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06:06: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与函数、三角、不等式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等差数列的概念的延续,又为后续研究等差数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等比数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知方面基本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多数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主动参与探究,少数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带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与应用;

难点确定为: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经历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联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性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出历史上有名的实例,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进入思考状态。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已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二)探究讨论,发现问题(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给出探索发现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归纳能力。

接着给出探索发现2,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2,从而归纳整理出求和公式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索1的解决,已经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此时给出探索2,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顺利解决问题。

最后给出探索发现3,此时提出问题3,学生结合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归纳出求和公式一和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运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降低了知识的梯度,从而突出重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第三个阶段。)

(三) 公式应用,加深理解

本环节主要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引导学生从首项、末项及项数出发,使用公式

(一)求和;(2)引导学生从首项、项数及公差出发,使用公式

(二)求和。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提示学生应根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

设计意图:反馈体验,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小结归纳,感知深化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从而优化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布置作业,拓展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A和B两种题目,作业A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作业B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延伸。 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这样安排版面,使得本节课内容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

五、教学评价: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学习效果最优化。

推荐第2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案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几何意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其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代数的推导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掌握及灵活运用。2.难点:诱导学生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用“诱导启发,自主探究式”学法为主,讲练结合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分析: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主动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n属于正整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2an=an-1+an+1,还有:若m+n=p+q,则am+an=ap+aq.我们应该怎样求a1+a2+„+an,其中{an}为等差数列,记Sn=a1+a2+„+an

我们知道200多年前高斯的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目,让他们计算1+2+就算出来了„+100=?当时10岁的高斯很快。高斯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使用了什么简单高明的方法?

1+2+„+100=(1+100)+(2+99)+„+ (50+51)=50*101,所以1+2+„+100=5050,这就是著名的高斯算法,到后来,人们就从高斯算法中得到启发,求出了等差数列1+2+„+n的前n项和的算法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从高斯算法中,人们怎样求出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1+2+3+„+n的和? 首先1+2+„+n (1) n+(n-1)+„+1 (2)

2Sn=(n+1)+(n+1)+„+(n+1) (n个(n+1)) 所以 1+2+„+n=n*(n+1)/2 我们把上面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也就是说高斯当时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算出了1+2+„+100的和

然而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a1+a2+„+an叫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用Sn表示

即Sn=a1+a2+„+an

从高斯算法中得到的启示,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

Sn=a1+a2+„+an

=a1+(a1+d)+„++[ a1+(n-1)d] (3) Sn=an+ an-1+„+a1

=an+(an-d)+„+[an -(n-1)d] (4) 两式相加得2Sn=(a1+an)+(a1+an)+„+(a1+an),有n个(a1+an) 所以Sn=n(a1+an)/2 (5) 将an=a1+(n-1)d带入Sn=n(a1+an)/2中即可得到Sn=na1+n(n-1)d/2 (6) (5)与(6)区别: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首项与末项之和跟第n项与倒数第n项之和是相等的;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d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作比较。

联系:将an=a1+(n-1)d带入Sn=n(a1+an)/2中即可得到 Sn=na1+n(n-1)d/2

(三)知识应用,反思,提高强化知识

例1:已知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3,求Sn 解:因为an=2n+3

所以a1=5, 即Sn=n(a1+an)/2

=n^2+4n 例2:已知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n项和公式Sn 解:因为S10=10* a1+10*9*d/2=310

S20=20* a1+20*19*d/2=1220 所以Sn=n* a1+n(n-1)d/2

=4n+n(n-1)*6/2 =3n^2+n习题1:设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9=72,求a2+a4+ a9=?

解:因为S9=9a1+8*9*d/2=9a1+36d=9(a1+4d)=72

所以a1+4d=8

又因为a2+a4+a9=a1+d+a1+2d+a1+8d

=3a1+12d =3(a1+4d) =3*8 =24

(四) 归纳总结

对Sn=n(a1+an)/2 与 Sn=na1+n(n-1)d/2两个公式的熟练运用:注:已知条件不同时,公式的选择要依据已知条件,有利于很快的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P45,1,2

推荐第3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

高二数学——必修5学案

2.3.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创设情境】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2.一堆钢管共10层,第一层钢管数为4,且下一层比上一层多一根,问一共有多少根钢管?

3.探索:在等差数列an中,首项为a1,公差为d,求Sna1a2……+an.

【概念形成】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2、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正确选择公式)

(1)a16,d3,n10(2)a12,an16,n8(3)a410,a102,n1

23、计算:

(1)123n________________(2)135(2n1)___________________

(3)(4)135(2n3)___________________() 2462n______________

【例题选讲】

1、求集合{m|m7n,nN,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例

2、在两位正整数中,有多少个除以3余1的数?求它们的和.

- 1 -

推荐第4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

课题: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小故事”:

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

1+2+„100=?”

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050。

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

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

2+99=101;„50+51=101,所以

101×50=505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

律性的东西。

(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Ⅱ.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

2证明:Sna1a2a3an1an①

Snanan1an2a2a1②

①+②:2Sn(a1an)(a2an1)(a3an2)(anan)

∵a1ana2an1a3an2

∴2Snn(a1an)由此得:Snn(a1an) 2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n(n1)d2

用上述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an

但ana1(n1)d代入公式1即得: Snna1n(n1)d 2

此公式要求Sn必须已知三个条件:n,a1,d (有时比较有用)

[范例讲解]

课本P43-44的例

1、例

2、例3.由例3得与an之间的关系:

由Sn的定义可知,当n=1时,S1=a1;当n≥2时,an=Sn-Sn1,

即an=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S1(n1).SS(n2)n1nn(a1an)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Ⅴ.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授后记

n(n1)d2

课题: §2.3等差数列的前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Ⅱ.讲授新课

探究:——课本P45的探究活动 n(n1)d 2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pn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

2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Snpnqnr,得S1a1pqr 2

当n2时,anSnSn

1(pn2qnr)[p(n1)2q(n1)r]

2pn(pq)

则danan1

[2pn(pq)][2p(n1)(pq)]

2p.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n(n1)d可化成式子: 2

Snd2dn(a1)n,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2

[范例讲解]

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利用an:

当a1>0,d

当a10,前nan≤0,且an1≥0,求得n(2) 利用Sn: 由Snd2dn(a1)n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22

课本P45的例4 解略

等差数列前n项和性质

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提示:可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代入证明.

Ⅲ.课堂练习

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差数列{an}中, a4=-15, 公差d=3,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最小值。

Ⅳ.课时小结

1.前n项和为Snpn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一定是等差数列,该数列的 首项是a1pqr

公差是d=2p

通项公式是an2S1a1pqr,当n1时

SnSn12pn(pq),当n2时

2.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当an>0,d

当an0,前nan≤0,且an1≥0,求得n的值。

(2)由Snd2dn(a1)n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2

23.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数列.证明提示:可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代入证明.

Ⅴ.课后作业

课本P46习题[A组]的

5、6题 ,B组2题

●板书设计

●授后记

推荐第5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分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堂课的设计是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设计的。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组,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个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基本上掌握了通项公式,会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解题,因此只要简单地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就可引入新课;

2、几何能直观地启迪思路,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职中类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复习

师: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知道了“公差d=,通项公式an=”(见黑板) 生:(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2)故事引入

师: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怎样求?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起数列求和,我由地想起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

3、、、、、+99+100”(见课件)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

生:5050 师:看来我们班还是有不少高斯的。继续努力,说不定将来也成了数学家。下面请这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说明如何进行首尾配对进行求和的。)

师: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首尾配对求和的确是一种巧妙的方法。不过,对于以下的题,“例:求等差数列

8、

5、

2、、、、的前20项的和(见课件)”这种方法可就没那么方便了。因此我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一

师:下面我们从一个稍稍简单一点的等差数列来推导探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观察幻灯片上以等差数列逐层排列的一堆钢管。)

师:如何求?

生:利用刚才的方法.(略) 师:想一想,除了刚才的首尾配对求和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设想,如果将钢管倒置,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每一层都和上一层是一样多的。一共有8层,所以为8×(4+11),但一共有两堆,所以为

师:那如果如下图所示共有n层,第一层为a1,第n层为an,请大家来猜想一下这个呈等差数列排列的钢管的总和sn等于多少? 生: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一起来证明一下。

板书:把上式的次序反过来又可以写成

两式相加:

所以

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来熟悉一下公式。

3、学生合作学习,运用公式一解题,并从练习中探索得到求和公式二。学生练习一:

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a10=8,求s10

2、求正整数列是前1000个数的和;学生小组合作练习,分组进行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公式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练习。

学生练习二: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d=-2,求s10;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

学生讲解如何进行求解这题。

师:刚才那道题给出了a1,d和n=10,a10没有给出,但我们一样可以将s10求出,

那我们能不能直接由a1,d和n,得到an呢?

学生根据求和公式一和通项公式导出公式二:

学生练习三:求正整数中前500个偶数的和(用多种方法求解) 学生讨论解答此题,并请学生上台讲解。

4、总结

师:今天,大家学得不错。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主要倒序相加的方法推导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一,并结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二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解题要灵活运用这两个公式。

【教学反思】:

综观本节课,存在有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挖掘了教材中可探究的因素,促使学生探究、推导。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一,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到一般的情况,激励学生进行猜想,再进行论证得出;而第二个公式并不象书本上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从习题中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2、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创设情境,重在启发引导,使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掌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推荐第6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一

设计人:杨峰烁

【背景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人教B版)中第二章的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有了一定的准备知识,但对等差数列的求和的方法和公式还是一无所知。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探索而获得知识,为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搭建了理想的平台,让学生去感悟倒序相加法的使用范围.【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

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函数思想与方程(组)思想,培养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教学过程】

一、【古文共赏】

让学生们猜测问题与本节课的联系,此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学完本节后,看是否能解决。

[设计意图]:

引入一个中国古代的数列求和问题,通过悬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这节课学习内容的联系,教师简略介绍一下

北朝张丘建。引导同学们可先粗略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温故知新】

学生准备好作业本,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说检测内容。 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②等差中项③等差数列的性质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上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简要实录]:

2分钟后,一起批阅黑板同学的默写情况,下面的小组成员间互相检查、更正。老师视情况指正。

三、【高斯王子】

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并自然提出高斯九岁时做出的题目。让同学们思考解决这个题目的方法有哪些?那个是最简便的呢?

[设计意图]:

用伟人的故事,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一题多解的解题习惯。

[简要实录]:

学生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两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老师再深入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个数列是不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差数列呢?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1,末项为100的等差数列。于是老师提出下一个问题。

四、【自主尝试】

求下面的这些钢管的数量总数,让同学们用刚才的计算方法来求

解。让学生先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到黑板叙述板演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首尾相加的方法,慢慢为引入倒序相加作更进一步的准备。

[简要实录]:

学生先思考3分钟。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和下面学生一起讲解自己的思考和计算思路。后一起评价,更正。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成功和失败,大胆上台表现自己。

五、【知识迁移】

通过以上两个题目的解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并说明本节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倒序相加法。

[设计意图]:

独立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加强对公式的记忆,熟练倒序相加的方法,让同学们在独立,讨论中提升自己。

[简要实录]如果有同学不能独立思考出,过3分钟后,可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到黑板板演过程。并等同学们基本解决完毕,一起由学生解析讲解该问题。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黑板学生作出更正。老师可视情况作出更精确的评价。

六、【公式记忆】

对比梯形公式,记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通过联系的方法,用熟悉的旧知识快速记住新内容。

[设计意图]:

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达到记忆公式的目的。通过图形的直观性来加强公式记忆。

[简要实录]:

同学们推导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后,再仔细观察,引导他们察看公式的形式,引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其所有的异曲同工之妙。并再书写公式,记住公式。老师作重点符号,强调两公式的重要性。

七、【始题释疑】

回头将最开始引入的问题再来解决。看看是否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出来。并鼓励学生向古代的人学习,要善于观察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

这样做到首尾回应,整个课堂不偏离且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具有故事性和创造性。

[简要实录]: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考虑,然后由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后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整个问题的步骤,后再师生一起更正修订。让学生思考,就得给学生时间,然后课下,再上交作业本,看学生在课上的习题完成情况。

八、【公式小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等差数列前n项和sn的第二个公式的推导。观察这两个公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相关量。弄明白这两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记住和能应用该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的记忆方法,帮助同学们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找到相关量,面对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公式。达到公式的熟练记忆和应用。

[简要实录]:

同学们已经学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是,在通项中,我们的书已知条件是首项,公差或是其中的某一项。那么在这个公式中,只有末项,如何将其变形,然后直接运用公式求解呢?学生会想通项公式与些数列的联系,自然地将另一求和公式推导出来。并且看到了这两个公式的区别。

由同学们自己在作业本上推导,并找一同学黑板板演。在3分钟的时间内,仔细观察出现的四个量。对黑板的同学更正修订。老师再作小结,记忆公式。

九、【习题设计】

本课习题设计分了三等。是课本习题的精选。

一是基本知识。通过直接套用公式,来熟悉和使用公式。这里设计了两个题目,分别用了两个公式求和法。

二是自主尝试。这是对公式有个大致应用后的一个针对练习。这里加了与通项相联系的题目,达到对这三个公式间的互换和选择。

三是问题提升。这里综合考查学生对数列的整体把握情况。对求通项、项数、数列和的能力的训练。

[设计意图]:

1、通过不同梯度的习题,让学生有一个掌握问题的逐步适应过程,也能够从习题中更明白两个求和公式的应用。

2、通过解决问题,学会方程思想解决数列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给出的问题,来观察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能快速判断选择哪个公式的能力。

[简要实录]:

先由学生在作业本上自行解出合作探究部分。做完后小给间讨论然后学生起来说出正确答案。老师给予指正和评价。并要注意具体的详解步骤。然后再由学生板演自主尝试部分的习题。下面的学生在作业本上一并做出。教师在教室内环转,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在给指正时,给予重点指出或是鼓励。然后学生下台,一起更正。最后的问题升华,给学生的时间要多一些,同学们先读题目,然后再自己思考3分钟,然后再讨论,再可以自行解决,在作业本上写上详细过程。后再将学生的作业投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优点,放大优点。

教师小结这些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再由学生叙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帮他们确定知三求二的规律。

十、【课堂小结】

用框架的形式整理本节内容,重点突出,关系明确。 [设计意图]:

将本节内容整理:将厚书读薄,将问题梳理,将知识联系。 [简要实录]:

学生回忆本节内容作大致阐述。然后精抓问题实质,突出本节重

点。力求不累赘,不拖沓,力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十一、【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分选做和必做两种。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而设计。 [设计意图]:

加上了趣味小故事,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对数学史的认识。思考题目,是为了下节课的学习而做的准备。让他们大致了解老师下节要讲的内容主向。

【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不只一种方法,本节课是通过介绍高斯的算法,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该方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本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而且该推导过程体现了人类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推导公式的“倒序相加法”这一思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问题体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二

设计人:杨峰烁

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等差数列的求和是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我们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探索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接着推广到一般情况,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深化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对具体例子的研究,弄清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这节内容重点是探索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在研究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主要涉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其应用.

对公式的推导,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宜,如从历史上有名的求和例子1+2+3+……+100的高斯算法出发,一方面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进而发现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方法,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要引导学生认识公式本身的结构特征,弄清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要强化对实例的教学,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等差数列的模型,恰当选择公式.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在200多年前,有个10岁的名叫高斯的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1+2+3+…+100=?”时,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发现1+100=2+99=3+97=…=50+51=101,于是1+2+…+100=101×50=5050.

2.受高斯算法启发,你能否求出1+2+3+…+n的和. 3.高斯的方法妙在哪里呢?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建立模型

1.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

对于数列{an},我们称a1+a2+…+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n. 2.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1)如何用高斯算法来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

Sn=a1+(a1+d)+(a1+2d)+…+[a1+(n—1)d],

依据高斯算法,将Sn表示为Sn=an+(an—d)+(an—2d)+…+[an—(n—1)d].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小结:这种方法称为反序相加法,是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方法. (2)结合通项公式an=a1+(n—1)d,又能得怎样的公式?

(3)两个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利用二者求和都须知道首项a1和项数n;不同点是前者还须要知道an,后者还须要知道d.因此,在应用时要依据已知条件合适地选取公式.公式本身也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前者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后者反映了等差数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

(1)a1= —4,a8= —18,n=8. (2)a1=14.5,d=0.7,an=32. 注:恰当选用公式进行计算.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a1与d的关系式,它们都是关于a1与d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a1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n项和的公式. 解:由题意知

注:(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1,n或者a1,n,d的方程,使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再结合通项公式,对a1,d,n,an及Sn这五个量知其三便可求其二.

(2)本题的解法还有很多,教学时可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的解法.例如,

3.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教师引学生分析:每年“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数构成公差为50的等差数列.问题实质是求该数列的前10项的和.

解:根据题意,从2001~2010年,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n},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a1=500,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答:从2001~2010年,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注: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n,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解:根据

由此可知,数列{an}是一个首项为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思考:一般地,数列{an}前n项和Sn=An2+Bn(A≠0),这时{a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练习]

1.一名技术人员计划用下面的办法测试一种赛车:从时速10km/h开始,每隔2s速度提高20km/h.如果测试时间是30s,测试距离是多长?

n2+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n+4,求这3.求集合M={m|m=2n—1,n∈N*,且m<6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四、拓展延伸

1.数列{an}前n项和Sn为Sn=pn2+qn+r(p,q,r为常数且p≠0),则{an}成等差数列的条件是什么?

2.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前n项和为Sn,求使Sn最大的序号n的值.

分析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n=n2+ (a1-)n,所以Sn可以看成函数y=x2+(a1-

)x(x∈N*).当x=n时的函数值.另一方面,容易知道Sn关于n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来求n的值.

解:由题意知,等差数列5,4,3,…的公差为-,所以

于是,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Sn取最大值. 分析2:因为公差d= -<0,所以此数列为递减数列,如果知道从哪一项开始它后边的项全为负的,而它之前的项是正的或者是零,那么就知道前多少项的和最大了.即使点 评

然后从中求出n.

这篇案例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在设计上,设计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例题、练习的安排,这篇案例注意由浅入深,完整,全面.拓展延伸的设计有新意,有深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节内容.

就总体而言,这篇案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尤其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这篇案例对于继承传统教学设计注重“双基”、关注学生的落实,同时注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比较好的体现。

推荐第7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过程以及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前面学过

的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又能为后面等比数列前n

项和以及数列求和做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同时能

熟练、灵活地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倒序相加进行求和的过程,学会

观察、归纳、反思。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具体、生动的现实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探

究求和方法的兴趣,树立学生求知意识,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逐步养

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一般公式推理的能力。

4、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掌握与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几节已经学过一些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法,还学了等差数列的定

义以及性质,对等差数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这些知识也为这节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做准备,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做铺垫。但由于数列形式多样,因此仅仅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是不够的,更应该学会灵活应用。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索发现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23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迅速得出5050这个答案。让同学思考并讨论高斯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由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例子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为下面引入倒序相加法求和做准备。 2.教学环节:介绍倒序相加法

教学过程:请同学将自己的计算方法在课上发表,老师接着介绍倒序相加

法。记S123100981S10099,从而发现每一列相加都得101。

则2S(1100)(299)(398)(1001)101*100

S101*100\\25050

类似地,用同样的方法计算1,2,3,,n,的前n项和,可以得到 123n(n1)n。 2 设计意图:介绍倒序相加法,并用这个方法计算1,2,3,,n,的前n 项和,从而为下面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做铺垫。

3.教学环节:推导公式

教学过程:首先介绍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来表示,即

Sna1a2a3an。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Sn。 Sna1(a1d)(a12d)[a1(n1)d]Snan(and)(an2d)[an(n1)d]

则两式相加得:

2Sn(a1an)(a1an)(a1an)(a1an)n(a1an)

n个n(a1an),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2n(n1)d。 式ana1(n1)d代入,得到公式Snna12 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为Sn 设计意图:用倒序相加法推导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由于有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后面的应用也有帮助。

4、教学环节:例题讲解

教学过程:例1: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计算1+3+5++99的值。

例2:a11,a86,求这个等差数列的前8项和S8以及公

差d。

1 例3: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n,求这个数列

2 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

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加深学生对该公式的印象。 6.教学环节:回顾总结

教学过程:

1、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的思想

2、复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Snna1n(a1an)和 2n(n1)强调要根据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进 d,

2 行求解。以及公式的适用范围。 7.教学环节: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1、问题的提出

2、倒序相加法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例题

5、回顾总结

6、布置作业

推荐第8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几个具体的数列求和的例子,描述出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并能解释数列的前n项和的判定功能和性质功能;

2.学生通过观察几个特殊数列的求和过程,对项数n的奇偶进行分类讨论,利用“配对”进行求和;

3.学生通过比较与奇偶有关的“配对求和”,探究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一般方法,并得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正确选择公式,解决一类“知三求二”的等差数列问题;

5.学生能利用Sn的判定功能,解决一类“已知Sn求an”的数列问题,并能选择方法解决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

6.学生能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策略上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采用评价样题的形式加强公式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1.双基回顾,温故导新

【问题1】等差数列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_______________

【问题3】

(1)等差数列中中,若,则__________

(2)上面的问题用的是等差数列的哪条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境,尝试探究

【问题1】你能写出吗?它们各表示什么?

【问题2】Sn表示什么?它的表达式是什么?

【问题3】

(1)若,,则可以表示为_______

(2)=?an与Sn、Sn-1什么关系?

【评价样题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求.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列前n项和的判定功能和性质功能:,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设计评价样题1,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探究二:

【问题4】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承上起下,探讨高斯算法,并且由学生所熟知的问题引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

【问题5】S79=1+2+3+…+79=?

问题探究三:

【问题6】Sn=1+2+3+4+…+n=?

【问题7】能不能找到不分奇偶就能求和的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初步感受倒序相加方法,进一步巩固把不同的数的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的数的求和问题这一数学化归思想。

【问题8】已知等差数列,试猜想前n项和Sn的表达式,并给予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讨氛围中学会表述、倾听、质疑、答疑,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养成一种既要敢于大胆猜想,又要勇于严密论证的科学精神。

【问题9】通项公式中an可以用a1, n, d来表示,那么你能用a1, n, d来表示Sn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推导,有利于学生对两个公式联系的理解。

3.步步推进,应用公式

例1等差数列的公差为2,第20项a20=29,求前20项的和。

【评价样题2】

(1)已知在等差数列中,,求

(2)已知在等差数列中,,求

(3)已知在等差数列中,,求a1和an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着重强调公式的选择。主要通过方程的思想进行基本量的运算,注意理解格式和规范,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综合应用,能力提升

例2.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

(1)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求出它的通项公式;

(2)求使得 最小的序号n的值。

【问题10】

(1)证明等差数列都有哪些方法?

(2)如何用Sn公式求an?

(3)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在已知通项公式an和前n项和公式Sn的条件下,如何求Sn的最小值?

【评价样题3】

(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求使得Sn最大的序号n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为2,求使得Sn最小的序号n的值。

设计意图: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所以设计梯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逐步分解完成。设计评价样题,对“已知Sn求an”以及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进行巩固。

5.反思评价,深化认识

(1)阅读整理部分

①课后阅读课本,对照学案,认真整理课堂笔记。

②针对学习目标,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2)课下练习:

必做题:课本练习A,B

选做题: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n是关于正自然数n

的二次函数,其图象上有三个点A、B、C。求

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指出是否为等差数列,说明理由。

研究性课题:有关银行利息问题

1.课本例3

2.今年我们荣成二中喜迁新校,家属楼也正在建设中。我校王老师按揭买房,向银行贷款25万元,采取等额本金的还款方式,即每月还款额比上月减少一定的数额。2012年1月王老师第一次向银行还款2348元,以后每月比上月的还款额减少5元,若以2012年1月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月利率5.5‰),那么到2031年12月最后一次还款为止,王老师连本带利一共还款多少万元?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思考题,使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并设置研究性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推荐第9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

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和练习

【教学目的】

(1)探索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3)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 从而理解并掌握.【重点】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 【教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a1 + a2 + a3 + ......+ an=sn

a1 + an=a2 + an -1 =a3 + an-2 2.情景自学

问题一: 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1 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 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 100支,

这个V 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

思考: (1)问题转化求什么 能用最短时间算出来吗?

(2)阅读课本后回答,高斯是如何快速求和的?

他抓住了问题的什么特征?

(3)如果换成1+2+3+…+200=?我们能否快速求和? ,

(4)根据高斯的启示,如何计算 18+21+24+27+…+624=?

3..合作互学 (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问题二: Sn = 1 + 2 + 3 + … + n = ?

倒序相加法

探究:能把以上问题的解法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吗?

问题三: 已知等差数列{an }中,首项a1,公差为d,第n项为an , 如何求前n项和Sn ?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n(a1 + an ) =2Sn

问题四: 比较以上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类比于问题一,你能给出它们的几何解释吗?

n ( a1 + a n ) =2Sn

公式记忆 —— 类比梯形面积公式记忆

n( a1 + a n ) =2S 问题五: 两个求和公式有何异同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展示激学

应用公式

例1.等差数列-10,-6,-2, 2的前多少项的和为-16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思考问题】如果一个数列{an }的前n项和Sn = pn2 + qn + r, (其中p,q,r为常数,且p ≠ 0),那么这个数列 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若是,说明理由,若不是, 说明Sn必须满足的条件。

【教学后记】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相反却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提升数学教育成效.这也是贯彻德育、提倡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数学的严谨性和学生认知的不完备性是一个矛盾, 因此公式的发现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逐步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 并弄清楚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要适当延迟判断,多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重视思路分析的训练.须知教师讲课的最精彩之处,不是自己分析的头头是道,而是引导学生探求解题思路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引出结论.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的训帮助学生掌握 和记忆公式,例题的变式训练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在开展探究活 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推荐第10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作业

家长签名:

学之导教育中心作业

———————————————————————————————学生: 伍家濠 授课时间:________年级: 高三

教师:

1.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 A.5 B.4 C.3 D.2 2.在等差数列an中,若a4a612,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则S9的值为 ( ) (A)48 (B)54 (C)60 (D)66 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 (A)

S31S,则6 ( ) S63S12311 (B)

(C)8 (D)

39104.已知数列{an}、其首项分别为a

1、且a1b15,设b1,a1,b1N*.{bn}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数列{cn}的前10项和等于(

) cnabn(nN*) A.55

B.70

C.85

D.100 5.设an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a1a2a315,a1a2a380,, 则a11a12a13 ( )

A. 120 B. 105 C. 90 D.75 6.an是首项a1=1,公差为d=3的等差数列,如果an=2005,则序号n等于( ) (A)667 (B)668 (C)669 (D)670 7.若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和S39且a11,则a2等于( ) A.3 B.4 C.5 D.6 8.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21,a33,则S4=( )[来源:学科网] A.12 B.10 C.8 D.6 9.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39,S636,则a7a8a9(

) A.63 B.45 C.36 D.27 10.等差数列an的公差是正数,且a3a712,a4a64,求它的前20项的和.

1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前30项的和为50,前50项的和为30,求前80项的和。

1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2a5a12a1536,求S16

13、若a1>0,S15=S20,它的前几项和最大?

第11篇: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一)D

一、知识点梳理 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等差数列的性质 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等差数列前n项和以及各项和的有关性质

二、基础自测P95/1—5

三、典型例题:

例1、P92/例1及变式

1例2】

已知数列a1

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1=2,

an=-2SnSn-1(n2).

1数列{

1S是否为等差数列,请证明你的结论;

n

2求an的通项公式.、

变式练习2】

已知数列an,Sn是其前n项和,且Sn+1=4an+2(nN*

),a1=1.1设bn=an+1-2an(nN*),求bn;2设cann=

2n

,求证:cn是等差数列;

3求an.

3、P92/例2及变式

2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a7=-16,a4+a6=0,求{an}的前n项和Sn.2.等差数列{an}前n项的和为Sn,若S19=95,则a3+a17= __________

3、P93/例3及变式

3例4】

已知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4=2S2+4,bann=

1a.n

1求公差d的值;2若a1=-

52,求数列bn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的值.

5、数列{an}中,a1=8,a4=2,且满足an+2-2an+1+an=0(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Sn=|a1|+|a2|+…+|an|,求Sn.四、课内练习1.(2010·扬州一模卷)等差数列{an}中,若a1+a2=4,a9+a10=36,则S10=______.

2.正整数按下列方法分组:{1},{2,3,4},{5,6,7,8,9},

{10,11,12,13,14,15,16},…,记第n组中各数之和为An;由自然数的立方构成下列数组:{03,13},{13,23},{23,33},{33,43},…,记第n组中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为Bn,则An+Bn=________.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若a1,a3,a4成等比数列, 则a2=()

【【【

A.3B.11C.13D.31 8242472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

(二)DA.–4B.–6C. –8D.–10

13、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三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

4.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4=18-a5,则S8等于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项;

A.18B.36C.54D.72

14、等差数列前m项和是30,前2m项和是100,则它的前3m项和

5、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2,a2a313,则a4a5a6等于

A、40B、42C、43D、4

56、等差数列aa

n中,已知113,a2a54,an33,试求n的值

7、已知数列an的首项为a1=3,通项an与前n项和sn之间满足2an=sn·sn1(n≥2)。

1(1)求证:

S

n是等差数列,并求公差;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8、an是等差数列,如果a1f(x1),a22,a3f(x1),其中f(x)3x2,求通项公式an

9、已知6,a,b,48成等差数列,6,c,d,48成等比数列,则abcd的值为_________.10、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A、5B、4C、3D、

211、设{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1a4a7a9750,则a3a6a9a99等于 ()

A.-50 B.50 C.16 D.8

212、若关于x的方程x2-x+a=0和x2-x+b=0(a≠b)的四个根可组成首项为1

4的等差数列,则a+b的值是 是.

第12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了解倒序相加求和法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运用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印度著名景点--泰姬陵,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从而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地计算1+2+3+…+100=?(学生思考),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十岁时就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出1+2+3+…+100=5050 ,介绍高斯的算法。

(二)、教授新课:

数学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还有其他的方法计算1+2+3+…+100吗?(学生思考)

①老师介绍倒序相加求和法, 记S=1+2+3+…+100 S=100+99+98+…+1 可发现上、下这两个等式对应项的和均是101,所以 2S=(1+100)+(2+99)+(3+98)+ … +(100+1) 2S=101100=10100 S=10100=5050 2②如果要计算1,2,3,…,(n-1),n这n个数的和呢?(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引导,类似上面的算法,可得S=

1nn2

③1,2,3,…,(n-1),n这是一个以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它的和等于S=1nn2,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也是如此吗?

首先,一般地,我们称a1a2a3an 为数列an的前n 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3an

类似地:

Sna1a2a3an①

··a1② Snanan1an2· ①+②: 2Sna1ana2an1a3an2ana1

∵a1ana2an1a3an2ana1

∴2Snn(a1an) 由此得:Snn(a1an) 公式1 2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有,Snna1

(三)、例题讲解:

nn12d 公式2 (1)、利用上述公式求1+2+3+…+100=?(学生独立完成)

(2)、例:等差数列an中,已知: a14,a818,n8,求前n项和Sn及公差d.(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完成)

选用公式:根据已知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 Sn变用公式:要求公差d,需将公式2Snna1n(a1an) 求出 Sn 2nn12d变形运用,求d 知三求二 等差数列的五个基本量知三可求另外两个

(四)、课堂小结:

1、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求和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an) 2Snna1nn12d

3、公式的应用。

(五)、作业

课本45页 练习第1题 46页A组第2题

第13篇:yuanhong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实验版必修5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后,对等差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基本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学习,,对等差数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数列的求和,缺乏相关经验,因此,需要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 教学目标 :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

推理的能力。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设计理念 :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1.故事引入: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

高斯的方法:

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 ∴前100个正整数的和为:101×50=5050 2.故事引入: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

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上述故事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1,2,3,„,100前100项和

2.求等差数列1,2,3,„,21前21项和

(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一般地,称用表示,即

为等差数列

的前n项的和,

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 ②

由①+②,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

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吗?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

===

=

代入

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中,就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有四个量,都有三求一”,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

和n,都可以“知

,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三)公式运用,变式训练 例1.求和:

1、101+100+99+98+97;

2、2+2+4+6+8+„„+2n;(结果用n表示)

3、2+4+6+8+„„+(2n+4);(结果用n表示)

2、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如果开始时有1.275亿元可以支配,那么按照上面的方法划拨经费,可以再持续多少年?

例3.根据下列各题的条件,求相应等差数列的未知数 (1)a1=3,an=2n+1,sn=195,求d,n; (2)a2+a6=16,s6=39,求d,an 例4.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

(五)随堂练习

1、求等差数列13,15,17,„81的各项和

2、已知等差数列, a1=3 且满足 an+1=an+2 ,求的前n项和。

(六)课后小结

1.经历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倒的过程 2.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an)n(n1)与snna1d用推导的两个公式灵活解题。 2

2(七)课外作业 P49:

13、、

15、1417

第14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有名的高斯求和的介绍,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与现实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200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就曾经上演了迅速求出等差数列这么一出好戏。那时,高斯的数学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当时,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 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1,2,3,„,n,„前100项的和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去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

[探索研究]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由高斯求前100个正整数的方法得到了哪些启发。人们从高斯那里受到启发,于是用下面的这个方法计算1,2,3,„,n,„的前n项的和:

由 1 + 2 + „ + n-1 + n n + n-1 + „ + 2 + 1 (n+1)+(n+1)+ „ +(n+1)+(n+1)

可知

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高斯的算法妙在哪里?

高斯的算法很巧妙,他发现了整个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与首项与尾项的和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用于求和中。这种方法是可以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

一般地,称

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

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

为数列

的前n项的和,用

表示,即 ①

由①+②,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

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读基础教好学生要介绍)

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

=

=

=

=

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公式运用]

(课本52页练习

1、2)

1、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S.

和n,不同

,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⑴

[例题分析]

1、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统治》.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⑴、先阅读题目;

⑵、引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构件等差数列模型;

⑶、写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并根据首项和公差选择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

解:根据题意,从2001-2010年,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投入的资金,其中

,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 , 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万元)

答:从2001~2010年,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

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

的方程。若要确定其前n项求和公式,则要确定关系式,从而求得。

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

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n项和的公式.

与d的 解:由题意知 ,

将它们代入公式

得到

解这个关于与d的方程组,得到=4,d=6,

所以

另解:

所以

②-①,得,

所以

代入①得:

所以有

例题评述:此例题目的是建立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已知几个量,通过解方程,得出其余的未知量.

例3 已知数列的前n项为,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解:根据

与 可知,当n>1时, ①

当n=1时, 也满足①式.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由此可知,数列是一个首项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这个例题还给出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求法.已知前n项和出通项

,可求

(n>1)

用这种数列的不一定满足由足已求出的.来确定的方法对于任何数列都是可行的,而且还要注意求出的通项表达式,所以最后要验证首项

是否满

思考:结合例3,思考课本51页“探究”: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前n项和为

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引导分析得出:观察等差数列两个前n项和公式,和

,公式本身就不含常数项。

所以得到:如果一个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常数项为0,且关于n的二次型函数,则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

例4 已知等差数列的值.

的前n项和为,求使得最大的序号n 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所以可以看成函数当x=n时的函数值.另一方面,容易知道关于n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来求n的值. 解:由题意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所以

=

于是,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取最大值.

[随堂练习]课本52页“练习”第

1、

2、

3、4题

[补充练习]

1、已知数列差数列,设

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解:设首项是

,公差为d

是等差数列,Sn是其前n项和,且S6,S12-S6,S18-S12成等

成等差数列吗?

则:

成等差数列.

同理可得

2、求集合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解由m=100,得

满足此不等式的正整数n共有14个,所以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从小到大可列为:

7,7×2,7×3,7×4,„7×14

即:7,14,21,28,„98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记为

其中

解由m=100,得

满足此不等式的正整数n共有14个,所以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从小到大可列为:

7,7×2,7×3,7×4,„7×14 即:7,14,21,28,„98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记为

答:集合m中共有14个元素,它们和等于735

其中

[课堂小结] 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的公式和

也成等差数列.

(五)评价设计

课本52页A组第

1、

3、6

思考:课本53页B组第4题

第15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实录)

“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一例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实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公式教学应包含三部分:公式的发现、公式的证明和公式的应用.但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前两部分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第三部分却弄得“脚踏实地”“反复操练”,这显然与“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其实,在数学公式教学中,所谓“重过程”就是要把当初数学家发现和证明数学公式的经历,通过教师创造性的设计,让学生类似的经历数学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这一再创造的过程;“重过程”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研究数学的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创新意识.下面叙述的是按照“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研究课的全过程.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赐教.1 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被人们称为“数学王子”,因他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他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以“神童”著称的一位数学家,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是高斯10岁的时候,有一天,老师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有事干,便出了一道题,即

问题1 求1+2+3+„+100=?

然而老师刚把题写在黑板上一会,小高斯就求出了它的结果,你知道应如何计算吗? 学生1: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于是所求的和是101×100/2=5050.学生2:设s=1+2+3+„+100,①

则s=100+99+98+„+1,②

①+②得,2S=101×100,所以S=101×1002=5050.

(此故事及学生1的算法早已为学生所熟知,这里重提此故事,主要是希望学生由此能提出更一般地问题,发现新的算法(如学生2的算法,已见等差数列前n项和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的雏形).

问题2 如图1,是一垛钢管,最下面一层放了102根,最上面一层放了3根,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少放一根.这垛钢管共放了多少根钢管

?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3: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易知,这垛钢管共100层,由图1联想到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用类似的方法去想.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图2每层均有3+102根,又知共100层,故共有(3+102)×100根.从而得这垛(图1中)钢管的根数为(3+102)×100/2=5250.

学生4:我和学生3想的差不多,由图1联想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于是,图1中的钢管数为:(3+102)×1002=5250.

(众生羡慕不已,教师也为该生的创造性解法所折服,这个解法出乎意料!但该解法缺乏依据,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未否定)

2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由问题1及问题2,同学们能想到些什么问题吗?

学生5:由问题1想到能否求:从1一直加到n呢?即

问题3:求1+2+3+„+n=?,(n∈N+).

教师:学生5提出了一个较问题1更为一般的问题,谁能说说所谓求1+2+3+„+n=?,(n∈N+),是什么意思?即题中的“?”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表达式?

学生6:所谓求1+2+3+„+n=?(n∈N+),就是要想办法消除左式中的“„”号,而将式子中的“?”用n表示出来.(这一环节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弄清题意、弄清解题目标.)

教师:很好!谁能求出其结果?

学生7:仿问题1中学生2的解法,有因为1+2+3+„+n=?③

所以n+(n-1)+(n-2)+„+1=?④

③+④得,(1+n)n=2?,所以?=n(n+1)/2.即1+2+3+„+n=n(n+1)/2.(※)

教师:上述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较方便的方法,大家给这种方法起个恰当的名称好吗? (经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叫“倒序相加法”.将起名字的任务交给学生,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能加深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学生8:问题1和问题2都是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问题,最终都是首项与末项的和乘以项数再除以2,因此,我认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应为:

Sn=(a1+an)n/2.

教师:这只是一个猜想,其正确性有待于证明.

3 学生探索 证明猜想

教师: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即Sn=a1+a2+a3+„+an.证明或否定:Sn=n(a1+an)/2.学生9:联想到等差数列{an}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设公差为d,因为S1=1×a1+1×(1-1)/2d,S2=a1+a2=2a1+d=2a1+2(2-1)/2d,S3=a1+a2+a3=3a1+3d=3a1+3(3-1)/2d,S4=a1+a2+a3+a4=4a1+6d=4a1+4(4-1)/2d,„,由此得到Sn=n(a1+an)/2.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数学归纳法,因此,虽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证明,但也算是一个好思路.)

学生10:要想确定Sn,首先a1和n是必需的,其次是d或an之一.即计算Sn的表达式中必有a1,n,d(或an).

Sn=a1+a2+a3+„+an=a1+(a1+d)+(a1+2d)+„+[a1+(n-1)d]

=na1+[1+2+3+„+(n-1)]d

=na1+[1+(n-1)](n-1)/2d

由公式(*)=na1+n(n-1)/2d (公式一)

=na1+n(n-1)/2×(an-a1)/(n-1)=na1+n(an-a1)/2=n(a1+an)/2.(公式二)

学生11:受问题2,学生3和问题3的倒序相加法的启发,有

Sn=a1+a2+a3+„+an=a1+(a1+d)+(a1+2d)+„+[a1+(n-1)d],⑤

又Sn=an+an-1+an-2+„+a1=[a1+(n-1)d]+[a1+(n-2)d]+[a1+(n-3)d]+„+a1,⑥

⑤+⑥.得2Sn=[2a1+(n-1)d]+[2a1+(n-1)d]+„+[2a1+(n-1)d]=2na1+n(n-1)d.

所以Sn=na1+n(n-1)/2d.稍作变形又得,Sn=n(a1+an)2.

4 数形结合 继续探索

教师:由上节课我们知道: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也可以写成an=dn+(a1-d),且知,当d≠0时,它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因此,表示等差数列{an}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dx+(a1-d)的图象上,是其图象上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的点.比如图3,试问你能借助图象给出公式Sn=n(a1+an)/2的几何解释吗?

学生12:将图3画成图4所示的“楼梯状”(实线部分)图形,则等差数列{an}中的a1,a2,a3,„,an恰好依次为图4中各个实线小矩形的面积.因此,要求Sn=a1+a2+a3+„+an,相当于求图4中这些实线小矩形的面积之和.

受问题2解法的启发,只需再倒置上一个同样的“楼梯状”(虚线部分)图形,如图4.则Sn=1/2S矩形=n(a1+an)/2.

教师:不过上述证明仅适合an>0的情况.

学生13:因为an=a1+d+d+„+d(看成能力),这样将a1,a2,a3,„,an按纵向排列,使ak排在第k行上,得到一个三角形数阵(如图

5),

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注意第1列单算)知,Sn=na1+(n-1)2/2d.(☆)

【(☆)式一出,下面立即炸了锅,有的自言自语,有的指着黑板相互交流,个别学生大声说不对吧?】

教师:同学们认为上述解法的问题在哪里?

学生14:(☆)式肯定错了,比如取n=2时,由(☆)式得,S2=2a1+1/2d,当d≠0时,与S2=a1+a2=2a1+d相矛盾.

教师:很好!用一个特例否定一个结论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15:(很激动的样子)我找到原因了!不应当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应当类比梯形的面积公式,因为上底长为1(个d),而不是0.

所以Sn=na1+[1+(n-1)]×(n-1)/2d=na1+n(n-1)/2d.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问题解决了,师生都松了一口气.但该解法缺乏依据,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仍未否定)

学生16:受问题2的启发,将图5旋转180°所得数阵拼到图5的数阵上得图6,可以看出图6每行有(n-1)个d,又共有n行,所以2Sn=n×2a1+n(n-1)d,所以Sn=na1+n(n-1)/2d.

5 裂项求和 锦上添花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时,曾经做过以下问题:求:1/(1×2)+1/(2×3)+1/(3×4)+„

+1/(99×100).还记得当时是如何计算的吗?

众生:用裂项法,即利用1/[k(k+1)]=1/k-1/(k+1).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可否用裂项法求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1:因为an=[(an+d)2-(an-d)2]/(4d)=1/(4d)(a2n+1-a2n-1)(n≥2),(以下略).

(经追问说是受x=[(x+1)2-(x-1)2] /4启发而得.)

小组2:因为an=[(an+d)2-a2n]/(2d)-d/2=[a2n+1-a2n]/(2d)-d/2,(以下略).(经追问说是受(k+1)2-k2=2k+1,变形得k=[(k+1)2-k2)/2-1/2的启发而得.)

小组3:因为2d=an+1-an-1,所以2dan=an+1an-anan-1,所以an= (an+1an-anan-1)/(2d)(n≥2).(以下略).

教师:棒极了!用裂项法求和就是将和式中的每一项都分解成两式之差,其关键是所分解成的两式之差,在求和的过程中能达到消项之目的.

6 课堂小结 观点提炼

教师:我们这节课主要发现和证明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共有两个公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学们能否说一说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用途吗?

学生:这两个公式共涉及a1,n,d,an,Sn五个量,知道其中的任意3个,则可求另外的2个.教师:在发现和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倒序相加法,构造法,裂项求和法,类比联想,数形结合,看成能力.

教师:同学们的体会都很深刻,课后同学们要注意落实今天的知识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请进一步研究学生4和学生15的解法,看能否找到其理论依据?若没有理论依据,那么就不能算是数学意义上的正确解法.

第16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二章§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的第一课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对等差数列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是后面研究一般数列求和的基础,并且和前面学习的函数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体验归纳与猜想,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基础;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能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探索,提高观察、分析、类比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公式的运用,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拟真”发现,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经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产生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不仅学到了“死”的结论,还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了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成功喜悦。通过公式运用,树立“大众数学”思想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

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能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倒置“三角形”,利用先合后分思想方法,类比推导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通过对公式从不同层次、角度深入剖析,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记忆并掌握公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公式的运用。

教法与学法 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性质,对高斯算法也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求和,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但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阶段,如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学生已有函数方程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 教法分析

教法上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攻”的教学思想,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利用数列求和中丰富的数学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寻数学家的足迹,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不仅学到“死”的结论,还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了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喜悦。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本质。

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的教学过程:

(一) 忆旧迎新——引入新课

从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出发,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性质,为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准备知识。同时教学平稳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 创设问题情境——探索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本节课我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上的宝石图案,引入高斯算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我设计了1+2+„+50+51的问题。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引导学生探究上式的结果。学生解答过程中,自然用到化归思想:将奇数项问题装化为偶数项求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不讨论n的奇偶可不可以呢?利用先分后和思想方法,运用多媒体把“三角形”倒置,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易得出,由此猜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 ,并类比上述推理用倒序相加法推导出公式,之后结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出

(三) 公式剖析——思想升华

通过对公式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并结合直观几何图形,记忆公式加深理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公式,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公式的记忆,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公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整体认知

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关注学生自主体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并对本节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揭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六)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设置相关问题串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从具体问题上,抽象出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整个教学活动总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行。结果因过程而精彩,现象因方法而生动。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探究设计,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设法从庞杂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关系,挖掘书本背后的数学思想,建构基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会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活动。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从历史故事泰姬陵上的宝石图案引入,接着引入高斯算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我设计了1+2+„+50+51的问题。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引导学生探究上式的结果。在公式记忆部分我通过画等腰梯形帮助学生直观记忆公式。例题讲解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入,设置相应的问题串,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整节课的设计,重在启发引导,使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数形结合、方程思想,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反思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较好的完成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7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位于高中人教版必修五第二章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基础上来研究和讨论的,是继等差数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概念。主要利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本节内容与函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的公式推导为后面的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奠定了基础。通过上一节的内容不难知道等差数列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比较得心应手。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的等差数列的定义,基本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基本性质,能简单的对其运用和计算。对高斯算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的完成一些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以及渗透倒序相加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过程:能说出并写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技能与方法:从公式证明的推导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增强学生喜欢并热爱数学的情感。

五:教法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讲授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创设情境,然后建立模型并对其探究。

六: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分析与归纳概括,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的活动中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堆放这样一

堆大小一样的钢管,共123层,第1层有一根钢管,第2层有2根钢管,… ,第123层有123,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若在旁边放上同样多的钢管,又该怎么计算呢?

mmn\'n

nm\'

通过分析对比,并不是所有的等差数列利用首尾配对都刚好合适的。经过同学们的观察比较发现,若n为偶数时两两刚好完全配对,若n为奇数时不能完全配对。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倒叙相加法计算求此等差数列前123项的和。S123= 2 + 3 + … + 124

S123=124+ 123 + …+

S123=123(2124)

2 两式相加得

高斯的算法蕴涵着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般的规律性。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估计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记忆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题时应由易到难的. 引导发现,公式探究

问题1: 1,2,3,…, n,… 的前n项和为多少?

学生分组探究,老师收集学生得出的不同方法并由学生讲解,尽可能地展示分类讨论的倒序相加法。

1 + 2 + … + n n + (n-1) + …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1)+ (n+1) + … + (n+1) 可知 1+2++3…+n=n(n+1)/2 问题2: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求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则

Sna1a2an1an

由高斯算法的启示,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我们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推导: Sna1a2an1an

Snanan1a2a1

相加得:2Snn(a1an)

n Sn(a1an) 2n公式一:Sn(a1an)

2由ana1(n1)d

n得Sn[a1a1(n1)d]

2n所以Sn(a1an)

2n公式二:Sn(a1an)

2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类比记忆,例题练习

问题3:能否给求和公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提示:与梯形联系起来)

学生通过作图并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来解释

nan(a1an)得a1为梯形的上底,an为梯形的下底,n为梯形的高.2同理比较Snna1n((n1)d 2 例题: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 (1)a1100,d=-2,n=50;(2)a4,a818,n=8; 例题:

1: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 练习

12: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nn,求这个数列是等差数

22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3: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前n项和为sn,求使得n最大

2747s的序号n的值。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1:体会倒序相加的算法.2: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领会方程(组)思 想。 3:将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梯形面积联系记忆。

第18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基础练习题

等差数列前n项和基础练习题

1..等差数列-10,-6,-2,2,…前___项的和是54 2.正整数前n个数的和是___________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3nn,则an=___________

24.在等差数列an中,前15项的和S1590 ,a8为(

A.6

B.3

C.12

D.4

5、在等差数列中,若,则=______ 6.等差数列an中, a1a2a324,a18a19a2078,则此数列前20项的和等于

A.160

B.180

C.200

D.220 7.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是Sn5n3n,求它的前3项,并求它的通项公式

28.如果等差数列an的前4项的和是2,前9项的和是-6,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9.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有关未知数: (1)a1 51,d,Sn5,求n 及an; (2)d2,n15,an10,求a1及Sn 66

第19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说明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反映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倒序相加法的生成过程,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中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确定了教学活动的环节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及作用分析

等差数列前n项和S n

 a 1 

a 2 

 a

,这是教材给出的前n项和的定n1an义,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形式定义,表示求和是一般意义的加法运算,而本节课的数学本质是倒序相加法及其生成过程(即变不同“数”的求和为相同“数”的求和),进而推导和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本节内容是必修五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其学习的平台是学生已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以及高斯求和法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学习数列求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倒序相加求和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对求和公式的认识中,将公式1与公式2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了联系,从而起到延伸知识,提示事物间内在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思考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从知识点来说,掌握求和公式对每个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而难点是在于如何从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及生成过程,渗透新课标理念,根据学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学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高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基本形成,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2、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学生层次差异不大,能够很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做到数形结合,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3、学生对新知识很有兴趣,对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非常热爱,思维活跃。结合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知识技能目标是:(1)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思想且自然生成的过程(2)通过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的能力及掌握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并且从教学过程渗透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结合具体情景,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根据教学经验,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及简单应用并不困难,而难点在于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过程中如何自然地生成倒序相加求和法,是本课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首先让学生回顾高斯求和法,学生容易进行类比,将首末两项进行配对相加,但是很快遇到问题,当项数为奇数的前n项和时配不成对,这里引导学生意识到奇数项与偶数项的问题影响了首尾配对法。为了改进首尾配对法的局限性,设计了两个探索与发现,分别对应项数为奇数和偶数时,根据动画引导学生发现颠倒顺序再相加变为上下配对,体现了倒序相加法自然的生成过程,避免了对项数是奇与偶的讨论,从而实现变不同“数”的求和为相同“数”的求和。

2、在对两个求和公式的认识中,学生不容易想到将两个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此时教师可做适当的动画来提示,学生便能迅速找到二者的关系。认识过程中再次强调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且强化了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3、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多次设计动画帮助学生观察和思考,形象直观且高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效益和效率,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4、等差数列求和的两个公式中涉及的量比较多,有a

1、n,sn,d,an五个量,通过公式应用及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熟练掌握“知三求二”的问题和方法。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发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与发现,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我力求达到:1、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课堂气氛。

2、掌握求和公式的方法特点,并能从梯形面积的角度认识和牢记公式。3、提高学生类比化归及方程的思想方法。由于本课内容不多,难度不大,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知识,实现预期的目标。

第20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推荐)

1 努力奋斗

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一.选择题: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1,d=1,则该数列前9项和S9等于() A.55B.45C.35D.25

2.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正数,且a3·a7=-12,a4+a6=-4,则S20为()

A.180B.-180C.90D.-90 3.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1-2n,其前n项和为Sn,则数列{A.-45B.-50C.-55D.-66 4.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a8=8,则该数列前9项和S9等于()

A.18B.27C.36D.45二.填空题:

5.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3n.则此数列的公差d. 6.数列{an},{bn}满足anbn=1, an=n+3n+2,则{bn}的前10项之和为7.若an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bn=. 三.解答题:

8.设{an}为等差数列,Sn为{an}的前n项和,S7=7,S15=75,已知Tn为数列{}的前n项数,求Tn.

9.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a36,S312.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

10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n2SnSn10(n2),a11(1)求证:是等差数列; (2)求an的表达式.

Sn

12

Snn

}的前11项和为( )

1anan1

,则数列bn的前n项和Tn

Sn

n

1S1

1S2



1Sn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