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定**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6: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此心安处是归乡

---苏轼《定**》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五 时间 5月9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杨露露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熟读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以词导入 (导入之前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定**》带学生进入状态)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同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该词导入。)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先让学生读一遍,感受情感基调。问这首词是谁的呢?生(苏轼) 那这首词写些什么?

疏桐缺月,夜深人静,幽人,孤鸿,寂冷的沙洲

从这些语句里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心中的那些情感呢?

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这只孤鸿就是作者自己,这首词正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我们前面两节课还一同学习了苏轼的另一首名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感叹自己华发早生,老之将至却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苏轼。老师想问问大家,难道,人们口中的苏轼苏东坡就只是这样一个,一个在如画的赤壁江上面前感叹自己如梦的人生,一个在被贬之后对着疏桐缺月,心怀幽愤的咀嚼命运给他带来的一大箩筐苦果吗。生(不是)我想也不是,否则余秋雨不会在《东坡突围》里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一个高贵,可爱,充满魅力的灵魂。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东坡先生的另一首作于被贬黄州将近三年时期的佳作《定**》,来认识我们不一样的苏东坡先生。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1、引导朗读

(1)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节奏,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老师先范读一遍,引导学生进入感觉。再让学生读一遍。读的时候带着一个小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评析更正舒缓轻重。我想,通过这节课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对苏轼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一定可以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节奏与情感。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哪里可以知道呢?(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3、现在谁可以根据小序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学生回答。

明确:苏轼在友人陪同下往沙湖买田,道中遇雨,雨过天晴后有感而发。(小序中交代)。提醒生读词不可抛却小序和注释。

三、再读词作,深入体味

1、从刚刚的小序当中我们得知,这首小词是因为词人买田途中遇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催生的。那我们不妨抓住“雨”来解读欣赏这首词作。现在请大家动笔画出词中关于雨的词句。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2、穿林打叶声。穿,打,什么样的雨才会有穿透力,拍打叶子才会比较有力?

明确:雨大的时候。绵绵小雨细细下,不会有这样的穿林打叶声,而且,同行皆狼狈,说明这时候雨还挺大。很可能是一场瓢泼大雨。

3、那么在这场大雨中,我们从小序中知道同行的人要么带着雨具赶紧找个地儿躲雨去了,要么显得进退两难,十分狼狈。那么苏东坡呢?雨中的苏东坡什么模样? 明确:装备:竹杖,草鞋,

行动:徐行,吟啸

心情:莫听,何妨----轻松悠闲,从容平静

我们看到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洒脱旷达的苏东坡。他看起来丝毫不受风雨影响,既然疾风骤雨来了,又何必跑,又何须躲。不如干脆在雨中畅快自如的吟诗慢步,岂不乐得自在。

4、竹杖芒鞋轻胜马

联系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时“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学生更容易体会。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独立思考,请学生回答。 明确:“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的。

5、同学们,刚刚我们从第一处写雨的词句中看见了这个平静从容的雨中苏东坡形象,那么第二处,作者写到:一蓑烟雨任平生。

(1)不过这句话老师有很多疑惑,一蓑,蓑衣不是“雨具先去“了吗,何来蓑衣?岂不自

2 相矛盾?

明确: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小词看来不仅仅是记叙一场小小的大自然的天气变故。这场雨和词人的人生是有所联系的。蓑衣不是实指。那是指什么?心境,人生态度。 (2)烟雨,平生?作者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呢?引导生了解回顾写作背景,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词句意思。

生基本能说出乌台诗案相关来: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师补充:一群挤眉弄眼,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这些人里面甚至有苏轼的朋友,有一个大家知道,《梦溪笔谈》的作者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造诣成就非常高。他也加入陷害苏东坡的队伍中,他曾经是苏东坡的朋友。也在这场起哄式的贬低当中向苏东坡泼了一盆冷冰冰的脏水。这些可耻的文人在苏轼诗词的意象词句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比如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 小人们便指责这诗句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 试想,把皇帝说成“吴儿”,把兴修水利说成玩水,而且在看钱塘潮时竟一心想着写反诗,东坡还能无罪?

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可惜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有时甚至还专门设立谏官,来充当朝廷的耳目和喉舌,这些人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话,别人无法声辨,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质。)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宋神宗只好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

一开始,全天下都知道东坡无罪,

一开始全天下都不敢站出来说东坡无罪。

直到后来,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每晚都为他备下热水洗脚;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最有趣的是宋神宗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大赦天下,放了苏东坡一人足矣。

对这些人,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比研究者们更懂得苏东坡的价值,我想就连那盆洗脚水在历史的长廊里都将永远的被人们记住,都将永远的温热。

6、好了,聊了那么多苏东坡的故事,我想我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苏东坡的“烟雨人生”,由一件生活小事联想到漫漫人生路。这是我们认识的哪种表现手法呢?

明确:以小见大。由买田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而对人生大哲理有所感有所悟。表现词人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7、我们接着看。第三次写到雨的“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大雨已经停歇了,天放晴了。

8、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最后一次写雨。

3 从字面上似乎是说再看路经之地,既非风雨交加,也无朗朗晴空;可是刚刚不才见:山头斜照迎面来吗?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苏东坡的心中早已宠辱皆忘,早已对世事无常,人生艰难放下了。所以更觉竹杖芒鞋轻胜马(再次提高轻字的深入理解。)

9、归去,归往何处去?写下来(看课堂时间取舍)

明确:苏轼的360首词中,归出现了100多次。“归去”不是指想回到朝中,是归于心。 他知道,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他都无处躲藏。因为“前方亦雨”他频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此心安处是归乡。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我想,这是一种人生通达而超然的觉悟。归,归往我心,风雨无惧。

四:小结课堂

就以“归”做结。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他都无处躲藏。因为“前方亦雨”他频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此心安处是归乡。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我想,这是一种人生通达而超然的觉悟。归,归往我心,风雨无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 推荐篇目: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六、板书设计

装备:竹杖,草鞋,

行动:徐行,吟啸

心情:莫听,何妨----轻松悠闲,从容平静 蓑???

4

5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有的人 教学设计(定)

《降落伞》教学设计定

定版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