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虞美人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1 21:09:4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指导,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突出职高生的朗读能力。

二、通过欣赏指导,理解李煜词意境美和“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提高职高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突出职高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职高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并教育学生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媒体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配合课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感伤的氛围。)冰冷的月光,狭小的殿堂,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投影呈现李煜图片及相关档案)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诗歌朗读环节

1、听:同学先听朗诵录音,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词的意境。(投影播放:示范朗读。)

2、读:听完朗诵录音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代表朗读,分组竞读,集体诵读。提出具体诵读要求,抓住一个“愁”字,要读出悠远、悲伤、无奈的味道。

点拨: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四、诗歌欣赏环节

小组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是如何来写作者的愁的?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1、说:让每组学生交流讨论刚才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2、评:老师对刚才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投影展示:诗句欣赏。) 点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 ,都已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此句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此句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五、诗歌视听环节

视听:邓丽君的演唱,可以让学生跟唱。(投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李煜的两首词《相见欢》、《浪淘沙令》。让学生对两首词进行品读后,归纳词中展现的作者情感,以达到对本课学习的效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中《相见欢》与本词的最大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的感情具体化,突出词人的无限愁苦。而《浪淘沙令》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七、小结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投影展示)

八、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词,注意融入诗人情感。

2、试列举古代诗词中有关“愁”的句子。

九、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景 (实)

情 (虚)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

故国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

朱颜改

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

往事之痛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推荐第2篇:虞美人教案

与玉田中学校际活动公开课教案

课题:虞美人

授课人:张自武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知识目标: 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让学生在对诗词 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 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二)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三)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词牌的由来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李煜生平

李煜 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即位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 太平兴国二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用千机药将他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闺语”:李清照,号“别恨”:晏殊,号“情长”:柳永,号“愁宗”: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糜,还不脱“花间”习气,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后期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

李煜的词后人评价很高,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不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三).朗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6.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诗。 读《虞美人》咏怀

呤风赏月王道埋,一代词王今何在?惜留千古烟云梦,可怜簿命无限慨。

(四)、感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学生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五、品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5.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6.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六、拓展外延

⒈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请学生举出课外的有关愁的诗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3.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哪些感悟。

4.如何评价李煜的人生。你觉得他像帝王还是更像文人呢?

5.如何结合景物来写出自己的心情,最好能用修辞手法来表达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课堂练习)

八、总结

⒈小结: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他就对你哭——

2.学生背诵全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九、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012-10-31

推荐第3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作者及以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蹩脚的皇帝,但它却精通音律、书法和绘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前半生贵为君王,享不尽荣华富贵;后半生却沦为阶下囚,无语话凄凉。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煜,李景的第六子,因几个哥哥不断死去,961年继承皇位,没有年号。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李煜先做皇帝,后为囚徒,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境遇的巨大变化,使他从醉生梦死中清醒了过来;也正是囚徒的“人间”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使他的词作从此有了较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绝代词人。

他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宋太宗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 “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2、词的常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和节奏。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四、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布置作业:背诵全词。拓展

推荐第4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一、分析教材

《虞美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古代诗歌赏析”。《虞美人》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依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及人文的特点“,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与用人单位提出的”应加强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学情分析

本科授课对象是高二机电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但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还停留在雾里看花、囫囵吞枣的层面上,再加上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多数学生沉迷于青春小说、网络奇幻小说中,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急需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读意象,体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品读——美读”为主,运用品意象、悟真情的手法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重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难点:品读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我们先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板书:虞美人), 听了这首如泣如诉的歌曲,这是谁如此伤心,愁绪难遣? 生齐:李煜.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这首《虞美人》。课前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煜的资料,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了解李煜哪些资料?(板书:李煜) 生1:课下注释作者介绍

生2:李煜对治理国家一筹莫展,只喜欢吃喝玩乐。国家灭亡后沦为阶下囚,42岁生日那天写下了《虞美人》并让宫女歌唱,结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生:3:李煜能诗文,擅音乐,工书画,尤以词闻名于世,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师补充:总之用一句话来概括李煜:他是一位失败的帝王,伟大的词人。

(二)诵读诗歌,把握基调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练习朗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字音 生:大声读 (1′)

师:谁能给大家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听完要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指名2名同学读

师:谁来谈谈你听完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感觉作者挺悲伤的,很怀念自己的祖国。 生2:我觉得作者很忧愁,很无奈。

师: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名同学的共同感受就是:(生齐:)悲伤,忧愁。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悲伤忧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虞美人》-----指板题

(三)品读诗歌,感悟真情

同学们,我们知道欣赏诗词,要根据诗词所提供的意象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1、下面同学们小声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都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了解,喜欢这首词吗?(齐:喜欢)好,下面小组(4人)之间讨论交流一下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些字词用的比较好?说出你的理由。(出声讨论)

(何时、往事、又、不堪回首、月、改、愁、恰似)

3、听配乐朗读,注意听他是如何把握节奏和情感的。(2′)

(听2遍,第二遍学生小声跟读)

师:听完朗读你认为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重音: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4、现在同学们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节奏与感情,可以根据大屏幕做的标记朗读。(出示多媒体)(1′)

2名同学读(掌声)——学生自由评价 (可以评价感情、局部重音、尾音好坏)

5、全班齐读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李煜把他的愁比作一江春水,无穷无尽,就“愁”而言,古人有很多描绘。大家课前收集了关于写愁的名句,谁来回答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生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生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生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

生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师:同学们收集的愁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委婉含蓄,那么我也收集了一些写愁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领会愁的形象性,同学们一起读这些诗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辛弃疾《鹧鸪天》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师:谁说一下你认为哪句诗里的愁很形象? 生:只….写出了愁的重量,船都载不动 生:白….写出了愁的长度

生:欲….把愁拟人化了,写出了愁的动感

生:离….也是把愁比作春水,与李煜的“愁”有异曲同工之处。

师:好,同学们分析了这些写愁的诗句,我们可以发现,愁绪它的内涵可以因为人因为事而有不同,但是它的感觉却非常相似。李煜的愁刚才同学们说了,有长度,还有体积,一江春水,无穷无尽,沉重丰盈,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作者永远也掉不完的眼泪。至今仍然打动着我们的心!

同学们,这首词经过我们的朗读和分析,现在背诵估计已经不成问题了,自己先练习一下,一会提问。

1、下面谁来背一下?(1名同学)

2、齐背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发言)

1、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勇于面对,不能坐以待毙。

2、做自己能胜任的事,不适合自己的一定要学会拒绝。

3、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人。

4、像项羽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尊严的活着。

5、应该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找机会复国,做人要有志气,而不是空悲叹。

(五)小结:(歌曲《虞美人》伴奏)

同学们,亡国的代价使李煜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词人,试想如果李煜不当皇帝,而是放歌于山林之间,一定是一位一流的谪仙。而作为一名中职生,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比如学习的艰难,将来工作的劳苦,病痛的折磨等等,但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可见,热爱生活比一切都重要。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诗歌吧!

(六)作业:

将《浪淘沙》和《虞美人》做比较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分工不够细致,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表达的不够到位,语言组织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去探索的。

板书设计

往事之叹.........愁

虚实结合亡国之恨.........对比、设问

思家之苦..........比喻、夸张

推荐第5篇:虞美人 教案

《虞美人》教案

学习目标 1.鉴赏这首词的思想艺术。2.理解李煜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浪淘沙令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词把惨痛欲绝的国亡家破的感情,通过伤别与惜春表现出来。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对照,抒写了诗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情怀。“春去也”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一、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作为文学家的他得到后世的景仰。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二、背景简介

宋太宗三年(978年),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虞美人(yú)

②李煜(yù)

③罗衾(qīn) ...④晌午(shǎnɡ) ⑤沏茶(qī) ⑥挈带(qiâ) ...2.辨形组词。

砌玉砌①沏沏茶 恰恰好 ②洽接洽

堪不堪

③

湛精湛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终止 .②不堪回首:可,能 .③春意阑珊:将尽,衰落 ..④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的宫殿 ....⑤只是朱颜改: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文学文化知识。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凭吊南唐后主的句子,南唐后主是指李煜。其通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名。他的词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虞美人”是A(A.词牌 B.题目 C.曲牌 D.宫调)。他最终被宋太宗毒死。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一、整体把握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写愁的名句,体会一下这写“愁”的语句妙处所在。并联想其他诗词句中写“愁”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⑤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 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冯延巳《鹊踏枝》) 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二、细部探微

2.“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休无尽。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

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二、写作特色

1.问答式结构,起伏跌宕的笔法。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起,以答结,表达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接着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指他当皇帝时的事,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多种修辞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浪翻涌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绝代才子,千古词帝

清代评论家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李煜陷入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日的不绝悔恨之中。当比他早4年亡国、此时也在汴京的南汉

国主刘岩奴颜婢膝事宋时,他却在宋君臣面前始终保持沉默,“无言独上西楼”,任由“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心头纷扰缠绕。于是在寂寞梧桐的深深庭院,有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苦苦追忆;在春意阑珊的冷冷雨夜,有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切切悔悟;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满地狼藉中,有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感慨。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再,情何以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凄凄楚楚的吟唱终令宋太宗心生恼怒,一壶鸩酒让这个不识时务的“违命侯”魂赴黄泉。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用字字血泪字字珠玑的词句去诉说国破家亡的深仇剧痛,血泪之词成就了他“词中之帝”的文名,可惜一杯毒酒结束了他42年短暂而幽恨深长的生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笔之作,唱出了他一生的愁绪,也成就了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到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终日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赏析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展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砌(qì)

强劲(jìn)

订正(dīnɡ)

择菜(zhái) ....B.罗衾(qīn)

.D.崇拜(chónɡ) .答案 D 解析 A.“劲”读jìnɡ,“订”读dìnɡ。B.“似”读shì。C.“累”读lěi。 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似的(sì) 刹那(chà) ..

挫折(cuò) .马匹(pǐ) .

模糊(mó) .C.一晌(shǎnɡ) 蜕变(tuì) 连累(lâi) ...

迫切(pò) 编纂(zuǎn)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 3.下列句中无语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诗句语序的能力。正确语序应为: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自古多情伤离别。

二、文本阅读

4.阅读本课,然后回答问题。

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三、课堂延伸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B.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⑤⑥/②④

(1)“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胭脂本无泪,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将其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醉”非陶醉,而是指凄惘悲伤而心迷醉。写出了如痴如醉、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

(2)“人生长恨”不仅仅是抒发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会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身体验的浩叹。 6.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对即可) (2)李词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推荐第6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公开课教学设计(详案一份)

授课时间:2016年 11月 2日星期三 上午 第 2节 教学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高二14班 授课教师: 金海英 教学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一)情境导入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熟悉的宋词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大家是否知道开拓宋词境界的人是谁?李煜。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天才诗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绝世的才情,为后世留下了道之不尽的话题。虽然他已故去千年,但寻着他为我们留下的哪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词章,我们任然可以看到他生命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岁月的烟尘,随着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走近李煜的情感世界,风雨人生。

(二)介绍李煜

公元975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他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

2 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教师范读《虞美人》,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搭建学生与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它要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自由发言。那么,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歌词呢?

(三)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节拍和韵脚)

1、注意把握节奏、强弱、缓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韵脚: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

2、品愁情

词人是亡国之君,他的愁是无穷无尽的,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那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呢? 明确:

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4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 ——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明确:

5 “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 “何时了”,正所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亡国之痛。

6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小楼 东风 故国 月 小楼:被困之所

东风: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 故国: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 月: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 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雕栏玉砌、朱颜。

7 (3)雕栏玉砌指什么?(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红颜。) 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正如李清照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 小结(板书): 春花 秋月

→ 往事之叹 小楼 东风 故国 → 亡国之痛 → 愁 雕栏玉砌 朱颜 → 离家之苦

4、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对比(现在----过去

帝王-----阶下囚

物是--------人非) 比喻(见赏析名句)

8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赏析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

9 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

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江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江水的特点有: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 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诗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五、延伸拓展

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 10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六.课外延伸

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

12 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六、小结

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背诵《虞美人》。

推荐第7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让学生在对诗词

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

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兴趣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说

词牌的由来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虞美人也叫丽春花、赛牡丹、小种罂粟花、蝴蝶满园春等,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我国也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的妙品。但虞美人全株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李煜生平

李煜 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即位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李璟(南唐前主李知诰,登基后改名李昪,中主李景通,即位后改名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璟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儒,又酷爱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个借口吧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将曹彬攻克金陵。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用千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小周后(大周后即娥皇,小周后即娥皇妹妹,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此外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也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姚叔祥《见只编》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即水粉画),“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元人冯海粟学士题过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亦卒于次年,于李煜同葬。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闺语”:李清照,号“别恨”:晏殊,号“情长”:柳永,号“愁宗”: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糜,还不脱“花间”习气,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后期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

李煜的词后人评价很高,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板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妹夫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仰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好似只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布乱头不掩国色”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点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己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在:

1、扩大了词的表象领域。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样偷情诗也是十分著名的。

3、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缕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刘立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4、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号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不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五、品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⒋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解说: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⒌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⒍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⒎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⒏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⒐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查阅了赏析《虞美人》的文章,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同学们都能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这样一个广泛的交流,学生对其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避免了老师全盘教,而学生盲目学的现象出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拓

⒈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⒉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刘邦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 ⒊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前后期李煜的词,体会其词风的深刻变化。前期的作品《浣溪纱》,后期两首代表作《破阵子》和《浪淘沙令》。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实录:李煜词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他的用词非常的清新自然,很少用一些冷僻生涩的字词,学生能很快地把握诗歌的含义。再加上他的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李煜诗词的魅力。] ⒋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七、写

请按照以下的模式试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现阶段的心情: „„了?„„少。„„风,„„中。 „„在,„„改。„„愁?„„流。

例一: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 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例二:春夏秋冬几轮回?年华有几何。回首时光勿逝去,悲叹哀伤均是愁滋味。 钱财权势转眼空,徒留皮囊在。问来生何去何从?愿化和煦春风拂柳飞。

例三:青山秀水何处寻?江南梦已了。昨夜又思往日景,烟雨迷朦已抛云霄中。 木桥楼阁仍驻足,只为游人顾。墨绿屏障几时回?恐惟春雨笑傲于江湖。

例四:功名利禄让人恼,欲壑知多少?远古帝王又好梦,风流不再回眸烟云中。 亭台舞榭依然在,惟有主人改。问君能有几多梦?凭任一叶扁舟向东流。

八、结 ⒈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他就对你哭—— (法国 弗朗索瓦•拉伯雷) ⒉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⒊学生背诵全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九、作业

1、默写《虞美人》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推荐第8篇:虞美人教案

李煜虞美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4页

第1页

1.虞美人虞美人虞美人虞美人 李煜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李煜(937—978),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政治上无能,文艺上却是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及其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言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了它。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的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虞美人》,唐玄宗时是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解读

【【【【原文原文原文原文】】】】 虞美人虞美人虞美人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雕栏玉砌雕栏玉砌应犹在应犹在应犹在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谋篇立意谋篇立意谋篇立意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原文原文原文原文AAAA】】】】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译文译文译文]春花开,秋月圆,(我这身为囚徒的苦难岁月)何时才是个了结啊? 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作者为什么用作者为什么用作者为什么用作者为什么用““““何时了何时了何时了何时了””””而而而而生发感叹希望它结束呢生发感叹希望它结束呢生发感叹希望它结束呢生发感叹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上阕首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产生哀怨的感叹,反而觉得太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原文原文原文原文BBBB】】】】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译文译文译文译文]]]]对于往事,我又明白了多少。 ““““往事往事往事往事””””具体指什么具体指什么具体指什么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换句话说换句话说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除了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之外,更应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 【【【【原文原文原文原文CCCC】】】】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译文译文译文译文]]]]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 【讲解】东风:春风。小楼是他被宋俘虏后所居之处,在汴京(今开封),而他的故国京都远在东南方的金陵(今南京)。这风是从故国吹来的呀。 ““““又又又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又东风又东风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月月月””””这个意象这个意象这个意象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月亮月亮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这个意象有什么这个意象有什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特殊含义吗特殊含义吗特殊含义吗????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是““““举头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头思故乡低头思故乡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海上生明月海上生明月海上生明月,,,,鄜鄜鄜鄜天涯共此时天涯共此时天涯共此时天涯共此时”“”“”“”“今夜今夜今夜今夜州月州月州月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原文原文原文原文DDD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译文译文译文译文]]]]在明月之中,对已亡的故国真是不忍回首想念。 ““““不堪回首不堪回首不堪回首不堪回首””””透露了什么样的情感透露了什么样的情感透露了什么样的情感透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今昔反差巨大,因而怕见眼前现实——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这是痛惜故国残破,还是后悔当日纵情声色,怒杀谏臣(潘佑、李平)? 上阙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的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痛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拂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 【【【【原原原原文文文文EEEE】】】】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译文译文译文译文]]]]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那朱红的颜色该是已然改变。 [JJ ]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玉砌的台阶,指宫殿。朱颜改:红颜改变了,即(宫女)颜容变得憔悴了。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诗眼诗眼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的““““改改改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朱颜朱颜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下阕起始这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几句中,““““何时了何时了何时了何时了””””““““又东风又东风又东风又东风”“”“”“”“应犹在应犹在应犹在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原文原文原文原文FFFF】】】】““““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译文译文译文]]]]试问您,心中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JJ ]问君:问您,实是作者自问。 这一句是名句这一句是名句这一句是名句这一句是名句,,,,好在哪里好在哪里好在哪里好在哪里????

【明确】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君主的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用““““一江春水一江春水一江春水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的事实相契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时了何时了何时了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知多少知多少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又东风又东风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回回回首首首首””””而““““不堪不堪不堪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应犹在应犹在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朱颜改朱颜改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前面六句,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的诗歌。”此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本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通篇采用问答法,以问起,以答结,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词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虚实相映虚实相映虚实相映虚实相映

起伏跌宕起伏跌宕起伏跌宕起伏跌宕

问起答结问起答结问起答结问起答结

故国之思故国之思故国之思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亡国之恨亡国之恨亡国之恨,,,,感情形象化感情形象化感情形象化感情形象化

关于练习

一 略 二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体会《虞美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并让学生认识到词人的经历和词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

李煜生于异元元年(937),当时正是南唐盛世。他25岁(961)在金陵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南唐君主。当时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南唐已经是宋国的属国。他当政期间,沉湎声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李煜在位15年,975年冬,他39岁的时候蒙羞投降,随军北上,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去世,死时42岁。《虞美人》写于他被俘之后、软禁汴京时期,据说《虞美人》引动了宋太祖的杀机,导致李煜被牵机药毒死。李煜被俘之后的词作不同于前期摹写宫廷生活的艳情作品。亡国被俘,对于他来说,是生活中的巨大转折。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无限愁闷。《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

讨论:这首词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7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设题意图本题为延伸阅读和比较阅读,主要引导学生准确细腻地体悟词情,并让学生认识到好的作品总是能够表达出宇宙人生的普遍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答案《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愁绪, 《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所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所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共通的体验。

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说出一二即可。 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①①①①

【【【【南唐南唐南唐南唐】】】】李煜李煜李煜李煜

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②②②②

春意阑珊春意阑珊春意阑珊春意阑珊。。。。③③③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罗衾不耐五更寒罗衾不耐五更寒罗衾不耐五更寒。。。。④④④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里不知身是客,,,,⑤⑤⑤⑤

一晌贪欢一晌贪欢一晌贪欢一晌贪欢。。。。⑥⑥⑥⑥

独自莫凭栏独自莫凭栏独自莫凭栏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无限江山无限江山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品评品评品评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故国梦重归故国梦重归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觉来双泪垂觉来双泪垂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独自莫凭栏独自莫凭栏独自莫凭栏””””的“莫莫莫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 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莫凭栏莫凭栏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暮凭栏暮凭栏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春意阑春意阑春意阑珊珊珊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但教心似金钿坚但教心似金钿坚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别别别时容易见时难时容易见时难时容易见时难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李煜的后期词以一个亡国之君和囚徒的身份出现在词中,或怀念故乡美景,或思念已逝故人,或抒写亡国之痛,或抒发愁苦情绪。读了他的词,就仿佛见到了李煜其人、他那种撕心裂肺、悔恨不已、绝望悲愤的情感,使人心颤,让人心碎。李煜将个人的遭遇转化为人类的命运,表达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均无法逃避的那股忧患情绪,正代表了千百年来失意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特点、所以历代人们将他视为知已。 李煜也还是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赋神、寄情、托志完成了他景情交融的目的,在达到意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意境美的涵养,提高了他词的词境效果,使其词艺术美感更加充沛。在李煜词中,无论写月还是写水、无论写渔父还是写歌女,无论是写自己的所见还是自己本身,他都是认真的,都是含情的,他试图通过这些丰富的意象,向人们倾诉他生命中的息怒与哀乐、丑和美,激情与岁月。 李煜词由于重视写梦景、写情景、写夜景,使其词具有一种朦胧的艺术美。特别是写梦境,李煜几乎写得很绝很美。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多愁善感、神思敏锐的词人,李煜是寂寞的,他是一个孤独的精神流浪者。文学家的善感敏锐,艺术家的天真纯情,使得他对人生的阴晴圆缺,有超出常人的体验。他那纵情的生活,也正是为了拥有片刻的欢乐、企图以片刻的欢乐来抵御无常的人生。李煜认为,要摆脱痛苦,只有沉浸在梦中来寻找精神的解脱。《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等梦境的描写既拓展了意境,又创造了朦胧的意境效果,正像中国山水画中山与云的结合,漂渺自然,神奇多变,时隐时显,使词的意境有了朦胧色彩,有了含蓄美,又增添了抒情主旨,情真意切。这种梦态的写作和梦境的描写,使李煜词的意境既朦胧宏大,又优美感人,特别是在艺术美感上达到了景情交融,人物、景、情的和谐互通。正如王国维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附:链接释字 1.花间犹(仍然,还)伤(损伤)促(小,狭窄)碎(琐细;繁杂),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精妙美好)矣。 2.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实密厚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模糊不明,难以分辨)之致(意态,情况)。 3.词至李后主,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始大,感慨(感触,感叹)遂深,遂变伶工之词(特点一 美女唱 特点二 唱美女)而为士大夫之词(即文人的自我抒情之作)。

推荐第9篇:《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习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推荐第10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由此可见,很多感人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识补充

1.关于词(复习回顾相关知识) 2.关于词牌

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3.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又通晓音律,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被称为“一代词帝”。

李煜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关于背景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它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这首词也成了李煜的绝笔。

老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分析诗歌

(一) 读诗韵 把握基调 ( 愁)

⒈请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评析。 ⒉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4.生配乐齐读诗歌

(二)感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 (为什么愁)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

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三)品 赏析诗句 把握技巧 (怎样写愁)

老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开篇发问,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四、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比较鉴赏作品

1.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那些是实景,那些是虚景? 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宇宙永恒有常: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对比) 人生短暂无常 : 往事 故国 朱颜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实结合)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2.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明其效:将抽象的感情作了形象化的表现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点评: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 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更写出了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种人类共同的悲哀。这种愁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三、扩展阅读 积累运用

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四、导练(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达技巧。(6分) 参考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意蕴无穷;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幽怨之情比作深山的夕照和绵绵的秋雨,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委婉含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五、总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他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六、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比较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第11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学设计

范图江

一.课程分析

中国是个诗歌充盈的国度,因而学习如何分析和鉴赏一首诗歌,也是我们每个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而且这也是高考中一定会涉及到的一项能力测试。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一些名篇,所以在学此篇之前,大家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虞美人》属于本单元拓展阅读部分的内容,他是南唐后主李煜生命中最后的一篇作品,被称为他的“绝命词”,也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篇。这首词的文意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文章的注解当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过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李煜被誉为一代“词宗”,在写词方面是颇有造诣,作为亡国之君的他,把他的那中亡国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来分析诗词上的一些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会鉴赏诗歌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的匮乏,稍难一点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来解读,从而有时感到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这在前面学习的诗词文章中反映了出来,所以要有适当的引导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这也正是诗歌鉴赏所要加强的方面。不过有一可喜的地方是,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这也是吸引我们热爱诗歌的一个原因。而老师正好可利用这点,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往往会忽略写作技巧的运用,从而自己的文章很难有什么特色,显得过于平淡,此次诗歌写作技巧的分析,也许会带给他们一次新的触动。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从有效的引导中,通过自主或合作去寻找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东西,从而使学生从一个学习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学习的参与者,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同时发挥我校作为“诱思探究教学”基地的教学优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创见,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教学设想

1.本词是词中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徐小凤的《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六.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插入相关的情景图片、文字资料和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Point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及时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加大课堂密度。 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流程

一.引——情景导入

我们前几天说过一首诗歌: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待你君临天下许谁四海为家,宫门恩爱千家宠,我已明日黄花,是啊,一句诺言怎敌得过世事的沧桑变化,如果我是这君王,如果我有来生,我宁愿不要这君临天下,也要与你携手共度今世的繁华,但来生在哪里?谁又能说得准啊!有一位帝王,他也曾说过:“„„”(见课件,学生一起读。)这位君王是——(李煜)

二、简介李煜

师:接下来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李煜?(提示:可讲述其生平或作品) 生畅所欲言,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生于937年7月初7日,死于978年7月初7日,这是天意还是人为,相传后主于978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李煜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

李煜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实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课后普遍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赏析诗眼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这是一个名句,它好在哪里?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赏析? 学生写赏析。交流。

2、老师总结赏析方法

1、有修辞时先指出修辞手法

2、解释修辞手法

3、描摹句子(或指出某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指出表达的感情或达到的效果。如果是比喻句:应首先分析喻体的特点,然后再与本体相联系。

如果是写景的句子要考虑

有没有角度的变换、色彩的搭配、动静的结合、听觉视觉的结合、点面的结合等等

解释这些手法,或者进行描摹 指出感情或效果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拓展: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赏析,交流

再读课文,读出李煜的愁情。

五、掌握本词手法:

1、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前面的部分是隔句相承,隔一句读一句,你会发现,他选取了一部分变的事物,和一部分不变的事物,那么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选取这些事物说明了什么?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2、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六、品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七、结

⒈小结:李煜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以他伟大的诗篇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后人写下了祭李煜,我们一起来读读:

梧桐寂寞秋风舞,

竟惹群芳妒。

问君何以恁风华?

却道重生不入帝王家。

远来巷外蹄声寂,

可是离别意?

莫知归去几多欢,

一路放歌纵酒过江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八、作业

1、背诵《虞美人》

2、在李煜的创作中,浸染着这种泣血之愁的词作还有很多,请就你最喜欢的一首试加赏析。(参考篇目《相见欢》《长相思》《乌夜啼 》《清平乐 》。

第12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自编李煜自跪降至被太宗赐死的故事,交代写作背景。

一、导入

李煜(937七夕-978七夕),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

词是起源于唐盛行于宋的一种配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的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和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1)初读----把握节奏(课件演示) 找出韵脚,分析特点:2句一换韵

体会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二、新授

1.作者简介

2.词的常识

3.虞美人词牌 4.诵读指导

(2)再读:根据以上指导自由读加以体会。

(1)春花秋月何时了

5.词文分析

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作者为何偏偏 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春花秋月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本应该引起 人们的欢乐,而对于亡国之君李煜,却偏偏勾起他伤 心的回忆。因为他昔日的生活,大都同春花秋月联系 在一起。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往日的欢乐却一 去不返。所以首句便发出哀怨的感叹。他埋怨春花秋 月为什么一再到来,致使他回忆起如烟往事,备感辛 酸。

(2)往事知多少? “往事”具体指什么? 即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 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 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东风,是春风,“又东风”暗示又是一 年春来到,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 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 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 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所以他难以入睡,对看 明月回首灭亡的故国,独饮痛苦。 (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改”的内容有哪些?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地位:一国之君 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b.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c.运用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本句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思(虚) 赋在有形的流水(实)上,虚实结合。

愁思像江水奔腾流淌,昼夜不停,无穷无尽,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之多;愁思之绵长。表达了作 者那种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其亡国之恨。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收复故国”之意呢?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1、无论在家里还是走上社会都不要做“皇帝”,风险太大。

2、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忧患意识不可少。

3、世界如此美妙,乐观最重要。

6.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

会招来杀身之祸?

三、谈谈心得

四、作业

讨论本词的艺术特色。

第13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开场白:

同学们,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使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必须传承和发扬的经典。

今天,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国学课堂,去传承中华经典,发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李煜生平及创作》,导入新课《虞美人》

二、初读正字音

1、听录音,轻声跟读一遍;

2、男生、女生对读,纠正字音;

3、小组开火车读,评出代表赛读;

4、评出小老师领读, 全班齐读。

三、吟唱品韵律

1、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2、全班齐唱《虞美人》。

四、再读知大意

1、播放《虞美人导读》视频

2、结合注释,视频,小组讨论《虞美人》的大意和抒发的情感

3、代表展示

五、学以致用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这个句子是: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六、导学归纳

1、学生总结

2、齐读归纳:这是一首抒情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他对故国河山的深情怀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深切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表现坦率真诚。

七、拓展延伸

1、自读《国学》P2的拓展阅读《李煜的文学成就》

2、再唱《虞美人》 结束语: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和诗以歌,让经典咏流传。

第14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教案

李 煜

一、教学设想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不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在政治上,他颓唐无能,荒淫无度,碌碌无为,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沦为了亡国奴、阶下囚;但他在文学艺术上,却是一位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他诗文经史样样精通,棋琴书画无不通晓,尤其精通音律,擅长填词,他以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成为了词坛上的一朵奇葩,奠定了他在中国词坛上杰出的地位。同学们,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吗?

生(齐声):李煜。

师:对。一位失败的国君,一位绝对的才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人们称之为李后主。后人对此有一番恰如其分的评论“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我想这也是他在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的一种诠释吧。

(教师介绍李煜情况,学生了解有关李煜的知识)

二、介绍作者:李煜,字重光(937----978),于961年(24岁)继位,在位期间好声色不恤国政,39岁时降宋,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毒死。其词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风格柔糜,后期词则主要反映亡国之痛,对故国的怀念,意境深远阔大,感情真挚沉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他的后期词的成就远远高于他的前期词,有人这样评价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后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接下来,先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一遍这首词。

师:通过了朗读我们对这首词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人对诗歌的本质早已有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诗言志”,这里所说的“志”,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赏析

(一)在这首词里边,词人到底言了什么“志”,抒发了什么“情”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表现他国破家亡的悔恨之情和对故国的怀念。(亡国之痛)

(二)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宣泄自己的满腹愁肠的?

《1》请同学们看到词的上片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在这里,我们只需设身处地地想像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原本是尊荣高贵、主宰别人命运的皇帝,而今却沦为了阶下囚,失去了自由、尊严,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他对以前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岂不伤感。另外,一春一秋,季节的变化,让词人生发出时光流逝之叹。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这里,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夜深人静,明月清风,被囚禁在小楼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涌上心头,谁又能忍受这种伤痛,更何况是一位多情的才子。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东风又来了,可见春花秋月并没有像词人所期待的那样完结,还在继续,而自己还需苟延残喘,历尽折磨。

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2》请同学们看到词的下片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在想像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应该都还在吧,但一转头,“朱颜”已然不再,此处的“朱颜”,课下注解解释为旧日宫女,我们在这里未尝不可以将他扩大一点范围,朱颜还可以指昔日词人自己的容颜,还可指昔日故国的面貌,进而抒发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结尾的这两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两句话到底好在哪里?请大家思考。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满腔的愁绪比喻成一江春水,把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及悲痛欲绝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看出作者对亡国的悔恨。本体是什么?(愁),喻体是什么?(春水),在这里,春水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愁则是抽象的,经过这么一比喻,就化抽象为形象,为具体,把作者内心绵绵不绝、无穷无尽、汪洋恣肆的愁思通揭示得淋漓尽致。

小结: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愁比作一江春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何止是一江春水啊,分明是作者所承载的满腔的愁绪啊。一江春水倒不如说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自己绵绵不绝、无穷无尽、奔涌不息的愁绪,意境非常阔大,从而引起后世无数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那么这类表现手法在古代诗人中是经常采用的,很受诗人们的钟爱。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古代诗人的诗句,他们是怎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

学生感受。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师:这个愁啊,有了形态,如丝如麻,一缕缕、一束束可以剪,可以理,剪不断,理不清,可见愁之多,愁之深厚缠绵。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像白发,有了长度。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友情有了深度,可以用来丈量。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 mëng)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愁有了重量,那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

教师明确: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各种思想情感。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就能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而具体的事物。我们以后也要学着运用这种手法。

总之,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和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将自己的“往事之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还有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其感情深厚、浓烈,真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止,李煜这种冒死的纯真的感情倾注,以致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而《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四、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诵读一遍。

同学们自由朗读,争取课堂上能当堂背诵。

(学生朗读)

学生齐声背诵。我们可以根据板书来进行背诵:三组对比,一句结论。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生背)

课后作业

1、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2、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 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第15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

体悟全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学习诗词的兴趣;

3.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回顾历代帝王,善写诗词的不多,其中才气最高的恐怕就要数今天碰到的

1 这一位被称为“千古词帝”的李煜。

二、温故知新:

说到诗词,我们碰到得并不少,上学期我们就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词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五步法:标题、作者、内容、手法、情感。

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学生朗诵,其余学生点评: 注意情基调: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听录音: 4.齐读课文:

四、文本研习1.从标题入手

2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3.从内容手法情感上分析

(1)能概括整首词的应该是哪个字?(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有哪些“愁”?理解此句的妙处。

明确:李煜的愁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3)那么作者又是运用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他的愁绪的呢? 明确:李煜使用了意象、词句、手法来展现 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

3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修辞手法:比喻、设问、夸张、对比虚实结合 抚今: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只是朱颜改 追昔: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每两句形成一组对比 (4)概括本文特色: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五、拓展阅读 1.描写愁的诗句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2.拓展阅读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考讨论: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中有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明确:梦醒之后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离别之痛,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

六、课堂小结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生之祸。这首词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沉强烈,大胆抒发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

板书设计:

5

第16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李煜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领会词人寓于词中的愁及其具体内涵——故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痛。

2、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

3、背诵《虞美人》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体会词的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2、对景和事的分析去把握本词的思想内容(即作者的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故事导入):

简介词头:唐教坊曲名,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用为词调。 皇帝——李煜的故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蓬居士,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李后主。他继位时(961),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属国地位。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 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成为阶下囚。

相传978年的七夕之夜,即他的生日这一天,他写下《虞美人》一词,并命乐伎演唱。宋太宗知道后,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虞美人》一词便是李煜的绝命词。那么,《虞美人》一词究竟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给李煜带来杀身之祸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一起去理解词人寓于词中的情感,一起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一)、全班齐读全词,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思考:从词中找出一个概括词人此时心情的词语。

明确:“愁”

(二)、播放FLASH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初步感受词的意境,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美好生活。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举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时光一年一年溜过,到何时才是人生的尽头?多少的往事还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昨晚,东风又吹进小楼,在月光下,实在不忍去回想我那失去的家国!往日宫中那些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应该依旧在那里,只是如今人事已变,面目全非。我真不知道往后还有多少悲愁?多少悲愁,如满江的春水,永远不断地向东流,向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第17篇:虞美人教案

果洛州民族中学

虞 美 人

教 研 组:语文教研组 参赛教师:纪文婷

一、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篇目。它是南唐后主李煜生命中的最后一篇作品,被称为他的“绝命词”,也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李煜被誉为一代“词宗”,在写词方面是颇有造诣的。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在这首词中把他那种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来学习一些诗词的表达技巧,从而达到会鉴赏诗歌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稍有点难度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解读,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这在前面的学习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要对诗词的真正含义做适当的引导。不过,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老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启发和引导。抓住诗歌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李煜及其词作特点;领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以及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把握词作的艺术技巧,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和花间词派。婉约派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颖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李清照、秦观、李煜等;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代表词人有辛弃疾、苏轼、陆游等;花间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代表词人有温庭筠等。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二)导入

他只活了42年,但他的词却流传了一千多年;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当皇帝,但历史却选择他当了皇帝;他只想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最终却做了亡国之君。他在中国大名鼎鼎,不是因为他曾是国君,而是因为他的词写得极好,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同样作为亡国之君,李煜的词让人灵魂震撼,宋徽宗的词只能让人同情。李煜的词写的是自己的亡国之感,却引发了无数后人的共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名作《虞美人》。 三)介绍词牌。

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四)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四十一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姬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此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主前期(也就是降宋前)词作,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词作风格绮丽,清靡婉转,题材较窄;后期(也就是降宋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写出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因亡国的沉痛,对往事的追忆,赋以自身感情而作,风格沉郁苍凉,凄凉悲壮,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空前绝后。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现存词30余首。

五)诵读文本。

1.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名家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六)鉴赏品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李虞降宋后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成了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春花秋月”容易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更感今日的无比凄凉,昔日的欢乐一去不回,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所以他希望 ,“春花秋月” 尽早结束。

2.“往事知多少”,“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融富国的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 “往事” 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簇拥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改”的仅仅是朱颜吗?

“改”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既然有改的,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有没有没改的?

没改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名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这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

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之水喻愁,当然还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更为深沉。

6.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词的内容,那么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

7.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课抓住词中的某个字、词、意境来阐发)

明确: 往事之叹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

“又”

离家之痛

“月明”

思家之苦

“改”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境】 明确: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

雕栏玉砌 东风

故国

明月

朱颜、一江春水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七)小结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产生。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颂的原因。

八)音乐赏析:《虞美人》结束本课教学。 九)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写一段话送给李煜。 十)板书设计: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韶光易逝 虞

上阕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悲 美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时光消逝 人

亡国之恨------------------恨

下阕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朱颜”已改---------人事非

物是人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融洽,基本上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从老师方面来说,设置合理,密度低,各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整节课思路清晰,整体框架布局合理;就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生不仅顺着老师的引导回答探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的学生还能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虑,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但本节课也有不少瑕疵。部分学生朗读的机会较少,作为教师应顾及全部的学生;老师检查反馈力度不够;本课的小结深度、力度不够,某些问题的讨论不够充分。

第18篇:虞美人公开课教案

《虞美人》

李煜

【教学目标】

1、吟咏诗韵,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2、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愁情。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愁绪,感受愁之深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昏庸无能的君王,年轻时沉迷酒色,面对形势紧迫的国家却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他又是一位多愁善感、满腹愁情的词人,曾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后人称他为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我们曾于《相见欢》中感受到这位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品《虞美人》。

二、走近作者

1、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著名词人。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2、作品风格:

(1)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2)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3、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三、咏诗韵

1、全班齐读。

2、听录音范读。

1

3、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划分节拍。 (2)找出诗眼:愁

(3)把握基调:无限愁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诵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应缓慢,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首词情绪的高潮。“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4、指名学生试读并点评。(配乐)

5、全班再次齐读,感受愁情。

四、品愁情

词人的愁是无穷无尽的,那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从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明确:

“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

“何时了”,正所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亡国之痛。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小楼 东风 故国 月

小楼:被困之所

东风: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

故国: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

月: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 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雕栏玉砌、朱颜。

(3)雕栏玉砌指什么?(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红颜。)

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正如李清照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

小结(板书):

春花 秋月 往事

往事之叹

小楼 东风 故国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

朱颜

离家之苦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

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江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江水的特点有: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 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 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

3

五、延伸拓展

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六、小结: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欣赏歌曲《虞美人》,感情升华。

八、背诵全诗。

第19篇:虞美人公开课教案

《虞美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 《虞美人》

授课时间: 2013年 5月

29日

星期三

第 4节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

型: 公开课 授课班级: 高二88班 授课地点: 88班教室 授课教师: 罗 瑢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激发学习诗词的兴 趣;

3、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

冰冷的月光,寂寞的梧桐深院,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些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让我们来静静地聆听这首《虞美人》。 (播放歌曲《虞美人》,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搭建学生与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它要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自由发言。那么,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歌词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生活,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二、走近李煜(知人论世)

1、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2、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三、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节拍和韵脚)

1、注意把握节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韵脚: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明确:“愁”。用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故国、往事、雕栏玉砌、朱颜来体现。

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异国他乡的“春花秋月”是对他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是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和心痛,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3、“只是朱颜改”一句中,哪些东西改变了?

明确:地位改变:一国之尊:尊贵——阶下囚:卑贱

生活改变: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窘迫不堪 心情改变:快乐、幸福——羞辱、悲痛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4、作者抒发了 什么样情感?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五、精读细品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在哪里?

明确:

1、巧妙地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手法,

2、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3、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六、拓展迁移----与“愁”有关的诗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3、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6、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轼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七、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本文运用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对比、夸张。

2、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联想、意境、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情。

八、小结:

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我们看到了李煜用绝望与眼泪创造的美丽,看到了南唐后主用生命创造的辉煌!

九、板书设计: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景: 虚实结合、联想 故国、往事、雕栏玉砌、朱颜

往事之叹、

情:亡国之恨、情景交融

离家之痛、乐景写哀情 思家之苦

第20篇:《虞美人》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平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