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9:26: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7.《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马》(李贺),并拓展另三首托物言志的《马》诗(其一)。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的内容,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理解并想象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诗人托物言志、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情。

3、能有感情有韵味、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能初步了解古诗中托物言志的手法,并能在本课后进行积累。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托物言志的部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入手,激趣引入。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以动物名为题的诗歌。请大家看题目,齐读——《马》。 提起马,你脑海中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说特点,由教师随机引用诗句说明。) 预设答案:

跑得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雄壮健美——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这两句用课件出示)

师: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表达了什么感情呢?我们一起打开书来看一看。

二、学习《马》诗。

(一)教师带领学生感悟《马》诗。 1.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1)请3名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评读。 (2)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方式。

(3)师:学习一首古诗,我们不仅要读熟、会背,还应该做到有感情有韵味。请大家一起出出主意,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预设答案:了解其中含义。)

2.提示已知学法,自学并交流。

(1)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首古诗了,谁能来说一说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答案: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下面的学习没围绕这些方法

那么现在我们就结合同学们针对这些方面课下完成的质疑单来进行小组交流。

(2)师:一人执笔,将你们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和仍然存在的问题依次填在小组合作学习单中。

3.学生试讲,感知意境。

(1)解读品悟本诗前半首,即写景部分。

师:前半首诗中,你们读懂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疑惑?

(请一个小组到台前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补充质疑,解决问题。)

大漠沙如雪——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皑皑白雪。 燕山月似钩——燕山上的新月,如弯钩般高悬。 预设自学成果:读懂这两句在写景,是晚上的大沙漠。有两个比喻“沙如雪”“月似钩”。

预设学生问题:

①为何沙会“如雪”?——(月光使然。)【教师引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里的“霜”“白银盘”都是因为“月光”,那么...】

②为什么说“月似钩”?——(燕山上的新月,如弯钩般高悬。)【引导:钩的解释:古代兵器,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师:通过自学,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体会“大漠”的广阔,引导学生想象一望无际。由“月”想到夜晚,再由“雪”想到冷清。)

预设教师引导想象:你站在________的大沙漠,放眼望去,四周是________的沙丘,在月光照射下,就像是________一样。抬头看,只有一轮________的弯月陪伴着你,眼见此情此景,你感到_________„„(可以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也可以画出来,或可以写出来)

③这两句为写景句,与本诗的马有什么关系?——(“燕山月似钩”的“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是为了表达后两句的抒情。)介绍这些孩子能不能理解呢?

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感觉再读。

(2)解读品悟本诗后半首,即抒情部分。

师: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的主角出现了。让我们来齐读后两半首诗,请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漂亮的鞍具。 快走踏清秋——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建立功业。 预设自学成果: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字面意思。 预设问题:

①“何当金络脑”的解释,一是“金络脑”是指马头上用金属做成的辔头、嚼子、缰绳等;二是在解释全句时要加上“披上”之意,学生可能比较困难,这时候可以先看下面一句,是谁在战场上奔跑?(马。)那么马与鞍具的关系应当是——马披上鞍具。此处提示学法:如果字面意思说不通,需要结合全诗意思来适当补充。

②“快走踏清秋”中,“走”的意思是——“跑”。

师:你脑海中能想象出一匹身披闪亮金属鞍具的马么?

这样的一匹马,奔跑在广袤无边的战场,它会有什么感觉?(欣喜、畅快„„)

然而,一个词“何当”,表示它现在——(不能奔跑。)也许战场上现在很需要它,但它不能去尽情驰骋。请你说说这匹马会有怎么样的感觉。(急迫、渴望„„)

体会诗中马的极度渴望心情,练习朗读,评议。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想象出骏马的矫健。“踏”,表现出马一往无前的气势,。但看到其前提——“何当”,又要体会并读出那种有本领和志愿,渴望得到实现的心情。可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你说出“什么时候才能”的那种语调和心情。)

4.介绍读古诗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重要问题——作者和时代背景的理解,带领学生感悟。

(1) 师:刚才我们用已知的方法一起学习了《马》,但遗留下一个问题——这首诗是仅仅在写马吗? 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我们还必须对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很多时候,我们能够从中读出许多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帮助我们读懂作者的心。 (2)

演示文稿简介当时的背景、李贺因避名讳而痛失出仕机会的故事。 (3)

师:看过了对诗人和背景的介绍,你再来读一读这首《马》,有什么新的感悟么?

预设成果:看到了李贺的简介,对比这首《马》,学生会发现作者的境遇与诗中的马有相似之处。若有困难,可以由“战场”对比背景简介中的战乱,由不能驰骋的马,联系到报国无门的诗人自己。

师:我们现在读出的还只是一匹不能在战场上驰骋的马么?(不只是。) 战马的背后是一个——(怀才不遇、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人。)

5.总结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现在你对作者写这首《马》诗的目的有更多感悟了么?

(生述,抓住“何当”二字,这是作者表述情感的转折,同时也在直抒胸臆,用马的口吻,表自己的志愿。) 师总结:作者写这首《马》,表面上写战马渴望建功立业,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诵读,与作者一起抒发自己的感情吧! (全班再次齐读、齐背。)

(二)《马》组诗简介及《马》诗(其一)自读感悟。

1.师:我们已经知道,这首《马》是李贺《马》组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组诗中其余的作品?

(演示文稿出示本课第二首《马》诗——其一。) 《马》(其一) 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龙马脊上长着状如连钱的彩色斑点,四蹄洁白,跑起来好像飞行在云雾中。可惜的是,这样的骏马却无人赏识,没有人为它配上相称的鞍具,结果碌碌无为。 2.学生自读后,请一二名学生为大家诵读,在无读音错误后齐读。

3.根据字面意思,请学生结合今天了解到的知识和方法思考并讨论,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认识? 预设答案:能明白表面上写骏马不被别人赏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事实上同样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无奈。 4.全班练习诵读。

师:在国家危难之时,李贺却只能被迫旁观,不得已才写下了《马》组诗二十三首,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让我们再次回味诗人的这种感情,替这位报国无门的才子吟诵出他的感叹——齐读两首《马》。

(三)托物言志类型诗歌拓展。

今天,我们接触了“诗鬼”李贺,认识了他托物言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种写作手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比较经典的手法,在其余诗人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几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关键词:“清白”。

【写作背景: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的时候,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朝中政要的建议,将明都南迁。可考虑到京城百姓的安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而《石灰吟》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可当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1457年2月,于谦却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关键词:“坚劲”。

【写作背景:郑板桥家境贫寒,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毅然辞官,回扬州以卖画为生。】

三、作业

1.默写本诗(含注释)。

2.对李贺的《马》组诗中其余各首,或者其它托物言志诗歌进行积累,体会其典型的托物言志手法。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