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c语言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2 08:32: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言宗教教学设计

第二节 世界三大宗教

山观中学 张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②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② 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

①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抵制邪教,倡导人类和平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②教育学生在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或者在参观、旅游宗教圣地的时候,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① 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② 爱国情感

三、教学思路:

因为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人类文化的财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宗教内容,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和查找宗教资料,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选用了大量的图片,更加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视剧《西游记》,许多学生百看不厌。剧中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历尽磨难,最后终于取回真经,其中主要反映的是哪种宗教?除了这种宗教外,你还知道世界上的哪些宗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有关知识。

这三大宗教,信徒众多,分布面广。据统计,其中基督教徒最多,人数达20亿,伊斯兰教近12亿,佛教人数近4亿。三大宗教分布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那么宗教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就希望有一种比人更有力量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神”;同样,人们生活在阶级社会中,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受苦人民,盼望自由,幻想能有一位救世主来拯救他们,这救世主也是人们心中的“神”。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前查找的资料准备好,下面的学习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二)活动过程: 全班分成三个代表队,即基督教代表队、伊斯兰教代表队、佛教代表队(每队轮流答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每题只有两次答题机会,第三次给其他组的同学抢答,答对加分)。

第一轮:

1. 基督教代表队:介绍基督教的发源地,创始人,主要分布地区。 2. 伊斯兰教代表队:介绍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创始人,主要分布地区。 3. 佛教代表队:介绍佛教的发源地,创始人,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轮

1. 看两组图片,第一组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色?说出第二组图片的名称,分别在哪个国家? 第一组

第二组

2. 看图片,图中的三组人物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3. 请各代表队展示各宗教的标志性物品?并说出各宗教活动的时间 第三轮:

1. 基督教代表队答题:

① 十字架为什么成为基督教的标志?

② 我们为什么常把星期日称为“礼拜天”?

③ 基督教徒祈祷完毕后会做什么动作?口念什么? ④ 看图片,这些国家的国旗为什么都有“十”字?它们分别为哪些国家的国旗?

⑤ 看到这一可爱的形象,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圣诞节快到了,圣诞是哪种宗教的盛大节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风俗。并表演一个圣诞节有关的节目。

2. 伊斯兰教代表队答题:

① 伊斯兰教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② 穆斯林一生中最崇高的愿望是什么?“哈吉”指什么? ③ 伊斯兰教有哪些饮食禁忌?我们可不可以在夏天穿着短衣短裤进入清真寺参观?为什么?

④ 给大家介绍一下伊斯兰教的斋月及开斋节

⑤ 看图片:这些国家的国旗上为什么都有新月和星星?

3. 佛教代表队答题:

① 僧尼的饮食、服饰有什么特点?

② 现在东南亚的缅甸、泰国等国家的人民多信奉什么教?印度人多信奉什么教? ③ 请说出佛教认为谁主宰着世间的一切?你能 说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认为是谁主宰着世间的一切吗? ④ 说出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⑤ 说出我市任一宗教建筑,你周围信仰宗教的人多吗?请表演一下僧尼诵经的样子 第四轮:抢答题

1.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哪种宗教?

2.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被称为什么教?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什么?

3. 我国的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奉什么教?我国的藏族和蒙古族多信奉什么教?

五、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比赛就暂告一个段落,这节课大家表现的很好,还有些同学准备好的节目,没来的及表演,这没关系,如果大家感兴趣,下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好吗?

我想再说明一点,科学发展到现在,还有人信仰宗教,一是宗教有教人为善的进步方面,许多人崇尚善良;二是有些人还是不太理解现实或对现实失去信心,仍然把精神和希望寄托在宗教上。我们不能反对人们对善良的追求,因此,我们的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要保护宗教,我们对待教徒不能采取歧视、反对的做法。现在很多人是相信科学的无神论者。要指出的是,有些伪教徒以信教作为善良的招牌,招摇撞骗,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或敛财的目的。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一定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反对有些人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抵制邪教,倡导人类和平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特别要提醒同学们,在参观游览各种宗教圣地时, 或者参加宗教活动时要有环保意识。除了你的足迹,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都别带走!

现在,我们来看看各代表队的得分情况。 宣布获胜队。本课结束。

六、教学反思

优点:本课堂采用了比赛的形式。这种形式很受初中生欢迎,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有的图片不够清楚,还有在讲到我过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信奉宗教的人越来越多了,当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具体有哪些问题应该让学生讨论后,让学生说效果会更好,

推荐第2篇:《谈语言》教学设计

《谈语言》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2、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3、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4、学习生字:

时髦(máo)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wéi) 娓(wěi) 斟酌(zhēn zhuó) ......以讹传讹(é) 装饰(shì) 勉强(miǎn qiǎng) 违背(wéi)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问 ,课文脉络清晰,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①、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②、第

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③、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①、第

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②、第

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③、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④、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⑤、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一些语言规范运用的例子,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观点,并指出书面语的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约定俗成”不见得就是准确的、全面的。人们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约定俗成的,但有些时候它就不正确,如观看魔术表演。因此,遇上问题应开动自己的大脑,运用智慧去辨别真伪。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二、细读品味:

1、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2、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第

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3、第三部分:作者在第

6、7自然段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谈到自己的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进而强调书面语是应该规范化的。第

8、9两个段落举了两个例证,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两个事例一个是违背事理,一个是望文生义,但共同的结果是造成语言的混乱。第10自然段谈了“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作者的论述准确又全面。第11自然段提出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最后一段提出“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了标准也会发展”,这说明作者议论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观点。

三、品味语言: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掌握好语言的重要性。

2、“许多写文章的人…… 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排比,突出某些人写文章过于修饰的情状。双引号在此表示强调和有特定的含义。

3、“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设问,强调写作不能脱离口语,话怎么说就怎么写。

四、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五、教师小结: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精彩的口语。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用精彩的口语表达出来,因此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就应多向父母、兄弟姐妹学习精彩的口语。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0、谈语言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推荐第3篇:语言得体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语言表达得体”教学设计

5702中学

邓西谋

教学目标:

1、解读考纲,明确考查方向.

2、解析习题,总结语言表达得体的一般方法.

3、活学活用,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得体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语言体的解答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综合运用与能力提升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真题体验,解读考纲

1、检查预习,明确考纲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明确:(1)、得体的涵义

(2)、考查内容:语言综合运用

(3)、考查形式:客观选择题

主观表达题

二、自主学习,体会理解语言表达的得体。

1、学生做习题,体会语言表达的得体。

2、同桌交流,明确答案。

3、教师适时点拨解题思路。

4、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三、合作探究,总结解题方法。

结合高考真题和自主学习题学生思考讨论:

怎样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语言得体

适应场合

巧妙用语

看准对象

掌握分寸 明确目的

有的放矢

把握语体

用语准确 分清谦敬

表达合理

四、巩固练习,提升能力。(习题见课堂学习案)

五、拓展延伸,综合运用。

(习题见课堂学习案)

六、课堂小结及作业。(课堂学习案习题)

公开课学习案

“语言表达得体”学习案

5702中学

邓西谋

2014.10.14

课前预习、

1、(安徽卷).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5分)

宛风: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2、(湖北卷)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 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 ③不超过20字。(4分)

3、(福建)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文学社

戏剧社

摄影小组 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

1、根据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面文段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自从我国新疆巴楚加师间地区和云南大姚地区发生震灾以来,我市各界对灾区人民生活甚是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包括实物折款)累计已逾百万圆之巨。(广播稿)

B9月14日,该犯与两个哥们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布告) C梅:落叶乔木,品种繁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后黄色,都可以吃,味酸。

D我校教室一共八间,有五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微浅,朝不虑夕 ,迫切需要教委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建为盼。(某

校给教委的报告)

2、下列句子画线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3、(2011•宁夏银川一中月考)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4、(2014.海南五校联考)在2013年,“开心农场”“种菜”等网上时尚大行其道,有无数网友一夜之间变成“种菜人”或者“偷菜人”,从中小学生到大叔大妈,“种菜”者和“偷菜”者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让人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此,请你对以下两种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每条不少于20字) 沉迷于游戏 以游戏为乐

5、下雨天,一个妇人带着她的狗上了公共汽车,那条狗又湿又脏,那位妇人对售票员说:“我愿替它买票,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行吗?”售票员回答:”

6、白洛克太太一直在担心开着豪华轿车去赌博的丈夫(嗜赌如命、逢赌必输)。于是问丈夫的好友。“请问,你知道我丈夫是赢了还是输了?”朋友回答道:“

。”

7、根据具体情景,按照要求分别拟出让人们关闭手机的告示。

⑴.发言者台上讲,手机下面响。很好的会场气氛,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破坏了。(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地表达) ⑵.在加油站和燃气库,手机信号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使灾害从天而降。(要求:表达既要委婉,又要有警示作用)

8、假如你获得全国中学生“圣陶杯”作文比赛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

请你根据不同要求,作出表示谦虚、上进的回答。 (1) 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日常口语体: (2) 庄重、严肃的正规口语体: (3) 含蓄、富有文采的口语体:

9、现在要在某交通事故多发区竖一块警示牌,请从以下角度为这块警示牌拟写一句话,要求语言简练,表意清楚。(1)从直接警示的角度

答: (2)从委婉警示的角度

答: (3)从幽默警示的角度

答:

推荐第4篇:语言礼仪教学设计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案——语言的礼仪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3、知道向别人问候,打招呼要分场合,根据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问候语及问候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愿意学习并正确使用问候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不同的人相遇、相处,比如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老师、同学等等。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就是我们的礼仪小使者---小美,让我们去了解了解小美的生活吧!(课件出示——说话礼仪)

二、学习礼貌用语

过渡:风和鸟说的话,可真美!同学们,你们还听过什么说话?(生发言,模仿雷声、雨声,老虎、公鸡等动物的叫声。)无论是风雨,还是鸟兽都说它们自己的话。那么,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应该说什么话呢?你听!(播放配乐范读的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听后知道了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中国人共同的话——普通话。 朗读诗歌:

风有风的话,

鸟有鸟的话,

有的像唱歌,

有的像吵架。

说话不能猜谜语,

大家都说普通话。

1.早上,小美刚起床,就看见妈妈已经做好了饭菜,她看到妈妈会说:妈妈,早上好!(小美回答)

如果是你,你会说什么?(对学生说的进行鼓励)

2.出门时,小美看到邻居奶奶在浇花,小美会说:奶奶,您好! (小美回答)

如果是你,你会说什么?(继续鼓励学生的答案)

3.到了学校门口,小美要和妈妈再见了,她会说:妈妈,再见! (小美回答) 如果是你,你会说什么?(学生再答)

4.到了校园。小美见到了老师,她会说:老师,您好! 如果是你,你会说什么?(学生再答)

5.走到班级门口,她又遇见了同学小红,她会说:小红,你好! 如果是你,你会说什么?(学生再答)

6.原来同学们学到的说话礼仪也很多呀!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想向大家征求一下意见,你能帮助我吗?

出示:

我想请别人帮的忙,应该说什么?平时和老师、同学见面要说什么? 晚上睡觉前对家人要说什么?

和人分别时应该说什么?

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

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

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说什么?

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

三、知道说话要分场合 1.课件出示:

在图书馆大家都在安静的看书,为什么一个小朋友看到同学迎面走来不问候“您好”而是点头微笑?他不是个有礼貌的同学吗?

学生回答

2.小美和同学们都是讲礼仪的好孩子,可是,我们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用嘴巴来打招呼说话的。打招呼的方法其实有:

A鞠躬 B点头微笑 C招招手。

D面带微笑静静的看着。

四、情景表演

情境表演一:借粉笔

李老师在上课,发现粉笔没有了。请你去向王老师借粉笔,你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情境表演二:不小心撞到了同学

楼道里,你正在低头想问题,结果撞倒了小明,你该对他说什么呢? 情境表演三:接受别人的帮助后 一天,你在美术课上忘了拿油画棒,这时候你的同桌小文大方地让你用他的,你会怎么说?

五、学习儿歌: 早上早中午好 下午放学说再见

见面主动打招呼 千万不要不理又不睬 做个文明懂事的好少年。

六、老师小结。

说话文明有礼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讲话文明和礼貌待人,这也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融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师生一起喊:“我要做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推荐第5篇:语言描写教学设计

让你的笔尖会说话

执教者:谭自成

执教班级:七(4)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

2、学习写出说话人的身份、神情语态。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过程与方法:

1、培养全体学生的写作兴趣,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培养全体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合作、探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2、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

1、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

2、学习写出说话人的身份、神情语态及性格。【教学难点】

学习写出说话人的身份、神情语态及性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导入新课)

1、言为心声,优美的语言能够将你内心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你,那么,怎样使你笔下的文字更生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语言描写。

2、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翻开教材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句语言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的作用。

3、明白概念:什么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语言描写要注意人物的身份:

1、猜一猜:

一个下雪天,庙里来了四个人,分别是县官、秀才、富翁、流浪汉。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

)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

)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

)接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这时,同在庙里避风雪的(

)听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都是放屁!”

2、小结:什么人说什么话。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

3、请你评一评,是否符合身份:

1、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她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一位佩戴红领巾的少年忙上前扶着老奶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2、四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了班就回家,不准去喝酒打牌……”

(二)语言描写注意人物的性格:

1、感知文段: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羚羊木雕》

2、小结:语言描写要注意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现场说话练习:

弟弟不小心把你心爱的钢笔摔坏了,这时 (1)性格温和的你会说: (2)脾气暴躁的你会说:

(三)语言描写要注意场合与情境

1、写一写:

张三的语文课本不见了。他会怎么说?

课堂上不见了课本:

下课时不见了课本:

在家里不见了课本:

2、小结:什么地方说什么话。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四)语言描写要写清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

1、由上一个环节的示例答案导入并分析要写清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

2、小结:说话不只是说话。

对话描写时,还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来 。

三、读书须用意,下笔才有神 (1)练笔:

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第一周星期五放学了,爸爸和妈妈早已在校门口,…… 温馨提示:

1、抓住人物的身份、年龄。

2、符合说话时的场景。

3、注意神态动作的辅助。

(2)展示学生写作成果,师生共同赏析评价。 (3)出示老师范文,师生共同赏析评价。

推荐第6篇:《C语言》教学设计

《C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而设计的,实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项目实践+技术延伸”的教学理念。

基础知识是指涵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基本技能是指通过实验案例来训练学生的基本项目开发技能,巩固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项目实践是指通过项目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技术延伸则是指涵盖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属于不断更新的动态模块。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精选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题目,实验类型和实验内容,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来予以实现。

二、教学方法

C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本课程主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大连高新园区、软件园区和软件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C程序设计教学的实务性和应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C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多种C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计算机教育和电脑知识与技术上发表。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之一:实行“1+3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1+3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是指针对每一个难懂的问题或概念,都会找三个案例程序。一个是非常易于理解概念的例子;一个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例子;一个是现实当中非常实用的例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难懂的计算机程序,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应用。

方法之二:突出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分不同层次,C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这门课的讲授中,要突出程序设计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分清哪些是C语言所特有的,哪些是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所共有的,这样就可避免讲了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再讲一种,既不深入也不透彻。当日后学生根据专业的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择某种高级语言作为实际操作语言时,学生就具有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能力、扩展的能力,而不是就学C语言而学C语言。但不同的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可以有所差异,但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停留在某种高级语言的介绍,而是要突出讲述程序设计方法,正确地选择算法与数据结构,进行正规的程序设计训练,这样才可深入、透彻的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真谛。

方法之三: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通过实例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放在思路上。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方法之四:采取粗讲和细讲的方法,缓解课程内容多和学时相对少的矛盾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内容范围广,应用要求高。由此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课时的相对减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要缓解课程内容多和学时相对少的矛盾,就是要将“粗讲”和“细讲”结合起来,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学中,前面的几章主要是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等一系列规则性、语言的语法要求很强且很琐碎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一条条给学生讲解这些规则,常常使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所以应该先通过一个简单的C程序实例“细讲”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使学生清楚这些规则在程序中的用途,然后对于这些规则“是什么”就可有代表性的“粗讲”,甚至有些部分可以不讲,让学生边用边学。

方法之五:突出重点,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授课的原则是要让学生先抓重点而后才是细节,重点放在思路、算法、编程构思和程序实现上。语句只是表达工具,讲一些最主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根本不讲,让学生自学,动手上机练,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所学的内容和要实践的东西是一个整体,所以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来学,书上看不懂的在机器上动手试试,往往就弄懂了,因此很多东西完全是可以自学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题编程的实践中探索其中带规律性的认识,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尽量当堂学懂,突出上机训练,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利用计算机这个智力工具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之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满足限定条件的最优算法

1 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用设计程序解决问题时除了认真分析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并设计满足限制条件的算法或选择最优的算法。因此,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的数据结构,深刻理解某些经典算法的原理和时间、空间复杂度,掌握算法设计的一般步骤。

方法之七: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与国内一些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座谈时了解到,中国软件之所以上不去的原因之一就有“习惯问题”。印度十个人编程,会编出一样的东西,而我们十个人编程会有十种风格。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是“顾客”的感受,因为程序的编写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只给我们自己看的,这样才更符合软件规范的要求。鉴于此,在课堂上我们非常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如:强调程序的可读性、规范性;变量必须加注释;程序构思要有说明;学会如何调试程序;尽量使程序优化;还要求对程序的运行结果做正确与否的判断与分析等。

方法之八:强化实践教学模式

对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强调动手实践、上机编程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方式,通过实例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放在思路上,即:在C/C++语言的环境下,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提出算法并编程实现,同时要求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和创新。只有让学生动手,才会有成就感,进而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效果才比较好。因此,我们的基本思想应该是在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动脑更多地上机实践。因为学生只有在编写大量程序之后,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感到运用自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门课和以往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本课程确立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利用课程组教师的优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地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 多媒体教学

《C程序设计》课程在我校是最先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课程之一。本课程组的全体教师早已全部掌握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多媒体课件在实际应用中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网络教学

本课程组较早就开始着手进行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建设,目前网上教学资源已经十分丰富,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看到与C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所有资料。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作答,教师在网上直接批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向教师请教和讨论。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充分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三)实验教学

我们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业务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验证实验和应用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开拓型训练,使学生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创新能力。

在学时安排上,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基本为1:1。本课程设置“验证型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递阶型实践教学模式,验证型实验教学是与理论课同时进行的上机实习;设计型实验是与理论课同时进行的学生自行设计的运用理论学习内容进行实际开发的实验;综合型实验教学是理论课讲授完毕后的集中实训,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对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以强调动手实践、上机编程为切入点,是本门课程的特色。

四、教改举措

(一)精选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计,实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项目实践+技术延伸”的教学理念

根据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精选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题目,突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础知识涵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基本技能则通过实验案例来训练学生的基本项目开发技能,巩固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技术延伸则涵盖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属于不断更新的动态模块。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行“1+3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摒弃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案例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尤其是采用实用、有效的“1+3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即针对每一个难懂的问题或概念,都会找三个案例程序。一个是非常易于理解概念的例子;一个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例子;一个是现实当中非常实用的例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难懂的计算机程序,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作业形式

布置的作业题侧重于应用性,训练学生应用能力。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上,均通过网上进行。

(四)改革实验形式

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自主开发了“C 程序设计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五)改革考试形式

为辅助教师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自主开发了“C 程序设计网络化考试软件”,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六)改革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通过实例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放在思路上。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语言赏析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赏析

绛县城关初中 付薇 教学目标:

1.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找出语言赏析类的试题,并归类。 2.找准语言的赏析角度,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3.帮助学生梳理赏析语言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初步鉴 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一、激情导入:

这些美景真养眼啊,那么,既养眼,又养心的是什么呢?对,是美文!许多文学大师,用生花的妙笔把现实拉回到了书面上,从此,这些美文便定格到了读者的心里,因为在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诗意的人生,更有如诗如画,令我们百品不厌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锦衣,是成就至美华章的血肉,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精美的语言。

语言赏析类试题已经成为一种热门题型,甚至跻身于中考的必考行列,而这类试题恰恰是同学们最头疼的问题,所以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课前准备,搜集了一些中考试题中关于语言赏析类的试题,请同学们说说,哪些问题属于语言赏析类试题?

考点梳理:

老师把这些试题简单做了归类,请同学们来看。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015山西)

2.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16海南)

- 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赏析示例:

1.本句中“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表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2.这几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了哈默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痛心情,充分体现了哈默尔先生的爱国精神。3.“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准确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赏析的非常到位,下面我们就来总结语言赏析的方法,寻规律,找技巧,为即将到来的中考未雨绸缪吧! ◆归纳语言赏析的方法

- 3杏树、梨树争先恐后开花的情态及花朵之多,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桃花的颜色比作火,杏花的颜色比作霞,梨花的颜色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颜色之艳,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③从感官上看,作者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方面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从视觉方面来写,“花里带着甜味”是从味觉方面来写,“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从听觉方面来写。 ④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描写层次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如先写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再写花下的“蜜蜂”“蝴蝶”,最后写遍地的“野花”。

⑤整段文字短句的运用很富有特点。整段文字没有使用长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平易好懂,写出了花的多、艳、甜的特点,这样的句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其它句子是实写,突出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⑦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通过写“蜜蜂”“蝴蝶”从侧面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⑧另外还可以品析文段中几个富有特点的词语,如“赶趟儿”表现花朵多;“闹”写出了蜜蜂在花朵上欢快起舞飞翔的情景,渲染了春意盎然的效果;“散”字形象生动写出了野花繁多的特点。

◆ 多角度赏析《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

1.本段文字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年纪老迈、体态

- 5确,表述流畅,格式完整。

◆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话,抽生读: ◆ 更上一层楼

朱自清先生的《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不必说文中运用修辞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也不必说调动各种感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单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就让人感到朱先生笔下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看到春华,想到秋实——满树的“桃儿、杏儿、李儿”着实让人过足了喜获丰收之瘾,这样的想象不仅拓宽了描绘的视野,更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

它是一曲赞歌,唱出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与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出春的生机与魅力!

这段话总结了同学们刚才对语段的赏析,老师整理成了一篇文章的阅读心得,可以说是一个升级版的语言赏析,这种形式正好可以回答哪类问题呢?

对,2016年的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小题——选文语言带给你哪些有益影响?

◆ 下面也请同学们也来练习一个升级版的语言赏析:

请同学们听读小小说——《桥》,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你喜欢或觉得精彩的词语、句子、片段,听完后选择一种或多种角度进行语言赏析,然后整理成一篇阅读心得。

- 7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练习要求:

快速研读本文,任选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赏析,然后整理成一篇阅读心得。

(生进行写作)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每个字都不应该忽略,每句话都要认真领悟其含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以后面对语言赏析类试题,同学们一定会胸有成竹,用我们今天掌握的方法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让自己的语文成绩更上一层楼!

最后,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 9 -

推荐第8篇:幼儿园语言教学设计

幼儿园语言教学设计

1 猴子捞月亮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戏,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活动流程: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

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2)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老猴子呢?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6、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活动延伸: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神奇的玻璃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白兔战胜大灰狼的办法,知道神奇玻璃的含义。

2、让幼儿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哈哈镜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镜里的不同变化。活动准备: 放大镜一个、凸透镜一个、《神奇的玻璃》挂图,故事磁带。 活动流程:

1、师生谈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玻璃?(幼儿自由讨论) (2)小白兔也有一块神奇的玻璃,你想知道吗?(从而引出故事《神奇的玻璃》)

2、出示《神奇的玻璃》挂图请幼儿欣赏,老师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 (1)小白兔在玩时捡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3)猜想小白兔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3、出示放大镜。

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而感知“玻璃”的神奇之处,知道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然后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利用这块“神奇的玻璃”战胜大灰狼。

4、看图书听故事。

老师播放故事磁带请幼儿边看图画边听故事《神奇的玻璃》,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然后提出问题:

(1)小兔子是利用什么办法吓跑大灰狼的? (2)如果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打败大灰狼?

5、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继续探索“玻璃”的神奇之处:看近的物体时,物体变大,离得远就会变小,而且物体是倒立的。这种“玻璃”就是凸透镜。

(2)组织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讲述:小朋友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镜子,请幼儿讨论;然后交流凸透镜在生活中的用途。

6、师生进行讨论:

小朋友知道了凸透镜的模样和用处,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其他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讨论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平面镜、凹透镜、哈哈镜等。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知道哈哈镜的用处吗?那我们去三楼的哈哈镜那里认识一下它吧,巩固对哈哈镜知识的掌握。

3 醒来后的惊喜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地观察人物动作、神态、表情特征,大胆想象讲述画面内容。

2、体验作品中父亲对儿子默默的爱。活动准备:

1、让家长帮助幼儿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趣事。

2、父亲、儿子的图片各一副

3、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3册的第29页。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分别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师分别出示挂图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提问:

(1)图1 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从哪看出来的?

(2)图2 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3)图3 画面上都有谁?儿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动作时什么样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4)图4 设置悬念

a出示没有背景的第四幅画,请幼儿说说;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儿子,醒来后会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将自己“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同伴听。

b出示有背景的挂图,请幼儿讲述: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儿子心里怎么想?爸爸为什么躲到树后面?

c教师看图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轻手轻脚”,并用动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可以鼓励幼儿做个相亲相爱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与爸爸之间的趣事,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活动延伸:

怎样对父亲表达自己的爱

4 快乐的小公主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给予也是一种快乐。

2、了解让自己快乐的方法,生活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活动准备: 呼啦圈、《快乐的小公主》故事磁带、教学挂图《快乐的小公主》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呼啦圈”引入课题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玩过呼啦圈?玩呼啦圈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想不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我们的好伙伴呢?

2、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会对身体不好,家人和好朋友也会担心,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并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我们身边的人。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听故事《快乐的小公主》,并提出以下问题: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公主住在哪里?她为什么不开心?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啊?

2)小公主后来找到快乐了吗?她是怎么找到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呢?

2、教师再次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听故事《快乐的小公主》,借以加深幼儿的记忆。

3、教师出示挂图《快乐的小公主》,引导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快乐呢?如果自己的小伙伴和家人不开心,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快乐起来呢?

活动延伸: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讨论快乐的方法,帮助自己和他人,让所有人都获得快乐,在快乐中生活。

5 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觉。 2.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

3.通过老公公动作及表情进行故事表演,激发表演兴趣,提高表演能力。

4.学会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活动准备: 图四幅,道具:草帽若干,扁担一根,《猴子学样》的伴奏磁带,树,猴子面具 活动流程: 1.出示猴子面具,它是谁?现在将有一群猴子在树上玩耍,它们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2.出示图一:你看到了什么,老公公在干什么?老公公挑着一担帽子到城里去卖,坐在大树下面睡觉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片二:猴子在树上为什么又蹦又跳,它在干什么?老公公看到了,老公公怎么说,为什么那么急,老公公会对猴子说些什么?猴子有没有把帽子给老公公?

4.出示图三:老公公急得那样后怎么做的,猴子看见了会怎么做?猴子为什么看见老公公这样做它也这样做?老公公开始想办法了,结果如何?

5.出示图四:老公公又想出更好的办法使得帽子得以回返,什么办法呢?

6、通过音乐欣赏故事:将每幅图中的关键词语“抬头、伸手、搔脑袋、扔”贴到相应的画面中。讨论:老爷爷想出的最后一个方法管用吗?

7.看图讲述:鼓励幼儿完整讲述故事内容,并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爷爷?

8.表演故事: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某图片中发生的一件事。用帽子等道具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

活动延伸:将教具放到表演区,供幼儿分角色表演该故事。 5 小桃仁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小桃仁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2、尝试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知道谁帮助了小桃仁,理解小桃仁成长的快乐心情。活动准备:

1、有一定的植物发芽的知识经验。

2、故事磁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引出,幼儿猜出谜底“桃子”。“小朋友,你们吃过桃子吗,桃子吃完剩下什么?小桃仁怎么才能长成一棵小桃树?”引导幼儿讨论。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老师向幼儿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用不同的语气,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并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桃仁最后变成了什么?

3、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体验春风、春雨、太阳光,老桃树对小桃仁的爱以及它们的不同对话。

(1)观察小桃仁,让幼儿萌发对小桃仁的喜爱之情。“突然有一道暖洋洋的亮光从泥土缝里射进来,这亮光是谁?”“太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怎么样?”“太阳光又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光的话,体验太阳光暖洋洋的)“啊,外面多么美,小桃仁又使劲挺了挺身子,出来了,它只觉得眼睛前面一亮,它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美的情景,体会小桃仁的快乐心情。)小桃仁终于见到妈妈(老桃树)了,它的心情怎么样?它会怎么说,妈妈对它说了什么?(体会小桃仁见到妈妈的惊喜及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小桃仁在谁的帮助下变成了小桃树?

(3)它们是怎么帮助小桃仁的,小桃仁的心情是怎样的?小桃仁为什么要使劲挺直身子。

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种植的季节,农民伯伯都是在这个季节进行播种,植物吸收了空气、阳光和水就会大胆的生长,使劲的生长,到了秋季就会收获很多。

4、总结小桃仁发芽生长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进一步让幼儿体会小桃仁是在众人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小桃仁是怎样变成小桃树的?小朋友们又是在谁的爱抚下长大的?(通过小桃仁的长大也能想到别人对自己付出的爱,体会爱与被爱的美好。)

5、幼儿再完整的欣赏故事。并且教师有表情的与幼儿互动的讲述故事,鼓励幼儿尝试将角色对话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来。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春风、春雨、太阳光、桃树妈妈、小桃仁说的话。

三、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绘画小桃仁的生长过程,也可制作成连环画。

6 小狐狸画春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故事中角色的简单对话,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2、懂得做事要认真、勤劳。活动准备:

1、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头饰。

2、教学挂图、故事磁带。活动流程:

1、谈话:春天到了,你发现有什么变化?(院子里的树、草、我们穿的衣服等等)树、小草用发芽的方式迎接春天,你会怎样迎接春天呢?

2、出示挂图: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完整的话把挂图上的内容讲出来,好吗?给你们二分钟的时间,要珍惜时间奥,时间很快就会到了。

3、请几个小朋友讲述观察到的内容。

4、欣赏故事。老师也把这幅图编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要仔细听,老师还有问题要提问啊。老师根据看图讲故事,并提问:

(1) 故事中有哪几种动物?小猴、小熊、小刺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2) 小狐狸迎接春天的方法和朋友有什么不同?

(3) 小狐狸画的春天变成了什么样?小动物们种的树、草、花变成了什么样? (4) 小狐狸为什么要哭呢?朋友们对它说了些什么?

5、再听一遍故事,老师大声讲你们跟着小声讲好吗?在讲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描述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的简单对话。

6、学习使用“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等词语。让幼儿用每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7、请幼儿说说自己最赞成哪些小动物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不能懒惰,只有在春天辛勤的劳动,才能使春天变得美丽。

8、分角色表演故事。

(1) 听故事磁带,让幼儿分组分角色表演(一组一种动物,分四组)

(2) 让幼儿边讲故事边表演。

9、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10、活动延伸:

把头饰放在表演区,让幼儿继续表演故事,教师及时指导。

7 两个黄鹂鸣翠柳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含义,认真观察并用语言表述。

2、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投影仪、幼儿用书第2册、挂图四幅、有关录音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图,用美丽的画面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逐幅画出示,请幼儿试着讲述上面有什么。也可打乱顺序请幼儿理解后排序。) 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节并引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及含义。 (1)“请幼儿想一想这幅画画的是哪首古诗,请会的幼儿朗诵一下” (2)与幼儿一起分析诗的结构:“这首诗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提问“这句诗主要是描写的是什么?”“鸣翠柳”是什么意思?

小结:柳树上长出了翠绿的新叶,两个黄鹂在枝头欢乐的唱歌。 (4)用同样方式让幼儿自由讲述其他三幅图,教师小结引出古诗中的句子,并对较难理解的字进行解释。

二、放录音完整欣赏、朗读古诗《绝句》,充分感受诗的韵律美和和意境美。

三、教师利用课件简单介绍诗人杜甫和写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幼儿创编诗的欲望。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他看到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心情非常激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古诗。以后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到外面旅游时,看到我们祖国的美好山河,也可以试着编首诗。只要不断努力,等你们长大了,也许有名的诗人就会在你们中间出现。

四、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朗诵古诗,表现出诗人的欢快心情!

8我的小手会说话

活动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地想象。

2、引导幼儿看手势创编不同的故事,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幼儿学习各种手语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视频:手语歌曲《祈祷》

活动过程

一、导入“会说话的手”

1、教师做简单的手势,让幼儿知道表达的含义。

小结:不光嘴能说话,手势也能讲话。

2、做生活中常见的手势,知道其表达的含义。

二、手势像什么

1、教师做简单的手势,让幼儿联想像什么。

教师:有的手势能让你联想到一些东西。

现在我做一个手势,你们想一想它像什么,想得越多越好。

2、请个别幼儿做手势,让其余幼儿猜猜是什么。

三、看手势编故事。

手势不仅可以说话,还能讲故事呢!

1、看手势表演故事。

2、幼儿根据手势自由编故事。

3、讲述故事。

四、联系生活,学做手势。

1、联系幼儿看过的手势

(1)还有哪些人只能用手势来说话? (2)你还在哪里见过?为什么要做手语? (激发幼儿关心聋哑人的情感)

2、教师做手语,幼儿学做手语动作。

我也来用手说一句话,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幼儿学做)

五、结束部分

1、欣赏手语歌曲《祈祷》

2、咱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幼儿边看边学做手语动作。

9小白兔和小黑兔

活动目标:

1、观察小兔子的表情、动作,尝试想象小兔子的心理活动以及角色之间的对话。学用响亮的声音讲述画面的内容。

2、体验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故事画面、小兔头饰、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1):小白兔看见萝卜了

师:今天天气真好,谁来了?小白兔会到哪里去? 幼:拔萝卜、摘树叶、出去玩。

师:小白兔看到萝卜会怎么做呢? 幼:让萝卜滚动起来,把萝卜拖、搬、抬回家,请人把萝卜运回去„„

二、观察画面(2):小白兔拔萝卜

师:小白兔心里在想什么?(出示云记号,幼儿讲述)这个记号是小白兔脑子里想的东西,叫云记号。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一起做拔萝卜动作)。还是没有拔出来,小白兔怎么样? 幼:他汗流浃背了。

师:汗流浃背这个词语真好听,大家学一学。

师:大萝卜拔不出来小白兔不能吃了,怎么办? 幼:大卡车来运上去,找好朋友帮忙,请驾驶员帮忙,就拔小萝卜来吃。

师:这时小白兔又想到了谁?云记号里是什么? 幼:遇到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老师戴头饰和幼儿一起表演。

三、观察画面(3):小黑兔送小白兔回家

师:小黑兔看见好朋友哭了,小黑兔会怎么帮好朋友呢? 幼: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别怕,我来帮助你,我们一起回家吧!(把耳朵捂住就可以。)

四、游戏体验

两个人抱一抱,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模拟和好朋友到草地上玩,三个、四个手拉手,变成好朋友了。

附故事 小白兔和小黑兔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只大萝卜。小白兔高兴极了,心想:我要和好朋友小黑兔一起吃。

可是萝卜太大了,小白兔拔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还是没能拔出来。怎么办呢?小白兔想去找小黑兔帮忙。

来到小黑兔的家,小白兔对小黑兔说:“小黑兔,我发现了一只大萝卜,你和我一起去拔萝卜好吗?”小黑兔说:“好的,好的。”

两个好朋友一起用力拔萝卜,“嗨哟——嗨哟——”萝卜终于拔出来了。小白兔和小黑兔高兴地抬起萝卜准备回家。

这时,“轰隆隆——”打雷了。小白兔害怕得哭了起来。小黑兔就对小白兔说:“不要怕,不要怕,我会保护你的。”

小白兔不哭了,他对小黑兔说:“谢谢你,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太阳出来了,两个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回家吃萝卜了。

10圆

活动目标:

1、初步阅读绘本,了解不同数量的圆可以变成馅饼、雪娃娃、猫头鹰、火车、糖葫芦等物品。

2、通过教师提问和观察,尝试将环境中圆形的物品用绘本的句式进行仿编。

3、体验“圆形物体变变变\"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一些圆形的物体,会唱“拉个圆圈走走”的歌。

2、物质准备:创设环境,有意识地在教室里摆放一些圆形的东西。

3、绘本《圆》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封面,引起阅读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看看封面上的图形,你认识吗?这本绘本的名字叫《圆》。这么多的圆形宝宝,今天要来给小朋友变魔术呢?它们会变成什么好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引导幼儿观看PPT,阅读故事,初步欣赏故事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集体欣赏PPT。(1—3个圆的内容) 提问:“一个圆,孤零零\",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圆,来做伴”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 “三个圆,正正好”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三个圆藏在哪?(猫头鹰和小老鼠)

2、幼儿自主阅读绘本4—5个圆的内容。

提问:“接下来会是几个圆?又会变成什么好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绘本,从猫头鹰的地方往后看”。

“四个圆,排成排”它会变成什么呢?还像什么呢?圆藏在哪?(火车车轮) “五个圆,连成串”它会变成什么呢?还像什么呢?

三、师生边完整欣赏PPT边讲述绘本,进一步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这本绘本好看吗?我们再来看一遍,一起讲讲吧。

四、接龙游戏,学习分角色阅读绘本

集体观看PPT,第一次教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

师:小朋友真聪明,能和老师一起讲故事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接龙游戏,我说前面的“一个圆,孤零零”。宝宝说后面的“好像一个大馅饼”。看谁说得好?

五、寻找教室中的圆形物品

1、在教室内寻找圆形物。

师:我们教室里也藏着许多圆形宝宝,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呢?快把它们找出来吧。

2、把找到的圆形物用绘本的句式念出来。

师:一个圆,孤零零,好像一个大皮球。两个圆来做伴,变成一个望远镜„„

六、教师指相应的物品,进行填充式创编绘本

师:宝宝们真棒!找到了很多圆形的东西,说得也很好,现在张老师来把你们找到的圆形宝宝编到故事里,就会变成一个新的绘本故事。

教师一边念一边指向创编的物品“一个圆,孤零零”好像一个(引导幼儿填词:大皮球,两个圆来做伴好像一副望远镜等等)。

七、游戏“拉个圆圈走走”

1、师:今天圆形宝宝玩得真高兴,我们也来玩个“拉个圆圈走走\"的游戏吧。

2、游戏延伸:用创编的句式进行游戏。

“拉个圆圈走走,拉个圆圈走走,走走走走,变成一个大皮球”。(变成一条毛毛虫、望远镜等等)。

11说动词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说动词,并围绕动词进行发散思维。

2、学习动词玩、拍、抱、踢、打。

活动准备 教玩具:布娃娃、积木、皮球等等。

活动过程

一、动词“抱”

1、做一个抱的动作 提问:老师在干什么?老师还可以抱什么呢?

2、出示布娃娃、球、被子、积木等

启发幼儿说出与抱相关的动词词组。

3、不出示任何实物引导幼儿依靠想象围绕“抱”进行发散思维。

二、动词“打”

1、做一个打的动作

提问:教师在打什么?老师还可以打什么呢?

2、出示毛衣、电话、针、羽毛球拍等

启发幼儿说出与打相关的动词词组。

3、不出示实物

引导幼儿围绕“打”字进行发散思维。

以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

三、动词“踢”

四、动词“拍”

五、动词“玩”

六、结束

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吧! 把准备的玩具放到草地上,去玩一玩、拍一拍、抱一抱、踢一踢、打一打。

12绿色的世界

设计意图

为了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我选择了《绿色的世界》这首儿童诗来让幼儿欣赏、学习。这首小诗清新优美,作者用别出心裁的构思,向幼儿展示绿色世界的画面,拓宽幼儿的视野,启迪幼儿的想象。本次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游戏、艺术创作等教学形式,让幼儿选择不同颜色的眼镜感知色彩的变化,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活动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趣味性。 2.尝试仿照诗歌结构进行简单创编。 3.能大胆想象和表述。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画框,小图卡,红、黄、蓝、绿胶片(幼儿人数的2倍~3倍)。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了解诗歌内容

1.师:今天有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她是谁?(播放课件,卡通人物妞妞向小朋友打招呼)我们也和妞妞打个招呼吧。

2.师:妞妞要和我们一起去一个漂亮的地方,那里有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吧。

3.先后出示云朵、小鸟、房子、小桥。

(1)这是美丽的什么?让我们的云朵飘起来吧。 (2)小鸟是怎么飞的?我们一起飞吧。(3)房子是什么样的?大家来做做看。(4)用动作怎样表现弯弯的小桥? 4.(出示全景图)师:云朵飘呀飘,小鸟飞呀飞,可爱的房子,弯弯的小桥,真漂亮!

二、思考倾听,学习朗诵诗歌

1.师:可是妞妞说,她看到的东西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点击课件,加上绿色背景)哪儿不一样呢?绿色的世界里有什么?(说出诗歌的前半部分) 2.师:为什么妞妞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如果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会发生什么变化?(说出诗歌的后半部分) 3.师:把妞妞看到的绿色世界说出来就是一首很好听的诗歌。(幼儿看图听配乐朗诵) 4.师:我们一起把这首好听的诗歌念一遍。(幼儿边看画面演示边念诗歌)

三、经验迁移,尝试仿编诗歌

1.师:这儿还有许多漂亮的眼镜,有哪些颜色?如果戴上它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呢?请一位小朋友来选一副自己喜欢的眼镜。(点击某种颜色的眼镜,画面上就会覆盖该种颜色。) 2.根据幼儿选择的颜色,一起改编诗歌。

3.再请一位小朋友选择一副不同的眼镜试试,独立仿编诗歌。

四、艺术创作,创编诗歌

1.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画框,你们可以在上面拼出一幅漂亮的图画,再给它戴上一副好看的眼镜,变成红色或其他颜色的世界,然后看着你的画儿说出好听的诗歌。

2.幼儿操作,先完成的幼儿在座位上尝试创编诗歌。

3幼儿都完成后,请1名~2名幼儿把自己创编的诗歌说给大家听。 4.让幼儿换一副眼镜继续创编,并把诗歌说给教师听。

(教学策略:小班幼儿的言语行为都与情境相联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直觉行动性,要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我们设计了让幼儿边操作边创编这一符合幼儿语言学习规律的环节。为了提高材料的有效性,我们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由幼儿自主拼贴黑白简笔画图卡,用彩色透明胶片当眼镜覆盖图卡,再看图创编的方法。孩子们边做边说,有的自言自语,有的与同伴耳语,有的说给教师听,活动气氛异常活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附诗歌

绿色的世界

绿色的云朵, 绿色的小鸟, 绿色的房子, 绿色的小桥, 这儿一片绿, 那儿一片绿, 到处都是绿绿绿。

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 绿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

13我不怕冷

一.目标: 1.在说说、动动、玩玩中初步了解感受锻炼, 可以使自己不怕冷,激发幼儿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及不怕冷的勇气。

2.引导幼儿乐意开口说话及尝试用较清楚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准备: 穿上许许多多衣服的娃娃一个,运动器材若干

三.设计思路: 由于天气寒冷,所以幼儿不来园或来园不爱锻炼的现象很严重,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幼儿说说帮助兰兰不怕冷到自己实践体会玩玩中了解体育锻炼可以不怕冷。

四.重点难点: 理解体育锻炼可以不怕冷。

五.流程: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 (一) 情景感知

1.出示一个穿着许许多多衣服的娃娃“兰兰”一个,引导幼儿说说

提问:1.谁原意问问他为什么穿这么多衣服? 2.兰兰为什么会穿这么多衣服呢? 3.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不怕冷?(引导幼儿了解体育锻炼可以让自己不怕冷) 4.幼儿说出哪项活动,就让幼儿一起做做、动动。 (二).体验理解

1.兰兰不知道怎样运动,也不知道体育锻炼会不会真的可以使自己不怕冷。(带领幼儿自选运动器材玩玩) 随机提问: (1).你在玩什么? (2).你还冷吗? 2.幼儿摸摸幼儿的小手,小脸,请幼儿互相摸摸,感受暖呼呼的。 3.听“呼-------”北风爷爷吹来了,现在你们还怕不怕冷,我们一起对北风爷爷说“北风爷爷,我不怕冷”

14小兔的玩具店

活动目标:

1、能尝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玩具进行分类。

2、知道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初步接触分类的概念。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兔的玩具店》

2、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引起兴趣

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让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

二、听一听,欣赏故事

1、我们小朋友也都非常喜欢玩具,小兔刚开了一个玩具店,里面有很多不一样好玩的玩具,教师点击PPT故事欣赏,播放故事《小兔的玩具店》

2、幼儿讨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小兔?

3、教师小结:我们把这些玩具都分开来,这样找起来就会方便很多了。

三、想一想、尝试分类

1、教师:我们再想一想,要把小兔的玩具店里的东西按照不同的类型分开,我们可以怎么分。

2、幼儿自由发言、讨论。

3、教师:老师这儿也有很多玩具,我请小朋友们来分一分。

四、做一做,复习巩固

1、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戏,请幼儿将不同种类的玩具按颜色、形状、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2、教师:现在,小兔的玩具店里可整齐了,不同的玩具都在不同的货架上,一找就能找到。小朋友们,我们也回家去试试看,把玩具分分类。

15来自夏天的故事

活动前言: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校里也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小朋友们过六一,通过此活动不仅仅可以增添六一的气氛,还可以使小朋友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同时也更加深了对夏天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学会念儿歌,掌握正确发音。

2、了解夏天的一般常识。

3、了解小动物和与它们相关的食物。

活动准备:

1、蛋糕,块数与幼儿一样多。

2、小猴、小猫、小兔、小鸡等小动物卡片,小草、肉骨头等动物食品卡 片(每组幼儿一套)

3、其他动物和动物喜欢吃的食品头饰,个数与幼儿扮演的小动物数量一样多。

活动过程:

1、教师将活动区布置成“小猴的家”,教师扮演小猴,对小朋友们说:“哈!夏天到了,我喜欢过夏天,因为我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看到美丽的彩虹;我还可以玩水,天天洗澡,最重要的是因为我的生日在夏天,今天是我的生日,很高兴请到大家来这里为我过生日,我的朋友带来这么丰盛的礼物!”说儿歌,边说儿歌边出示图片。

2、当表演完第一段的时候,请幼儿讨论:“为什么‘小猴见了吱吱叫,这些东西我不要’”?

3、当表演完第二段的时候,请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一次‘小猴乐得哈哈笑’”?

4、请幼儿按照儿歌的提示进行分组表演:当教师说到每一个小动物和食物时,幼儿找出相应的动物食品的图片,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活动延伸:

1、配对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将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东西进行配对,即将小动物和它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起。

2、区域活动: (1)在手工区,请幼儿将儿歌中的食物用橡皮泥的形式表现出来或用绘画涂色的形式。

(2)在娃娃家表演小猴请客。效果分析:在活动中教师把活动区布置成“小猴的家”以“小猴”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感到亲切,轻松自如。这个语言活动巧妙的穿插进夏天的一般常识,与主题相呼应。需要幼儿学习的儿歌,故事性强,教具颜色鲜艳形象使幼儿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小猴请客

小猴来请客,大家来送礼,小兔送青草,小猫送活鱼。小鸡送小虫,小狗送骨头,小猴见了吱吱叫,这些东西我不要。小猴来请客,大家来送礼,小兔送苹果,小猫送香蕉。小鸡送花生,小狗送仙桃,小猴乐得哈哈笑,我请大家吃蛋糕。

16太阳感冒了

目标

1、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知道不能多吃冷饮

准备

1、背景图一幅、太阳、东东、冰激凌活动图片各一张

2、水粉颜料、水粉笔、抹布等

过程

一、谈话引题(阴天)

1、这两天太阳公公都没有出来,它怎么了?

2、太阳公公怎么会生病的?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述故事

2、提问

1)太阳公公究竟是怎么生病的啊? 2)太阳公公病好了以后还敢吃冰激凌吗?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你喜欢吃冰激凌吗?你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给太阳公公打电话

1、太阳公公生病了,你想说句什么话问候他?

2、给太阳公公打电话 附故事《太阳感冒了》

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啊,太阳公公热的的脸通红通红的。它想要是能喝些那冰水该多好啊,或者吃个冰激凌也好啊。小朋友们有都热坏了,东东正和小朋友一起吃冰激凌,太阳公公看见了,好馋啊,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东东看见太阳公公热成这样,就大声的问太阳“太阳公公,你要吃冰激凌吗?”太阳公公点点头,东东大声的对小朋友说“太阳公公要吃冰激凌!”“我家有冰棍!”“我家有冰汽水!”“我去拿棒冰!”小朋友一下子拿来了很多的好东西。太阳公公把嘴巴张大,舌头一卷,冰激凌、冰汽水都跑到了太阳公公的嘴巴里。突然,小朋友听见轰隆隆的声音,“呀,打雷了!”东东抬头一看,原来是太阳公公打了一个喷嚏,“啊嚏”。“哈哈太阳公公感冒了!”“太阳公公吃冰激凌感冒了!”太阳公公难为情的低下了头。

太阳公公只好回家休息去了。它说以后再也不能一下子吃那么多的冷饮了。

17静夜思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 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

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

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推荐第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忙着搬家的蚂蚁、编队南飞的大雁、神奇的“三叶虫”化石——无不是大自然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执教了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选取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本篇课文是主题为“观察与发现”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带领学生从课堂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之中,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体裁为诗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小诗,共有九小节:第一小节讲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至八小节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预示着天气变化;蝌蚪游动、大雁南飞昭示着季节更替;大树的年轮、鱼鳞上的圆圈能够推算出树木和鱼儿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帮助我们推知史前地质。课文用平实而又通俗有趣的文字,解释并介绍了大自然的知识,使学生明白我们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和第一小节呼应。

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析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内容上却具有科普性,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字、词、句学生在朗读、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运用教、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等多种方式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定的朗读和摸读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品析语言、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分析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部分低视力学生能够借助汉字学习,与全盲学

生在学习过程可以形成互补的局面,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态度,还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现象的诠释者,那样就是一个科学课教师了,而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语言文字之神奇,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还应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还可以怎样表达使意思不变?”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应该突显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内容,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外化为书面语言;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理解词语、掌握课文中“反问”的叙述方式。这些做法锤炼了作为学生交际工具的语言。本篇课文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文的这种思想感情应该伴随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伴随着语文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田,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例如:在本节课上,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共有几小节、找出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哪一些自己能够读懂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可以提供低视力学生与盲生互帮互助的机会,让他们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触摸等探究式学习方式,理解“嵌”的意思,认识大树的年轮„„总之,教师应从降低自身的课

堂占有量出发,以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基准点,以小组合作为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由以上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应遵照以下原则:

(一)适应教学对象特点的原则。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

(三)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四)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学具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以下内容:

1、文本资料:词语读写。

2、图像文本资料:大自然的语言。

实物教、学具包括:橡皮泥、珠子、改造后的小树干。

低年级盲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习惯具体直观地学习,喜欢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因此我制作了直观形象、表现手法简单明了的powerpoint教学课件,使用了生动形象的录像片、图像画面对比度较大的图片、美秒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图像音频资料,给予盲生以听觉和视觉的综合刺激,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物教学具以及教学课件中的文本资料的使用,有效促进了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性强,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兴奋点,确保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推荐第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注:多媒体展示: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

言。

(二)师生共创 研读小诗

1、下边我就把这首小诗写在屏幕上,出示小诗第二节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②提问: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哪?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

①指导朗读,同桌互读

②男女生比一比 ƒ学生贴板书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四节)谁喜欢读这一节?

水中的蝌蚪像什么?(逗点),你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在说什么吗?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们留心过吗?请看屏幕(出示有关春夏秋冬的图片)停留在大雁南飞的图片,根据上一节和提示补充第五节,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齐读第五节,“省略号”指的是什么?把

四、五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4、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只要留

心观察的同学有是也会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出示第六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用手指在空中画一画行吗?(树木的横断面上长着一圈一圈的就是年轮,只要数一数有几圈,我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几岁了。)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八小节中呢?快来看!

(板书:第八小节)。

A.在读这一小节中,你想知道一些什么知识?想堤出一些什么问题?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

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5、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师板书:生猜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①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②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可以回家去先观察,有所发现后再

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白云高高晴天

蚂蚁搬家下雨

水中蝌蚪春天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南飞秋天来了有

(妙不可言)大树年轮告诉岁数

考)

鱼鳞圆圈告诉岁数

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到处都(观察、思

第11篇: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学设计

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学设计

和政县第二幼儿园

李峰兰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大胆进行表述与朗诵。 2.在表演中进行仿编,体验仿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小鸟、蘑菇、小兔、花儿、水草、小朋友教具。 3.根据内容制作的头饰若干。 4.根据内容制作的框架图片。

5.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等背景。活动环节

一、引起兴趣

(一 )、出示“家”的背景图

1、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谁能告诉我,图片上都有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强调:这是蓝蓝的天空,这是密密的树林。。。。。。

2、刚才小朋友们都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究竟都有一些什么呢?教师边指着图片边说:有蓝蓝的天空,有密密的树林。。。。。。

3、猜猜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会是谁的家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散文诗,诗的题目叫做《家》

(二)、朗诵散文诗

1.教师用较慢的语速朗诵,强调重点。教师提问:这首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你在诗歌里听到了什么?

2.教师边出示教具边朗诵。教师提问:你在诗歌里听到了什么呢?幼儿回答,教师出示框架。

3.看框架,师幼在座位前共同完整朗诵散文诗。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把这首散文诗朗诵一遍好吗,会念的小朋友念重一点,不会念的小朋友念轻一点。

4.教师念前半部分,幼儿念后半部分。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们跟我合作来朗诵这首散文诗,我念前半部分,小朋友们念后半部分好吗?

5.男孩子念前半部分,女孩子念后半部分。(上台)师:现在我要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到台上来站成两排一起来朗诵这首散文诗,男孩子念前半部分,女孩子念后半部分,我们比比看,谁念得更好。

6全体幼儿到台上边做动作边朗诵这首散文诗。师:现在我请全体小朋友到台上来朗诵这首散文诗,念的时候请你配上动作好吗?

(三)、集体创编

1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名字叫《家》,现在我们要来创编一首新的儿歌,我这里有一些头饰,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呢?谁愿意来表演啊?还差一个小朋友哦。老师这里有好多个家,你看有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请你想好最适合自己的家在哪里,不能重复哦。现在我从一数到五,请你快点找到自己的家。现在我们来看看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啊。。。。。。

集体朗诵一遍新的散文诗。

同样的头饰,请不同的幼儿来表演找到不同的家。师:我再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这次你可以去找一找不同的家。谁要来表演啊,我要数数了哦,请你找到自己的家。集体朗诵一遍新的散文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只编了诗歌的后半部分,我这里还有很多头饰,我们可以回教室继续去表演创编新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编编诗歌的前半部分哦。 附散文诗:

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教学反思: 由于图片上的景物和特征有些并不十分明显,所以,幼儿在讲述的时候,并不能够把图片上的景物讲述完整。

由于第一遍教师朗诵散文诗时,并没有出示教具,因此幼儿对于诗歌内容的掌握只有一部分,从而可以引出教师第二遍朗诵,使幼儿带着问题和目标去听诗歌。

通过框架的搭建,幼儿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散文诗中的语句和内容,从而降低诗歌完整朗诵的难度。

通过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和个别练习,使幼儿能够有多次机会朗诵并理解这首散文诗,为下面的创编环节埋下伏笔。

在创编环节中,幼儿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幼儿会找错自己的家,请幼儿表演的部分,显得比较乱。

第12篇:《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魅力。

难点: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板书“魅力”,指名读。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这节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自由读全文:

读后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文写了一什么事?

三、摘出重点句:

通过读书,你认为没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有魅力的语言又是哪一句?(用红笔在其上方补充“春天到了,可是”)

四、默读文:

1、从哪看出这句话没有魅力?(读好第1-3自然段)

自读、画批,读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

(1)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语体会。

(2)从老人的神态、语言去体会。

(3)从老人收入的情况去体会。

2、从哪看出添上几个字以后就变成了有魅力的语言?(读好第

4、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老人神态的变化、收入的变化去体会。

师过渡:还是这条繁华的巴黎大街,还是这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前后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里我们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去探究呢?(引导学生提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勾画板书。(用木牌形状把这句话框起来)

学生齐读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读。(读出感情,给学生以示范。)

学生再读。

五、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

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试背。

师小结:改动后的这句,使人从无动于衷(板书)到纷纷相助(板书),这句话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打动人心(板书)。

六、语言实践活动。

出示后的三幅图,用有魅力的语言给图配上警示语。

给出空白的一句,让学生写自己选定的内容。

要求:能够打动人心,以情感人。

写好后,全班交流。

七、全文小结:

诗人让?彼浩勒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帮助了一个盲老人,同学们,你们看,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呀,学好它,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幸福。

第13篇: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江西省崇义县城关小学陈秀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语句,并指导朗读,体会诗人诗一般的语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表达的过程中丰盈语感,发展思维。

4、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各种公共设施旁,写警示语,体验语言的魅力。重难点:

1、品味“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话,并理解相关内容,感受诗人添字后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情感的力量。

2、指导朗读重点语句、段落。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写警示语。

设计理念:

1、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想象,锻炼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悟中读,培养朗读能力。

2、通过说话拓展训练,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对人对物正确的情感态度,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

师生交流对“魅力”一词的理解。

1、听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质疑:什么是魅力?

2、感受外貌形象的魅力。

3、赏析句子,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一、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教师导语:课前,我们充分交流了对“魅力”一词的理解,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相信学了课文之后,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读题释题,激活思维。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带着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随机点击课件完成相关练习。

4、学生质疑:同样的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同样的是繁华的巴黎大街,却不同的遭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5、学生畅说。

(这一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学会质疑。)

三、理解重点语句,感悟语言的魅力。

1、品味句子1:我什么也看不见!

(1)谁来读一读?

(2)通过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位失明老人„„)

(3)指导朗读。(痛苦、悲伤、无奈„„)

(4)面对这位可怜的老人,路上的行人们看到木牌时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体会行人的冷漠、无情,并指导朗读。(板书:冷漠、无情)

★教师导语:同学们,老人一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是多么令人同情呀!那么,是谁使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他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1、给钱;

2、添几个字)

2、品味句子2:春天到了,可是„„

(1)指导朗读,师生对话(愉快、热烈、亲切、美好)

★教师相机引导:是啊,“春天到了”多么美好的字眼,多么令人富于想象,让我们大声喊:春天到了!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百花齐放,柳枝飘动„„)

★这诗一般的语言让路上的行人和同学们一样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请仔细阅读第6段,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①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②播放春景课件,随景朗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丰盈语感。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入情入景地朗读,在产生真切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语感。)

③教师导语;春天的美景又何止仅仅是这些呢?

播放春景:春风拂柳、潺潺流水、鸟语花香、留连戏蝶

★仿说句子:是的„„那„„那„„那„„那„„,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④教师导语:你能把课文中的春景联想与这四幅春景,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吗?

同学们,路上的行人们,当你们沉浸在对春天美好想象之时,请大家再往木牌上看,可是怎样?(屏幕全黑)

(2)朗读对话: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老人家,你看不见什么?„„) 面对老人,路上的先生、女士、夫人,此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位小姐,你说„„你会给钱吗?

这位先生,你此时什么感受?给他钱了吗?

这位夫人,您上午路过这里了吗?此时你给钱了吗?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同情,关爱„„

(情景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

(3)质疑:学习到这,让我们比较上午、下午的情况„„

是什么使老人乞讨的结果发生巨大变化?

(4)点题:语言的魅力。(板书)

3、小结过渡: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有一句名言:“语言就是力量!”。你能用有魅力的语言描述以下画面吗?

四、联系生活,用有魅力的语言描述画面。(课件出示)

绿茵茵的草地、一片荒漠、滴水龙头、失学儿童。

1、学生自由讨论。

2、师生交流畅说。

(此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描述画面,实现情感与语言文字的完美结合,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五、总结提升: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也说过:“只有智慧的语言才有魅力。让我们在语言中学习智慧,用智慧打造亮丽的语言。这样我们的语言才富有魅力!”

六、板书设计

我什么也看不见! (冷漠、无情)

语言的魅力

第1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物候 物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

2.理清全文思路,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

3.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2.写好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他自己的语言,刚才同学看到的四幅画(课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出示目标(课件)

三.简介作者(课件)

四. 一读课文,扫出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做好标记。找同学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见课件)

2.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五.二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板演分段情况,并讲解说明。

2.师生评点,明确(见课件)

3.掌握课文内容之后,解决课后习题一。

六.三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

1.给同学们七分钟时间,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出色。

2.学生有可能遗漏的句子(见课件)。

七.研读课文,品语言。

1看看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看哪小组表现出色)

2.师生点评,明确(见课件)。

八.测一测,看谁能说出下面两首诗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见课件)学生抢答

九.作业

1.练两遍字词,背课下解词。

2.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定义------观测意义------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主-----------次

逻辑顺序

第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6 大自然的语言 第56 中学 杨云峰

1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同学大都不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不积极,只有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相对好一点,有不少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3重点难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从古人的一副对联来考查学生对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第5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

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

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

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

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基训”二至五”题; 2/收集农谚.。

教学反思 2016年12月16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了《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语言揣摩法的使用,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习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语感训练,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即是以培养语感为主目的的教学活动。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逐渐驾驭文字”。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训学生语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如: 1.删一删

(出示课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句 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言语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示范的分析一句,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有降低难度,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品析我找出的比较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教材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语言比较揣摩进行鉴别,通过鉴别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仍要坚持不懈的使用语言比较揣摩法品析语言,让学生喜欢上说明文,喜欢上语文。

第16篇: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

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字词辨析

桢zhēn萌发méng翩然 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农谚yàn

载Zǎi记载;一年半载翘qiáo 翘首;连翘

Zài风雪载途qiào 翘尾巴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销声匿迹:不公开说话,不公开露面。

次第:一个接一个

三、整体思考

一篇完整的文章如同一个健全的人,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用,快速阅读本课,说说文中段不能去掉,为什么?

四、课文提纲

(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重要性。

(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五、分析课文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现实中的种种自然现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人格化,

引起读者兴趣。

2.文章开头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

(1段)描写了四季更替的现象,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

的认识(用时间顺序)

2、3段)用具体现象为例,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定义。

3.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现实中的种种自然现象。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5.课文中提到的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

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排列的原因:按照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6.欣赏图片,找出我国不同地理的差异。

7.物候研究有何意义?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

3)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4)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5)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8.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

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六、课内拓展

课内拓展:思考为何古代和今天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物候现象会有差异?

1.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

2.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3.物候现象差异

七、课外拓展

诗词中的物候知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物候情况?用课文中的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地理位置的不同,高下的差异。

“天山五月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物候情况,用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地理位置的不同,纬度的差异。

八、作业

搜集一则农谚,并解释其所代表的物候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后记:

本课涉及到了学生不熟悉的物候知识的介绍,作者是通过运用生活的实际的例子来进行介绍的,我们在讲解本课时也可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联系身旁的生活中实事来接受物候学知识,讲学时可用我国各地同一季节的不同景物的图片来设置疑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1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的是什么呀?(语言)那么,其他的生物呢?(也是自己的语言,只是我们不懂而已)的确,动植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我们怎么才能读懂它们的语言呢?这里呀,有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研究它,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那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老人一道,去研究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检查预习

大家已经预习了本文,看看自学的情况怎么样了。

1、了解作者

2、字词

请同学们次第上台,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字词写在黑板上。注明:知道拼音的就把拼音给写上,知道词义的就把解释写上。学生一个一个上台,写上自己熟知的词语。老师说:刚才同学们的行动就解释一个词语----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3、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大家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何在?

4、联系生活,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搬家要落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5、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1)大家读了本文,感觉语言怎么样?

准确:找出准确的词语 如“左右”“几乎”“可能”等

生动: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2)引导分析第一自然段。概括这段的内容(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引出下文对什么叫大自然语言的解释,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6、找出说明的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7、说明顺序

逻辑说明(阐释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及物候现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备教手记】

第18篇: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设计意图: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作者试图将深奥的物候学知识通俗而生动地 表达清楚。阅读说明文,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说明文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的原因,即明白表达这样的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因此,本文的教 学这样设计: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 品味语言 —— 拓展迁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 明文准确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难点: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 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 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 1 -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 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 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 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 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 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 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 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 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 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

- 2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

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

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

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 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

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 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 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 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 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 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 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 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 4 -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 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 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 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 5 -

第1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重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重点)二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它的专业名字叫什么?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文题和作者) 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吸引人读下去。改后是专业术语,没有吸引力。

自学指导一: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和中心句;划分段落层次,概括要点。

二: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一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

乌苏市第五中学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大家还有其他的生字要补充吗?字词注音: 连翘( )——翘起( )

衰草连天( )——鬓毛衰( )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观测( )——玄妙观( )

差异( )——差遣( )——差错( )——参差( )

2、按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下面来检测大家的阅读效果。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学生回答。

三、自学指导

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对比阅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小结: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乌苏市第五中学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一、自学指导

1、自学指导 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的内容顺序可以调换吗?作者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何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3、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10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好处——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4、你谁还能从文章其它层次或段落中,发现体现说明条理性的地方? 如课文1-3段,11段等。

1-3段 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11段 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5、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

乌苏市第五中学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刻的印象。

二、拓展练习。

1、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来分析这首诗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说说诗句中包含的物候知识。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乌苏市第五中学

潘利

第2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读法读懂文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

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小节,知道了。

().

2.互动交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 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选择其中一节或两节。〈有感情的朗读〉

(2)试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节。

(3)过度: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4)拓展:你还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我们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 理解感受仿写诗句

1.填写下列诗句:枫叶红,()。

(),天要下雨。

乌云滚滚,()。

2.出示四幅图画,要求配诗。

(课件出示)画面:荷花开了,鱼儿透出水面;

落叶纷飞;

蜻蜓低飞;

[当前第1页/共2页]>

c语言教学设计
《c语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