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氓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1 08:34:1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经 氓 读后感

读《诗经 氓》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明白,你的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我能看见你内心的悸动。顿丘送别,两情依依,情似水涌。君,不是我故作矜持延误佳期,而是你无媒人不合礼仪。别生气,不要急躁,就把日子定在秋天吧。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着远方,那是你应来的方向。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不自觉,泪已千行。你忽从复关来,面含笑,言语欢快。去卜卦问吉祥,也如此合意无差。乘着你的车,彩礼像幸福一样满载。

回望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和所有的女子一样,为了一个男子心动不已。“初初见面,两人齐齐心动。”布只是个幌子,他是有意的接近她,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她。而她,面对这样一个急躁,胆大的男子,羞涩却也掩盖不住的一往情深。但她却又是个太过宽容顺从的女子。为了心爱之人小小的动怒,竟能放下礼仪,无媒而嫁。或许女子都是这样的傻,理所应当的坚信,自己眼前的这个男子能爱自己一辈子,能给予下半生的幸福。

允诺后的等待,如此的焦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注定,她的从属地位。多么害怕他会变卦啊,多么害怕到手的幸福不小心溜走。他终于还是来了,带着吉祥的卦象。如此美好的开场,她心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做个幸福的小女人,嫁做人妻跟着他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命运就是爱跟我们开玩笑,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越想把它抓牢,它却流逝的越快。

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叶未落,挂满枝头绿萋萋。斑鸠呀,别急着吃桑葚。姑娘呀,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说放弃太过容易。女子若是迷恋男子,如何才能解脱?

桑叶缓缓飘落,枯黄不堪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挨饿受清贫。滔滔的淇水是我归家的悲歌,车帷溅湿水淋淋。作为妻子我没有错,是你,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的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以桑起兴,描写了女子从妙龄女郎到体衰色减的过程。容颜易老,青春不在。曾经的甜蜜都换做今日的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沉痛的懊悔之词,千年前的话语一语道破爱情的真理。

不知道她内心经过怎样的挣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汤汤的淇水,当年见证了她的爱情,现在再次渡它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此段以桑葚喻爱情,就似含笑饮下的鸠毒,沉溺于爱情,痴醉却还是伤了自己。

三.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后多年为妇,繁重家务我却不辞劳。早起睡晚,忙里忙外非一朝。可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露出凶暴的本性。可我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竟然对我多有讥笑。静下心独自想一想,泪流了满面。

当年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都做空。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亦有尽头。回想当初,说笑之间,你我两情深。山盟海誓,怎料今日我独自伤悲。不要再想了,我不要再想了,彼此做个了断吧。

作为一个女子,她做的够多了,足够称为贤良淑德.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言暴行。一次一次的虐待,竟然还成了兄弟的笑料。一颗心冷了。曾经期待的甜蜜与美好只是泡影,当初的心动都沉淀为今日的痛苦。“哀莫大于心死”。

这应该是个柔情又决绝的女子。爱既然远走,又何苦纠缠不休。刚烈如她,纵然不舍旧情绵绵,海誓山盟,但却不愿被这样的婚姻牢禁一生。拿得起固然容易,放得下却需要勇气和果断,不是每个女子面对这样一份自己信以为真,甚至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都能放手如同拿起一般毅然决然。

“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我不应该还不放手,你有自由走,我有自由好好过。”

《氓》作为怨妇诗的各中翘楚,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经典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段爱情的萌生和一段婚姻的毁灭。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一个女子恋爱时心急焦躁到婚后痛苦自悔的心境变化。

短短几百字,给予我们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很久远,她遭遇的在今天看来实属平常。但是,读到那句发人深思的喟叹,我们也不由得心惊。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情能抵御时间的磨砺?又有几个女子能清醒如她,自悔而不迷失。

白居易一言甚为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少女怀春总是有按耐不住的冲动,遇人不淑徒生下半生惨淡。

情生似海,情灭如灯。

推荐第2篇:《诗经·氓》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诗经·氓》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1)

《氓》是诗经里的一篇课文,原本我是没有兴趣的,之后因为无聊,才把这本书给读完了。

氓叙述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但是《诗经》的时代,女性还没什么节烈观念,像这位作者,还能骂丈夫“士也阁极”,能喊一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闹离婚,但她也很清醒,自己已是“其黄而须”的桑、“淇水汤汤”中的车了。离开了丈夫又怎样呢这也是摆在19世纪欧洲女性、20世纪中国女性面前的同样的问题:娜拉出走后怎样办?

这就是《氓》,带给了我们队旧时代感情的反思,但是,哪怕到了此刻,《氓》里面的故事,在此刻还是会发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2)

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氓》和《诗经》里的其他诗歌一样,都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篇以爱情为主线的美文。很同情《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是女性,她相当感性,相信爱情的她在对氓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和全部的爱。为了一个她心爱的男人,她无怨无悔,哪怕带上嫁妆连同一颗诚挚的心陪着氓艰难度日她也乐得开怀。在感情世界中,氓是王,她只是屈服氓的姬妾,卑微而低贱,没有一点点身份可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她都承受下来,默默无言,只因她深爱着氓,很深很深的爱着。但氓,却因着她对他的爱而骄傲起来,也不再珍惜那份感情。可是,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份爱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氓的不屑践踏了她的真心,冰冻了她含泪的双眸!

也许,氓在最初对待女主人公是真心的,他也曾许诺过她美好的未来和一辈子的不离不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他厌倦了平淡的日子和毫无波澜的生活,他忘记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对女主人公更是磨灭了爱的火花。氓是不专一,不甘于寂寞的花心男人,对待家庭没有责任感,对待女主人公更是始乱终弃。当初的甜言蜜语早已随风消散,留下的只剩女主人公的涟涟泪水。“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也许正如歌中所唱,年少轻狂的诺言犹如一阵风,它不会为谁停留。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终于被无情无义的氓伤透了心,她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看错了他,她伤心她难过只因她没有看准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再爱氓,不再对这个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的人有一丝留恋。从此,她与氓再无瓜葛。她明白,他不在乎她只因他有足够的把握,他知道女主人公深深的爱着他,他凭借着她对他的爱胡作非为,朝三暮四。然而现在,她不再爱氓。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氓一文不值,没有了她的爱,氓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陌生人,仅此而已。

“回头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

与氓分离了的女主人公也许会对月惆怅,甚至想起许久以前的诺言;也许寂寞的她也会眼含着泪水呐呐自问:这大千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真爱,而我,还能够相信那缥缈的所谓真爱吗?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3)

甜蜜的爱情终将被残酷的现实摧残掉;当初的海誓山盟也终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代替;那时的忠厚老实的氓只是一个假象罢了,唯一留下的是女子无尽的悲哀。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道出了女子完全沉沦于爱情的甜蜜之中的疯狂。心中早已忘记“现实是残酷的”这句话。她深爱着氓,不顾家人极力的反对要嫁给他,但多年以后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衬托出女子总如枯黄的桑叶一般,容颜已逝,人老珠黄,这才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貌美,而氓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让女子无力也心再维持那个充满悲哀与无奈的家,女子只好淇水汤汤,溅车惟裳来结束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但回家后却受到哥哥的嘲笑,辛酸的泪水只能自己悄悄逝去,无奈啊,无奈啊,旧情既然不在,倒不如天各一方!

氓最开始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到最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极大转变,无疑是一些男子的具型特征,他对自己妻子的消极,移情别恋是遭社会谴责的,可当时的社会,却不以然,一切都归咎于女子的过错,而氓的做法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封建主义所的认可的。

然而悲剧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女子对爱情的疯狂,让自己迷失了对事情的准确判断的尺度,盲目的追求爱情是不可取的,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激情与快乐罢了,而真正幸福美满的家生活因彼此关心和彼此的相互理解。尊重来支撑个大的女性朋友,让我们炼就一双智慧的眼睛,学会理性对待生活,让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让悲剧不在重演。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4)

爱情,其中哭苦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题记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高中阶段,在那时我曾为他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而羡慕不已,但读到后面他们的婚姻走到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而觉得氓是个负心汉的代表。而今在我大学时期再次读到这篇文章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同样的文章,同样是妇女对丈夫始乱终弃的不满好控诉,在时间的沉淀下,我似乎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说氓对女子是虚情假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氓对女子是有情的,至少曾经有过,氓“抱布贸丝”千里迢迢来到女子家中要娶她为妻,“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与女子两情相悦,氓也如愿娶了女子。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情的最好结果,白头偕老。但是,当氓和妻子真正走进了婚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人曾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当爱情还仅仅只是爱情的时候,他们顾及的只有彼此,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们恣意表达着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打扰,也没有什么好顾忌,因为追求爱情就要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去爱对方。但是当爱情变成了婚姻是,他们要考虑的就不只是两个,还有双方的家庭,朋友,甚至还有孩子。如果女子在嫁进氓的家里能够生下一个孩子,或许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氓与妻子的爱恋或许就在生活琐事中渐渐平淡,不再对对方任何宽容,女子的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道出了多少在婚姻中不得不妥协的决然。氓不是从没爱过,只是生活把他的爱一点一点的磨掉,女子也不是一点错也没有,“一个巴掌拍不响”,婚姻得双方合力经营才能幸福美满,女子一味抱怨也使这段婚姻走向了悲剧。

氓中的妻子让我不经意想到了鲁迅的《伤逝》,子君的悲惨结局也使我对婚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追求爱情的义无反顾到最后到在婚姻中的迷失,造成了子君生命的终结。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婚姻有时却需要物化。我妈虽是个传统的妇女,她对婚姻却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觉得夫妻间就该时常沟通,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都说出来,经济上更是要互相扶持。所以我妈和我爸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吵架,他们两人共同努力供我们三姐妹读书。婚姻贵在会经营。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该怎样生活,该怎样恋爱甚至怎样对待婚姻和伴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氓和妻子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放弃婚姻,放弃他们曾经的爱情。女子的决绝或许也是一一种无奈的选择吧。氓是否真的如女子写的那样我们无从得知,氓和妻子也好,子君与娟生也好,都是经历的爱情的美好却经不起婚姻考验的可怜人罢了。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5)

也许现在我对爱情的理解还是有很多的偏差,但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点,两个人两情相悦的走到一起,不该说有谁付出的多,既然相爱便不会计较,心里都时刻有着对方。

《氓》这是一首弃妇诗,从一开始的热恋时期写起,经历了婚姻,然后女子被抛弃。“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写出了女子期待见到夫君的迫切心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见不到便哭泣不止,“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到了便有说有笑的非常开心。可是再看后文的话,尤其是最后被弃的时候,着实让人心疼,又极其气愤。选择这一篇写读后感考虑了很久,唯恐自己因气愤而口不择言。

全文中,尤其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句让很多经历过的女孩子感同身受吧,这句话我无法说真正体会,毕竟男子也是会有很多钟情的,但也认为现在的女生有的也很随便了,看颜值,看是否有钱能够养她给她买各种好东西的女生也有很多,着实让人对现在的事实感到失望。但作为女生的我最痛恨的还是渣男,渣女至少对于我这个女生来说没有多大的害处,她们要祸害也是去祸害男生。尤其这一篇《氓》体现了好多现在的男子也会存在的问题。我好想问问他们有什么资格伤害一个真心对他好的女人。很多时候也许我只看到了一方面的不公平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轻时候的女子总是幸福的,容颜貌美如桑叶繁盛,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当女子的容颜不再貌美便被男子抛弃,试问,一个女子的父母幸苦将她养大,凭什么跟了你,凭什么跟了你受苦受累不说,还要遭你嫌弃。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就告诉我们,男人应该感激女人,应该一辈子善待宠爱女人,因为女人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而跟了男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她跟了男人,为男人生儿育女照顾家人便已是最伟大的事,男人有什么理由不对女人好!

这首诗中写到了男人的背叛与女人的决绝,我极其赞同并欣赏那个时代的女人可以有这种做法,在我的观念里一段感情是不允许有任何背叛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允许有任何一丝背叛,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想,但我是这样想的。两个人如果都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更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偏离轨道的事。如果我的男人背叛了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可以镇定下来,但永远不会再原谅,绝不会委屈自己,即使他只是跟一个女人发一些亲密的话语都是无可原谅的。爱情总是自私的,不允许有任何其他人的介入。正常的工作话题可以,有任何一丝亲密的话都是我不可以忍受的,看了这篇诗,我更坚定我所想的爱情是不可以有任何瑕疵的,若有也绝对会毫不犹豫的离开,绝不回头。女人这一生不应该委屈了自己。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曾经的诺言与想法真的经不起考验吗?如果真的是,接受不了任何瑕疵的我宁愿一辈子一个人,还可以照顾自己的父母到终老,只管自己和父母的油盐酱醋茶。

推荐第3篇:诗经氓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一首婚恋题材诗歌歌。它用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抛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氓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诗经氓读后感 范文

1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

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这一切对于任劳任怨的她,是不是太过不近人情了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孤单的身影,那个只能对镜黯然自伤的悲惨女子。

她的恨决不能用“后悔”形容得尽。她无力地质问:淇水都有岸,洼地都有边,为什么你,我的士郎,却没有行止?于此时,镜头又切到曾经年少的一幕幕。当初的怎样的海誓山盟,到头来竟全部在岁月的消磨中无影无踪。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

诗经氓读后感 范文

2“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X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因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是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言,但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却依然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呢?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慢慢地对她暴虐起来,最后一脚踢开。从此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肚欺世学问、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个体现了奴隶社会夫权压迫的典型。更可怜的是,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也找不到一点同情。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浇薄的世态人情,使她在痛苦无告的情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这第五章总共用了六个叹词“矣”,沉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发二处,强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经氓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推荐第4篇:《牛氓》读后感

《牛氓》读后感

许多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不被主人公保尔那种坚强的毅力所折服,但你们知道吗,保尔之所以有那么坚强的毅力是因为他从另外一个人身上吸取了精神骨髓,那个人名叫牛氓,牛氓是《牛氓》书中的主人公。

我一捧到这本书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我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就是没能亲自读一读了。我迫切翻开第一页,立刻便被吸取住了,我连大气也不敢喘,整个心思都沉浸在书中了,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拖了进去,整个世界都暂停了。这本书中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没有讲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赞颂美好神奇的事物。讲述的是一个人不幸的遭遇,被最爱恋的人重重地打了一巴掌,也打碎了他的心,被最崇拜的偶像所欺骗,使他孤助无援,亲人的无情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于是他用死来代表另一种生,即假装死去,然后逃去其他国家过新生活。他把一切想的太简单了,新的生活使他更加痛苦,陷入绝境之中,地狱般的生活给他致命的打击,他不断寻求新的生路,不断尝试各种角色,但仍不能改变现状,后天的残疾常常折磨他,心灵的创伤,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日子恐吓着他。他没有后退,没有被吓倒,他怀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同命运作斗争,所有的人在了解他后而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命相随,他成了一个有极大魔力的人。不了解得人认为他是个鬼,憎恨他的人把他当成魔,在生活中的磨练使他成为一个十分会伪装自己的人,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去打击敌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领导的队伍,正当神圣的武装起义快要爆发时,他被抓了,不是他伪装失败,而是他自愿的。进狱后,又过着地狱毒蛇式的日子,多次可以逃脱,但他中途又停下来,他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的重生可以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于是慷慨就义了,所有的士兵都感到这使得自己的灵魂不安 ,他的确成了现实中的耶稣。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仿佛刚刚要被窒息而死,却又获得了重生,我才知道:人的精神力量可以达到这种地步,一个人的信念可以如此不动摇,牛氓也在我身上获得了重生,我愿做一条牛氓。

推荐第5篇:卫风氓读后感

卫风氓读后感

(一)

是到该离开的时候了,是该走了,应该带些什么离开呢?是后悔还是痛恨?这些我都不要,我只想平静的,不带走一粒尘埃。没想到我会走到这一步,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也许是迫不得已。我走了你会难过吗?会流泪吗?我想不会吧,我在你心里又算什么呢?!曾经我以为自己付出了一爱一就可以收获幸福,可是我错了,曾经我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结局却别样苦涩。我们的相遇即使不是一个错误,也可能只是命运的一个定数,我们没有过多的料到,伤害一个人要比挽回一颗心要容易得多。

也许我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同样,你也不过是我岁月中匆匆的穿行者。谁是谁的感动,谁是谁的刻骨铭心,谁又是谁的心灵归宿。不要问我心痛的感觉,我只知道,当我心痛时,只想到自己最一爱一的人。

一爱一到深处是心痛,情到深处是孤独,只是那一段青春终究被遗弃过。

陈家洛不愿负天下人便负红颜,也许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在那命运的路上,没有遇上幸福。张无忌放弃了江湖和江山,把幸福给了赵敏,把牵挂给了小昭,把漂泊给了蛛儿,把悔恨给了芷若。杨过跟小龙女最终做了神仙眷侣,也许他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他装作不知道,程英跟陆无双为他付清青春抛尽少华,郭襄为他天涯赴君念念不忘。也许他记得,也许不记得,曾经有一位叫公孙的姑一娘一把一生的幸福都停驻在他的一刹那的目光里,而他所能给予的也只是一曲清萧,三枚金针,又或是一时的眷顾而已。

在这世间有太少的相濡以沫,有太多的笑望江湖。于是,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幸福又是一种多么玄妙又多么脆弱的东西。

选择放弃,转身,离开,明天,我依然可以笑得很灿烂,相信生活是美好的,相信人很善良,相信上天有颗仁慈的心,我会幸福的,我会的!

卫风氓读后感

(二)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

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一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一爱一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一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一爱一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一爱一,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玖完之后,不知道是该同情这位身在古代的女人,当一个弃妇是何等的艰难,你要顶一住来自邻里街坊的议论,嘲笑,甚至是轻视,不光是他们,也许你的兄弟姐妹也会看不起你,而自己只能这么孤独一生。由此看来,婚姻对待女人的重要一性一。让人最佩服的是这女子的刚烈坚强,宁可担一个弃妇的名,也不要在负心人家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一爱一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一爱一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一性一下的感一性一。

卫风氓读后感

(三)

红尘有一爱一,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一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一爱一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一团一圆。然而,纵观古今,有多少一爱一情的悲剧在上演啊……

为什么相一爱一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或许可以在【卫风。氓】中找到一点答案。【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

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前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一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一爱一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一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一爱一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一爱一,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张一爱一玲说:一爱一情有时就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这根刺,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容颜,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一爱一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一爱一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一性一下的感一性一!只有这样一爱一才会长久,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负心的汉”出现,只有这样有情一人才可以白头偕老。

生活不是童话,而婚姻,只有一爱一是远远不够的。

推荐第6篇:有关《氓》的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以下是有关《氓》的读后感,欢迎阅览!有关《氓》的读后感【1】

爱情,其中哭苦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题记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高中阶段,在那时我曾为他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而羡慕不已,但读到后面他们的婚姻走到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而觉得氓是个负心汉的代表。而今在我大学时期再次读到这篇文章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同样的文章,同样是妇女对丈夫始乱终弃的不满好控诉,在时间的沉淀下,我似乎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说氓对女子是虚情假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氓对女子是有情的,至少曾经有过,氓“抱布贸丝”千里迢迢来到女子家中要娶她为妻,“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与女子两情相悦,氓也如愿娶了女子。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情的最好结果,白头偕老。但是,当氓和妻子真正走进了婚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人曾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当爱情还仅仅只是爱情的时候,他们顾及的只有彼此,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们恣意表达着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打扰,也没有什么好顾忌,因为追求爱情就要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去爱对方。但是当爱情变成了婚姻是,他们要考虑的就不只是两个,还有双方的家庭,朋友,甚至还有孩子。如果女子在嫁进氓的家里能够生下一个孩子,或许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氓与妻子的爱恋或许就在生活琐事中渐渐平淡,不再对对方任何宽容,女子的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道出了多少在婚姻中不得不妥协的决然。氓不是从没爱过,只是生活把他的爱一点一点的磨掉,女子也不是一点错也没有,“一个巴掌拍不响”,婚姻得双方合力经营才能幸福美满,女子一味抱怨也使这段婚姻走向了悲剧。

氓中的妻子让我不经意想到了鲁迅的《伤逝》,子君的悲惨结局也使我对婚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追求爱情的义无反顾到最后到在婚姻中的迷失,造成了子君生命的终结。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婚姻有时却需要物化。我妈虽是个传统的妇女,她对婚姻却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觉得夫妻间就该时常沟通,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都说出来,经济上更是要互相扶持。所以我妈和我爸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吵架,他们两人共同努力供我们三姐妹读书。婚姻贵在会经营。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该怎样生活,该怎样恋爱甚至怎样对待婚姻和伴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氓和妻子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放弃婚姻,放弃他们曾经的爱情。女子的决绝或许也是一一种无奈的选择吧。氓是否真的如女子写的那样我们无从得知,氓和妻子也好,子君与娟生也好,都是经历的爱情的美好却经不起婚姻考验的可怜人罢了。

有关《氓》的读后感【2】

是到该离开的时候了,是该走了,应该带些什么离开呢?是后悔还是痛恨?这些我都不要,我只想平静的,不带走一粒尘埃,卫风氓读后感。没想到我会走到这一步,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也许是迫不得已。我走了你会难过吗?会流泪吗?我想不会吧,我在你心里又算什么呢?!曾经我以为自己付出了一爱一就可以收获幸福,可是我错了,曾经我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结局却别样苦涩。我们的相遇即使不是一个错误,也可能只是命运的一个定数,我们没有过多的料到,伤害一个人要比挽回一颗心要容易得多。

也许我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同样,你也不过是我岁月中匆匆的穿行者。谁是谁的感动,谁是谁的刻骨铭心,谁又是谁的心灵归宿。不要问我心痛的感觉,我只知道,当我心痛时,只想到自己最一爱一的人。

一爱一到深处是心痛,情到深处是孤独,只是那一段青春终究被遗弃过。

陈家洛不愿负天下人便负红颜,也许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在那命运的路上,没有遇上幸福。张无忌放弃了江湖和江山,把幸福给了赵敏,把牵挂给了小昭,把漂泊给了蛛儿,把悔恨给了芷若。杨过跟小龙女最终做了神仙眷侣,也许他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他装作不知道,程英跟陆无双为他付清青春抛尽少华,郭襄为他天涯赴君念念不忘。也许他记得,也许不记得,曾经有一位叫公孙的姑一娘一把一生的幸福都停驻在他的一刹那的目光里,而他所能给予的也只是一曲清萧,三枚金针,又或是一时的眷顾而已。

在这世间有太少的相濡以沫,有太多的笑望江湖。于是,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幸福又是一种多么玄妙又多么脆弱的东西。

选择放弃,转身,离开,明天,我依然可以笑得很灿烂,相信生活是美好的,相信人很善良,相信上天有颗仁慈的心,我会幸福的,我会的!

推荐第7篇:氓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因为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都为唐朝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诵读,掌握《诗经》这样的“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通过有选择地诵读诗句,了解先秦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今人──我们该从中获得对爱情怎样的理解。

4、朗读成诵,获得积累。【教学重点】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罂粟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推荐第8篇:氓

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二 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㈤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 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 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㈦ 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4. 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5.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6.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推荐第9篇:氓

氓 说课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

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氓》教案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这个国度里飘出的第一缕诗魂。她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远古迷人的气息,滋养了我们一代代的文人和文学。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氓》去领略一下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是如何以质朴美丽的语言记录他们简单而又丰富的生活的。(多媒体出示课题) 出示目标:生明确目标。

二、关于《诗经》

请同学说说各自搜集到的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 (生回答,师生总结,多媒体出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或者《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内容而言,赋比兴是就手法而言。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通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大意,理清思路。

(多媒体出示字音,生读)

1.请说说本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的婚恋悲剧。全诗从俩人定情写起,写了女子面对男子的求婚虽然没有立即答应,但也是情意绵绵地劝慰男子;既而女子陷入了热恋,并很快结婚了。婚后女子勤恳持家,任劳任怨,可男子却‚二三其德‛,女子无奈伤心之余,又清醒而坚决地与男子决绝了。

2.请以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用几个词语概括本诗的情节。恋爱-----结婚----婚变----决绝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大概也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典型。 请每小组在以下问题中任选至少一题,对诗歌进行欣赏探究,并背诵相关诗节。

1、读

1、2诗节,看看女主人公对“氓“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指导朗读)

明确:男主人公的称呼变化:氓――子――复关――尔,称呼的变化说明他们的感情在一步步加深,直至女主人公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他们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个性化解读:(1)对‚子‛的解释。课文注释指‚你‛,根据俩人感情变化,此处是否可译为带有感情色彩的‚您‛呢?

(2)关于对‚复关‛的理解:课文注释‚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那个人‛,此处有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在里边呢?据我了解,在咱们临沂农村有个习俗,订婚以后,女方家人称呼男方的时候习惯于称呼其居住地,以示亲近。同学们可以就此做一个小小的调查,然后写一篇小小的文学评论,谈谈你对本文涉及到的对‚氓‛的称呼变化的感情色彩。(此点淡处理也可不处理) 明确:‚士‛(第四诗节),甚至到诗的最后连称呼也没有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由此理出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曲线。 请背诵

1、2节。

2.第3诗节似乎与所叙故事没有关系,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桑叶、斑鸠”等意象与女子有何相似? 不可以去掉。理由:

(1)本诗节属于议论部分,预示情节的发展。

(2)比兴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迂回曲折,又承上启下,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知识点积累:生根据预习和查阅资料,说说什么叫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拟女子容颜的衰老。(此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认为是俩人爱情的由浓情蜜意到感情枯竭的暗示)

3.诵读第5诗节,十句诗中出现了6次“矣”,朗读时应分别用怎样的语调?从这个词中可以读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十句诗出现六次“矣”,所表示的语气不尽相同。 指导六个“矣”的朗读。

重而缓——加重而高——更重——更高——高重达到极点——平缓、低沉。

文字说明:起调诉说多年生活的艰辛,应该重而缓;岁月的车轮一圈又一圈,曾经美好的面容也应该被无情的生活剥蚀掉了,所以语气越重;这种付出,应该是收获幸福吧?可是她得到的是什么?家庭暴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应该更重,更高;但是,更让她伤心的,是自己亲人的不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悲情到了极点,也高到极点了;最后,一声长叹,趋于平缓、低沉。

感情:无奈、心酸。请同学们再读读并试着背下来。 4.鲍鹏山曾说本诗的女主人公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结合她在本诗中作为恋人、妻子和弃妇三个角色,谈谈她美在何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性情美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性情美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人格美是最美的。 指导朗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会感情。

5.本诗所用突出手法是什么?试结合全诗简单分析。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6“淇水”这一意象在本诗出现三次,请谈谈你对这一意象的理解。

《诗经》总是离不开水,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本诗也是这样,一条淇水多次出现,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女子成长。在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7在赏读本诗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解读和发现。

五、根据小组对所选问题的学习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本环节处理可以灵活机动,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拨。第6题课堂也可以不处理,作为课下研究内容。

六、课下延伸: 1.推荐诵读《静女》《伐檀》,阅读关于《诗经》的一篇美文——洪烛的《横穿诗经的河流》。 2.改写《氓》,根据你的兴趣可以改写成一个故事,可以写成一首现代诗歌,也可以写成一个剧本。

3.搜集源于《诗经》的成语,做一个小小资料库。

推荐第10篇:氓

《氓》公开课教案

沈虹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有关文言知识。

2初步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理解本诗主题,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理解本诗主题,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美丽的诗歌,诗人们或记录自己的感想、或抒发自己的感情,有的感情表达得很含蓄,而有的则很奔放。这些诗歌成就了很多名家,但也有很多很好的诗歌已经找不到出自何人之手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感受它、喜爱它、赞美它,就像《诗经》一样。

回忆初中学过《诗经》的诗歌《蒹葭》、《关雎》 二 文学常识:

补充:《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离骚》开创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 三 先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投放生字词)请学生起来读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于嗟鸠兮 自我徂尔 渐车帷裳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淇则有岸

生齐读词语,然后齐读全诗。提示: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四 提问教读 齐读第

一、二节

1落实字词——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2想象画面——春秋时期的卫国,在悠悠的淇水河岸,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淇水是美丽的,古语赞叹道 “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儿的民风是纯朴的,到处可见抱布贸丝的商人,桑树下采桑的女子,集市上也是分外热闹。那岸边传来切切私语,是一对恋人在不舍的告别;那残垣断壁间是一位痴心等待恋人的女子,风轻轻的吹拂着女子的衣衫,她痴痴地遥望复关,因为住在复关的那个人是她的精神寄托,维系着她的幸福的未来。 3提问——在恋爱(热恋)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感情基调如何?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

男主人公: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尔卜尔蓍。憨厚、老实。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女主人公:

(1)怎样对待他的?

明确: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温柔、温婉、情深意重

(2)婚事是否谈成?

明确: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说明女主公善解人意、用情至深 (3)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明确:“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氓的身影在云水之间,淡化了,消失了,却长驻在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当这样的情意变得更为幽远而深长时,自然也就被推向了一种极致:于是,“乘彼诡垣”是她,“以望复关”的是她;“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是她;而“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仍是她。这一切都足见她对男子的痴情、忠贞与执着。

4提问——在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尔卜尔蓍,体无咎言。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感情基调:热情、甜蜜、幸福 这两节是在写恋爱。 齐读第

三、

四、五节

1婚后的生活是女主人公想象中那么美满幸福吗?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2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得出答案)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如果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时,氓对女主人公还算是有情有义的话,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氓原先的那种情义渐次淡化,“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正是氓情感退色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述。面对这样的变化,女主人公以自己最大的“忍”,来谋求家的“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是述她她自己多年为氓妇的贫寒;“三岁为妇,靡室劳矣”,这是说自己恪守妇道勤俭持家品性,“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表她自己为改变家贫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家”。可她又换回了什么呢?是氓的不屑,氓的“暴矣”,乃至氓的遗弃。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呀!

因此,桑女下了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意思明白无,你既然违背了当初的誓词,再不怀想一点点的旧情,那我也就只好罢了。

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3 能否删去诗歌第

三、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明确: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歌前两节就是直陈其事,实际上是运用了“赋”这种表现手法。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

4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 第

三、

四、五节是在写婚变。齐读第六节

1落实字词——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2提问——女主人公面对如此不幸的婚姻,有什么反应?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桑女是很坚强的。她对家园的营建、在魏明的家庭操劳中青春消逝、最后对负心男子的谴责,无不体现出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桑女对爱情的付出。

桑女有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即“精神感召力”。她与家庭决裂、在氓有外心时对自尊的维护、面对困境的思考,无不表现着她是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对于爱情的热切追求——作为人的天性,她没有压制自己。面对人生两大选择,都体现她自我选择的巨大勇气。高尚纯洁的心灵,牺牲奉献的精神。她是我们应该讴歌的对象。

3诗经中的言是不是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4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ppt:填空。

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痴情女子负心汉

5桑女是有着高尚纯洁的心灵、敢于追求爱情、面对困境勇于决裂,这样的一个形象,这样一篇优美的诗歌,给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1)男女平等。人生在面临困境、困惑、难以抉择时要果断作出结果。男女应互相理解、互相关爱。我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对于男子,需要对自己的家庭与承诺付出一份责任,做事不可只图新鲜感。对于女子,在爱情方面需要更加的理智,要用冷静的头脑面对生活、当断则断。

(2)对于婚姻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

(3)我们要关注男女平等、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更要对自身问题关注,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当面临困难时,当机立断。我们还可以由此感受到桑女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第11篇:氓

《氓》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2.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有关《诗经》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项》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在家庙中祭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朗读《诗经》中有关爱情的诗句,感受主人公的情感。(选1-2句)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风雨》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诗经》中的爱情不断地被传颂,其虽言质朴无华,但情感表达却总能触动人心。我们刚刚看到的《诗经》中的诗句,它们有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有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也有表达相思之苦,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但同学们也应该清楚,不是所有的爱情的都会有完满的结局。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感受一段与之前所学不同的爱情故事。

2.朗读

(1)放《氓》朗读音频。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氓》所讲内容。 (3)问: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概括)

3.疏通文意,明确字词。

(1)《氓》的大意,以及重点的字词的梳理。 (2) 理顺思路

问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问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段)

问: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段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问: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婚变(三至五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决绝(六章) 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9、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 理解文意后,再次朗读这首诗,深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读出感情以及情感转变)

4.讨论探究

(1)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①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②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2)你觉得这个女子之后会怎么处理这段婚姻? (3)你认为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婚姻观?

第12篇:《氓》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使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

2、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的学习了《诗经》两首中的《氓》这一课,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诉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回顾所学

1、这篇课文是什么题材?

【明确:长篇叙事诗】

2、作者叙述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师生一起回顾) 【明确:第一部分:恋爱(

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二部分:婚变(第

三、

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第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三、品味课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明确: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明确: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

【明确: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明确:“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三次出现“淇水”的作用?这个地点有什么特殊之处?

【明确:三处写淇水,第一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段“淇水汤汤,溅车帷裳。”第五段“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也是展示本文的叙事顺序。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反映了婚恋之时的欢乐和热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反映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不幸。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而最后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既然这样就算了吧!淇水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所以说每次女主人公的思维和情绪发生转变时,淇水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标致,一个永恒的见证人。】

8、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明确:不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9、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明确: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时代的影响。】

10、仔细阅读课文,通过课文中话来总结,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这种差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男女主人公的性格都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婚后和婚前更是不同。在恋爱的时候,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痴情的,她真切的安慰自己的恋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深爱自己的恋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欢乐和悲伤完全的寄托在恋人身上。可是婚后的生活却没有她想象中的美好,勤劳善良的她从不嫌弃夫家的贫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丈夫却背叛了誓言,伤心的她坚强而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恋爱的时候,男子是忠厚老实的,“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同时也表现除了急躁、任性,“子无良媒”。婚后男子渐渐的改变,不专一和粗暴的一面渐渐暴露。“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以说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

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通过对比的手法,使读者更能够体会女子心中的悲伤。】

四、艺术手法

1、上节课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什么是赋比兴,请一位同学起来回忆一下内容。

【明确: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找出用“赋”的句子。

【明确: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本文通篇用赋。】

3、找出用“比”的句子。

【明确: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4、找出用“兴”的句子。

【明确: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尝试将《卫风· 氓》写成小故事,发挥想象,力求创新。

六、板书设计

结构 恋爱 婚变 决绝

1~2章 3~4章 6章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手法 赋 比兴,抒情 比,抒情

第13篇:氓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 2.熟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

3.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夯实文言基础。

(二)情感目标:

1.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及情感变化。2.指导女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及人物感情的变化 学情分析:

1.这篇文章出自《诗经》是文言形式,文言文一直是学生的软肋,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总觉得文言文太难,因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巧设导语激发学生。

2.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而且所带的班集体又是文科班,女同学绝大多数,对情感这类话题比较敏感而且讨论的热情高,寄希望大人们能给他们迷茫的生活起到一点指导作用,因而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魅力的时候,对他们的未来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教学方法: 朗读,改写,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在同学们十几年的读书生涯里,一定读过许多经典的爱情故事,请例举一二。(学生发言)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也未必能正真获得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什么导致婚姻的失败。(展示课题)

二.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三.诵读文章 夯实基础 1.播放录音 订正字音 划分节奏 (1)投影以下字,让学生注意其读音 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读成“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3)学生自由诵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要求学生借助注解,疏通内容,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言:

言既遂矣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 句中语气词,无实义。

通假字:

于 通“吁”,于嗟,叹息。

泮 通“畔”,边岸。

说 通“脱”,摆脱。 古今义的不同

以我贿迁 古义:财物,本文特指女子的嫁妆;今义:用财物买通他人

三岁为妇

古义:多年;今义:三年

(6)学生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改写文章,师生共同分享改写成果。

五.探究文章 理解女主人的情感及性格变化 1.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板书: 恋爱 (一 二章)

婚变 (三 四 五章)

决绝 (六章) 2.巧设问题 解决难点

学生分章节朗读,并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 二章节

(1) 恋爱时女主人公的表现及她的性格特点 (2) 男子性格特征 (3) 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女子:多情 柔情 纯情 热情

男子: 憨厚 老实

感情基调:热情 幸福(板书)

第三四章节: (1) 第三章,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括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什么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女主人公在夫家的生活何如?

明确:(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 (3)婚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男子变心(2)男子施暴。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回顾自己失败的婚姻生活并总结失败的原因,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悔恨 沉痛(板书) 第六章节:

第六章女主公做出了什么选择?表现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原文的语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性格特点:刚烈 清醒

(板书) 六.合作探究

1.女主人公离开夫家后能否获得幸福生活?她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今天的社会上,这样悲剧还会发生这样悲剧吗?原因是什么? 3.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女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七.家庭作业

1.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篇章讴歌爱情。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观。

要求: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

示例:《上邪》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即使“山无陵、天地合”,也要继续燃烧,至死不渝。

⑴《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14篇:氓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掌握重要词句的意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对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做点理性分析。

3.结合语境揣摩诗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内涵和作用。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导学案。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诗歌作为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自然有众多表现爱情的优秀作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氓》一起回到两千年前,来感受一位温柔多情却遭遇不幸的女子,那忧伤又怨恨的爱情。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检查预习:字词正音。(请学生散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感受·鉴赏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提示】四言诗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四、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五、合作探究

1、根据故事内容,列出情节提纲。

1 恋爱(1) 结婚(2)

婚变(

3、

4、5) 决裂(6)

2、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中可看出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恋爱、结婚——热情、幸福 婚

变——怨恨、痛苦 决

裂——清醒、坚强

象:勤劳、痴情、忠贞、坚强

(1)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一句话。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诗眼:怨

(2)全诗的主要情感是一个“怨”字,这种深深的怨恨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女子是如何从相恋到被遗弃的,从中感受一下这种深深的怨恨如何慢慢地产生。

①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表现是怎样的?

氓:嗤嗤,抱布贸丝,谋,怒

女:送,乘,望,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总的感受:甜蜜

②婚后男子,女子的表现如何?她为何被弃?

女子婚后表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也不爽”(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男子婚后表现: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通过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 对比的手法:氓之蚩蚩——至于暴矣

信誓旦旦——反是不思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躬自悼矣,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毅然离开,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

(3)结合以上的分析,大家讨论下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恋爱时,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结婚后,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 被遗弃后,是一个坚强、刚烈的女子。

探讨:大家认为造成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 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 ①、士之变心说 ②、伦理道德说 ③、社会制度说

④、年老色衰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氓》中的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到最后主动请弃,她的一系列婚姻过程无不具有明显的现代婚姻特点。女主人公有其传统贤良的一面,也有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悖的独立人格,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她依然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魅力。也许正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的两面性,才使其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为人们所千古传颂。

3、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机动)

2 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对于这篇诗歌有着很深刻的见解。我们要关注男女平等、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更要对自身问题关注,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当面临困难时,当机立断。我们还可以由此感受到女主人公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这堂课就到此结束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以及对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

4、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了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赋、比、兴)

(1)为什么作者能把女子的怨恨之情写得如此深刻,整个文章的主题如此鲜明,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触物兴词

(2)让学生找找诗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赋、比、兴手法。

明确:第

1、

2、

5、节是用“赋”的写法,直接叙写了恋爱的经过和劳苦的婚后生活。

3、4节用了“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的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比)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斑鸠贪食就会昏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比)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比) 第三四这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兴)

思考:为什么用桑叶来打比方?

明确: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第6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痛苦使我恨一切背信弃义之人。(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既是兴,又是比。 (3)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4)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七、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3

第15篇:氓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第16篇:《氓》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关雎》和《蒹葭》背诵

PPT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老去,唯有爱情永远年轻,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远不变的话题。我们曾在《诗经》的关关雎鸠声中感受了一个痴情男子追求窈窕淑女的热烈,也在苍苍蒹葭旁寻过在水一方的伊人倩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聆听一个卫国女子的爱情心声。

下面请听老师朗读。听读过程请大家注意屏幕上的读音,并用心体会老师朗读时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读) (生鼓掌)

(师)大家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吗? (生)哀怨、悲伤„„

(师)好,下面请大家认真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节? (请一学生回答)

(生)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相恋,但后来男子变心,女子和他决裂。 (师)那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女子被品德不端的丈夫抛弃的爱情悲剧。那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这段情感答题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呢? (生)三个:恋爱、婚变、决裂。 (教师板书:恋爱——婚变——决裂)

(师)梳理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大家觉得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 (生)诵读„„

(师)对,就是诵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读出味道来。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这就需要结合人物的处境去体味其中情感。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这时女主人公正处于恋爱的阶段。恋爱时女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 (生)甜蜜、幸福„„

(师)对,那大家先一起来读一读前2段。看看是否能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书上的文字是平面的,但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要让这些文字立体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还原一些场景。而这首诗有个意象可以作为我们想象的立足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三部分中,都有一条河贯穿其中。那就是„„ (生)淇水。

(师)对,几乎每个场景都是发生在淇水边。请大家先把第一处找出来。 (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师)这是怎样的情境呢?子是谁? (生)氓

(师)“涉”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渡过。

(师)女主人公送心上人渡过淇水回家去。送走了心上人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们可以想象到淇水边一个女子站在倒塌的墙壁上,眺望复关。那这一段最能体现恋爱中女子感情微妙变化的应该是哪一句?

(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担忧、焦急。

(师)看不到他来,内心忐忑焦虑啊,他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而看到了,马上就破涕为笑。让我们试着将女主人公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不错。当她再次来到淇水旁她已经世易时移了。请找出第二处淇水的描写。 (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师)此时的“淇水”是怎样的? (生)“汤汤”。

(师)“汤汤”是怎样的状态? (生)水势浩大。

(师)水势浩大,把车帷幔都给打湿了。车上坐着谁呢? (生)女子。 (师)她要去哪里? (生)回娘家。 (师)为何回娘家? (生)丈夫变心了。

(师)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些年来在夫家遭遇的不幸一幕一幕又重新在女子的脑海浮现。她想到了什么呢?

(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矣”作为结尾。“矣”,什么样的语气? (生)无奈、叹息„„

(师)女子所有的哀怨化作了声声叹息。并且这一段应该是声声推进。到哪里达到情感的高潮?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我想这应该是女子最不堪的回忆。从前信誓旦旦的丈夫,婚后竟然对自己拳脚相加。而她的万般痛苦却无人理解,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于是渐渐地冷静下来了。好,请大家一起把她内心情感的起伏读出来。(生饱含深情地朗读) (师)最后她再次在淇水边徘徊时,看到的淇水又是怎么样的情境?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师)她由此想到了什么?淇水尚且有岸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的。如果在和这个男人过下去那我只会苦海无涯,还是算了吧。这一段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哪一句?

(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既然你违反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这样了结了吧。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果断、坚定。 (师)好,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

(师)通过鉴赏,我们发现这三处淇水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她感情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这里淇水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生)见证者

(师)对,见证她爱情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比方说第二次淇水。女子在诉说自己的不幸时为什么要在这里突然插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一句? (生七嘴八舌)写她回家时所看到的情景„„烘托情感„„

(师)景物描写一般是烘托人物的心理。这女子内心的愁思不正像这眼前的淇水一般汹涌澎湃吗?不仅是比喻,还借着淇水来引起下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诉说。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写法”,叫做兴。这里既有比,又有兴。这就是诗经常见的比兴手法了。因此淇水不仅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多么巧妙的写法啊。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恋爱的甜蜜应该用深情、舒缓的语气来读;第二部分婚变的痛苦则应该用哀怨、深沉的语调来表现;最后决绝的清醒应该读出果断、坚决的语气。好,请大家一起来把全诗读一遍。

(学生们一起朗读,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完,学生们为自己精彩的朗读而鼓掌。)

二、品味诗歌,走进人物

(师)经过了感性的读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理性的品。人物是叙事诗的一个核心要素。刚才同学们已经在朗读中和女子同欢喜、共悲伤。那么你们怎么评价这位女子呢?

(生)忠贞、贤惠、坚强„„

(师)老师最近在看一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所写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刚好看到书上对《氓》这首诗的女主角有这么一句评价,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生:想!)他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大家赞不赞同这个观点?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请大家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来佐证你的观点。(学生讨论)

(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来进行欣赏一下。请这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1)我赞同他的意见。因为女子在面对变心的丈夫时,她表现出坚强的一面。 (师)好,不错。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2)我也赞同。女子对丈夫很忠贞。

(师)从何看出?

(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爽”是什么意思呢? (生2)差错,不专一的意思。 (师)好。还有吗?

(生3)我也赞同。她结婚后非常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师)能翻译一下吗?

(生3)多年当你的妻子,没有家务不做。起早贪黑,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3)她还很坚强。面对丈夫变心坚决离开,不留恋。 (师)好。坐下。问了几个同学都是赞同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沉默)

(师)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啊?(59个!)难道我们59个同学都是一个看法吗? (生)不是啊„„ (师)那就来说说看呀。 (大家推荐了一位同学)

(生4)我不赞同。我觉得的不完美在于她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很好地看清楚这个男子的本性,被爱冲昏了头脑。

(师)非常好。敢于发人所未发,角度新颖。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生5)我也是赞同的。

(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是赞同鲍鹏山的意见。而刚才说她不够完美的同学主要是把矛头指向她婚前被爱冲昏了头脑。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作为一个恋人,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爱他所爱。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你看她在恋爱中是如何的?能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吗? (生)体贴、温柔、多情。

(师)体现在什么地方?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十八相送,情意绵绵。氓因为她拖延婚期而生气,而她则好意相劝,并且私定了婚期。她的多情还体现在待嫁的等待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何等真率,何等痴情。就算没带眼识人,让爱冲昏头脑,这不也正好说明她爱得纯粹吗?而作为妻子,她是

贤惠、勤劳、忠贞。虽然氓家境贫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没有怨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家。而最后遭遇丈夫背弃,作为弃妇,她没有产生仇恨、报复心理,撒泼弄刁,死搅蛮缠。而是在冷静思考后,她选择了离开。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自重。因此,不管是哪个角色她都是做得恰如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完美不为过。

那既然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那我们不妨将他和其他一些跟他有类似遭遇的女子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这首诗。齐读 (投影——

《诗经·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wù)兮,不寁(jié)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生齐读)

(师)什么意思呢?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口。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断。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忘。同样是弃妇,这两位有何区别?

(生)这个还妄想丈夫回心转意。

(师)是的,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有恨也有怨,但她并没有就此沉沦。既然丈夫已经不爱我了,那我又何必苦苦留恋呢?就这样算了把。并且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得出了一个教训?什么教训?找出来。

(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师)没错,她要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去告诫全天下的女性千万不要在恋爱中迷失了„„ (生)自我!

(师)这实际上是这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板书)这种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所以《氓》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甚至对后代的女性和女性形象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怒沉百宝箱自己也投江自尽的歌妓杜十娘,在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我们都能看到这位卫国女子的影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最后最能显示她性格光辉的一段来齐读一遍。

(生)及尔偕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叙事诗的鉴赏要点:1.反复吟咏,感受音韵之美。2.结合情节,把握形象特点。老师给大家留个课后作业,并推荐2本书。安意如的《思无邪》和鲍鹏山的《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这两个作家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经典,相信同学们会喜欢的。最后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这节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让我们祝愿每个勇敢追求真爱的女性都能获得属于自己完美的幸福。好,下课!

第17篇:氓

《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1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

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二部分:婚变(第

三、

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五、

合作探究:

(1)

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

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

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

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2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

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

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

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 在家里太勤劳

(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这时阜新男子的典型。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战国时人吴起。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置,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事出《三国演义》。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置,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六,唐人元稹。元稹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

3 不是云”,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元人王实甫据此写出了《西厢记》,将原本始乱终弃的一段悲剧(相对崔莺莺来说)演绎成一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大团圆式喜剧,从而,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符合市民欣赏习惯的才子佳人戏的传统。《西厢记》里的张生的多情,更反衬出生活中的元稹的无情。鉴于以元稹实事为原型的《西厢记》的影响力,元稹被列为第六位。

第七,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八,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六、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

四言诗。

2、

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诗经.氓》教案

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 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㈤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 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 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㈦ 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5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4. 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5.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6.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第18篇:氓

《卫风·氓》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二)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被当作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十五国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内容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用于一般的宴会典礼。部分小雅来自民间。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表现手法:

⑴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1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六艺说有二。)

①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⑵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作品内容:史诗、讽刺诗、爱情诗、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样样都有。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情景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介绍课题: 读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

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二、课前自测:

1、难字难音

2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2、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3、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4、词类活用:

士贰其行 数词活用作动词 有二心。

二三其德 数词活用作动词 有时二,有时三 经常改变,反复无常。

5、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

三、指导朗读:诗经是四言诗,因此读的时候为“四言两拍”的读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课堂探究

(一)、朗读品味,感知诗作,引导思考

1、学生讲述初步感知: 刚才大家读了全诗,现在大家来说说诗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基本情节? 明确: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全诗写了女主人公婚恋的哪几阶段的内容?

明确:恋爱(第

一、二章),婚变(第

三、

四、五章),决绝(第六章)

3、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阶段的感情基调。[逐章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分章提示,请个别学生翻译]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的意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第二章,提示垝垣、复关、涕、载、筮、咎、贿等字词的意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1:女主人公没有见到男主人公时和见到男主人公时各是什么反应?这前后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痴情,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问题2:这

一、二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恋爱阶段。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蚩蚩”),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3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意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第四章,提示而、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爽、罔极等字词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3:这两章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广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问题4:如何理解“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请大家讨论,先请一位男生来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明确: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遂、至于、咥、悼等字词意义。

问题5:这三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处于婚变阶段。通过女子的自述,可总结为:女子性格,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凶恶粗暴。

因为想到婚后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变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问题6: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前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因为是觉醒后的决绝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

讨论: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从全诗来看,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不是。客观的去分析,还是有很多种解说的。

(1)、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

(2)、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女刚刚嫁给氓的时候,“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她不仅将自己交与氓,而且自己的娘家也给陪嫁了好多嫁妆。婚后的新鲜期已过,而财物也挥霍的所剩无几,氓就暴

4 露出了自私、不专一暴躁的本性。

(4)、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我们对《氓》中的女子更在心里感叹和钦慕。她不是一个感情的乞讨者,有一种“宁为玉碎”的自尊,绝不苟且,这决绝的选择让人觉得可贵,可敬。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正确的婚恋感情观应该是怎么样的——平等独立,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感情观。

五、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四,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全篇用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从而把氓的虚伪奸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中“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结语:“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当我们将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内心无法平静,黑龙悲恻动人的歌声还萦绕耳旁,时刻启迪我们: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待爱的人!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七、延伸拓展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在于朝朝暮暮的厮守而在于感情的长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你是我的唯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爱一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的誓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祝愿;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

板书设计 相恋(热情,幸福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痴情 (赋) 氓 婚变(怨恨、沉痛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赋 比 兴)

决绝(清醒、刚烈 )果断,清醒、坚强 (比)

第19篇:《氓》

《氓》优秀教案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备课组

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

第二,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三,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四,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负心汉的课文《氓》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多为四言诗。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诗》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还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浪漫主义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二.《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风: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大雅——天子宫廷乐歌;小雅——诸侯乐歌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1.读文,正音。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2.解决文言现象

3.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相恋】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我: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传统,痴情 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

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4.第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婚变】

1.文中男女在婚后有什么表现?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2.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文中的比兴有何作用?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由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

内容上——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5.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婚变,他的情感如何?——悔恨、沉痛

【决绝】

1.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从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3.面对男子的变心,女主人公是什么心态

清醒

刚烈

4.第三部分采用什么手法?——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几次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A。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六、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七、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第20篇:氓

第一篇:氓优秀教案

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 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 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

第二,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 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 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 男人有钱就变坏, 几乎成为一种定律。

历朝历代, 陈世美们从未断绝, 逮至今日, 又呈蓬勃之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 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 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 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三,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 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 两人情投意合, 海誓山盟。

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 遂毅然脱离青楼, 随李甲回乡。 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 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 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三。

第四,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 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人民愤。 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负心汉的课文《氓》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关于《诗经》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 世纪)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又称 15 国风,共 160 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 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例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 诵读课文、古人读诗谓之“吟” “咏” ,首先我们通过朗读的

(四) 整体感知课文、

1、讲述整个故事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明确:

1 《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 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根据这个同学的讲述,同学们划分一下层次,并说理由。

2、划分层次。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讲解时按照下面分法讲) [明确]1-2 段为第一层:恋爱,3-5 段为第二层:婚变,6 段为第三层:决绝

3、分层讲解:

(1)第一层:恋爱 A、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并用四个词概括这段的四层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 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 ,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

“抱布贸丝” ,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

(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B、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C、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 D、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

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姑娘一会儿 “泣 涕涟涟” ,一会儿“载笑载言” ,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E、最后终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 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F.提问: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

(板书) G、齐背第一部分 (2)第二层:婚变 A、第三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 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B、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桑 叶 鲜 嫩 , 不 要 贪 吃 桑 葚 。

这 与 后 面 六 句 劝 说 “于 嗟 女 兮 , 无 与 士 耽 ”形 成 对 照 , 诗 意 是 相 连 的 。

前 四 句 “桑 之 落 矣 , 其 黄 而 陨 ”, 叶 由 嫩 绿 变 为 枯 黄 , 这 与 士 “信 誓 旦 旦 ”变 为 “士 贰 其 行 ”相 对 照 , 含 有 隐 喻 。

B、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

2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 “蚩蚩”到现在的“暴怒” ,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C、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 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 提问:

再来看看, 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

“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 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

(3)第三层:决绝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A、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 “过犹不及” ,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 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没有)从哪里看出,反映出她 性格哪方面?( (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 结) [明确]:决绝地分手,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

(板书) B、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五)总结及引导背诵

1、总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 “比” “兴”及对比 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 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 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 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2、以下面的线索为提示,指导学生背诵。

相见—定情—相送—约期—相思—结婚 桑叶起兴—呼吁 桑叶起兴—回忆婚后生活—回家被耻笑 回忆:昔日—现在—做出决定

七、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 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 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

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 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 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 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氓读后感
《氓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