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4 07:53:5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板书课题(直接出示)

2.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读出,确保每位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2)自学时间20分钟。

(3)学习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检测《学习与评价》积累与运用中

1、

2、

3、4题和《练习册》积累运用中

1、

2、

3、4题。

5.学生自学

(1)看书(学生看书时,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或给与鼓励或给与暗示,确保学生能专心读书,紧张思考,但教师的活动不能影响学生的读书)

(2)检测

检测形式为各组比赛积分,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检测学生多数以后进生为主,这样能够暴露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共同解决。回答问题的形式分为口答题或者是黑板板演。

6.后教

(1)更正。对于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且首先让中等生解决,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优等生也就没有必要了。纠正学生的面要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叫几名学生

(2)讨论。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班同学都不是很懂,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能完成的即好,完不成的教师给与点拨,并把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方法和技巧,如在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抽象,教师要结合背景予以解答。

7.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后联系

一、

二、三题

(2)选做题:《学习与评价》拓展阅读检测与《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中的

(二)。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先学是实施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为此我注重了对学生自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的小组积分制竞赛的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有序,高效。每一位学生唯恐给本组丢分,力争给本组加分,让本组的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认真看书,详细做笔记,热烈地讨论,生怕自己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高效的自学,所以课堂中的检测,当堂训练都能顺利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把这种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型学习,一种考试型学习,从而变得主动,有趣是应用好这种模式的重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不满

千里马人才

怀才不遇的悲愤

推荐第2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文言文。本课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名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章入选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和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和“其、以”等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及作品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伯乐相马”的视频,引入《马说》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解释题目以及“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2、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

4、听文章的朗诵音频,注意停顿和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5、讲解要注意的字

伯乐bó lâ祗辱zhǐrǔ骈死pián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而食也sì不外见xiàn策câ邪yã

6、齐读课文,读完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同学讨论,试着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句。

7、请同学把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8、在疏通了文意后,再次齐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再次齐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本文的论点、千里马的命运和遭遇、本文的结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补充讲另外两个“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②是马也。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再次齐读,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先齐读一遍课文,后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四)分析理解,交流评议

1、用文中原句回答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说说下列词语的寓意:

千里马伯乐千里马不遇伯乐食马者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

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以此化解教学难点。

4、自由讨论: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①总结重点字词句

②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拓展延伸:以“韩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来宽慰韩愈。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八、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第一课时

论点:伯乐 → 千里马

命运:祗辱骈死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现与常马等不可得

结论:不知马

第二课时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九、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掌握“其,以”等字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把握主题;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继而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上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力返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背景资料:《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4、学习生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sù) 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 ....

三、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四、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

2、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

3、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

6、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

五、一词多义:

1、策:(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2)、执策而临之:鞭子。

2、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饲养。

3、能:(1)、虽有千里之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以:(1)、不以千里称也:因为。(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六、古今异义:

1、是马也:(古义:这、这样;今义:判断词,是。)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许。)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一样;今天:等待。)

4、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七、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层: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层: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教师小结:

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有见辄言”,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

《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

九、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明确: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合作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教师小结:

何为“人才”?我认为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应具有“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德行。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8、马说

1、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2、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3、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推荐第4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者:姚本文

【文本概述】

《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祗 (zhī) 骈 (pián) 一石(dàn) 食马者 (sì) 其真无马邪 (y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泛读。 第二步,全班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第三步,学生个读。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

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进而由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1:千里马的遭遇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作者的态度: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提问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以千里称也”

提问3:千里马的种种不幸,谁应该对其负责?

明确:

奴隶人——无知

伯乐 ——太少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 由此联系作者自己(介绍作者背景),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马吗?

明确: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3、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深意。

五、主题: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六:板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千里马被埋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不是没马,而是不识马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你生命中的伯乐?

(提示:学生自由谈论,畅所欲言 )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推荐第5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集宁五中

赵慧娟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背诵课文。

推荐第6篇:马说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设计以读为主线,强调文本的回归,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六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通过活动,学生每读一次就与作者对一次话,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一层,与作者的距离就缩小一次,第六次朗读时,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感情,实现了与作者心灵的“零距离”,朗诵实质是代作者诵读,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检测,是本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设计既注重学生活动,又注重环节之间老师的整合归纳,既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注重教师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见仁见智”的设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星级标志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信心,并且都可以得到提升,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诵读乃至背诵课文,读出感情;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提高把握重点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辨证地认识成材,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乃至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战国策》里有这么个故事:一匹千里马能够驾车的年龄已经满了,但还是被套上了沉重的盐车行走在太行山陡峭的山路上。马蹄伸膝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脓水、血水、汗水交加,它使尽了所有的力气还是无法把盐车拉上去。这时,一个叫伯乐的路人看见了,抱住马失声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时马低声吐气,仰天长啸,声达于天。马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谈)原来马是在感谢伯乐的知遇之恩。唐代散文家韩愈有感于此,写了散文《马说》。(板书课题) 学生解释文章题目,并简单介绍“说”这种文体。

二、一读——读通课文:

1 请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以纠正字音、停顿。如果完成较好,请他自己说说读课文时要注意的字音与停顿及其原因,解决四个通假字。

三、二读——疏通文意:

1、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出自己认为用法比较特殊的词语、比较特殊的句子及疑难词句准备交流。

2、交流疑难问题。

3、交流应该注意的特殊词句。

4、检测掌握情况:

A、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其真无马邪?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三读——理解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遭遇? (学生讨论)

小结:食马者“不知马”,所以使千里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使千里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真是可悲可叹!而且,面对千里马,他们还做着滑稽的表演,请找出描写他们的滑稽表演的句子,读出来并且送给他们一个词语。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愚蠢、狂妄、可悲可笑、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

五、四读——理解寓意:

师:文章真是句句不离马啊。可是掩卷静思,又让我们想起了多少封建社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九死不悔的屈原、愿“赌命报天子”的李白、“猛志固长在”的陶渊明„„他们,不也和千里马有着同样的遭遇吗?就说作者韩愈吧,他7岁读书,13岁

2 能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多媒体出示),目的何在?不就为济时用世吗?可当时统治阶级一手遮天,选拔制度腐朽陈旧,以至于他三试不第,又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不得通,他还三次到宰相门前求见却被守门人辞去,这些经历,与千里马又何其相似!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以上介绍,自己边读边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深意呢? (讨论、明确)

六、五读——体会感情:

师:理解了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我们自然能够想象作者写文章的心情。 自由诵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里感受到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己谈感受,应该注意的几处是:三个段末的“也”,依次表痛惜之情、愤怒谴责、嘲讽;“呜呼!”表无奈悲愤;几个“不”;排比句。)

师:要使古文重现魅力,就是要带着作者的感情朗诵文章。思想感情造就了文章的气势。作者对千里马的痛惜,对食马者的愤怒与嘲讽,自己的无奈与愤懑如滔滔江水,使文章在说理之间气势磅礴。因此,我们一定要读出气势。

老师范读第三段。

学生自由练习之后上台表演朗诵(六读)。师生共同评价。

七、见仁见智:

师:所幸的是,韩愈的时代远去了。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这个“能者上,庸者下”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呢?

请大家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A、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B、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 C、不要“相马”要“赛马” (★★★★★)

D、你知道成语故事“毛遂自荐”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八、小结(预设):

3 这个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作为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拥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表现自我,吸引伯乐的目光,还要学会“毛遂自荐”。同时,我们也呼唤天公抖擞,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同时,“不拘一格降伯乐”!

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 出示名言及注释: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翻译: 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官位(合适的位置),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胜任这个位置的才能 ;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才能),而是要看自己的才能足不足以让人家知道。

教学反思:

本设计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见仁见智”中,学生参与十分积极,部分学生还即席辩论,十分激烈。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紧张,学生很难当堂背过。

推荐第7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

推荐第8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东平街道中学 陆广萍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故事导入。2*4:12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投影出示)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文体简介。1*4:13

述:首先,我们先解题,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作者和背景简介。2*4:15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明确学习目标。1*4:16 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⒈流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的寓意 ,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实。

二、学生一读课文

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2*4:18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3*4:21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1*4:22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3*4:25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练习口译。(投影出示相关注释)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4*4:29

3、检查自学效果。4*4:33 ⑴述:自学暂停,根据课下注解和屏显字词注释串译课文。 辱:只 骈:一同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能:能够 是:这 能:能力 才美:才能 见:通现, 等:等同 安:怎么 策:鞭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难道

请三位学生翻译,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2)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1*4:34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5*4:39 (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检查自学效果5*4:44

五、当堂训练(投影出示练习)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3*4:47 a、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b、才美不外见

____通____ c、其真无马邪

____通____

2、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__比作“千里马”,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3*4:50 学生自由发言 下课

推荐第9篇:马 说教学设计

《马

说》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曹坪中学

陈昌水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关于马的成语、古诗词引入。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

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 先生文集》。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男女学生竞读课文

乐( )祇( )骈( )槽枥( )辱( )食( )

食马者( )策( )见( )邪( )石( )粟( )

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

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

以 ——凭借

虽——即使。

学生根据注解理解内容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

安——怎么

.提问:①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②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 ——识别,了解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

翻译全段。

提问:①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②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③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散读第三段。

4.多义词总结

以 5.理清文章思路 6.全班齐读。

提问:①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②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提问:③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 7.总结全文

四、活动迁移

1.连线:著名的“伯乐”和“千里马” 2.你认为社会中是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重要? 3.如果你是伯乐,该怎么做?你是“千里马”该怎么做? 4.学有所获,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五、课堂练习1.课文重要词语 2.一词多义 3.中考链接

六、布置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3..关于马的成语5个 4..积累中国名马故事3则

推荐第10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顺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校搞经典诵读活动,背诵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2.解题《马说》

二、反复诵读,理顺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出示重点字音) 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直接举手问老师。

5.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重点把握。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千里马的悲惨的命运是_____________,它被埋没的原因—————— (2)表现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仅仅是在说马?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食马者不知马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小议论文《马说新解》,观点要鲜明,不少于500字。

第11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反思 鸣鸡中学吴建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祗、骈、石、槽枥、食马者、见(现)

2.掌握下列字词的含义或用法:策临祗其食骈。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练习句读和语气。

2.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全文。

3.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品德目标:

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千里马的悲剧重演,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中的“然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的“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师: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呢?

生:我认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种,作者在文中借马来表明个人观点的。

师:能举出例子吗?

生:《爱莲说》中周敦颐就是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来表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兴趣。

师:不错,“说”作为古代文体具有这一个特质,往往借某物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可抒情可议论。《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订正字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并要求掌握下面的字音和句读。

出示多媒体镜头一:

(1)注意的字音:祗(zhǐ)骈(pián)石(dàn)槽枥(cáolì)

食(sì)马者见(现)(xiàn)

(2)句读:a:一食/或/尽粟/一石。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四、质疑互解,以学代教。

师: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地方圈点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

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再读课文,投影展示重点词句来整体把握。

(教学设想:“对号入座”式的逐句翻译必然导致句意的支离破碎。只要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含意能疏通大意即可,而教师的串讲,势必让学生笼统而听,重点难以突出,而学生互相质疑、解答,教师辅助指导则能较有效的避免这一点。)

五、读中感悟,以读促讲。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生:一匹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

师:哪些句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呢?

生: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师: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怎样表现呢?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应用低沉的语调来读,语速稍慢,读出惋惜之情。(试读)

师:惋惜是改变不了千里马的命运的,我们应该去找到扼杀千里马的真正凶手,阻止悲剧的发生,谁能告诉大家罪魁祸首是谁?

生:是食马者。

师:何以见得?

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完全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

师:看来,将千里马推向平庸引向死亡的就是食马者,是他的无知愚蠢葬送了千里马,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谴责,是哪一句呢?

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该怎么读?

生:句音要重,语调上扬,读出愤慨之情(试读)

师:读得好极了,感情把握得很到位。食马者是无知的愚蠢的,更是荒唐可笑的,“不知马”却要以知马者自居,还要拿着马鞭站在千里马的面前宣称天下无马。难怪韩愈要大喊呜呼哀哉,拍案而起为千里马鸣不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聆听朗读录音。

生:(读课文)

(教学设想:朗读是对课文音律美、形象美、内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欣赏品味的过程,把朗读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迸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

师:从常理来说,世界上先有了马这种动物,然后才有人们对马的认识,可为什么作者却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因为对千里马来说,情形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地对待它,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特殊前提了,所以没有识马者,就没有千里马。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

生:看来韩愈和千里马有一样的遭遇,文中的千里马就是韩愈。

生:不单指韩愈,还指象他一样有才能而得不到任用的人才。

师:伯乐和食马者又分别指谁呢?

生:伯乐指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没有任用他的统治者。

师:是的,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在了伯乐的身上。请几位同学概括说一下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生: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因为世上没有伯乐才使千里马陷于了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生:读了本文,我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以前我总感到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但今天我知道了,只有置身于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才能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开始关注到了现实社会。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你是千里马,在当今这个社会你会怎么做?

生:我不会坐等伯乐来发现自己,而是会积极地表现自己,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去表现,在时机未到时要蓄势待发,积累资本。

生:不错,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超级女生》、《绝对挑战》、《我要红》等等各种各样的电视栏目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实力,有勇气。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的确,在封建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韩愈只能将出仕的机会维系在伯乐身上。庆幸的是,我们则不同,社会为我们铺设了一个大舞台等待我们去施展,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立足现在充实自我,抓住时机表现自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六、拓展延伸,启发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你如何评价?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课后与同学交流。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把内涵定格于传授知识上,它还有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培育学生情操、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但是这一特质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得却并不完美与充分。以往的文言教学侧重字词和文言现象的认知、理解、背诵,忽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时代气息的探究,这样容易使学生变成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因此在讲授《马说》一课时,我力图摆脱古文教学中翻译的藩篱,变传统为创新,把学生对成才的个性认识和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质疑互解,以学代教

教师的串讲势必会让学生以听记为主而忘记思考,而小组讨论能有效弥补这一点。《马说》一文篇幅短小,学生有能力自学,他们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又解放了老师,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读中感悟,以读促讲

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听教师范读或朗读录音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不能是一潭死水,只拘泥于课本决不会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社会实际,努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如同流动的河水,欢畅灵动而浪花四溅。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重点词句掌握环节检测力度不够,朗读时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

第12篇:马说教学设计

一、

《马说》详案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然后猜猜这个故事和哪个成语有关,想好的同学请举手回答。(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师: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千里马到底需不需要伯乐,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吗?其实,关于这个话题,韩愈早在1200多年前,就发表了精辟的观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幻灯片显示课题)2’’

二、积累小知识,丰富大语文

请同学们看看课题,回想一下我们学过“说”这种文体的课文吗?

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说”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或现象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 1’’

三、检查预习,字词句抢答。

前面我们已经布置任务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老师出几个问题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4’’ 对于这篇文章在意思的理解上还有没有不懂的。

四、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古人说:书读百变,其义自现。我们读古文也要有古人的这种精神状态。老师范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一听,并想一想,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读好古文。师读

2、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读好古文言文?生答,同学们说出了一些细节,我们来总结一下(教师点拨读古文在读音的准确红字、语速的快慢、节奏、重音、把握文章的情感。仔细体味三句划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小声读读第一个划线的句子,这句话体现了伯乐对千里马老死马厩的同情惋惜之情,

2、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3、既有痛彻、又有对无知食马者的嘲讽。PPT显示读文章该注意的细节)

3、生自由读,生配乐读,生全班齐读文章。9’’

五、课文探讨,再读课文

针对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六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PPT上的问题,然后举手回答。(多媒体显示)

1、师提问: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生答,师:这句话是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被发现,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作者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

2、师提问:那假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从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3、师提问: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生答,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因为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才导致了它悲惨的命运,所以根本原因是因为’食马者不知马也”,也可以说是“伯乐不常有”。

4、师:食马者不识马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话,从动作、语言体味食马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为我们刻画了那些不识马却自以为是者的可笑丑态,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对食马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说马其实是在说人,三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7、师:文章通过千里马被埋没这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8、韩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那么韩愈是不是一匹千里马呢?他又遭受了哪些与千里马相似的命运呢?

(PPT显示韩愈简介,师讲解: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在文学上展现了他的才华,可以说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但在仕途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三次考取进士不中,滞留长安十年之久,最终韩愈协助他的伯乐裴度评定了淮西叛乱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之后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任职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可见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

六、拓展延伸,四读课文

1、伯乐虽不常有,但自古以来还是有不少,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举出你所知道的伯乐,看哪个组举的例子最多(生举手回答)

(生: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终统一了全国。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就是一个伯乐。 生:华罗庚获得数学大奖后,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他的小学数学老师,是这位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才。 生:奥运冠军刘翔,以前是学跳高的,是他现在的教练发现他跨越方面的天赋,所以收归旗下,精心培养,才有奥运会上那“惊人的一跨”。)

师总结:说得好。姜太公如果没有周文王的赏识,就会老死在渭水河畔,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三分天下,这些人才正因为有了明主的赏识才会一展宏图,铸就辉煌。

师:同学们,伯乐固然重要,但假如伯乐总是不出现作为千里马的你们该怎么办呢? (师采访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出示PPT:假如我是千里马,我会„„

生: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埋没只会是一时,而不是一世。

生:“毛遂自荐”,别人没有发现我,自己要善于推销自己。

师总:同学们都有自己思想的闪光之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仅需要大量的千里马,而且也需要更多知人善任的伯乐。“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人才兴则国兴”清代龚自珍写了一首诗,也表达了这样的心声。(PPT显示:《己亥杂诗二》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师生齐读)

师: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九州大地才会生气勃勃。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日后成为驰骋于生活的千里马!下课

第13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一、动画导入

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钟情的是马。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在草原纵马驰骋,听着风声在我耳边呼啸而过,一切的不快都随风而逝。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flash)。伯乐可谓相马高手,仅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一匹貌不惊人的良驹。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得到伯乐的赏识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一切,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幻灯)

二、释题,介绍作者(幻灯)

1、“说”,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我们学过类似的吗?“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更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请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那么这篇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做的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熟。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此文的朗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和重音。(幻灯)

2、大家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读书的吗?确实,古文读起来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难字难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请举手,我乐于为大家效劳。等会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翻译。

3、朗读。

⑴先推荐男女生代表朗读,并评价。

⑵再放朗读录音,跟读。

⑶然后分男女生齐读课文。

4、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翻译呢?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三个段落的大意。好,请你们各自邀请一位同学为你们朗读课文,让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配合最默契。

5、词语积累,一词多义。(幻灯)

6、比赛背诵课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真是窥一斑而现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见大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而且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说出的大意,说明大家是勤于课前的。那么在课堂争论中大家是否能够舌战群儒,力挫群雄呢?我们拭目以待哟。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商讨:

1、课文开篇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2、当“千里马”被埋没时,他的遭遇怎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灯)

3、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俗话说,不平则鸣。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们怎么理解呢?

千里马在这里也指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托物言志。(幻灯)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幻灯)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我送几句话给大家。虽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对大家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齐读)

是金子,无论放在何处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哪怕是一块煤,也有它的价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竞争是当今生存的一门功课

别等机会寻找你,而是你要去寻找机会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也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小结: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六、课外练笔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幻灯)

最后我预祝大家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有一天真得能够成为千里马!

第14篇:《马说》教学设计

课例研修报告

(1)研究主要问题: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2)研究过程:

A.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a.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系统,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语文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整个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引导语文教学: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引导语文教学:组织有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所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就应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落实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b.语文教学设计要熟悉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熟悉一切语文资源,开发和利用一切语文资源。

B.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目标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树立语文课程新理念等问题,而且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需注意以下问题。

a.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b.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c.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尽管有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C.预想教学过程,制订最优策略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a.教学设计要预想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安排施教的程序,然而更重要的是预想每个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并对此制定预案。教师设计的某一项教学活动,未必全体学生有相同的反应,而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却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多想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并对此有所准备,才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b.教学设计要制订最优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制订最优教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问题讨论:

1、学校的外推力和教师个人的内驱力之间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学校的外推力究竟怎样通过内驱力而发挥其作用,是摆在“教育叙事”栏目组织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最大问题。外推力过大,容易引起教师反感;外推力过小,教师不当一回事。外推力度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教师参与学校层面或教研组层面组织的活动,任务完成质量较高,而教师主动参与意识还较为薄弱,只有少数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解决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问题

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在当今校本研修中较为突出。怎样让教师感觉到“教育叙事”对其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有切切实实的推动作用,变成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越做越精,越做越好,形成长效机制,乃至洋泾中学校本研修品牌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突出问题。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只有等到教师感受到了网络研修带来的变化和好处,才会慢慢的接受这一方式。

3、与其他校本研修方式有效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洋泾中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围绕学校的新一轮发展规划,围绕学校近期的工作重点,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多种形式的共同实施。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研修的优势,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流程,生成教育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4)研修结果:《马说》教学设计 【概述】《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喻为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设计理念】本课重在体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导为辅的课堂教学;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拓展;

3、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情感目标教学,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Ø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理解中心的能力。Ø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落实文言文的翻译 2.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文章主题; 3.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4.通过交流感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Ø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感情,联系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争做新时代的“千里马”。 【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单元是人教版第八册(初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课文都是文言文,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中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语言感受能力。2.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文言文学习习惯,掌握一些翻译课文的基本方法,通过预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策略选择】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型活动。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运用练习、讨论、交流、体验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文章主题。本节课采用了网络课件、幻灯片教学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资源准备】

1.相关的网络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用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诵读文章

1.教师活动: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听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模仿语气 2.教师活动:安排学生两人小组互相读课文,提出具体要求:纠正读音、停顿 学生活动:两人小组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停顿 3.教师活动:组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放声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意在让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目的为纠正字音、准确停顿,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疏通文义: 1.教师活动:安排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具体要求:提出分歧和疑问 学生活动:两人小组活动,口头翻译全文,并找出分歧和有疑问之处

2.教师活动:安排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提出疏通文义的题问和学生之间相互解答,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对重点语句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分段朗读(听)课文,提出疏通文义方面的问题,互相解答。 3.教师活动:安排学生独立口头翻译课文(巩固复习) 学生活动:口头翻译课文,巩固知识 4.教师活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检测(幻灯片)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即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交流中质疑、在生生解疑中学习,在反复的口头练习巩固知识,教师通过提问进行反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主题,体会情感

(一)读文章,概括内容 1.教师活动:问题引导,本文写的是一匹千里马的遭遇,但是作者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否只是一匹马的遭遇? 布置任务:阅读资源[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资源中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现出韩愈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伯乐与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写法 ,联系《爱莲说》,从已知入手,学习托物寓意手法,明确本课主题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托物寓意的手法,明确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深入体会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很多古代文人都怀才不遇,但是对待怀才不遇的态度不尽相同,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要求:阅读[拓展材料],思考:屈原、柳宗元、李白遭遇怀才不遇,各是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阅读,并思考问题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体会三者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个别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多角度认识怀才不遇。

五、谈古论今,抒写收获

1.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情境,布置写作任务 ,布置学生阅读资源[谈古论今]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并在平台上打写 2.教师活动: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读(听)学生作品,学习借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怀才不遇现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如意。

六、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比较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细细体会二者怀才不遇的细微不同。

设计意图:继续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情怀,深化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15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柘城县惠济乡尚寨初级中学 杨德生

一、教材分析

《马说》意在让学生学习经典,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基本内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作者的愤懑之情。文章提示了当时人才被埋没的弊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初三年一班共有学生60人,人数比较多,男女各半。整体而言,班级明显不够活跃。但分析问题条理全面的大有人在,文言朗读节奏感比较强也大有人在。所以,在教学《马说》时,可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大部分学生,上课时一般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纪律性较强,组织课堂较为轻松。

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再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所以要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自主解决,只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可不过份深入。

此外,因为《马说》创作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教学需要通过补充课外有关的史实资料、作者的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马说》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微妙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利用早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班级几位参加过朗诵比赛的同学。

2、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3、让学生自行安排课外时间背诵全文。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板书设计: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

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16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意图:《马说》安排在九年(上)第七单元,篇幅又短小,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但文章比较浅显易懂,很适合学生自读。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马说》提示人才被埋没的弊端,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孙海平)

身高1.89米的刘翔,因为“腰长腿短”被认定无法在跳高项目上有所作为,但孙海平却看中了他的节奏感。刘翔的踝关节支撑力强,节奏感极好,过栏时间短,跑动时的前冲力与跨越时的上升力被他融合得自然流畅。1999年,孙海平将其收入门下。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它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马说》。

2、解题: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的有关常识以及我们学过的“说”有哪些。

教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马说”即谈马,论马。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 自主探究

1、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2、请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翻译。

重要实词:奴隶(受奴隶主役使、地位低贱的人)辱(辱没)槽枥(马厩)骈(一同)称(着称)等(等同)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尽(竭尽)执(拿着) 道(方法)临(面对)通(通晓)意(意思)知(识别)

虚词:而(但是,表示转折)祗(只是)故(所以)虽(即使)或(有时)是(这种,代词)且(况且)安(怎么)之、其

一词多义:

(1)代词

它代千里马 (1)助词

的 吃

其 之 (2)代词

它代千里马

(2)虚词: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3)助词没实义 通“饲”喂

(1)名词 鞭子

(2)动词 用鞭子打

通假字:食、见、材、耶

词性活用:鞭:名词作动词

用鞭子打

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4、师生共同解决。

5、讨论后派代表翻译课文;同学之间互相评论,指出不足。 第三环节:展示提升 相互释疑

1、再次朗诵。(试着背诵)

2、具体分析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

问题

1、本文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 问题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问题

3、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

1、作者的观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浅薄、无知的统治者。

学生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学生

3、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

4、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他25岁中进士后,“欲为圣明除弊事”但是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肯定成绩。然后进行知识扩展

教师: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空有满腔爱国热情只能与剑说。柳宗元同情百姓,也只能写《捕蛇者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所以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来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与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第四环节:质疑再探 总结点评

1、深入研讨,扩展思维

2、教师:封建社会黑暗,他们满腹经纶、济世之才,但壮志难酬,真是可悲可叹。那么,“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A、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B、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C、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D、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师:如果是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多发现人才,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像陈毅市长尊重人才。如果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乐上门,而要主动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块金子不被埋没,早日发光。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像刘翔那样的千里马。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2、我探究,我收获。

温馨小提示: 本文论述了千里马悲惨的命运,刻画并讽刺了食马之人的无知与狂妄。可见作者用意并不在马的身上,而是寄托内心深刻的思想感情。

(1)、千里马,食马之人,伯乐分别代指那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把作者深刻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事务身上的写法称之为:托物寓意“。本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结合赏析段落内容回答)

第五环节:运用拓展 达标测评

七、布置作业: 我争论,我快乐。

1、对于作者在文章中一味强调人才被埋没,是因为世上缺少像伯乐这样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你有不同看法吗?请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板书 马说

决定 “不知马”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能发现、赏识、(人才) (埋没、摧残) (愚昧、浅薄、不识

任用人才的人) 人才、无知的统治者)

伯乐“不常有”

人才被埋没、摧残

食马者“不知马”

努力学习坚强意志

成为“千里马”

推销自己 展现才华

锤炼自己 树立理

第17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2、锻炼学生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教学重点:

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趣:

同学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教师讲述: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1、指名介绍

2、教师投影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解题(过渡后投影)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朗读训练

1、听读

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祗 骈死 槽枥 粟 一石 食 才美不外见 邪 耶

2、指名读。(一人一段)

3、自读

五、疏通文意

1、结合注解自译,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2、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教师强调。(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六、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5、过渡: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同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你能从这三个也字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自渎每段末句,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愤怒、谴责) 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深刻嘲讽) 再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遭冷遇。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八、难点突破 教师提问: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

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物寓意

九、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如果你是千里马,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重用,该怎么做?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18篇:马说 教学设计

总第

6、7课时

课题:《马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2、锻炼小组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教学重点:

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教师讲述: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1、指名介绍。

2、教师投影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

1

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朗读训练

1、听读

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骈.死

槽枥..

粟 一石

才美不外见. 邪

耶 食.马者

2、指名读。(一人一段)

3、自读。

五、疏通文意

1、结合注解自译,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2、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教师强调。(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A策之不以其道 B执策而临之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食之不能尽其材 A故虽有名马 B虽有千里之能 A其真无马邪 B其真不知马也

六、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2

食.不饱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5、过渡: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同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你能从这三个也字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自渎每段末句,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愤怒、谴责) 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深刻嘲讽) 再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遭冷遇。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八、难点突破 教师提问: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物寓意

九、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如果你是千里马,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重用,该怎么做?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3

第19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作者借马的遭遇曲陈心迹,极写知遇之难,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文章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难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是哪个国家夺得金牌吗?(中国运动员)谁?(刘翔)对,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摘金。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刘翔所取得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孙海平)

身高1.89米的刘翔,因为“腰长腿短”被认定无法在跳高项目上有所作为,但孙海平却看中了他的节奏感。刘翔的踝关节支撑力强,节奏感极好,过栏时间短,跑动时的前冲力与跨越时的上升力被他融合得自然流畅。1999年,孙海平将其收入门下。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它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马说》。

二、简介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并练习背诵全文。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互读,集体指名读。 课件示生字及其读音。

2、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课件展示重点字词的意思并与课下注释相结合。

小组合作一起翻译;集体交流,老师指导。

3、自由巩固,争取能够顺利翻译文章并掌握重点词意。

4、同桌互相提问词意及课文的翻译。

六、整体感知: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何以为证?

2、第二段说明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第三段内容上写什么?哪些句子揭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本段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七、作业:再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指名读(或背诵)课文。

2、字词解释回顾。

3、指句翻译句子。

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课件展示)

1、认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千里马的遭遇怎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4)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特点?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语言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纵观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或个人自主学习)

1、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人?(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①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 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3、(1)千里马的食量如何?(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2)那么“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说(天下无马) (3)“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识马、不知马)

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祗辱于„„;骈死于„„)。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四、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后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不知马也。

不同。

第一段,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和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愤怒的谴责。 第三段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嘲讽之意。

五、介绍本文的写作手法。

1、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围绕中心,连用十一个“不”。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六、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说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2、(1)“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一谈:在当今社会,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3、《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课件展示)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八、老师寄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朝着希望的前方高歌猛进。

第20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迁至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字词

(1)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 一食( )或尽 粟( )一石( ) 食( )马者 其真无马邪( ) 外见( ) 辱( ) 伯乐( )

(2)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执策临之 ( )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其真无马邪? ( )

③其真不知马也。 ( )

(3)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3、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外见: 策之:执策: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