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民论坛文章6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志愿者的世界很阳光

今天的中国,志愿者已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名字,成为爱与奉献的象征,成为一个感动社会又净化了自己灵魂的群体。

回望2008年,千万志愿者以他们美好鲜活的形象,储存到社会的记忆里,铭刻在公众的心坎上。

年初抗击南方冰雪灾害中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心系灾区,运送物资、疏导交通、安抚民众,为灾区人民提供了精神和物质双重支持;

五月汶川抗震救灾中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抢救伤员,辅导心灵,捐款捐物,各尽所能,许多人至今仍坚持在灾区帮助群众重建家园;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也有他们的身影。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北京志愿者大军对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形象的最强烈信息:年轻、有期望、自豪、爱国。国际奥委会首次增加了向志愿者代表献花的仪式,感谢志愿者为奥运会和残奥会作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致信充分肯定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杰出表现。

环顾四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志愿者的笑脸、多少志愿者的善举——帮助老人,照顾儿童,维持秩序,参与环保……目前,全国累计已有2.68亿人次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2511万人。志愿者用热情和无私,展示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诠释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以自愿和不图报酬的方式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奉献。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的价值取向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将更多地追求精神的需要和满足。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恰逢其时,正在各个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志愿精神大行其道,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志愿服务对于很多人来说,逐步从一种生活时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为生存习惯和生存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精神,青少年成长需要志愿精神,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志愿精神,提倡公民道德需要志愿精神。“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同时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为社会的和谐与时代的进步增添了新意。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两次参加扶贫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冯艾在服务日记中写下的感受。志愿者的感受,我们理解、我们感动、我们共享。愿更多的朋友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

矛盾不上交

“5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到诸暨市的集体上访事件。”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负责人告诉前来调研的领导。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这是45年前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45年后,枫桥仍然凭借“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模式,赢得社会广泛关注。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矛盾不上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持了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在新起点上我们也面临新矛盾,特别是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社会生活中不稳定因素增多,矛盾多发、易发,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

矛盾如何才能不上交?稳定的基石在哪里?关键在专群结合,发动和依靠基层群众。突发、偶发的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往往是基层的小事、个别性事件。如果抓早、抓小,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就不会酿成大事。只有广泛发动群众,才能做到这点。枫桥的干部说,不怕有矛盾,就怕信息不灵。枫桥以党组织为核心建立综合治理网络和平台,把群众调动起来,人人都是维稳的信息员、协管员、建设者、维护者。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毛泽东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对干部说:“从诸暨的经验看,群众起来之后,做得并不比你们差,并不比你们弱,你们不要忘记动员群众……”

矛盾不上交,必须实事求是解决矛盾。枫桥经验发源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枫桥经验融入了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新鲜内容。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枫桥镇通过召开民主座谈会、群众测评会、施政演讲会,使竞选工作透明,选出村民信任的当家人。通过制定村规自治章程,有效化解处于政策法规边缘的农村管理矛盾。他们推行村级事务“三上三下”民主议事规范制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征求村民意见,减少因决策失误导致的矛盾。

矛盾不上交,最终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滞后,民生不安;百姓不富,矛盾增多。枫桥镇大力发展经济,全镇农民2007年人均收入达到11995元。他们组织镇干部与45个农村特困家庭结对帮扶,全镇5061名农村老人有了社会养老保险。对2万多外来人口,推行子女就学、生产管理的平等政策。改善民生,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改革开放30年,最大一条经验在加快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对中央来说,县区就是基层,对省市来说,乡镇就是基层,对市县来说,村就是基层。面对矛盾,如果各地都像枫桥这样,千方百计做到矛盾不上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为我国在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年感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辉煌30年。30年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喜看今朝,江山如画;展望未来,启迪良多。

享受这30年的成果,庆祝这30年的成就,回望这30年的历程,总结这30年的经验,不由地要发自内心地喊一声:改革开放好,感谢邓小平!邓小平曾讲过,没有毛主席,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我们也要说,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可能至今还在贫穷中折腾。

历史镜头推回到30年前。农村吃大锅饭,搞大帮轰,农民终年披星戴月,严寒酷暑,流血流汗,还吃不饱肚子。城里人吃饭穿衣也要凭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蛋票,限量供应。谁要想结婚买个手表、自行车,更要找票证,“走后门”。那是3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中国人勤劳、聪明,怎么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因为头脑被禁锢着,手脚被捆绑着。现在讲改革开放,已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汇了,而在30年前不啻石破天惊。当村里办一个小工厂、搞一点运输、手艺人外出打几天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时,当小镇上集贸市场被取消,农村老大妈挎着一篮自家的鸡蛋准备换几个钱而被赶得东躲西藏时,除了等着受穷还能有什么非分之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可思议,但那是历史,那是真实,那是当年中国人的困惑和无奈。

如果不搞改革,还是当年的干法,真不知道乡亲们今天怎样过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改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要改革开放,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也不能动,那也不可行,没办法搞改革开放。于是就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就有了打破“两个凡是”的无畏先声和果敢行动。打破禁锢,放开手脚,才能开启沉重的改革之门。观念一变,机制一变,面貌大变。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今后还会遇到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那就牢记一条根本的经验——到什么时候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我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朴素的理解:改革,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发展创造活力和营造环境;开放,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别地、别国的要素、资源吸引、整合、配置到自己这地方来,增添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条件。由此可以想到,要发展,必须改革开放,因为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获得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才能融入世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此可以想到,在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离开了改革和开放,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富民强国的路可走。

对于改革开放,我还有一个直觉的判断:过去30年如果划分一下,前15年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后15年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既得利益。改革之初我们更多的是在挣脱固有的思维方式、观念模式的束缚,直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直到党的十四大,股票、期货、股份制、市场经济,这些困惑多年、争论多年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终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得以确立。

现在,我们需要摆脱的更多的是利益的计较和考虑。观念影响人们对改革的评判,利益决定人们对改革的取舍。为此,改革越深化越艰难。很多改革领域和事项,谁都说不改革不行,可改到谁头上谁都说不行。改革走到今天,可谓进入深水区,实质就是必然涉及权利和利益的

调整,而任何一项改革举措,又不可能给所有人同时同等带来利益,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万全之策。要改革就必然会打破既得利益。谁的利益都不能碰,谁的奶酪都不能动,改革没法进行。改革需要大勇气,大胸怀,大境界。决策改革需要科学民主,需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参与改革不能屁股指挥脑袋,不能囿于小团体利益甚或一己之利取舍改革。改革会伴生一些问题,不改革会积累更多的问题。支持和参与改革,就要抛舍一些既得利益,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

行文至此,附上最近作的一副对子,作为结语:积30年之经验,早改革早发展,晚改革晚发展,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不发展,改革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看今日之中国,沿海正在率先,中部志在崛起,东北希图振兴,西部要大开发,各地你追我赶,发展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言因人而重

同一句话,从老人嘴里讲出来和从儿童嘴里讲出来,含意是不同的。一位外国哲学家这样说。

同一句话,从百万富翁嘴里讲出来和从乞丐嘴里讲出来,分量是不同的。一位经济学家如是说。

同一句话,从领导干部嘴里讲出来和从平民百姓嘴里讲出来,作用是不同的。社会生活就是这样确定的。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正式场合的一句话,往往成为“指示”,甚至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会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会上深入浅出、有条有理、慷慨激昂作报告,道理说得很透彻,措施讲得很得力,前景描绘很鼓舞人心,但实际上却没多少人听。甚至人们一转身,用鼻子“哼”一声,全成了耳旁风。

为什么?

他们言行不一。台上讲廉洁奉公,台下却不干不净;会上讲艰苦奋斗,会后挥金如土;人前讲立党为公,人后结党营私;表面上替群众说话,实质上帮大款办事。如此等等。他自己讲的,他自己都不信,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做,有什么理由要求大家对他真诚拥护?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多年来十分敬重的一位领导,他在同新同事见面大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能做到的,不要求每个同志都做到,因为我是领导,应该是单位里做得最好的;但我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一定首先做到,因为我是领导,行动是最好的号召。”在任期间,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离开这个岗位已经20多年了,但那里的干部群众至今仍时不时以他在任时的言行来说是非,论短长。

由此,悟出了这篇短文的标题:“言因人而重”。对领导干部来说,这里的“人”,主要是“人格”,有了人格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说话才能有风,说出来才有人听。

这种人格的力量,来自坚定的信仰,来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实践,来自在大是大非面前和重大原则问题上的鲜明立场,来自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的做人品格。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才有领导干部的形象,才有领导干部的威信,干部群众才能真心诚意支持你的工作,才能自觉自愿以你为做人的榜样、做事的楷模。你说的话,才能有权威有分量,才能真正取得领导权主动权,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到了你这里,你才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带领干部群众将宏伟蓝图化为壮丽现实。

是不是这样?各位不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平心静气想一想。

想起了许光达的“让衔”

不久前,阅读《许光达传》时,再次被其中一个已经广为人知的情节所感动。

在获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的消息时,许光达几次找长期领导过他的贺龙等老首长走“后门”,提出降衔申请,但均未获同意,无奈之下,他提笔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各位副主席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

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

言铮铮,情切切。许光达的谦虚品格和风范,在这份“降衔申请书”中表露无遗。在后来中央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高扬起这份“降衔申请书”说:“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虽然许光达大将“自请降衔”的“轶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他的这种品格和风范,这种“德、才、资、功”的自问,值得当下许多党员干部思考。

现在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为了个人私利和宦途升迁,热衷于捞资本、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想自身权势与地位多,思服务国家与人民少,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对群众利益漠然处之。一旦个人的目的没有达到,就怨天尤人、意志消沉、沮丧堕落,工作打不起精神,创业鼓不起干劲,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像这样的干部,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身居高位,心安神静吗?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多,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

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地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应该常思自己之不足,常念百姓之疾苦,多想想该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些什么,而不是局限于一己之私利,只想做官不想干事,老盘算着去索取什么。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信服我们,才会亲近我们,也才能真正干群同心干事业。

许光达大将的让衔,也为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提出了一个标准:德、才、资、功。只有真正将有德、有才、有资、有功的人选拔出来,弘扬务实、清廉、为民之风,去除浮躁、贪腐、利私之气,才能真正实现“不让扎实干事的老实人吃亏,不使投机钻营者得利”的目标,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氛围。

先贤已逝,风范长存。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在怀念先辈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用这面“明镜”好好照照自身呢?

“决不让一个员工下岗”

“决不让一个员工下岗!”最近,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在一个颁奖会上作出这样的承诺。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扩散、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严峻挑战的时刻,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人敬佩。

16年前,在国有企业分流下岗的过程中,拥有16000名员工的青岛港实际只有5000人的岗位。时任港务局局长的常德传在全局大会上说:青岛港的职工,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尽职尽责干,港口就不会让你下岗,决不将一名员工推向社会。16年过去了,青岛港不仅没让一个员工下岗,反而使员工队伍由16000人壮大到现在的23000多人。

减员才能增效,是一些人的思维定势。但青岛港不让一个员工下岗,不仅没有影响效益的增长,反而带来港口效益的突飞猛进。最近20年来,青岛港的资产由不足5亿元裂变到185亿元,上缴国家税费120多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4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青岛港。“十一五”期间,由于客观原因,青岛港没有建设新码头,硬是用1亿吨、225万标准箱的通过能力,实现了3亿吨、1000万标准箱的年吞吐量。20年来,青岛港的员工多次增长了工资。

不让一个员工下岗,得益于不让一个员工混时光。青岛港始终坚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无缝隙覆盖”的“五学”活动。20年前,青岛港的员工中,77%为初中以下学历,没有一名工人技师,现在76%的技术工人成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远高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不让一个员工下岗,生动诠释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在青岛港管理层眼里,“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员工进港时素质不高,不是我们的过错;员工进港后素质不提高,就是我们的责任”;“没有不成才的员工,只有不识才的领导”;“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尊重员工,发现发掘每个员工的发展潜力,让他们的各种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不让一个员工下岗,不仅展现着企业领头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责任意识,而且展现着一个企业的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在我们国家,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单位,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就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衡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是为多少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不是让多少员工下岗。多一个人就业,多一个家庭的和谐,多一分社会的稳定。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也是政绩。

人民论坛文章3[材料]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5月8月)

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7.28

人民论坛04100423

人民论坛123

人民论坛(推荐)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文章6
《人民论坛文章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人民论坛文章 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