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4 08:35:4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北京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

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鹬蚌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造句:毫不示弱。

3、填写同音字:( )言 ( )蚌相争美( )

( )不示弱()言壮语丝() (

不()开()

4、成语积累: ()()相争()不()弱(

5、用“相”组三个词语()()(

6、讲故事《鹬蚌相争》

)迈)让 ))不(

推荐第2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怒目相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技能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情景,深入感悟鹬与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并领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鹬与蚌: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鹬与蚌的外形特点。

2、观看《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4、《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后课文链接上的原文。

5、《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那么作者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以及课后的四字词语,读一读。

(2)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5、这则寓言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课后已经罗列出来了,现在我们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这则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了解鹬蚌相争的起因。

1、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景的美和河蚌的惬意)

3、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旷神怡”。

(二)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

1、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的长嘴。(观察插图)

2、此时,河蚌和鹬鸟各自是怎么想的呢?读课文第

七、八自然段,说说河蚌和鹬鸟此时的心理活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七、八自然段。(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4、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1)“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2)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3)河蚌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5、讨论:透过鹬与蚌的对话,你们知道它们一直相持不让德原因了吗?(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三)了解鹬蚌相争的结果。

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呢?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渔夫轻而易举地捉走了鹬与蚌)

2、被渔夫捉住的鹬与蚌,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会说些什么呢?

(四)理解寓意。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2、同学们现在明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

四、总结拓展。

1、“鹬蚌相争”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有很多,能举例吗?(学生自由地说)

2、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布置:

1、和小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

2、续写鹬蚌相争。

附: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鹬鸟(啄)河蚌(钳)

渔夫(捉)

推荐第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A: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B: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能够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比较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鹬和蚌”,教师简介鹬、蚌。

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却在两者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讲解生字及字音。

3、解题:谁能说说“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鹬和蚌相互争斗)那他们俩究竟在斗什么呢?

二、学文明理

1、过渡:当然答案就在课文中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答案找出来。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关注B类学生)

3、解题并概括大意:(请A类学生回答,B 类学生能跟着说。)鹬蚌相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找到了吗?谁能说说?(及时表扬)

4、这篇课文很有趣,请你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或段读一读,也可以读给你的同座位听听,但读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5、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

(1)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2)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3)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一只河蚌在晒太阳。(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并试着演一演。

(5)小结:同学们多投入呀,这都归功于这些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应当去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的文章别人才爱读。

三、小练笔

1、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吧!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鹬、蚌那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学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寓意

1、师:其实,这篇课文也是寓言故事。

2、出示:寓言:通过一个假想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3、那《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五.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出示填空题)

1.《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没想到的是,“鹬蚌相争”用作比喻双方拼死相争,却让第三者得利。

2.请你再写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掩耳盗铃、、

、、。

推荐第4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三岔小学付欧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培养想象力,感悟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5、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哪里?(《战国策》)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指名读。

鹬蚌曝箝喙

2、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方曝箝曰雨谓禽

3、读了课题,学习了生字,你想从这则寓言中知道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句

1、听一听课文录音。

2、听了录音,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吧。

看,这是一只河蚌。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板书: 蚌)

3、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师口述:这时,来了一只鹬 (板书: 鹬)

它看见了正在晒太阳的蚌,会想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师口述:它看见了蚌,猛地把嘴伸到壳里去啄肉。(板书:啄) 师:蚌被鹬啄了,有什么反应呢?(生答, 板书:箝)

4、课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这一情景呢?(学生说)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

二、三句

过渡:鹬啄了蚌肉,蚌夹住了鹬,这是故事的起因,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呢?

1、请看第

二、三句: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自由读一读。

2、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鹬的这种做法?

4、对于鹬的威胁,蚌又是怎样回应的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5、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生动,想一想,要怎么读才有味道?同桌互相读,在脑海中浮现出鹬、蚌相争的画面,体验鹬蚌相争的情景。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朗读情况。

(三)学习第四句

过渡:鹬、蚌相争,可以看出双方的态度如何?后果将会怎样呢?

1、学生回答

2、师引: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3、请大家一起读寓言的第四句。

4、用现代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自己读一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寓言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同桌讨论交流

五、发挥想象,创新提高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会心里会怎么想呢?

小组讨论交流

2、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亲爱的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重新演绎鹬蚌相争的故事吧!

3、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现象吗?

六、总结谈话,感悟体会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七、布置作业:

1、小练笔:写一写鹬和蚌在渔夫家的对话。

2、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威胁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蚌毫不示弱

推荐第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喜笑颜开”“相持”等词语的意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学生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4、通过初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问题的答案,真了不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啄、弱”这两个生词,读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弱”是生字,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可双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了这些词,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左边一串词,你们读右边的。交换读。

现在我们将词放回课文中,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呢?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刚才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看到鹬怎样想吃到河蚌的肉?(猛地)河蚌怎么做的?(急忙牢牢)为什么这样做?

3、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注意这些词,让我们把这一小节完整的读一读。

4、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课文的

2、3自然段,把它们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待会儿老师要采访大家的。

2、出示

2、3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一组读,其余同学读旁白。老师来采访你了:你这只鹬,你被河蚌夹住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你心里怎么想的?

4、还有哪一组来读?请问你这只鹬,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它威胁你,你害怕吗?你怎么想呢?

5、那其他的鹬,其他的蚌,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6、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鹬和蚌的对话。

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对话,指名读。

你们觉得这只鹬和蚌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感觉他们争得怎样?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再一起来争一争吧。

7、听了鹬和蚌的争斗,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8、如果鹬和蚌就这样互不相让,一直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鹬会怎样?蚌会怎样?)

这就叫(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

9、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出示第4小节,引读。最后它们都被渔夫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板书)

2、齐读,读好这八字成语。

3、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4、老师今天带来了时光穿梭机,看一看,猜一猜,渔夫此时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在渔夫的鱼篓里,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我们再将时光向前倒退,快,劝劝它们吧。

6、让时光再向前倒退些,快给它提个醒吧。

7、老师要收回宝物了,回到现实中来,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课件播放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发现鹬和蚌的影子?赵王为什么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谁是鹬和蚌?谁是渔夫?

3、《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短小,却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课后作业

推荐第6篇: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7、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执教:苏仙石乡关帝庙小学

刘家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的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制作的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埋下伏笔。

1、课前师生共同做说词语做动作的游戏,为课堂读词语、读句子做动作埋下伏笔。

①孩子们,还没有到上课时间,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说词语做动作。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边接边做动作。例如老师说切萝卜切萝卜——切,切,切。

②好一群聪明的孩子,再来!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摘苹果摘苹果——摘,摘,摘;好孩子好孩子——摸摸头;坏孩子坏孩子——打屁股。

2、好,咱们上课,看谁这节课谁表现得最棒。

二、紧抓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战国时候,中国四分五裂,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较强大的国家,其中数秦国最强大。一天,赵国要攻打燕国,燕国谋士苏代来到赵国,向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后,赵王立马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竟能阻止这场战争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本节课准备学习的第七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鹬蚌相争》。

2、紧抓课题,初读课文

①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ù

bàng。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学生看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

②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学生两只手做动作。)

③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争论,争斗。) ④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的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出示大屏幕)

夹住 渴

饿

不肯让步

毫不费力

2、师:请大家先自己练习读一下。生自由练习读词语。

3、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六个词语。大家学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我们合作读一遍,我读左边一列,大家读右边一列,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或表情。

5、这样读词语,感觉太美了,像读故事一样,像看电影一样。指一名同学读,要求其余同学做动作或表情。

6、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好孩子呀,把词语都读活了。把词语宝宝送回家,送到句子中,再读文章,看能不能读出刚才读词语的感觉。(出示屏幕)让三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1、你们读得真好,把我们都带到了河滩上,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样。故事读懂了没有呢,再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把题里的空格填一下,实在想不起来字怎么写,可以翻翻课本看看。(课件出示题)

①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河蚌的(

),河蚌紧紧地把鹬的嘴夹住了。

②它们(

)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③这时,一个打鱼的人走过来,毫不费力地把它们给(

) 走了。学生边默读边填空。

2、老师当导演,再找几个学生当演员演一下这个故事,指名三个学生分别担当“鹬”、“蚌”、“打鱼的人”的角色,边读边开始表演这个故事。

3、表演得像极了,有演员的天赋。这三句话里有我们要学的两个生字,大家观察一下。(出示生字“肉”、“吵”。)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学习这两个字的。指一名学生带领大家书空。

五、品读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

1、知道打鱼的人为什么轻松地就能抓到鹬蚌吗?(鹬蚌相争)

2、让我们去感受鹬蚌争斗的场面,读一读这两段话。(出示屏幕)指名读鹬的话。这是什么语气?有没有谁威胁过你?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3、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4、真聪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鹬鸟组”威胁“河蚌组”。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怕不怕?为什么不怕?鹬鸟的弱点是什么?

5、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双方都表示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是——毫不示弱。既然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大家思考,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

师:那我们两个组就来斗三次吧!第一次我们站着斗,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第二次我们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为什么?那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子上斗。(到第三次时,大部分同学趴在桌子上,声音低低的,有气无力的样子。)争吵累了吧?看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了。

六、想象对话,理解课文寓意

1、指一名学生读最后一段。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渔翁得利)

2、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望着鱼篓里的这两个家伙,渔夫心里会怎么想呢?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地说,它们又会怎么说呢?先让两名学生表演鹬蚌责怪地说,再让两名学生表演后悔地说。

3、同学们,怎么做渔翁才不得利呢?

4、引导学生看图片,谈体会。

5、是啊,多惨痛的教训啊,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犯它们这样的傻了。

6、礼物送送送。

①请大家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让他们明白一下这个道理,受受教育。

②小练笔: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这个沙滩上相遇了,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课后用自己的笔写写吧!注意人物地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

板书设计:

7、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鹬 啄 ↘

相 争 → 渔翁得利

蚌 夹 ↗

推荐第7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2.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推荐第8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

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推荐第9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5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经过并从中领悟道理

(一)复习,导入新授

1、我们上节课初读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现在谁能讲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找学生叙述)

2、教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梗概。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经过从中领悟道理。

(三)出示自学提示:

(1)河蚌和鹬鸟为什么谁也不肯相让?他们各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

(2)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怎样?

(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四)小组自学:

1 河蚌和鹬鸟为什么谁也不肯相让?他们各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在讨论时要积极发言,并且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2引导学生讨论:透过鹬和蚌的对话,你们知道他们一直相持不让的原因了吗?(板书:威胁

豪不示弱)

3 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怎样?(渔翁得利)

4、指名反馈。

5 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6、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四)拓展运用:

1、引导学生想象:被渔夫捉走的鹬和蚌,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2、学了本文,你想告诉大家点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3、拓展:“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你能列出几个像这样的成语吗?(学生自语说)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你回家可以讲给家人听听。

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威胁

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推荐第10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反思:

第11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淮安市袁集乡中心小学

蔡园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2.懂得寓言所蕴涵的做人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鹬”字,问:这个字读什么。(指名说)去掉“鸟”读什么?

师:矛下面的字是?对,它很像囧字,怎么记住鹬字。 2.师写“鹬”,生书空。

3.简介鹬蚌。出示课件,认识“鹬”“蚌”,说说它们的特点。(鹬有长长的嘴巴,蚌有坚硬的贝壳。)(板书课题)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评价,概括第一自然段,起因。 (2)怎么争的呢?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评价。

(3)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评价,出示生字“弱”,书写指导,找出同类“朋 双 林”总结书写方法。

(4)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点评,再次强调结果。“渔”的书写指导。

3.用两个四字成语,总结这个故事。

三、学句精讲,设境品读

1.学习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鹬蚌相争的经过。分组做鹬和蚌。 2.读好鹬和蚌,各抓住哪个词语就抓住鹬和蚌当时的情绪了?试着读一读。

3.它们争斗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会有什么表情?试一试,再读读。

4.选择两个学生上来扮演鹬和蚌。(师,不断地点拨) 5.两个人力量小了,大伙一起上!(齐读) 6.出示“相持”“谁也不让谁”。再读。

7.出示“精疲力尽”,这时的鹬和蚌,怎么读。齐读,单人读。 8.结果怎样呢?

9.鹬和蚌两败俱伤!它们真实太傻啦!傻到说话都是一模一样的,再读这两句话。

10.能否写两句话,劝劝鹬和蚌,告诉它们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11.展示学生所总结的内容。得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本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寓言。小寓言,大道理。你学习了这篇寓言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 渔翁得利

蔡园园个人简介

蔡园园,小学高级教师,区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在淮阴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课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多次参加淮阴区送教下乡活动,受到广泛好评;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荣获市级区级一二等奖;《清平乐 村居》一课,荣获全国苏教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第12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5、《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心旷神怡、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句成语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 重难点]

1、懂得寓言所蕴涵的做人道理。

2、从“鹬蚌相争”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课时安排] 两课时 前预习:

1、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写出几个与“饥肠辘辘”(ABCC)形式相同的词语

3、找出文章中采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4、对子成员试着复述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板书“争”字,问:看到这个字,同学们能联想到哪

些学过的词语。(指名说)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争”的寓言。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三、后预习:10分钟

1.组内交流积累到的生字词,并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蜿蜒、涟漪、舒适、心旷神怡、钳住、懊悔、鹬蚌相争、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直视、轻而易举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的形式不限。

3、组内讨论,试着按一定的写作顺序将全文划分段落。

四、交流展示。20分钟

1、蜿蜒:(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涟漪:细小的波纹。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无计可施: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指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饥肠辘辘:腹中无食,饿得发出的响声。形容非常饥饿。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

轻而易举: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事情容易办,不费力气。

2、朗读展示:可自由展示,可学生合作展示,可以小组合

作表演展示等等,学生点评。

3、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展示问题三,老师点评指导。

按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部分(

1、2)故事的起因,河蚌到沙滩上享受阳光。第二部分(3~12)故事的经过,鹬蚌相争,僵持不下。 第三部分(

13、14)故事的结果,渔夫轻而易举地捉住了河蚌和鹬鸟。

五,归纳总结,检测反馈。12分钟

1、小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读了这篇寓言的初步感受?

(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学生相互补充)

阳光明媚的一天,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乘机去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上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嘴。双方僵持不下,被渔夫轻而易举地捉走。

2、板书积累的重点字词,对子成员相互检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体会了课文

所蕴含的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

2、复习。

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二、后预习。10分钟

1、鹬蚌为什么相争?

2、鹬蚌各自是怎样想的哪?又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3、鹬蚌“争”的结果如何?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预习提示:

先自学阅读,然后可以小组讨论。

三、交流展示。15分钟

学生自由展示,学生相互点评补充,老师相机点拨。

1、一只饥饿的鹬鸟看到沙滩上张开蚌壳享受阳光的河蚌,禁不住去啄河蚌鲜嫩的肉,被河蚌紧紧地钳住了嘴。

2、A.心理:

河蚌: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有侵害了自己的权利,想吃自己的肉,越想越气,钳得更紧了。 鹬鸟: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河蚌。

B.鹬鸟: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吃掉一样。

(它们一直僵持不下,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没想到会两败俱伤。)

3、结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启发:要全面地思考问题,权衡利弊以后再行动,不要因为一点恩怨而相互斗争。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否则就会给他人造成可乘之机,彼此都有可能遭受到伤害。

四、拓展反馈。10分钟

师:如果你就是这位渔翁,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或做些什么?

如果你正是篓中的鹬和蚌,你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

(学生先思考3分钟,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展示,老师点评。)

五、小练笔。5分钟

渔夫把鹬鸟和河蚌放走了,几年后,鹬鸟和河蚌又一次在沙滩碰面了,它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字数不限。

第1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表演、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重要语句。

2.通过体会动作、心理、语言的重点词句感受鹬蚌相争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受到谦让、宽容、和睦相处的启发。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受到启发。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导入:在中国的汉语大家庭中,有很多故事成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成语猜猜猜的游戏,敢挑战的同学请举手。(看图片说成语)

2.你们真是见多识广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用课后的四字词语根据大屏上的提示把鹬蚌相争的故事简略的串连起来。试着将其朗读出来。

出示: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河蚌正在(心旷神怡)地晒着太阳。这时,鹬鸟正在河边兴致勃勃地觅食,突然,它看到了河蚌鲜嫩美味的蚌肉,禁不住(口水直流)。鹬鸟伸出又长又尖的嘴向河蚌的肉啄去,然而,河蚌却用自己的壳将鹬鸟死死地钳住了。鹬鸟想摆脱河蚌的束缚,但它却(无计可施),这时的鹬鸟已经(饥肠辘辘)了。终于,鹬鸟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激将法,它(暗自得意)地认为,这个方法是对河蚌最大的打击。然而,河蚌却(反唇相讥),反驳了鹬鸟的说法。于是,两者互不相让,

(怒目相视)。最终,渔夫将两者(轻而易举)地捉住了。

二、研读课文,感悟文本内涵

过渡:孩子,你真能干,能准确的把握故事的内容。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碧水蓝天的地方畅游,(出示图片)试着把眼睛闭上,插上想象的羽翼,放飞你们的思绪。尽情去享受阳光与微风的沐浴。

1.师朗读:(出示: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泛起了阵阵涟漪。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1)通过老师刚刚的朗读,你是否也跃跃欲试呢? (2)自由读(读书,读美妙的文字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带着想象进行朗读。)

过渡:刚才从有些同学身边经过,老师能从你们的读中感受到“舒适而惬意,和谐而优美” 的画面。这么美的环境,老师真想带着心爱的家人去好好的游玩,你们呢?但是,让我们遗憾的是,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之中却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争斗,什么争斗?(鹬蚌相争)从课题我们知道了文中的主角是“鹬 蚌”( 板书:出示“鹬 蚌”的图片)。那他们到底是如何相争的呢?请看合作学习。

2.出示合作学习:默读5—12自然段,用“△”标出鹬蚌相争的动作描写的字词,用“-----”勾画出鹬蚌相争心理描写的字词

句,用“﹋﹋”勾画出鹬蚌相争语言描写的句子,再将体会旁批下来。(备注:老师读出提示,并指明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哪几个人找动词,哪几个人找心理描写,哪几个人找语言描写,然后再说开始。)

3.生生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三、互动交流,朗读品味

(一).动作描写

1、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合作学习,交流了各自的见解。那么哪些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师: 动作描写有哪些呢? 生:啄 看 走(出示相关语句)

师:那么哪一个动词最能体现鹬鸟与蚌的争斗开始了? 生:啄(板书:啄)

师: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假如你是这只鹬鸟,看见眼前的美食,你会怎样地啄? 预设1:这是用力地一啄 (1)为什么是用力地一啄?

(2)是呀,那么鲜嫩的蚌肉,谁不想去啄一啄呢?带着体会,用力一啄吧。(朗读) 预设2:这是快速地一啄 (1)为什么是快速地一啄?

(2)是呀,它啄完之后想快速的离开。带着体会,快速一啄吧。

(朗读)

(视时间而定,如有时间就讲预设3,没时间就省略 预设3:这是悄悄地一啄 (1)为什么是悄悄地一啄?

(2)带着体会悄悄地一啄吧。(朗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你们来扮演鹬鸟,一起来啄啄吧。全班齐读。

过渡:同学们,如果你是河蚌,面对如此的挑战,你会怎样反击?

生:钳(出示相应段落并板书) 师:这是怎样地一钳? 预设4:紧紧地一钳

(1)为什么是紧紧地一钳呢?

(2)美梦打断了,很生气(真会读书,真会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带着你的情感进行朗读吧。 预设5:用力地一钳

(1)为什么是用力地一钳呢? (2)带着你的情感进行朗读吧。

(3)带着自己的情感,扮演河蚌,一起钳钳吧!(全班齐读) 总结:我们刚刚抓住了动作描写的词语,通过你们的朗读表演,让我能真实的感受到这真是激烈的一争呀。

二.心理描写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此刻,你们就是心理专家,请专家们告诉我河蚌想了些什么?心情又怎么样? 生:„„生气,愤怒(出示相关语句)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生气的河蚌,请把你的愤怒读出来。 生:感情朗读句子。

师:我们知道了美梦被打断的河蚌此时非常恼怒,那么打断别人美梦的鹬鸟是否志得意满(心满意足)呢? 生:没有

师:那是怎样的?

生:十分懊悔,后悔不该啄河蚌(出示相关语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 师:齐读(读出鹬鸟后悔的心情) 三.语言描写

过渡:同学们,如果你是这只十分懊悔的鹬鸟,你会怎么做?你会对河蚌怎么说? 生1:我会知错就改 生2:咱们和解吧!

师:你们真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那文中的鹬鸟是否也像你们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它们还在继续争吵。语言描写(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 师:请你将它们的对话读出来。

1.鹬鸟暗自得意地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 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2.河蚌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师:暗自得意,说明了谁不知悔改,而是一错再错,变本加厉了呢? 生:鹬鸟。

师:暗自得意还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暗自高兴

师:在这次争斗中,谁是受害者,它是委屈还是高兴呢? 生:河蚌,它非常委屈。

师:河蚌听了鹬鸟的嘲讽,心里更委屈了,于是它会反过来怎么样呢?(它会讥讽鹬鸟)是呀,当河蚌听了鹬鸟的嘲讽心里更是恼怒难当,有说不尽地委屈,于是就反过来讥讽鹬鸟,这是文中哪一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反唇相讥)

师:对,我们可以运用刚才的换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换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带着它们各自的心情朗读一遍。(齐读)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将情感朗读出来了,接下来请放下书本,让我们来表演读这几个段落。 出示课件,师范读(表演)

讲要求:(

1、

3、5纵队坐着扮演河蚌,

2、

4、6纵队站着扮演鹬鸟) 生:朗读

交换角色扮演读。

师:这一啄一钳,这一暗自得意,这一反唇相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场争斗的激烈,它们之间互不相让,怒目相视,就像要把对方吃掉一般,然而,这场争斗还在继续着。它们从太阳明媚的早上争吵到了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怀抱的傍晚,别的河蚌纷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鸟儿也忙着归巢了。可是,清澈的河面上还有他们生死相争的倒影。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过渡: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只想打败对方,尽情地伤害对方,它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师生互动配合)老师扮演渔夫说:“今天,我的运气可真好呀,一天都没有打到鱼,然而,今儿可算捡了个大便宜,一口气捉住了两个宝贝。”这真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板书:出示渔翁的图片)。见此情景,我们不得不为鹬鸟和河蚌的命运悲叹,鹬鸟你想要这样的结果吗?河蚌呢?(不)

过渡:鹬和蚌一心只想打败对方而不肯退让,它们可曾想到会两败俱伤,最终让第三者得利。如果它们知错能改,这个结局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生: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生:知错(能改),学会(放弃)。

是呀!争与不争就在一念之间,学会忍让,学会宽容,更要学会放弃。生活中,不同的境遇,需要不同的选择,有些事需要执着,有些事更需要放弃,在面对鹬蚌相争的情形时,我们更要懂得放弃,这时的放弃不等于失败,相反,却成了下一个成功的起点。

同学们,如果当天是你们这些知错能改,懂得放弃的鹬和蚌,我想,就不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惨局了。老师期待你们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佳作,请同学们从鹬鸟十分后悔开始,发挥你们的想象,续写一篇《鹬蚌相争新传》。

第14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8号

《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积累词语。

2、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字。观察字帖,运用数笔画、编口诀等方法记住“夹”“洋”“ 脱”“候”的字形结构,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汉字,能正确运笔,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3.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了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个成语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讲述“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故事。

2、了解这个成语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这是个千百年来被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2、学习“鹬”和“蚌”

课题中有两个字宝宝需要我们会认,课件出示“鹬”字。谁能拼读并组词,“鹬”的部首是什么?根据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鸟”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呢?(课件出示“鹬”的图片,认识鹬)

(课件出示“蚌”字)谁想和这个字成为好朋友。拼读并组词。强调“蚌”的韵母为后鼻韵母,要读准。(课件出示蚌的图片,认识蚌)

3生字回文:再来读一读课题。给“相”和“争”组词。“鹬蚌相争”什么意思?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老师范读课文,请你看清字形,听清字音。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学生回答)

2、这个篇课文故事中有故事,有意思吗?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圈出文中的生字。并标清自然段的序号。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随文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哪几自然段讲的是与这幅图有关的故事。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生回答)

3、学习生字“懒、洋、啄、夹”

(课件出示生字)你认识哪个字宝宝就请大声读出它的名字,并帮它找个朋友。(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

学习“懒”拼读并组词。“懒惰”的反义词(勤劳)“懒洋洋”请你做个懒洋洋的样子让我看看,你现在看起来真是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就是无精打采的样子,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学习“洋”拼读并组词。洋是比海还要大的水域。地球上共有四大洋。洋葱的洋也这个洋。

学习“啄”字。你还认识哪个字宝宝。啄的音节有什么特点。(翘舌音,三拼音,二声)啄木鸟是树的好朋友。啄指的是鸟类用嘴吃食,可以组成“啄食” 学习“夹”拼读并组词。伸手做个夹菜的动做(夹就是从两个相对的方向用力,使物体固定),夹克衫。夹还是多音字jiá,读夹时表示双层的意思,夹被、夹袄。

4、生字回文:让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到课文当中,如果你能正确流利的读出课文就说明字宝宝已经安全回家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5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特别迅速呢?请你动笔画出来。“连忙” 换一词不改句子的意思吗?请你用“连忙”来说一句话。 过渡: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6、自由读一读课文

4、5自然段,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7、指导朗读:人们吵嘴时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生气)而且声音大,语速快。“鹬和蚌”的话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我们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生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真是吵得不可开交呀。

8、如果你当时就在他们身边,亲眼看到它们争吵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生答)

9、鹬蚌相争谁输谁赢了呢?齐读第6自然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生答)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学习“翁”拼读并组词。“翁”指年老的男子,老头。在书上把“毫不费力”画出来。“毫不费力”什么意思?渔翁捉到鹬和蚌后会对它们说什么?

10、谁能根据这四幅图讲一讲鹬蚌相争的故事。

三、指导书写: 洋、夹、脱、候

1、读生字

2、这个四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候:注意不要忘记写偏旁边上的一竖。。

森:夹字注意点、撇的写法。。

四、总结: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双方争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我们要学会谦让,学会宽容。为什么苏代要把这个故事讲给赵王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第1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

一、导入

1、孩子们,你们以前都听过寓言故事吗?你从故事里面都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什么是寓言?(“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有什么疑问?

3、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回答刚才的问题。

4、整理语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认读词语,看看词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

伸出手,做出蚌的动作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

2、(可这时,来了只鹬)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伸出手,做出鹬的动作

问:鹬是怎么做的?从哪看出鹬的速度?

那河蚌呢?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蚌的速度和力度?

(二)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

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出示对话: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课文中是如何写的?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理解“威胁”的意思,你收到过威胁吗?用威胁的语气来读一读。

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5、“两者不肯相舍。”是文中的哪句?

完成对话:

就这样,鹬和蚌这样相持着,谁也不相让。 早上,暖暖的太阳照着河面,河水泛着银光,他们 午后,骄阳似火,大地像火炉一样,他们 晚上,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睛,他们

6、此时的它们已经累得……

7、渔夫提走了鹬和蚌,此时他们 渔夫心里想: 鹬鸟心里想: 河蚌心里想:

8、渔翁捉住了他们,兴冲冲地回家了,他得意的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说:。蚌呢,瞟了鹬一样,自言自语地说:。

9、你明白了什么?

总结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0、了解战国故事

四、课后作业:

1、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2、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第16篇: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读好一个故事

明白一个道理

——苏教版三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小故事,大道理”是本则寓言鲜明的特点。故事情节清晰,围绕一个“争”字,简洁叙述“为何争”、“如何争”与“结果”,主要通过鹬蚌两者的对话展开争斗过程。最后渔夫的出现揭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者从中获利。历史故事“苏代出使化解燕赵之争”,也分明印证了这一道理,可使学生对道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寓言”这一特殊的形式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识字策略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弱”,联系课文语境或生活、结合表演等方式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不禁、喜笑颜开”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心理,通过表演朗读等手段读好一个故事。在读懂故事的过程中明白蕴含的道理,理解“鹬蚌相争”的含义。

3、拓展典故,了解寓言的魅力,从内心喜欢上寓言,课外能搜集阅读寓言。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识寓言,明目标

回顾学过的寓言,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了解寓言的特点——一个故事包含着一个道理。(板书:一个故事

一个道理)所以学习寓言,就有两个任务,(补板书: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低年级已学过几则寓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迅速进行链接,同时在回顾每则寓言寓意的基础上自然的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简明而又集中。】

二、解题意,猜内容

1、揭题解题:观察“鹬”的字形和有关图片,同时认识生字和动物外形特征,“鹬”有长长的嘴巴,喜欢吃水里的生物,它会用长长的嘴巴“啄”(板书“啄”),识记字形;再借助图片认识“蚌”,两片壳会“夹”(板书“夹”)。

2、围绕“争”质疑

相机板书:为何争? 怎么争?结果?三个问题即本课内容。

【本则寓言的题目中出现的两种动物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提供一定的图片补充学生的经验,同时将识字有机结合。而围绕题眼“争”可清晰地串起故事的情节脉络,三年级学生应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对文本结构的认识。】

三、听故事,知大意

1、听老师讲故事,寻求以上答案。

2、交流以上三问,对应完成板书。

3、连起来讲一讲,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听老师讲故事,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孩子听的能力,同时有任务驱动,听后的及时反馈与老师简要的板书将故事情节梳理得一目了然,最后对应板书连起来讲一讲不但练习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将文本内容概括简洁了。】

四、读故事,悟寓意。

(一)初读故事

1、自读课文。

2、同桌对读正音。

3、检查读词。写好生字“弱”。

【通过自读与同桌对读,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加强了朗读的全员训练。而所出示的有关词语不仅为了检查掌握的情况,并且在下面的学习中注意联系上下文随机地理解意思。】

(二)读懂故事

1、读开头。教给学生读好故事的方法——走进人物心理,想象“鹬”和“蚌”分别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心情,有声有色读好开头。

2、演过程。

他们是如何斗的呢?自读下面两小节,分角色演一演。 一演演出“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指名两位学生读演,一方读出“威胁”,在表演中理解该词,一方读出“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同时理解该词。

二演演出“相持、互不相让”:

学生全员参加,先完成填空(可换上不同的提示语或话语的内容) 然后分为两阵对垒,在多个回合中感受“相持、互不相让”的含义。 三演理解“筋疲力尽”:

如此下去,还会是“毫不示弱、气势汹汹”的语气吗?

3、论输赢。(两败俱伤)

4、扮渔夫。理解“不禁、喜笑颜开”。 渔夫会怎么说?(得出寓意,补全课题)

【整个故事在读读演演生动的氛围中推进理解,逐步出示板书,寓意自然明朗。“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的学习任务轻松完成。不仅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情趣性特点,又富有一定的深度。简洁但有温度与深度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五、拓典故,爱寓言。

1、师讲典故。(燕赵之争的典故)

2、对应理解典故。

3、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在历史典故中明确寓言的意义,同时对寓言这文本形式有总的认识,激发对寓言的兴趣。】

六、作业。(三选二)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想象故事最后,鹬和蚌会说些什么,写一段对话。

3、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讲好一个故事”极具语文的特点,选用的方法是走进人物内心、表演再现情境,同时解决词句的理解。“明白一个道理”则紧贴着语言文字顺势而为地悟得寓意。而最后的拓展典故,则引领学生悟得寓言的魅力,自然地爱上寓言的阅读,掀起新的阅读活动。】

板书:

寓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为何争(1):

鹬←——→蚌

读好一个故事

怎么争(2—3):鹬 蚌 争 结果(4):

渔 夫 收

明白一个道理

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

三者从中获利。

第17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

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第18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北臧村镇马村小学 王文超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

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北京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

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

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认识蚌。

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己练习朗读。

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

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

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鹬蚌

↘↙

相争

↓↓

渔夫得利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造句:毫不示弱。

4、填写同音字:言 蚌相争美

不示弱言壮语丝 迈

不开

5、成语积累: 相争不弱不让

3、用“相”组三个词语

4、讲故事《鹬蚌相争》

七、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重视朗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自主梳理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不强调答案的唯一,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度启发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自主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指导识记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内容等。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言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故事续写拓展学生思维。多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4、同学们的看法、问题、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这堂课通过讨论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弄清出了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道理,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重要的本质特点。

第19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疑,引出“相争”

1.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喜欢听故事。那好,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小故事。

2.(课件播放《苏代止赵伐燕》故事视频)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有一回,赵国想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说后,主动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见赵王,设法阻止这场战争。苏代来到赵国,见到赵惠王后,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惠王听完故事后,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3.故事先讲到这儿。哦,我看出了你们眼中的好奇。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借用历史典故引入新课,意在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学生明了这则寓言的背景渊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相争”

1.苏代讲的故事,就是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谁来读读课题?(随机正音:“蚌”和“争”都是后鼻音)

2.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读书的同学会把它读成一个字?谁能?(板书:争)猜猜看,围绕这个“争”字,故事会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在“鹬蚌”之间依次板书:???)

3.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课本的139页,放声读一读吧,努力把课文读顺,字音读准。

4.课件出示:啄肉 夹住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不禁 威胁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

(1) 指名读词语,随机正音。

(2) (课件出示:田字格“弱”)“弱”是这一课的一个生字,“弱”的模样很特别。(左右一样)但这个双胞胎的身材一样吗?注意看老师写“弱”字:左收,小肚子不能挺出去;右放,个子高一点,小肚子鼓一点出去,这样字就漂亮了。

(3) 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运用形象比较法感知字形,努力避免词语教学的枯燥乏味,力求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5.现在,我们再读课文,一定又有进步了。(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读一读:小组成员按自然段轮着读,互相提提建议;想一想:哪些小问号已经解开了,互相合作讨论。)学生按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6.大家读得很认真,你一定解开了一些小问号吧?(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擦去???)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试着用简洁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中年级开始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环节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练读课文、释疑解惑、概括故事,努力做到环环相扣。

三、读演结合,体验“相争”

▲合作研读一:我当解说员(第1自然段:为什么争)

1.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暖暖的阳光洒满了软软的河滩,一只河蚌慢悠悠地爬到河滩上,张开贝壳,懒洋洋地晒太阳。可谁知,它的出现竟引来了一场争斗。

2.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它俩争得真激烈,我们来观战,好不好?(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视频)看到这样情景,你想说什么?

3.无声的画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争斗的激烈,如果再配以生动的解说,那一定会更精彩!那我们就以课文第1自然段作为解说词吧。小组里先练一练,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当解说员。

4.各组推荐的“解说员”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看动画观战,感受鹬蚌相争场景之激烈,并以解说的方式,诠释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团队效应”,采用一人参选,人人参与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提升文字感悟、朗读表达的能力。

▲合作研读二:我演鹬和蚌(第2自然段:怎样相争)

1.大家想不想过把瘾,感受一下什么叫激战?那好,鹬蚌争执的话语也很精彩。(课件出示第

2、3自然段)看,“读书小贴士”又来帮助我们了。(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话,想想提示语中红色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情朗读体现出来。)

2.同座分角色合作朗读表演,并作展示。

3.读鹬的话用什么语气?(板书:威胁)你有没有被别人威胁过?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4.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全体“鹬鸟组”威胁“河蚌组”。先派个代表来试试?大家一起来?

5.“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会被它吓住吗?为什么不怕?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双方都表示自己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是――“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河蚌组”,我们也来毫不示弱地回击一回。

6.咱们接着看,鹬蚌的对话很有意思。(引读)鹬说:“今天 。”蚌回应说:“ 。”鹬又说:“没有了水 。”蚌说:“ 。”发现了什么?

7.就这样,他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既然是相持着,他们只争了一次吗?那我们就争三次好不好?第一次,我们“鹬鸟组”和“河蚌组”各派个代表站着争,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第二次,我们大家一起斗,一起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从文章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那我们第三次就筋疲力尽地趴着斗一斗。

8.师生合作体验鹬蚌的“三争”。

第一次: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河蚌毫不示弱,说: (生读)

第二次: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三个小时,他们还在烈日炎炎下相持着„„(两组分角色读)

第三次:8个小时过去,他们都很累了,还在争斗着„„(两组分角色体会“筋疲力尽”)

▲合作研读三:我评鹬和蚌(第3自然段:相争的结果)

1.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如果就这样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这就叫――“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2.虽然结局不是如此,却戏剧性地让一位渔夫捡了个便宜。(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精疲力尽的时候――这位幸运的渔夫会说什么?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板书:得利)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鹬和蚌傻不傻呀?傻在哪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创设了一个个活动场境,借助于角色担当,读演结合,体会鹬的“威胁”和蚌的“毫不示弱”, 并将鹬蚌之“争”设计成站、坐、趴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争”的情感体验之中,真切地体验情感。这样逐层深入,学生很好地理解内化了语言,对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回归典故,领悟“相争”

1.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2.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道作业,续编故事:鹬和蚌被关进渔篓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把故事和寓言背景链接起来,“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把手,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第20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

【设 计 者】*** 【课 程】小学语文

【教 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9-140页 【课 题】鹬蚌相争

【基于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十四课。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团结、谦让。

【基于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文本的特色并理解寓言的寓意。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鹬蚌相争》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鹬蚌相争》所蕴含的道理。 【评价设计】

1、通过第二个环节完成目标

1、2的评价。(表现性评价)

2、通过第

三、四个环节完成目标3的评价。(表现性评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设计意图:回忆第一则寓言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板书课题 鹬蚌相争

(1)重点讲解疑难字“鹬”,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2)让学生说说识字方法。

(3)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加深印象。

2、同学们,你们见过鹬吗?

出示图片,认识“鹬”“蚌”,说说它们的特点。(鹬有长长的嘴巴,蚌有坚硬的贝壳。)

质疑。师:看着课题,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生: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它们是怎么相争的?相争的结果是如何?

3、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争”。(1)教师给孩子讲解字理识字方法;

4、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5、学习词语

啄肉 伸到 威胁 筋疲力尽 合上 夹住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没费力气 一齐捉住 喜笑颜开 (1) 指名读词语,发音正确、流利。

(2) 解释“筋疲力尽”的意思,观察第一行词语,描写的是“鹬”。师板书“鹬”

(3) 解释“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明白这一行词语描写的是“蚌”

师板书“蚌”

(重点解释“毫不示弱”,毫不示弱:弱,就是弱小。示,就是表示。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谁来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先解释一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成了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三、再赏课文、析课文。

1、学习概括:指名读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填空:一只河蚌( )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 )壳儿里去( )肉。河蚌急忙把壳儿( ),牢牢地( )鹬的嘴不放。

2、齐读第一自然段,感知鹬和蚌是怎么开始斗争的。(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一只河蚌夹住了鹬的嘴巴”。 (2)理解动词“夹”,并找出本段中其他动词。 (3)学生表演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演的方式,来把鹬和蚌相争时的动作表达出来,加深印象,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精读二三自然段,体会鹬蚌斗争之激烈。

(1)鹬啄蚌,蚌夹鹬,一来一往,互不相让,它们在争斗时还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二三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朗读目标: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鹬蚌斗争的情况。

(2)词语理解:威胁。使对方感到害怕而退让。谁能用威胁的语气来读一读。指名读(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

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3)评鹬的朗读。

(4)指名读河蚌的话: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5)班上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读。

4、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相持了很长时间,最终两个都变得 “筋疲力尽”

师板书。

5、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1)最终被渔翁给抓住了。

(2)观察渔夫的神态板书“喜笑颜开”。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通过图画的方式理解“喜笑颜开”的意】

(3)引导学生说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体会寓意,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则寓言,谈谈鹬和蚌傻在哪里。

2、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生自由发挥,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相互谦让,要团结,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过的类似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读过的故事,可以加深对本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4、师总结: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一个简短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读寓言故事,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

五、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鹬↘

蚌↗

筋疲力尽

渔夫 → 喜笑颜开

六、布置作业

1、把这则寓言讲给家人听。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4.

新柳路小学胡慧娟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