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大学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5 21:02: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

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第一段(1)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参考译文】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参考译文】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第二段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参考译文】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原文】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 (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参考译文】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四段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情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①之: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傲。惰:怠慢。④硕:大,茂盛。

【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五段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注释】 (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②慈:指父母爱子女。 【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

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 尧舜(7)帅(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注释】(5)机:作用。(6)偾(fèn):败坏。(7)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8)帅:同“率”,率领,统帅。(9) 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参考译文】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 【参考译文】

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六段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

(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

”,违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 【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

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

四、内容归纳

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三纲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修身、齐家、诚意、正心

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

五、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 条 目 关 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独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有偏向

(4)莫知其苗之硕

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 (5)其机如此

作用

教学反思:略

推荐第2篇:《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

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

6.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推荐第3篇:大学教案

课程教案 编写日期: 年 月 日

章、节(或课题、单元)名称

授课学时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组织(包括主要教学方法、手段、参考书目文献等)

课后作业(课外复习预习内容)

授课小结

陕西科技大学教案

推荐第4篇:《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明德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出示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2)学生自由练读;(4)指读;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

《大学》 教案 ——明德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出示句子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康诰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明德章,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康诰曰:“克明德。 ” 大甲曰: “顾是天之明命。 ” 帝典曰: “克明峻德。 ” 皆自明也。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 1)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 2)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 3)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盘铭章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 康诰曰: “作新民。 ” 诗云:“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3、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诗云: “邦畿千里, 唯民所止。 ” 诗云: “绵蛮黄鸟, 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诗云: “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 4)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 5)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 6)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 7)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曰: “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 无情者不得尽其 。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 而一

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其严乎! ” 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 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4、练习背诵。

四、总结。《中庸》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中庸全篇的来历及总体内容。

2、出示句子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 非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

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二、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日,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一、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7、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

一、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8、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

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引入新内容。 出示句子 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

二、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9、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日: “人皆日: ?予知。 ?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 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 ?予知。 ? 择乎中庸, 而不能期月守也。 ” 2.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4.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5.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七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日: “回人也, 择乎中庸, 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三、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五、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六、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10、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 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曰,

推荐第5篇:《大学》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 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疏通文意

2、理解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加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师说》中曾学过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吗?(小的方面的学习。)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指的是“句读”。) 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

二、知识积累

1、《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解题:《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

1

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 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

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集体讨论解答)

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

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

第(二至四)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1、《大学》的主旨,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宗旨是:明明德,亲民,至善。

解析:即: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

所谓“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 这是空想。

区分“理想”与“空想”,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叫——“理想”,反之,不能实现的叫——“空想”。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为了实现这些宗旨,就要通过一些手段,那就是“八目”

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八目 阅读,找出“八目”。 板书

格物——致知——意诚——心正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3、内容研读——“八目”间的关系以及谁最重要。

板书:用文章中的原话证明。

社会属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2

人— —— —修身

自然属性————格物——致知——意诚——心正

“修身”正好处在人有自我提高向社会进入的关键过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可见“修身”在“八目”当中地位最重要,是枢纽,是承前启后。 在没有弄清楚“八目”的关系之前,先明白下面几个问题: (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意”的要点在于“慎独”。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4)、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这二者是知识修养。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这二者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所以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本章

3

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思考: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君子是诚实真诚的,表里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现出真善美,人后独处也不会放纵。(学生自由谈)

【小结】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

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 “正心”指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让心归于本位,做到平心静气;一切的愤怒、恐惧、溺爱、忧虑、嫉妒都会使心偏离本位,人就会浮躁;浮躁的作风会使人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又如何去学习好的思想道德?

先讨论《大学》里面的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

《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小结: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

4

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四、阅读第四段思考

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比如“月是故乡明”,比如“智子疑邻”,比如史家主张直书,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等。

【小结】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五、阅读第五段思考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小结】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5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六、阅读第六段思考

1、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君子有絜矩之道。(2)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3)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4)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5)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七、总结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6

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比如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比如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等。(由学生自主鉴赏)

推荐第6篇:大学教案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 月

星期

第 节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推荐第7篇:《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 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开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兄弟地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因而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从此《四书》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也因此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大学有两个意思,一是大人之学,“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二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二、作者简介

曾子名参,与父亲曾皙同为孔子的学生。曾子16岁跟随孔子,他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而且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子在日常做人和学习上很善于反省和自我检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修养,成为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孔子死后,他义无反顾的传播儒家思想,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尤其是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孝”的思想,著有《孝经》。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孝是实现仁的前提,在曾子的儒家思想中,道德核心是“孝”,孝取代仁成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且对孝的解释也更加系统和缜密。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儒;其次能养。所谓尊亲,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社会业绩,以此来提高父母的声望,使他们赢得社会的尊重(《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所谓弗辱,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它是孝敬父母的资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其次在言行上要自重,应谨言慎行以免玷辱自我,累及父母(德有伤,贻亲羞);所谓能养,他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供养父母,还要在行为和生理上做到“不违”和“不怨”。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以“仁”为核心,强调国家政治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各种伦理关系,承认“孝”是这些伦理关系的道德基础。有子(名若,字子有,论语中只有他和曾子称为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曾子认为不孝有五: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亲,敢不敬乎?由此看出,孝不能违背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及各种职业道德,从而把家庭的责任感和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有效地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即使孔门十哲(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中也不包括曾子。但是在儒学史上极力推崇曾子并肯定曾子是孔子正传的是孟子。孟子自认为是孔子的嫡传,但他自知与孔子在时间上相隔太远,遂援引曾子、子思为中介。自孟子推崇曾子以来,他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而曾参也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三、课文解析

经过朱熹的把编排整理后,《大学》分“一经”“十传”。其基本经义,就在第一部分,也就是“一经”,只有寥寥205字。话语虽少,道理却很深刻。后面的“十传”是对“一经”的解释,引述了不少典章典故,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有“三纲八目”的追求。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三纲,就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做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得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慎得、生财、举贤《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四、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又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述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2、本文论证特色是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本文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小结】:

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当今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大学》全篇

推荐第8篇:大学班会教案

教案编号:4

教学地点:三教506

教学时间:2010-03-22

教学课题:三生教育 (生命 生活 生存)

教学形式:主题班会

教学学时: 地

9、10节课

教学要点:

生命就像玻璃球,摔碎就没有了;而工作、学习、爱情等就像皮球,掉了还可以弹起来。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健康,其它的一切都是虚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还包含心理健康。对于大一新生而言,自我定位、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导致心理问题,影响身体的健康。

教学内容:

生命 生活 生存

生命篇

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生命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曾经有人用“10000000000”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蒙田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可是什么是健康呢?

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不仅指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经过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而且还指人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身体健康是“硬件”, 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是“软件”, 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好的心理是一剂良药,能催人奋进,反之它就是枷锁,使人灭亡。因此,如果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目前,许多由于患有抑郁症的人自杀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而身体不健康不仅会影响人的生存质量,甚至导致人生命的终结。总的来说,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2.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4.行动自觉果断;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正确的我观;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上述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你觉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生活篇

二、大学生常见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及危害

(一)有损于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

兰州大学体育中心副主任乔德平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兰州大学的学生体质在大四的时候会远低于大一时。“我们在大一和大四会对学生进行两次体能测试,大四学生的身体形态、心肺状态、力量等都有下降,近视率也居高不下。”乔德平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在大一刚进校的学生体质也大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一些学生在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喜欢睡懒觉、不锻炼,还养成了抽烟、喝酒、长期上网等不良生活习惯。这既耽误学习又对身体非常不利。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大学生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危害:

1.抽烟危害身体健康;

目的之一:让同学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吸烟有害于健康。吸烟这常见的疾病是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其它血管疾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吸烟者的死亡率高于不吸烟者。肺癌死亡人数的90%为吸烟者,吸烟量越多,肺癌死亡率越高。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吸烟者为不吸烟者的两倍。 目的之二:让同学远离毒品。告诫同学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给的烟,并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戒烟。

2.酗酒对身体的危害;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过度喝酒对身体的危害

3.网络上瘾对身体的危害;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对身体的危害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亦是如此。上网能使大学生拓展知识面、缓解压力、认识朋友等,但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又会损害大学生的身体。

(二)大一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目的:让学生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处理好人际交往方面的关系,释放压力

1.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经过高考拼杀的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在强手如云的班集体里,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特别是对于本班许多从农村来的同学,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乡音浓重,或因为孤陋寡闻,总觉得“见人矮三分”,在某些内向的同学身上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方面的困惑。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排解,久而久之,会在学生心里产生一些阴影,严重者则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伤害他人的事情。

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生存篇

人总是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与人交往、被人关心的需要。不知道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是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障碍,由此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新生带来诸多困扰。有的同学与宿舍的人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就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有的奉行“我行我素”的原则,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男女关系过分敏感,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也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

身体方面:应锻炼身体,多运动;尽量少抽烟,少喝酒;多喝水;注意作息时间;心理方面:不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不断与不同的人交往、相处;有一颗健康的心,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直面挫折。(该同学在竞选社团中多次失败,后经由我的开导及自己的反思后,重新定位和接受了自己)

1.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有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

2.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要对别人要求太高,要学会接纳、宽容、了解别人。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遇到挫折或勃然大怒时,应把愤怒转移到另一方面,如听歌、打球、逛街等,练就一种阿Q精神。

4.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烦恼埋在心理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不妨找亲朋好友聊聊,倾诉烦恼。

5.不要处处与人竞争。有的人心理不平衡是因为太爱竞争,使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实,以和为贵最重要。

6.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宿舍关系、同学关系要以诚为本,真心待人,他人也会真心待你。同时,要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关系。

四、教学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三生教育.通过对不健康的生存生活方式危害性的分析,反证三生的重要性。并具体的探讨了保持三生健康的途径。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及同学们的参与情况来看,效果不错。通过这个课程,同学们对烟酒、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正确定位自己、及时疏解烦恼、宽容他人有了重新的认识,基本上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教育教学评价:

2010-11-03

推荐第9篇:大学班会教案

教案编号:8

教学地点:三教506

教学时间:2010-4-

21教学课题: 五四爱国教育

教学形式:班会

教学学时: 第

9、10节课

教学重点:

1、回顾五四历史

2、培养同学们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

本次班会学习五四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伟大意义,

班会目的:如何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目标分析

2.1知识目标: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2能力目标:

(1)通过五四爱国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同以前的反帝反封运动相比有哪些不同,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加深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1)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2)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过程分析

3.1新课导入:故事导入

3.2请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上台谈谈自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3.3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问题2: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依据是什么,结果怎样?

问题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问题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哪里?

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依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时主要通过采取学生介绍、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培养学科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总结: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

教学教育评价:

2010-4-21

推荐第10篇:大学军训教案

作业提要

课目:单个军人队列动作

目的: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学会发现并纠正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培养优良军人作风,塑造良好军人形象,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以后共同大学生活初步打下基础。 内容:

一、立正、稍息、跨立

二、停止间转法

三、齐步行进与立定

四、正步行进与立定

五、跑步行进与立定

六、步法变换

七、坐下、蹲下、起立

八、敬礼、礼毕

九、脱帽、戴帽

方法:讲解示范、组织训练、小结讲评(此处可以自行设定,最好是有自己的特色、创新)。

时间:(训练时间) 地点:(军训地点)

要求:

1、严格训练、严格要求;

2、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此处基本如上,也可由自行设定。) 参考教材: (可以有) 作业进程 作业准备:

1、清点人数,整理着装,调整队形,向在场的最高首长报告;

2、宣布作业提要。作业实施

写在前面的话: 古今中外,有军队就有了队列训练,军人与队列结下了不解之缘。队列训练虽然是最基础的训练,但同时它有是最高形式的训练,在当今各国最重大庆典上和最高级别宾客迎送中,多以队列动作及其训练成果来展示国家和军队的雄威。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适合人民军队特点和战斗需要,反映民族悠久传统文明的队列动作。它是我军其他各种训练的基础,是我军纪律、作风和军魂的一种表现,是培养战斗力的必要形式。 (下面以立正、稍息、跨立为例子)

一、立正、稍息、跨立 立正是军人的基本姿势,是队列动作的基础;稍息是在队列中站立时间较长时采用的一种动作,稍息过久可自行换脚;跨立(即跨步站立)主要用于军体操、执勤和舰艇上的站立等场合,可与立正互换。 其口令为:“立正”、“稍息”、“跨立”。

(一) 动作要领

1、立正:两脚跟靠拢并立,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两腿站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中指接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颚微收,两眼向前平视。

2、稍息:(动作要领叙述)

3、跨立:(动作要领叙述)

(二) 组织训练

1、组训方法

训练步骤 重点解决 练习方法

手型定位练习口令:手型定位练习“一”“二”

要领:听到“一”的口令时,双手向前伸出,掌心相对,拇指根部与腰带同高;听到“二”口令双手放回原处

主要解决手型的定型定位 1.个人体会 2.正误对比 3.集体练习4.单个教练 5.互助练习持 久 练

习按立正的要领站好,持续一短时间(时间由短到长) 解决军姿不好、克服痼癖动作 1.集体练习2.结对练习

综 合 练习

按口令将多个动作反复练习1, 集体练习2, 单个教练 3, 结对练习4, 分组练习

放松是可进行小组竞赛。

2、常犯的毛病及其纠正方法 常犯的毛病 纠正的方法

头不正,上体松,晃动 挺颈、收腹、挺胸、两肩要平、稍向张 上体前倾过大或者后仰 微向前倾、上体正直

两腿弯曲、松垮,中间有空隙 两退挺直,膝盖后压,两脚向外分开60度 稍息伸脚、跨步距离、方位不准 左脚按规定方向,距离跨出或者伸出 伸、收脚速度过慢 伸收时,两腿挺直,稍提跨

(三) 小结讲评

1、立正时,收腹、挺胸、立腰,收颚,两腿挺直并拢,两眼平视前方,头要有向上顶以及整个身体有向上拔的感觉。三挺三收一睁一顶’

所谓‘三挺’指挺颈、挺胸、挺腿; ‘三收’指收下颌、收腹、收臀; ‘一睁’眼要睁大,并直视前向方; ‘一顶’就是头要向上顶”

2、掌握手臂要领。立正稍息,两肩稍向后张时,肘部关节自然放松,手腕适当用力,使中指贴于裤缝。跨立时,左手握住右手腕要适当用力,使左手拇指根部与外腰带下沿同高。

3、动作要协调。跨立、稍息时,立正是基础,上体要正直,保持立正基本姿势。稍息要注意贯彻“一移二提三伸”的技巧;跨立要注意在脚着地的同时手握到位。

课终讲评

1、重述课目、目的、内容和重难点;

2、讲评训练情况,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问题;

3、布置课后作业,提出下一课的有关要求。

写在后面的话:

以上只是个初步的模板,雏形而已,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添加, 比如把握学员的心理疲惫曲线,选择恰当的方法方式进行训练; 又如必备的安全常识,万一军训过程中有人身体出现不良状况,需要及时进行简单的急救,这些都要准备,有备无患。

我们需要将军训时期的所有事务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完整的预期安排!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也要有一个初步准备。

总之,教案并非将队列动作要领阐述一遍,更为关键重要的在于方法方式,最好能够图文并貌,尽量做到科学带兵,科学练兵, 最好是自己独创的,写出自己的特色,有创新! 祝弟弟妹妹们一切顺利!

五、六班 20

10、

7、30 这是美国西点军校的22条军规 与大家共勉

1、无条件执行;

2、工作无借口;

3、细节决定成败

4、以上司为榜样;

5、荣誉原则;

6、受人欢迎;

7、善于合作;

8、团队精神;

9、只有第一;

10、敢于冒险;

11、火一般的精神;

12、不断提升自己;

13、勇敢者的游戏;

14、全力以赴;

15、尽职尽责;

16、没有不可能;

17、永不放弃;

18、敬业为魂;

19、为自己奋斗;20、理念至上;

21、自动自发;

22、立即行动。西点人成功的三大秘诀: 领导力

领导力的关键并不是让其他人简单地服从命令,而在于引导、激励部下,让他们跟你的思维、理念同步,跟随你为事业一起奋斗。一个好的领导人,要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价值,并通过团队建设使之增值。 执行力

执行力则意味着除非命令本身有问题,否则必须执行,没有任何借口。在西点,士兵在回答命令的时候,只能有4种答案:“是,长官”;“不,长官”;“不知道,长官”;“没有借口,长官”。 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则是指人的美德,比如诚实。西点军校的荣誉信条是:“决不欺骗和偷盗,也决不容忍任何人的这种行为。”曾经有一个女兵违反规定去午睡,被发现后遭到重罚警告,但处罚并非因为她违反了规定,而是因为她睡了30分钟,可却说只睡了15分钟。

第11篇:大学世界史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教案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行政学院 2011级世界史 李亚男 11060108004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同学们对民族主义有更深的了解认识,重点关注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讲述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形成

民族主义产生于

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直到中世纪晚期一些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才使民族意识逐渐有所强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大革命中“国民”概念的提出,鲁索“人民主权”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民族自决的观念。在全体法国人民都卷入政治斗争的环境中,开始懂得了决定自己民族命运的道理。拿破仑以战争的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而拿破仑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占领又使民族独立的意识强烈发展起来。于是,既有保守主义因素,又有自由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学说形成了。

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谈到民族主义,马上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雅各宾党人“祖国在危机中”的号召和《马赛曲》,以及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这时民族主义起到了凝聚民族意识,集中民族力量的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极大作用。放眼东方,从中国的戊戌诸君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到凯末尔主义;从埃及的阿拉比起义到纳赛尔政变。还有印度的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和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纳沙贡”。东方的革命者将发端于欧美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本民族精神传统相结合,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将民族主义传向全世界。但是民族主义自他产生之日起就有其内在结构上的对世界和谐,和平发展的潜在破坏性。

民族主义天然的与民族和民族国家两个概念相联系,而引发国际关系变动的具体承担者正是民族及由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具体含义。而这三个名词的定义恰恰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所争论不休的。埃内斯特﹒格尔纳的观点是:“一言以蔽之,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要求族体的疆界不得超过政治的边界。尤其是在一个国度里,族体的疆界不得将掌权者与其它人分开。”民族的定义更难,约瑟夫﹒斯大林的概念大致可

以令人信服:民族是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思想意识的人类共同体。至于国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经典定义为:国家是社会中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那个机构,是维持秩序的专业分工和集中体现。而黑格尔则认为民族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是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存在着内部逻辑上的关联。民族国家是民族利益的政治保护者,是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而民族主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理念,是没有祖国的民族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旗帜。而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国家政策的决策准则。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在面对内外挑战中发挥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国际关系方面,民族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要求本民族最大限度地向内聚合的思想,按此原则指导下建立的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可避免的要求要将其行政边界覆盖所有本民族的天然生活地域。对于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来说,则要求涉及本民族利益的权力掌握在本族人手中,无论实际效果如何,这个民族有本族利益可以得到最优化实现的信心和“踏实感”。在民族国家的理念全球传播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会在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地域进行建立民族国家的努力。可是有历史变迁演化而来的现实本身向这种民族主义提出了难题。首先,人类在并不是按照民族主义纲领所描绘的那样集中居住于一片地域,而是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分散于大片地区之中的,在各民族国家皆以民族边界于政治边界相一致的方针来确定本国疆界时,难免会把其它民族划入自己的国内,这无疑会与被统治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尖锐的冲突。而民族主义国家作为民族利益的保护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会轻言放弃同族裔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因为这是与本国民族利益相悖的。奥匈帝国解体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对的里雅斯特地区的争夺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爱尔兰的归属更是一大现实国际难题。少数民族面对的处境相似,如果允许他们以民族分布于国家疆界从多民族国家脱离,那么生活在其境内的其它民族就成了少数民族,他们无疑也拥有要求独立建国的权利,如果这些少数民族在国外还有同族的分布甚至民族国家的存在,那么少数族裔问题会演化成为国家间关系问题。前南内部的种种流血冲突和两次车臣战争正是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困境和冲突的集中体现。从现实层面来看,民族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对其本意的背离和扭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对所有民族自由和独立的热爱是此时民族主义的内核。可是在具体实践中民族主义的自由和民主的色彩在逐步消退,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在不断抬头。民族主义激发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化为对于本民族理念的过度抬高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过份夸大。在理念上正如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说的:“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力和利益都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将同样的语言;而且民族情绪远远的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任何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结合被拉来解释社会领域的达尔文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产生了种族主义,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在实践中,民族主义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相联系,从拿破仑到俾斯麦,从威廉二世到希特勒,他们都是篡夺民族统一的意志作为对外扩张的借口。

三、德国民族主义

德意志民族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唯一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早前

的普鲁士民族、德意志联邦也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明确表达民族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正是德国的哲学家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一文,明确提出,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在于民族精神。费希特说,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是优于法兰西或其他西欧精神的。他反对崇拜法兰西文化,主张弘扬德意志民族文化,懂得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使德意志民族成为其它民族的榜样。此后,民族主义很快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处于俄国、奥地利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各民族,以及处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下的各民族(如德意志、意大利),都纷纷举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

德意志民族直到十七世纪初,仍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四分五裂。各民族不团结,各自为政,互相斗争,倾轧不已。

拿破仑在普鲁士的掠夺政策和强力压迫,导致了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运动的形成。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深深地吸引了德意志各邦的爱国志士。爱国者们纷纷云集普鲁士,著文演说。在奥地利反法战争失败后,普鲁士被德意志资产阶级视作民族复兴的唯一希望。自由进步精神及民族复兴的广泛传播引起了普鲁士民族独立运动的空前高涨。普鲁士民族运动势不可挡,普王在哈登贝格再三劝喻下,终于勉强决定由政府领导进行一场民族解放战争。1813年3月16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由普鲁士发起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起初,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并没有得到什么有力的帮助。普鲁士对德意志诸侯的号召书只得到梅克伦堡公爵的积极响应。各地的反拿破仑的起义,都没有统一的组织。八月,秋季战役开始,英国瑞典参加了反法联军。奥地利经过各方会谈后,于8月11日对法宣战并加入联军。不久,法军处于联军的包围之中,法军在莱比锡陷入困境,17日开始了著名的莱比锡民族大会战,萨克森军和符藤姆贝格军在战斗中倒戈投向联军,致使法军大败,一直后撤到莱茵河。19日联军占领莱比锡,莱茵河联邦随即瓦解。此后,战争很快打到了法国境内。到1813年底,莱茵河右岸的德意志领土基本上获得解放。到1814年,在联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法军马尔蒙部队于3月30日投降,31日普王和俄皇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至此,拿破仑在德意志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统治终于被推翻了。

解放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为民族统一创造了首要条件。民族统一思想首先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这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民族主义的胜利,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打败了拿破仑的侵略,解放了许多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削弱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实力,使其瓦解。国际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国主宰欧洲的局面结束了。

德国完全的统一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俾斯麦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的时代,也是普鲁士精神在全德意志兰取得胜利的时代。普鲁士的德意志的社会经济、政治、精神和文化领域,都处在“统一”这一时代的历史任务之下,都打上了俾斯麦的烙印。俾斯麦用武力最终解决德意志兰自宗教改革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民族统一任务,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从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俾斯麦的霸权企图,最终同德意志的进步事业——统一,结合在一起,起了进步的作用。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即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普法战争。俾斯麦在三次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乃是他利用德意志的民族运动和民族情绪,贯彻他的普鲁士精神。俾斯麦力图掌握民族运动的领导权,把民族运动的矛头指向其他中小邦诸侯,指向奥地利和阻碍统一的西方强权。俾斯麦所领导的“民族运动”,一方面在德意志起着革命的作用:摧毁了1815年以来存在于德意

志联邦的全部旧有关系;另一方面包藏着霸权和拯救的内核,因而在建造德意志统一中保留着不少旧的残余。

此时的德国民族主义也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实现了统一,为德国的发展扫除了一系列障碍,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德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而法国衰落下去,欧洲格局随之骤变。

到了一战后,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引起人民的不满,纳粹党借机谋取了政权,纳粹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当初阿道夫希特勒入德国工人党时,仅仅是一个具有55人的党,希特勒获得的是一张编有“555号”的德国工人党党证,这就是希特勒进入政界的起点。希特勒拿着那个标着555号的党证哭笑不得,他知道德国工人党的党证是从501号开始编号的,也就是说德国工人党只有55个人,但为了夸大声势却标成了555号。希特勒就是从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为党魁,成为国家元首。啤酒馆暴动后,他被警察逮捕了,被关押在兰德斯堡监狱。就是在这个监狱,希特勒完成了他的举世名著《我的奋斗》,起初这本书叫《四年以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所进行的斗争》。这本书中希特勒大肆宣扬民族主义,表达对犹太人的憎恨,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优越于其他一切民族之上的民族。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在20岁刚出头的时候在维也纳就形成了反动的思想。当他在24岁的那一年,离开奥地利去德国的时候,他心目中充满了德国民族主义的狂热,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犹太人的深深的仇恨,并且坚信上帝选择了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做主宰种族。1928年,希特勒又口述了《第二本书》,该书着重重申了以种族、生存空间、战争为主线的纳粹外交政策,继续宣扬《我的奋斗》一书中的民族主义,发誓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为足够的生存空间而奋斗。为了吸引选民、扩大声势,纳粹利用民族主义进行宣传,建立各种各样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群众组织,如“民族社会主义文化斗争大同盟”,“民族社会主义公务员联合会”等,后来又有“民族社会主义教师协会”,“德意志民族主义法律家协会”,“民族主义者医师协会”。声势最大的是“民族社会主义大学生协会”,这个组织特别鼓动德国大学生团体在学校展开反犹太活动,掀起民族主义狂潮,德国大学里充斥着反犹太的污浊空气。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民族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在德国的上台,典范性地说明了社会危机、极端民族主义与国际暴力冲突的因果关系。希特勒的成功,也在于他明确地利用和表达了在此期间德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产阶层的不满和向往,民族主义的宣传正好吸引了这些人。首先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仇恨。这个和约对德国是有欠公正的。把一切责任推给德国,又进行了严厉的制裁,让德国人难以接受。这更是德国民族主义者不可接受的,由此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民族复仇主义思想。

正是这些民族主义宣传,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也蛊惑了人心,大量的群众成为纳粹狂热分子。对世界的直接影响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一度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主导着欧洲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20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状况及其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民族主义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浪潮发生于一战后,这一时期它一方面表现为欧美列强积极参与世界霸权的争夺,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发动战争;另一方面表现为弱小的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50-70年代,一方面是变相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国扩张主义;另一方面是反抗的小民族主义。第三层次浪潮发生在80-90年代,广泛地表现为

中东、西亚、南部非洲和前苏东地区的民族战争和宗教冲突。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复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文化多元主义的勃兴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现代化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也会引发民族主义浪潮上涨。政治因素,一是以苏东地区为代表的,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结果,使这些国家出现了大批以争取民族分离为目标的地区性政党,它们以民族主义为政治斗争工具,从党派分歧走向了国家分裂;二是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错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民族主义兴起的关键因素。国际因素,一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创造了契机;二是历史上大国强权干涉和殖民政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也对民族主义的兴起有重大作用,经济全球化收益不对称性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根源;经济全球化波动性的经济运行态势激发了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梯度差型架构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又一诱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民族利益的排他性和非从属性成为冷战后民族主义复兴的诱因。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冲突,也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回归传统的重要原因。外部势力的介入也助长了民族主义的重新泛滥。

当代民族主义具有宗教性,一方面宗教成为民族主义兴起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宗教旗帜成为民族主义进行扩张的招牌。它具有许多特点,首先,具有历史性,它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产生和发展都具有历史因素;其次具有时代性,它的变异和发展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第三具有阶级性,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任何一种民族主义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第四,具有全民性。

这一时期,尤其是冷战以来的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破坏了国际战略环境的稳定。首先,从战略格局上看,由于民族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民族危机和民族冲突,使原有的长期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导致严重的地区混乱局势,如前苏东地区因民族主义兴起而产生民族危机,造成原有的战略力量平衡消失,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战略环境中最难以预测,也最具动荡的不安全地带之一,并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民族矛盾的跨国界性质以及与领土争端的相互交错,使得民族问题引起的国家间冲突的危险有增无减,国家间的关系因民族问题而日趋紧张,如前南斯拉夫(包括现在的南联盟),由于国内长期的塞阿两族矛盾等原因,使之一直与邻国阿尔巴尼亚关系紧张,再次,民族问题引起国家间武装冲突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加剧了原有的国际冲突。如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不断,不仅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而且至今这一地区仍是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二、影响了有关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民族主义引发的民族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民族危机割断了长期的正常的经济联系,使国家统一的市场被打破。各民族地区之间相互封锁、割据,违背了现代社会社会化、国际化的原则,加剧了整体经济的困难局面。其次,民族危机使当事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内部的社会条件,对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发展旅游产生了极大苦难。而且,战争本身給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更加恶化了经济发展局势。再次,有关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因民族危机而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经费扩充军备,使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乏力。最后,因民族危机而引发的民族冲突会产生大批难民和失业者,使有关国家动荡不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额外负担。

三、为大国干涉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经常利用民族问题,积极插手民族矛盾的解决,为自己的战略目的服务,一方面,打

着民主人权人道的幌子,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迫使东欧国家承认各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以达到利用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以民族分裂瓦解东欧的目的,从而实现北约进一步东扩,遏制俄罗斯咽喉的目的;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方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战略地区,借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来建立听从自己命令的政权,以图控制战略要地,争取战略优势,刚刚结束的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和北约利用他过内部的民族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典型范例。

四、对相关国家的领土主权构成严重威胁。极端民族主义带来的民族分裂运动使得国际法主体——主权国家的数量增加。民族分裂主义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使得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一次显现出来。民族分离主义把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国度里的民族间密切相连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关系骤然割断,对于原主权国家来说,意味着战略要地的丧失,原先国内的地域关系变为国际关系。这增加了主权国家发展战略的难度与复杂程度。

五、与当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相背离。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知识经济化、金融国际化把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融合到一起,但民族主义却以其鲜明的个性化、情绪化的特点,与全球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由此产生的难民潮、军备竞赛等后果,直接冲击着现存的国际关系,影响国际力量的平衡。当今的民族主义对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的不认同、不合作态度,及本身发展的不定型,这成为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总之,冷战后世界范围民族主义的再度兴起,已不再具有当年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反殖民主义的进步色彩,而是日益走向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误区。由此而引发的民族危机、民族冲突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六、冷战结束前后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在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解体的基础上,一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联合国已接纳它们为会员国,这不仅重新该画了世界政治地图,也充实和丰富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内容。新独立民族国家内外政策的走向,已经和正在对国际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与之相邻的国家必须接受现实,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整个国际社会也必须正视这种民族国家重新调整所产生的冲击波。当代民族主义是重新塑造国际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苏联东欧地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国全面抗衡的力量不复存在,两极格局因此瓦解,社会主义阵营消失,国际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进入一超多强时代。冷战结束后,虽然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始终力图控制原苏联东欧地区,他们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反对北约东扩,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改变了一味追求西方的作法,把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外交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始推行大国外交,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国际关系史上民族主义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它伴随着民族的存在而存在,只要各民族之间有差异存在,民族主义就会有生存的基础;只要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民族主义就会深刻影响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由于民族主义在国际关系中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善御之则自强,不善御之则自伤”。我们必须正视民族主义的存在,公正地为每一个民族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抑制狭隘民族主义,使各民族在和平共处中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最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关于21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1)民族主义已经走向终结。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20世纪末,民族国家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西欧民族主义

衰落已经成为现实;全球化将加深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最终导致非国际化。(2)民族主义浪潮越来越削弱。理由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独立的东西越来越少,许多国家反对霸权和强权,要求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使民族主义激化的条件减弱。(3)民族主义浪潮呈强势发展,并超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初的民族主义浪潮掀起后,许多学者惊呼民族问题已经和环境污染、资源分配、核扩散等问题一样成为威胁21世纪的最严重的问题。指出21世纪民族主义将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将存在,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不合理,为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民族国家间的边界冲突、宗教矛盾以及民族国家内部的斗争引起的局部战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有发展之势。据统计,“1993年全世界共爆发62起局部战争,到199年底则上升为七十起,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民族主义有隐然或显然的关系”。这正是民族主义生长的土壤。从最近国际形势发展看,21世纪民族主义不仅没有终结,而且还会继续发展。至于发展态势,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强势或弱势,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民族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民族的认同、归属、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主义;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民族主义就会继续发展。全球化并不等于非国家化,只要国家存在,民族就不会消亡,有些学者提出,全球化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随着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加深,国家主权必然受到削弱,而最终的结果是非国家化。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忽视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以民族利益为最重的国家仍是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全球化中的许多国际规则要以国家为载体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到目前为止,世界政治体系中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为体可以取代主权国家的地位。对国家而言,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它对内是多元的,对外是一体的。例如,我们称美国为美利坚民族,法国为法兰西民族,中国为中华民族等等。从这一角度讲,国家又是民族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总之,在21世纪,已经跨越国界并呈现出国际化、普遍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的民族主义思潮,必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对国际政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民族主义的概念,了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及20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概况,分析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掌握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作业布置:

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主义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写一篇小论文(20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形成

1、产生于

18、19世纪之交

2、拿破仑战争

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三、德国民族主义

1、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形成系统理论

2、莱比锡民族之战,民族解放战争

3、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

4、希特勒纳粹德国时期

四、20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状况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三次浪潮

2、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破坏了国际战略环境的稳定。 (2)影响了有关国家经济的发展。 (3)为大国干涉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 (4)对相关国家的领土主权构成严重威胁。 (5)与当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相背离。

(6)冷战结束前后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

第12篇:大理大学教案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

1、必修;

2、选修;

3、其它 授课对象: 专业(本科) 级 班 授课时间: 至 学年 学期 计划学时: 学时(其中:理论 ,实验: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

大理大学教务处 制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课程名称:

材:

讲 授 人:

专业技术职务:

历:

位: 讲授题目:

所属章节:

计划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

使用教具:

思 考 题: 参考资料: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教学内容)

2

第13篇:大学.教案doc

《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

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 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四、内容归纳

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

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三纲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修身、齐家、

诚意、正心 治国、平天下

五、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 目 关 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独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有偏向

(4)莫知其苗之硕 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

(5)其机如此 作用

《坛经》两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2.关于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他告别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

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

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

慧能从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

弘忍听了十分震惊,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

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金刚经》,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二、合作探究

1.研读《慧能受法》

参考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

参考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4.《南能北秀》内容分析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课文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5.问题探究

(1)《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

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2)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自佛典,请在辞书中查找下列成语的出处和本义。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佛教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周围分布着广阔的大海。大海中分布着四大部洲,它们分别有两个“中洲(大岛)”,统称为“八中洲”。在大海的外面,则环绕着九座山,每座山也为大海所环绕。这些统称为“九山八海”,它们被同一日月所照,构成了一个“小世界”。佛教把“小世界”的1 000倍叫做“小千世界”;把“小千世界”的1 000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1 000倍则叫做“大千世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神通广大: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三、整合评价

《坛经》的基本义理:“无念”中以“诸法无我”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人生得以解脱的最重要的法门。

世界上的那些芸芸众生因为不懂“无我”原理,执著地在“我”字上下功夫,所以这样一来,名利、宠辱、贫富、得失,便就无不成为绳索缰锁,把个自我捆缚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灵性。

《坛经》的历史与现实影响:从《坛经》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摆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盟。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而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尚相调和,它体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慧能从弘忍受衣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科班)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师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结合单元说明,介绍两本书内容。

《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四、学生阅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必假颜色 必藉忠臣 幸诸公数相匡救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实愿罄其狂瞽 纳刍荛 如属文之士 美恶必见 等数人勖之 纂组伤女工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二、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三、视学生疑问讲解,然后师提醒学生注意:

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二、自学第二段,方法与前面相似。师提醒学生注意:

1、致:得到 数:多次

2、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3、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三、朗读

一、二段。

第三课时

一、不看书翻译句子。

1、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谏诤。

2、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二、学习

三、四段。

1、朗读后自读。

2、“开火车头”,翻译句子。

3、概括段意。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3、提醒学生注意字词。

三、朗读

五、六段。

四、作业:翻译

五、六段。

第四课时

一、学习

五、六段。

1、齐读。

2、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有关字词句。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竟不为停改。

4、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段意。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二、讨论

1、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2、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三、做课后练习四。《朱子语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教 学重 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 学难 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 学时 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1、齐读

2、分析课文

第一则

老师读

第一则翻译

(1) 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

熟读、精思、不贪多(板书)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 (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注释】

于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二高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

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扬州鹤——有一则故事说:四八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这未免太狂妄了。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2、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提高班学生不要求掌握)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三、《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四、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五、朗读全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粘: 粳 俟 潦 刈 炽 枵 淬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以学案形式)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相关字词,翻译划横线句子,回答问题。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提高班不作要求) 教学重点:

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齐声诵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 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P73) 师教学参考: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二、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纪政事也:“纪”通“记” 剿(chāo)袭 菑(zi)畲(shē) 潢(huáng) 摭(zhí)我华(huá)而不实我实

三、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四、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生疑问,学生带着疑问齐读全文,然后解答疑问。

二、师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点:

文之(主谓间助词)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状语后置),曰明(阐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百姓疾苦)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状语后置),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语助词)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用)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他们)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这样)多也!固(固然)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韩昶生于徐州的符离,故小名曰符。全诗为五古,54句270字,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解释经义是根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刘挚为北宋中后期人物,历仕仁宗、神宗、哲宗诸朝,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初仕,任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市)县令时,为民请命,上书朝廷,大幅度提高了绢、棉折合税钱的价格,百姓感恩戴德,泣呼“刘长官活我”。)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把)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状语后置),焉足重(称道)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三、根据内容的推进,师准备思考讨论题(最好利用学生的问题)

1、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师补充介绍: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2、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说说明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考。

3、《文人之多》中,作者将文人分为两类人,一类识经术通古今者,二类是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者,作者对前类文人予以赞赏,认为后类文人不值一提,你认为作者观点是否过于极端?

师补充介绍:

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

四、诵读全文。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王国维”。(学生说“我知道的王国维”,然后老师再补充介绍)(P89) 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二、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师生答疑。

四、作业:自选二则研读,要求结合具体的诗歌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最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还记得我们在讲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关系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研习第三则

1、自由读,知大略。

这一段内容主要探讨了两个什么问题?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2、解读“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看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诗里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是这样?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啊(亦可提“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

师发言参考:“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示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3、解读“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你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引导学生读两句诗的后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师发言参考:“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4、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示例: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概括:

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课堂小练习: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答案D

三、研习第四则。

第三课时

一、研读

4、

5、6则。

请一同学读

4、

5、6则,讨论: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二、研习第七则

1、“三境界”:读,赏,解 ①揣摩着读 ②想象着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志存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兀兀穷年,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下求索,豁然顿悟,犹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终有所获) 师发言参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③联系着解

其实这三种境界还远不止在那些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身上,同学们能不能联系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历谈谈呢?

2、读背此则。

第四课时

一、研读后三则。(生读-----生议-------师引导------生读)

那么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8则“东施效捧心”: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第9、10则中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学习了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二、课外推荐阅读《人间词话》 精矣,王国维!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赞叹王国维的博大精深:“先生之学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郭沫若:“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

朱光潜:“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人间词话》不仅关乎诗词鉴赏,还关乎其他艺术欣赏领域,甚至还关乎人生,她是大家的一本小书,是我们后学者可置于案头枕边常读常新的好书。这一节课只算老师抛砖引玉,推荐课外读一读《人间词话》。 附一:板书设计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

附二: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

其实,王国维也不仅是为“忧心”而死,他的遗言就是明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反顾”。他死的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世变”。如梁启超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他也是为“文化”而死。凡是一种旧文化消逝,总有为此旧文化徇死的人。王国维属于这样的“前朝忠臣”。陈寅恪等人为王国维的骤逝,也由衷发出自己的感慨。如此复见王国维之死也并非忧一己之心。王国维死时也是很从容的,据颐和园园丁云,“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会如此安详地从容他界吗?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第14篇:大学班会教案

教案编号:9 教学地点:三教506 教学时间:2010-5-10 教学形式:班会 教学课时:第9.10.节课 目标:

1.通过这次班会培养学生爱校、爱系、班集体意识。

2.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演讲能力,特别是学生组织语言过程中的逻辑能力。

教学要点: 1.启发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提点学生讲话礼仪、肢体语言的注意事项。

3.学生角色的客主体转变。4.在学生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上,引领一种积极的氛围。 目标:

1.通过这次班会培养学生爱校、爱系、班集体意识。

2.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演讲能力,特别是学生组织语言过程中的逻辑能力。

教学内容: 一 主题

I will be back,after three years 二 参与要素

教学的主体、客体:老师与学生。(不固定)

教学的工具:任何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的事物。 评论的对象:涵盖学校所及教学和设施。 三 实施细则

(一)老师部分

主要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首先,应该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思维从教室、食堂、宿舍等现有的时空中跳跃出来,目光放的长远一些,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去发散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心中的完美。

其次,立足现实,弥补差距。指导学生如何去一步一步实现自己心中完美的理想。比如:学生认为学校的足球场不够,那么在现有的基础上怎么办,学校在未来的发展应该如何改进等,使学生明白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再次,演讲中的礼仪事项。每个学生上台演讲之前应首先整理自己的衣着,保持整、洁。然后面带微笑走上讲台,给在座老师和同学问好。在演讲整个过程中,应保持大方,行为举止大方、得体,不要表现的畏畏缩缩、羞于见人;注意使用敬语,比如谢谢,请等。 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修正或者提问。(视现实情况而定)

(二)学生

从学生走上讲台的那刻起,就由教育客体转为教育主体。他应该把自己作为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份子。仿若规划自己卧室的装饰一样修饰、规划、设计学校。

因为评价对象的宽泛,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就该问题表达自己作为主人翁的观点。

发言的内容可以主观,也可以客观,可以纯理论也可以深入细致,可以大到整个学校也可以小到绿化带的一棵小草。只要真实说出自己的心声——满意或者不满意;针对学校现在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积极进言;为学校的长远规划献计献策都是在许可的范围。

最后,每个上台演讲的学生都要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和学院的未来发展前景。

教育教学评价:

2010-5-10

第15篇:大学普通话教案

基 础 篇

第一章 普通话概述 第一节 普通话与现代文明

教学学时:两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阐述语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让学生明确普及普通话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改进学习方法,加快推广普通话的步伐。

重点和难点:

1、明确普及普通话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克服生理、心理障碍,改进学习普通话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和讲授 教学内容:

一、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共同语

(一)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

二、普通话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语言生活现代化

(二)普通话的普及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普及普通话工作 1、立法保障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2、明确推广普通话的阶段性目标

3、调整推广普通话方针,加大推普力度

4、采取测试手段,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 5、开展宣传周活动,深入宣传推普意义

三、学校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

(一)国家对学校推广普通话的要求 1、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校园语言 2、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相应等级

(二)学校应加强推广普通话工作 1、增强学习普通话的动力 2、掌握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参考文献

论文:

《试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詹伯慧《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开拓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服务》许嘉璐《语文建设》1998年第2期

《语言文字工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朱新均《语文建设》1998年第4期 文件:

《全国高等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汇报会纪要》语文建设1998年第1期

《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教育委员会 广播电影电视部 国语[1994]43号文件

《关于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 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语[1998]17号

1 《关于开展第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人事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教语用[1999]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0年10月31日

专著:

《新时代的新语文》周有光著 三联书店北京1999年第1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修订本)刘照雄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作业和思考:

1、背诵普通话定义。

2、背诵跨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目标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学时:两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为毕业之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让学生了解汉语的严重方言分歧与安徽方言的复杂情况,进一步增强学习普通话和克服方言的决心。

重点和难点:

1、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和内容。

1、安徽方言的不同特点。教学内容: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和意义

(一)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规范化

(二)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和形式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

1、主观测试,客观标准

2、正误界定,恰如其分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程序及有关事项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

1、读单音节字词

2、读多音节词语

3、选择判断

4、朗读短文

5、命题说话

(二)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确定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程序

1、自我介绍

2、按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顺序逐项测试

四、汉语方言概况与安徽方言状况

(一)汉语方言概况 1、官话区 2、晋语区 3、吴语区

2 4、徽语区 5、赣语区 6、湘语区 7、闽语区 8、粤语区 9、平话区

10、客家话区

(二)安徽方言状况 1、皖北中原官话 2、皖中江淮官话 3、皖西赣语 4、皖南吴语 5、皖南徽语

6、皖南客籍方言

参考文献: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修订本)刘照雄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第2版 《汉语方言学》黄景湖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安徽省志·方言志》 方志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皖南方言的分区(稿)郑张尚芳撰 《方言》1986年第1期

《安徽方言概况》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编 内部发行1962年9月第1版 作业或思考题:

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

第二章 语音常识与发音原理

教学学时:两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从发声学的角度进行发音器官灵活性的训练和发声技能训练,为学好普通话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1、了解发音原理、掌握发生技能

2、进行发音器官灵活性的训练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2、讲练结合,突出练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音的基本知识

一、语音的性质和人类的发音活动

(一)语音的性质

1、语音的物理性质

2、语音的生理性质 3、语音的社会性质

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

(一)音节和音素

3 1、音节——语音构成的自然单位 2、音素——语音分析的最小单位

(二)元音和辅音 1、元音 2、辅音

(三)声调、声母和韵母

1、声调

2、声母 3、韵母

(四)记音符号 1、汉语拼音方案 附录1:汉语拼音方案 2、国际音标

⑴国际音标的制订 ⑵国际音标的特点 附录2:国际音标

第二节 发音原理与发声技能

一、人类的发音活动

(一)获取气流

(二)制造声源

(三)形成共鸣

二、发声技能

(一)用气发声

1、日常一般呼吸方式

2、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方式 3、补气方式 [呼吸训练] 1、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训练

2、补气训练

(二)共鸣控制

1、人体的共鸣器官 2、共鸣控制训练 [共鸣控制训练]

1、口腔共鸣的常用方法

2、产生鼻腔共鸣的常用方法

3、加强胸腔共鸣的常用方法 [吐字归音训练] 1、唇的训练 2、舌的训练 3、颚的训练

(三)吐字归音

1、吐字归音训练要求 2、吐字归音训练方法: [吐字归音综合练习]

4 参考文献: 《艺术语言发声基础》周殿福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第1版 《教师口语技能》唐树芝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1版 《教师口语训练》娄志校主编 华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作业和思考题: 练习教材上的绕口令

第三章 普通话语音系统 第一节 普通话声调

教学学时: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声调的性质,感受汉语声调的旋律美

2、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发音特点,读准平、升、曲、降的变化

3、找出方言声调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实现从方言向普通话声调的转变 重点难点:

1、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

2、分清古入声字的归类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增强声调学习的直观性

2、利用多媒体的有声材料强化训练 教学内容:

一、声调的性质

(一)声调的自然属性

1、声调是音节音高的变化形式

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 声调的相对音高 2、声调的变化是声带松劲调节的结果

(二)声调的社会属性

1、声调具有辨义功能

2、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不同

二、声调分析

(一)调值

1、调值是声调的具体读法

2、五度制标调法

(二)调类

1、调类是声调的分类 2、调类是由调值决定的

三、普通话声调分析

(一)普通话的调值

1、第一声 高平调

2、第二声 高升调

3、第三声 降升调

4、第四声 全降调

(二)普通话的调类 1、阴平声 2、阳平声

5 3、上 声

4、去

(三)普通话调值和调类的对应关系 [声调发音训练]

(一)普通话四声分别训练 1、词语练习2、成语练习

3、诗歌练习

(二)普通话四声综合训练 1、词语练习2、成语练习

3、诗歌练习

4、普通话四声辨义训练

四、安徽方言声调辨正

(一)汉语声调的发展演变

1、现代汉语声调是对古汉语声调的继承和发展

2、安徽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二)声调类推法

1、以调类为纲,和普通话对应

2、记住方言每个调类的调值和普通话每个调类的调值 3、找出每个调类的代表字

[声调辨正训练]

(一)注意普通话平、升、曲、降四种调型的区别 1、地名练习2、成语练习

(二)对比辨音练习

(三)古入声字的普通话读音练习1、词语练习2、诗歌练习参考文献: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语音学教程》林焘 王理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普通话语音常识》徐世荣著 语文出版社 1999年第2版 《安徽省志·方言志》孟庆惠著 方志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附录3:安徽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附录4:常用中古入声字普通话声调归类表

作业与思考题:

记住普通话调类名称与调值特点,发好四声;自觉运用声调类推法纠正方言声调;给《施氏食狮史》注声调并读准四声变化。

第二节 声母

教学学时: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普通话声母的发音要领,念准每个声母的本音和呼读音;了解本地方方言与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克服方言的不正确发音。

6 重点难点:找准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使用正确的发音方法,着重解决平翘、鼻边和f h的发音问题。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中的示意图找准发音部位;突出重点音、难点音的训练;找出类推规律

教学内容:

一、声母的构成

(一)辅音声母

(二)零声母

二、声母的分类 按发音部位分类

1、唇音

2、舌尖音

3、舌面音

(二)按发音方法分类

1、看成阻和除阻的方式

2、看气流的缓急3、看气流的通道4、看声带的颤动与否

三、声母的发音分析

(一)唇音发音分析

1、唇音的发音 2、唇齿音的发音

(二)舌尖音发音分析 1、舌尖前音的发音 2、舌尖中音的发音 3、舌尖后音的发音

(三)舌面音发音分析 1、舌面前音的发音 2、舌面后音的发音 [发音训练] 1、同声母双音节词语练习2、不同声母双音节词语练习

四、声母辨正

(一)区分舌尖前音z、c、s与舌尖后音zh、ch、sh 辨正方法:

1、从发音部位上进行区分 2、利用声旁字进行类推

3、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4、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强化记忆 发音训练:

1、声母和词语练习2、对比辨音练习3、诗歌练习4、绕口令练习

附:zcs与 zh ch sh声旁字类推表

(二)分清鼻音声母n与边音声母l

辨正方法:

7 1、从发音上区分(图9)

2、利用声旁字类推 3、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4、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强化记忆 发音训练

1、声母和词语练习2、对比辨音练习3、诗歌练习4、绕口令练习

附:n与l声旁字类推表

(三)分清唇齿音声母f与舌根音声母h 辨正方法:

1、从发音上区分(图10)

2、利用声旁字类推

3、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4、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强化记忆 发音训练:

1、声母和词语练习

2、对比辨音练习

3、诗歌练习

4、绕口令练习

附:f与h声旁字类推表

(四)分清唇齿音声母f与舌尖后音声母sh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利用声旁字类推发音训练: [辨正练习]

1、声母和词语练习

2、对比辨音练习

附:sh声母与合口呼韵母相拼音节声旁字类推表

(五)分清舌面音声母jqx、舌尖中音声母dt与舌尖前音声母zcs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利用声旁字类推

3、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强化记忆 发音训练:

1、音节和词语练习2、对比辨音练习3、诗歌练习

附:jqxdt与i相拼音节声旁字类推表 zi ci si音节声旁字类推表

(六)分清舌面音声母jqx与舌尖后音声母zh ch sh和舌尖前音声母zcs 辨正方法:

1、学会发舌尖后音声母zh ch sh

2、利用声旁字类推法分离出zh ch sh声母的字

(七)分清r声母和零声母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强记少数例外字和声旁字

发音训练:

(八)防止给零声母音节添加辅音声母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利用声旁字类推

发音训练:

1、零声母音节和词语练习

2、诗歌练习

附:n声母与齐齿呼韵母相拼音节声旁字类推表

(九)防止分尖团音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改正发尖音习惯(图11)

发音训练:

1、词语练习(方言分尖团,普通话不分)

2、对比辨音练习

3、诗歌练习

参考文献:

《语音学教程》林焘 王理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普通话语音常识》徐世荣著 语文出版社 1999年第2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作业或思考题:

1、记住常用字中的平舌音、鼻音、唇齿音声旁字,以便使用类推规律

2、根据自己的发音弱点,加强发音训练。

第三节 韵母

教学学时: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普通话韵母的分类和发音特点,念准每一个韵母;了解自己方言与普通话韵母的对应规律,克服方言的不正确发音。

重点难点:

1、单韵母中的er

2、复元音韵母中的ai ao

3、带鼻音韵母中的后鼻音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显示复元音韵母的动程和n ng部位图 教学内容:

一、韵母的构成

(一)韵母的构成形式

1、一个元音构成的

2、二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

3、元音加鼻辅音构成的 普通话韵母结构表:

(二)韵母的构成特点

1、元音是韵母构成的主要成分 2、韵腹是韵母的主干

3、充当韵头的只能是高元音i、u、ü,充当韵尾的只能是高元音i、u和鼻辅音n、ng

二、韵母的分类

按韵母内部结构特点分类

1、单元音韵母 2、复元音韵母 3、带鼻音韵母

(二)按发音时口形特点分类 1、开口呼韵母 2、齐齿呼韵母 3、合口呼韵母

4、撮口呼韵母

三、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的发音分析与训练

发音分析:

1、舌面元音的发音(图12)

2、舌尖元音的发音(图13)

3、卷舌元音的发音 发音训练:

韵母和词语发音练习诗歌练习

绕口令练习

(二)复元音韵母的发音分析与训练发音分析:(图1、前响复元音韵母的发音 2、中响复元音韵母的发音 3、后响复元音韵母的发音 发音训练: 1、词语练习2、诗歌练习3、绕口令练习

(三)带鼻音韵母的发音分析与训练 发音分析:

1、前鼻音韵母的发音 2、后鼻音韵母的发音 发音训练:

1、前鼻音韵母发音练习2、后鼻音韵母发音练习

三、韵母辨正

(一)分清与读准前后鼻音韵母 辨正方法:

14)10

1、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发准前后鼻音韵母(图15) 2、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防止发出鼻化韵 3、注意前鼻音韵母韵腹的发音位置

4、利用声旁字类推区分前后鼻音韵母字 5、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发音训练:

1、前后鼻音韵尾发音练习

2、前后鼻音韵母发音练习

附:an ian uan van 与ang iang uang韵母声旁字类推表 en eng与in ing声旁字类推表

(二)读准复元音韵母,防止丢失韵尾 辨正方法:

1、掌握普通话韵母特点,去除普通话没有的成分 2、读准复元音韵母,关键是要注意动程 发音训练:

1、韵母和词语练习

2、诗歌练习3、绕口令练习

(三)读准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韵母i与圆唇元音韵母ü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分辨i韵母和ü韵母(韵头) 2、把握正确的发音状态,发准i和ü 发音训练:

1、韵母和词语练习2、对比辨音练习3、诗歌练习4、绕口令练习

(四)读准卷舌元音韵母er 辨正方法:

1、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2、利用声旁字类推 发音训练

ou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利用声旁字类推 发音训练:

1、音节和词语练习2、对比辨音练习

3、绕口令练习

附:zu cu su du tu lu音节声旁字类推表

音节声旁字类推表

11 1、词语练习2、绕口令练习

(五)分清单元音韵母u与复元音韵母

zou cou sou dou tou lou

(六)防止丢失韵头i、u有与添加韵头u

辨正方法:

1、需要补上韵头i或u

2、需要删除韵头u的

发音训练:

1、音节和词语练习

⑴需添韵头i的

⑵需添韵头u的

⑶需删韵头u的

2、诗歌练习

3、绕口令练习

(七)防止将e读成o、uo或其他音

辨正方法:

学会发不圆唇元音e(图16)

发音训练:

1、词语练习

2、对比辨音练习

3、诗歌练习

(八)防止将ue与iao读成uo、io或uo及其他音

辨正方法:

1、掌握ue、iao两韵母的正确发音方法(图

17、18)

2、分辨ue与iao韵母的字

发音训练:

1、词语练习

2、诗词练习

(九)防止将韵母eng、ueng读成ong韵母

辨正方法:

1、利用声韵配合规律

2、注意eng、ueng与ong的发音区别(图19)

发音训练

1、音节和词语练习

2、诗词练习

3、绕口令练习

参考文献:

《语音学教程》林焘 王理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普通话语音常识》徐世荣著 语文出版社 1999年第2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作业或思考题:

1、记住常用汉字中的n、ng声旁字,进行类推训练

2、根据自己的发音弱点加强发音训练

第四节 语流音变

教学学时:四课时

12 教学目的要求:在学好普通话声、韵、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好语流音变,为能说标准、熟练的普通话创造条件。

重点难点:掌握轻声与儿化的发音特点和要领,读好常用轻声词与儿化词。 教学方法:指出各种音变规律,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加强发音训练 教学内容:

一、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规律

2、上声变调训练

(二)“一”的变调

1、“一”的变调规律

2、“一”的变调训练

(三)“不”的变调

1、“不”的变调规律

2、“不”的变调训练

(四)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1、重叠形容词的变调规律

2、重叠形容词的变调训练

二、轻声

(一)轻声的性质

1、轻声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也没有固定的调值

2、轻声不能独立存在,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

3、轻声主要决定于音高、音强

(二)轻声的作用

1、区别词义与词性

2、协调语气,增强节奏感

(三)轻声音节的读法

1、轻声音节的调值

2、轻声音节的音色

(四)轻声分布的明显规律

1、构词后缀“子、头、们、悠、巴、么”等

2、重叠动词的后一个音节

3、量词“个”

4、名词后面的方位词或语素“里、上、下、边”

5、趋向动词“来、去、起来、下去”等做补语

6、助词“的、地、了、着、过”等

7、语气词“吧、吗、呢、啊”等

(五)轻声训练

1、常用必读双音节轻声词发音练习

2、常用带词缀的轻声词和虚词发音练习

3、绕口令练习

4、短文练习

三、儿化

(一)儿化韵的辨识

13 1、显性的

2、隐性的

(二)儿化的作用

1、可以构成新词

2、可以区分感情色彩

(三)儿化韵的音变规律

1、直接卷舌

2、变化后卷舌

(四)儿化训练

1、常用必读儿化词发音练习

2、绕口令练习

3、短文练习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一)“啊”的音变规律

1、读“ya”,可以写作“呀”

2、读“wa”,可以写作“哇”

3、读“na”,可以写作“哪”

4、读“nga”,仍写作“啊”

5、读“ra”,仍写作“啊”

6、读“[za]”,仍写作“啊”

(二)“啊”的音变训练

参考书目:

《语音学教程》林焘 王理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普通话语音常识》徐世荣著 语文出版社 1999年第2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作业或思考题:

记住普通话常用必读轻生词和儿化词,并读准这些词。

提 高 篇 第四章 朗读

教学学时:八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在文字凭借的情况下通过朗读形式使普通话学习从语言的个体单位把握扩展到语言的整体运用,同时学会运用朗读的各种技巧,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为达到成功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1、使用规范的生活语言较真实地刻画作品中形象和阐发作品中的道理

2、体会作品中的内在语言,用有声语言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讲(知识)—听(范读)—练(作品)—评(得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朗读基础知识

一、朗读的基本要素

(一)朗读的语言规范

(二)朗读的技巧使用

(三)朗读的感情处理

二、朗读的语体分别

(一)叙述性语体的表达

(二)抒情性语体的表达

(三)对话性语体的表达

三、朗读与朗诵的关系

(一)朗读与朗诵的目的不同

(二)朗读与朗诵的方式不同

四、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

(一)朗读的内容

(二)朗读的语言

(三)朗读的准备

第二节 朗读训练要领

一、诗歌朗读要领

(一)旧体诗词朗读

1、传情达意,力求变化

2、读好韵脚,注意回环 【朗读训练】

1、早发白帝城——欣喜万分

2、枫桥夜泊——愁肠满腹

3、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派

4、雨霖铃——婉约派

(二)现代诗朗读

1、深入意境,因境抒情

2、把握节奏,读出诗味

【朗读练习】

1、周总理,你在哪里——深沉思念型

2、天上的街市——热情奔放型

3、致橡树——柔中育刚型

二、散文朗读要领

(一)深刻理解,感情真挚

(二)贴近生活,进入情景

(三)区别文体,展现风格 【朗读训练】

1、海燕——昂扬斗志

2、桂林山水——由衷赞美春

三、小说故事朗读要领

(一)明确主题,深化感情

(二)突出个性,塑造人物

(三)定准基调,变换节奏 【朗读训练】

1、孔乙己——悲剧性人物

2、猫和老鼠——善良与奸诈对比 参考书目:

15 《朗读学》张颂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二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作业或思考题:

诗歌练习、散文练习

第五章 说话

教学学时:六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说话的基本构成要素,区别在不同语境、不同内容情况下的说话风格,学会心理沟通,克服说话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使口语交际目的明确,言语得体,表达流畅,语态自然大方。

重点难点:在极短的时间里进行话语设计,用自然的生活口语进行没有文字凭借的普通话。

教学方法:讲(要领)——听(录音)——练(表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说话基础知识

一、说话的基本要素

(一)说话的语言

(二)说话的内容

(三)说话的技巧

二、说话的风格分类

(一)叙述描绘型说话

(二)介绍说明型说话

(三)评价议论型说话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

(一)命题说话的内容

(二)命题说话的语言

(三)命题说话的准备

第二节 说话训练要领

一、说话的构思要求

(一)围绕主题选取素材

(二)框定范围理清脉络

(三)精心措词谋篇布局

二、说话的语言运用

(一)语音自然

(二)用词得体

(三)语句流畅

三、说话的训练步骤

(一)由文字凭借的说话练习【说话训练】

1、复述训练《贪得一钱丢了官》

2、描述训练《海滨仲夏夜》

3、扩展训练《阿凡提的故事》

(二)无文字凭借的说话练习【说话训练】

1、散点连缀关键词训练—— 校友会、咖啡、遭遇

春天、衣服破了、环境保护

2、独立说话训练—— 自我介绍

难忘的旅行

学习普通话的体验 谦虚是美德 参考书目:

《教师口语》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司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作业或思考题:

进行话题准备:《自我介绍》《校园写生》《学习普通话体验》《广告评说》《成语解说“锲而不舍”》

第六章 演讲

教学学时:六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演讲的基本要素,掌握演讲的技能技巧,处理好演讲中说理、煽情与鼓动的关系,使演讲具有感染力和征服力。

重点难点:掌握演讲技巧,体态语和声音的运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演讲基础知识

一、演讲的基本要素

(一)演讲的主体

(二)演讲的客体

(三)演讲的载体

(四)演讲的受体

二、演讲的基本类型

(一)演讲的功能分类

(二)演讲的风格分类

(三)演讲的内容分类

三、演讲的技能技巧

(一)开场引人入胜

(二)中间高潮迭起

(三)结束余味盎然

(四)体态配合协调

第二节 演讲训练要领

一、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一)拟订新颖别致的演讲标题

(二)选取动人心魄的典型事例

(三)设计独具魅力的开头结尾

二、演讲中的情感抒发

(一)平和明快的心绪

(二)低沉凝重的感触

(三)高亢激昂的情怀

三、演讲者的体态语言

(一)眼神表达自信

(二)微笑使人坚强

(三)整洁展现气质

(四)动作自然大方

参考书目:

邵守义著 《实用演讲学》1985年第1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周殿福 《艺术语言的发声基础》1980年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业或思考题:

以某主题实际做演讲,注意听众的反映和控场技巧 18

第16篇:大学教案说课稿

大学教案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闪电联队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这是大学二年级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的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小目标有两个,一是能说出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二是能设计单因素试验论证酶促反应的最适反应条件,采用的课型方式是三元方式加平台互动,课时形态是联排课。

整个教学设计有六个环节,即视频导入、搭建平台、设计实验、科学论证、交流总结、拓展创新。因时间有限,下面,重点介绍设计实验和拓展创新两个环节。我们利用馒头这个素材提出问题,构建完多向度平台以后,6人组确定一个向度进行研究,在这里各组设计单因素实验方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想,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如底物浓度梯度的设定,其它因素条件的设定,为了得到更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我们要求学生对方案进行二次排序,即重要性排序和重要性+可行性排序,并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反复优化,通过这样多次强化,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在科学论证环节,要严格按最终确定的方案科学地做,如果学生实验不成功,我们引导学生找出方案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二次实验,实验完成后各组用大卡呈现,全班浏览,教师归纳总结,确定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出 “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酶促反应的条件” 课后拓展创新课题,并组建科学研究团队,课题完成要求学生撰写论文。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教学成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外活动的成果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论文竞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省级

一、二等奖。

我的汇报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17篇:大学乐理教案

第一讲 基本乐理的目的 第二讲 音及音名

一.:1.了解基本乐理的重要性;2.掌握音的性质,乐音体系,音名,唱名,音的分组

二.:1.音的性质;2.乐音体系,音的分组 三.:乐音体系的分组 四.:讲授法,提问法 五. 1.基本乐理的重要性

基本乐理是一门音乐共同课,是音乐理论中的第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理解,表现音乐所不可缺少的。学作曲,指挥,音乐学或音乐教育等均要学习的。 2.音的产生

有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音波,音波在空气中传播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便听到了声音。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是11—20000次∕每秒,音乐中使用的音是27—4100次∕每秒。 1.音的性质

音的性质也是乐音的性质有四种:音高,音值,音量,音色 1) 音高:是由发音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决定的。 2) 音值: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决定的 3) 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幅度决定的

4) 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时泛音出现次序,物质材料等因素决定的 2.乐音,噪音

1) 乐音: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高明显的 2) 噪音: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高不明显的 3.乐音的体系 1) 乐音的体系 2) 音级 3) 音列 4) 半音 5) 全音

4.音名,唱名,基本音级,变化音级 5.音组

以八十八键的钢琴为例分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最高音是 c5,最低音是A2 6.标准音是a1,中央C是c1,a1=440称第一国际高度,演奏会高度。 7.课堂练习1.写出某一音构成半音,全音。

2.熟记音的分组,音的性质,乐音体系概念。

第三讲 音律

一,:1.掌握三种律制;2.复合音与分音列的把握;3.会辨别及写出自然半音,全音和变化半音,全音,等音 二.:

三中律制,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 三.:

自然半音,全音和变化半音,全音,等音 四.:

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指导法 五.

(一)复合音与分列音

1.复合音:我们平时所听到的音。绝大部分都是有许多个音组合而成。这种由许多个音组成的音,就是复合音 2.基音:由全弦振动产生的音

3.泛音:由弦的各部分震动而产生的音 4.分音:构成复合音的各音

.分音列:将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十二平均律

将纯八度如c1—c2,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即半音,这种律制叫十二平均律 五度相生律

以分音列中的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两者之间在插入一个第五分音构成的和弦形式做为生律要素 纯律

在分列音的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之间在插入一个第五分音构成和弦形式作为生律要素

自然全音与变化全音,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等音

1.自然半音: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以及这两个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构成的半音

2.变化全音: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所构成的半音

3.自然全音: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以及这两个基本音级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

4.变化全音:1)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构成的全音

2)由隔开一个基本音级的两个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

5.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各音

第四讲 记谱法(一) 第五节 记谱法(二) 第六讲 记谱中的常用记号 第七讲 乐谱的正确写法

一,:掌握正确的记谱方法,了解常用的记号的意义 二.:变音记号, 常用记号 三.:演奏记号,省略记号 四.:讲授法 提问法 五.1.记谱法:是以书面形式记录音乐的方法,熟知的有简谱,五线谱,还有为某种乐器设计的记谱法,如古琴谱,锣鼓谱等等

记谱法有两类:文字谱和符号谱,简谱,工尺谱属文字谱,中古时代的纽姆谱,五线谱属于符号谱

2.意义:掌握记谱法,对创作表演都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具体体现,也具表演家领合作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重要途径。因此不管作家还是表演家,都要正确掌握记谱法。

3.五线谱:用来标记音的 五条平行的等距的横线叫五线谱 4.谱号:G谱号 F谱号 C谱号

5,变音记号:用来表示音级的升高,重升或重降,重降的记号,常用的有五种:# , b , bb ,× , ,还原号

具将以升高,降低或重升,重降的音还原或基本音级。升记号,降记号变音记号,临时变音记号,简谱重升,重降具不用的。

6.乐谱一般符干长度相当八度,符头在之线上符干可参照前后音符符点应记在音符后边,如在线上记在上方肩上 7.演奏法 1)连音记号: 2)跳音记号: 3)保持音记号: 4)琶音记号:

5)滑音记号: 6)半连音记号: 8.省略记号

1)移高八度:上8 2)降低八度:下8 3)高八度重复:上con8 4)低八度重复:下con8 5)震音记号: 6)反复记号 1.等时值音符转换为休止符

2.在钢琴上练习各种演奏记号,省略记号 第八节 节奏节拍 第九节 各种拍子

一,:1.掌握节奏,节拍特点;2.分析理解各种拍子的强弱关系 二.:节奏 节拍 特征 三.:节奏 节拍概念的理解 四.

(一)1.节奏:狭义: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广义:每个音乐作品中段落的比例平衡关系 2.节奏特征:是音与音之间长短关系

3.节拍:是有强有弱的相同时间片段,按照一定次序循环重复 4.节拍特征:是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 5.节奏型:是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

6.拍子:节拍的单位拍用一定音符来代替,如:四二拍 7.小节 8.弱起

9.弱起拍子

(二)各种拍子

1.单拍子:每小节只有强拍和弱拍的两拍子或三拍子

24233 如

428842.复拍子:由完全相同的单拍子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拍子

446912如

428883.混合拍子:由单位拍时值相同的不同类型的单拍子。即二拍子 四拍子按照不同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拍子。 57如

484.交换拍子:在乐曲中,各拍子叫交替出现

2323如( ) ( )

44885.交错拍子:几种不同的拍子同时进行

26如

486.散拍子:单位拍时值和强弱位置不明显,由表演者根据乐曲自由处理 “散板” “自由节拍” 如

7.一拍子:只有强拍,没有弱拍,一般只在变换拍子中出现,但在我国戏曲音乐是常见

1如

4 写出旋律的节奏,节拍,拍子,节奏型 第十讲 各种拍子的音值组合

一,:掌握各种拍子的组合法,便于读谱,记谱 二.:单拍子的音值组合

三.:休止符的组合,符点音符的组合 四.:讲授法 配合习题练习五.一.单拍子的音值组合法

1.单位拍中的音要用共同符尾连接起来,使单位拍之间要彼此分开。

2) 432.假如单位拍的时值小于四分音符。如拍在节奏不重复的情况下,可以用共同

8符尾各拍连接起来,但为了清晰起见,第二,三符尾按单位拍彼此分开原则。 3.在节奏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每个主要音群,可分为两个或四个相等的附属群,2第一条符尾分开。()

424.全小节的音值,用一个符号记号()

245.休止符也按照音值组合法的规则进行组合,整小节休止,除用两全休止符,

23都用全休止,另外拍子中二分休止用两个四分休止代替。

46.为了记谱简单明了,附点音符以及代此分开的原则

假如单位拍把一个音符,最后一个音符带附点并占有下一拍的时值,这样的附点,因其明显性不够而不用 22如

42二.复拍子的音值组合法

1.构成复拍子的单拍子应分开,每个单位拍根据单拍子组合 2.如单拍子一样等于整小节的音值,用一个音符,不能用的可分成几个音符用延音线连起来

3.在拍子中,等于拍的音值,可以用一个附点音符

三.复拍子的音值组合法

1.构成复拍子的单拍子应分开,每个单位拍子组合

2.如单拍子一样等于整小节的时值,用一个音符,不能用分开混合拍子的组合,和单拍子一样 联系各种拍子的组合

第十一讲 节奏中的强弱关系

第十二讲 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第十三节 音乐的速度,力度及其标记

一,:1.掌握节奏的强弱关系;2.理解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3.为今后的演唱,奏打好基础

二.: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

三.:节奏,节拍在音乐中的作用 四.:讲授法 五.一.节拍中的强弱关系在节奏中的体现 361.和每小节都有六个八分音符 482.切分音:由弱拍延续到下一强拍或强拍的位置,延续到下一弱拍强部分的音叫切分音,切分音与前面的音,分别叫节奏强音节拍强音,那个强音要按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切分音的节奏叫切分节奏 二.音符切分的特殊形式

1.三连音:将基本音符合成均等三部分 2.五连音:五代四,五代三 3.六连音:六代四

4.七连音:七代四,七代六 5.九连音:九代八 6.二连音:二代三 7.四连音:四代三

一切将基本划分不可能划分的等分,都可用音符切分的特殊形式来划分,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永运用来代替邻近基本划分等分少的部分,而时值一定要相等,只有两连音代替基本划分的三部分。

三.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1.节奏,节拍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节奏,节拍当作音乐的骨骼 2.二者永远具同时存在,但有不同的侧重点,节拍偏重于音的强弱,节拍偏重于音的长短,节拍各种各样,但具有典型的意义的还是单拍子中的二拍子,二拍子在节奏中的体现就是一连音,二连音 3.复拍子与单拍子不同的地方,且增加了次强拍,在强拍子与弱拍子层次上较平衡,反复周期变长,与单拍子相比变得更宽广 4.混合拍子给人以二拍子与三拍子交替的感觉 5.交错拍子使拍子的“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四,速度,力度标记

1.音乐的速度与乐曲内容密切相关,表现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一般都与快速度相配合

2.音乐的力度与音乐的内容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隆重的胜利的,具有战争性的乐曲,应用较强的声音去演唱演奏,而摇篮曲,则用较弱的声音来演唱演奏。

节奏,节拍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第十四讲 音程的名称及其标记,

第十五讲 音程的分类,怎样识别和构成音程 二,:掌握音程的名称 三.:十四种自然音程 四.:音程的音数,度数 五.:讲授法,启发发 七.

(一)音程的名称及其标记

1.音程: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叫音程 高的音叫上方音(冠音),下方音叫(根音) 同时发声叫和声音程,先后发声叫旋律音程 2.音程的名称是由音程的度数和音数决定的

度数:音程中两个音在五线谱上所占得线与间的数目 音数:音程中的两个音所包含的全音,半音数目

度数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111111音数 0 1 1 2 2 3 3 3 4 4 5 5 6 222222名称 纯一 大2 大3 增4 纯6 大6 大7 小2 小3 纯4 减5 小6 小7 纯8

二,音程的分类

1.自然音程:纯大,小,增四,减五音程,产生在七音级的自然调式中,所以叫自然音程

2.变化音程:除了增四,减五,一切增减都叫变化音程

3.度数相同而音级不同的各名称,将上方音升高,下方音降低,可使音数增加,将音程的上方音降低,下方音升高可使音程数减少,纯一度不管做任何变动都将使音数增加,变成增一度,因此减一度不存在的

纯音程

1111倍减音程减音程 增减音程倍增 —— 增加半音

2222 小音程

4.单音程:八度以内(包括八度)的音程叫单音程 如:c1-﹟c1 , c1-bd2 5.复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叫复音程

6.协和音程:听起来悦耳,融合的音程,包括极完全协和音程

即:纯一,纯八,完全协和,纯四,纯五,不完全大小六,大小三 7.不协和音程:听起来不融合刺耳的音程,包括极不协和音程 即:大小二,七,增减音程,倍增减音程 8.音程转位:音程的上方音与下方音相互颠倒 规律:转位与原位音度数总和是“九”

大 变 小 小 变 大 增 变 减 减 变 增 倍增 变 倍减 倍减 变 倍增 纯不变

自然音程转位仍自然 变化音程转位仍变化 协和音程转位仍协和

单音程转位可变单或复音程 复音程转位可变成复或单音程 增八度转位为减八度 9 等音程:两个音程孤单听时,音响效果完全相同,但写法和意义不同叫等音程,包括度数相同和不同两种。 三.识别和构成音程

1.熟练掌握基本音级间形成的基本音级,和度数相同而音级不同的各种音程相互关系

2.利用音程转位来识别构成音程

3.按照首调唱名法 各调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音的关系都是固定不变的。

1.识别 ,构成音程

2.音程转位,判断协和程度

3.写出度数相同,不同的等音程

第十七讲 三和弦与七和弦 第十八讲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第十九讲 怎样识别构成和弦

(一)

(二) 一, 熟练掌握原位,三 七和弦 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 二. 常用的三和弦,七和弦 三. 原位七和弦

四. 讲授法,练习法 五.

(一)三和弦,七和弦

1.和弦:按照三度关系或非三度音程关系,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叫三和弦

2.三和弦:可以按照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三个音所构成的和弦,叫三和弦,有大小,增减四种三和弦

3.七和弦:可以按照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四个音所构成的和弦,叫七和弦,常用的有:大小七,小小七,减小七,减减七

(二)原位,转位和弦

1.以和弦的根音为低音,叫原位和弦

2.以和弦的三音,五音,七音为低音的和弦 ,叫转位和弦

(三)原位转位和弦的构成

1.要熟记四种三和弦,四种七和弦的构成

2.以某一音为低音构成原位,第一,二,三转位,那么这个音分别具根三,五,七音 1.以某一音为根三,五,七音构成原位 2.以某一音为低音构成原位及转位

第二十讲 调及调的五度循环 一, 为判断调式打下基础 二. 升号调 ,降号调 三. 升号调 ,降号调

四. 讲授法

五.1.调:由基本音级所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

2.基本调:由七个音级构成的调叫基本调,如:c调 3.升号调:调号用升号表示 4.降号调:调号用降号表示

5.调的五度循环:将各调按纯五度排列起来

6.等音调:两个调中所有的音都是等高关系,这两个调所有的音都是等音关系,这两个调叫等音调 熟记升号调,降号调

第二十一讲 大调式 一, 为判断调式打下基础 二. 大调式

三. 调中大调式

四. 讲授法 练习法 五.1.调式:几个音按照一定关系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调式

2.音阶:指调式中的音从全音到半音按音高高低次序排列起来 3.调性:调式所具有的特性

4.大调式:由七音构成的调式,其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大小三和弦,不稳定音的三度关系倾向于稳定音,基本特征表现为主音上方的大三度,大调式有三种,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

5.调式音阶的名称,标记

6.正音级: 7.稳定音: 各种调的大调音级

第二十二讲 小调式 一, 为判断分析调式打基础 二. 小调式的名称,标记,三种小调式 三. 名称,标记

四. 讲授法 练习法 五.1.组织教学

2.复习三种大调式,音级名城,标记 3.新课

1).小调式:由七个音构成的调式,但其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小三和弦,特征为主音上方的小三度,主音为“la”。

小调包括三种: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2).小调名称标记 3).正音级; 4).稳定音级

5).课堂练习:d小调三种音阶,并写出名称,标记

第二十三讲 关系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 一, 掌握关系大小调,为判断调式打下基础 二. 关系大小调

三. 同主音大小调

四. 讲授法 练习法 五.1.组织教学

2.复习,提问,三种小调式音阶 3.新课

1).关系大小调:调号相同的大小调也叫“平行调”

关系大小调这两种调式的关系,是他们的主音相差小三度,大调式在上,小调式在下,如(大调式和小a调)

2).同主音大小调:只主音相同的大小调

1.同主音自然大小调,相差III,VI,VII级,即小调比大调低半音,大调比小调高半音

2.同主音和声大小调,只相差III级,即大调比小调高半音,小调比大调低半音 3.同主音旋律大小调,也是 III,VI,VII级不同,旋律大调与自然小调相近,旋律小调与自然大调相近第二十四讲 1.五声调式;2.七声调式 一, 掌握五声,七声调式音阶 二. 同宫系统各调式 三. 七声调式音阶

四. 讲授法,练习法 五.1.组织教学

2.提问:关系大小调,同主音调 3.新课

1).五声调式: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叫做“五声调式” 五个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以某个音为主音,就是某种调式 2).七声音阶:在五声基础上加入偏音就形成七声调式

#b偏音分别是:清角“4”变宫“7”变徴“4”闰“7” 3).三种七声调式音阶分别是 请乐音阶:1 2 3 4 5 6 7 1 雅乐音阶:1 2 3 #4 5 6 7 1 燕乐音阶:1 2 3 4 5 6 b7 1

第二十五讲 五声七声调式名称标记 一, 进一步掌握五声七声调式 二. 同宫系统各调式 三. 同宫系统各调式,同主音各调式 四. 讲授法,练习法 五.1.组织教学

2.提问:七声调式音阶 3.新课

1).大调式的调式音级与标记,完全适用于五声调式,七声调式,五声调式的调式音级名称与标记必须按七声调式来计算。

2).同宫系统各调式:宫音相同的各调式,如c宫,D商,E角,G徴,A羽各调式

3).同主音调:主音相同的各调,叫同主音调,如c宫,c商,c羽,c大调,c小调,以及以c为主音的其他调式

4).课堂练习:以D为宫音(主音)的五种五声调式 第二十六讲 如何确定调式 一, 分析判断调式 二. 主音的判断

三. 民族七声宫音与西洋大调的判断 四. 学生练习听辨 五.1.依靠听觉,利用某些客观特征,如调号,和声,旋律调式中临时变音记号,结束音,结束和弦 2.五声调式,同一调式可能有多种形式记谱,这时确定调式,不能单纯根据记谱,而要根据各种调式的音阶结构及调式音级间相互关系

3.在乐曲中,有时某些音会被省略,这时要根据调式的某些特征,如和声大小调的增二度等

4.对音阶结构相同的各调式,如c宫七声和c自然大调,则须根据旋律进行的风格,具有五声基础的应是c宫七声,否则c自然大调

5。分析作品的调式时,有些作品本身调式不十分明确,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才能确定调式。 6.分析判断旋律

第二十七讲 调式中的音程 一, 掌握调式中的音程 二. 自然调式中的音程 三. 和声调式中的特性音程 四. 练习,讲授法 五.1,组织教学

2.提问:复习音程,自然音程 3.新课

1).调式中音程:音程与调式的结合叫调式音程

2).自然调式中音程包括:纯一度8个,小二度2个,大二5个,小三4个,大三3个,纯四6个,增四1个,减五1个,纯五6个,小六3个,大六4个,小七5个,大七2个,纯八7个

3).和声调式中的音程,除了自然音程之外,还有4个变化音程即增二度,减七度,增五度,减四度

4).习题练习,写出bE和自然,和声,大小调的大三特征音程 第二十八讲 不稳定音程,不协和音程的解决 二, 了解音程的倾向性,分析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 三. 不稳定音程解决 四. 音程解决

五. 练习

六.C大调中特性音程的解决 七.1.提问:各调式中的音程,稳定音级,协和音程 2.新课

1).稳定音程:在大小调中,由I,III,V级构成的音程 2).不稳定音程:包含不稳定音级的音程

3).解决不稳定音进行到最近的稳定音,避免平行五,八度

4).不协和音程的解决,按照不稳定音到稳定音的倾向将不稳定音进行到稳定音,增音程向外扩张解决,减音程向内收缩解决

一. 调式中的和弦 二, 掌握调式中和弦的构成 三. 自然调式中的三和弦 四. 七和弦

五. 讲授法,练习法 六.写出F大调中的大三和弦 七.1.调式中的和弦:和弦与调式的结合 2.大小调式中的三和弦

3.七和弦

4.和声调式

5.练习

写出bA和声大小调中的三和弦并标记 6.总结

一. 调式中和弦名称标记,属七导七解决 二, 为学习和声打下好基础 三. 属七解决

四. 属七解决

五. 讲授法,练习法 六.各调式属七解决,导七解决 七.1.组织教学

2.提问:写出C大调的属七,导七和弦 3.新课

属七和弦的解决

原位I V VII-II II-I IV-III 转位V

导七解决

3.课堂练习D大调的属七,导七解决 4.总结

一. 调式的变音

二, 了解什么是调式的变音 三. 具有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 四. 识别调式的变音

五. 讲授法

六.在D大调上写出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 七.1.调式的变音:在七声自然调式中,将调式的自然音级加以半音变化所获得的音,叫调式的变音

2.导音的形式,解决与消失

b1-7-7-6 2-#2- 3 向上导音消失 向下 形成 解决

导音 解

形成 决

3.具有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 大调 bII #II #IV VI 小调 bII bIV #VI #VII

4.课堂练习各调中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 5.总结

6.布置作业

D大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

一. 半音音阶

二, 熟练掌握大小调半音音阶 三. 大小调,上行,下行音阶 四. 大调上下行音阶

五. 讲授法

六.练习题

七.1.半音音阶:由半音构成的音阶,它不是独立的音阶是在七音级自然调式中,在构成大二度的两音中间,插入一个音,使其成为半音关系而成

2.大调半音音阶:根据导音形成,解决与消失的理论,上行时在大二度之间升高下方音,下行时降低上方音,但不能失去导音原来的特征 1 #1 2 #2 3 4 #4 5 5 6 b7 7 1 7 b7 6 b6 5 #4 4 3 b3 2 b2 1 小调半音音阶:在大二度之间除了I-II用bII级来填补其他大二度之间都用升高下方音来填补上下行一样

3.课堂练习

一. 调关系

二, 了解远,近关系调,同主音调,同宫系统各调 三. 进关系调

四. 进关系调

五. 讲授法,练习法 六.1.调关系:调与调之间的关系,两调之间共同音越多关系越近,相反越远 进关系调: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调

远关系调:相差2个以上升降号的调 2.从调式的角度来考虑,相差一个升降号的各调式与调号相同的各调式都属于进关系调,只是同宫系统关系大小调更近一些

D大调的进关系调各调式包括b小调,D宫系统各调式A大调,#f小调,A宫系统各调式,G大调,e小调,G宫系统各调式

G大调——D小调——A大调 e小调—— b小调——#f小调 G宫 —— D宫 —— A宫 A商 —— E商 —— B商 B角 ——#F角 ——#C角 D徵 ——A徵 ——E徵 E羽 ——B羽 ——#F羽

3.习题练习:bD B A进关系调式

一. 转调

二, 正确判断转调,为今后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三. 判断转调

四. 民族调式转调

五. 钢琴练习

六.1.转调:从一个调转向另一个调,或从一种调式转入另一种调式角转调 1).特点 :转调不可改变调式,一定改变调和主音

转调不改变主音,一定改变调与调式

转调可以改变调号,也可不改变调号 2).转调类别:

进关系调转调:包括关系大小调,同宫系统内转调

远关系调转调:同主音大小调转调

同主音调:可是远关系,也可是进关系

等音调与等调式不同:等音调是等音就可以

等调式不但是等音,还要是调式相同 2.课堂练习

3.课后作业:钢琴弹奏练习

第18篇:大学教师教案

教案

编号:04

课时安排:8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目的:使学生了解实际流体的两种流动型态,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掌握沿程损失、局部损失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基本要求:理解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型态,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产生原因,以及边界层概念及绕流阻力概念。掌握均匀流的基本方程、圆管层流与紊流沿程阻力系数及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解当量粗糙度、当量直径、水力半径等重要概念。

教学内容(注明: * 重点

# 难点

?疑点):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1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

0.5学时

§4-2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1.5学时

§4-3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1学时

§4-4紊流的特征及紊流切应力

1学时

§4-5尼古拉兹实验

1学时

§4-6当量粗糙度的概念与工业管道λ的计算

1学时

§4-7当量直径的概念与非圆管的沿程损失

1学时

§4-8管道流动的局部损失

1学时

共计8学时

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 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型态的判别,均匀流的基本方程,圆管层流与紊流的流速分布,沿程阻力系数及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的特征,当量粗糙度、当量直径的概念,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深化:紊流理论基础,紊流理论的应用,N-S方程与雷诺应力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拓宽:现代紊流模型的发展。

.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讲授——提问——讲授——习题课——实验

注意问题:紊流与层流的判别,圆管紊流的速度分布、切应力分布与紊流阻力系数经验公式的选取。

教学媒介:多媒体结合板书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讨论: 1)紊流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Re数可用来作为判别流态的唯一准则,而临界速度却不可以?

2.作业:

习题:4-

2、4-

5、4-

8、4-

9、4-

10、4-

14、4-

16、4-

19、4-

21、4-

22、4-

23、4-

24、4-

25、4-

27、4-

28、4-

29、4-30

第19篇:《大学之门》教案

《大学之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2.初步学习校门的设计,懂得校门的一般结构,认识校门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门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利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设计练习,提高空间设计的创造与实践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美术设计的独特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与美感的大学校门造型,懂得校门的一般建筑结构,初步学会利用徒手画或制作模型设计出校园的大门。

难点:理解大学校门造型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结构合理的学校校门造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生活中人们会看见各式各样的门,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个园子都会有自己的门,为什么需要门?门有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得出门的一般功能:门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的出入口,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通道。

(2)从“门面”、“门第”、“门望”、“门风”、“门当户对”这些词汇的解析中,指出门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门还具有识别、标志、象征、体现内部性质的重要功能。 (3)由于门在建筑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设计门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美感。

(4)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那些有一定历史的校门设计,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国内一些高校斥巨资、请专家来设计、建造学校的大门,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学校的影响。其中也不乏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们都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 2.讲授新知。

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学吗?学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学校门赏析。

a.学生讲述北京大学的历史背景资料,要学生讲一讲他们想象中北京大学的校门会是怎么样的,与课本上的北京大学校门一样吗?

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科界许多有影响的人士出自该校。当初修建校门时为了与校园的整体建筑相协调,曾征求了许多的方案,最终选择了这样一座三开间的,风格古朴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作为校门。这是西校门,也是学校的正门。如今,它已经成为北大的标志与象征,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b.欣赏校门造型以及装饰。开间、进深、朱漆宫门、门上铜钉、宫灯、圆柱、斗拱、彩绘、匾额、瓦顶以及威武的大石狮。这样的建筑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学府的性质,反映出北大的历史与文化。

c.与西校门相对,还要修建一座东校门,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稳的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现代材料与城市景观相对话;方案二,采用仿中国传统牌坊的样式。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2)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各有怎样的特色?

a.学生一起欣赏分析校门的造型。石结构、对称式,一大二小的拱门,古典的柱式,曲线型涡卷,整个造型稳重而精致。

b.教师提问:这样的建筑造型会是属于什么建筑风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复古主义风格后,再追问,为什么一所中国著名的高校的校门会设计成西方的建筑风格呢?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c.校门的设计风格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可见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包括校门的造型都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让学生谈一谈对课本中清华大学新建的西校门的评价,新校门与旧校门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新校门是怎样体现新的学校性质的?

将北大校门与清华校门这两个一中一西的建筑风格进行对照欣赏。教师提示,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赏析。

着重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这一设计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的建筑设计风格,讲述校门设计与整体建筑和西湖环境是如何达成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从中反映出的中国美术学院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 (4)武汉大学校门赏析。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校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看见这个校门,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学校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这是一个以牌坊的形式来设计的校门。牌坊是中国古老建筑形式,具有导向、指示、标志的作用。 (5)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赏析。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采用框架式结构,简洁现代。教师提示校门建筑的色调也能传达信息,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绿色的基调就象征着年轻人拥有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性质。

(6)总结回顾上面五所大学的校门设计,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门设计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的校门设计也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就构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3.小知识的辅助学习。

承接前面的讲解,学习“小知识”,指出门的设计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利用课本中图例,分别分析欧洲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功能布局、装饰构件。可以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装饰构件,如屋顶、垂花门、须弥座、斗拱、榫卯等,以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课堂练习。

请学生讲述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师补充,师生一起分析自己学校的校门设计,指出设计中闪光点以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下自己学校的校门。 5.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门”,从文字说明门的历史非常久远,无论今天门的种类与样式十分丰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变。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导学生得出门的最基本的结构,即有两旁的立柱,立柱之间有门扉或门顶。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但在设计时,往往有所取舍。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如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毛泽东主席所题。

在对校门一般的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对基本结构有所取舍、强化、变化的校门设计,如门顶与门柱合为一体的,省略了门柱的,变化了门顶的。

教师从这些校门造型中强调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学生可以用画形式线的方法概括整个校门的设计。为了能更为直观地体现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

一、节奏与韵律等,教师简要地在黑板上手绘校门造型的示意图,解释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体现。

3.教师画出的这些造型示意图,按传统的砖、木、混凝土材料是无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筑是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发展为新颖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可能。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校门的设计造型越来越丰富,从简洁明快到精美华丽,材料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除了木、石以外,还有金属等许多材料可供运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说一说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强调并不是越现代的材料就越好,关键是能够体现出你的设计构思。 4.欣赏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西安交通大学校门,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筑美感。要求学生想一想: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大门中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不同的造型结构与建筑材料就是为了追求文化内涵与建筑外形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5.校门设计中,门顶是最具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例说一说学校大门门顶的设计可以有些什么变化? ①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②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③“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

④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⑤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⑥倾斜向上的形体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⑦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他们谈一谈门顶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子。

6.结合对课本中学生作业的分析与借鉴,简单介绍几种表达设计创意的方式,如剪贴浮雕、钢笔画、彩色笔画、立体纸模型等。着重介绍立体纸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7.根据学生情况与学习建议,分层次完成实践练习。

(1)引入一些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校门造型,由学生谈谈对这些校门设计特点的理解,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2)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3)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 8.总结、评价。

第20篇:《大学第一章》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大学》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原文。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 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二)、详解重点章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三)、班内交流。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四)、练习背诵。

六、总结: 《大学》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所谓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这里反映的是诸侯纷争、大夫专权的局面,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不是秦汉时期的情况。

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