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2 08:32: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是初中地理新课改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中的内容。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重点在黄河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三、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四、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五、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

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六、课堂小结: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七、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

一、黄河的地理概况

二、黄河的奉献

三、黄河的忧患

四、黄河的治理

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课后评价: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推荐第2篇:中国民歌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感受歌曲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模仿陕西方言跟唱,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

2、通过看视频、听、唱及表演歌曲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受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搜集西部民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听歌曲 谈感受) 1.歌声引进西部

(l)音乐引路

课间播放视屏《黄土高坡》让孩子们了解西部,激发学歌热情。师:孩子们刚才课间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源于哪里?哪的民歌?生:《黄土高坡》《黄土高原》《陕北民歌》(齐答)

师:哦,这首歌曾载满老师儿时深深地记忆,我很爱她,爱她的粗犷与豪放,爱她的深沉与质朴,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追忆民族风,追忆信天游。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西部、走进西部民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设计理念: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引路,视频《黄土高坡》了解西部,认识西部的独特风貌,为学生亲自感受歌曲韵味打下基础,激发学生学歌的热情,同时也为分析民歌特点做铺垫]

二、西部放歌(欣赏歌曲--分析歌曲--学唱歌曲--表演)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第一遍)(男歌手)

师要求:(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内容,回答大屏幕上问题) 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黄河上、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是黄河上划船的艄公唱的。 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的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黄河上摆渡撑船。

(2)第二遍聆听(女歌手演唱)

师要求:再次熟悉歌曲旋律,学生随节奏做律动轻微划船动作) 问题:你听出它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 (两段,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对,两段歌词,上阙设问,下阕酬答。

师:问句语言虽质朴、平实,但立意高远,气势磅礴,从黄河的“弯”到“弯”里的船,再从船上的“竿”到持竿的艄公环环相扣,层层设问,构成了严密的逻辑这样的设问,实质上是代表全民族向自然、向历史发出诘问,给人以天地悠悠、感慨万千的震撼。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几十几”改作“九十九”,两个字的变动就使歌词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

师:太地道了!老师也献丑来上一段,亲自感受一下陕北的民歌韵味!(师范唱、生加进手拍节奏、激发同学们的学歌热情)

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

师:那听了歌手和老师的演唱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

生:……(引导学生说出粗犷、豪放、高亢、空旷、质朴等特点。) (3)教唱歌曲:(3—5)遍) 师: 分析歌曲:(曲谱)

1、1=G

四四拍

前倚音

下滑音(对比法教唱体会)

2、练声曲:4/

4 2 5 1 6 | 5 - - -||

. 嗨

(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打开喉咙体会民歌特点设计了全曲五个音的骨干因作为练声曲)

3、师教唱简谱:同学自己找出规律(旋律重复)

曲调与歌词相呼应,句首的两小节五个音是全曲音调的浓缩,接下去是四个基本重复的乐句,似呼唤,似设问,又如自叹,仿佛要把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沧桑一泻而尽。最后一句的一个五度跳进,突然使旋律转入新调,此时,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如异峰突起,永驻于天地之间,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

4、老师唱简谱同学们把歌词填进来。(一段)

5、跟着老师的伴奏把第二段歌词填进来。(二段)

6、找出歌词中哪个字用到了陕北方言演唱,我们一起学一学。

全体学生大声唱出来(2遍)(我、得、艄公)

7、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把歌完整的唱一遍 (唱出陕北韵味)

8、同学们,休息一下咱们的嗓子试着回答老师下面的问题。师: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曲调有多处重复。(5次)

较慢

师:平稳稍慢的速度,让你感受到此时的船是在急流险滩中还是在平静的河面行驶呢? 生:平静的河面。

师: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头脑中肯定会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和无数船只及艄公形象。在遇到风平浪静时,他们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黄河船夫曲》

哦那我们现在就放开歌喉 ,再一次亲自感受一下陕北民歌的韵味! 分两组对唱老师指挥。(提示学生唱出陕北民歌的风格) 师:《黄河船夫曲》原名《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船夫李思命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的。并将《黄河船夫曲》编入《陕北民歌集》近一二十年来,被十多部影视片用作主题歌或插曲。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4)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感受歌曲的情绪,播放视频《黄河船夫曲》再次亲身感受歌曲情绪及风格,进行歌表演……

师:船夫们是怎么划船的,我们能学一学吗?四四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引导学生掌握划船、拉船的动作。)

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白毛巾,真正的当一回纤夫唱一唱咱们的船夫曲吧?(老师选几名舵手台前表演,学生台上台下一起表演唱)

[设计理念:学生聆听后分析再到学唱最后到表演,谈谈自己听后体验后的亲身感受,深入体会船夫们互相对唱时的情景,更好的体会陕西民歌的特点]

三、采风归来(交流---讨论--展示)

通过学唱民歌谈谈课上收获及民歌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可以简单说说西部民歌形成的原因、唱唱自己喜欢的民歌。

四、拓展延伸(观看图片师小结)

师:今天的黄土高原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了肥沃的梯田;黄河大桥巍然耸立;高速公路穿过高原;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启动……黄土高原一步步走向繁荣。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将民族带到了维也纳演唱大厅,让西方朋友再次瞩目中国。冼星海说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大胆走近它、采撷它!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深深地爱着您,这片多情的土地!(播放歌曲 多情的土地)

[设计理念:西部民歌只是民歌中的一部分。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努力学习,弘扬民族精神.]

推荐第3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中卫五小 孙建宁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了解并掌握有关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现状的知识,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

2、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活动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筛选、整理、设计成果展示,加深对黄河的深刻了解。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

导入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现状的巡礼,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二、第一篇章 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走近黄河 A、大屏幕出示黄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

1、黄河概貌: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

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降水年变化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易淤,易决。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2、黄河的长度在中国属于第二大河。

3、“黄”河的盛名由来:黄河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这里因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送巨量的泥沙。因此,“黄”河的盛名,实际上是黄土高原奉赠的。

B、走近黄河的文明。 黄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参考题目如下,小组之间也可相互出题对答。)

1、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参考答案:(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2、你知道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 (至少说出三个。) 参考答案: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3、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

参考答案: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4、你知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吗?

参考答案: 1948年3月解放军取得宜川大捷后,东渡黄河到华北去时毛泽东在渡船上说的。

5、黄河两岸风景知多少?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

沿岸风光:阿尼玛卿峰、鄂陵湖、古宗列盆地、孟达天池、仙女湖、鸟梁素海、滩地牧场、日月山、黄河晚照——壮观、美丽、迷人。

C、(学生看大屏幕,抢答下列问题。) 1、黄河全长多少米? 2、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3、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4、黄河在哪里注入渤海?

三、第二篇章 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文化 A、走近黄河的文化。 黄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 (把学生分成四组,学生相互讨论汇报)

(一)“成语小组”汇报成语。

1、河清海晏: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也说成海晏河清。

2、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3、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4、带河厉山:带:衣带;河:黄河;厉:通“砺”,磨刀石;山:泰山。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国基久远,国祚长久。

5、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6、负石赴河:河: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

7、河不出图: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8、河汾门下: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9、河汉江淮: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胸怀宽广。

10、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俟:等待。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11、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12、有如白水:指以黄河为誓,象滚滚的黄河水一样,永不改变初衷。

(二)“俗语、谚语小组”汇报俗语、谚语。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三)“诗歌小组”汇报关于黄河的古诗、名谣。

1、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四)“故事组”汇报黄河古战场发生的故事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

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四、第三篇章 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黄河的未来。 A、学生相互讨论回忆,了解黄河的现状。

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

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1999年初,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发生了历史上范围最大、程度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水污染,造成了一些城市供水困难,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水质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大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B、爱我黄河,我为黄河出点力。

(一)、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1、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

2、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参考答案: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用量超过其自然的限度,及人类的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的反映。

3、面对着黄河,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如今,黄河的现状令人堪忧,你为黄河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5、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

(二)、学生4人小组展开活动,完成下列两则题目:

1、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2、请你为黄河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优秀的广告语如:

1、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2、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3、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4、万里黄河在咆哮,祖**亲泪满流。风吹雨淋黄土坡,水土流失愈严重。炎黄子孙同携手,积极保护多绿化。

5、心系黄河,共建家园。优秀的公益广告赏析:

1、黄水滔天,浊浪滚滚中,祖国地图上满目疮痍:一棵棵残树在洪水中随波逐流,一根根树桩无奈哭泣。画面中,一座小楼在大浪冲击中岌岌可危,小楼上的人哭叫着抛出了残缺的斧头。

标语:我“爱”黄河母亲,砍光了“绊脚石”,永远在她“怀抱”中! 2 、标题一:曾经——

一条碧蓝的河流蜿蜒流淌,绿树成荫,鸟儿在蓝天白云之下欢快的飞翔。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河水中浮现出“河”这一古老的名称。

3、标题二:现在!

刺耳的闪光灯声中,拍摄着黄河的现状:触目惊心的树木残桩中,浊流肆虐,天空不再澄澈,鸟儿不再歌唱,沙尘弥漫在画面上。“黄河”这个名称的出现,发人深省。

4、标题三:未来? 只有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

五、第四篇章:黄河颂歌

1、诗歌朗诵:

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保护母亲河宣言:

风雨沧桑,母亲河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华夏文明;岁月流觞,母亲河仍将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人类与自然相辅和谐,才会有万物睦邻繁荣昌盛。 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好未来。千禧之年,母亲河畔,六(4)中队全体同学庄严宣告:

从我做起,积极践行;植绿护绿,珍爱生灵; 治理水土,优化环境;抵制污染,倡树文明; 奉献青春,不辱任命!

活动总结:我们的黄河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我们对黄河、对地球的悠悠关爱之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本次活动我们将语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小组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角意识,人人参于,互助合作,又有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六、作业设置:(请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祝愿。

2、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广告要件应包括图画或照片、广告词、设计思路说明。可以用手绘,也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力求有创意。

推荐第4篇:《黄河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

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

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

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

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

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

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

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

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推荐第5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第一课时)、“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第二课时)。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教学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用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忧患。

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二者兼有?

过渡:首先我们来黄河游一游。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

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

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

3、地上河

三、母亲河的奉献

黄河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是:

1、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是“塞上江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2、当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第(

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能让其白白浪费吗?(不能!)我们还应大力(开发利用)它。请大家读“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图”,看一看我们对黄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

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学生:(读图分析,识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开发水能、水资源部分。

3、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

小结: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母亲河的奉献

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的断流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保护黄河,时不可待!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各地区也应统一调配用水,再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来挽救我们的“母亲河”!

四、总结:

我们了解了黄河!

1、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5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的源头约古宗列曲,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汾河和渭河

4、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

5、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6、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7、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我们爱上了黄河:

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一,塑造了华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第二,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对黄河流域的灌溉,;第四,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母亲河的奉献

五、拓展练习

〖我当小博士

1、课内鉴赏(请分析下列诗句,判断其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些现象。)

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⑵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刘颁《城南行》

〖让我来试一下

2、选择练习:

⑴ 下列河流,每年河水结冰的是( )。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淮河

⑵ 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河流是( )。

A、黄河 B、珠江

C、雅鲁藏布江 D、塔里木河

⑶ 黄河中的泥沙来源,主要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⑷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修堤筑坝 B、增加灌溉面积

C、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D、修建水利枢纽

⑸ 黄河现存主要问题是( )。

A、泥沙量大 B、断流

C、洪涝灾害 D、泥沙量大和断流

⑹ 黄河上游的水电站是( )。

A、龙羊峡 B、三门峡

C、三峡 D、小浪底

⑺ 既发源于青藏高原又注入渤海的河流是( )。

A、长江 B、辽河

C、黄河 D、雅鲁藏布江

⑻ 黄河要综合治理____游,进行加厚大堤修建防洪工程;开发____游水利资源;在____游开展水土保持工程( )。

A、上 中 下 B、上 下 中

C、下 中 上 D、下 上 中

3、我要读图,我想做题:

⑴ 支流A(渭河),2001年建成的水利枢纽是(小浪底),河套平原在图中的字母为(D)。

⑵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因此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

⑶ “黄河上游在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从支离破碎、土层深厚的高原中流过,支流较多,大量的泥沙汇入河中。”仿照上游和中游,描述黄河下游的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⑷近年来,黄河下游在春末夏初常发生断流,其人为原因是(人们过量地用水)。

六、课外拓展──我当小专家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但是他也易泛滥,是人民的忧患,你有哪些办法治理黄河的忧患?还有哪些办法对黄河进行开发与利用?

我当小法官

即将开庭 :开庭审理水污染问题

原告:饮用了被污染的水的受害者

被告:被污染的水资源

指控发言:

审辩发言:

推荐第6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在课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一个课时完成(可能需要60分钟)。

2、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学习的特点。

3、本课采用教学三步法:

创设情境知识积累和探究写作拓展。这三步,每一步不可忽缺,前两步是积累,后一步是运用。第一步,创设情境。从黄河的历史导入,引到黄河的文化层面上来,通过检查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再把学生带到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情境:展望黄河的未来。第二步,知识积累和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比赛的形式,以达到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目的。第三步,写作拓展。采用网络平台互动写作的形式,以黄河的未来为话题,设定情境,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最大限度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导入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的现状的巡礼,来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检查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并播放几组动画: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历史。第二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的文化。第三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黄河的未来。(创造一种学生求知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知识探究:

(采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比赛的形式,测评同学们对有关黄河的了解程度,包括对黄河的历史、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未来的认知和展望 )

说明:对以下问题,同学们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地带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⑴ 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带黄河的词语(包括一般成语、俗语、谚语)十个。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词语类)

⑵ 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有关带黄河字词的诗句。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诗句类)

⑶ 谁能唱一首或几句关于黄河的歌?

参考答案:《黄河大合唱》:《黄河颂》《黄水谣》《黄河船夫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等。

⑷ 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参考答案:① 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② 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③ 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⑸ 你知道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至少说出三个。)

参考答案: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⑹ 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参考答案: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⑺ 你知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参考答案:毛泽东在撤退延安时说的。

⑻ 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参考答案: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

⑼ 你知道黄河干流有多长、流域面积有多大吗?

参考答案:全长5464公里,面积79.6万平方公里,流经九个省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⑽ 有人说:黄种人就因为黄河而得名。你说对吗?

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⑾ 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

⑿ 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参考答案: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用量超过其自然的限度,及人类的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的反映。

⒀ 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案不求一律。

⒁ 你为黄河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不求一律。

⒂ 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

答案不求一律。

3、写作拓展(采用网络平台互动写作的形式,以黄河为话题,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中心话题:面对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展望黄河的未来,写一段文字(可以抒情和描写,也可以记叙和议论。)话题是:我心中的黄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喜欢写诗歌的也可以。

说明:同学们在国风网络平台互动地带文章推荐中发表。(先在屏幕上展示几个片段并作简评)

4、教学反思

老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既可以当堂以小结的形式进行反思,也可以课后专门总结。

推荐第7篇:保卫黄河 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学号:1214014331

班级:音乐学院1203班

姓名:马毓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保卫黄河》 教学年级:七年级下册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保卫黄河》了解《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并且深刻的分析该曲的旋律特点,体裁风格等。

教学目标: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材分析:《保卫黄河》这首歌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全曲采用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步扩大的音型以及响亮的战斗口号,使整首歌曲充满了力量,形象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炮,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而英勇奋战的壮丽景象。

教学重点: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代背景,建立轮唱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表现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分析了解该作品的体裁风格,和旋律特点。

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更加深刻的对该歌曲进行分析与欣赏。

(二)掌握法:熟练的掌握音乐是如何表达情绪的,即让学生重点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几个音乐要素:音乐的力度、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音色、音乐的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课:(1)首先组织教学,表达师生问候语。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音乐欣赏课)

(2)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气势磅礴的黄河图片,并加以介绍黄河的一些相关知识。师:(首先咱们来观看一组关于黄河的图片,看完图片之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说说你们所了解的黄河是怎样的 ?

(3)介绍《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保卫黄河》的课题。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河大合唱》的曲词作者以及这首歌曲的相关背景)

二、新课教学:欣赏歌曲让学生听记旋律,感受这首歌振奋人心的音调,同时播放《保卫黄河》的合唱视频。其次分析该歌曲的体裁和旋律特点等表现形式。

最后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引导学生用“身”去体验,用“情”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能比较有深度地去把握音乐作品,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歌唱乐曲的活动中接受一次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着的伟大艺术魅力,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师:(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欣赏,同学们请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以及体裁是什么)

三、教师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告诫他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过来之不易,那是用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四、布置作业:课下与其他同学合作多人分声部来轮唱这首歌曲并巩固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8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筛选、整理、设计成果展示,加深对黄河的深刻了解。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

导入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的现状的巡礼,来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二)、第一篇章 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的历史

A、走近黄河的文化。 黄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 (把学生分成四组,学生相互讨论汇报)

(一)“成语小组”汇报成语。

1、“河清海晏”

2、“泾渭分明”

(成员讲解成语,并要求同学词语造句。)

(二)“谚语小组”汇报谚语

(三)“诗歌小组”汇报关于黄河的古诗、名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四)“故事组”汇报黄河古战场发生的故事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B、走近黄河的文明。 黄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参考题目如下,小组之间也可相互出题对答。) (一)、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参考答案:(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 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二)、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 (至少说出三个。)

参考答案: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三)、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参考答案: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四)、你知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参考答案:毛泽东在撤退延安时说的。

(五)、黄河两岸风景知多少?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

沿岸风光:阿尼玛卿峰、鄂陵湖、古宗列盆地、孟达天池、仙女湖、鸟梁素海、滩地牧场、日月山、黄河晚照——壮观、美丽、迷人。

第二篇章 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地理知识知多少。

A、(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流域示意图学生看图讨论)

1、黄河的长度在中国属于第二大河。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面积79.6万平方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3、“黄”河的的盛名由来:黄河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这里因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送巨量的泥沙。因此,“黄”河的盛名,实际上是黄土高原奉赠的。

抢B、(学生看大屏幕,抢答下列问题。)

1、黄河全长多少米?

2、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3、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4、黄河在哪里注入渤海? 第三篇章 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黄河的未来。

A、学生相互讨论回忆,了解黄河的现状。

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1999年初,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发生了历史上范围最大、程度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水污染,造成了一些城市供水困难,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水质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大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B、爱我黄河,我为黄河出点力。

(一)、让学生畅所若言,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1、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

2、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参考答案: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用量超过其自然的限度,及人类的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的反映。

3、面对着黄河,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如今,黄河的现状令人堪忧,你为黄河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5、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

(二)、学生4人小组展开活动,完成下列两则题目:

1、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2、请你为黄河母亲和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

优秀的广告语如:

1、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2、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3、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4、万里黄河在咆哮,祖**亲泪满流。风吹雨淋黄土坡,水土流失愈严重。炎黄子孙同携手,积极保护多绿化。

5、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优秀的公益广告赏析:

1、黄水滔天,浊浪滚滚中,祖国地图上满目疮痍:一棵棵残树在洪水中随波逐流,一根根树桩无奈哭泣。画面中,一座小楼在大浪冲击中岌岌可危,小楼上的人哭叫着抛出了残缺的斧头。

标语:我“爱”黄河母亲,砍光了“绊脚石”,永远在她“怀抱”中!

点评:画面布局合理,含义一目了然,色彩鲜明,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标语言简意赅,颇具讽刺意味。

2、标题一:曾经——

一条碧蓝的河流蜿蜒流淌,绿树成荫,鸟儿在蓝天白云之下欢快的飞翔。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河水中浮现出“河”这一古老的名称。

标题二:现在!

刺耳的闪光灯声中,拍摄着黄河的现状:触目惊心的树木残桩中,浊流肆虐,天空不再澄澈,鸟儿不再歌唱,沙尘弥漫在画面上。“黄河”这个名称的出现,发人深省。

标题三:未来?

只有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

点评:富有节奏感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三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做连缀,简洁明了,标点的使用颇见匠心。

活动小结:我们的黄河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我们对黄河、对地球的悠悠关爱之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本次活动我们将语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小组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角意识,人人参于,互助合作,又有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同时,请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祝愿。

2、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广告要件应包括图画或照片、广告词、设计思路说明。可以用手绘,也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力求有创意。

推荐第9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寿光市建桥学校 李会云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通过百度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

3.增强合作意识,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4.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二、课前准备

学生分成 “地形环境组”、“黄河历史组”“黄河故事组”、“黄河诗词组”、“黄河现状组” “保卫黄河组”六个小组,分别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稿或者制作成幻灯片,准备参加讨论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三、活动过程

(一)导课 这节课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二、展示活动目标

学生读活动目标。

三、各小组依次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一) “地形环境”小组的代表介绍探寻黄河的情况 地理组代表利用网络展示搜索成果(地理环境、流域慨况) (1) 黄河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ka)拉山北麓(lu)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九曲黄河: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

沿岸风光:阿尼玛卿峰、鄂陵湖、古宗列盆地、孟达天池、仙女湖、鸟梁素海、滩地牧场、日月山、黄河晚照——壮观、美丽、迷人。

(二)“黄河历史组”的代表展示网络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

110万年以前,蓝田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细石器文化:如陕西的大荔人、山西沁水下川等地;新石器时代: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青铜器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黄帝、炎帝: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皇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皇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

(三)黄河故事组展示网络搜集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等等。

李闯王渡黄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架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四)黄河诗词组展示网络搜集的诗词。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教师:黄河是我国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她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谁知道和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诗词等。

成语:(1)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2)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负石赴河、河不出图、问鼎中原、鱼烂河决、波澜壮阔、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 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

(五) “黄河现状组” 展示网络搜集的黄河触目惊心的现状。 (利用网络展示水断流、水污染、流失图片资料)

1、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2、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3、黄河污染。1995年下旬,断流40多天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的白沫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气„„„

4、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5、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六)保卫黄河组讲治理黄河措施。

1、为拯救黄河,政府专门成立了治黄河水利委员会。

2、兰州市人民政府为保障黄河水质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3、兰州市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保障了黄河下游的水质安全。如何治理黄河?

同学们讨论然后发言。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七)课堂小结

推荐第10篇:《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桑营中心校:王永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效果。

3、了解齐唱、轮唱、合唱等歌曲演唱形式。教学难点:

1、学唱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

2、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的前4个乐句。教学重点:

1、了解歌曲的来历,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2、学唱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教学准备 PPT课件 钢琴 一. 导入

1、播放课件《黄河船夫曲》

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的又是什么?

生:黄河;保卫黄河;奔腾的黄河、瑰丽多姿的黄河,母亲河„„

师: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千折百弯的黄河,象一条巨龙,成为古老中国的象征。因此,人们往往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但在1937年,我们的母亲河也曾经受到过让千万代子孙铭记的屈辱。

2、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

师结: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就有斗争。在这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有人拿起了刀枪,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而诗人光未然则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一段催人奋进的诗词,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家卫国。作曲家冼星海看到这部诗词,也像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激动的对光未然说:“交给我吧,我有把握把它写好”。星海拿到歌词后,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拖着生病的身体,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保卫黄河》,这也是他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

——引入课题:保卫黄河

二、初听歌曲:

师:让我们来完整的欣赏这首歌曲《保卫黄河》,感受歌曲作者冼星海将这段诗词赋予了怎样的音乐,来表达他的爱国热情?

1、播放课件《保卫黄河》

师:这段视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非常壮观的流水; 中华儿女的宽广胸怀。)(教师从音乐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节奏紧密、演唱形式引导)

师:这首歌曲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却给我们带来这么强烈的感受!作者到底运用了哪些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大家具有如此的感受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段欣赏。

2、复听第一部分:师:这首歌曲的第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播放课件《保卫黄河》 (齐唱)

师:齐唱的演唱特点是许多人一起演唱同一段旋律,作者冼星海运用这种演唱形式,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希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日)

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激昂奋进的音乐旋律,表现了全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就让我们一起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共同感受当时人民的抗日心声!

三、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突破难点,感受歌曲由低到高的旋律特点。

2、随琴哼唱歌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声音不一定很大,但是要坚定有力。第一乐句:突出“吼”字和“叫”字,强调重音。用高亢有力的声音演唱。 第二乐句:做渐强处理。

第三乐句:是学生掌握较模糊的地方,学生可随教师模唱,解决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连接及空拍的处理。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

第四、第五乐句:用自豪有力的声音演唱,提醒学生注意“少”字要唱足拍子,并注意换气。

第六乐句:休止符处声音要处理的干净利索,不要拖拍,注意咬字。 (讲解这里为什么要用休止符)

第七乐句: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在逐渐加强的歌声中以必胜的信念结束歌曲的演唱。注意最后一个字的演唱要拖足拍子。

师:音乐除了可以用唱的形式表现外,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 (画的,跳的,朗诵„..)

师:那么现在咱们就利用我们身上的一个小道具来表现这首歌曲,请同学们取下你脖子上的红领巾,随着音乐的情绪抖动红领巾来表现歌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在我们坚定有力的歌声中,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 (学生边唱,边用红领巾表现音乐情绪)

四、复听歌曲第二部分轮唱

1、欣赏第二部分,

师:听一听,在歌词、旋律都一样的情况下,它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有几个声部在演唱?她们演唱的顺序是一样的吗?

(两个声部在演唱,一个声部先唱一个后唱)

师:轮唱,是合唱中的一种形式,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分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段旋律。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一部分,是有两个声部进行演唱的,所以称之为?

(二部轮唱)

2、师:你们想不想尝试两个声部的轮唱?

(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二部轮唱。)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的声音效果像什么?(此起彼伏的波浪,)

师:这就是轮唱的音乐特点。通过这种演唱形式,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抗日浪潮此起彼伏,波涛汹涌。)

师结:同样的歌词和旋律,由于采用了轮唱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

五、复听第三四部分

1、师:第三部分在相同旋律下,又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三步轮唱)

2、师:作者为何要运用三部轮唱的方式呢?他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随着人们不断的加入,声音不断的加强,表现抗日的力量从小变大,由弱到强) 师:歌曲的第四部分又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又回到了齐唱)

师:和第一部分相比,旋律都一样,演唱形式也一样,都是齐唱,为什么是高潮?音乐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调升高)

师小结: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以及旋律音调的升高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把歌曲推向了新的高潮,歌声更加明快有力,更加激动人心。表现了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势不可挡。终于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六、完整复听

师:通过刚才的分段欣赏,我们对这首歌曲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发现,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这首歌曲由一个声部的齐唱到两个声部、三个声部的轮唱,以及后面的移调齐唱使我们感受到了抗日力量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展现了我们国家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全国人民打败日本鬼子的必胜决心。 ——复听全曲,播放视频《保卫黄河》

七、教学小结:

师:《保卫黄河》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过去的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着我们的母亲河,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无愧的炎黄子孙!

《保卫黄河》教学反思

《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增进音乐兴趣的要求,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等。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享受音乐。

因此,在《保卫黄河》的教学上,我注重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和感受力的培养。

这节课,要让学生从《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中感受和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必须让学生协同历史学科了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课堂上,我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作品内容及历史背景作介绍,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感悟能力的目的。《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以《保卫黄河》为主线,构建起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和综合,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历史性解释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意义,也就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达到了理解与交流。

这节课是以歌唱、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我以《保卫黄河》为主线贯穿其中,运用课件将齐唱《保卫黄河》和轮唱《保卫黄河》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情绪以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情感同时参与,既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注重从基础抓起,这节课采用了让学生模唱及视唱歌曲主旋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希望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但仰天湖小学的学生音乐素质很高,视唱能力很强,和老师的配合也非常默契,回答问题只要我稍作点拨都能答的很到位。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

第11篇:黄河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

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第12篇:《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2、技能目标:

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3、情感目标:

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创设课堂氛围,情景导入:

1、看视频资料

讨论:视频展示的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事情?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保卫黄河》

(三). 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1、初听《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参与,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熟悉主题音乐,从唱中进一步体会音乐的情感。) (1)初次聆听视频《保卫黄河》,同时出示问题:

看到了什么?想到的又是什么?听到的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交流

(2)教师评价—激励为主

2、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学生聆听。

(2)出示《保卫黄河》歌页,学生随琴轻声哼唱主旋律。

(3)教师纠正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引导注意切分音、附点节奏、强拍上的休止符号。

(4)教师讲述故事---歌曲的创作过程及作曲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产生情感共鸣。) (5)齐诵歌词,深刻领会歌词内涵。 (6)复听音乐(小声跟唱)

置疑:全曲的主题旋律共演唱了几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采用自由发言):

主题旋律共演唱了四遍。第一遍和第四遍齐唱,第二遍二部轮唱,第三遍三部轮唱,最后一遍又回到齐唱。

b、分析两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 置疑:齐唱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

①激励人们前进; ②坚强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③同心协力,一起抗战。 置疑:轮唱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

一浪推一浪,前赴后继。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从而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 (7)有感情的齐唱歌曲。

3、加强体验,演唱处理

(1)再听《保卫黄河》全曲。 (2)说说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全国人民万众一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决心!)怎样才能唱出这种决心?(情绪激昂、坚定有力的)

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 速度、力度、旋律特点、音乐情绪)分析乐曲,深入感受歌曲。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采用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3)齐唱乐曲,分组竞赛

(四)、课堂收束,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鼓舞中华人民誓死保卫国家?

结束语:同学们,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第13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学生分四个小组“地形环境”、“黄河故事”、“诗词歌谣”、“黄河现状”,分别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教材中获取的,还是从教材外获取的,如查了什么网,翻阅了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从什么人讲的什么故事中了解到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活动结束时,评出一个优胜组,评出一个活动小明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活动时数】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走进黄河,领略黄河文明,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反思黄河忧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首先让我们随着同学的脚步走进黄河。 (展示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第一篇章 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历史 1.了解黄河的概况。

(1)学法指导:把听到的有效信息记下来,丰富知识储备,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2)微课展示黄河地理概貌及沿途风光,学生欣赏。 (3)课堂大练兵:

考考你: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 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黄河注入什么海? 黄河全长多少公里?

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

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流域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2.走近黄河的文明。 黄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 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 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都城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3.教师小结过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雄浑跌宕,悠悠历史中,她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文明吧。

二、第二篇章 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文化 1.讲黄河传说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2.说黄河俗语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3.谈黄河成语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实战演练:课件出示成语河清海晏(yàn)、泾渭分明、望洋兴叹、中流砥柱的注释,学生理解应用:

考考你: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填空。 4.赏黄河诗文。

考考你: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考一考。 教师学法指导:积累优美诗句,进行专题梳理记忆,加深印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5.黄河颂歌

(1)诗歌朗诵:《黄河赞歌》 (2)萨克独奏《龙的传人》 6.教师小结过渡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令人震撼,发人沉思,养育着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她的乳汁变成了黑色的,湖泊干涸,草原沙化,鼠害猖獗;黄河母亲她在流血,在呻吟,在呼唤。让我们去探访一下母亲河。

三、第三篇章 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黄河的未来。 1.黄河现状

(1)展示搜集图片成果。

1995年下旬,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古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既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公益广告牌展示,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3.保护母亲河宣言:

风雨沧桑,母亲河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华夏文明;岁月流觞,母亲河仍将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人类与自然相辅和谐,才会有万物睦邻繁荣昌盛。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好未来。今天六(2)中队全体同学庄严宣誓:

从我做起,积极践行;植绿护绿,珍爱生灵;治理水土,优化环境;抵制污染,倡树文明;奉献青春,不辱任命!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2.谈谈你的收获。3.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锻炼了同学们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同学们分工协作的意识以及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展现;语言表达能力值得赞赏。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够学会如何专题的掌握知识方法。

五、布置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

第14篇:《黄河象》教学设计

《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课后反思:《黄河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第15篇:《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聆听合唱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和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二、能够对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在聆听音乐作品和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背景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教学准备

一、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分头查阅有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像等)。

二、教师要查阅大量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补充。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实物投影仪。

一、巧妙过渡 感性导入

1.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2.同学们展示与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日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给予鼓励和作总结性发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灭绝人性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写呼声。其中《黄河大合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二、层层深入 新课教学

(一)欣赏《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 1.展示和总结之后,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感性的认识,情绪也特别激动,这时马上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媒体播放) 2.欣赏之后分组讨论,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3)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 3.创作背景

师:同学们心中也许在想,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日打击侵略者。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便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很兴奋,决定把这首长诗改成歌词后谱曲。后来冼星海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与配器。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

(二)《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1.(衔接和过渡)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演奏片段,要求学生与刚才听到的合唱《保卫黄河》作一个对比,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 3.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导出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而成的。1969年脱稿,1970年5月首演于北京。全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愤》、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4.完整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音调?主题一共进行了几次变奏?(媒体展示主题旋律)

《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引子用了《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

随后揉进了歌曲《东方红》的音调:

接着,乐队再奏《怒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

继而引出《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

主题一共变奏了八次,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让学生谈谈在欣赏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5.感受和体验了《保卫黄河》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的音响效果,同学们谈谈合唱曲与协奏曲的异同,你喜欢哪一种形式,为什么? 合唱曲 声乐曲 有歌词 通俗易懂 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象 协奏曲 器乐曲 无歌词 较难理解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课后反思

本课在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相关音乐资料进行音乐学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果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后,让学生唱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或者让学生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后,引导学生也即兴为《保卫黄河》的主题创作一段简单的变奏曲,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对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符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的就是好方法。

第16篇:《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湘教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滔滔黄河,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展开讨论的。它不仅是本章教学的重点,而且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因为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炎黄儿女的生命之河。同时她有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灾难。本节知识在教材结构的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黄河各段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母亲河的奉献和忧患。 教学难点:黄河各段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四、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法上给予以下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养成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大量资料。

六、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景、直奔主题:

展示课件:《黄河钢琴协奏曲》片断,学生在雄壮的旋律中欣赏黄河壶口瀑布的美景。

教师过渡:提到黄河,我们首先想到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黄河就在我们身边流过,大家非常熟悉她。在我们赞美黄河,为拥有黄河而自豪的同时;你可否想到过黄河的治理问题,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块来探讨黄河的有关问题。

(二)设计活动、完成教学:

课堂活动1:……黄河知多少(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1)教师展示黄河流域图。

(2)学生将收集的各种信息在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诗、图片、歌曲、散文等)。

(3)全班同学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教师过渡: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炎黄儿女的生命之河,就象母亲一样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课堂活动2:……母亲河的奉献(完成教学重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反映母亲河奉献的资料与图片。 (2)教师展示母亲河奉献的图片。 a、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图) b、黄河水资源的浇灌作用(宁夏平原图) c、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图) d、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

(3)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进一步说明母亲河奉献这一主题。 教师过渡:黄河不愧为中化民族的“母亲河”,毛主席每每提到黄河,无不一往情深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这便成了母亲河的忧患。

课堂活动3:……母亲河的忧患(完成教学重点、能力目标)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环境问题的资料与图片。 (2)学生合作完成表格上、中、下游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因素感知。

(3)教师展示课件:上游(荒漠化、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断流)

(4)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原因。(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

教师过渡: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但我相信,只要同学们都能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一定会找到治理黄河的好办法。

课堂活动4:……我为治黄献计策(完成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治理黄河的措施,并合作填完成表格。

(2)各小组汇报,共享成果。

(3)在学生探究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水利工程图片资料,进行知识的拓宽,展示学生现代科学技能掌握的情况。

教师过渡:人们说:“天下黄河富宁夏”,我们作为黄河岸边的中学生能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此环节表现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教师总结、治理黄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要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为保护母亲河做出自己的最大的贡献。

第17篇:教学设计《黄河 母亲河》

综合性学习《黄河 母亲河》的教学设计

湖北省浠水县松山中学姜立新

活动背景

我们农村中学硬件配套严重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的资源优势,结合多媒体flash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可谓一箭三雕。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是在学习了课文《黄河颂》(光未然)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美好的爱国情操与良好的环保意识。 能力目标

1.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关注母亲河,加深环保意识。

3.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活动重点

1.全面深刻地了解黄河,理解黄河文化。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重点突破方法

学生自主搜集最有价值的素材,通过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等环节,通过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分工协作的意识以及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展现。 课前准备

学习了课文《黄河颂》(光未然)之后,就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然后分类整理,在班级展示交流。

课前将全班54人分3组,分别以“黄河知识”“黄河文化”“黄河现状”为课题,将各自搜集整理和交流的资料再次整合,以“爱我黄河”为总目标探究,形成自己观点,准备在班上交流。

对本次综合性教学,我通过学生讨论,确定活动方案,设计了四个板块:认识黄河(黄河的地理概貌及历史)、感受黄河(黄河文化)、关注黄河(黄河的现状)、拯救黄河(黄河的展望)。

制作本次综合性学习幻灯片。 活动过程

1 第一板块:认识黄河

1.导入: (投影气势宏伟的黄河挂图,同时播放《黄河船夫曲》)

导入语: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 是的,“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黄河知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展示汇报 (在学生展示汇报的同时播放相关的幻灯片)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 464公里,黄河的长度在中国属于第二大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黄”河的的盛名由来:黄河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这里因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送巨量的泥沙。

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人称九曲黄河。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

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黄河沿岸有数不清迷人的风光:阿尼玛卿峰、鄂陵湖、古宗列盆地、孟达天池、仙女湖、鸟梁素海、滩地牧场、日月山、黄河晚照。

第二板块:感受黄河

(先放幻灯片《壶口瀑布》,同时播放高枫歌曲片段“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3.“黄河文化”小组将收集的资料展示汇报。 A.黄河文化故事: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细石器文化: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青铜器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于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劈草菜,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社会就是在黄河流域开始的,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这些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帝、炎帝: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皇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皇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皇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皇帝出生地河南新郑市有皇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皇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B.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的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是大禹的“神工”。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人才。鲧(gun)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用“围、堵、障”方法来防洪,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教训,采用“疏川导滞”的方法,即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浚的河道、洼地、湖泊,然后,再引河入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往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舜让位给禹,禹因此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尊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放幻灯片《黄河龙门》)

龙门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C.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谣: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 3 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黄河号子》)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黄河民谣》)

第三板块:关注黄河

4.“黄河现状”小组将收集的资料展示汇报。

(在学生汇报展示的同时放黄河断流污染的触目惊心的幻灯片) 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分析思考,造成黄河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A.人们大量砍代树木,水土流失严重。 B.人们把污水排放到黄河里,造成水污染严重。 C.人们随乱倒垃圾造成环境恶化。 D.人们过量的用水使水资源枯竭。

第四板块:拯救黄河

5.思考启发

教师语重心长的提示语(幻灯片):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 4 来,拯救黄河!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幻灯字幕:警钟长鸣。) 6.探究创新

A.我们的母亲却一天天衰竭!黄河或以愤怒的吼声,或以无声的语言(如断流)告诫人们的是什么呢?同学们你们明白吗?请谈谈你们的感想?

(让同学们讨论思考,回答。要点:其实她告诫人们的不仅仅是要爱护母亲河,而且还包含要人们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B.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例一 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例二 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例三 保护黄河,珍爱自然。 例四 黄河清,天下平。

C.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

7.尾声:

这节课,我们从各个方面探寻黄河的文化,感受黄河的风采,探究黄河的内涵,了解黄河的忧患,同时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蜜

我们的黄河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我们对黄河、对地球的悠悠关爱之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从我们心底里发出的声音穿过教学楼、越过千山万水,震荡在祖国的万里碧空,化作我们振救黄河、保护地球的实际行动吧!

(幻灯片字幕推出:黄河清,天下平。)

教学总结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兴致很高,做了不少努力,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向了网络,同时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多么骄傲与自豪。

语文学习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是适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小组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角意识,人人参于,互助合作,又有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 5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整堂课的学习,体现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课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是“学生的天使”。

整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参与,以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

这次综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上,而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学语文,用语文。在这一节课上,欣赏《黄河船夫曲》的歌曲,体会广大人民保卫黄河的决心以及黄河的气势;创作公益环保广告,加强环保意识。跨领域的学习。

作为农村中学,学生知识面较窄,获取资料的方式较少,通过本次综合性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新的途径和方法,启发他们掌握新的学习形式,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第18篇: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二、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

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三、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四、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五、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

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1、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

2、动物们干渴难忍。

3、为后文急于喝水。

4、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5、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

6、环环紧扣。

7、故事想象合理。

8、地质变化的过程。

9、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

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第19篇:《黄河胜景》教学设计

《黄河胜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收集、积累相关古诗。

2、通过自学并借助书上译文,大体理解古诗《浪淘沙》的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浪淘沙》。

4、通过看图、朗读等使学生感受到黄河雄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古诗,感受黄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

1、播放音乐:《黄河母亲河》

问: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好听)我们中华民族有条母亲河是( ),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2、师:谁能来谈一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听了这么多的介绍,相信你们已经对黄河有所了解了。想不想看一看黄河?(学生回答)请欣赏老师收集的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谁能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来赞美一下黄河?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黄河的资料。通过黄河景色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黄河景色的优美、壮观。】

二、学习古诗《黄河胜景》。

(一)读通、熟读古诗

1、过渡: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就是文人骚客歌颂的对象,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就是赞颂黄河的佳作。

2、师:我们先研究题目,大家来理解一下题目?(学生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为理解古诗意思打基础。】

3、过渡:非常感谢你们的解释,让我们知道“浪淘沙” 唐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而且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就是它创始人之一。那么,大家对作者刘禹锡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资料)

4、师:了解了作者(出示课件)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下面就来听听古诗朗诵。播放视频:注意听清读音。

5、师:古诗朗读听完了,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试一试?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古诗,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一读。(学生自读古诗)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朗读古诗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6、指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评价、交流中学习。】

(二)理解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读了古诗,请问:你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学生活动)

2、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学生交流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3、(出示课件)整首诗的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指生读。

4、过渡:古诗的意思我们明白了,相信你们古诗可以读得更好,自己再读一读好吗?

5、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师:从诗中我们知道黄河的历史源远流长,出示课件黄河历史文化

三、活动广角:

1、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看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绵延5000多公里母亲河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去黄河边去欣赏一下风景好吗?(出示图片)

2、师:大家看,你们知道这两幅图是黄河上哪两个的景点吗?(学生回答)

2、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景点?(学生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了解黄河上的两大景点。】

3、过渡:看来咱们同学对我们的母亲河还是比较了解的,听完介绍,再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黄河壶口瀑布视频。请欣赏(展示视频)

【设计意图:感受两个经典的美。】

四、课堂延伸

1、同学们,黄河的景色我们先欣赏到这儿,关于描写黄河的古诗还有很很多很多,把你知道的描写黄河的诗句以小组为单位写到知识卡片上。(学生交流)

2、展示学习成果。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背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一)》。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第20篇:《黄河胜景》教学设计

《黄河胜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收集、积累相关古诗。

2、通过自学并借助书上译文,大体理解古诗《浪淘沙》的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浪淘沙》。

4、通过看图、朗读等使学生感受到黄河雄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古诗,感受黄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

1、播放音乐:《我的妈妈叫中华》

问: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学生回答)这首歌的名字叫《我的妈妈叫中华》,我们中华民族有条母亲河是(

),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2、师:谁能来谈一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听了这么多的介绍,相信你已经对黄河有所了解了。想不想看一看黄河?(学生回答)欣赏黄河的图片、视频:谁能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来赞美一下黄河?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黄河的资料。通过黄河景色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黄河景色的优美、壮观。】

二、学习古诗《黄河胜景》。

(一)读通、读顺古诗

1、过渡: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就是文人骚客歌颂的对象,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就是赞颂黄河的佳作。

2、师:我们先来看题目,谁能给大家来理解一下题目?(学生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为理解古诗意思打基础。】

3、过渡:非常感谢你们的解释,让我们知道“浪淘沙” 唐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而且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就是它创始人之一。那么,大家对作者刘禹锡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资料)

4、师:了解了作者,下面就来听听古诗朗诵。播放视频:注意听清读音。

5、师:古诗朗读听完了,想不想自己读读试试?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古诗,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一读。(学生自读古诗)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朗读古诗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6、指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评价、交流中学习。】

7、小组内读读古诗,各小组派代表配乐朗读。(小组活动)

8、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理解诗意

1、过渡:就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朗诵古诗,并讨论一下:你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学生活动)

2、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指生交流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3、出示整首诗的意思,指生读。

4、过渡:古诗的意思明白了,相信古诗可以读得更好,自己再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配乐。)指生朗读。

5、师:有没有同学能背过古诗?(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三、活动广角:

1、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看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绵延5000多公里母亲河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区去黄河边去欣赏一下风景好吗?(出示图片)

2、师:大家看,你们知道这两幅图是黄河上哪两个的景点吗?(学生回答)

2、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景点?(学生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了解黄河上的两大景点。】

3、过渡:看来咱们同学对我们的母亲河还是比较了解的,听完介绍,我们再来看看着两个景点的风景好吗?(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感受两个经典的美。】

四、课堂延伸

1、同学们,黄河的景色我们先欣赏到这儿,关于描写黄河的古诗还有很很多很多,把你知道的描写黄河的诗句以小组为单位写到知识卡片上。(学生交流)

2、展示学习成果。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背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一)》。(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黄河胜景》教学设计

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赵霞

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