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必修1103学案打印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导言】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宗法分封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的演变和发展,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史实、阶段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从汉到元历代王朝都围绕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完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运行机制逐渐合理并成熟。但是,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高考回眸】 【例1】(2007年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例2】(2007年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例3】(2007年宁夏卷)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例4】(2007年山东卷)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1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例5】(2008年山东卷)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例6】(2008年宁夏卷)《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例17】(2008年宁夏卷)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例8】(2008年广东卷)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例9】(2008年广东卷)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例10】(2008年海南卷)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例11】(2008年海南卷)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例12】(2008年江苏卷)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例13】(2008年江苏卷)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解析】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以西周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早期政治制度,具有上古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基础回顾】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家天下”的出现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

①分封对象 ②分封内容 ③权利义务 ④主要封国 ⑤诸侯分封 (3)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4)作用:

① ② ③

④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

2、宗法制:

(1)目的

3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2)特点 (3)内容

① ② (4)作用

① ②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是以宗法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1、实行王位世袭制;

2、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3、古代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考点释疑】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西周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一种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项措施。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建立封国。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使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分封制则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知识结构】(根据课标要求,形成本课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1.《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诸侯—士 B.王—诸侯—大夫—士 C.王—诸侯—士兵—大夫 D.王—大夫—士—卿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是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的制度 D.它使西周贵族形成了一个等级序列 4.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

4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6.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7.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

A.大宗和小宗政治待遇相同 B.淡化了“国”和“家”的结合 C.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D.废除了“世卿世禄”特权 8.山东又称齐鲁大地,是源于

A.大汶口文化

B.西周的井田制 C.孔孟的影响

D.西周的分封制 9.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10.宗法制是构成夏商周三代的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最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等各种政治制度是基于宗法制度而产生并变化的 B.宗法制度维系的纽带是国王与地方侯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C.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D.宗法制度最能够反映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的发展变化

11.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二:大宗、小宗示意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其对象有哪些?

5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2)图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什么?

(3)两种政治制度有何关系?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点解析】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掌握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基础回顾】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改革中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4、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适应了时代需要。

5、秦灭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统一大帝国。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1、主要内容(制度)

(1) (2) (3) (4) (5)

2、特点 ① ②

6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释疑】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二,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中央治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知识结构】(根据课标要求,形成本课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1.“始皇帝”是指

A.嬴政 B.刘邦 C.刘彻 D.赵匡胤

2.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势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3.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统一的通行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4.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B.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 C.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机构 D.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秦朝时期的“三公”不包括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廷尉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7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7.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袭制和行省制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上述认识,而采取的举措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行省制

11.阅读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2)依据图片概括这种政治制度的内容。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3)图片所示政治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完善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解析】

8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掌握从汉到元①不断完善中央官制,加强君主专制、②完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③完善选官用人制度,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水平、④完善监察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等的主要史实及其历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础回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削弱、分割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一)目的和趋势

(二)主要史实: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2)措施①收精兵

②削实权

③制钱谷 (3)作用

3、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削弱、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一)目的和趋势

(二)主要史实

1、西汉的“中朝”制度

9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机构与职能 (2)影响 ①

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宋朝的“二府三司”

机构与职能

5、元代的一省制

三、选官用官制度

(一)目的:为官僚队伍补充人才,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二)选官制度的演变

1、秦和汉初沿用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使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隋朝科举制的形成。隋文帝开始设立各种不同科目推荐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5、唐宋元继承和完善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6、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四、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一)目的

1、监察制度:监控和约束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

2、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二)发展

1、监察制度:(1)汉代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

10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官。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刺史统属于御史府。这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监察制度的原则,一直为后世沿袭。(2)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在中央,既设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三)作用: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考点释疑】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一方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成熟、完善;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知识结构】(根据课标要求,形成本课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1.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的爵位 C.推恩令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2.下列中国古代职官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刺史 ②御史大夫 ③都察院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5.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议和

11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7.北宋初年削弱地方势力的措施不包括

A.设枢密院负责军务 B.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D.各州郡财赋由中央掌握 8.宋太祖在各地所设置的通判,其主要职责是

A.征发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 D.负责监督知州 9.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 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 D.清初设立军机处 10.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赵匡胤问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

12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4)材料四赵普是如何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原因的?赵匡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

13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析】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重点掌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明确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 【基础回顾】

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一)废除丞相制度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二)内阁制的确立

1、背景

2、(1)设立

(2)职权的演变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直接目的

2、设立

3、影响

14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另一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知识结构】(根据课标要求,形成本课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帝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互相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5.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利日益增大的趋势 7.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 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6.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

15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好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内阁 D.设立军机处 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0.“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认识相权的?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

三、四,说明明清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6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回眸

1——13:CACCB、ADBCA、DCA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5:CBDDA 6~10:CCDCA 11.解析: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度的有关史实。 答案:(1)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同姓亲族、功臣、姻亲等。 (2)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5:ADDBD 6~10:BACAB 1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完善

1~5:CACCB 6~10:BADAB 11.

(1)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后来诸侯王不断叛乱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原因:地方藩镇权力过大,君弱臣强。措施:①收精兵。禁军的统兵权和调兵权收归中央;②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知州;③制钱谷。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 12.

(1)世袭。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察举制度。推荐。

17 翠园中学高二历史必修Ⅰ学案

(3)隋唐时期。(隋朝、隋炀帝时期)考试。明清时期。

(4)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保障了中华帝国长期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外选拔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5:BCBDA 6~10:CACCB 11.(1)汉代丞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朱元璋认为相权威胁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特征: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打印稿

《三峡》学案(打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打印稿

读书笔记(打印稿)

反思打印稿

政府工作报告(打印稿)

边城导学案打印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打印稿)

1103挑战书

动员大会1103

必修1103学案打印稿
《必修1103学案打印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