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法律思想网(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6 21:09: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思想与法律

绪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因此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②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③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④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⑤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

五、道德和法律的联系:道德和法律规范密不可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执行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

六、攀登道德境界的过程的作用:①能够丰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②帮助人更好的认识社会现实,③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励人不断向上。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二、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①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②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③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四、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五、理想信念的作用是什么?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六、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有哪些特点?① 现实性 ②科学性 ③崇高性 ④健全性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九、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十、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十一、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是阶段性与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没有离开共产主义的大方向。一大批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先进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起着核心和骨干的作用。

十二、大学生如何确立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①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②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③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十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应做到: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河山,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三、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六、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八‘在新时期怎样做一个忠诚坚定的爱国者?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如何理解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为什么要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①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四、什么是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五、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积极意义?①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六、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

七、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八、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什么联系?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斗。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努力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并进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九、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1.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2.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3.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④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十一、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十二、如何掌握成功交往的艺术和方法?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②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③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十三、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第四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有哪几种观点:①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②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③道德起源人性中的情感、欲望。④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三、道德产生的条件: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2.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四、道德的本质: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表现在①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②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五、道德的主要功能有: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六、道德的社会作用有: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七、道德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道德——奴隶社会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封建社会是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八、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道德发展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

九、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十、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2.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链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十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已任。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③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④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⑤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此外,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宽厚待人、见义勇为、孝敬父母、尊师敬业等等。 十

二、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十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涵: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集体主义还要求发扬融入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

十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十五、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十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十七、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①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②明荣辩耻,掌握科学内涵。③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三、公共生活的定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

四、公共生活的特点?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④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五、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六、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七、社会公德的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八、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九、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

十、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①规范性和专业性,②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③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十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哪些?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四、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素质?①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②努力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③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五、爱情的含义。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十

六、爱情的特征:①平等互爱性,②专一排他性,③强烈持久性,④纯洁严肃性。

七、恋爱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十八、家庭美德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九、个人品德的含义:1.个人品德是表现在人处理问题时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成了习惯的道德素质,是行为者个人的道德属性。2.个人品德既包括个人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个人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3.个人品德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4.个人品德是个人的稳定心理特征、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在进行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 二

十、个人品德的形成: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二十一、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①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②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十二、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二十三、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学思明理/择善而从/学习榜样。②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知行统一/积善成德。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省察克治/陶冶情操/慎独自律。

二十四、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依法治国方案的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①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①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六、法治与法制的异同: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例如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七、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

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是什么?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从中国国情出发。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哪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十、法律思维的概念。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思想取向。 十

一、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

二、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和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十三、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传统的国家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的概念。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的概括:①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③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规范。

三、法的作用:①规范作用 ②指引作用 ③评价作用 ④预测作用 ⑤教育作用 ⑥制裁作用。

四、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五、法律规范的分类:1.按内容分类有: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2.按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分类有: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七、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①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②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③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八、我国的程序法主要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

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十、国务院的立法程序:提出行政法规议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通过行政法规草案——发布行政法规。

一、法律实施的概念。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十二、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

十三、目前,我国法律仲裁主要有: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

四、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和司法机关监督。第八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1.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一般法律只涉及生活的某一方面。而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问题。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大委员会或1/5以上的人大代表提议,并有2/3以上的多数代表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 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三、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四、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和人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六、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七、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公民的人身自由,⑤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⑥特定人的权利。

八、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公民按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

九、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哪些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4.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依法纳税。

十、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十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十二、《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保护环境的适用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十四、经济法的基本原则:①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②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③权、责、利统一原则。④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⑤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十

五、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据法律规定的经济权限,参加或能够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主体。

六、经济法主体分为五类:①国家、②国家机关、③社会组织、④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⑤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

十七、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八、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平等原则、②自愿原则、③公平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十九、财产权主要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

十、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一、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及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分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二、刑法的基本原则①罪刑法定原则、②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③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二十

三、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概念。

是规定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制度的总称。

二十四、行政诉讼程序: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诉讼执行程序。二十

五、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人民法院与参与人各种民事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六、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十

七、刑事诉讼程序:①立案 ②侦查 ③提起公诉 ④刑事审判 ⑤刑事诉讼的执行程序 二十

八、审判的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二十

九、仲裁法的基本原则:①自愿原则。②公平原则。③独立原则。④裁终局原则。

推荐第2篇:答案思想法律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综合练习一答案

一、判断正误题(正确“√”,错误×,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三、多项选

(下列择题

每题至少

有两个以

上的答案

是正确的,

请填入对应的方框

内,共20

分)

1、A B C D ;

2、ABC

3、A、B、C

4、ABCD

5、A、B、C、D

6、ABCD

7、ABCD8.ABCD9.A D

10、ABCD

四、简答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 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什么是爱国主义?

答: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民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他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P28

3、什么是法律思维?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

答: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4、什么是民事权利?我国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有哪些?

答: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我国民法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法、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5、什么是正当防卫?

答:为了使国家、集体、他人或自己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题(运用你所学的学科知识按照要求进行选择,共18分)

【案例1】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

(单选,2分) 1.(B)(多选,3分)

2、(ABCD)

(多选,3分)

3、(BCD)(多选,2分)

4、( B C )

【案例2】(每小题2分)

(单选)

1、( A )(单选)

2、( B )

(单选)

3、( C )(单选)

4、( B )

六、问答题(共17分)

不少传媒和专家在哀叹:“当下中国社会的公共道德很差,已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你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公共道德现状如何?谈谈你对重建中国社会公德秩序的措施?

答:正确看待、评价一个社会现象,应当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它。(1分)

首先,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4分,答4个要点就行)

1、参加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参与的群体范围在扩大。

2、在众多领域里广泛开展。

3、力度在不断加强。

4、形式、方式多种多样。

5、效果、影响越来越获得社会认同。

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4分,答4个要点就行)

1、公共领域的权利部门还存在需要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必要。

2、市场经济中的诚实信用建设需要全社会努力。

3、公民公共道德建设意识还得加强。

4、加强对非公经济主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监督。

5、在校大学生诚信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

重建中国社会公德秩序问题上措施,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就行(不超过8分)。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诚实守信;八荣八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服务;文明执政、依法行政、行政文明;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综合练习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2 D3 A4 C5 A6 B7 A8 A9 C10 D11 D12 A13 A14 B15C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 ABC2 ABCD3 AD4 BD5 ABD6 ABC7 BCD8 AD9 ABC10 AB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四、案例分析题:(每个案例10分,共20分)

【案例1】1 A D2 ABCD3 ABC4 ABC5 C

【案例2】1 AB2 B3 BD4 ABCD

五、简述题(第

1、2题各4分,第三题7分,共15分)

1、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1分)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1分)

(3)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1分)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1分)

2、(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1分)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1分)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2分)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1分)、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分);(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1分)(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1分)(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1分)(5)完善权力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1分)

六、论述题(20分)

1、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2分)。首先要认识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2分)。其次要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关系(2分)。举例分析(4分)

2、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要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2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4分)。举例分析(4分)。

综合练习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

2.(A)

3.(D)

4.(D) 5.(A) 6.(C) 7.(B) 8.(A) 9.(D)。 10.(D)11.(C)12.(C)

13.(A)

14.(D)

15.(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

7.(ABCD) 8.(ABCD) 9.(BCD) 10.(BCD)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案例分析(每个案例10分,其中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案例1.丛飞与178个孩子的生命绝唱

(多选)1.学习丛飞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做起:(ABC)

(多选)2.丛飞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内在价值:(ABC)

(单选)3.丛飞的人生目的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A)

(单选)4..丛飞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努力做到:(A)

案例2.依法判断民法案

(多选)1.下列对于离婚的法律后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单选)2.王成与许某的关系是(C)。

(单选)3.王成考上大学后是否可以要求许某支付其生活费(B)

(多选)4.王成是否需要赡养许某?(AC)

五.简释名词概念(每小题5分,共20分)

1.信念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

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道德修养

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

4.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如依法纳税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依法不得作出一定行为,如不得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不得挪用公共财产。法律通过规定义务,使人们承受某种约束或负担。

六.论述题(15分)

阐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分析:为什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注意:考生答出大致意思即可适当给分。

答:2006年3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义精深,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坚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同学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真学、真知、真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推荐第3篇: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 一,正义观

 他把正义分为三类:一为平均正义,此种正义的观念是以”平等”观念为基础的,是对平等标准的衡量.二是分配正义.平均正义是支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正义,而分配正义规制个人与团体间的关系.根据每个人的功德,价值来分配财富,官职,荣誉等,它是以承认人天生的体力与智力的不平等性为前提的.三是矫正正义.它是在非自愿的交往中,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损害,要从损害方的好处中拿出一些加到蒙受损失的个人那里,补偿其损失.矫正正义不考虑相关的当事人的地位,只确保两个人的平等.

二,法治观

(一)人类需要法治的原因.

 1.人治容易偏私,而法治可以秉公,因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

 2.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的,多数人总比一个人治理的国家好.

 3.实行一人之治管理国家也实属困难.如果实行一个之治,必然造成独理万机的局面,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管理国家事务,而应由多数人执政.

(二).法治的基本要求.

 1.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 2.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法.

 三,法治的实践

 1.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走向法治,就必须抓住立法和守法这两个基本的环节.立法的好坏决定法律是否优良及其优良的程度,是法律能被普遍遵从的先决条件;而守法则直接决定法治的成败.

 2.在立法上,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与政体相适应,立法权应由中产阶级去掌握,具体由其议事会去负责制定法律.关于变法,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有所变化,但应极其慎重,过多的变化会削弱法律的威力.

 3.在司法方面,指出应健全司法机构.加强执法以维护各方利益.

 4.在守法方面,他认为守法是法治的关键.

 四,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借鉴意义

 1.”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权力应在法律之下,中国历来有法律而无法治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法律在权力之下,这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最大障碍.

 2.立良法是法治的前提.良好的法律本身具有正义性,稳定性和明确性. 3.司法独立才能实现司法公正,才能实现法治.

 4.倡导在全社会的守法,法律应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

 课堂讨论:法治好还是人治好

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谈论

 柏拉图从法律的缺点来论其人治观的

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缺点来论其法治观的

推荐第4篇:儒家法律思想评析

儒家法律思想评析

发表时间:2006-12-3 9:48:00 阅读数次: 14

有学者论及:秦始皇依靠武力自西向东统一了中国,而孔子则依靠思想自东向西统一了中国。事实上,孔子(儒家)的思想并非仅仅如此,而且统领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其博大精深,融会了政治、道德、经济、艺术、法律等诸多方面。无庸质疑其伦理道德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但孔子对法之精神的揭示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今天,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以为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提供镜鉴。

一、孔子法律思想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点

法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同艺术宗教法律一样,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其最高理想是能够“克己复礼”,复礼,即复周礼,其理想社会的模板也是周代社会的克隆,其思想基础与周代的治世之道有直接的继承性。

史料记载,周代的中国,特定的地理条件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侧重于渭河平原一带,依次向东是广阔的平原;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秋收春种使得人民衣食无忧。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各行业进而产生,与其他东方古国一样阶级产生以后,以维持定居和稳固统治的上层建筑随之产生;再者,中国奴隶社会的漫长发展和阶级社会的政治早熟现象,由父系氏族社会直接进入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局面成为中国阶级社会的雏形,由家及国,家法推而广之成为国法,形成“大宗”和“小宗”来维系社会以形成“尊尊”、“亲亲”、王祭天、侯祭川的局面,血缘成了社会关系的锁链,“家平则国治”,德教则为优益之法,由此形成的“明德慎刑”、“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

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熄战、和平、稳定成为时代之需,孔子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又欲恢复旧的稳定秩序,提出其经世之法,而且付诸行动,“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孟之道形成后,“人之初,性本善”成为其理论根基,孟子归“羞恶知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于“性本善”,为理论体系找到了基点,而孔子并非如此,“性本善”的迹象并不明显,“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于此之理解,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解释到“性也,人所禀以生也,习者,谓生后有百仪常所行习之事也,人俱禀天地之气以生,虽复厚薄有殊,而同是禀气,故曰相近也,及至识,若值善友,则相效为善,若逢恶友,则相效为恶,善恶既殊,故曰相远也”。康有为《论语注》中“孔子则不言善,单言远近”。如此大

抵乃孔子之思想的基础。由于人“性相近,习相远”,因而人性可塑。一方面强调友对个人的影响,“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乐道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另一方面“自省”,“自讼”,“自责”,“择善而从”以达到“求仁得仁”,自识以后,内外互动,形成仁,从而达到摒“四恶”,达“五美”,但内心自省置于首位,由此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内向性格。从这种意义上说,由此形成的“人性可塑”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能性,再者由于当时社会传统形成以久的宗法观念为其提供了可行性,为其法律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孔子的法律思想评析

一、宗法

宗法作为一种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控制方式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中国法律思想史》),在家庭内部,例有家法,由家及国,家法亦国法,从而产生“小宗”、“大宗”之分,和“尊尊君为首”、“亲亲父为首”的宗法原则,大宗以小宗为基础,小宗则以孝为中心。在宗法的层面之下的起作用的是一种畸形的权利义务机制,或是说是权力义务机制,臣从君,子从父,幼从长,女从男,否则不义,如此可教,教之不改,则消灭之,如孔子言:“先教后杀”。进一步说由这种森严的等级造就了其纯粹的义务本位而淹没了权利和个性,换言之,人的

及其权利的概念并不存在,人的价值的存在直接取决于其社会地位及与之相关的道德义务的履行,因而,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独立、个性也就无从谈起,带来的只能是强制、专制、特权、义务、服从、集中和封闭。由此铸就了宗法基本的基本导向---秩序和安全。

二、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四个字体现了孔子对法律建设的关注,也体现了其法治思想的精髓。道德与法律同是作为社会的调控机制有诸多异处:如非强制性与强制性,内在性与外在性,非对抗性与对抗性,但二者在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方面亦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德主刑辅原则正是侧重于此,通过德主刑辅达到德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听讼,吾犹人也,必使起无讼乎”(《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以德去刑,以仁去刑,而非以暴治暴,以刑止刑,其所

侧重是违法与犯罪之防范,以道德教化来进行防范,本身就是法律向道德的转化,由刑辅德,为德治提供了硬性保障,这一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体现法律与道德之地位比较,更重要的是促成一种法律文化的形成,一种法律社会化的底蕴。“化之”乃最高境界。阶级社会里道德的功能与效力与法律相比,在许多情况下,是相形见绌的。但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里,法律的道德化也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法制观念的民众融合,法律意识的社会渗透,法社会文化的形成与积淀,无疑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促进因素。但稳定不意味着封闭,而是充满活力的开放,保持个性又兼容并包,滋生于其中的法社会文化亦是如此。

三、“礼”法的角色定位

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社会关系之发展与复杂程度,对法律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尤其是经济关系的丰富,或是说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而如前所述的农业生产的近乎单一化,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生产单元,家庭家族的束缚,大大限制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程度,市民社会的畸形发展,使法的调整对象发生了逆转,侧重点转向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伦理规则,如君臣,夫妇、父子、兄弟、师徒等,自然其中的联系纽带就是等级分化,这种等级下的关系规则,“礼”代替了法,例如父子关系中的孝与教,而非赡养与抚养,形成了法律形式上的匮乏,人是家庭家族之人,而非社会之人,人之社会化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人处在必然王国的最底层,法解放人的道路遥遥不可期,法在哭泣。

由此个人在这种模式下的角色定位必然归于义务的主体,权力的附随,主体的依赖,而且这种定位具有极强的确定性和领域的不可跨越性。表面而言,这种秩序是和谐与稳定的,但这种和谐与稳定是与强制、暴力、鲜血和泪水交织在一起的。

在法律关系中人应是法律关系的当然主体,而在这种体制下,个人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地被剥夺了,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在法治化的过程中,身份独立和财产独立是个人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身份独立为其意志独立并且获得行为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财产独立则为其具备行为能力提供了保障。在苛刻的奴隶制生产关系还未完全解体、并没有受到自由化冲击的封建制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条件不可能具备。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任何法律思想都不可能具有现代意义。因而,孔子在其法律思想中不可能对个人的法律地位予以确定。

但是,在“礼”中,他对人进行了另一个层次的定位,即“爱人”,人既是

“爱”的施动者,又是“爱”的受动者,即对个人的尊重、重视及关注,相对于奴隶制下的奴隶而言,堪称是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一次解放和历史的进步,但欲达到“自由人”,其路亦修远,于此而言,正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4、宽猛相济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这一思想乃其“仁”之思想的体现,但欲达到“中”,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宽猛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而在《礼记.杂记》中:“子曰: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亦反映了孔子之如此思想。如果说“德主刑辅”作为其法律思想的主导思想原则,而“宽猛相济”则是其法律思想的具体指导方针。“择其二端二用,”也是孔子政法思想的中庸之道。如此之思想,我们不难看出,是从治民思想出发或是说从执政者角度而言的两手策略,同时为立法、司法、执法提供了总的指导方针,堪称人治下的法治辩证观,因而,其法律思想的价值趋向呈现公法的张扬和私法的谦抑。

至于德主刑辅与宽猛相济之关系,前已提及,也就是说,二者并不属于同一层面,前者更侧重于法律规范的宏观方面,而后者更侧重于中观层面。德主刑辅,从整个社会发展角度出发,以刑去恶,达到德治,从而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之大同世界,在社会整体层次而言,达到稳定和谐与发展的目的。宽猛相济则从中观层面对法律规范作了阐释,其更侧重于法的运用和实证,从法的技术性角度予以论证,而并未涉及到与具体利益相关的微观层面,后者的工作则由宗法和礼中的法律规范来实现。因而孔子 的法学思想不论从其形式是从其内容而言,都具有完整的体系。而此体系的特色就是“仁”指导下的法律哲学观。

5、“仁”在孔子法律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历史继承性

“仁”作为孔子的政法思想精要,在其法律思想中乃是统帅,“吾道一以贯之”。就其体系而言,“忠孝,知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刚毅木讷”无不渗透着仁的气息,但由于其组合又使仁的气息消逝了,综而论之,其法律思想是主要是基于对国家或社会,家族或宗族的兴衰的关注,而过分压抑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在其思想中体现强烈的国本位和家本位思想,而也是这一点一直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但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其法律思想也随之而

入,出现了中西思想之碰撞,西方之平等、自由、民主、私权神圣等观念传入,使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受到冲击。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三者相互析取、吸收和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展开,其必然趋势是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二元结合,新的法治文化必然是伴随着对家庭、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个体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即人的解放而形成。

三、孔子的法律思想沉淀

以孔子法律思想为基础,经由孟子、荀子及其后尘之人不断对其丰富、发展和扩充,及与道、法之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影响和效果。由于宗法的观念,森严的等级划分,苛酷的刑罚制度逐步使法在社会心理上形成两大阶层,处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者,将法作为维护统治、维护特权、实现私利的工具,而被统治者则畏惧至极,视法为猛虎,唯刑为是,只重义务而不重权利,从而形成了社会心理的失衡。由于上述心理的失衡而导致的法外之法、特权之法,形成法执行之例外,作为其原因同样也作为其表象的就是法运行的附依性,即在法的运行过程中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附依于政治的运行变化而运行,整个法的发展从未超出政治的发展,权利的行使从未超出权力的行使。另一方面,对法之效果的期望趋向于中庸和平,在重实体的同时,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调解以平息讼争,由此形成了法之价值更多侧重于安全和平。概而言之,大致如下:失衡之法心理,例外之法行为,附依之法运行,中庸和平之法期望,调解息讼之法要求,安全秩序之法价值。统而言之,即人治之下的法伦理。

法治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孔子法律思想给我们的法治化提供了思考的道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将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中国的法治化道路是和平的环境里在党的领导下以新代旧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方向问题,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破旧立新、建立起新的法治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方法问题,吸取世界他国法治文化精华,结合民族文化精华,探索和建立独特的中华民族法治文化。

推荐第5篇: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法律篇》中的

法律思想

申士猛 09法一 09022114

论柏拉图《法律篇》中的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著名的古典大师,在西方的哲学、政治学和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危机时代,在苏格拉底等前辈的影响下,著书立说,探讨城邦危机的出路。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法律篇》是他最后一部对话集,最能体现他晚年思想的特点。《法律篇》是一部重要的法理学著作,书中强调以法治国,在理论法学(法理学)和应用法学(法典的编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则,并对以后的罗马法和自然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篇》也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说著作,书中为马格尼西亚理想国构拟了详细的组建方案,所提出的混合制政体方案直到现在仍是政治领域的重要原则和重要制度。《法律篇》设计的城邦是一个教育城邦,书中提出的系统教育方案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律篇》对经济、宗教、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和婚姻等问题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可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法律篇》仍是一部超于现实的著作,但它比《理想国》更接近现实,书中改变了《理想国》中的许多重要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对现实社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原则。《法律篇》不仅影响着西方的古代,也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的近代和现代。《法律篇》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柏拉图,法律篇,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系统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标志着柏拉图思想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法律篇》中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在法的一般理论方面,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法产生于神给统治者的启示、惩治无神论以及约束人的恶性的需要。正义是“善”,是“和谐”,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正义体现全城邦的利益,法是维护正义的手段。在柏拉图看来,有两种主要政体一一民主制和君主制,它们派生出其它政体,法律在政体的演变和国家的兴衰过程中起举足轻重之作用。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相结合的混合政体,它将专制和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法治思想方面,柏拉图主张法治国家必须有好的法律,立法应正义为原则,以获得最高善德为目的,采用说服和惩罚相结合之方法。法律的序言部分应说明立法的意图,法律条文的语言应准确、清晰,便于人们理解和遵守。立法还要考虑国家的人口、地理环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教育的作用。立法者还需适时修订和补充法律,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要使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必须确保法律的实施,重视执法者的素质,选举执法官员,并加强法律监督,赋予公民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全民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官员也要严格遵守法律,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法的具体制度方面,柏拉图建议法治国家应编纂法典,制定有关刑事、民事、外交以及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具体法规。关于刑法,柏拉图从人性角度分析犯罪是由人性的弱点以及缺少好的教育等原因造成的,并规定了盗窃庙宇、颠覆或背叛国家等罪刑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如鞭答、监禁、罚金和死刑等。关于民法,规定了如何处理相邻关系、公民从事专一职业、婚姻以国家利益为重、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另外还制定了有关保护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农业法规、商业和贸易法规、国际交往等法规。关于诉讼法,制定了公民不服法官的判决可以上诉的三审终审制、与案件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担任法官的回避制度以及所有权超过一定时间不受追溯的诉讼时效制度。编纂法典的目的是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法律篇》的主要内容:《法律篇》共分12卷,大体上说来,第

1、2卷讨论立法的基本原则,第3卷谈国家的起源,第

4、5卷比较各种政体,第6卷讨论官吏的任命,第7卷谈教育,第8卷谈爱情,第9卷谈惩罚,第10卷谈宗教和神,第n卷谈贸易和遗产继承,第12卷谈军事和外交。

《法律篇》的核心是以法治国,那么,怎样以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以及为什么要以法治国等法理问题谈了自己的一整套看法。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最初是各个小家族,由年长者统治,习惯各不相同,没有文字,因而也就没有法律。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彼此之间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由此,先前的家长统治体制就演化成贵族统治体制了。此后,“国家体制和一切类型的国家及其变相形态”都呈现于世,人们开始考虑怎样建立秩序井然的社会,考虑立法的真正目的或最高原则是什么。

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提出“法治”的基本思想,重点强调立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强调官吏必须服从法律,认为如果法律处于从属地位,国家一定覆灭,且主张分权。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全面论证了法治问题,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论证了“法律至上”,指出法律监督的重要性及其措施,甚至包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思想。

由于《法律篇》是新理想国的建国方案,涵盖了当时的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不仅有拓荒性的贡献,而且对以后的西方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曾赞扬说: “柏拉图的的著作,无疑地是命运从古代给我们保存下来的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国家可能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但并不影响这种理念存在的正当性。这种理念是为了人类法律制度日益接近最大可能的完善,作为一种模型提出的极限,因此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他构筑理想国家蓝图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求人们实践其具体制度,而是给人们以理想,希望治国者以理想为目标,以现实为基础,制定适合国情的法律制度,造福于人类。这是他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正如他自己所言:“任何一个利用理智和经验的人都将承认,失败。„„最正确的做法是不仅描述理想社会,社会,然后让创建社会的人从中作选择。”如果缺乏理想,城邦的组建将面临而且也描述第二等好和第三等好的社会,然后让创建社会的人从中作选择。”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法律篇》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推荐第6篇: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内容摘要: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最为重视法律的作用。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同时其对法律的论述已涉及法律本质起源及作用等方面,其论述之深刻,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这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法律观 重刑

法术势

影响

正文 一 法家的法律观

(一)法的本质

法家对法律本质有独到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法是民众的行为准则。法家在解释“法律”时总是将它与民、天下、百姓联系在一起。慎到指出“法”是“齐天下之动”,即规范和统一天下民众的一种制度。“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至也。”①商鞅认为法令是治理民众的准则。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仪也”。②法要规范民众的外部行为。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商鞅说:“法者,国之权衡也”。法度是人主为了治理天下而设置的,韩非子明确指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③强调法是一种成文制度,由君主设定,国家机关掌握,同时必须公布于百姓。

(3)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在法家的著作中,法与刑赏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们将法称之为赏诛之法和赏罚之法。在两者中,法家偏重于罚,认为赏依附于刑,是刑罚的辅助,因此法家又将刑罚作为法的中心内容,认为法是刑罚的系统化、固定化。

(4)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法的表现不是引导式的教育,而是惩罚性的禁令,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经常将“法”与“令”结合使用。法与令都具有禁止性,从消极的方面进行强制,而儒家则偏重于“礼”,从正面进行引导。法令的强制性在法家理论中表现为强制的制裁,这种制裁不是良心或道德的谴责,而是残酷的刑罚和赤裸裸的暴力。

(5)法律要公正、客观。他们认为法律应该像量长短的尺寸等度量衡一样,作为人们的准则,并且对任何人一样客观公正。在春秋战国时代,宗法等级制度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儒家的引导,礼治依旧是主要社会控制手段。而法家从“道”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对世间万物是平等的,因此法律应顺从道德要求。

(二)法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的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 ①② 《慎子·佚文》

《管子·禁藏》 ③ 《韩非子·难三》

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可见法律的作用是以定分的方式来保护财产所有权,制止纷争。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禁暴是指以法律为手段镇压民众的反抗。

“君尊主尊,独制四海”。即法能保证君主的至尊地位与专制权力,韩非子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权制独断于君则威”④的思想。明确指出法能保证君主的专制,防止臣民反抗。

(三)法的起源 法家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人类社会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靠自然生成的习俗保持社会的秩序。正如恩格斯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里描述的:\"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者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构,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都调整好了。\"即然这样,法律又是在何时出现的呢?按照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识到法出自\"下世\",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生产生活资料占有的不平衡性也必然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占有生产生活资料的少部分人就会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财富,法律就来到了人间。

二法家的重刑主义

法家重刑思想是法家法治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其理论价值彰显了法家思想家们思想争鸣的本意:长久的保持君主专制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法家的重刑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子产\"宽猛并用,以猛为主\"的思想。以重刑打击守旧势力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法家经常推行的政策。法家人物当中,商鞅和韩非在其各自著作中都不吝其辞、极力赞美重刑主义,并提出系统的重刑主义理论。

法家的重刑主义是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为基础的。商鞅既是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好利恶害\"观点的人,又是最早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重刑论的思想家。韩非继承商鞅的\"重刑论\"和\"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系统分析了使用重刑的必要性。韩非《韩非子·六反》解释说: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 ④ 《商君术·修权》

之所加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重与轻不只是以刑罚的外部形式为标准,而是以能否止奸为标准。足以使臣民畏其罪而不敢犯的刑就是重刑,不足以使臣民惧怕,民知其刑仍旧犯法谋私的刑就是轻刑。

法家使用重刑的基本的思路是:\"以刑去刑\"。法家重刑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保让犯罪人必然遭受重刑。这也就是商鞅在《商君书·赏刑》所要求的\"刑重而必得\",韩非在《韩非子·奸劫轼臣》所说的\"诛重而必\"。为什么一定要\"必\"得、\"必\"诛呢?因为是否必罚是刑罚能否发挥禁奸止过作用的重要条件,是使臣民选择不犯罪道路的重要条件。韩非认为,\"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犯罪而不\'必得\',就会出现像《商君书·算地》\"小人辟淫而不苦刑\",从而助长小人的\"侥幸\"心理。既然犯罪不一定受罚,却一定得利,按照权衡利弊的逻辑,人们自然会为得利而去犯罪。诚如《韩非子·八说》中:\"有奸者必知,知者必诛\",人们权衡的结果才是为犯罪害大于利,才会做出不犯罪的选择,重刑才能真正发挥禁奸止过的作用法家使用重刑的方法是\"告奸连作\"。告奸连坐。告奸连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赏告奸,另一方面是连其罪。商鞅在《商君书·开塞》中提出:\"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夫\",他主张赏告奸,用投之以利的方法诱使百姓告发违法犯罪的行为。他把这种方法称作\"以奸民治良民\"。\"合而复者\"为\"善\"民,\"别而窥者\"为\"奸\"民。用奖赏鼓励人们相互监伺,调动国家机器之外的百姓举告他人的奸恶,就能使国家更及时、更无遗漏地发现犯罪者。所以,他在《商君书·开塞》篇里自信\"任奸则罪诛\",《商君书·说民》\"以奸民治,必治至强\"。商鞅不仅在理论上认为赏告奸是可行的,而且实际地采用了这种办法。韩非说商鞅在秦行\"赏告奸\"之法,《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的变法之令有\"告奸者与斩秘首同赏\"的记述。赏是诱使人们告奸,但赏不能使所有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去告发。商鞅在主张赏告奸的同时,也提出了迫使人们不得不告奸的办法,即连坐。他在《商君书·赏刑》不仅说:\"重刑而迁其罪,则民不敢试\",而且还提到连坐的三种情况:一是职务连坐。\"守法守职之吏\"有犯罪行为时,\"周官之人\"不告发者连坐。二是家庭连坐。家庭成员有人犯罪,其他人不告发的,也要连坐受刑。商鞅认为,\"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的\"至治\"\'就是用这种连坐之法换来的。三是邻里连坐。其办法是把民按什伍编成小的单位,让同伍同什的人相互监督。《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曾\"令民为什伍,而相牧伺连坐。\"《索隐》曰:\"牧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按《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商鞅不仅设计了而且也实行了连坐制度。其基本要求是:\"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韩非对商鞅的告奸连坐之法做了总结。在他看来,知奸之术的核心是\"告过者免罪受赏,失奸者必诛连刑\"。实行这种办法主要是想让百姓为自己的不受连坐而举告他人之罪,因恐于耳目众多,犯罪难逃而检点自己的行为,抑制犯罪的欲望。

三“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四法治与人治的对立

儒家的“人治”主张认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人”起决定性作用。而法家则强调“法”而不是“人”,他们抨击人治其实是统治者随心所欲的“心治”和“身治”,以个人的感情为基础,必然随心而定,也必然随心而变,没有客观的标准。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法家“法治”的含义:反对“礼治”,追求法的平等性;反对“德治”,追求法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反对“人治”,追求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法家的“法治”与西方的“法治”有很大差异。 首先,法家所主张的法律是君主制定的,君主掌握着立法的全部大权,如《管子·任法》中说“法生于君”,因而这些法律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和利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西方法治则强调法律要从公众利益出发,考虑大多数人的意志。其次,在法家的法治理论中,权力和法律是二元并立的,而且法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权力,法律是权力的从属物,没有约束力,进而导致将法治变为暴政。在西方法律与权力是相互对立的,法律的产生就是为了约束权力,防止其过度膨胀。

最后,法家推行法治的目的是“以刑去刑”,用严酷的刑罚使民众不敢犯法,最终达到消灭刑法的目的。而西方的法治却是通过法律来约束国家和民众的行为,最终确立法律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

由于上述主张,法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有:法家主张变法,反对因循守旧。主张“以法治国”、“一断于法”;倡导富国强兵的政策;实行君主专制,法、术、势相结合;提倡性恶论和进化史观;使用了统一的概念,范畴。

五对后世的影响

法家提倡的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以及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对后来2000多年的皇朝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后世的统治者根据法家的君主专制思想建,立了一套统治秩序,国君高高在上,其统治地位不可动摇。同时又建立了庞大的官僚队伍,为国家的统治服务,君主则运用法、术、势进行监督。

法家的“一断以律”、“法不阿贵”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的许多官吏秉公执法、直言不讳,为了国家的统治利益,敢于同权贵斗争,敢于冒死相谏。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可以说与法家思想一脉相承。

法家思想特别重视法律和法学一般理论的研究,许多法家的代表人物对法学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使法学得到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法和法律思想。同时法家还重视法制建设,在立法、司法的实践活动方面成就颇高。

法家主张法律稳定和统一,公开颁布法律,反对议事以制,所以他们主张法治的前提是必须有成文法,要求制定准确、规范且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法典。促进了中国成文法的确立和发展。

形成了依法断罪的传统

古代法律在适用过程中最早施行的是议事以制,即以合适的判例来断案,而不公开颁布成文法。经过先秦时期法家的大力主张成文法成为主要的法律渊源。为了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西晋时期刘颂主张律法断罪,皆当以律令正文为主。《唐律疏议·断狱》“诸断罪具引律令格式正文”条规定:“诸断罪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杖八十。”《大清律例·断狱》“断罪引律令”条律文规定:“凡断罪,皆须具引律例,违者笞三十。若数事共条,止引所犯罪者,听。其特旨断罪,临时处治不为定律者,不得引比为律。若辙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可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要求官员在断罪时都要引用成文法。依法断罪要求官员在适用法律时必须遵守预先公布的国家法律,在无律可引的情况下,才能依照判例来进行判决。这实际上是要求官员必须要服从君主个人意志,维护封建统治。由于成文法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进行规范,所以成文法具有其僵硬的一面。案件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又会导致以类推比附的手段来断案。总之,依法断罪一方面维护着法律的稳定,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古代官员自由裁量的权力,它维护了君主的个人意志。

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法律公平的思想,后世的思想家把法律视为布大信于天下,法律是公和信的象征。保证刑当其罪,维护法律的稳定。法家思想推动了法律公平的实现。

从古代刑罚体系的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来看,中国古代法律具有残酷性的特点。这与法家所主张的重刑的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法治”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暴力统治的工具。法家把刑罚看做是对犯罪之人的报复,刑罚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秩序的目的,所以中国传统社会里刑罚是比较残酷的。对后世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它使后世统治者实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历史进步。我认为,总体而言法家思想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法家》,新华出版社。

《诸子百家》,同济大学出版社。

《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推荐第7篇:法家的法律思想

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继承秦国时期法律思想的传统,即其基础主要是自商鞅变法后法家思想在秦国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秦国特色的法律思想,其直接思想模式源自韩非的“法治”理论。

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

徐祥民

【摘要】: 一,法家没有久远的谱系,法家的法律思想也难以在战国前找到其理论的前身。这种在战国时 期盛极一时的思想体系不是春秋或春秋以前已经存在的某种学说的发展的结果,而是伴随 着中国法的成文化,在制定法律、使用法律的摸索中,在对成文法及其应用的讨论中产生 的。战国前的中国法制没有进入成文法时代。不仅“禹刑”、“汤刑”、“九刑”不能证明夏、商、西周的法已经成文化,《吕刑》不是周代成文法,而且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 也没有从根本上把周天下的法制从非成文法改变为成文法。春秋时期的私有化运动,春秋 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等的变化,推动中国法走向成文化。法家的法律思想是在战 国时期各国纷纷制定、实施成文法的实践中与成文法一起走来的。 二,儒家、法家等称号是汉代人在总结先秦学术时加给其前人的“谥号”,并非先秦时期本来就 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百家”。按照司马谈等人设定的法家标准,结合今人对法家的认识,可 以在春秋时期找到若干法家先驱。除管仲、子产之外,范宣子、邓析、赵鞅、越王勾践等 都各有与法家法律思想接近的政治或法制实践,或者发表过与法家类似的言论。 法家学派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一)前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和吴起。他们的 主要贡献是推动法律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

(二)中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和申不害。 他们不仅创立了系统法家学说,而且把这些学说用来指导当时的法制建设。

(三)后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综合期和变异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李斯。 韩非子总结了前期和中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对完善法家理论,充实法家法律思想的 内容做出了贡献,但也有过分迷信“术”以至于降低法治的理论价值的过误。李斯 对法家法律思想在秦的法制建设中的应用起了很大作用,但对秦王朝立法、用法实 践中的致命失误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秦王朝建立后用国家权力树立法家之学的统治地位,用法家思想去统一社会舆论,使法家 之学丧失了学术自身应有的生命力。 汉兴之初,痛斥秦朝严刑峻罚之声不绝,但法家之学仍然是汉朝初年的基本统治思想。黄 老之学是在汉惠帝即位以后才取代了法家之学的地位。 三,法家对法的起源,法的规范性、公共性、强制性、公开性等特征,对法的效用等法的基本 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法制建设,而且影响了后来的整个 中国法制的历史。在后来两千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人们对法的基本理解即来自法家。 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法治思想,也就是以法治国的思想。为了克服商、周以来形成 的传统以及儒、墨显学对法治的障碍,法家对法治的合理性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证,他们的 变法论、性恶论、用众论、中君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当时实行法治的合理。 法家的基本法治理论主要包括:

(一)法治目的论。法家主张实行法治的主要目的是“王天下”。

(二)明法论。法家不仅要求法律公开,而且希望“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他们要求人人必 知法律是为了让百姓“自治”,即主动地趋法定奖赏之利,避法定刑罚之害。

(三)重刑论。法家主张用重刑严惩罪犯,以求止罪,也就是“以刑去刑”。

(四)行法论。法家主张信赏必罚,且要求赏不僧、刑不滥。 四,在汉武帝以后的儒学独霸的时代,洁家洁律思想的影晌还在。其影晌方式主要有三。一是 某些思想观点已被社会广泛接受,构成了中国民众的一般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二是在诸 如三国时期这样的分裂战乱时期,特殊的政治需要使法家之学得以部分复兴。三是窝于法 律制度之中,通过法律制度对社会产生影响。 在儒学独霸的时代,人们也常常使用一些创自法家的思想观点,如法度适时更革、重刑止 奸等。 五,秦之强盛得益于洁家思想的指导,但不能因此便简单地把秦朝的短命而亡归结为法家的错 误。商勒、韩非思想有异,其对实践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前者促使秦盛,后者加速秦亡。 韩非子不与臣“共”的独断使秦国家失去臣的支持:他的“术”论导致对洁治的破坏和君 王对权力的滥用;他对君臣矛盾的过分的渲染引导国家偏离了增强国力的航道,导致了民 穷财尽。 商敦的法律思想有兴秦之功,也有理论不完务的缺失。主要是:

(一)功利主义的法律工具论难以避免对法律的铬误使用;

(二)强国弱民的制民论有走向君王与臣民对立的可能性;

(三)只见人不见社会的人性论无法培植政权的道德基础:

(四)以奸止为度的重刑论种下了走向极端重刑的基因,从而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 火索。 六,法家的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其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具有相同的意义。以往的研究者不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909.2 【DOI】:CNKI:CDMD:1.2001.012597 【目录】:

          前言13-20 第一章 法的成文化与法家法律思想的产生20-47 第一节 战国前的中国法制没有进入成文法时代20-33

一、“禹刑”、“汤刑”、“九刑”不能证明夏、商、西周的法已经成文化21-23

二、《吕刑》不是周代成文法23-25

三、众多法律形式的存在使成文法无立足之地25-30

四、战国前条文化的规范尚未取得反复适用的强行性效力30-32

五、郑铸刑书、晋铸刑鼎不能根本改变周天下的法制状况32-33 第二节 社会变革推动法的成文化33-44

一、春秋时期的私有化运动33-3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38-40

三、政治结构的变化40-44 第三节 法家法律思想与成文法一起走来44-47

一、战国时期各国法的成文化44-45

二、法家法律思想是关于成文法的认识成果45-47 第二章 法家学派47-75 第一节 法家学派的由来47-52

一、战国时期无“法家”之名47-49

二、法家学派出自于汉代的学术总结49-50

三、对法家的界定50-52 第二节 法家先驱52-62

一、管仲53-56

二、子产56-58

三、范宣子58-60

四、邓析60-61

五、赵鞅61-62

六、越王勾践62 第三节 法家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代表人物62-75

一、前期法家63-65

二、中期法家65-71

三、后期法家71-75 第三章 法家对法律的基本认识75-85 第一节 对法律起源的认识75-79

一、人类社会早期没有法律75-76

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6-77

三、法律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物质财富77-79 第二节 对法律特征的认识79-82

一、规范性79-80

二、公共性80-81

三、强制性81-82

四、公开性82 第三节 对法律效用的认识82-85

一、定分止争83

二、禁奸止邪83

三、生力生强83-84

四、制臣服虎84-85 第四章 法家对法治合理性的论证85-94 第一节 法家鼓吹法治的文化环境85-8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商周以来形成的传统是推行法治的障碍85-86

二、儒墨显学各有治国之术86 第二节 法家实行法治的理论86-94

一、变法论86-88

二、性恶论88-90

三、用众论90-92

四、中君论92-94 第五章 法家的基本法治理论94-107 第一节 法治目的论94-97

一、“工具”的一般效能94-95

二、商鞅的“治——富——强——王”方略95-97 第二节 明法论97-98

一、立法明白易知97

二、“治国贵不断”97-98 第三节 重刑论98-103

一、以刑去刑98-100

二、刑重而必100-102

三、行刑重其轻者102-103

四、刑用于将过103 第四节 行法论103-107

一、信赏必罚103-105

二、赏不僭,刑不滥105-107 第六章 韩非子对法家法律思想的发展107-119 第一节 对法家理论的完善107-115

一、赏誉同轨,非诛俱行108-111

二、保持法的稳定、划一111-112

三、明主治吏不治民112-115 第二节 对儒、道等家观点的吸收和运用115-119

一、对道家观点的运用115-116

二、儒术步入法治理论殿堂116-119 第七章 齐法家法律思想的特点119-127 第一节 齐法家形成发展的文化环境119-121

一、齐文化传统对齐法家的影响120-121

二、稷下学风对齐法家的影响121 第二节 齐法家法律思想的特点121-127

一、“以民为本”,“令顺民心”121-122

二、君执本,相执要,大夫执法122-124

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124-1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仓廪实而囹圄虚125-127 第八章 秦王朝的建立与法家学说的命运127-134 第一节 统一王朝的建立对法家学说的挑战127-130

一、商鞅虑所未及的问题127-128

二、吕不韦为统一所做的理论准备128-130 第二节 法家学说发展的终结130-134

一、秦王朝对法家学说的毫无保留的选择130

二、政府造学术则无学术130-132

三、腐败的权力与腐败的学术132-134 第九章 法家思想对汉初统治集团的影响134-141 第一节 汉朝初年的统治思想不是黄老之学134-136

一、“约法三章”与黄老思想无关134

二、萧何不信黄老之学134-135

三、刘邦及其诸大臣不得“无为”135-136 第二节 汉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法家思想136-139

一、刘邦对“水德”情有独衷137

二、汉承秦制的法制建设实践137-139 第三节 黄老“无为”“因”于汉高君臣的“有为”139-141

一、黄老之学的精髓是“因”139

二、刘邦君臣的“有为”为黄老之学立所“因”139-141 第十章 法家法律思想在儒术独尊时代的影响141-147 第一节 汉后法家学说的存在方式141-145

一、法家的思想观点被社会广泛接受141-143

二、法家之学在特定时期得以“复兴”143-144

三、法家的法律思想融进法律制度之中144-145 第二节 儒术独尊时代常见的法家法律观点145-147

一、法度适时更革论145

二、重刑止奸论145-147 第十一章 秦朝灭亡与法家学说的关系147-162 第一节 “集大成”的韩非子之学是亡秦祸首148-154

一、“独断”不“共”与天下之士“箝口而不言”148-150

二、术与滥罚150-152

三、罕言生力与大兴土木152-154 第二节 商鞅法治理论的缺失154-162

一、功利主义的法律工具论154-156

二、强国弱民的制民论156-158

三、只见人不见社会的人性论158-160

四、以奸止为度的重刑论160-162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章 法家的法治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162-180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162-167

一、亚里士多德法治的构成性要件162-166

二、“良法”对法治的意义166-167 第二节 法家法治的基本含义167-169

一、施治以法为据,不法外断事167-168

二、政事决于法不决于智168

三、行法不从私168-169 第三节 “西方法治论”者的观点不能成立169-174

一、法家也追求法的完善169-171

二、中、希法治理论都不以民主为基础171-173

三、法家的法治要求君王守法173-174 第四节 中、希法治观及其存在条件的区别174-180

一、中、希法治观产生的不同条件174-177

二、中、希法治观的区别177-180 结论180-183

推荐第8篇:儒家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极其影响

一提起儒家思想,人们往往会想到“德治”、“仁”、“礼”,法治的标签一般都被贴在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上。但是,虽然以德治为主,儒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律思想。而且从古至今,这套思想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思想。 本文将从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名词、核心内容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法律思想,最终得到自己的结论。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名词探究

儒家法律思想,顾名思义,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关于法律方面的思想。儒家法律思想一直强调礼和德的重要性,而法律只不过是前两者的辅助工具而已。在流传于世的儒家经典文献中,“礼”、“仁”、“德”、“孝”等字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想要了解儒家法律思想,必须了解儒家法律思想的这几个核心名词

(一)德

“德”也是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具有的品质。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古代儒家曾经提出过“明德配天,以德慎罚”、“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思想。可见,“德”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仁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礼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即,礼,为在日常生活中,君子行动所遵守的方法和规则。《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在儒教中,礼甚至作为了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的标准。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集大成者当然是孔夫子。尊崇儒家思想的人,奉孔子为圣人,像孔夫子一样尊教重道,是每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人的理想。遵守礼的人,会合宜且虔诚地参加古老的仪式典礼。他会根据他的身份习尚与礼节—儒家思想的根本概念—表现优雅而庄重地控制着自己所有的举止、身形姿态与动作。可以说,“礼”体现出一种典雅和自治以及儒的尊严。

但是,礼并没有在古代中国的全民中适用,它只是贵族的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古语便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四)忠与孝

忠是维系国君与臣民之间的纽带,而孝则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一条纽带。忠是指臣子对国君的绝对的沉浮,孝是指在家庭关系中家长的绝对的支配地位。这也体现出身份在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这两个字,好像戴在中国人头上的几千年的紧箍咒。至今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影响。“百善孝为先”,便体现出了这个道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会遭到刑罚的处罚,同时也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国有国法,家有家法

在古代中国,家和国史两个非常重要的单位。若干人组成了一个家,而若干家便又组成了一个国。“国家”一词便由此而来。在国家和家庭中,都有着自己的规则和方法。这些规则和方法统称为宗法。

因为由国和家之分,所以便有大宗和小宗之分。“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是古代宗法的基本原则。除了这个基本原则之外,还有很多纷繁复杂的规则,在内在和外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比如在家庭中,以父亲为最具有权威的人。而父亲去世后,长兄即为最具有权威的人。还有,一个女子,需遵守三从四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从三从四德等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法律思想对秩序的严格要求。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妇女必须忍受无数规则的束缚和约束。这样下来,虽然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水平。但是,一是因为当时教育普及范围不高,所以老百姓只是在被动的遵守这些规则,二是这些规则确实压制了人们尤其是女子的内心和行动的自由。所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几百上千年后迟迟不愿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封建统治异常稳固的原因。

(二)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分析这句话。道德和法律同时为调控社会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社会儒家法律思想的支配下,道德显然站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但是道德和法律虽然有不同,但是也有相通的地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孔子遍是希望通过“德主刑辅”达到“德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听讼,吾犹人也,必使起无讼乎”(《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以德去刑,以仁去刑,而非以暴治暴,以刑止刑,其所侧重是违法与犯罪之防范,以道德教化来进行防范,本身就是法律向道德的转化,由刑辅德,为德治提供了硬性保障,这一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体现法律与道德之地位比较,更重要的是促成一种法律文化的形成,一种法律社会化的底蕴。

礼和刑事古代调控社会的两种手段。虽然礼法并用,但是在儒家法律思想中,礼显然比刑更加重要。比如在家庭中,三从四德等规则是礼的一部分,这些规则控制着中国人几千年。而刑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明显低于礼的。除此之外,礼和刑并不是对所有人适用的。周朝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即刑不能适用于大夫以上,里不能适用于平民百姓。这是赤裸裸的不公平。也是当时当时社会的法律适用的最准确的概括。

除此之外,在古代中国,道德和礼还能干预司法。“春秋决狱”遍是最好的证明。“春秋决狱”是指审判者运用儒家经典如春秋等判决案件。这样的做法在现在来说是极不合理的,严重的干预了司法的稳定性、严肃性权威性。但是,也许“春秋决狱”给司法注入了一些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但总的来说是绝对的弊大于利的。

所以,在那个时代,法律是居于道德和礼的后面的,德和礼占据着统治的地位,法律终究视为前两者服务的。那时候的法律人,可能是哭泣的。

(三)法律的适用张弛结合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这一思想乃其“仁”之思想的体现,但欲达到“中”,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宽猛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而在《礼记.杂记》中:“子曰: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亦反映了孔子之如此思想。如果说“德主刑辅”作为其法律思想的主导思想原则,而“宽猛相济”则是其法律思想的具体指导方针。“择其二端二用,”也是孔子政法思想的中庸之道。如古代对破坏社会基础家庭基础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十恶)采取了极其严酷的刑罚,甚至违法犯罪人会千刀万剐。而长辈对小辈的侵害则可以从轻或减轻抑或免除处罚。这样做可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但也破坏了司法的平等性。

(四)仁的核心地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孝悌是仁的基础。其法律思想是主要是基于对国家或社会,家族或宗族的兴衰的关注,而过分压抑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在其思想中体现强烈的国本位和家本位思想,而也是这一点一直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仁的支配下,不仅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都必须体现仁的思想。但是近现代,随着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之风的吹来,仁思想与西方思想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和越来越实质化的交流与碰撞。

三、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

儒家法律思想史我国中国古代起着支配作用的法律思想。而历史是传承的,法律思想也是传承的。时至今日,儒家法律思想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法治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慎刑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这反映出儒家法律思想感化教育为先为主,惩罚为后为辅的思想。反映在当代法律中最显著的就是刑法的罪刑法定的原则。

罪刑法定是指被告人的罪名和刑罚都必须要有刑法来规定,既不能由非刑法的东西如习惯契约来规定,也不能由除刑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来规定。而且刑事诉讼必须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进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虽为处罚犯罪人的法,但是它更是保护犯罪人的法,处处体现着慎刑的思想。这与儒家的仁和德教的思想史不谋而合的。

除此之外,其他法律领域也体现着这种谨慎处罚的思想。不仅如此,在立法、司法、执法中,也体现着这种思想。比如行政法的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

(二)国家为上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君权皇权至上,权大于法。这种思想和基调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法律。在古代中国,中国史法治和法制的中心,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法由君出”。而且,中国的法律一直是统一的,没有出现欧美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法域的套路。在今天我们国家与此也有一定的相同的不同。在当今中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我国的法律也是统一的。但是,当今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这决不代表人民就能随意干涉法治。这与古代中国权大于法的思想是不同的。

(三)厌讼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道德礼教和调节的作用,其核心在于: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人权利。这也就导致了人民厌讼情绪的出现。古语有云:“好讼之子,多数终凶”。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厌恶诉讼,爱好息事宁人的思想。这种厌讼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的老百姓甚至认为一打官司就会触霉头。这种思想与当今社会的法治是有一定的矛盾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厌讼,因为诉讼是我们的合法的权利。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就应该拿起诉讼的武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德和调解的作用,不能成为讼棍。总之我们要把握好诉讼的度,既不能厌讼,也不能一味的依靠诉讼。

(四)人治的思想

人治和法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儒家法律思想强调人治,强调“为政在人。”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都把统治者道德的好坏,看成是影响民众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而在当代中国,强调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为上的思想渗透着整个国家。但是在强调法治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作用。

首先,不管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等,都是人来实行的。“徒法不足以自行”。缺少了人的法治是无法想象的。其次,法律人的带头示范作用也是非常作用的。倘若每个法律工作者都能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我国的法治也应该会更早更快更好的实现。否则,只是有着完善的法律,而没有拥有信仰法律、掌握法律的法律工作者,那法律只不过是一张充满着生硬辞藻的废纸而已。

(五)仁治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仁治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也是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的。首先,法律不仅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的规则,而且也应该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仁爱观念。生硬的法律只能被人们所遵守,而不能被人们所信仰。其次,在司法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如果一个法律工作者没有仁爱的价值,而是一个偏执的法律狂,我们也很难想象他能驾驭好法律,他也很难运用法律保护当事人权利,做到惩恶扬善。所以,即使是法治,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六)家庭因素

前文说过,宗法分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即国法,小宗即家法。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国是有这几千年儒家思想积淀的国家。比如,在我国,当今父亲仍然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和权威。对于这种思想和习惯,我们不能抱着全有全无的态度去处理。我们应该抱着扬弃的态度去处理。比如,对于孝这个观念,我们应该要大力弘扬的。毕竟,家庭依然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但是对于那些不好的因素,比如“三从四德”这类的,我认为应该是坚决抛弃的。在这个男女平等,甚至女权愈来愈大的社会,我们应该解放妇女,还妇女以自由。而不应该继续的毫无人道的用旧观念来压迫他们。总是,我们应该用扬弃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儒家的家庭观。

四、结语

儒家法律思想史流传于我国数千年的法律思想和法律传统,对我国古代的法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法律思想依然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抛弃的糟粕。而且,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清风已经吹入中国很长时间,不断的、越来越强的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在此种情况下,中国的法治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抉择。留给我们的任务非常重要,也非常艰巨。 我认为,面对不同的法律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管是儒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等,我们都应该抱着这种态度和方法来进行抉择。只有这样,我国的法治才会向着包容化的方向发展。会越来越完善。

推荐第9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某某。下面,我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七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做简要的介绍。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课程目标的设定。

1.课程性质: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开课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2.课程地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样的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转型和适应的问题,同时开始思考诸多人生课题,接受和践行各种社会规范,为完成社会化任务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以入学适应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人才学、成功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3.课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方面来看,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后续课程的开设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而且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其次,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新生实现人生角色转型、正确应对人生课题、解决人生矛盾的桥梁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再次,从大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来看,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4.课程目标:基于以上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即掌握两种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人生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在这里,素质主要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认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与其它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因此,对老师来讲,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来说,则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按照我校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本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这是本课程各章节课时分配情况简表,按各章节的内容多少和重要程度合理安排课时。

本课程内容可分为四大模块,即适应论、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适应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立志、爱国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六章的一部分内容,集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

七、第八章,集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这四大模块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涵盖了做人理念的方方面面,循着适应、立志、树德、做人的主线,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面我们分章节介绍一下课程内容。绪论 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分析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的特点,促成大学生的角色转型,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旅程;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开创新的生活。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本章主要是通过学习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以及作用,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鼓励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自觉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且努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本章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请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通过学习充分认识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作用,了解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进行科学的人生价值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道德的意义和内涵,把握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以及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锤炼个人品德。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制观念、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公德和公共生活中的尚法精神,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相关法制观念、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以及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要求,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学习使学时了解掌握法的概念、渊源、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本章是主要讲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正的守法意识和正确的维权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既然适应、立志、树德、做人是本课程教育的主线,所以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教育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探讨人生意义,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教学难点:话说,知易行难。我们的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就是如何践行的问题。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个树立、两个坚持、三个实现。即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三、实践教学: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我部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单独设立《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的强大平台,将理论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A1》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应开设,各任课教师同时承担实践指导任务。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开设,使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外得到运用和深化,并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反过来,课外实践所得,又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兴趣,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为支撑,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至少必须完成三项实践教学内容:

一、全体必选项目——课外阅读活动,我们为学生精心选择了阅读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兴趣爱好选择图书,完成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二、个人任选项目,包括辩论赛、演讲比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自身特长,选择并完成相关项目。

三、教师选定项目——包括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自制小课件活动、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活动、校园采访调查活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项,部署相关任务。第一个项目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个项目主要为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特长;第三个项目则是综合性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实施,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在探究中、在亲身参与中、在与专业的结合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几年来,本课程授课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努力推动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改革。避免单纯的说教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譬如启发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答疑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寻找社会规范要求同大学生行为之间的差距,找准践行规范的契合点;通过答疑,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正确视角。注重师生互动。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辩论、演讲、现场情景表演、观看纪录片、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优化教学手段,任课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的同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组所有教师均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它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以第一章、第二章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课堂教学设计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的情况。“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是开篇第一章,本章内容关涉到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和社会信仰,进而影响到他们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为什么学等根本问题。因此,本章内容对其他章节起着统摄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把本章内容整合为三个大问题: 一,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二,树立科学理想信念; 三,在实践中实现理想。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从讨论“我的理想是什么”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然后引入大量案例,比如,海伦凯勒、莱特兄弟、林清玄等人的人生经历,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理想信念对人生发展的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最后,播放有关马加爵和徐本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正反面实例的对比中,明白不同的人生理想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在开始新的人生历程时要找准人生定位。个人理想信念作用如此巨大,社会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个问题,“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主要讨论社会理想信念,

对大学生进行“四信”教育,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形势下,如何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此,我们首先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第一,回顾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中的作用,引用英国BBC广播电台在世纪之交做的四次关于千年伟人和千年思想家的调查材料,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二,剖析苏东剧变的原因,

一是要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过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义理论过时或者失败了;

二是要说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制度,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难免要有挫折和失误。讲到这里,插入案例,讲解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反复性及其长期性,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为实现远大的理想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第三,展示世界上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长入社会主义的起点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就要结合本国国情,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这样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讲解,所有内容落脚在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上。讲到此处,我们播放旧中国人民受尽欺压和奴役、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简短视频,让学生的在情景交融中感情得到升华,受到教育。 第三个问题,

顺理成章,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最终实现理想。“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主要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首先讨论爱国主义的内容,即爱国爱什么?由此导出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通过回顾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引入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观看简短视频,归纳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其次本章重点在于突出强调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有其新的特征和要求。爱国不是空洞的概念,有其实体内容,那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第二节内容是本章重点。在讲授时引入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国殇》,进行情感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政策的十条诫令,引入美国政府的智囊——兰德公司的调查和作为国情咨文提交给美国政府的对华策略报告,让学生明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在民族国家仍旧作为竞争主体的情况下,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不会改变,对此,不要有侥幸心理。因此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浪潮。第三节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和展开讨论,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如何实践爱国主义;二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做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资料

(1)教材:教材使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的逻辑脉络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础,以法律思维和意识为要求,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成才,以结束语部分的培育“四有”新人为归宿和目的。

(2)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比如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栏目的经典案例。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3.课程网站建设本课程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有自己的独立网站,栏目齐全,注重内容更新,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和不断更新完善中。

六、考核方法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校级教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式课程评价模式改革与研究》,在课程考核中积极引入嵌入式评价方式,将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查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法是:1.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的考查。主要采用随堂测验、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2.期末考差,以开放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分析相关案例。期末考查的卷面成绩占期末总评的60%,其他环节的成绩占期末总评的40%。

七、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体现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上。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来自三方面:督导组评教、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本课程组所有任课教师教学效果均达了良好以上,两位教师的课被评为优质课,一名教师获得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一名教师获得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三等奖。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学校督导组对本课程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论阐述准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这门课程在我校社科部开设的多门课程中是最为优秀的一门。”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心理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我对本门课程的介绍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推荐第10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在一场关于“网络技术是否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辩论赛中,正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以排除在现实世界中的财富、地位、相貌等因素,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更真实??”。反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的虚拟性、无控制性使人失去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所以网络上充斥着欺骗、暴力、黄色等信息,使人类的道德水平下降。” 问题:请分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1)从网络与人类道德水平角度分析双方的观点。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网络世界成为人们重要的活动的场域,形成了虚拟社会。网络环境既给人们道德人格的塑造带来了积极作用,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交融汇聚,使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文化差异与冲突,面对网络社会的各种思潮、价值标准,通常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导致道德认知的模糊;长期生活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以致部分人脱离现实社会,造成道德情感的冷漠;面对网络上新鲜刺激、混乱复杂的信息和一些“新潮”的观念,人们原有道德意志、信念发生动摇,从而出现道德行为的失范等问题。本文对造成网民道德人格缺失的因素进行归因,从网络环境、文化、制度和现实社会道德环境建设角度分析,提出了解决网络道德人格重塑的对策和建议。

(2)提出自己关于网络技术与人类道德发展之间的看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道德发展的巨大杠杆,表现在,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更了伦理道德标准,第三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伦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伦理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消极力行 现象,使伦理学陷入了困惑 。

2、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会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将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他一下车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第,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2007年9月4日,鼓楼区法院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处彭宇赔偿老太部分医疗费用。 问题:请分析上述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

(1)运用道德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由。 运用道德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由。 本条主要针对见义勇为者受到侵害的请求权,与本法第三十一条中“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的规定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本条是关于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免遭损害而见义勇为者的请求权,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是紧急避险人为避免自己或者他人人身、财产损失而损害了他人的财物时不承担责任的情形;第二,本条规定的被损害主体是见义勇为者,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被损害主体是紧急避险人之外的人;第三,本条不包括自然灾害引起的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的情形,而第三十一条中的紧急避险既包括人的行为引起的险情,也包括自然原因引起的险情。 本条规定与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免遭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所规定的精神一脉相承。最高人民法院也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材料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单纯的道德义务,并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某市发布《2012年上半年公务员考试录用通知》,该通知规定:报考者必须为中共党员;身体健康无残疾,五官端正无疤痕;身高为男性170厘米及以上,女性为160厘米及以上;学历要求为边远农村岗位大专及以上,城镇岗位本科以上(本城镇户籍加5分)。本次录用名额为50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具体名额参见各招录部门)。 请问:以上《通知》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答题思路:逐条分析《通知》中不符合我国《宪法》及《劳动法》规定的内容。

1,要求中的“报考者必须为中共党员和学历要求为边远农村岗位大专及以上,城镇岗位本科以上(本城镇户籍加5分)”违反劳动法中就业平等权,涉嫌就业歧视;

2,身体健康无残疾,五官端正无疤痕;身高为男性170厘米及以上,女性为160厘米及以上,,违反宪法中公民的尊严,涉嫌人身歧视。

3.其中“本次录用名额为50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违反宪法男女平等的规定。

2、王某与李某均为20周岁,两人约好去丁某家行窃,由王某在外面放哨和接应,李某进入丁某家中行窃。当李某窃得现金五万元与一只

金表准备逃走时,恰好碰到了有事回家的丁某,李某为了逃走猛击丁某头部。王某由于看到了丁某回家,未接应李某早早逃走了。

请问:(1)王某与李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2)王某与李某分别犯什么罪?

答题思路:

(1)构成共同犯罪的条件:刑事责任年龄和共同的主管故意。 依部分犯罪共同说,二人是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依“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二人均要承担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刑事责任。本案应该是共犯里面最复杂的部分-事中共犯,也就是承继共犯。由王某的行为还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既遂,赵某就加入进来,构成事中的实行犯。所以王某赵某犯罪后果一并承担责任 (2)分别犯的罪行根据《刑法》回答。 我认为本案中王与李之间没有意思联络,虽然李上前帮助王但是只是出于赵主观上的意愿,而王并不知道(因李是王饭店的一名顾客,王并不认识李),按照片面共犯的理论,李构成片面共犯,假如赵某的伤由王某造成,则王某和李某二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假如赵某的伤由李某的行为造成,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但是现有证据不能证实究竟是谁的行为造成赵某的重伤的情况下,依照疑罪从无的原则,王某无罪,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赵某的刑事责任。

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两者均系成年人在盗窃中有共同主观故意及行为符合共同犯罪要件,对于李某伤害丁某的行为只是其个人的犯罪,对李某的伤害行为王某事先不知情且未参与,所以由李某一人承担故意伤害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奥运会之后,北京的鸟巢与水立方成了旅游的热门景区,在随后几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报载最高的旅游人数一天达50多万。然而,一些不自觉的游人把“鸟巢变成了垃圾场”,有一些人在草地席地而坐,一些废弃的包装纸或塑料袋散落在青青的草地上,显得格外扎眼。“鸟巢”旁的广场上的照明灯1周就有20余盏被毁,外围还存在偷灯现象。 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果你是游客,你会怎么做? 答题思路:结合社会公德的内容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作答。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答:

1、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交往公德,其核心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信用的公德特征;

2、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公德,其核心是树立社会责任意识;3、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人类环境公德,即生态道德,其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题思路:结合人生观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总的来说,人生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l)人生的意义,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 (2)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理想等;

(3)对人处事的根本态度和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在这三个内容中,人为什么活着即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支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个没有树立起正确人生观的人,他可能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小团体的利益等等,正由于此,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说明,一些过去长期参加革命和建设的老干部,到了即将离退休的时候,往往发生贪污受贿陷入犯罪深渊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个人和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即将离任时,不是考虑到应当为人民多做好事,而是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打算,要为自己和儿女考虑后路等等。应当说,他们之所以会犯严重的错误,从思想根源上看,就是没有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所造成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最根本的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家庭而活着,即使在物质享受上能够得到满足,那又有什么价值? 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兴旺作出贡献,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二、案例分析题

1、李胜和钱强是某高校电气工程系大三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两人性格不投机,平时交流很少。最近班级组织活动,两人在喝酒中发生不愉快,后来两人在厕所遇见又发生口角。李胜到桌上拿了一个啤酒瓶砸碎了,朝钱强的脸部划去,顿时,钱强脸上血流如注。边上同学赶快把钱强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治疗,钱强随后报了警。经法医鉴定,钱强脸部为轻伤。

1、李胜的行为是否触犯刑法?为什么?

2、有的同学认为,李胜的行为是酒后行为,也不是他个人的主观意愿,应该不负刑事责任,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思路:

1、李胜的行为触犯刑法,因为他的行为侵犯公民人身安全且具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要件。

2、李胜构成故意伤害罪,必须接受刑罚,只是轻重不同。理由:一是轻伤是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标准;二是醉酒不会影响刑罚处罚,也不能成为从轻处罚的理由。当然,轻伤害案件也属于自诉案件,如果警方没有立案是可以私了的,但一经立案就必须走程序,被害人想不追究都不行了。

2、2008年9月5日下午,邵某一行五人购买森林公园门票后到该公园的马场游玩。在邵某骑上一匹马后不到10米时,该马不知何故突然前蹄跪地,邵某从马背上面部朝下摔在地上。 后经医院诊断,邵某头面部复合伤、颈椎外伤。为了治疗,邵某花去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合计3万元。经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鉴定,邵某的伤残程度为十级。

问:(1)邵某和公园之间的关系属于何种法律关系? (2)邵某可否请求森林公园进行赔偿?为什么? 答题思路:

(1)邵某和公园之间是民事法律关系。

(2)可请求森林公园进行赔偿,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 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森林公园作为一个公共场所,理应尽到安保义务。

第11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庆理工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

实践报告书

学号 :11104020529 姓名 :於婷婷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院 :重庆汽车学院 指导教师 :江滨

二0一二年五月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第12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补考试卷

1.( 单选题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格言说明了同学们应培养的优良学风是( )。

(本题4.0分) A、严谨

B、求实 C、勤奋 D、创新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这是唐代思想家韩愈的名言,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得分:4 2.( 单选题 ) 创新学习的基础是( )。

(本题4.0分) A、标新立异

B、求真务实 C、开拓创新 D、博大精深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得分:4 3.( 单选题 ) 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 )。

(本题4.0分) A、实践性

B、预见性 C、层次性 D、科学性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得分:4 4.( 单选题 ) 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

(本题4.0分) A、信仰

B、理想 C、志向 D、意志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得分:4 5.( 单选题 ) 钱学森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国家表彰时,他这样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在这里‘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 )。

(本题4.0分) 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联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得分:4 6.( 单选题 )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本题4.0分) 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得分:4 7.( 单选题 )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本题4.0分) A、促进世界和平

B、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得分:4 8.( 单选题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本题4.0分) A、集体主义 B、诚实守信 C、明荣辨耻

D、为人民服务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得分:4 9.( 单选题 ) 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原始主义道德,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封建主义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社会主义道德。这说明( )。

(本题4.0分) A、社会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C、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并不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D、社会道德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得分:4 10.( 单选题 ) 社会公德涵盖了( )之间的关系。

(本题4.0分) A、人与人

B、人与社会 C、人与自然

D、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得分:4 11.( 单选题 ) 法受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是(

)。(本题4.0分) A、历史传统

B、基本国情 C、统治阶级意志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得分:4 12.( 单选题 ) 维护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的是(

)。(本题4.0分) A、实体正义 B、程序正义 C、分配正义

D、结果正义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明确的程序”是可以“看得见”的。

得分:4 13.( 单选题 )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是(

)。(本题4.0分) A、制定与修订 B、制定与认可 C、修订与认可 D、制定与沿用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得分:4 14.( 单选题 ) 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4.0分) A、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法律所制裁的行为 B、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C、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 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得分:4 15.( 单选题 ) 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证据的特性,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这强调的是证据的(

)。(本题4.0分) 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完整性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证据的特征:(1)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2)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3)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得分:4 16.( 多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判权由下列机关行使(

)。(本题4.0分) A、人民检察院 B、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C、军事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E、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学生答案:B,C,D 标准答案:BCD 解析: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 得分:4 17.( 多选题 ) 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4.0分) A、“法治”与“法制”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B、“法治”与“法制”的内涵与外延完全相同,只是文字表述不同 C、“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 的前提

D、“法治”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与“法制”相对

学生答案:A,C 标准答案:AC 解析:(1)两者的区别:法制的一般涵义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强调依法治理。

(2)两者的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将是最终实现法治。只有有法律和法规存在,法律制度就存在,但不一定就实行了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

得分:4 18.( 多选题 )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

)。(本题4.0分) A、讲法律

B、讲证据 C、讲程序

D、讲法理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1)讲法律——要以法律为准绳;(2)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3)讲程序——要从法律程序出发;(4)讲法理——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

得分:4 19.( 多选题 ) 证据的特征有(

)。 (本题4.0分) A、合法性

B、客观性 C、关联性 D、合理性 E、科学性

学生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解析:证据的特征:(1)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2)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3)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得分:4 20.( 多选题 ) 下列有关爱国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本题4.0分) A、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B、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C、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D、爱国主义是五千年来形成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选项叙述的是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得分:4 21.( 多选题 ) 端正人生态度需要( )。(本题4.0分) A、认真 B、务实 C、乐观 D、进取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1)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2)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3)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4)人生要进取,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碌碌无为,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得分:4 22.( 多选题 )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 )。(本题4.0分)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1)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2)诚信原则,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3)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4)互助原则,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得分:4 23.( 多选题 ) 下列有关道德的叙述正确的是(

)。

(本题4.0分) A、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B、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史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D、语言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学生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选项AB正确。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选项C正确。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选项D错误。

得分:4 24.( 多选题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

(本题4.0分) 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B、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独立的一个系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

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D、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会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生答案:A,C 标准答案:AC 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在此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得分:4 25.( 多选题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诚实守信是(

)。(本题4.0分) A、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D、对共产党员和少数先进分子的先进性要求

学生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解析: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所有社会公民都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得分:4

返回

第13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小组感想

从学习这门课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前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讲课,很羡慕。现在终于可以上台讲课了,很激动。

我们小组是分工进行的,这样加快了我们的完成效率。在大家的制作准备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作ppt,如何使用ppt。这样的上课方式,让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但是我还要讲课,很害怕,怕自己做不好。以前是老师讲我听,现在是我讲老师听。我会尽力地做好的,让老师同学认可。

我们组准备的很充足,结果在讲课那天,沙画视频不能看了,小组准备唱的歌也没有完成。在准备的时候,我们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在上课那天出现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想想会不会出现意外,尽可能的避免意外发生。这样的课堂真好。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机制1204班2012203807韩一梅

第14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堂观看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课后写读后感,字数1000字以上,题目、题材不限。

感动中国已十年

感动中国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之中产生了一百位感动中国人物,同时还有若干个获奖的团体,这些个人不仅仅是赢得了个人的名誉或者是成就了自己,在这同时还带给了中国人一场精神盛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节目举办十年来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人物,2005年的邰丽华,2006年的军人丁晓兵,2007年的钱学森,2008年的唐山十三兄弟,2009年的长江大学见义勇为群体,2010年的郭明义,2011年的朱亚光,2012年又将有10位感动中国人物产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事迹各不相同,他们有老师,有普通百姓,有军人,有科学家,有政府官员.....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栏目创建于2001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个春秋,该栏目在创建的时候只是为了每年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当时并未想到有如此大的影响力。2001年来该栏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很多任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栏目的名字一样,他的确感动了中国。

这样的一个节目为什么会感动中国,我认为从这之中可以折射出社会现状,有人说中国社会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也确实如此,中国近几年来经济飞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可以说现在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也不为过。人们的眼里自己有钱,有钱就是爹。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十分的空虚,需要来自外界的精神食粮的补充,而感动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栏目。

人们在看到令人感动事迹的同时心中便会有一丝的触动,心灵便会得到一丝的净化,人心便会由此而向善。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精神无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并不复杂,只是日常生活或者个人事业中的一个个缩影,但是在他们的事迹中我看出了几个词:奉献.善良.爱.坚持。这几个词真的很简单,但是要坚持,一直保有这些行为品格真的很难。

或许中国大地上类似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还有很多,他们只是一个代表。我希望他们也能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代表,因为中国目前真的需要改善一下社会道德现状。

我相信榜样的力量,也希望中国人能够在心中涌起了一丝感动后不在同往常一样的我麻木,请让这份感动在你心中滋长,并牢牢地扎下他善良的根,在今后的日子里让它茁壮成长,在为你心中带去一丝绿意的同时也为世界洒下一片浓荫。

第1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网络课程试题库2015

绪 论 …………………………………………………………………………… 2

第1章 …………………………………………………………………………… 6

第2章 …………………………………………………………………………… 12

第3章 ……………………………………………………………………………17

第4章 ……………………………………………………………………………22

第5章 ……………………………………………………………………………27

第6章 ……………………………………………………………………………31

第7章 …………………………………………………………………………… 36

第8章 …………………………………………………………………………… 40

基础教研室 2018-6-22

1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出自( )。 A.孟子 B鲁迅 C.梅贻琦 D.郭沫若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A.思想道德素质 B.思想道德修养 C.德育素质 D.思想品德 3.“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是( )的名言。

A.拉康 B.苏格拉底 C.但丁 D.费尔巴哈 4.中学教育的内容是多学科性的,全面的,不定向的,大学则是一种定向的( )教学。

A.专业 B 自由 C.传统 D.封闭

5.按科研规模的大小,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种。你所在的大学以属于( )。

A.研究型 B.研究教学型 C..教学研究型 D.教学型.6.科学调查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是( )岁。 A.20~30 B.25~30 C.25~45 D.30~40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在( )。

A.2016年3月 B2015年4月 C.2018年3月 D.2017年3月 8.大学生要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A.德 B.智 C.体 D.美

9.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的竞争。 A.知识 B,科技 C.能源 D.人才 10.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是( )。

A.竞争与合作 B.和平与发展 C.节能与环保 D.科学与发展

11.( )是我们党面对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基本原则。 A.听任多样化的无序发展 B.允许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泛滥 C.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D.兼收并蓄

1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 B.社会主义性质 C.公民的德性和品格 D.人民群众

13.近年来,我国加大在海外举办( )学院.文化交流中心和文艺演出.艺术活动等有效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A.马列 B.孔子 C.英语 D.汉语

14.( )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 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富强.和谐.自由.敬业” 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16.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 )文明的重要标志。 A.物质 B.精神 C.政治 D.生态

17.(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8.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 )理念。 A.重和谐 B.重伦理 C.重民本 D.重爱国 19.(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定位,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富强.和谐.自由.敬业”

20.( )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这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 A.社会主义平等观 B.社会主义价值观 C.社会主义革命观 D.社会主义民主观

21 .大学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多交一些新朋友 B 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C 学会赶时髦 D 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必须做到(

A 严谨 B 勤奋 C 求实 D 创新

23 .当代大学生在确立成才目标的时候,必须明确( )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A 德 B 智 C体 D 美

24.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会议是( ) A 十六届六中 B 十八大 C 十九大 D 十一届三中

2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 )。 A.道德修养课 B.法律基础课 C.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课D.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多择题

1.“三个代表”指的是中国共产党(

)。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所有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 )认同感.( )认同感.( )认同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地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A.民族 B .文化 C.国家 D.世界

3.大学期间,学生应该树立(

)的学习理念。

A.自主学习B.全面学习C.创新学习D.终身学习

4.美国有一所大学被纽约时报描述为“在美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校园设计”,并且作为通用的文化意义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遗产。这所大学由托马斯杰费逊设计,名字不是( )。

A.弗吉尼亚大学 B.斯坦福大学 C.杰弗逊大学 D.哈佛大学 5.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价值在于( )。 A.社会公正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

B.维护社会公正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杠杆

3 C.社会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 D.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

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

A.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B.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C.领导示范带头,党员争当表率 D.融入国民教育,注重实践运用

7.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希望,分别是(

)。

A.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B.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C.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D.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8.学习和实践(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京广线。 A.社会主义人生观 B.社会主义价值观 C.社会主义道德观 D.社会主义荣辱观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

)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

A.思想性 B.政治性 C.知识性 D.实践性 10.学好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应该注重(

)。 A.学习科学理论 B.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 C.理论联系实际 D.做到知行统一

11.大学生在大学里必须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主要有( )理念 A 自主学习B全面学习C创新学习D 终身学习

1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对比,具有以下变化( ) A 学习要求变化 B生活环境变化 C.社会活动变化 D 生活方式变化 13.人的基本素质有两种,包括( )

A 思想道德素质 B 政治素质 C 心理素质 D 法律素质

1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A.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 B.凝聚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C.提供了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D.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15.培养优良学风应在以下哪些方面下功夫(

) A勤奋 B 严谨 C求实 D创新

三.判断题

1.有人说大学生主要是讲学习.长才干,品德修养在工作后再学习.实践也不迟。(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课程。(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 4.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补充.促进.转化的关系。( ) 5.只有在条件好的大学,学生才能成才。( ) 6.今天的学校教育只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和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 ) 7.在大学里学好本领就够了,什么思想道德修养那是空话,是虚的。( ) 8 .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决不是告别学习。( )

9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

4 基本要求。( )

10.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实践锻炼。( )

11 .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 )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专门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 ) 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传授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课程( ) 14.就掌握知识而言,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在知识海洋畅游的方法,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

15.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的高标准要求( ) 16.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 )

17.许多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因而他们的难以培养自信.自律.自立和自强的精神。( ) 18.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德才兼备( )

19.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0.下列作为人才素质的基础是智( )

21.做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其中有担当不包括在“四有”之内(

22.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

2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25.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D 6.C 7.C 8.A 9.D 10.B 11.C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A 19.B 20..B 21.D 22.B 23 .A 24.B 25.D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D

2.ABC

3.ABCD

4.BCD

5.ABC

6.ABCD

7.ABCD 8.ABC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D 14.ABCD 15.ABCD

判断参考答案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对 7.错 8.对 9.对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错 16.对 17.错 18.对 19.对 20.错 21.错 22.对 23 .对 24.对 25.对

5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信念是( )。

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3.空想一般是( )。

A.在实践中形成和具有实现可能的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B.与生活愿望相结合,但离现实较远的对未来的想象 C.缺乏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对未来的想象

D.现时有很大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可能的一种未来想象 4.理想区别于幻想.空想的特点是( )。 A.理想是个人对幻想空想的改进

B.理想源于实践具有实现可能,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理想是永恒的,幻想和空想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知识渊博的人具有崇高的理想,而空想幻想则源于无知 5.理想( )。

A.是指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B.是幻想

C.既高于现实,又来源于现实

D.是远离现实的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6.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7.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可见,崇高理想是( )。 A.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B.不需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

D.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 8.从理想的内容来划分,理想不包括( )。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9.把理想转换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

6 A.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B.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C.牢固确立科学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10.社会理想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和个人对未来( )的追求.向往和设想,包括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设想和规划。 A.社会制度 B.社会体制 C.文化发展 D.政治制度

11.所谓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真诚信仰。今天的青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 )。 A.在青年时期立下鸿鹄之志 B.大胆地随心所欲地畅想未来

C.讲求实惠,放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D.积极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2.“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这句话表明了( )。 A.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B.理想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C.理想的实现是长期的.艰巨的.曲折的

D.理想在顺境中容易实现,在逆境中不易实现 13.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

A.物.我两忘 B.不畏艰苦,为理想而献身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4.理想与现实的正确关系是( )。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B.理想太渺茫,做人还是实际一点好 C.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统一的 D.理想就是空想,多想无益

1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理想太渺茫,做人还是实际一点好 C.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统一的 D.理想就是空想,多想无益 16.理想信念与人的精神境界的关系是( )。 A.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B.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就越高尚 C.理想信念越崇高,一个人就越不务实

D.精神境界高尚与否决定了理想信念的高低

17.下面关于“理想”和“信念”说法正确的是( )。 A.理想能够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B.人们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理想就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D.理想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18.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下面表达准确的是( )。 A.个人理想是无关紧要的

B.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C.当两者有冲突时,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D.个人理想的总和就是社会理想,各人追求个人理想就可以实现社会理想

7 19.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的是( )。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D.科学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20.获得真理性认识并不等于确立了科学信念。要使真理性认识深入人心,成为科学信念的根本途径是( )。

A.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D.努力保持心理平衡

21.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解放军战士,要当一个最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

A.生活理想的表现 B.社会理想的表现 C.道德理想的表现 D.职业理想的表现

2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这是因为( ) A.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B.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

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动变为现实

23.中国传统儒家设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近代资产阶级追求“民族.民权.民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向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对未来的设计.追求.向往,都属于人生理想中的(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24.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可见,崇高理想是( ) A.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B.不需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

D.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 25.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 ) 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 二.多选题

1.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鼓舞人们奋发向上.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当代青年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需要有( )。 A.真才实学 B.献身精神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随心所欲的想象 2.从理想的内容来分类,理想包括( )。 A.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生活理想 3.理想具有的特征是( )。

A.超前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主观性 4.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

A.具有艰苦奋斗精神 B.具有献身精神

C.具有科学知识 D.坚持向往与实干.理论与实践统一

5.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明确的理想,才能在人生的追求上不断去攀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人若没有明确的理想,就会像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搁浅触礁。这就是说( )。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C.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种共同理想不包括的内容有( )。

A.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道德理想 B.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职业理想

C.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生活理想 D.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社会理想 7.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 A.是后天的.社会的产物

B.是个体通过后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意识心理的形成而产生的 C.是由人们全部的社会生活条件.经历.知识.能力以及特定需要所决定的 D.是意识对主体接触的大量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进行鉴别和选择的结果 8.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判断标准为( )。 A.是否为多数人所认同

B.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C.是否具有现实可能性和是否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D.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9.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当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曲折时,也要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这是因为( )

A.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不能因为行动中的暂时失败而动摇 B.科学信念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

C.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 10.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信念是人们( ) A.认识事物的基点 B.评判事物的标准

9 C.追求理想的强大动力 D.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11.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科学的信念。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人,坚信( ) A.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是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

B.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地自我完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和曲折 12.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前进的动力 13.立志高远的正确含义是( )。

A.立志要远大 B.立志要谨慎 C.立志做大事 D.立志须躬行

三.判断题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道德理想的内容(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3.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 4.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理想( ) 5.人生信念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科学信念和非科学信念( )

6.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坚决执行的态度。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科学理论( )

7.理想是明天的,只要今天过的好就可以了( ) 8.理想.幻想.空想都是符合客观规律性的( )。

9.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 10.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客观能动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反映,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1.信念是信仰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 12.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 ) 13.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 14.只要善于利用逆境,勇于正视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 15.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

16.只要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还很遥远,只要对共产主义理想何时实现没有确切的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必有追求的动力。( )

17.幻想是随心所欲缺乏客观根据的对未来的想象,又是某些科学发明的先导。( )

18.现实是丑恶的,理想是美好的。( )

19.理想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想是经济生活。( ) 20.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理想的现实就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 ) 21.理想与现实的是对立统一的,理想来源与现实又高于现实。( )

10 22.理想的实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过去的理想可以变为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也可以变为明天的现实。( )

23.理想的形式是主观的,但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 )

24.“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是一种“怀疑论”的认识误区。( )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理想要从平凡工作(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C 6.D 7.D 8.D 9.B 10.A 11.D 12.C 13.B 14.C 15.A 16.B 17.D 18.C 19.D 20.B 21.D 22.C 23 .A 24.D 25.D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C 2.BCD 3.AB 4.ABCD 5.ABC 6.ABC 7.AB 8.BC 9.ACD 10.CD 11.BCD 12.AD 13.ABCD

判断参考答案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11.错 12.错 13.对 14.对 15.对 16.错 17.对 18.错 19.错 20.对 21.对 22.对 23 .错 24.对 25.对

11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爱国思想 B.爱国行为 C.爱国主义 D.爱国情感

2.(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时代精神 B.世代精神 C.民族精神 D.民族主义。 3.以下关于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具有一致性的正确说法是( )。 A.它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提出的基本要求

B.它主要是对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C.它是对一切生活在中国的人提出的基本要求 D.它对海外侨胞不作要求

4.以下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B.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C.它是时代精神的依托,时代精神则是它的现实体现

D.它的基本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 5.爱国主义是人们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 )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A.自豪感 B.认同感 C.自信心 D.自尊心

6.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体现了( )。

A.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抽象的 B.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C.爱国主义是客观的.抽象的 D.爱国主义是主观的.具体的

7.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倡导和弘扬集体主义 B.倡导和弘扬国际主义

C.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邓小平曾经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这说明,在当代中国( )。

A.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B.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 C.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 D.爱国主义与爱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9.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当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国家表彰时,他这样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 )。

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12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10.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于( )。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改革创新

D.艰苦奋斗 11.(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A.爱国主义 B.民族精神 C.时代精神 D.改革创新

12.以下关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的正确说法是(

)。 A.它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B.它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

C.它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D.它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一切人的基本要求

1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包括: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对分裂和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A.维护统一

B.艰苦朴素

C.勤劳

D.勇敢 14.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和爱自己的国家。

A.爱人民

B.爱劳动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D.爱科学 15.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D.爱自己的国家 16.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的是(

A

A.文化传统

B.爱国传统

C.思想传统

D.历史传统

17.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的是(

A.西欧文明

B.印度文明

C.中华文明

D.南美文明 18.爱国主义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A.爱国主义阻碍个人实现人生价值

B.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C.爱国主义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无关 D.爱国主义有时会帮助个人实现人生价值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

A.强大国防

B.强大外交

C.爱国主义

D.强大的经济实力

20.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保卫祖国,抵抗侵略

D.为祖国统一,主权完整贡献力量 2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

A.对骨肉同胞的热爱上

B.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C.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上

D.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上 22.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一些观念,其中不包括( )

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13 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C.顺应经济全球化,适时改变爱国主义立场

D.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2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自强不息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爱国主义 24.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B.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C.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D.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25.国家的核心利益是(

A.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B.维护国家文化利益 C.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D.维护国家政治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不止一项,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C.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D.爱自己的国家 2.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实质概括起来是( )。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

B.维护祖国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略 C.热爱祖国为发展中华文化做贡献 D.推动祖国进步和繁荣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 )。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B.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C.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D.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各民族共存共荣的粘合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B.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C.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D.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5.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内涵,是因为( )。

A.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B.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C.改革创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6.新时代我国爱国主义的特征是( )。 A.坚持祖国与社会主义相统一

B.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D.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14 7.全球化与弘扬爱国主义的关系是(

)。

A.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国家时代并未过时 B.全球化条件下必须高举爱国大旗,弘扬民族精神 C.全球化条件下要有国际主义精神 D.全球化条件下要承担国际义务

8.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 )。 A.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B.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D.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9.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 )。

A.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B.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C.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D.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更好的热爱祖国的重要途径 10.下列有关爱国主义的正确表述是( )。 A.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B.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C.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D.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11.立志献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学生应该( ) A.要有献身精神 B.要有经济基础 C.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D.要有健康的身心

12.爱国觉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升华,是常常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 ) A.观念 B.思想 C.理论 D.审美 13.爱国主义是( )

A.一种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心理 B.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力量 C.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道德品质 D.是一种人生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 14.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 )

A.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B.爱祖国与爱科学的统一 C.爱祖国与建设祖国的统一 D.爱祖国与爱人民的统一 15.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 A.促进民族团结

B.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C.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D.确立服务人民的思想

三.判断题: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情感。( ) 2.国防观念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存在的。( )

15 3.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加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 )

4.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 5.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的统一,是纯粹的情感和道德要求。( )

6.维护统

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 7.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

8.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

9.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我们淡化国家意识,加强国际观念。( ) 10.祖国与国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11.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 12.保我国土”、“爱我家乡”只是对具有较高觉悟公民的道德要求。( )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是爱国没有阶级性。( ) 14.在当代中国,公民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拥护祖国统一上,不必爱社会主义。( )

1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谈爱国主义已经不合时宜了。( )

16.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因此报效祖国之心应有差别。( ) 17.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

18.钱学森是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两弹一星”功臣。( )

19.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 20.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

21.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将趋缓。( ) 22.知识使用越多,创新的价值越高。这在资源危机且占有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重新洗牌和改变竞争地位的机会。( ) 23.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跨;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跨。( ) 24.只有通过加强爱国主义的理论学习才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

25.爱国无小事,公民的爱国行为表现在公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只要对祖国和人民有利的,公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做何种事,都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成分。(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6.B 7.D 8.B 9.C 10.C 11.A 12.C 13.A 14.C 15.C 16.A 17.C 18.B 19.C 20..B 21.B 22.C 23 .D 24.C 25.C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D 6.ABCD 7.AB 8.ACD 9.ABC 10.ABCD 11.ACD

12.AB 13.ABD

14.ACD 15.ABC

16 判断参考答案

1.对 2.对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8.错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对 21.错 22.对 23 .对 24.错 25.对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在社会生活中会有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会对自身境遇和命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观念,是(

) A.世界观 B.道德观 C.人生观 D.利益观 2.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A.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B.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C.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 D.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3.我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C ) 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B.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C.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 D.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 4.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 ) A.与世界观一致的人生观

B.坚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观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D.及时享乐的人生观 5.人从本质上看( ) A.“人是政治的动物” B.“人之初,性本善” C.“人对人是狼”

D.“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

A .社会实践 B.考上好大学 C.找到好工作 D.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人生价值(

A.回答人为什么活着 B.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C.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D.是人生观的核心 8.协调自我身心关系正确的是( ) A.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B.自觉的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C.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D.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9.人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 ) A.个人实践对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B.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C.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做贡献 10.人生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

17 A.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

B.个人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 C.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1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 ) A.为人民服务 B.为个人谋福利

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12.马克思说,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 )

A.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

B.人可以有受限制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C.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D.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 13.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正当利益是(

) A.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何欲望和需求

B.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C.通过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靠坑蒙拐骗等获得的个人利益

D.通过辛勤劳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合乎道德的条件下获得的个人利益 14.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说过:“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有有奉献才能有索取。这种观点认为,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 ) A.个人的社会存在 B.个人需要的最大满足 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5.对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 A.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本质是自由

C.人的本质是自私 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6.科学的人生观是( )

A.自保自利的人生观 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 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D.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 17.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 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C.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不正确的 D.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正确的

18.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义的理解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 ) A.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B.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C.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19.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愿意多作贡献,少取报酬;在考虑个人利益时,能够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做到这一点的人,一般具有( )

18 A.先公后私的人生目的 B.自私自利的人生目的

C.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人生目的 20.决定人的价值观是:( )

A.世界观 B.人生观 C.社会实践 D.社会制度 2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的形成是( )

A.人生的自我实现 B.人性的自我完成 C.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D.上帝或神的启示 23.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关系是:( ) A.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无关

B.人的态度既受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决定,又对它们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C.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 D.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目的

23.下面哪些选项不是人生态度和人生观的关系的描述?(

A.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心理倾向 C.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D.人生观表现了人生态度的基本意图 2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 )

A.为人民服务 B.为个人谋福利

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25.人生观的核心是:( )

A.人生价值 B.人生目的 C.人生态度 D.人生信仰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的作用是( ) A.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C.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D.人生目的决定“人为什么活着” 2.个人主义人生观( )

A.主张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 B.认为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

C.在资产阶级革命早期,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D.与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 3.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 ) A.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B.合理调控情绪

C.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D.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5.大学生心理发展上的特点有( )

19 A.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B.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 C.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 D.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

6.人生观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方面内容来体现(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理想 7.人生态度形成的心理要素有( ) A.乐观 B.认知 C.情感 D.意志

8.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要坚持( ) A.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9.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应正确认识( ) A.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B.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10.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 ) A.自我身心的和谐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D.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11.人生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 A.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性质和水平B.人生观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C.人生观体现着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人生观调节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2.下列对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和原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是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 B.个人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是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 C.评价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动机,也要看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效果

D.尽管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为社会为人民尽职尽责,作出了应有贡献,都是有价值的

13.人生价值的内容( ) A.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B.人生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C.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 D.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 14.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

A.从动机与效果结合的层面上评价人生价值 B.从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方面进行评价 C.应历史.客观地进行评价

D.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反对“权力至上”、“金钱拜物教”、“享乐主义”等卑下的人生目的,不提倡“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等平庸的人生目的,提

20 倡( )

A.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人生目的 B.禁欲主义.苦行僧主义的人生目的 C.尽情享受口腹耳目快乐的人生目的

D.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三.判断题

1.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核心。( )

3.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 4.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 )

5.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 6.人生观决定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 7.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 8.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方向。( )

9.竞争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

10.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 1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了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 1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

13.从根本上讲,人生观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 ) 14.树立正确人生观,首要和基本的就是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 15.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已失去了存在的客观条件。()

16.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目标,应以人民的价值选择为前提,以人民的价值目标为依归。( )

17.“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 18.谁赚的钱更多,谁的人生价值更高。( ) 19.价值目标是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追求。( )

20.在决定人的本质过程中,诸多社会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 ) 2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目光具有价值性,又具有社会性。( ) 22.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是目的,社会是手段。( ) 23.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运作秩序是:社会先为我,我再为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4.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社会对个人有绝对的制约性。( ) 2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D 6.A 7.D 8.B 9.D 10.D 11.A 12.D 13.D 14.C 15.D 16.C 17.B 18.B 19.A 20.A 21.C 22.B 23 .D 24.A 25.A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 7.BCD

21 8.ABCD 9.ABCD 10.ABC 11.ABCD 12.ACD 13.ABC 14.ABC 15.AD 判断参考答案

1.对 2.错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对 11.对 12.对 13.对 14.对 15.错 16.对 17.错 18.错 19.对 20.错 21.对 22.对 23 .错 24.错 25.对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不来源于( ) A.社会舆论 B.传统习惯 C.内心信念 D.国家强制力量

2.为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弘扬(

A.个人主义精神 B.英雄主义精神 C.集体主义精神 D.合理利己主义精神 3.在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要补充

B.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

C.社会主义道德同社会发展规律完全一致,有着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需在一部分人中间提倡社会主义道德 4.有关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道德能够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C.道德能决定经济的发展

D.道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5.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是( ) A.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B.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6.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

A.爱国守法 B.诚实守信 C.团结友善 D.勤俭自强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次提出是( ) A.2001年 B.2002年 C.2005年 D.2006年 8.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

A.学思并重 B.省察克治 C.社会实践 D.慎独自律 9.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 B.自我意识 C.社会关系 D.认识 10.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不正确的说法是( ) A.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 B.中国革命道德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C.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D.西方道德的照搬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22 A.为人民服务 B.合理利己主义 C.集体主义 D.利他主义

1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者是( ) A.习近平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3.关于公民道德,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

A.是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B.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都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C.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D.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14.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 A.图腾 B.制度 C.风俗习惯 D.艺术

15.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正确的态度是(

) A.复古主义 B.虚无主义 C.批判继承 D.全盘吸收 16.关于共产主义道德,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 B.共产主义道德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 C.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具有先进性 D.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没有提倡的必要

17.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提法不对的是(

A.是人们评价善恶的普遍标准 B.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表尺 C.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D.是胡锦涛提出的。 18.集体主义原则要求(

A.只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就必然要求个人做出牺牲 B.重视个人利益

C.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集体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19.下列不属于为人民服务的是(

A.无私奉献 B.先公后私 C.诚实劳动获取正当个人利益D.制假贩假谋取暴利 20.下列不属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的是( )

A.知行统一 B.省察克治 C.学思并重 D.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 2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集体主义 B.人民当家作主 C.精神文明建设 D.为人民服务 2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 ) A.辩证统一 B.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C.相互矛盾 D.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3.下列选项中,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是(

) A.人人为我 B.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24.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是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基本范畴中( ) A.勤学敬业的体现 B.诚实守信的体现 C.勤俭节约的体现 D.勇于奉献的体现 25.《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段话在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的启示是( ) A.勤勤恳恳从小事做起 B.明哲保身

C.要做善事 D.坚持“慎独”的原则

23

二.多项选择题

1.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对个人自我修养的启示有:( )

A.要勤于实践 B.要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

C.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D.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改进 2.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的说法有( ) A.是人们评价善恶的普遍标准 B.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表尺 C.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D.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 3.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包括( )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善 D.勤俭自强 E.敬业奉献

4.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有以下层次( ) 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D.先私后公,先己后人 5.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 )

A.道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道德的调控方式不断丰富 C.道德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D.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 6.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 )

A.自我解剖 B.自我改造 C.自我陶冶 D.自我反省 7.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原因是( ) A.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

B.集体主义是社会政治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 C.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D.集体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 8.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 A.反对个人主义 B.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C.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集体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9.道德的功能有( )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导向功能 D.激励功能

10.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作为主干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

A.知晓度 B.信奉度 C.践行度 D.认同度

1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 ) A.发展智力和能力,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

B.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职,艰苦奋斗 C.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12.人生的幸福需要心理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生活更需要心理健康。现代人为了有健康的心理,应加强心理修养。加强心理修养的主要途径有( )

24 A.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B.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D.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3.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正确途径有( ) A.认真读书,求得真知 B.躬行实践,知行统一 C.随心所欲,尽情享受 D.常思已过,有则改之

14.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以自己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行为为全体人民做出表率,赢得广泛崇敬,向世人展示了一种(

) A.高尚的人生价值 B.自然美 C.社会美 D.人生美

15.现代人的自我修养应重视心理的修养,即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需要( )

A.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B.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俗易懂,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

4.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 5.中国共产党人在2006年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 6.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 )

7.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 ) 8.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其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是主要的功能。( )

9.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

10.集体主义重视和保证个人利益。( )

11.道德规范的认知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是没有道德修养的。( )

12.革命传统道德是与战争时期相适应的,在和平时期没有必要继承革命传统道德。( )

13.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多,所以道德素质高。( )

14.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大家都忙着挣钱,在这个时候再来讲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15.道德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要立足于.服务于这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

16.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可以,向广大公民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脱离实际。( )

17.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

18.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公民不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

25 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

19.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 20.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 ) 2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主观条件。( )

22.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 23.对待传统道德,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即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 2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25.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不是同一类型的道德。(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C 6.B 7.A 8.C 9.A 10.D 11.A 12.D 13.C 14.C 15.C 16.D 17.D 18.C 19.D 20.D 21.D 22.A 23 .D 24.C 25.A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BCD 2.ABCD 3.ABCDE 4.ABC 5.ABCD 6.ABCD 8.ABC 9.ABCD 10.ABCD 11.BCD 12.ABCD 13.ABD 14.AD 15.ABCD

判断参考答案

1.对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7.对 8.对 9.对 10.11.错 12.错 13.错 14.错 15.对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21.错 22.对 23 .对 24.对 25.错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试题及答案

26

7.CD 错 对

一.单选题

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公共秩序也有了新的领域,下面(

)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A.工作秩序

B.教学秩序

C.交通秩序

D.网络秩序 2.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是( ),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修养 3.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的最权威的规则是(

)。

A.职业道德规范

B.法律

C.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D.宗教戒律 4.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

)。

A.行政法规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德 5.网络生活中要求人们形成道德自律是因为网络生活的(

)。 A.信息广泛性

B.方便快捷

C.虚拟性

D.覆盖面广 6.非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

A.指引作用

B.强制作用 C.评价作用

D.保护作用 7.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不包括有(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D.活动时间的无限性 8.社会公德的内容不包括有( )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破坏环境 9.下列哪些行为有利于培养社会公德( )

A.参加志愿者服务 B.参与防艾宣传活动 C.做家务 D.做义工 10.“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与下列职业道德中哪一原则相契合?(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奉献社会 11.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这体现了职业道德中哪一原则?(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奉献社会 1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的要求是(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奉献社会 13.下列哪一项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奉献社会 14.下列哪一个择业观是正确的?( ) A.追热门,随大流

B.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 C.宁可不要工作,也不下基层

D.不计较一时得失,重视长远的发展 15.大学生择业时的标准应当是( ) A.收入高 B.社会地位高

C.仅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D.将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 16.爱情得以长久保障取决于下列哪一要素?( )

27 A.性爱 B.理想 C.责任 D.金钱 17.下列哪一个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

A.小张,为了与外地的女友聊天,整天不上课,守候在电脑旁

B.小李,热恋中的他与女友租房在校外同居,沉溺二人世界,远离集体,疏远同学

C.小宋,在大学里面找到了心仪的男友,为了爱情,她放弃了以前的种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陪男朋友打游戏.通宵

D.小王,恋爱中的她常常提点男友注重学业,将男友从电脑游戏上拉回自习室 18.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爱情中的“人格平等”原则?( ) A.男生甲,将女友视为自己的附庸 B.女生乙,甘愿依附男友而失去自我 C.在恋爱中坚持人格的独立 D.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19.下列关于“男女平等”的界定,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是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B.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C.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D.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

20.不是造成我国就业压力加大的原因的是 ( ) A.人口基数大 B.外国人才冲击 C.就业机制不健全 D.就业观念落后

21.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相应分别形成了(

)。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22.以下关于从业人员与职业道德关系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以德为先,做有职业道德之人 B只有每个人都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才会起作用 C.遵守职业道德与否,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D.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职业道德则是第二位的

23.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有职业道德的人一定能够胜任工作 B.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C.职业道德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职业道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24.《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 )形式订立。 A.书面 B.口头 C.书面或口头 D.默示

25.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A.10 B.15 C.30 D.60

二.多选题

1.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A.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B.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C.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8 D.只看收入,不管什么职业

2.在择业问题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什么( ) A.自主择业 B.主动创业

C.等待失业救济 D.继续依靠父母

3.近年来国家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 A.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十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4.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A.性爱 B.信仰 C.理想 D.责任 5.恋爱中的道德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尊重人格平等 B.自觉承担责任 C.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D.文明相亲相爱

6.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应当避免出现下列哪些问题( ) A.将友情当作爱情 B.为了爱情不顾学业

C.将爱情当作一场游戏,打发无聊时光

D.恋爱中将自己禁锢于二人世界中,脱离集体,疏远同学 7.家庭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邻里团结 8.职业活动中道德和法律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 A.鲜明的职业性 B.明确的规范性 C.强烈的自律性 D.调节的有限性

9.职业活动中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 A.具体的内涵 B.调控的手段 C.鲜明的职业特点 D.规范的明确性 10.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服务群众 11.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

A.公共生活

B.职业生活

C.婚姻家庭生活

D.私人生活 12.下列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是(

A.不随地吐痰

B.随地乱扔果皮纸屑

C.捡到财物,占为己有

D.爱护公园或路边的花草树木 13.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主要因为( ) A.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

B.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 C.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D.遵守社会公德是提高民族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步骤 1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有(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D.活动时间的有限性

15.下列哪些行为有利于培养社会公德(

A.参加志愿者服务 B.参与防艾宣传活动 C.做家务 D.做义工

29 三.判断题

1.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与道德都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没什么区别。( ) 2.职业专门化特征的出现,始于奴隶社会。( )

3.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这体现了职业道德中的奉献社会原则。( ) 4.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

5.大学生择业只需考虑收入情况,其他无需考虑。( ) 6.爱情的保障在于金钱,没有钱就没有爱情。( )

7.人类社会是由单个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而相互独立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

8.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 9.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10.发生劳动争议后,必须先行调解,之后才能提起诉讼。( ) 11.诚实守信就是要求从业人员不以全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 12.劳动争议的解决必经协商程序。( ) 13.家庭和婚姻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 14.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女均不得早于20岁。( ) 15.离婚解除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也随之消除。( ) 16.爱情的本质就是情爱。( )

17.办事公道就是在职业活动中要公平.公正.不谋私利。( ) 18.《劳动法》是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法律。( )

19.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是:申诉——调解——仲裁——诉讼。( ) 20.奉献社会就是自觉为社会做贡献,不要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 ) 21.诚实劳动,既是社会主义道德诉求,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 ) 22.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才能形成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 23.出法律规定或夫妻另有约定外,夫妻婚后所得为双方共有财产。( ) 24.我国传统伦理中,孝敬父母既要求奉养父母也要求取悦父母。( ) 25.《公务员法》只适用于特殊类别的公务员。(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6.D 7.D 8.D 9.C 10.A 11.C 12.D 13.A 14.D 15.D 16.C 17.D 18.C 19.B 20.C 21.D 22.A 23 .B 24.A 25.C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C

2.AB

3.ABC

4.ACD

5.ABD

6.ABCD

7.ABCD 8.ABD

9.AB

10.ABCD

11.ABC

12.AD

13.ABC

14.ABC 15.ABD 判断参考答案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11.错 12.错 13.对 14.错 15.错 16.错 17.对 18.错 19.错 20.错 21.对 22.错 23 .对 24.对 25.错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试题及答案

30

一.单选题

1.国体在一国政治制度结构中居于核心位置,决定了一国的国家性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国体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7周岁的公民刘某在一家个人独资企业打工,所得收入足以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刘某( ) A.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甲公司是一家从事彩电生产经营活动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有关法人的规定,该公司属于( ) A.企业法人 B.事业单位法人 C.社会团体法人 D.国家机关法人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 A.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B.始于10周岁,终于死亡 C.始于18周岁,终于死亡

D.始于18周岁,终于60周岁

5.某送货公司误将公民甲的订货送给乙,乙泰然受之。乙的行为属于( ) A.合同行为 B.侵权行为 C.不当得利 D.无因管理

6.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其中,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属于( ) 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的主观方面 D.犯罪的客观方面 7.作为A国某集团公司驻华工作人员的A国公民甲,在中国境内参与了走私犯罪活动。对于甲的犯罪行为,应当( )

A.不予追究 B.适用我国刑法 C.适用 A国刑法 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8.公民甲持刀抢劫公民乙的财物。乙在争夺甲手中所持刀具时,将甲撞倒在水泥地上,甲头部着地,当即昏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乙的行为属于( )

A.紧急避险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故意杀人 9.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B.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者本人实行防卫 C.正当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

D.正当防卫只能是为了保护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而实行防卫 10.下列有关代理行为的法律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代理人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

B.代理人必须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C.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D.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独立作出意思表示

11.公民之间因买卖.租赁.借贷.赠与.典当等合同行为而发生的纠纷以及继承遗产所引起的纠纷可以通过( )解决。

31 A.行政诉讼

B.民事诉讼

C.刑事诉讼 D.以上都正确 1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这项原则在行政法上称为( )

A.公平原则 B.行政合法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行政合理性原则 13.我国的政体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犯罪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 .主观过错性; B .社会危害性; C .刑事违法性; D .应受刑罚惩罚性 15.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取回砒霜。李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既遂; C .犯罪未遂; D .犯罪预备

16.王先生驾车前往某酒店就餐,将轿车停在酒店停车场内。饭后驾车离去时,停车场工作人员称:“已经给你洗了车,请付洗车费 5 元。”王先生表示“我并未让你们帮我洗车”,双方发生争执。本案应如何处理?( ) A.基于不当得利,王先生须返还 5 元; B.基于无因管理,王先生须支付 5 元; C.基于合同关系,王先生须支付 5 元; D.无法律依据,王先生无须支付 5 元

17.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 6 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18.甲去其表兄乙处借钱500元,言明5日归还,乙说,这钱你就不用还了,甲说一定要还。后甲.乙因其他事发生纠纷,乙要求甲归还该500元,甲以乙已经表示赠与(不用还)为由拒绝,该500元?( )

A.甲有理由拒绝偿还 B.甲没有理由拒绝偿还 C.甲可以不偿还,但偿还以后也不能反悔 D.甲偿还以后可以反悔 19.对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而依法再次审理的程序称为( )

A .一审程序; B .二审程序; C .审判监督程序; D .督促程序 20.一般民事诉讼时效的期间是( )

A .1 年; B .3 年; C .4 年; D .20 年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 A.政治权利 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 D.人身自由权利

32 22.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2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

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24.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国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应受(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调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调整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调整

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服务者向消费者提供质低价高的服务,是对消费者( ) A B C D

二.多选题

1.公民甲因病身故,未留有遗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列人员中,对甲的财产亨有继承权的有( ) A.甲已出嫁的女儿

B.与甲无血缘关系的养子

C.与甲有抚养关系,但无血缘关系的甲的继母 D.对甲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甲的丧偶儿媳

2.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下列刑罚中属于主刑的有(

A.管制 B.拘役 C.罚金 D.有期徒刑 3.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 )

A .诉讼参加人 B .证人 C .鉴定人 D .翻译人员 4.宪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

A .宪法的内容关系到国家的根本问题 B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D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5.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 )

A .行政合法性原则 B .行政合理性原则 C .行政效率原则 D .行政优先原则 6 .法人成立时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

A .依法成立 B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3 C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D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具有法人资格

D.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8.下面哪些是程序法( )。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仲裁法

9.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律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实体法的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0.在共同犯罪的形式中,我国《刑法》把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分为( )。 A.教唆犯

B.主犯

C.从犯

D.胁从犯.

11.在我国的民法中规定的民事权利有(

A.物权

B.人身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12.在遗产继承中下列( )按法定继承。 A.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了公证的遗嘱

B.遗嘱未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C.遗嘱未处分的财产

D.遗嘱的见证人与被继承人.继承人有利害关系 13.下列关于代理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代理人必须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B.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独立作出意思表示 C.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D.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14.我国的民事诉讼时效制度规定普通诉讼时效( )。

A.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

B.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C.一般诉讼时效期间4年

D.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半年 15.犯罪预备成立条件有( )。 A.行为人仅限于谋划

B.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C.犯罪人未直接造成严重结果

D.行为人在预备阶段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三.判断题

1.民法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所有关系。( ) 2.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 3.对于无效或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无效。(

) 4.遗产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

5.法的定义反映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约束性。( ) 6.国营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 7.法的实施就是法的适用。( )

8.不作为的沉默只有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视为意思表示。( )

34 9.某甲为一神童,13岁即大学本科毕业,因而可将其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

10.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产生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11.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12.甲扬言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甲截获,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

13.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欠缺相应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

14.法学产生的具体条件是法律资料有一定的积累及职业法学家阶层的出现( ) 15.某甲现年17岁,父母早逝,主要靠自己外出做工维持生活,应视其为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 )

16.甲.乙.丙三人合伙投资开办了一个小食品加工厂,经营期间发生亏损2000元。之后不久,丙经甲乙许可退出合伙,分担合伙债务600元。合伙余下的1400元债务偿还责任应由甲.乙.丙承担连带责任。( ) 17.拾得遗失物归还失主的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

18.甲建房,同村乙来帮忙。在挖地基时挖出一坛银行,坛中附一张纸,上书“王福根民国6年藏”。此坛银元应归王福根的继承人。( )

19.妇女在采取人工流产计划生育措施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请离婚。( ) 20.婚姻自由是指恋爱自由.结婚自由;而不包含离婚自由。( ) 21.附加刑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

22.用石块故意砸毁火车.汽车上的玻璃窗的,应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 23.王某和张某是针织厂仓库的保管员,某天晚上,两人同在仓库吸烟,烟头扔掉没有踩灭,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引起库房失火,造成价值5万元的损失,王某和张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

24.作品不论是否发表,均依法享有箸作权。( )

25.在行政诉讼中,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5.C 6.B 7.B 8.B 9.D 10.A 11.B 12.D 13.C 14.A 15.A 16.D 17.C 18.B 19.C 20.B 21.B 22.C 23 .D 24.C 25.A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CD

2.ABD

3.ABCD

4.ABC

5.AB

6.ABCD

7.ABD 8.ABC 9.ABCD 10.ABCD 11.ABCD 12.BCD 13.ABCD 14.AB 15.ABD 判断参考答案

1.错 2.对 3.对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9.错 10.对 11.对 12.对 13.对 14.错 15.错 16.错 17.对 18.错 19.对 20.错 21.错 22.对 23 .对 24.错 25.对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试题及答案

35 一.单项选择题:

1.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是( C) A.道德规范 B.宗教规范 C.法律规范 D.纪律规范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的是( C)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3.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称为( C) A.法律原则 B.法律精神 C.法律思维 D.法律意识

4.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为(D ) A.民法 B.商法 C.行政法 D.经济法

5.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称为( A) A.法律遵守 B.法律实施 C.法律适用 D.法律执行

6.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部门是(A )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行政法 7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所调节的是人们的( D) A .权利; B .义务; C .思想; D .行为

8 .从逻辑上讲,每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即( C) A .权利和义务 B .主体和客体

C .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D .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A )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10.国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是(B )

A.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 B.国防安全和政治安全 C.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D.生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11.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 B )行使国家立法权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国家主席 D.中国共产党 12.我国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是( A ) A.法律制定 B.法律遵守 C.法律执行 D.法律适用

1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的是(B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14.维护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的是(B)

A.实体正义 B.程序正义 C.分配正义 D.结果正义

15.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证据的特性,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这强调的是证据的(A )

A.客观性 B.关联性

36 C.合法性 D.完整性

16.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这句话强调了(C ) A.立法的重要性 B.学法的重要性 C.守法的重要性 D.护法的重要性

17.法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这体现了法的(A )

A.社会作用 B.规范作用 C.指引作用 D.制裁作用

18.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在此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D)

A.实体法 B.程序法 C.法律渊源 D.法律体系

19.法律部门有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分。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是(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20.按照法律解释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的法律解释,称为(A)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学理解释 2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2.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为(D)

A.行政法 B.民商法 C.经济法 D.知识产权法

2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措施是(A)

A.拘传 B.传唤 C.拘留 D.逮捕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C) A.司法局审查决定 B.公安机关审查决定 C.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D.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25.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A)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法律说法正确的是( AB )

A.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行为规范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法律调整的范围比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泛 D.法律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意志

37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ABCD ) A.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B.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C.从法律的社会作用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D.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3.证据的基本特征包括(BCD)

A .真实性 B .客观性 C .关联性 D .合法性 4.关于法制与法治说法正确的有(ABC )

A.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B.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C.法治是治理国家的理论.原理.理念和方法 D.法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ABCD)

A.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B.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C.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和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D.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6.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应包括树立以下观念(ABCD) A.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B.社会主义权利与义务观念 C.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观念 D.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观念 7.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ABC)

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B.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D.内容上的对立关系 8.新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有(BCD)

A.公民的人身安全 B.国防安全与政治安全

C.经济安全与科技安全 D.生态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 9.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ABCD)

A.讲法律 B.讲证据 C.讲程序 D.讲法理 10.下列关于法律权威,说法正确的有(AB)

A.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B.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的说服力 C.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D.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

11.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有: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及(ABCD)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从中国国情出发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2.根据全新的国家安全观,社会公共安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治安,还包括越来越重要的( BD)

A.金融安全 B.食品安全 C.贸易安全 D.公共卫生安全 13.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下列活动中属于法律实施的有( BC )

38 A.法律制定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解释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仲裁法基本原则的有( ABC) A.自愿原则 B.公平原则 C.独立原则 D.两裁终局原则

15.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BCD ) A.公民 B.法人

C.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D.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

三.判断题

1.依法治国理论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既是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在青年学子中加强信用教育,加快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

3.根据法创制和适用的主体不同,法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 4.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军事机关。(× ) 5.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 √)

6.故意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 ) 7.在代理法律关系中,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代理人承受。( √) 8.抵押.质.留置.保证.定金.违约金等都是债的担保方式。( √)

9.国体是政体的内容,政体是国体的形式,国家本质通过政权组织形式表现出来。( √)

10.法的渊源是指法律规范最初出现的地方。(× ) 11.法制就是法治。(× )

12.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13.法律传统的概念是指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上和法律意识上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对法律的一种分类。(× ) 14.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 √)

15.自然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一概念。( × ) 16.所有超出代理权限的代理行为均为无效。(× ) 17.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 √ ) 18.正当防卫就是紧急避险。( × ) 19.“三个代表”是指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20.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 √ ) 21.选举制度的本质是由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

22.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 23.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行为有效。(× ) 24.诉讼时效延长,只适用于具有特殊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 √) 25.继承开始的时间就是继承发生效力的时间,继承开始的时间应是继承人表示接受继承的时间。(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A 6.A 7.D 8.C 9.A 10.B 11.B 12.A 13.B 14.B 15.A 16.C 17.A 18.D 19.C 20.A

39 21.B 22.D 23 .A 24.C 25.A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AB

2.ABCD

3.BCD

4.ABC

5.ABCD

6.ABCD

7.ABC 8.BCD

9.ABCD

10.AB

11.ABCD

12.BD

13.BC

14.ABC 15.ABCD 判断参考答案

1.对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对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对 15.错 16.错 17.对 18.错 19.对 20.对 21.错 22.错 23 .错 24.对 25.对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有( )

A.监督权 B.宗教信仰自由 C.检举权 D选举权 2.我国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中央军委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 )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不可缺少的权利。 A.刑法 B.宪法 C.诉讼法 D.民法 4.( )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A.16 B.14 C.18 D.20 5.2008年1月5日张某将行李寄存在某火车站行李寄存处,2008年1月6日张某取行李时被告知行李被人冒领丢失。张某对火车站行李寄存处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

A.2008年1月5日至2010年1月5日 B.2008年1月5日至2009年1月5日

C.2008年1月6日至2011年1月6日 D.2008年1月6日至2009年1月6日

6.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 ) A.3年 B.1年 C.4年 D.20年

7.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8.某甲抢劫某乙的财物并造成某乙重伤,构成抢劫罪。在这一犯罪中,犯罪主体是( )

A.某乙 B.某甲 C.某甲的抢劫行为 D.某乙被抢的财物 9.我国《刑法》规定排除犯罪的事由是( )

A.正当防卫 B.犯罪中止 C.犯罪自首 D.犯罪未遂 10.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 )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的量刑制度。

40 A.2年以下 B.3年以下 C.死刑 D.1年以下

11.刑罚是由( )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 )所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A.宪法、犯罪分子 B.民法、违法人员 C.刑法、犯罪分子 D.行政法、违法人员

12.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 )名义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被代理人生效的民事行为。

A.代理人 B.被代理人 C.相对人 D.第二人 13.我国的政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4.以下不属于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是( ) A.公民权利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5.依法治国首先是( )

A.依刑治国 B.以德治国 C.以党治国 D.依宪治国 16.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公民的( )

A.政治自由权利 B.文化教育权 C.监督权利 D.人身自由权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

A.环境权 B.平等权 C.出版自由 D.受教育权

18.甲.乙.丙三人共谋要给丁一点教训,揍丁一顿。到丁家后,丙在门外放风,甲乙进屋教训丁,结果将丁当场打死,对此案应定( ) A.甲.乙犯有故意杀人罪 B.犯有故意伤害

C.甲.乙.丙共同犯有故意伤害罪 D.甲.乙.丙共同犯有故意杀人罪

1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 C.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

D.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

20.某甲现年17岁,父母早逝,主要靠自己外出做工维持生活,应视其为( )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D.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多选题

1.关于婚姻权利,我国法律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体现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 )和( )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A.生活条件 B.社会制度 C.国家法律 D.宗教文化

2.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下列属于基本权利的是( )

A.婚姻自由权 B.选举权 C.人身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 3.人权是法律权利的( ),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 ) A.内容和来源 B.精神和要求 C.尊重和保障 D.确认和保障 4.人权是( )和( )的统一

41 A.公平性 B.普遍性 C.自由性 D.特殊性 5.以下属于法律义务的特点有( )

A.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B.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C.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D.法律义务可能发生改变 6.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方式有( )

A.申诉 B.集会 C.游行 D.示威 7.以下属于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是( )

A.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B.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C.尊重他人的义务 D.维护国家统一和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8.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严重,应当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 )

A.民事责任 B.财产责任 C.行政责任 D.刑事责任 9.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履行,以上说明权利与义务具有( )和( )

A.自由性 B.真实性 C.广泛性 D.公平性

10.言论自由不是一种纯个人的权利,而是一切人的权利,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以下义务( )

A.不得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B.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其他公民

C.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 D.不得泄漏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三.判断题

1.选举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2.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将他人的肖像用于商业活动中。( )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4.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都是人身权利。( )

5.法律权利是人权的内容和来源,人权是对法律权利的确认和保障。( ) 6.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平等。( )

7.选举义务是指公民在选举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 8.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做的可取的。( )

9.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方式。( ) 10.公民可以通过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来行使监督权。( ) 11.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国家保护,其中包括邪教。( ) 12.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 )

13.法律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 ) 14.任何单位都可以与未满16周岁的公民发生劳动关系。( ) 15.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 ) 16.公民行使宗教信仰和文化权力不用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 ) 17.纳税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 )

18.公民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 )

19.公民应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和尊

42 重社会公德。 ( )

20.散播谣言是言论自由的体现。( )

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6.A 7.C 8.B 9.A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D 17.A 18.D 19.D 20.B

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BD 2.BCD 3.AD 4.BD 5.ABCD 6.BCD 7.ABD 8.ACD 9.BCD 10.ABCD

判断参考答案

1.对 2.错 3.对 4.对 5.对 6.错 7.对 8.错 9.对 10.11.错 12.错 13.对 14.错 15.对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

43

对 错

第16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南京,熙来攘往的丹凤街头,有一个特殊的乞讨者——陈某,他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学博士,导师称其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才思敏捷。他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大学任教,后来辞职准备去澳洲,但在签证时碰壁。以后他又遇到了工作不如意等人生挫折,竟然心灰意冷地“看破红尘”,拒不找工作,加入乞丐的行列。他说,“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自己只是每周末才出来乞讨,是因为周末乞讨所得就足够自己生活一周了。” 请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或者人生价值观的理论,评述这位乞讨者的言行,并阐明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践履自己的人生责任?

答:说到人生境遇之“顺”,当年的陈某可谓春风得意。学校第一次招热能博士,仅有两个名额他就居其一,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留校工作,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并成为主要技术骨干。在别人眼里,他是颇有建树的专家,事业的辉煌大幕还只是刚刚拉开。

提及个人遭遇之“逆”,辞职出国未竟,夫妻分道扬镳,开了家小公司又因经营不善倒闭,被导师介绍到广州一家能源所工作,尽管月收入高达3000元,他仍然感觉不如意,重返南京后就呆在家里不愿再找工作了。

经过了学历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生教育,取得了博士学位,实现了“学历成人”,却无法做到“精神成人”。“博士乞丐”陈某的出现,说明了现行学历教育制度在育人方面的某种缺失。透视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前后教育,我们的很多中学和大学,无不以学业分数为惟一指向,以考取名牌大学、攻读硕士博士作为成长的标准,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遗漏了心理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不少人虽然拿到了高学历,其心理结构却并未成熟健全。就“博士乞丐”来说,人格上的不完整,可以说是其心理变异的最大诱因。

我们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践履自己的人生责任,就要做到:

1.完全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也有追求共产党员高尚修养的绝对理由。

高尚的最基本条件是无私,无私才能公正。我们能不能去主动追求无私的思想境界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自私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自私是我们自身产生矛盾的根源,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的忧虑、愤怒、恐惧、担心、害怕、虚荣等,一切影响生活质量的情感都来自于我们的私心,这些情感只能给我们带来对身体的伤害、心灵的折磨、精神的摧残,对我们愿望的实现、事物的发展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那么无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无私使我们一切思想行动的出发点都是它人,这些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情感就失去了滋生条件,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任何担心害怕的事、放不下的事,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什么样,平静、坦荡、自信、从容。

共产党员的修养不仅仅代表着高尚的思想境界,更是追求幸福人生的方法,实现个人幸福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所以,共产党员的高尚修养,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

2.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

明理必然明事,人们对高尚人生的追求只是个时间先后的问题和每个人在追求高尚的实践中思想境界所达到的高度问题。

随着人类个体思想境界的逐步提高,每个人的责任感必然由个人向它人、民族、国家、全人类的高度延伸,人类内部的矛盾也将按着人民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国家之间的矛盾的顺序逐步消失,人类整体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必将推动人类科学的高速发展,最终人类将进入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我的人生理想是为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世界而奋斗!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是实现自身幸福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统一。

第17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期 末 复习

一、填空题

1、我国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它的基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176)

2、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18.P21)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P26)

4、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P46)

5、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P66)

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它法律的立法依据。(P127)

7、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 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P155)

8、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P86)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P126)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P74.P76)

11、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継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P30.P31)

12、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值得同学门尊奉和践行.(P49)

13、《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P107)

1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P146.P147)

15、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P158)

16、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P39)

17、一个人的生活是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每一个人的评判,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P53)

18、《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和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P107)

19、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160)

20、程序法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的重要保障。(P167)

21、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2、实体法律制度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23、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4、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6、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27、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名词解释

1.理想 (P17)2.社会主义道德(P85 )3.道德修养 (P85)

4.依法治国(P154)5.人生观(P53)6.价值观 (P61)

7.人生价值 (P61)8.道德(P76)9.职业道德 (P124)

10.法律(P148)11.民族精神 (P42)12.法律思维方式(P165)

三、简答题

1、简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P19-20)

2、简述人与自然的和谐。(P73-74)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P106-107)

4、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P171-172)

5、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容。(P36)

6、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P124-125)

7、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P95)

8、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关系怎样?(P62-63)

9、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P80-83)

10、爱情本质及三要素是什么?(P139)

11、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P102-103)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P11-12)

四、论述题

1、怎样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试谈树立科学人生观必须反对拜金主义。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你准备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4、试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冶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18篇:略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1]是理智的化身,[2]是人类的导师。[3]他一生著述甚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法律思想,尽管有一些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却也是后世研究古代法律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笔者通观其相关著述,从以下七个方面对亚翁的法律思想逐一进行简要探讨。

第一,亚翁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探讨法律的本质,离不开对国家本质的认识,但亚翁与我们所奉行的马恩列斯经典学说不同,他认为国家是自然起源的,是一种为追求全民幸福的社会团体,国家之形成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他说:“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种政治动物)。”[4]城邦国家的建立是出于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法律则是这种需求的保障,因而,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立法的最高依据。同时,亚翁又说:“自然正义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并且不依赖于接受。”[5]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国家看成是基于人类滋生要求而结成的最高的社会团体,这种观点与后世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的源头即是亚翁之理论,只不过卢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对其进行了文采飞扬、逻辑严密的发挥罢了。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保障国家正常运转的法律,实际上被亚翁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且不依赖于接受,这种法律观与西塞罗的永恒法思想,霍布思、洛克、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亦是极其相近。尽管我们今天可能不尽赞同亚翁的论述,但试想在远古的古希腊时期,这种思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第二,亚翁的法治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亚翁对后世的又一大贡献,就是其法治思想,这也是人们特别是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所特别看重的。亚翁与其老师柏拉图不同,他并没有徘徊在法治与人治之间,而是旗帜鲜明的主张法治,认为法治实质是摆脱个人欲望,求助理智统治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最优秀的治国之道。他指出:“如果某人管理人类事务可以不承担责任,那么就必然产生傲慢和非正义。”[6]“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7]亚翁是在比较研究了一百五十八种政体之后得出的结论,他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他说:“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的要旨是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由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的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的私利,那么就必然是变态政体。”[7]因而,他得出结论说:“应由多数人来治理国家……似乎是很正确的……。” “相对于一人之治来说,法治(The Rule of Law)更为可取。” [8]对于法治之内涵,亚翁更是进行了近乎完备的阐发,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的法治理论依然无法超越他的思想。他认为法治起码要具备以下要素:

1、法律是无情的,应当由无情的法律来代替有私欲的人;

2、法治是轮番为治,执掌法律的人必须轮流;

3、法律应当是良法,也即符合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之法,另外一些压制性的法律——不管它是人民、暴君或是富人提出的——也都是“卑鄙和非正义的”,以正当方式制定的法律(而不是法律本身)应当具有终极性的最高权威;[9]

4、法律应得到普遍的遵从。由亚翁的这些论述反观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至今仍徘徊在人治与法治之间,作为华夏子孙不能不感到汗颜。

第三,亚翁的人权法思想后世虽研究不多,但也可窥见一斑。笔者限于篇幅,仅举一例来说明亚翁的人权观。据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亚翁去世之前曾立遗嘱要求解放所有家奴,有人称之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解放奴隶的宣言”。[10]当然,亚翁此举可能大多只是出于同情之心,但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积淤于亚翁内心之中对奴隶人权地位的关注。他虽无力去解放整个奴隶社会,他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放了他身边的家奴,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胸襟、其深情、其胆识可以说殊值后人称道。尽管是否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已不可考,但亚翁对人本身权利的关怀却显露无遗。尤其他对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自由权的态度,一目了然。

第四,亚翁对法律分类的认识。亚翁对法律分类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法和人定法的区分。他认为自然法体现人类理性,反映自然存在的秩序,是社会的普遍原理,是公道和正义。实在法则是具体的规章制度,又有良法与恶法之分,自然法高于实在法,实在法在相当程度上是实在法的具体化。这种分类方法对后世影响至深,同时他也深刻的揭示了法的本质属性之一—公平正义。亚翁还对法律做了成文法与习惯法、基本法与非基本法的分类,这与后世的分类法基本相同,为后世的法律分类奠定了基石。[11]

第五,亚翁对人类伦理与法的关系的认识。我们现在很少把伦理与法律联系起来,即使有所论述,也都是从道德与手。而亚翁却认为政治中的伦理学即政治学,[12]而法学说到底也是追求治理国家之学,因而,伦理学与法学追求目标实为一致。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为追求“善”而组成国家,国家为维护善而制定法律,而法律正是“善”的化身,是“善”的卫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亚翁实际上把人的行为、国家的行为、法律的追求都归之于“伦理”这个中心理念。这种研究角度现在看来都相当新颖。

第六,亚翁的婚姻法律观。亚翁的婚姻法律观国内极少论述,资料亦不多。笔者从他遗嘱中把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这件事上来分析,[13]得出几点看法:

1、亚翁当时

第19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大学生生活的特点。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4、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基本概念

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素质法律素质

复习思考题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3.谈谈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4.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5)《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重点和难点

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基本概念

理想信念

复习思考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5.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3、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基本概念

爱国主义国防观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新的国家安全观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4.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怎样增强新的国家安全观?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本概念

世界观 人生观 人生目的 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人生环境复习思考题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重点和难点: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本概念

道德荣辱观道德规范个人品德

复习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6.结合实际,谈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基本概念

法律 法律制定 法律遵守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基本概念

依法治国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权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基本概念

公共秩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家庭个人品德道德修养

复习思考题

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4.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5.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

第20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育人”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道德修养—“德”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它包括了:

1、适应转变,确定目标!

“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 这些都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正确渠道!

2、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3、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

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基础—“法”

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但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再次,中国古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与行为,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最后,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压制邪气,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三、“德”与“法”的结合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这种“德与法融合”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

第二,从人才培养高度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融两种作用于一体,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互相辅佐,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总上所言:“德“育人心,“法”育人品!在当今社会里,只有“德”“法”兼容,才能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在社会上要讲道德明法律;作为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努力钻研;感恩家人;自我反省,学会做人,做事。

法律思想网
《法律思想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