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22:43: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5、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6、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7、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8、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有哪些?

9、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0、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1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什么,对近代现代教育产生了哪影响?

12、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37、当代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⑴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①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有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②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教材是泥板书,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③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④公元3世纪以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做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⑵古代埃及的教育:①古代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影响了古希腊字母的形成。在自然科学方面,埃及人也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等方面获得了相当的发展。②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③在教学上,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职官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文士学校的教学通常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重视书写。在教学方法方面,古代埃及的学校惯用灌输和体罚。④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⑤古代埃及的教育对西方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埃及教育内容的记载。

⑶古代印度的教育:①古代印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奴隶制国家。在公元前1400年建立了王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不同种姓通婚所生的子女为“贱民”,为社会最低阶层。公元前6—前5世纪,婆罗门势力削弱,佛教产生,印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③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④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有一些相同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

⑷古代希伯来的教育:①希伯来的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子女的教师。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圣经·旧约》和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对大一些的孩子 1

进行职业技能教育。②希伯来人的后期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主要通过犹太会堂进行宗教教育。返回家园以后,犹太会堂的形式也随之迁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儿童一般6岁入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朗读。15岁以上儿童的学习相当于中等教育。此外,还有相当于高等教育的僧侣学校。③在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中,宗教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教师也极受重视,成为社会上有威望的人物。④希伯来教育,特别是其宗教教育对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⑴斯巴达教育:①斯巴达的政治是农业奴隶主的贵族统治。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由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保卫政权的稳定,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②斯巴达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③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强健。7岁以前,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养育。从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此外还要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从18岁起,公民子弟接受军事训练团教育。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斯巴达人也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⑵雅典教育①公元前6世纪,雅典先后进行两次政治改革,逐步形成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②雅典人也非常重视教育,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③雅典儿童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检。7岁前,儿童在家主要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在家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分别学习读、写、算等知识和音乐、唱歌和朗诵等。到13岁以后,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到15-16岁,大多数人开始就业,少数贵族子弟则进入国家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④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要高一些。在教育史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从各自不同方面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苏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②“~”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③~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讲座的问题有一定和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①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也是其重要的内容。在他看来,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依赖于国家对每个有公民身分的人的教育。②~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应为公民举办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③~还主张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其重要原因是,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8、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⑴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作为世俗文化和教育的对立面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罗马社会和教育的重要现象。

⑵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基督教的产生是当时的被征服人民在罗马帝国的强大压迫下,在宗教领域寻找精神安慰和解脱的一种手段。

⑶早期的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社会应当具有平等和博爱精神;早期的基督教提倡,教徒之间应相互帮助,患难与共;早期的基督教还宣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而基督教徒将会得到拯救,进入极乐世界。

⑷基督教的这种宣传对被压迫人民具有很大吸引力,这样,基督教很快在帝国各地传播开来。最初,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进行镇压和迫害,但没有阻止基督教的传播。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逐渐影响到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合法的宗教,4世纪末,基督教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⑸早期的基督教教会学校:早期的基督教学校主要有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前者主要是对成人入教者进行一些教义、教规的教育;后者主要是对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教育。另外,在与世俗文化和教育进行对抗的过程中,教会也创办了一些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如堂区学校和唱歌学校等。

13、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⑴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这一时期王权的强盛②社会趋于稳定③农、工、商有了一定的发展④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⑤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而当时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等。

⑵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12世纪初形成了波隆那大学。以后,在法国、英为、德国等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

⑶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在组织结构上,学生一般有“同乡会”,教师一般有“教授会”,负责维护自己的权利。

⑷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已具有一些特权。 ⑸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大学,一种是“先生”大学。南欧的大学一般为“学生”大学,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北欧的大学一般分为“先生”大学,多由教师管理校务。 ⑹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⑴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⑵文法学校和公学: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注注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19世纪以后,改革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⑶学园: 17世纪出现的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17世纪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在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而且也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需要的影响。

⑷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流传到欧美各国。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⑸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19世纪以前,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807年,议员怀持布雷特提出了《教区学校议案》。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了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⑹“新大学运动”: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1829年,国教派成立了国王学院,也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不久,又有许多医学院和普通学院附属于伦敦大学。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这些学院的共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开展,也使得英国出现了大学推广运动。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⑺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17、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①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②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中学一所;中学区又各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区设一所小学。

③大学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在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中被废除,改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但由于《教育令》具有自由化的倾向,1880年底,日本又对《教育令》进行修改,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19、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有哪些?

①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②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③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④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顺序进行,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表现出了一种求实的人文主义精神.

24、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⑴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①在初等教育上,德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施了4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以后,又实施了8年制的初等义务教育。②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③在教师培养上,德国提出了小学教师由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范学院培养的措施,提高了师资培训的规格。④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⑤总之魏玛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帝国时期所强调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

⑵纳粹时期德国学校教育的倒退:①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学校出现了全面倒退的趋势。②在初等教育上,纳粹德国对小学教育及课程进行了改革,强调小学课程特别是地理环境教育、体育和德语等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德国的现实情况,做好体格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学生对纳粹国家和对“元首”的忠诚。③在中等教育上,纳粹政府颁布了改革中学教育体制和提供统一的中学课程的法令。德国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九年缩短为八年,学生类型由原来的五种减少为三种。中学课程强调统一性,民族沙文主义成为中学课程灌输的基本精神。不久,纳粹德国又在中学设立了“德意志学科”,通过得德意志语文、德意志历史和地理,以及德意志化学、德意志物理和德意志数学等课程,向学生灌输法西斯主义思想。④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重点招收积极为纳粹政府服务的、参加“希特勒青年”组织活动的学生。大学的课程也进行了改革,军事、体育、种族学、法律学、政治学、历史等学科受到重视。不久,纳粹德国又把所有大学归于国家的控制之下。⑤总之,纳粹德国时期,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都放在贯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上,各级学校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⑶《总纲计划》: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总》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应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总》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⑷《汉堡协定》: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汉》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⑸《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教育改革建议,称《教育结构

计划》。该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教》指出,联邦德国整个教育系统应由初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在完全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同时,要求按不同层次组织师范教育。《教》反映了联邦德国对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

29、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什么,对近代现代教育产生了哪影响?

⑴教育基本主张:①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育。②裴斯泰洛齐主张,自然的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自然的教育应依据自然的法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与自觉性,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潜在能力;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进行教育。

⑵影响:①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②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③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37、当代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⑴形成和发展:①当代教育思潮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教育思潮。②主要有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和人本化教育等。③这些教育思潮,有的是在20世纪初产生,有的是在二战后产生,也有的是在60-70年代产生,但都对当代社会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和布贝尔等。②新行为主义教育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等。③结构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种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④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它有三个分支:一支是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的逻辑模式中;一支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还有一支是对二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语义的结合。在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举出反例子,二是解决先决问题。代表人物主要人彼得斯等。⑤终身教育在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⑥人本化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⑶影响:不再局限于传统派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争论,而是从更多样的角度和更宽泛的领域对人的发展、人的存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对当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5、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⑴80-90年代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代。8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出现了消费教育、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反毒品教育、性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被教育界所认可,成为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报告,标题是《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教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 ⑵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邀请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⑵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

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⑷90年代,美国为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又对教育进行了改革。1991年4 月18日,美国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文件,提出了2000年美国6大教育目标和4项保证措施。这份文件规划了美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对美国教育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幼儿教育史

教学大纲_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答案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教程

外国教育史简介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