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18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3 08:34:2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在学习课文前我们来检查昨晚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 )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自主探究

1、我能默读课文

2、

3、

4、5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从中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学习作者过渡自然的方法。(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 )颐和园的大门,( )大殿,就( )有名的长廊。 ( )长廊,就( )万寿山脚下。

( )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大半尽收眼底。

从万寿山( ),就是昆明湖 (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这几个地点词明白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3、我能和小伙伴一起分析下面的句子,畅谈自己的体会。

(1)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长,说一说? 长廊的颜色美,“ ” 长廊上有红有绿很美丽。

长廊的形状美,“ ”像一条长城卧在万寿山脚下。

长廊上的画美,“ ”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长廊周围的风景美,“ ”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1、长廊: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填空练习加强记忆。

4、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排云殿

佛香阁:高(耸立)、美(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 排云殿:大(一排排、金碧辉煌)

作者按怎样的观察顺序、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 远眺看到的景色。)

2、

5、昆明湖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看看写了昆明湖上的那些地方?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对比句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桥洞多、栏杆多、雕刻的狮子多。

四、合作交流

1、对子互相检查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学会的内容,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3、群学:在小组内提出质疑的问题,组员帮助解决

五、学生展示

展示成果:请做一个导游,带大家游览你喜欢的景点。 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 )旅行社的导游,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请大家随着我走。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这个长廊可不一般。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展示问题:对于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全班,大家一起交流,说出理由和根据

六、达标检测

1、填空。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特点,重点词是: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颐和园景物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了 ,第

三、四自然段写了

,第五自然段写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总结颐和园的特点,重点词是: ,这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的关系是: ;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总— 分 —总”。

2、引导写作 南山公园

一( )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彩虹桥。  

彩虹桥

着台阶往上

就来到风车亭。    元宝亭。

元宝亭真_______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七、附板书

18、颐和园

美丽 大 长廊 长 美 万寿山 佛香阁排云殿

推荐第2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此时户外冰天雪地,室内却温暖如春,能够在这间大教室里上课看到一些陌生却亲切的面孔我们也如沐春风,从你们的神情中我看到了自信,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起立)同学们语文课快乐!(老师语文课快乐!)相信有你的参与,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的精彩!请坐。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去游览了一番,虽说走马观花却也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接着去品游颐和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你回想一下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欣赏了哪些主要的景点? 板:

游览顺序

移步换景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大、美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初游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呢?(大、美)

二、品读课文

1、请你诵读课文,力争读出颐和园的大气与壮美。

纵是风光无限,相信你依然是情有独钟,无论是亭台楼榭,烟柳画廊,还是青山碧水, 必定有你的最爱。

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你喜爱的景点的那一部分文字。并拿出笔做好批注。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建议你借助重点词句来体会该处景色的大和美。

看来同学们都深深陶醉其中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喜悦吧。

3、汇报。长廊:

1、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长。(板)

A. 你是通过哪句话知道的?你能用朗读也让我也感受到的长吗?指读,范读。指读。 B. 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它的长?生读。 比较句子:(幻灯)

这就是著名的长廊,这长廊分成一间一间的。

这就是著名的长廊,有3里长。这长廊分成一间一间的,一共有273间。

哪句话写得更好?为什么?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而是更加具体详实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廊的长。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美。(板)

A.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它的美?生读。我们从它内部横槛上的画感受到了长廊的美,请你来欣赏一下这些横槛上的画吧。(图片)说说你的体会。

这些画可真美呀,人物栩栩如生,风景生机勃勃,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以及劳动人民聪明的才干。

B.长廊还有哪些地方是美的?请你来说说。我们又能从长廊的外部感知它的美。有花木点缀,更是锦上添花。

3、这样别具匠心的艺术品你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影视)

4、千米长廊湖边绕,依山面水景妖娆。你知道吗?1990年这条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我们此时此刻置身于长廊之中,观千年古画,赏旖旎风光,你的心情?你的感受?那么就请你带着自豪之情,用你的朗读让我们也感受到那种神清气爽的心情。指读。(

4、5自然段)(评价语:听了你的朗读真的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过渡:长廊的美景让我们心怡陶然,相信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想介绍你喜欢的美景了。 万寿山:

1、它有什么特点?高。(板)通过“耸立”“尽收眼底”来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美。(板)“葱郁”体会树多、绿,“金碧辉煌”,颜色鲜明对比,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之美。 佛香阁:

1、美。(板)抓住了它的颜色、形状来描写,让佛香阁具体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2、我们看。(出示图片)这就是佛香阁。你能读一读它的美吗? 过渡:你还从哪个喜欢的景点中体会到颐和园的大和美? 昆明湖:

1、最大的特点?静。A.这是一个静态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请你来读一读。(出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文中还有一处用了动态描写,请你读读这句,(出示句子: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丝痕迹。)想想它与前一句矛盾吗?斟字酌词体会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都在冰面上滑而没有痕迹,而此时的昆明湖像一块冰面,像一块镜子,因为游船画舫在镜子上滑,所以几乎不留一丝痕迹。 这个“滑”字让昆明湖更显静谧。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C.指导朗读。请你来读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它的静。指读,范读。 这一池碧绿的湖水,轻盈流畅,犹如一匹绿色的锦缎光滑嫩绿——读 昆明湖水真静啊,仿佛明镜一般,映出蓝天白云,红花绿草——读 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温柔恬静,这湖水真的好静啊——读

2、除了静,还有哪些特点呢?美。(板)那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岸边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起舞轻吟,湖光潋滟,山色空蒙,温婉闲雅的自然景色浑然天成,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最后还有一个主要景点,谁来介绍一下?

十七孔桥:读一读这部分,十七孔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狮子多)

1、无论是长廊的长,万寿山的高,佛香阁的美,还是昆明湖的静与绿,作者在描写各处景点时都抓住了其特点,使这些景色美轮美奂,独一无二。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这种描写事物的方法。请你观看这些小狮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想想可以通过哪些特点来描写出狮子的多。

2、下面请小组合作完成一段文字。要求抓住特点,描写一下这些小狮子,要突出小狮子的多。可以是你看到的,也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可以用上总分的句式。

汇报,评价。

三、拓展,布置作业。

1、这篇文章用了游览的顺序,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让我们饱览了颐和园的美景,你学会这种方法了吗?老师给你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缺少开头结尾和中间的过渡句,请你把它补充完整。(幻灯)

汇报,评价。

2、颐和园的景色数不尽道不完,诗人咏叹,世人赞叹,中国人感叹。请你仔细观赏一下其它景色,要求你课后抓住其特点描写一处这里的景色。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尽情地享受了颐和园的美景,你的开心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我们下课。(起立)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老师。同学们辛苦了,谢谢同学们。客人辛苦了,谢谢客人,客人再见。

板:

游览顺序

移步换景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长、美

美(颜色、形状)静、绿

(狮子)多 大、美

推荐第3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廊、殿、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和摘录最感兴趣的词句,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激情导语,板书课题。强调“颐”的笔顺。

二、读课文。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4、出示课件。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3、练习说话(出示课件):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_____________”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登上万寿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

你们认为观赏、游览颐和园的最佳位置在哪里?(是啊,登高才能望远,站在万寿山上,一览无遗)

1、出示课文句子,请一组同学美美地读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

2、你们组登上万寿山都看到哪些美景?

3、景色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4、指名朗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名朗读。

出示昆明湖的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是隐隐约约的?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请几位同学当小导游。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试着背诵一遍(出示课件)。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些狮子各有什么姿态呢?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17孔桥真是( )。

(3)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六、作业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课外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推荐第4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二)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

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

2、我能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我要积累描写颐和园景美的优美句子 。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课文好词佳句;理清课文描写顺序。

(五)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的简单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注意帮助学困生。 提出预习要求,按照预习步骤完成预习:

1、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我要搜集有关颐和园资料,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我还能搜集一些颐和园的图片展示个大家看。

2、查阅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和资料,了解颐和园的历史。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新课导入部分

颐和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的呢? (1)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哪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2)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温馨提示:你还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你感兴趣的景点。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小展:每个同学汇报自己对颐和园最感兴趣的方面。

2、研讨:小组商量选取最好的展示方式进行备展。

3、大展:分小组展示,评价交流

4、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我学到了哪些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五)课后作业部分

阅读《千纸鹤》同步课文及从课外搜集到的相关文章。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能够按照自我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取学习资料、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推荐第5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 (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 (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 (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 美 变换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推荐第6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聚焦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领略了那里的美景,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的皇家园林。[板书:最美丽的皇家园林] 2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3今天李老师就是你们的导游,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二分解 展开

(一)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这条长廊好长呀,一眼望过去,好像没有尽头,这就是(著名)的长廊。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诵读3.4自然段,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的廊。”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

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4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最美的长廊。(1)长廊一共有273间,每一间的横槛都有画,这些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也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李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2)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5、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通过由内到外的顺序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了长廊。

(二) 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这就是------佛香阁。

教师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一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 再来读一读。 5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这就是---------。]

6、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佛香阁的------美,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佛香阁的下面是一排排的宫殿,气势宏伟,那就是排云殿。 7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上到下

(三)、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

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 [课件: 昆明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 (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5这句话用了( 比喻 )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昆明湖(静) 和(绿 )的特点。静态描写

6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滑可以换成划吗?滑”字应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划”一般是船在水上行走,如“划船”

滑字衬托了昆明湖的水很静,静得想碧玉,静得像镜子,游船从上面慢慢,慢慢过去,就像滑冰,溜冰一样,这个字用得十分传神。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这是昆明湖上动态描写,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8、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六十七孔桥

1接下来我们再到哪游览? 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七孔桥。

2你能找到十七孔桥的三大特点吗?

师:这些小狮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上百个、姿态不一)(解释姿态不一)

都有什么姿态的呢?想象一下,它们都在干什么?用 有的 有的 连起来。

师:这些小狮子太可爱了,你喜欢它们吗?那就把你对它的喜欢读出来。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你是在五米之外看它,想不想走近它?那就跟着老师的摄像机走到它跟前。(课件)

师:这次我们走到了它的跟前,你都想干什么?(抚摸它、在它旁边照张相)

在它旁边照张相,要留作纪念,可见你很喜欢它。那就把你的喜欢和它的可爱读出来吧。 师:是啊,颐和园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最后一段)作者这是采用的哪种写作方法呢?(首尾呼应)

三提升小练笔 师:从大家的神情上看,都被颐和园的美景给陶醉了,那么作者在游览颐和园时,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的呢?请你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来。(课件出示) 像这种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移步换影的游览顺序)

2以后同学们再跟爸爸妈妈出去游览的时候,想写一篇游记,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3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介绍我们的校园。(分述部分可以简略写)

推荐第7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18 颐和园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二)教法与学法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揭示并板书课题。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 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 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3. 从读学写,自然拓展。

推荐第8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者:鲍晓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习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的美景,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板书板画设计: 颐和园

总 美丽 长廊 长、美

分 万寿山 高 昆明湖 静、绿 总 赞美

预习设计:

1、找出三处景物的特点

2、将有关词句画出。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课,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准备听写。老师找一名同学来黑板上写。请同学们对照黑板上的字,如有错误,改写一遍。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颐和园》,请同学们将书翻到38页,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课题)本文是按游览顺序描写的。作者都去了那几个地方?(出示图)同学们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有什么特点?作者进入颐和园,来到湖边长廊,又登上万寿山

看到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这就叫移步换景,是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新授

1、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游览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

3、

4、自然段,思考,长廊有哪些特点?画出句子,并将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圈出来。通过这些词语你还读出哪些感受?好,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他读出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也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句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走进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请同学们补充)带着这样的情感你能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吗?有的同学可能倍的不熟,回家再多读一读。长廊长而且美,还有什么美?长廊的两旁„真是太美了!

2、颐和园中不只有长廊还有万寿山。听老师读,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5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中想到这样的景色?(八角形、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像闪闪发光这样的aabc式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这句话作者是从(形状)(颜色)方面进行的描写。谁

能再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佛香阁的奇特,精美、气势。注意加点的词。登上万寿山,作者又看到了什么?看黑板这句话,齐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你读出什么感觉?(板书)我们就把昆明湖的静、绿读出来。除了昆明湖的绿,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哪几个词用得好?滑字好在哪里?(反衬静)那我们再读这句。

昆明湖太美了,我们用的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读句子,想画面——品美词——有感情再度(板书到右角)这种方法来学习的。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自学下一个景点——昆明湖,按照老师发的表格进行作答。

请你把你心中美好的感情读出来。 昆明湖美在哪里?长长的堤岸,倒垂的杨柳,静静的湖水还有十七孔桥,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颐和园中还有哪些美景呢?我们国家除了颐和园还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有这么多蕴含了人民智慧的园林、建筑,你有什么感想?(骄傲自豪)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游览了颐和园并欣赏了那里的美丽景色,谁能够完成老师手中的填空呢?

本文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四、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句子并积累到积累本上。

推荐第9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轩辕路小学 高占明

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等词语。

2、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四、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用一句话给

大家介绍一下.教师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教师板书:颐和园)

2、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了解颐和园的什么? 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纲(板书)

(一)、我积累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

2、用圆圈勾画出喜欢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理解.

3、温馨小贴士:本课中有哪些易错字、形近字、多音字?

(二)我概括:

4、课文中重点写了几处景物?(用思维导图展示)分别在哪几段?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合作交流自探结果。

2.出示评价分工表。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进行补充。

3、了解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1)生字:7个会认字

舫 眺

态 (2)11个会写字

殿

栽 筑

堤 雕

态 (3)词语

长廊

建筑

耸立

宫殿 葱郁

堤岸

掩映

雕刻 闪闪发光

隐隐约约 惟妙惟肖

姿态不一

(4)讨论交流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交流展示这些过渡句: “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4,教师出示颐和园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品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体会景色美 。 学写比喻句。

四、拓展运用

1.学生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

2.用本课学过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比如:“树林里的树木好多啊!树木葱郁,姿态不一,放眼望去,云雾中隐隐约约有一条长长地堤岸伸向远方。 ”

五、学科班长总结

1、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

2、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六、作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颐和园真是人间天堂! 用”我手写我心”,写家乡美丽的名胜古迹,把它介绍给你的朋友吧.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体现语文课堂的审美意味

语文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

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课文介绍的景物多而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感受其魅力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批文入情,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情感美。如:抓住首尾“美丽”统揽全文,从“美”切入;通过图片展示、丰富想象再现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品味“长廊”的“画美”;通过想象、介绍了解“颐和园 ”“佛香阁”“排云殿”名字的渊源、出处,领悟颐和园的内涵美;通过比较“滑”与“划”, 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将感官上的浅层美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和情境美;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带来的情境美和情感美又相得益彰„„让学生浸润在美的享受中。 二.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本文编排在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局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如:解读“颐和园”园名,了解其历史背景;欣赏“画美”拓展到四大名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三.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本课教学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回归语文的本味。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中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遣词造句的匠心,使学生写作中有法可循。

“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味:扶着学生品“长廊”,领着学生品“万寿山”,学生独立品“昆明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品读文本的方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 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可以了,如果通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两岸如画的风景,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心情美上,学生品读起来一定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推荐第10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四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

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

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抓住语句及关键词语体会景物特点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

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第11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第12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7个会认字,认识并会写“殿、廊”等11个会写字,理解并识记“建筑、葱郁”等15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品味课文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认识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品味课文优美语言,

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突破方法:音、图和文结合感受颐和园景色之美,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语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深入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感受颐和园景色之美。

四、课前准备:ppt,学生查找颐和园有关资料,提前熟悉颐和园有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激发学生认识、了解颐和园的兴趣。

1、ppt1—11页点击播放,学生在音乐、图片中欣赏颐和园美景。

2、揭题:

18、颐和园

3、认识“颐”字,师生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自由、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1)ppt出示词语,认读、识记:

宫殿、长廊、柱子、栽花、建筑、佛香阁、朱红、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

一、金碧辉煌、神清气爽、耸立、画舫

(2)指导重点书写词语:

宫殿、长廊、建筑、雕刻、神清气爽(“爽”字重点指导)

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地方?找出文中中心句并体会其作用。

(三)了解作者写作顺序

1、ppt出示三种一般写作顺序,引导学生了解并判断本文的写作顺序

(1)、事情发展顺序;

2、时间先后顺序;

3、游览顺序)

2、找出说明游览顺序的语句,明确作者游览路线 ( )→( )→( )→( )

(四)、品味课文语言,深入了解和感受颐和园内景色的美丽。

1、默读全文,找到并画出描写“长廊、昆明湖、万寿山”等景物的语句,初步认识景物特点;

2、分组交流对颐和园内景色的感受

3、集中交流对长廊的认识和感受:

(1) 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描写长廊的语句,并谈谈对长廊特点的认识;

(2)ppt出示描写长廊语句,集中交流长廊特点: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A、作者抓住了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长、美)

B、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夸张等) C、语言运用训练:

a、横 槛上的画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想一想,填一填: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_______花谢了, _______花又开了; _______花谢了, _______花又开了; _______花谢了, _______花又开了 „„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游览感受:

当你漫步在长廊里,一路欣赏着横槛上五彩的画,和两旁美丽的鲜花,清风阵阵,你会有什么感受?作者的感受呢?引出“神清气爽” (5)语言训练:我会用“神清气爽说: 。

(6)指导学生朗读训练:怎样才能读出长廊的美呢?

4、简单了解、交流作者在万寿山下看到的景物特点 (1)找出作者在万寿山下看到的景物语句,了解其特点 (2)图文结合,直观认识佛香阁和排云殿及其特点

5、集中交流对昆明湖的认识和感受:

(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昆明湖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2)指名朗读交流: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B、C、从上两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写?体会用比喻的好处 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静”的词语,细细体会: 试一试,比一比:句中的“滑”字可以换成哪个词?读一读,想一想:用哪个字更好呢?为什么?(举“划”字为例)

(3)多( )的昆明湖啊!我们要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它的优美呢?配乐朗读训练。

1、认识昆明湖里景物特点,感受颐和园的美

(1) 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了解其特点 (2) 你对这里的哪些景物最感兴趣?为什么? (3) ppt出示: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上面语句写出了石狮子的哪些特点? B、图文结合,认识石狮子特点

C、语言表达训练:他们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怒目圆睁; 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

D、这里的石狮子真是多么 啊! E、朗读训练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1、找出句中关键词语,细细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回忆: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什么也曾出现?它们构成了什么关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3、这一前一后的两个语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六)、课堂总结:

1、课文按游览顺序描写颐和园景色,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从作者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七)、课外延伸:“颐和园的历史”资料介绍(见PPT)

赣州蓉江新区茶元小学

肖海发

第13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树丛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最大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第14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过去的颐和园是皇亲国戚保养、休养身体的地方,现在已成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走进她。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颐”字在写的时候注意,中间是个“口”。(红笔强调“口”) 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练习2个。

二、初读,抓脉络

1、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堤岸 画舫 横槛 远眺 琉璃瓦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在人们的心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让我们赶紧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93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男女生读。

4、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你看-----(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指名读。

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迅速浏览课文,用( )标出来。 (出示四句)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借助这些句子,我们来想想,作者带我们浏览了哪些景点?(板贴)

6、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同学们看,作者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景点的景色,他借助一些动词把景点连接起来,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7、学了就要用,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卡,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写我们的校园。请同学们把每个自然段开头,能表明你游览顺序的句子填写好。

学生练写:

我们傅家中心小学是一座美丽的校园。

( 进了大门, )。

( )。

( )。

我们的学校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书声琅琅,有机会请你来好好参观。

8、学生交流作品。

三、学习“长廊”

过渡:你已经学会了“移步换景”的基本写法了,这只写出了文章的浏览顺序,作者是怎样具体些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呢?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大门,绕过大殿,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 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们读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1)“长”:

句子: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你能说说是哪个词让你感受到的吗?(700多米)你真会读书,一下就发现了句中的数字,700多米多长?不仅如此,这跟长廊被分成了273间呢,每四根柱子构成一间,273间就这样一字排开啊,长廊真长啊!

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你重读了这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我们学着它的样子再读读。 作者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就叫列数字。(板书) (2)“美”。 句子: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

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美?长廊上都有些什么画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这五彩的画中,有人物,有花草,有四大名著中经典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还有大家熟悉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八仙过海,长廊中的画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有多少幅?

老师查过最权威的资料,在这七百多米长的长廊上,画竟有一万四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

6、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操场吧!

出示:学校操场一圈 米长,有 条跑道,既舒适又宽阔。

你看,我们已经可以把我们的操场写具体了,同学们课后可以把这部分补充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佛香阁的?指名读课文。

2、[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3、尝试背诵。

五、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当我们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上,哪里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示要求)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游船、画舫是不是应该用这个“划”呢?文章是不是用错了?

(学生交流)是啊,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从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一样,准确的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6、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7、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也有一处像昆明湖似的美景,那就是我们的鱼池。你也是这用比喻的写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你的小练笔的第四自然段写一写。 学生练写:

六、小结

之前同学们对于游记的写法无从下手,但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说说?

七、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 [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下一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昆明湖的美。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优质课比赛) 3 推荐

(2010-10-14 18:32:00)一路轻歌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一路轻歌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其中,《颐和园》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写法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

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有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配乐补充材料)穿过青石铺筑的小路,我来到了昆明湖畔。我惊诧于在这风尘满天、粗犷豪放的北方,竟有这秀美灵动的江南山水!湖面上笼罩着淡淡的薄雾。远山在薄雾里忽隐忽现。在山水相接之处,有小船在随波逐流,还有湖心岛右侧的一溜长堤,象极了杭州西湖的绿杨荫里白沙堤,左侧的那座桥,更象许仙与白娘子相约的断桥。虽然整个湖的构造与西湖相仿,却更显得大气,如诗如画之中透着几分无法抵挡的威严与庄重。(李丽君散文:颐和园随想)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 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五、板书设计:

远----近

长廊 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

佛香阁

排云殿

“总---分---总”的结构

首尾呼应的写法

静 绿

过渡句连接

游游览的顺序

十七孔桥

绿岛 长堤 垂柳 石桥 石狮

课堂练习设计

一、想象回答: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二、小练笔:(根据短文内容,将下列句子填在适当的位置,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括号里写序号)

A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又是那样柔弱,但它的住宅却总令人惊叹不已! B绕过铺着一堆碎石的小坡,拨开一丛青草,便是蟋蟀家的平台。 C经过一条隐秘的“小径”,就来到了蟋蟀家的出口。

D走进洞口,顺着青草丛中隐藏着的一条倾斜的隧道,就来到了蟋蟀的客厅和卧室。 E蟋蟀是昆虫界里比较出名的,不光是因为它歌唱得好,还是由于它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

。它跟别的昆虫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因此,连选择住宅的出口也是那么谨慎。要求排水优良,冬日阳光充足。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既隐蔽也安全。 (

。面积不算太大,但也颇有讲究,四周被它收拾得很平坦,较的的土块用钳子搬掉了。中间的平地似乎也经过仔细耙扫,一尘不染,露出了硬土层。当夜幕来临时,周围一片寂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里很敞亮,内部没有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很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卧室的天花板也不时掉下一些小泥球,原来是蟋蟀的身体在增长,它要让自己的住所加深加阔一些呢!

【教后反思】

谈谈课堂上的几点“关注”

一、关注学生。

今天上课的教学设计是第三次修改后的方案,原因只有一个,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奋点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因此我选择了教学昆明湖的片段作为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避免平铺直叙,从整体入手,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昆明湖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关注学法。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初步渗透了有关于写景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三、关注文本。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湖光山色。但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基于文本的特点,课前,我选用了颐和园的相关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用到了今天课堂上。在课前谈话时播放视频,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热情和向往,学生也有了一种快乐的体验和学习的动力。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同时,根据文本特点,我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块状操作,从后往前,落实到关键语句。以游记特有的描写方式为辅助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分清课文结构。教学中,紧紧围绕此类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说练结合,读写结合,写法迁移,呈现一个比较有“语文味”的课堂,同时也呈现一个较为立体的教学模式。

四、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初读课文时,我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并且在理解关键语句的过程,除了注重对字词句的分析外,更多的是基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要求学生先理解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展开争论与交锋,在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后便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最后补充了李丽君的优美散文,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学生的朗读更加充满内心真实的情感。

五、关注积累。

课堂上,我很关注的是学生的“积累”。“厚积薄发”,积累语言是中年级的又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小学语文任何一个学段都不能忽视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将词句积累做得扎实、落实。比如:在检查字词时,用课件出示词语,并将难读的词归类,落实字词的读音。在品读关键语句的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词汇。“划”与“滑”的对比教学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教学“姿态不一”这个重点词语时,我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更多能替换这个词的词语,学生的语言库被充分打开,并能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在学完“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的片段,让学生想象说话,写话,这一过程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六、关注运用。

读练结合,学以致用。方法的习得需要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它才有价值。比如在学习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片段,在学生充分读书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姿态不一的基础之上,先说后写,结合想象,达到了课堂练笔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当然还有第二道练笔题型,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给片段补充“首尾呼应”和“总--分--总”的句子,就把课堂中学习的游记的描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了,用了,才是学生的。

最后,是课堂中的不足与思考:

第一,因为教案不熟悉,课堂显得有点拘谨,不够放开,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第二,就如评委提出的疑惑,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是否真正做到自主?自己心里最清楚, 还是有所保留,没有找到更为巧妙的方式过渡的昆明湖片段的教学,略显生硬;

第三,教学语言还需要精心设计,哪怕是自己朗诵的语言也要进行充分的训练才能在课堂上呈现,今后要加强;

第三,从后往前的教学设计是否可取,是否违背了游记的教学流程,值得商榷。

第15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掌握文章大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初步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游戏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玩开车游戏,游戏末提示前方到站颐和园,请同学们准备下车。2.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观赏颐和园,都准备好了吗? 3.板书课题,强调颐和园的颐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颐和园大门了,去景点游玩都是要买票的,现在检查一下你们兜里的钱够不够买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读词:长廊、栏杆、横槛、神清气爽;耸立、琉璃瓦、闪闪发光、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画舫、几乎、远眺、隐隐约约;堤岸、葱绿、雕刻、狮子、姿态不

一、细细游赏。

三、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颐和园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课文中哪句话总体概括颐和园的特点,理解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3.哪些句子觉得很美,读一读。检查朗读情况。

四、概括文章的游览顺序

1.游玩之前我们要做好攻略,我们都要去哪些景点,边读边思考,我们游览的顺序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每一段的第一句。(板书各个景点)

五、长廊部分

1.走进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长廊。(配合PPT)

2.欣赏长廊图片,你们看,长廊怎么样?很美。具体说说美在哪里?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①颜色,绿的柱子,红的栏杆;② 长廊的长度ppt;③横槛的画ppt;④花木;⑤微风带着花的香气,嗅觉。

3.教师描摹长廊的美景,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4.我们就好好地再游览一下美丽的长廊,读出美的感觉。

六、万寿山脚下

1.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图片。

2.介绍移步换景,像这样移动脚步看见新的美景,然后就写看见的景色,这种写作方法移步换景,游览时的写作方法。

3.现在我们从长廊移动到了万寿山脚下,说说看你在这都看见了什么?佛香阁和排云殿。这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抬头看,换一个词,仰望。(板书仰望)

4.从这里看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出示琉璃瓦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总结佛香阁的特点,闪闪发光。排云殿呢?金碧辉煌。借助ppt图片,讲解金碧辉煌这个词。(板书金碧辉煌) 5.再读一读这段话,好好品味一下山脚下的美景。 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移步换景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仰望)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排云殿 金碧辉煌 美丽 万寿山顶 昆明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体会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移步换景,都游玩了哪些地方?都看到了?按课文顺序回顾,并快速板书。

七、登上万寿山

1.同学们,这会儿我们又移步换景来到了万寿山上,到了这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刚才是在山脚下,现在到了山上,视野开阔了。是不是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么,这里又是从哪个角度来欣赏风景的呢?向下看,俯视。

2.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同学们可以在万寿山上欣赏风景,待会儿跟大家交流,都看到了哪些美丽风景?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3.美在哪里?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着重讲屋顶宫墙的颜色美,昆明湖静的特点。 4.屋顶是什么颜色的?宫墙呢?黄绿、朱红,颜色美。 5.比喻句,昆明湖比作镜子、碧玉。

6.滑这个字,用得很妙,很巧。帮助学生理解滑这个动作,体会湖面的静。

7.这里的风景真好,再好好读一读,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美丽的风光,让我们用读的方式把美景留下。

八、万寿山下(昆明湖)

1.从万寿山下来,我们来到了?昆明湖。这昆明湖感觉怎么样?很美。老规矩,你们先自己玩一玩,待会儿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2.说说在昆明湖都看到了什么美景?堤岸、石桥、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3.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十七个桥洞、石柱、狮子。

九、总结全文

1.文章结构:总分总。同学们,颐和园的游玩结束了,这两天的行程还算满意吗?说说看,游玩过后你的感受。作者跟你们也有同感呢,你们跟作者真是心有灵犀,看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怎么说的?这段话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再哪里看到过,在哪呢?第一自然段。开头和结尾都赞美颐和园很美,那课文的中间部分呢?具体地说明颐和园哪些地方美。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

2.观赏了这些美景,我们再读一读课文,一定会饱满很多。边读边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些美景的描写表达什么?注意这些名胜都是谁造的。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十、写作方法

1.今天我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移步换景。什么是移步换景?走到哪写到哪。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仰望) 佛香阁 排云殿

美丽 万寿山顶(俯视) (向下) 屋顶、宫墙 美丽

(向前) 昆明湖(镜子、碧玉) 比喻 (向东) 城墙、白塔

昆明湖 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十七孔桥:姿态不一的狮子

第16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 “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第17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韩绪彦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文章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在什么地方?指名读,字音都读准了,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谁能给大家提个醒。(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听到这个信息,你觉得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带着自豪读题,齐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一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句子,(出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板书:美、大)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4、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用直线划出来。

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板书:长、美)

2、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看图想象说话:有的画着(),有的画着(

)有的画着(),还有的画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赞叹)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理解:神清清爽,你有过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1990年这条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对这条又长又美的长廊发出由衷地赞叹!

四、作业课作第5题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反思:

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制作了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场”,让学生看着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学生说说横槛上画的内容,以体会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但由于引导的不到位,学生说的没有达到所预设的目标。

第18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18颐和园

牛庄镇中心小学 宋玲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创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计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课件。

第一课时

(自读课文,初览颐和园; 精读文段,细赏颐和园.)

一、导入,走进颐和园

1、引言:上一节课我们一块去游览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说得真好,对呀,北京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今天我们再去欣赏一个皇家园林,有谁知道?(指名介绍)。个别同学去过,有的同学听说的,有的同学读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现在我们一块欣赏一下。闭起你的眼睛,现想象一下,我什么时候让你睁眼你再睁眼。

2、(呈现风景组图)把你会观察的眼睛睁开,有心去体验吧!

(学生欣赏)

3、看完了。感觉怎么样?谁来说说颐和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老师随机点评:你真会留心观察、了不起的发现、真仔细、很会感受美。)

4、小结过渡:这是颐和园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而且是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再来读《颐和园》就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了。请同学们打开书87页,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对颐和园的描绘无疑是优美迷人的,但这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画面离他们的生活是比较远的,这就制约着他们的想象力的飞翔,所以在导入之后,我给同学们准备了颐和园风景图展播,首先通过画面美来调动他们感知美的欲望,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来谈对颐和园的印象就容易多了,这也是由已有表象过渡到语言学习中进行想象的一个基础。不仅如此,在对课文的一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也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自读课文,初览颐和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词,长句短句,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

(2)注意: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的?请你用 画出来。

2、检查字音,正音。(个别读、轮流读、小组检查读、齐读„„)

3、检测第(2)点,学生汇报,老师小结并出示句子。(看,这就是作者游玩颐和园的顺序,一起读读!老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你还能圈出这几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吗?试试看。真会读书,作者就是这样欣赏完一个地方的景点再到另一个地方的,非常的有顺序,对吧?)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阅读中画出相关句子,理清作者游览的,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精读文段,细赏颐和园

(一) 有名的长廊

1、现在,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指引,先来欣赏颐和园中有名的长廊,好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朗读,读懂这段话,对吧?开始!)

2、你们刚才在读这段话的时候,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什么画面?什么情景呢?

3、学生说。

4、小结过渡。(出示长廊图)看,这就是颐和园中有名的长廊,请同学们图画和文字结合,对照着再来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

5、学生读完发言。(预设:学生会根据相关的句子谈体会,老师板书:色、长、画,舒服——美)

6、(齐读)这就是有名的长廊,颐和园因它更美了,我们一起读读长廊的美。

小结过渡:看来同学们对长廊真的很熟悉了,那我们就换另一个地方游玩吧。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二)万寿山脚下的仰望

1、出示佛香阁图画,句子。(瞧,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万寿山脚下了。抬头一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有几层?读句子。它下面是什么?看着这座佛香阁,看着这一排排排云殿,你会想到什么词来形容它们?——高大、雄伟、金碧辉煌„„)

2、学生说。(理解耸立一词。把你感受到的这种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个别读。) (设计意图:这个小段落较短小,但所描绘的景物有着另外的一种美:壮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采用了很直观的教学方法。)

(三)佛香阁前的鸟瞰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我们会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着课文,静静地听老师读第4自然段。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想象,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想象。

3、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4、学生说。(老师相机点评„„多么美的风景,多么美的画面。)

5、生说到:看到有人在湖里玩。(师:有了游人,那风景就更美了,画面就生动了。刚才是老师领着大家看风景的。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走进去,自由自在地看风景。)

6、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7、汇报读说。(谁想把你看到的风景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谁想读?谁愿意读?2人。欣赏着颐和园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想告诉大家呢?学生说个人感受)

(设计意图:前面的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语言感受,在这个基础,又带学生跳出实物形象,直指语言,依靠语言的描绘想象画面,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

8、多美的风景,多美的意境!这么美的风景,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体会,这些词、句子好在哪?

9、学生默读,画,教师巡堂。

10、交流:来,跟大家说说你体会最深的那个词或句子,好吗?

预设:(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翡翠。

学生:我觉得哪个词用得好,说自己的体会!师:谁还想说说对这个句子的体会?这是一点,谁还想补充?湖水非常绿,非常明净。小结:体会得真好。是啊,昆明湖、镜子,镜子、昆明湖,它们都是那样平,那样静,那样亮,那样请,美不美?读读这一句。

继续交流!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如果把“滑”字换掉,你打算用什么字?比较:“划”好吗?为什么?会感觉,作者多会用词呀!换不得。我们再来轻轻地滑过。多美的昆明湖,多美的颐和园! (设计意图:深入品味语言,感觉语言的妙处。形成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颐和园中的美景远不止这些,说也说不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吧。

五、看画配文,再现颐和园

出示画面,学生默写几个课文中的词语。(提醒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腰要挺。写好的举手,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再现画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

六、课堂检测

1.听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栽(

)堂(

)廊(

裁(

)党(

)郎(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2、4自然段。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 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附:

1、听写词语

颐和园 耸立 佛香阁 画舫 远眺 堤岸 姿态不一

2、组词正确即可。

3、4—6人分段背诵。

第二课时

(细读品悟整合,学以致用)

一、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己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二、回归全文,抒说心声

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喜好不同,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学生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从读学写,自然拓展

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可以写一篇、可以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答案(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2-4人范读)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万寿山 (图) 长廊 (图)

昆明湖 (图)

第19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1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

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

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2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

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 和 ( ),写出了昆明湖(

) 和(

)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 。“滑”字用得( ) ,因为(

)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第20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看图揭题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2、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五、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两个词。

2、熟读课文,感受景物的美。

18颐和园(大、美)

颐廊、栽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

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

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抓住语句及关键词语体会景物特点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

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18颐和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