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31 08:32:3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单元

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裴庆敏

宽城县育才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应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馈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

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氛围中。

(二)、新课设计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上来。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

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回顾:狗为什么不能正常生存?引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强调

二氧化碳灭烛火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接下来,通过复习氧气微溶于水,来引入探究问题,指导学生演示:给集满CO2的塑料软瓶加入少量水,迅速盖紧瓶盖,振荡,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大家能说出CO2的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概括,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并由同学们来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

强调

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学生书写方程式。 CO2 + H2O===H2CO3 H2CO3===CO2 ↑ + H2O 通过复习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来引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

将探究实验得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结论进行总结,由同学们讨论哪些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置:通过小品“打工奇遇”舞台上白雾现象的产生,预设情境,引出下节课的学习方向,二氧化碳与干冰、温室效应等。

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 化学性质: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H2CO3

5、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Ca(OH)2 + CO2 ==== CaCO3 ↓ + H2O

6、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三、课时演练:

1、某同学提出下列“低碳生活”环保建议: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②夏天空调温度调高一度。

③为减少“白色污染”,就地焚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⑤分类回收垃圾。

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用二氧化碳溶液浇灌盐碱地植物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 ) 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3、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碳耗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下列措施中不能缩减碳足迹的是( ) A.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B.植树造林种草 C.使用节能灯泡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以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需求

4、在新刷石灰浆的房间里往往放一个燃烧的炭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烘干墙壁 B.使房间保温

C.消耗房间内的O2,防止墙皮氧化脱落 D.提供CO2,促进墙壁变白变硬

5、

去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为缓解旱情,有些地区使用了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但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因此,有科学家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习得: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从多个信息角度体会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学会的学习元素性质的具体方法,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上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在情感上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学好化学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推荐第2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 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 植物需要它,灭火最能干。 致冷造仙境,可用来肥田。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种物质吗? 【生】猜想、回答:二氧化碳

【提问】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生】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能溶于水„„

【小结】看来大家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系统地探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板书】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讲解】 二氧化碳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经过加压降温它可以变成液态和固态,固态二氧化碳叫 做“干冰”

【贴条】 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固态俗称“干冰”

【过渡】 通过上节课对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我们知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还能设计出哪些简单的方法证明?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归纳总结】 给予学生的回答正面的评价并总结:

①计算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29相比较

②将二氧化碳充入气球中

③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④向平衡杆一端纸袋内倒入二氧化碳,或者向天平上的一个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活动一】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接下来我就来探究一下。向放有高低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强调注意事项(学生演示)

【提问】。 观察高低层蜡烛是否熄灭?若熄灭,注意蜡烛熄灭顺序。 说明了什么? 【生】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追问】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说明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贴条】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看来同学们的兴趣不是特别高,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大片,注意思考我可能提问的问题

【师】预告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开大墓,必在地宫墓室点一支蜡烛”“鸡鸣灯灭不摸金”,为什么进墓室要点燃一支蜡烛,为什么灯灭了就不在盗墓呢?

【生】墓室中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所以不能供给呼吸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限做灯火实验,证明安全后才可以进入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性质,这是2家网站报道的标题,你看哪个更科学?你能得出CO2什么性质呢?

【生】二氧化碳无毒

【贴条】CO2不供给呼吸,无毒

【过渡】 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我们采用什么收集方法? 【生】向上排空气法

【追问】用排水法收集可不可以呢?为什么? 【生】能溶于水

【活动二】 口说无凭,我们一起用实验来证明(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振荡软塑料瓶时不要捏住瓶身) 【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利用提前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

【生】塑料瓶变瘪

【生】分析原因: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

【师】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贴条】能溶于水(1;1)

【提问】 有没有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呢?

【活动三】

那我们用实验来说明,向活动二实验后的塑料瓶中滴加适量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追问】发生什么现象呢? 【追问】 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猜想,猜想的角度可以从石蕊接触到的物质角度来分析。你想想石蕊在瓶中都接触到那些物质呢?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下。

【生】猜想: 使紫色石蕊变色的可能:①水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呵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活动四】 设计完成实验:将三朵用紫色石蕊染色过的干燥小花做如下处理①喷水②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③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总结】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师】石蕊是一种有机的试剂,当遇见酸性物质就会变色,我这里有一瓶醋酸,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请睁大你的双眼。 【师】看见什么现象?

【生】变红了,对不仅是醋酸,实验室里还有稀盐酸、稀硫酸等都能使石蕊变色 【师】那你说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物质应该是一类什么物质? 【生】酸类在下面写一下化学方程式:

强调: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不仅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那我们看瓶子变瘪是不是与刚才2个猜想都有关系呀 【贴条】能与水反应

【师】那碳酸还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把小花拿出来加热,看到什么现象? 【生】红色消失了

【师】消失了说明什么物质不存在? 【生】酸性物质不存在

【生】说明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H2CO3 === H2O + CO2↑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这是我给大家带的一份礼物,祝大家“百事可乐”。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可乐吧?这里面的有什么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是二氧化碳呢? 【演示实验】用带导管橡胶塞塞进瓶口, 摇晃饮料瓶,使气体逸出到瓶内上部空间,导管的另一端通入澄清石灰水,饮料瓶上部空间,观察现象。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贴条】 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本节课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生】谁能上台帮老师归下类 【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师】性质决定了用途,那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能推测二氧化碳的那些用途 【生】1.人工降雨 2.灭火

3.制碳酸饮料

推荐第3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中学

赵应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这一焦点新闻,深度挖掘科学知识、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材,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该事件中去发现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二氧化碳泄漏事件中的一些问题。

为突出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这一重点,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思想。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做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成果进行再探究,把教材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细化为三个步骤,即“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碳酸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进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等步骤进行探究,适当调整了教材上的操作顺序,加强了现象对比,探究过程和结果更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把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应用在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小纸花(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 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稀醋酸、稀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雪碧一瓶。

学生:共分25组,每组提供盛水的烧杯,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2个,火柴,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玻璃片。

实验改进: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口斜放块玻璃片,隔开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实验成功率更高;把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由教材上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

播放关于《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的新闻。 引出二氧化碳

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活动:观看,回忆,思考

〖科学探究〗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从生活中学性质 教师活动:

[课件]:(针对以上事件有两家媒体的报道是这样的:

媒体1: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39人呼吸受困。

媒体2: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39人中毒

[提问]:你认为哪个标题更科学?从中能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课件]: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从已有知识归纳性质

[演示]:打开可乐瓶,冒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反应原理,强调可鉴别二氧化碳。

3.从实验中探究性质

①观察二氧化碳

[课件]:无色,无气味,气体

②倾倒二氧化碳

出示步骤,老师强调要点。

[巡回指导]

[课件]: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

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③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现象总结性质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桌上的二氧化碳,说出相关性质。

熟悉实验步骤和要点,小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

能灭火…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步骤]

[巡回指导]

[课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强调]:“能”溶于水

④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a.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吗?

[演示]:把两朵干燥的紫色小花伸入装有二氧化碳和水的瓶中。

[问题1]可能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花变红,提出你的猜想。

[问题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得出什么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课件]: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花变红

[问题3]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演示]把第

3、4朵紫花分别喷上稀醋酸和稀盐酸。看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与稀醋酸和稀盐酸有相似的性质?

它是碳酸,板书名称、化学式及方程式。

[指导观察]从瓶中取出一朵变红的小花加热,并与另一朵小花比较。

[板书]写出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

1.阅读实验步骤,说出要点,开始实验,记录现象和结论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发生了;没有 3.观看、总结:紫花变红

4.猜想: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

5.学生分别对猜想1和2进行实验设计,并由两位同学分别上台演示验证方法。其他同学观看,在书上记录现象和结论。

6.回答老师问题。观看

7.紫花变红 观看实验

8.加热的小花由红变紫了 易分解…… 教师活动:

二、〖概括整合〗

分类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活动:

三、〖拓展运用〗

[过渡]: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下面我们来深度挖掘课前新闻中的科学知识。

1.事件过程追踪:

下列新闻片段内容,跟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有关?

播放新闻报道的四个剪辑片段

2.事后空气检测

①用什么方法去取一瓶阅览室的空气样品 ?

②怎样用简单方法检验空气样品中是否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 ③二氧化碳泄漏怎样逃生?

四、〖课外延伸〗

要想知道关于CO2的更多,请登陆网站:

观看。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对两个标题做判别,然后回答问题。

说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结论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石蕊:紫→红的假设:

1.H2O

2.CO2

3.新物质→碳酸 H2CO

3CO2 +H2O == H2CO3 H2CO3 == CO2↑ + H2O

【设计意图】

把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类, 仔细观看,回答相关性质。

小组讨论回答

以真实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二氧化碳、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为后面深度挖掘其教育功能做好铺垫。 紧密联系前面新闻,更显自然。

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用知识去判别生活中事物真伪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与生活和旧知识的联系

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 ,突出实验探究是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强调实验步骤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科学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成功率。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学习思想,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紧接溶解性实验,并用学生做实验后的物品,衔接自然,更容易引起学生思考。 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的引导,适当改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突破难点。

推荐第4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5.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能够体会合理猜想的重要性,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在学习中重要性;2.学生学习时逐步建立起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际生活与化学学科密不可分,对学科价值也有新的认识。 2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中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之前在氧气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的错误结论。因此,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石蕊溶液变红的真正原因。 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5.3 第一学时

5.3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引入】

同学们,你们有看过《名侦探柯南》吗? 相信看过的同学一定都被里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时也被柯南以及其他少年侦探团成员的智慧所折服。那我们今天也来当一回侦探,破解一起神秘的案件。

这起案件叫做“杀狗洞事件”,事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播放视频43s】。 【聆听】

从“杀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关注,引出本节课的“主角”——二氧化碳。 活动2【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 【讲述】

为了寻找杀狗凶手,我们先请了几位当地的村民做了笔录,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

通过所给信息,组内讨论,至狗死亡的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 【讲述】

村民A:狗死前,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奇怪的东西,也没有闻到什么奇怪的味道,不知道为什么狗就出事了。 【提问】

从“没有看见什么奇怪的东西,没有闻到什么奇怪的味道”你们可以推测导致狗死亡的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 【回答】

它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讲述】

村民B:狗的死因是呼吸困难。 【提问】

这又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种物质不能供给呼吸,狗窒息身亡。 【讲述】

村民C:狗狗虽然死了,但是人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弯下腰抱狗的时候好像有点气闷和头痛。 【提问】

“弯下腰抱狗的时候有点气闷和头痛”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种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沉在下面。 【讲述】

村民D:对了,侦探先生,还有一件事,进洞调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火把特别容易熄灭。 【提问】

“火把熄灭”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种气体不能燃烧 【追问】 本身呢? 【回答】

也不支持燃烧。 【回应】

没错,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气体能燃烧,点着火把进去该有多可怕。 【讲述】

根据以上的分析,人们推测导致狗死亡的可能是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物质。 【展示】

一瓶二氧化碳。 【提问】

这是实验室中收集到的一瓶二氧化碳。请你们认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试着描述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观察】 【回答】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提问】

怎么通过观察知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 【回答】

集气瓶正放。 【回应】

是的,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的容器在放置的时候都要正放,防止气体逸出。 【过渡】

那有没有可能是我拿反了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 实验一:

点燃一高一矮阶梯状蜡烛,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请同学们观察烧杯中的现象,推测一下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提问】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回答】

蜡烛熄灭。 【追问】

蜡烛熄灭说明什么 【回答】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再追问】

那么两支蜡烛是同时熄灭的吗? 【回答】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回答】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沉在烧杯底部,下面的蜡烛先接触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随着二氧化碳的量慢慢增多,上面的蜡烛也接触到二氧化碳,所以上面的蜡烛随后也熄灭了。 【讲述】

对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之前做的笔录分析,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二氧化碳就是杀狗元凶。 【提问】

但是满足这些性质的气体可能不止二氧化碳一种,我想证明这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开动脑筋,都能用哪些方法来证明? 【回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回应】

对了,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方案一:往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你们观察到什么? 方案二:通过碳酸饮料往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方案三:通过导管往石灰水中吹气 【讲述】

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就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这瓶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它就是杀狗凶手。

在这一反应中,就是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与水的混合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其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所以我们视觉上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你们能根据描述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自主完成)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 H2O 这个反应是二氧化碳的特征反应,常用于检验CO2。 【提问】

好了,通过检验,我们确定了这一瓶无色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它就是杀狗凶手。

那你们现在能来说一说,为什么杀狗洞杀狗却不伤人呢? 【回答】

山洞中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就会沉下来,聚集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高度的二氧化碳层。当人牵着狗走进洞里,二氧化碳层大约淹没到人的膝盖,而处在低处的狗,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了。

从现象到本质,解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实验三:

【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化学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评论 .【过渡】

我们已经了解了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那么我们在研究一种气体的物理性质是,除了从颜色、气味、状态气味方面研究外,还要研究它的溶解性,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看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学生实验】

我给大家一瓶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还有一瓶水。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做一下这个实验? 【提问】 你想怎么做? 【回答】

往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回应】

很好,我们想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 【提问】

那么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要注意的呢?你们想,我一旦打开瓶盖,二氧化碳是不是就扩散到空气中了?所以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回答】

快点倒水。 【回应】

对了,还有最好用盖子稍微掩一下。 【讲述】

好了,水倒进去了,可是好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提问】

好,摇一摇,可是手就直接捏着瓶子摇吗?我们要观察瓶子自然的变化,手要拿在哪里? 【回答】

瓶口。 【回应】

对了,那我们摇一摇看看。 【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 【观察】 塑料瓶变瘪。 【提问】

为什么塑料瓶会变瘪? 【回答】

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塑料瓶变瘪。 【追问】

所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讲述】

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大约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实验四: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评论 .【过渡】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刚刚我们往塑料瓶中加的是水,那么振荡完之后,这里面的液体还是水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瓶中的液体到底是什么。 【讲述】

这里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试剂: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色素,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紫色,所以称为紫色石蕊溶液。 取少量紫色石蕊溶液于试管1中,作为参照。 【设问】

那么我们往塑料瓶中的液体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呢? 取少量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2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观察】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提问】那是什么物质导致石蕊变红呢? 猜想一:水使石蕊变红

猜想二: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猜想三: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使水变红 【提问】

所以我们猜想液体中有一种物质能使石蕊变色。既然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液体中一定存在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水。 【讲述】

可能是水吗?猜想可能是水的同学,你们忘了紫色石蕊溶液中也有水,然而它本身是紫色的,所以变红不是因水而导致。 【提问】

可能是二氧化碳吗?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吗? 【讲述】

其实在常温下,酸性的物质会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而在该反应中,这种酸性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例如,这是一瓶醋酸,它是我们日常调味用的食醋的主要成分。往醋酸(试管3)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变红。所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也是一种酸,叫做碳酸(H2CO3)。 下面让我们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讲述】

其实碳酸你们生活中也接触过,像可乐、雪碧这些饮料,它们在生产的时候是在加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充入其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同时,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把这类饮料称为碳酸饮料。 【提问】

不知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就是碳酸饮料开封后如果没有马上喝完,而是放置了好多天再喝,你们会发现口感不一样了,而且打开瓶盖的时候没有或者极少有气泡冒出,就是说它“没汽了”,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二氧化碳跑走了。 【回应】

这是因为瓶盖一旦打开就没法保证完全密封,所以二氧化碳会逸出,这是原因之一。还有吗? 【回答】

二氧化碳反应掉了。 【回应】

有人说二氧化碳反应掉了,可是原来没开封的时候里面的二氧化碳不也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吗?可是打开没开封的雪碧照样有气啊。 【讲述】

所以另一个原因是,碳酸很不稳定,常温下就会分解,加热可以加快它的分解。 实验五:

将刚才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碳酸溶液倒一半到另一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 【观察】

红色溶液又变回紫色。 【讲述】

之前溶液呈红色是因为有酸存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恢复紫色,说明溶液中没有酸,也就是说碳酸发生了分解:H2CO3 ═══ H2O + CO2↑。这个反应常温下就能进行,加热只是让它进行得更快,所以没必要写加热符号。

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猜想,后假设,进而实验,推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讲授】课堂小结 评论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方面,它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仅是个物理变化的过程,还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化学性质方面,首先,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以前我们只是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学完今天的课,我们能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沉淀,所以我们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不仅可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常温下就可以发生分解,加热可以加快它的分解,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启示】

思考:在进入一个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之前,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该怎么做

先做灯火实验。即将一根燃着的蜡烛放入,如果火焰熄灭或火焰微弱,证明二氧化碳含量较多,人不能进入。 【回顾】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推荐第5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石郭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应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馈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

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氛围中。

(二)、新课设计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上来。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

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回顾:狗为什么不能正常生存?引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强调

二氧化碳灭烛火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接下来,通过复习氧气微溶于水,来引入探究问题,指导学生演示:给集满CO2的塑料软瓶加入少量水,迅速盖紧瓶盖,振荡,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大家能说出CO2的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概括,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并由同学们来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

强调

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学生书写方程式。 CO2 + H2O===H2CO3 H2CO3===CO2 ↑ + H2O 通过复习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来引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

将探究实验得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结论进行总结,由同学们讨论哪些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置:通过小品“打工奇遇”舞台上白雾现象的产生,预设情境,引出下节课的学习方向,二氧化碳与干冰、温室效应等。

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 化学性质: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H2CO3

5、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Ca(OH)2 + CO2 ==== CaCO3 ↓ + H2O

6、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三、课时演练:

1、某同学提出下列“低碳生活”环保建议: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②夏天空调温度调高一度。

③为减少“白色污染”,就地焚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⑤分类回收垃圾。

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用二氧化碳溶液浇灌盐碱地植物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 ) 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3、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碳耗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下列措施中不能缩减碳足迹的是( ) A.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B.植树造林种草 C.使用节能灯泡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以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需求

4、在新刷石灰浆的房间里往往放一个燃烧的炭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烘干墙壁 B.使房间保温

C.消耗房间内的O2,防止墙皮氧化脱落 D.提供CO2,促进墙壁变白变硬

5、

去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为缓解旱情,有些地区使用了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但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因此,有科学家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习得: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

1、不支持燃烧,不可燃烧。空气小,能溶于水。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 “干冰” 碳酸不稳定

H2CO3 == CO2↑+ H2O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 H2O 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从多个信息角度体会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学会的学习元素性质的具体方法,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上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在情感上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学好化学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推荐第6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

泰宁三中陈应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因此确定知识目标为: ①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②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③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 计能力。

③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 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二氧化碳的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实验、展示实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等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教师、学生实验→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归纳→学生小结,达到教学目的。

二、设计理念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三、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让学生认识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 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 通过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 关系。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色、态、味 (2)二氧化碳的密度

(3)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可燃不可助燃 (2)与水反应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3、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视频)《意大利死狗洞之迷》人带着狗进入山洞,走着走着,人没事,狗却死了。传说其中有屠狗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激趣设疑]二氧化碳为什么能杀狗?为什么还会杀人?你想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奇妙的二氧碳。

[提出问题]你见过二氧化碳吗?请说说你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实物展示]展示课前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

[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实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哪个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方案有的可行,有的不好操作,现在来通过老师的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两支燃着的蜡烛熄灭

[演示实验]在收集了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水,然后震荡 [提出问题]瓶子为什么会瘪?你能解释吗? [归纳讲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归纳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质。

[联系实际]你喝过汽水吗?你能解释为什么人喝过汽水后会打嗝? [播放动画]喝汽水后会打嗝的原因。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还具有什么性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将软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滴入石蕊溶液中

[提供信息] 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的溶液呈紫色,在酸性环境下会显现出红色。

[布置任务]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讲解] 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板书:H2O+CO2=H2CO3 师:为什么变红色的花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板书:H2CO3H2O+CO2↑

[联系实际]你现在知道汽水中含有什么吗?能解释人喝过之后为什么会打嗝吗?

[演示实验]请一位学生用吸管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讲解板书] CO2+Ca(OH)2=CaCO3↓+H2O

[播放录像] 二氧化碳及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用途。 [巩固知识]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跟它的什么性质有关?

[创设情境]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用途,是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播放录像] 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危害

[讲解讲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提出问题]你现在能解释死狗洞的奥秘吗? [播放录像]死狗洞屠狗的原因

[组织讨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进入这些场所前应该怎么办? [归纳小结]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火把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火把燃烧不旺或熄灭,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火把燃烧正常,证明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观看、思考]

[学生回答]

[思考、回答] [观察、描述]

[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观察,归纳]二氧化碳密度空气大 [观察,归纳]

[观察,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实验] 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依据现象相互讨论。并说出自已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归纳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 [思考回答]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讨论发言]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降雨等。

[思考回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

[思考回答]做灯火实验

[归纳发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从真实事例视频入手,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从学生切身感受入手,降低学生畏难情绪。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学习用化学知识解答身边的现象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使前后知识联系,达到学生新知,巩固旧知的目的 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及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CO2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2、CO2的化学性质

(1)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2)CO2能与水反应:CO2+H2O=H2CO3;

(3)CO2能与石灰水反应:CO2+ Ca(OH)2=CaCO3 +H2O;

3、CO2对环境的影响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CO2;干冰用于人降雨;CO2灭火等; (2)CO2含量上升造成温室效应。

八、教学小结与反思:

推荐第7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CO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性质和用途,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在实验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分析实验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2 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3 通过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用辨证的观点认识CO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设疑

教具准备 大试管,铁架台,导气管,集气瓶,玻璃片,盛蜡烛的烧杯,木条,火柴,酒精灯,试管夹,玻璃管,可乐(1瓶),塑料瓶(集满CO2) 药品: 紫色石蕊试液,稀盐酸,大理石,蒸馏水,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实验室里采用什么药品制取CO2?实验装置需要那些?如何收集CO2? 二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

(一)赞美二氧化碳的诗

(二)“屠狗妖”之谜

三 讲授新课

(讲解)本节我们来探究CO2的性质 (板书)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接触了CO2那些性质?) 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CO2气体

[演示实验6-3]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检验CO2已经收集满?) 展示收集的CO2,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作记录。 (板书)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分析)由验满实验可得出,CO2性质不同于H2,O2,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那么,CO2能用于灭火吗?

[探究实验6-4]倾倒CO2,熄灭蜡烛

(强调注意观察2支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学会描述现象,并作记录)

(小结)倾倒CO2气体好象倒液体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烧杯里2支蜡烛都熄灭,且是下面先灭,上面后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证明了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体现了它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板书)物理性质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思考)你还能设计方案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吗?

(讲解)CO2常聚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比如山谷,菜窖,枯井,山洞里。 (实物展示)一瓶可乐

(设疑)汽水中含有什么气体?静置时,为什么看不到气泡? 学生答:含有CO2,因为CO2溶于水中了。 (讨论)设计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观察现象:瓶子向内凹陷。

分析得出:CO2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约能溶解1体积CO2,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啤酒等就是利用CO2这一性质。

(思考)可乐,雪碧打开瓶盖时为什么会冒出大量气泡? (解释)打开瓶盖,气压减小,CO2就会从瓶里向外冒。 (过渡)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引导]向稀盐酸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分析。

(讲解)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石蕊是一种植物色素,能在酸性,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补充实验]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内通入CO2气体,然后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分析。

(讲解)CO2水溶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紫色石蕊又遇到酸了吗?

[学生质疑]此实验不能充分说明CO2一定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溶于水的CO2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也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的。 接着做对照实验,在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由于石蕊试液中本身含有水干扰,所以改进实验,见[探究实验6-6]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6-6]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分析实验现象)(1)喷水,只和水接触紫色石蕊不变色,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

原因;

(2)直接放入CO2中,只接触CO2紫色石蕊同样不变色,说明紫色

石蕊变红不是CO2的原因;

(3)而喷水后放入CO2中,紫色石蕊变红了。说明CO2和水反应生

成了酸,即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板书)化学性质2 CO2+H2O===H2CO3 (讲解)雪碧,可乐等常被称为碳酸饮料。

(设疑)如果把变红的溶液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补充实验]碳酸受热分解 现象:红色又变回紫色。

(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H2CO3===CO2↑+H2O

(设疑)可乐中气体成分是什么,怎样检验?

学生发言:打开瓶盖,塞上单孔塞,将导气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 [学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分析)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水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板书)CO2+Ca(OH)2===CaCO3↓+ H2O

(用于检验CO2 )

(联系生活实际)展示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内壁会变白,液面上有一层白膜,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 学生回答: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生成了白色不溶性碳酸钙。 (投影)资料:干冰的应用

(板书)物理性质4 固态叫干冰,易升华。

(过渡)我们知道物质性质决定了物质用途,你根据CO2性质能归纳它有哪些用途? (投影)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过渡)CO2有这么多用途,它是否多多益善呢? (投影)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讲解)CO2本身没有毒性,当它在空气中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可见,CO2不能供给呼吸。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讨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答:应检测,CO2含量是否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投影)灯火实验 (投影)全球变暖图

(讨论)1 什么叫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哪些?

2 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采取措施缓解温室效应?

(小结)由于空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即温室效应。缓解温室效应可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开发新能源。

四 总结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五 巩固练习(投影) 六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七 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密度比空气大。 3 能溶于水。

4 固态叫干冰,易升华。

(二)化学性质

1 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 与石灰水反应。 二 二氧化碳的用途

三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 ( (

推荐第8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表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内蒙古凉城县第三中学:葛海峰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 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 4.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5、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1)、悬疑

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

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知新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

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合作探究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

三、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作业布置

推荐第9篇: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及制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能利用实验仪器制取二氧化碳。

(2)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从现实生活中的小实验入手,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 通过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2、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分组探究、归纳、实验。

四、教学过程

师:演示实验《醋溶鸡蛋壳》(将一个鸡蛋放在醋精里,可以看到鸡蛋不断的上浮、沉底),同学们考虑一下:为什么鸡蛋不沉底呢?

生:醋酸和鸡蛋产生的气体把鸡蛋托起来了。

师:那你们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

生:(可能知道但大多数同学很模糊)。

师: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刚才的这瓶溶液是稀盐酸,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实验室里我们一般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HCl)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师:现在你们的实验桌上已经准备好了实验用品,大家考虑一下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思考回答)实验装置

师: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你能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哪些条件吗?

生:(分组讨论回忆思考总结)发生装置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是否加热。

师:好那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给你们准备好的仪器设计发生装置(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 生:(得出结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实验室制用过氧化氢取氧气一样。

师:那收集装置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生:(分组讨论回忆思考)

( 总结)收集装置主要取决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两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密度大小吗?

师:演示实验(调平天平,分别在两个托盘上放两个相同质量的烧杯,提示学生烧杯中不是空的,里面充满了空气,然后往左盘倒入二氧化碳)。

生:观察实验现象,指针偏左了。

师:同学们考虑一下指针为什么偏左了呢?

生: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师:那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如何呢?大家看我这有一个塑料瓶,里面盛有二氧化碳气体,我往其中倒入1/2体积的水,大家注意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实验。

生:看到瓶子变瘪了,很惊讶。(小声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啊?

生:不能。 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提示:怎样来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了呢?)

生: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生:进行实验,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且制取了两瓶二氧化碳,下面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了。你们知道都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呢?除了这些,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内容。

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本身不能燃烧……

师:演示制取的二氧化碳,让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同时让学生回顾刚才探究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时做的那两个演示实验。

生: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师:看来我们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块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师:提示: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生:完成实验探究 师:总结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师: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是碳酸。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喝汽水的时候,汽水又称碳酸饮料。刚拧开瓶塞的时候,有什么现象呢?

生:会听到嘶嘶的声音,并且产生大量的气泡,这就是二氧化碳。 生:总结出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师:实验探究这两个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师:交流共享:根据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的性质,谈谈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生:各抒己见。

师:播放视频:二氧化碳

师:课后请同学们登陆二氧化碳的相关网站,查取有效信息,就二氧化碳的控制和应用写一篇论文。我坚信通过大家的不断学习,二氧化碳在你们手里将会向对人类更有利的方向快速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

二氧化碳是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气体,它与很多社会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导入,如何寻找好的切入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深入地了解。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搞好了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搞不好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还可能是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科学探究的每一步(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教师都必须认真斟酌,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积极作用。

同时学生知识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好有差,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也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推荐第10篇: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铁岭市昌图县育才实验学校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设计理念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一、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大家再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这种物质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 2 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第11篇:探究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密度探究实验活动设计

探究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物理性质。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加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探究活动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能看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吗?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比如何? 【猜测】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②

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等。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二氧化碳的密度探究实验活动设计

方案一:用天平称量二氧化碳。

方案二:找一米长的轻制杠杆在在等臂位置悬挂相同纸袋。一个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 方案三:吹个大气球放入空气中。

方案四:用打气筒给小气球打气,放入大烧杯中,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方案五:上、下燃着蜡烛中倒入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方案后

【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介绍本组实验设计现象、结论及小组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并提出方案不足之处,经过比较选出可行方案。 方案一:由于天平指针的偏移,后面同学看不清,不明显. 方案二:存在空气的流动,不准确.

方案三:呼出气体中还存在其他物质不明确. 方案四:小气球快速上升,现象明显.

方案五:倾倒时速度太慢,太快实验不易成功都会对二氧化碳密度造成错误判断, 【归纳――总结】

经比较,同学们普遍认为方案四最好,方案五经过改进,在烧杯中加一个漏斗,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设计后的优点:

①现象明显,直观,趣味性强.

②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正确结论效果显著. ③我把方案四和改进后的方案五运用到演示实验中效果明显。 ④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方案,体会到成功感。

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⑥鼓励学生关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反思、批判、探究精神。

第12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漩涡中学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2、学生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二) 过程与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简易气体发生装置、集满二氧化碳的小型塑料瓶、烧杯、有两个阶梯的铁皮架、短蜡烛、细铁丝、火柴、橡皮塞、自制杠杆天平、小纸盒、玻璃导管、酒精灯、集气瓶、试管、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汽水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多媒体课件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实施方案: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教师将事先制的7个学生实验课件逐一展示在大屏幕上,并对照多媒体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七、总结:(播放CAI课件)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

(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八、[阅读]干冰的妙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小结: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 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因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九、课外探究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布置作业结束。 附:达标测试

1、下列实验或现象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A、CO2不支持燃烧

B、在续度不同的地方、海拨越高植物越稀疏 C、海拨越高大气压越小

D、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CO2气体中

2、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A、紫色→红色→紫色 B、紫色→蓝色→紫色 C、紫色→红色→红色 D、红色→紫色→红色

3、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羡慕内壁常有一层白膜,该白膜是(

)形成该物质的反应方程式为: A、CaO B、Ca(OH)2 C、CaCO3 D CaCL2

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 A、生产温室效应 B、产生酸雨 C、严重污染环境 D、破坏臭氧层

5、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中,碳与氧的质量比为3:5,则该气体可能是(

A、CO B、CO2 C、CO2和O2 D、CO和CO2

第13篇: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设计

衡业中学

陈英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

( 3)使学生通过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训练学生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归纳、探究。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跟水的反应、二氧化碳的检验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课件展示。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前两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钙。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取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不讲解新课内容,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学习化学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动脑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收集好CO2气体的集气瓶、阶梯蜡烛、烧杯、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夹、酒精灯、吸管、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石灰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们手中都有一瓶雪碧,用手振荡几下,打开瓶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有一种无色气体,约占空气气体体积的0.03%,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该气体是什么气体? 生:CO2气体。

师:在空气中CO2只占0.03%,自然界中如果没有CO2会怎样? 生:阅读教材图7-9,简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准备探究二氧化碳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解决学生做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用刚制取的二氧化碳,结合大屏幕所给的视频材料,来探究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把结论填在报告上,一会展示给大家。 师:经过我们的探究学习,大家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了了解,请同学们根据你的实验,总结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哪个小组总结?

师:总结的很好,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所以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教师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化。

师:研究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研究CO2的化学性质

生:学生分两大组,第一组做阶梯蜡烛实验,第二组做吹石灰水的实验(教师指导每组学生各自探究的实验内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操作上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和纠正,并让学生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第一组做阶梯蜡烛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第二组做吹石灰水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板书]: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师:让第一组 学生回答阶梯蜡烛实验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生:回答,并由同组学生给以补充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而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师:提出新问题二氧化碳是否有毒,让全体学生阅读教材 P94页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板书]:

1、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能供给呼吸。师:让第二组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现象。

生:回答,并由同组学生给以补充。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教师板书]

2、CO2+Ca(OH)2=CaCO3↓+H2O 师: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个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注意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改变,加热后,溶液颜色又有什么改变。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操做,并观察实验现象的出结论。 生:回答,并由同组学生给以补充。

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碳酸很不稳定,加热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所以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 [教师板书]:

3、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知识点总结,回顾]

本节课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检验。 [课堂练习]见大屏幕 师: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布置两个家庭实验探究题,涉及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 [布置作业]教材第97页

1、

4、6。【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CO2+Ca(OH)2=CaCO3↓+H2O [教学反思]

第14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陶山中学张丽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及如何改变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温室效应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CO2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实验用品】 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充满二氧化碳的透明软塑料瓶一个, 3个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用滤纸制作的紫色石蕊小花4朵(干 燥 的),盛有稀醋酸的喷壶,盛有水的喷壶,澄清的石灰水,一瓶可乐等。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在云南省腾冲县,有一个叫扯雀塘的泉眼,传说即使从它上面飞过的小鸟也会被拉扯进池塘中毒身亡,这也是扯雀塘名称的由来,那么扯雀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导入,并设置悬念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究、认真学习的效果。

二、讲授新课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实验一】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教师演示实验一: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教师演示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及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3)【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水、振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播放干冰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具有三态变化,干冰升华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过渡】师生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知道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们再来看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以前,我们学过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用的是什么试剂,它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

CO2+Ca(OH)2==CaCO3↓+H2O,并说明这一原理可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

(3)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有没有与水发生反应呢?从探究水溶性的瓶中倒出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学生进行猜想可能是①可能是CO2 ②可能是水 ③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根据以上几种猜想进行四个实验:①是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小花,喷洒稀醋酸,观察是否变色。②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小花,喷洒水,观察是否变色。③把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小花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④把喷水后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教师演示碳酸的不稳定性

将变红的紫色石蕊试液进行加热——红色重新变成紫色——碳酸不稳定。

H2CO3= CO2+H2O 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此时大多数学生也会因为实验而兴奋起来。 师生共同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过渡: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多媒体呈现几幅图,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性质的应用。

引导:二氧化碳有那么多的用途,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用途:

2、危害人体健康

多媒体出示,二氧化碳的体积对人的影响的表格。解释扯雀塘是怎么回事?

3、温室效应

(三)学以致用(用幻灯片出示)

(1)拓展与应用,咱们打开汽水,里面会冒出一些气体,这些气体是什么。请大家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为了使室内墙壁上抹的石灰浆快点干燥,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一个炭火盆,这里有什么道理?为什么刚放入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得更潮湿了?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问题。

(3)某晚报曾以《半个西瓜三条命》为题报道了某农村发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没有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过的菜窖,半个多小时没有见该男孩回家,父母又先后进入菜窖查看,结果无一生还。

(四)布置作业

你了解“温室效应”吗?通过书籍、媒体、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资料。保护生存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

【板书设计】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色态味: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溶解性:能溶于水

4、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CO2 +H2O=H2CO3 H2CO3 = H2O + CO2↑

3、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O2 + Ca(OH)2=CaCO3↓+H2O 白色沉淀

三、二氧化碳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1、用途:灭火、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碳酸饮料等

2、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

第15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魔术——可乐喷泉

【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当堂练习、布置作业

第16篇: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体验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从而体会到学习化学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2、逐步确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CO2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与水的反应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

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个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板书】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将已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提问】通过观察,你可得出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完成实验后补充的内容)加压降温形成白色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能升华。

【实验一】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铁皮架,架上固定两只点燃的蜡烛,通过喇叭形纸筒将一瓶二氧化碳向烧杯中倾倒。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板书】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实验二】(1)往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里注入约1/3瓶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塑料瓶变瘪。

(2)将瓶内液体倒数毫升至试管中,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再将上述试管加热,又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有气泡放出,溶液变成紫色。 【分析】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有气体逸出(CO2),红色溶液又恢复成紫色。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板书】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实验三】取一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通过较长玻璃管往石灰水里吹气,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实验,完成实验三现象的描述。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板书】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O2+Ca(0H)2=CaCO3↓+H2O(检验CO2)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呢?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对应)

1、人工降雨

2、灭火

3、制碳酸饮料

4、化工产品 【回应课前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学生回答】井下烧火照明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一直存在井底,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造成悲剧。

【讲述】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学习化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O2+Ca(0H)2=CaCO3↓+H2O(检验CO2)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人工降雨

2、灭火

3、制碳酸饮料

4、化工产品

第17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青冈县永丰镇中学校 冯秀云

一、学习目标:

1、记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学完今天的这节课,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就解开谜团了!

三、学习研讨:

1、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碳只是简单的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3、为什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蜡烛的熄灭情况 该现象说明了 实验2:石蕊是一种色素,与不同性质的物质发生反应时,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现象 , ,

, 。 分析实验:

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2、干燥纸花接触水和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实验3: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该现象说明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小结: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五、精讲点拨:

例题:家里的热水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除去这层水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 )

A.用刀刮法 B.加入适量硫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 C.加热 D.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

点拨: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溶于水,附在水壶内壁,用水冲不去,但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可溶于水的CaCl2,然后再用水冲洗就除去了。

六、达标测试:

1、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 ) A.将燃烧的木条放入气体中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3、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灭火 B.制干冰 C.制化肥 D.温室肥料

七、布置作业:

1、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2、将盛满二氧化碳的大试管倒插在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的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 ;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置换反应: ; (3)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 (4)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

第18篇: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新街中学 蒋益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教师】二氧化碳的制取我们已经学习过,使用的药品是? 【学生】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教师】哪位同学上黑板上来写一下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上黑板书写

【教师】能不能把碳酸钙换成碳酸钠、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呢?

【学生】 长颈漏斗 锥形瓶 导气管 集气瓶 橡皮塞 胶管 火柴 【教师】⑴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⑵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学生】⑴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⑵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⑶将燃着的火着的火柴置于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证明瓶内充满二氧化碳。

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小组内同学经过讨论后组装仪器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教师总结,讲解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我们在用这个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把它改进一下,然后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学生】可以把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

【教师】还有一种反应装置,它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教师讲解这个装置的优点。

第19篇: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3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已有过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1.CO2与水的反应。2.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小狗进入山洞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后来人们发现此山洞中聚集着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1.为什么小狗先死而人后死?

2.这则故事涉及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活动1〕 方案及步骤:

实验一:观察CO2的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二:如右图,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硬纸板将两支蜡烛隔在一边,将CO2气体从另一边慢慢倒入容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三:如右图,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注:闻气味的方法:打开瓶塞(盖),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现象及结论:

实验一: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二

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三

现象:塑料瓶变瘪。 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活动2〕 方案及步骤

实验四:将吸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试管底部吹气,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五:

1.向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一中滴加稀醋酸,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2.将吸管伸入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二底部吹气,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3.在酒精灯上对试管二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注:1.石蕊溶液呈紫色,实验室中常称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

3.对试管加热时,试管夹距试管口1/3处,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试管口不可对人,加热前要预热。 现象及结论: 实验四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物质。 实验五

试管一:石蕊试液变红色

试管二: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加热变色后的试管二:溶液重新变为紫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的

酸性物质不稳定,发生了分解。

二、CO2的化学性质

1.CO2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 CaCO3↓+ H2O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常用该原理检验CO2 4.CO2与水的反应 CO2+H2O== H2CO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5.CO2与碳的反应

高温

CO2+C==2CO 小结: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3.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 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4.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和水 。 CO2+ Ca(OH)2= CaCO3↓+ H2O 5.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高温

CO2+C==2CO 揭秘屠狗洞?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是否可以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吗?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信息,正确的是( ) 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 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④紫色石蕊溶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的气体。为区别下列三组气体,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的编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1)区别氧气和氮气选________。 (2)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 (3)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

三、CO2的用途

1.灭火

2.固体CO2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做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3.作化工原料,如制取化肥、汽水等

4.CO2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棚里作气体肥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温室有两个特点:一是温度较室外高,二是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 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五、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拓展训练

1.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2.向含有氢氧化钙7.4 g的石灰水里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能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第20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

⑵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⑷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⒉过程与方法

⑴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验证信息。

⑵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并有意识的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仅为0.03%,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二氧化碳会怎样呢?展示图片“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

[设计意图]在自然课和生物课里学到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二氧化碳对自然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愿望。

[学生活动]看图,简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清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二氧化碳灭火、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肥料、碳酸饮料等。

[设计意图]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为学习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制造悬念。

1、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现象

[师生互动]完成实验6-3,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6-4,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总结获取的信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也能说明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思考问题]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呢?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6-5。

[学生活动] 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②通过实验6-

3、6-

4、6-5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教师活动]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喷上实验6-5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

[师生互动]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让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呢?

[教师活动]另取两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稀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

[问题情景] 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也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对此你有哪些猜想呢?

[汇总猜测]水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含有酸;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含有酸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能生成酸„„

[教师活动]请大家针对自己的观点,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几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或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水、紫色石蕊试液、胶头滴管等。

[师生活动]设计方案: ①向装有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②向装有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通入纯净水;师生共同完成上述实验。

[学生活动]分析每个实验的条件,得出结论:①纯净的水和干燥的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②二氧化碳和水常温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学生也可以针对一定的问题,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展开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教师活动]将变成红色的小花小心的加热。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思考原因。(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红色的石蕊试纸又变成紫色。)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

[师生活动]取少量澄清石灰水,请学生向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教师活动]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指出该反应是鉴定二氧化碳的重要反应。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5-116页。

5、课后小结

三、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设计探究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操作和探究设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⒈怎样调动学生更主动的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分析和解决问题。⒉在设计实验时,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设计方案更有创意,应成为教学的努力方向。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