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掌握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从世界竞争的局面来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就我国发展而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实施科教兴国的必要性:A、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走发展科技教育的道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只有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才能实现这种转化。B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技术革命的趋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支持发展科技教育。只有发展科技教育,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迅速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要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3)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信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不容缓的重大使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国家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位本位的用人方式;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教师的权力:教育教学权

学术活动权

指导评定学生权

报酬待遇权

教育管理权

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

教育教学义务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保护学生的义务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的义务

教师确立依法执教意识的基本要求:

1) 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

2) 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3) 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法律意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教师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①立足实践 面对现实

②持续提升 崇尚先进

③自我反思 自主发展

构建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1.师生互动:在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

用和影响。

1) 教师引发诱导的行为;

2) 学生的反应;

3) 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2.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围绕人生大事而开展的语言交流,实质是思想的碰撞。

1) 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

2) 思想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

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四、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六、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八、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

教学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实施要求:

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

A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C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巩固性原则要求: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复习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呢: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内容要求:

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工作主要包括: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研究教法

4、摸索学法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一节好课,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结果紧凑

5、积极性高

三、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是:

1、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所布置的作业要有启发性、典型性,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作业时间要控制;

3、作业目的性要明确,要求要具体;

4、作业指导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5、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以便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四、课外辅导

课外发的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使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课外辅导的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提高课外辅导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其次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教师要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对本末倒置,更不能变相搞有偿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检查和测试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述教学的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有认真抓好各个环节,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教学原则:

主要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德育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

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的主要原则:

1)

2)

3)

4)

5) 方向性原则 知性统一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的常用方法:

6) 说服教育、

7) 榜样示范、

8) 指导实践、

9) 陶冶教育、

10) 品德评价。

班级活动的意义:

1)

2)

3)

4)

5) 班级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凝聚力。 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选题:

1)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计划,以及集体建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的需要。

2) 班集体的现实情况

3) 学校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

制定活动计划:

1) 尽可能发动和安排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或体验的角色;

2) 考虑适当的借助外力,根据活动的主题或目的,邀请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进来。

活动的实施与总结:

小范围的座谈会或广泛的征求意见,然后形成书面总结。

总结可以使活动的效果得以持续。通过对活动全过程的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展活动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选择。

1.课题选择的来源

1)教育实践。 2)教育理论。 3)科研规划

2.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1)教育性。 2)实践性。 3)可行性。 4)适宜性。 5)伦理性

(二)查找文献资料。

1.文献资料的类型。

2.文献资料的来源。

3.查阅资料的方法。

4.查阅资料的步骤。

(三)研究设计,撰写研究方案。

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的目的

研究设计方案的机泵构成

(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搜集。

(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六)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中小学教科研的方法:

实物分析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行动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

掌握写作技巧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掌握
《教育学掌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