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和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9: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海无涯

曹岚君

洛南县西街小学

2012—2013第一学期

校本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实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2、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具体措施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加强自己对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和水平。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同时,结合本学科以及我个人的教学实际,使自己能独操作电子白板,能够灵活自如地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为课堂服务。

4、全面加强个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从板报、学习资料、各类报刊中全方位多角度选择典型案例,增加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自己职业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

5、认真参加省上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力争通过培训学习使自己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6.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这学期,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第一章

我的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培养学生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出示罂栗花图片(指出此花是制作鸦片的原料。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掉,使人体力日衰,当兵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

能力,最后摧残人命,对中国危害极大。

二、出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文 (1)、一自然段交待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2)、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的销烟场面

(3)、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最后讲出了一些问题由学生回答。 (4)、重点理解

“伟大的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壮”体现在场面的壮观:a、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

b、仪式隆重

c、销毁的鸦片数量多

朗读时的重点词语: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

要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5)、销烟顺序: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三、课外延伸

现在的毒品是经提纯的如冰毒、海洛因等,其危害性更大。我们青少年儿童一定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泉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品味泉水的奇丽,并能体会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及四处泉水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谈话导入:

我们中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回顾本学期,老师带我们在课文中游览过哪些地方,谁来说说?(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令人神往的颐和园,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等),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呀;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城市,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题目来考考你们,

出示: 连一连:

春城

昆明(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冰城

重庆(建在山上) 羊城

哈尔滨(冬季寒冷,冰冻很厚) 山城

广州(有“五羊衔谷”的传说) 泉城

济南 ? 你们熟悉济南泉城这个地方吗?板书课题:泉城

读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济南泉城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想把课文读好,要先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

第一组: 趵突泉

一亩

占据

三堆悬崖

喷吐 汇注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谁愿意来读读词语,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

文中有许多描写泉水的四字成语,很有特点,值得我们积累:出示,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觉得自己读得很不错,就请举手。

第二组:白浪翻滚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银花盛开

虎啸狮吼

秋雨潇潇

指名生读,齐读。

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不错,相信你们朗读课文的收获不仅仅是词语,刚才“济南为什么被称为泉城?”这个问题肯定也没难倒你们,你说: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出示句子: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4、济南的泉水水天下闻名,肯定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课文是以怎样的条理来描写的,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这篇课文分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

交流:请你来说,怎么分? 说说理由。课文有什么特点? (总分总)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够段方式。

二、品读课文

理清了课文的思路,现在去欣赏这天下闻名的泉水的特点吧。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泉城的泉水哪些特点呢?。 2交流:

(1)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泉水哪些特点?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点。(美丽和神奇)

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1)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由于白浪上下滚动、翻腾,所以看起来像银花盛开一样。说明泉水非常美丽。)你在哪儿见过白浪翻滚?(大海、发大水时)从“白浪翻滚”中你体会到这泉水怎么样?(大,有气势)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2)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你见过晶莹剔透的东西吗,说说有哪些?(露珠,钻石,水晶,雨滴等)从晶莹剔透中,你体会到泉水是怎样的呢?(透明,纯净)泉水就如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散落满地,晶莹透亮,闪着光亮,我们似乎听到了珍珠落地的清脆声。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太神奇了!请你把它读出来。 (3)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谁来为我们模拟一下虎啸狮吼呢?模拟得逼真吗?让我们为他逼真的拟声鼓掌!

(4)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如果你闭眼倾听,泉水也能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这一句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泉水的?(形态和声音) 济南的泉水真是千姿百态,声音各异,相信聪明的四(2)班同学能用朗读表达出这泉水的不同。齐读。难怪作者第一句就提到:说到济南,就自然会想到济南的72泉。难怪作者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那么72泉中最著名的是——?

(二)欣赏四大名泉

过渡:让我们紧跟作者的脚步来欣赏四大名泉吧,

1、欣赏珍珠泉

我们紧跟作者首先来到了哪儿?

(1)谁为我们读第二自然段?珍珠泉在哪儿呢?想想珍珠泉具有怎样的特点。

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神奇? (2)体会珍珠泉的美。

出示: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指名生读句子。这串珠还有变化呢,真神奇!真是变化多端,

让人捉摸不透!

“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形象,谁能告诉我是哪一个字?谁能为我们演示一下“拎”?拎高一点,速度快一些,再来一遍。一个拎子用的多好啊,给泉水赋予了生命力。现在明白什么是“拎”了吗?齐读句子。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现泉水的流动特点,是哪一个字呢?“涌”字说明什么呢?(珍珠泉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珠自水底翻涌而上,所以用的是“涌”。)这一涌,涌出了串串珍珠,那珠串——(引读)多么神奇,多么富有生命活力呀!齐读句子。 (3)让我们来欣赏神奇的珍珠泉吧;设问:如果我现在们站在珍珠泉前,注视着珍珠泉的美景,你会对它说些什么?难怪作者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读句子

2、欣赏其它三泉

(1)过渡: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珍珠泉,回顾刚才我们游珍珠泉时,我们先朗读课文,再找出位置和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然后谈体会。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来欣赏下面的三大泉,相信你们会有很多的收获。

同桌同学合作学习题卡,比一比那对同桌合作的好,动作快。一会儿我们请几个同学领我们到另外的三大名泉游览一番。

名称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位置

泉城路北

特点

涌(神奇) 汇注(多)(喷注)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冒)大,清,美,

(2)谁来为我们介绍五龙潭,请你说,跟他一样的请举手,一起读读五龙潭特点的句子。(汇注是从几个方向流入,体会泉多。) (3)黑虎泉:在哪儿?有什么特点的句子?(出示图片)泉水从三个老虎口喷洒出来注入池中,水声暄腾,昼夜不息。(喷吐;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4)它不仅在72泉中位居第一,在全国也位居第一,它是天下第一呀。(大)占了差不多大半个公园,泉池真大呀!清,清到什么程度?清澈见底。美,如同三堆白雪,洁白无瑕。

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难怪会位居72泉之首呢,齐读5自然段。难怪作者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1)我们刚才欣赏了四大名泉的特点,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暄腾,趵突泉的大,清,美,充满活力,这四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然后再描述泉的特点。我们在写写景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写法。)

三、小结。

我们已经游完了济南的四大名泉,要给这次旅行做一个总结的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1、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和本文的作者一样,都说出了对济南壮丽景观赞美和热爱。

2、

所以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四、配乐朗读全文。

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欣赏泉城的风景吧。

五、这堂课,与同学们合作的非常愉快,老师送一份小礼物给你们,出示词语,读,请收好,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写作有所帮助。同学们再见! 板书:

泉城

闻名天下

《九寨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2、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知道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那里的人与动物能和睦相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出去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喜欢。去过北京、济南、青岛、上海„„)同学们都去过那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我想和大家去游览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歌曲,在里面找一找,(放音乐)(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查阅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大家都对九寨沟有了哪些了解呢?(交流资料)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好,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而且知道了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还有那里的景色非常的美,同学们想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呢?(想)!同学们都想去九寨沟游览,但是要去的话,我们要先拿到门票才行!(出示小黑板)同学们先在下面自己试一试。

(自读准备。)(指名读、开火车、齐读)[检查方式多样化]同学们真棒,我们顺利的拿到了票,现在就让我们出发,一起到九寨沟去游一游。

三、初读课文.下面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去游览了一遍九寨沟,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和发现?(看到了雪峰、湖泊、瀑布,珍惜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四、精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书读得可真认真啊!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景区里,刚进入景区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1、这个感觉真美,来到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啊?(是雪峰。)(放投影)它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雪峰很多,还很高。从“一座座、插入云霄”看出来的。)为什么会“峰顶银光闪闪”呢?(因为雪峰很高上面有积雪很亮,所以银光闪闪。)

2、这个同学回答的真好。然后是什么吸引了你呢?(湖泊)。谁能读一下课文中对湖泊是怎么描写的?(朗读)通过读你感觉湖泊是什么样子的?(湖泊很多,而且很美。)你又是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可以看出很多,湖水清澈见底,石块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峰、森林与湖水构成五彩缤纷的图画,所以很美。)

3、我们继续前行,接下来大家又看见了什么?(瀑布。)谁能读一下描写瀑布的句子?(指名读。)(出示图片)看一下图,看到高高低低的小瀑布了吗?它们像什么?(好象一级一级的阶梯。)你找到一泻千里的瀑布了吗?你听见瀑布泻下的声音是怎么样子的?(水哗哗地落下来,声势很大。)有谁能来模仿以下这声势?(学生模仿)

此时,你就站在一泻千里的瀑布前,你感受到了什么?(我

感到有溅起的水花落到身上,凉凉的„„)谁能再读一下,让同学们感受到瀑布的壮观?(有感情朗读)

过渡语:我们已经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谁能引领我们继续前行走进森林深处,看看我们还能再发现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拿起笔,把你所看到的划下来。(指名读)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珍惜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找四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分角色朗读,读的同时出示图片) 同学们喜欢看到他们吗?(喜欢!)大熊猫和小熊猫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到的吗?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他们呢?(不是!只有运气好的时候才能看到它们。) 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如画的风景,看到了可爱的珍惜动物,现在,我们该回去了,你现在心中是什么感受?你想对九寨沟说些什么呢?其实,作者当时的感受是和我们一样的,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九寨沟不仅有神奇迷人的景色,还有惹人喜爱的珍惜动物,九寨沟的确是——人间仙境!(完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美丽神奇的九寨沟,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景色,但我们不能独自享受,让我们把自己喜欢的景点写成简短的话语,把它的美丽神奇介绍给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吧!(结合黑板的板书)

《**广场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观的形象(如第二至二自然段,主要建筑的位置);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从字里行间诵读感受(如第四第六自然段);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赋予文本精神内涵。(如:本课中将民族自豪感融于阅读教学中。)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至六自然段。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读懂课文,了解**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

●以《我爱北京**》歌曲导入,组织谈话,激起学习欲望。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第一自然段抓“中心”“最”结合拓展知识理解。二至三自然段,抓方位理解,第四自然段是重点,为什么是“新中国的象征”为什么“无比向往”,结合开国大典场

景反复诵读。第五六自然段充分读,边读边体会内涵,运用图片资料说话进行练习,融入民族自豪感。

●升华情感,积累背诵,补充阅读(《语文补充阅读》)。 ●大致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板块一:歌曲导入,谈话激趣

1、同学们,还记得幼儿园里学过的一首歌曲《我爱北京**》吗?会唱的一起唱。

2、板书课题,齐读。

3、在你的印象中说到**广场你会想起些什么词。(壮观、宏伟等)

4、简单介绍**: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

5、**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6、出示**广场的图片,你们想去**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游玩。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想想通过读后你了解了什么。

2、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相机出示生词及课后相关的四

字词语。

(2)指导多种形式读词语,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齐读课文。

4、你现在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广场。板书下来,读一读。

板块三: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交流:短短一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从哪些字里行间知道的?

“中心”:字面理解在北京的中心,是地理位置的“中心”,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它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中心。(点一下:它不仅在北京的中心,而且在人们心目中,在政治生活中也是中心。教学到第四自然段后可再回过来品读。)

“最宽广、最壮观”,抓住两个“最”,并引入资料“**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指导朗读抓好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

2、第

二、三自然段

那让我们一起这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记号划出方位词及建筑物的

名称,完成课后的最后一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理清方位。

**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结合交流点拨理解各建筑特点(并指导看图):近看:**——“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金水河、金水桥——“横跨”“白玉石桥”“白玉华表格外挺拔”; 远眺: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高大”“八个大字金光闪闪”;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 指导抓重点词有感情朗读,抒发赞叹、热爱之情。

3、第四自然段

过渡:**明朝建成,清朝重建,但真正让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心”的却是1949年的10月1日那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读。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伟大的时刻吧!放课件。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评: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评:这声音在宣告人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带着这无比的自豪齐读。

4、第

五、六自然段。

(1)过渡:历史翻过了四十七个年头,在这四十七个年头中,**广场上有一个场面是每天都要经历的,永远不变,那就是升旗。让我们去经历一下吧!

(2)指名读。“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五星红旗代表的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出示图:你们看,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希望看看升旗,它们昂首肃立,面对国旗,如同面对——祖国,他们看国旗升起,如同看到祖国——像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腾飞。当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放国歌音乐)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齐读第五自然段。

(3)转眼十一国庆即将来临,那时的**广场也充满了喜庆,来读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什么?

抓住“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体会热闹沸腾。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个个大花坛”感受“五彩缤纷”的花园广场;“华灯齐放”“礼花飞舞”感受入夜的“一片辉煌”;“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体会人们的欢乐;

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好句段。 齐读

板块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背诵。

2、拓展《语文补充阅读》上的助读。 板书设计

**广场

中心、最宽广、最壮观

新中国的象征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

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

一起

”“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

一起

“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

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 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 (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

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 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 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

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老师,您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老师。

2、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老师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1、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学生欣赏。

2、为了赞美老师,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什么?(学生回答)

3、这么多美好的比喻,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崇敬。就拿我来说吧,每次我遇见曾经培育我的老师,总会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您好!(板书)

4、你们呢,是否也能这么亲切地向老师问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师,您好!》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再读课文,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可在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上打记号,不懂的词语、句子可打上小问号。

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5、指导朗读长句。

(1)出示句子:①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材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②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③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④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2)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上边分左右两部分,左边第三笔是横,第六笔是竖撇,右边的“月”略微小一些,下边的“土”下横长一些,托住上边。

2、学生描红、仿影。

四、作业设计:

1、组词

铺(

) 浸(

) 顶(

) 霞(

)辛(

哺(

) 侵(

) 项(

) 假(

)幸(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铺设(

架起(

塑造(

编织(

3、选择正确的读音

衷心(zōng

zhōng )

塑造(sù

shù)

笑语盈盈(yín

yíng)

浸透(jìn jìng )

第二课时

一、听写。

崇高 智慧 波涛 创造 浸透 涌出 塑造 朝霞 茁壮 衷心 祝愿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三、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学生阅读。

提供:《老师,我想对您说》、《苏珊的帽子》、《坐在最后一排》

四、指导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五、作业:

1、感悟积累。

本文是一首(

),赞美了教师事业的(

)和(

),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

)、(

)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找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其中“春蚕”指(

),“理想的丝线”指(

),“甘露”指(

),“茁壮的新苗”指(

),表现了(

)。

4、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崇高

哪一个不浸透

每当„就„

1、老师,您好!

美好

哪一个不蕴含

每当„就„

工作辛苦

感激之情

《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文适合朗读与背诵,我们不仅要追求口中读出感觉,还要做到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另外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悟出新的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思路: ●以田园诗导入,感受田园情调,然后荷兰是首怎样的田园诗?为主要问题进入课文。

●初读课文,准确读词,理解生字词,了解大意,感受作者在荷兰看到了哪些美丽景色。

●读通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感悟,以“这是一首怎样的田园诗”主要问题,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地品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喜爱之情。结合指导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还要读出疑问,悟出新见解。

●指导背诵摘抄,鼓励积累及实践。

●大致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

田园诗导入,调动情感

1、课前背诵学过的田园诗。

2、刚才我们背诵了一些田园诗,板书:田园。看到田园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田地,苗圃,农村,悠闲,安适„„

3、板书: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这是首怎样的诗呢?

4、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吧,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过渡:今天,让我们要领略的田园诗情来自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让我们随着文字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吧!

2、学生自由读全文。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标记,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结合教学生字。

A极目远眺 辽阔无垠 绿意盎然

B奶牛

顽皮

仪态端庄

严肃沉默 铃铛没有声音

骏马 骠悍强壮

腿粗如桩

绵羊

悠然自得

C挤奶的人 小板凳 谁也不叫喊吆喝

默默无言

船只 舒缓平稳 满载 偶尔 汽笛声

D沉睡的牲畜 无声的低地 漆黑的夜晚 微弱的光芒 一片寂静

(2)分四组学习:

第一组感受到什么:草原大、绿;

第二组写的是什么?(奶牛、骏马、绵羊)

重点:

“顽皮”一般指谁(孩子)现在呢?(评:多么有情趣)

“仪态端庄”本来指怎样的人?(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现在呢?小“骠悍强壮”“腿粗如桩”这两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骏马?

“悠然自得”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评:生活在绿色草原上,绵羊快乐无忧舒适满足。)

第三组介绍了什么?(人与船只)重点理解“吆喝”:大声喊叫。评:人、船和周围环境是这样融洽。)

第四组,读一读,这些词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氛围?(安然、宁静)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难读句子多读或领读。

(4)说说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在荷兰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4、你觉得如果让你给课文划分一下,你认为哪些可以归并在一

起。(理清课文脉络: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荷兰;第二至六自然段,展示荷兰的田园风光;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发表感叹。)

5、齐读全文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荷兰是首怎样的田园诗呢?(板书:这是一首

的田园诗!)让我们走进课文。

2、教学第2-4自然段:

(1)让我们先去看看牧场之国的动物们吧!读读二到四自然段,你觉得荷兰的动物们在这牧场之国生活的怎样?(学生自读后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关键词:自由、无忧无虑、悠闲、充满温情)

(2)根据板书读:这是一首自由的田园诗,这是一首无忧无虑的田园诗,这是一首悠闲的田园诗,这是一首充满温情的田园诗,来再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来的?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引导,重点体会: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和比喻)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把牛犊比作——孩子,而且是——顽皮的孩子,而老牛呢,俨然是——牛群的家长,那它们的家就是——这草原,这大自然。(评:这是一幅生动而温情的画面。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呀!)在这大家庭中其他成员在做什么呢?(引读前两句,谈感受)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镶嵌”的意思是——(把一样东西嵌入另一样物体内)用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评:荷兰的低地和运河相互交错,也说明了荷兰运河多,面积广。)“随风飞扬”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骏马飞奔时的情景,强壮的原始生命力,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它们是谁?(骏马)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正如洞庭湖的湖光和秋月一样,骏马和草原是这样的两相和——相机板书“和谐”。)

和草原如此和谐的又岂止是骏马,它们还指谁?(奶牛、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读相关句子,读出安闲与悠然自然。 (3)齐读2-4自然段

3、教学5-6自然段

白天的荷兰牧场是一首如此生动和谐的田园诗,那么傍晚、晚上呢?这又是首怎样的诗呢?请你读读5-6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这份诗情画意的句子,多读几遍,细细体会。

交流步骤:读句—谈感受—找出重点词—再读。结合板书:安宁静谧。重点指导:

◎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宁静谧的境界,夜晚宁静的荷兰也是一首诗。

齐读5-6自然段。

4、齐读板书:这是一首

的田园诗。(根据板书读),齐读最后一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到了傍晚,我们看见——;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当夜幕降临——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学生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课后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进行交流。

(作业:第一课时:学写生字,描红,完成抄写记忆词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三课时:完成名师助学等,阅读课文助读。)

板书设计

10、田园诗情

这是一首

的田园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情景读题,就题质疑

读完课题,让学生就课题提出疑问。

三、作者简介,交流资料 1、简介作者情况:

本文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在台湾常常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尤其是故乡的桂花,于是就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桂花雨》。 2、交流桂花资料:

老师布置让大家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现在把你们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吧! 3、生自由交流资料:

说到描写桂花的诗的时候,老师及时点拨:

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赞美桂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和赞美桂花的。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五、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

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通过读描写桂花树样子的句子,电脑展示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桂花

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梳理课文脉络: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 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

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⑴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

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⑶品尝桂花的香和甜。

⑷把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 4、感受摇花的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⑴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⑵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 ⑶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 ⑷读写摇花乐的句子,感受摇花的高兴: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动画演示“作者帮妈妈摇桂花”的情景,理解“桂花雨”指什么。

⑹身临其境,展开想象,自由评说。 ⑺再次把摇花的乐用读表达出来。 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⑴出示母亲说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⑵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琦君虽然身在台湾,可故乡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2、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法:情境式

启发式

读悟式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提问:这是一幅国宝级作品。谁见过,并且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它?

2、简介徐悲鸿。提问:还有谁有补充?

3、组织解题:

⑴“励志”是什么意思?通常什么时候需要“励志”?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经过预习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⑶将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指导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音。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要求比较熟练,有一定速度,读完后思考:徐悲鸿的“志”是什么?他是怎么“励志”的?结果怎样?尝试连起来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说说。

2、默读课文,要求按刚才的归纳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组织反馈。

3、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小声读1-3自然段,思考:徐悲鸿留学时发生了什么事?为此,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2、那位外国学生说了什么?默读外国学生的话,思考:⑴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⑵哪一句话最使徐悲鸿和我们气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教学案例和反思

教学案例和反思

教学案例和反思

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和案例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和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