三)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一种非国家意志的行为。

其主要特征有:

(1)行政垄断是一种政府行为,只有凭借政府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才是行政垄断,没有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的垄断就不能成为行政垄断,这是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的区别;

(2)行政垄断是一种地方政府行为或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行为,而不是一种中央政府行为,这是行政垄断与国家垄断的区别;

(3)行政垄断具有强制性,行政垄断是通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章或具体的行政命令来实施的;

(4)行政垄断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包括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中央各行政管理部门。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比较突出,以电信业为例。近年来,电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比较严重的。有学者详细列举了原邮电部的反竞争行为:

(1)对“中国联通”的市场进入实行限制。“中国联通”进入任何地区开展任何一项电信业务,都必须得到邮电部的批准,而同样的业务,邮电部所属的电信局不经申请就可以进入。甚至随意解释国务院文件,否定“中国联通”拥有经营一般长话和市话的特许权。

(2)在互联互通上对“中国联通”接入市话进行限制。从1995年7月19日到1996年7月的整整一年时间内,“中国联通”的GSM移动电话没有一个能够与邮电网互联互通后投入运营。邮电部甚至不允许“中国联通”的130移动电话拨打1

19、

110、120、122等特种服务。

(3)在网间付费上对“中国联通”实行垄断定价。如“中国联通”的GSM移动电话接入邮电市话网时,“中国联通”要将收入的80%支付给对方,而相反方向的电话接入时邮电网只需支付收入的10%。

(4)在号码、无线电频率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对“中国联通”实行歧视。至1996年,邮电部没有批复“中国联通”任何一个城市的电话号码,也没有批复“中国联通”长途的网号或过网号。甚至将原来的行业标准改为企业标准,对“中国联通”实行封锁。其他行业如铁路运输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垄断现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在于:

第一,自然垄断企业目标的双重性。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多具有普遍服务性特征,决定了该类行业应将公益性目标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它要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

如不进行适当规制,垄断企业会倾向于制定垄断高价,掠夺消费者。

第二,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相对于垄断生产者,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第三,市场经济秩序条件的缺失。我们的市场秩序条件并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如不加以适当规制,难免会出现垄断欺市、特权经商的现象。为了营造公平交易的秩序,规制是必要的。

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更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各国政府纷纷选择了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的方式。自然垄断规制是指在竞争很弱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一种类似竞争机制的激励机制,以导向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决策;或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垄断型行业的市场准入、价格、产量、质量、环保标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规制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对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形式化,收效不大。被管制者——自然垄断性行业对其核心技术和经济指标及其动态信息的掌握是全面充分的。

而实施管制的有关政府部门对其管制对象的各种信息的了解是片面的。政府希望了解企业的真实成本作为价格规制的主要依据,企业希望抬高自己的经营成本以获得有利的政府定价。这种由追求目标的差异而导致的有关企业真实经营成本的博弈,企业往往略占上风,毕竟企业比政府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因此,政府通过大量的调查、听证、立法,经过众多部门合法手续审批才出台的所谓的“管制价格”,很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徒有虚名的。价格管制失灵了。

第二,垄断性行业依靠垄断获得高利润,内无提高效率的动力,外无参与竞争的压力。自然垄断行业可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政府调高管制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由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这种超额利润能被垄断者长期稳定地获取。

同时,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等高度垄断,没有竞争的刺激、没有破产的压力、没有激励的动力,这些行业一定程度上技术停滞、效益低下。长期垄断使他们服务产品质量低、价格高,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我国的电信行业就是一典型案例。当然,这其中涉及到行政垄断,邮电部国家电信总局在其中没有发挥应用的、积极的作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第三,由于政企不分,政府规制难以中立。只要作为规制者的政府部门不从企业中独立出来,中立地行使规制职能,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用其掌握的行政权力维护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歧视新的市场进入者。

行业效率低下,官僚作风浓厚,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害也就不可避免了。更进一步说,在这种管制体制下,即使引入了竞争,竞争机制也不可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市政学教案模板
《市政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