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面试微型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2:0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师面试微型课

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英语的主要任务之一。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查阅词典,语法等工具书,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将阅读课教学流程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

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通过提问、讨论、表演、视听欣赏等形式自然地导入话题,作为引领阅读活动的主线。

(二)

开展阅读活动

一堂阅读课的活动环节不止一个,但每个环节的活动情境都要与本课话题有关,以突出中心,达到层次阅读(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与整体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阅读活动步骤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阅读理解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Pre-reading(读前);

2、Reading(阅读);

3、Post-reading(读后)。

(三)

进行迁移拓展

这是一个让学生用英语自由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真实交际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与本课话题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话题,让学生用英语各抒己见。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与学生交谈或老师与学生交谈,然后选出各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

二 一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下面以SEFC教材BOOK I,Unit 8 Sports中的Reading “The Olympic Games”作为一节教学设计的课例。笔者围绕“奥林匹克运动会”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声音素材以及部分文字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阅读理解课的形式在一节课内通过不同途径呈现、输入课文内容,创设人机互动阅读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奥运会,其中包括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奥运的精神,以及中国与奥运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体育,关注奥运。

Unit 4 Sports The Olympic games (Reading) Ⅰ、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体育运动”、具体涉及“各种体育运动”、“奥运会”、“体育爱好与兴趣”等。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部分主要是围绕“体育”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的。“阅读”(Reading)部分是一篇叙述性的说明文,介绍了现代奥运会会的发展史,奥运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以及举办奥运会的最高宗旨。最后作者还介绍了世界人民对举办奥运会充满热忱,尤其是中国人民正在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顺利举行而不懈地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更深层地“奥运”在世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奥运”精神。

Ⅱ、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热身”(Warming up)、“听力”(Listening )、“口语”(Speaking)三个部分内容的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同学们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有关“体育运动”的信息包;学习和复习了一些有关描述体育运动的名词;丰富了他们有关描述体育的语言;增加了同学们相关的体育知识,并以此为诱发,培养了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这也就为下一步“阅读”做好了思想准备。| Ⅲ、Teaching goals 教学目标

1、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a. 重点词汇和短语

athlete, compete, competitor, Greece, motto, further.track and field, rank, gymnastics, prepare, preparation, host.b.重点句型

(1) Every four years athle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2)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6 BC in Greece.(3) Some of the games in which the young men competed were: running, jumping and wrestling.(4) In Sydney the Chinese team got 28 gold medals, ranking third of all the competing countries.(4) Following the history–making succe in the 2000 Sydney Olympics, China won another great competition in 2001 which

was not for medal.2.能力目标

a.

培养捕捉篇章细节的能力。

b.

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关于奥运会的历史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与

奥运的关系,热爱祖国,关注奥运,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c.

通过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会英语作为工具学科所带来的乐趣。

3.学能目标

训练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技巧。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 Ⅳ、Teaching methods 教学方法 1.

Listening to the tape.(individuals) 2.

Group discuion and presentation (cooperative learning).3.

Multi-functional teaching equipment (CAI) Ⅴ、Teaching aids 教具准备

Multi-functional teaching equipment (CAI) Ⅵ、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Lead-in (引入)

1、播放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会歌“Hand in Hand”。屏幕显示以奥林匹克运动会场作为背景的一些奥林匹克运动比赛项目及著名运动员。之后,提出下列问题: Questions: (1).Do you know the song? And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ong? (2) Can you tell some sports in the

Olympic Games?

2、播放五环旗(同时向学生提问): Question: (1).What do the five colors represent? (2).What do the rings stand for? (3).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并自然地导入下一个活动任务。

Step II Pre-reading 读前

1.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奥运的信息。

2.

通过下列问题进一步讨论举办奥运会的意义和奥运会历史。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Work in group of four.) (1).Which sport events do you like to watch most? Why? (2).Is it important to win a sports match? Why or why not? (3).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 Why or

why not? (4).Why do athletes from so many countries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以上的四个问题是在“热身”、“听力”、和“口语”所涉及的话题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会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的重要性和奥运会所倡导的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准备。

Step III Reading 阅读 Task 1.Fast reading (略读)

Skim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T: Now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try to get the information for the three questions.(1) .How many kinds of Olympic

Game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 (2).When and where were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eld? (3).When and where were the 27th Olympic Games held? And how many countries and competitors took part in them? (4).What is the Olympic motto? 以上设计的四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完成这一阅读任务,捕捉信息,了解文章主旨大意。 Task 2.Intensive reading (细读)

1、Read the text very carefully and learn about the details of the text.T: Please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ell which statements are true and which statements are false by discuing with your group- mates.True or false: 在屏幕上播放6个句子,让同学们一起随机在屏幕上改错。 (1).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two

years (2).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ed around the year 776 AD

in Greece.(3).In Sydney, there were still two countries’ team who got more gold medals than Chinese team.(4).In the 27th Olympic Games, there were over 10,000

athletes from

countries.(5).In the old times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6).The 28th Olympic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课文再进行改错,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Task 3.Summary

T: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and the key words in silent reading.Paragraph 1 Every four years athle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Paragraph 2 The old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6 BC in Greece.Paragraph 3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happened in 1896.Paragraph 4 The Olympic motto is “Swifter, Higher, Stronger”.Paragraph 5 China won the competition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in 2008.( 学生回答完毕,屏幕上播放课文每段的段意及关键词)。

这一部分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层次地理解“奥运”在全世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奥运”精神。 并培养学生利用总结、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上的活动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知识输入的过程,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下一步语言知识的输出奠定了基础。

Step IV Post reading Discuion:(这一部分活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的输出)

在屏幕上播放在2003年7月13日国际奧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图片,让同学们用英语谈论当时的情景并讨论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的利弊。

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good effects and bad effects of hosing the Olympic Games .This is a team work and they are demanded to give their report after their discuion.(教师可以进一步发展“读前”部分的话题,用英语组织一次辩论赛。先把班级分成两组,第一组认为举办奥运会利大于弊。他们可以从提高民族声望、弘扬奥运精神、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建设、增进世界人民友谊等方面来组织论点;第二组认为举办奥运会弊大于利。他们可以从耗资巨大、影响市民生活、牵扯面太大等方面来组织论点。具体活动形式:

1、小组讨论,列出要点;

2、持相同观点的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整理观点;

3、辩论采用两大组轮流自由发言的形式,教师主持,控制发言时间;

4、辩论结束后,每个学生填写教材中的表格,举办奥运会的正负效果至少各列举三个。) Good Effects 1.2.3.

1.2.3. Various answers are poible: 1.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ill learn about the city and its people.2. Many sports fans will visit the city.3. The preparation will make the city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Bad effects 1.

It is very expensive to host the Olympics.Maybe the money should be used for other things.2.

Too many visitors may d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3.

The venues and buildings may be wasted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这一活动任务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辨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Step V Homework

1、Serf the Internet or go to the library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2、Write a short paage about what we can do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这两个课后作业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查阅资料,扩大自己的视野,

Bad Effects 获取更多有关奥运的知识,同时了解世界,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推荐第2篇:微型课 教案

小学语文第四册 三个儿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名称:三个儿子

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整体认知。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并正确读出生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自学的好习惯。

片段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认6个生字,并组词

2、过程与方法:自己先读出生字并拼写,玩游戏读。并自主组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自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会认6个生字

教学难点:自己组词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家里有没有帮爸爸妈妈干过活?都帮了什么忙? 师:看来大家都是孝顺的好孩子,今天老师带来三个新朋友,大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三个儿子》。

(二) 感知课文,初步识字

1、打开书104面,边听边画出生字。(PPT课文)

2、一起认字(一边指一边让学生读)→老师带读

3、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

4、组词

(三) 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我们又会读了6个生字宝宝。

2、大家都掌握的很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会写的生字。

3、下课。

六、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推荐第3篇:微型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微型课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

单位:和店中学 姓名:路慧英 时间:2014年4月1日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微型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他宁可隐居,也不要在世俗之中迷失自我。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师:谁能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要引领我们走进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先生呢?

生: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字词

认识了作者,老师再看看通过预习,同学们对本课的字音把握好了吗?(幻灯片)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3、目标

这是一篇文言文,通过我们的预习,我们了解了作家,扫清了字音障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请看大屏幕!(学习目标

大屏幕显示)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有了目标,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桃花源进发,旅途中不能闲着,让我们来读一读美文吧!读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下朗读文言文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感情。(大屏幕显示)这也是我们评价朗读的依据,请同学们记住了!希望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一人一段,读后互相评价!

师:好!接下来我们有请一个组的同学为大家展示朗读。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呢?第一组 这组同学展示完毕!哪个同学愿意来评价呢?(此处可让评价学生再读他认为读的不到位的段落)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引入:同学们读的挺好了!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桃花源, 桃花源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陶老先生做导游,他满口之乎者也,我们听不大懂怎么办呢?好!那让我们来翻译课文!看大屏幕!按照屏幕上的要求来进行学习。

1、默读课文,边读边译,划出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组长记录下解决不了的问题。

3、以组为单位,质疑问难,把握难点

4、教师点拨,检查学习效果。

师:哪个小组有疑难?我们可以请求“外援”!

其他小组还有需要大家帮助的解决的问题吗?哦!如果没有,请看大屏幕。

(投影:重点、难点语句,检查学习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纠正) 一)文言词语的三种文言现象: 1) 通假字:便要还要

2)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鲜美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关联词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困境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够,不充足 3)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 做标记 。

五、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引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把握的不错了!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桃花源究竟因为什么才有着这样经久不衰的魅力呢?下面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共同探讨。

并用“桃花源的 真 ,我是从“ ”中体会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的结果。

生:

1、桃花源的景色真美,我是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属中体会出来的。

2、桃花源的路真神奇,我是从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中体会出来的。

3、桃花源的人真幸福,我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体会出来的。

4、桃花源的人真热情,我是从村中闻有此人前来问讯中体会出来的。

5、桃花源的环境真安宁,我是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体会出来的。 师:透过短短的几百字,我们居然走进了这样神奇魅力的桃源胜境,相信桃源不仅让你沉醉,也一定激发了你的想象,请你发挥想象为你心中的桃源写一段简短的介绍词吧!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一个武陵渔郎的奇遇,翻开了一幅千年追寻的山水图画:

生:桃花源风景秀丽,小溪悠远,桃林唯美,地上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交杂。那里宁静和谐,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在田间的小路上,耕种劳作的男男女女穿着与桃源之外也没什么两样;鸡鸣狗叫之声也时时听到;老人和孩子们也都笑容满面、怡然自得。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非常丰富啊!我们要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较好,更要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鼓掌!

六、揭秘桃花源

体会作者感情 师: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的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这也就是它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那桃花源究竟存不存在呢? 生:不存在!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师:那作者为啥还要细致的描绘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师:古人云:“知人论世”。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生:因为陶渊明不满足现实社会的黑暗,便自己构想出一个世外桃源聊以自慰,安慰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有一些精神上的寄托 。 师:很有见解,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那么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民风淳朴、自由平等,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六、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七、课堂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2)积累有关描写“桃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线索:

渔人的行踪

发现

进入

渔人

访问

桃花源

离开

寻找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推荐第4篇:微型课教案

《观

潮》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推荐第5篇: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微型课 教学内容:《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第5段 教材与学情分析: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的中国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叙述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一场的情景,表现了孙悟空机敏、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课文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自主阅读。但文中的语言有强烈的文言色彩,学生朗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以及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师:话说齐天大圣慌了手脚,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众神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大家都知道,孙悟

空会七十二变,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第5段。

二、错误轮读,知大意

师:现在我想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用错误轮读的方式来读一读第5段,第一个同学开始读,一出现错误,下一个同学自动接着读!其他的同学仔细听!

三、边议边读,明其理

1.讲述孙悟空二郎神变化的过程

(1)师:我来检验一下其他同学是否仔细听了!你们觉得孙悟空和二郎神谁更厉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指一同学来说)

(2)师:你是从他们精彩的斗法过程看出的,很好!现在这边的大组是孙悟空,这边的大组是二郎神(全班分为两大组),你们来说说你们依次变了什么,每个大组派一代表,把各自所变之物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

(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 (3)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二郎神斗法的过程了如指掌啊,文中有两处对他们所变之物做了细致描写,那就是„„?(生答)那二郎神是怎样判断出鱼是孙悟空变的?孙悟空又是怎样知道二郎神变成了鱼鹰呢? 2.小组合作体会人物形象

师:从他们这个斗法过程中你能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一下。

四、角色朗读,深体会

师: 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你们读有关孙悟空言行的句子,我来读二郎神的!

五、结语

师:欲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后事如何,请把《西游记》细细读来!对于古文,只有读好了,才能更好理解文中语言,才能走进其中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

推荐第6篇:微型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杨店中心小学:李娟娟2016/3/14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介绍: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教材概说

教材解读:《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

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预测:我班的学生喜欢朗读,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能初步把握。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但由于学生阅历不深,一部分学生的想像力不够丰富,在感情朗读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以往在遇到写景习作时,总是无从下笔。 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和朗读的优势,我确定了本课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的云雾之美,感受本文的语言文字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应多媒体课件,切身感受到庐山的云雾之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读写结合,探究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教学难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读出意境,读出美感,受到美的陶冶。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着力强调的,所以写作方法就是教学的重点,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基于学生认识比较感性的原因,学生很难入境入情地朗读,所以有必要借助能给予多种感观刺激的多媒体课件,帮助突破狭隘的认知经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在语言文字的美妙意境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第一课时你们老师讲过了,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庐山的优美景色。

二、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你在哪里?(生 庐山)你在哪里?(生

庐山),我们都来到了庐山。

三、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看到了什么?

四、生说(白色绒毛

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对,我知道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出示课件:老师朗读,你们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幅画面。

五、几幅?你说?生:四幅。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图画出来,(要画云雾就要有青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缭绕。用绿色粉笔画山)

六、在画云雾之前一定要注意云雾的位置,你们四个同学上来画一画,老师用白色粉笔画云雾。

七、你们把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你们真棒,真会读书)

八、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云雾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呢?比喻

九、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神奇的云雾,(课件)看能不能试着背一背。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说?生:最后的省略号。夸奖:仔细的孩子关注了省略号,不仅读懂了课文,也读懂了省略号的意思。

十、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看,还有哪些姿态,用一个比喻句说一说。你说?

十一、不同位置的云雾,它的样子?

站的不同的角度,它的样子?

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

这么多不同姿态的云雾,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板书:千姿百态。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把它叫中心句。讲解总分的结构这个自然段用了总分的结构写法,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是那么美,那么奇丽,那么神奇,那么美不胜收。

十二、就让这么美得画面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间,倘若有风吹来,庐山的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动态的云雾。

十三、作业:仿照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总结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推荐第7篇:微型课教案

《将相和》

海滨小学:闫晶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师:回答正确,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

四、学习新课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那你能把它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师:从读的课文中,老师能看出廉颇的不满。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师:是的蔺相如是机智、聪明的„„

师: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师: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蔺相如真的撞吗? 师: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出示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师: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师: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师: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师: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 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五、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推荐第8篇: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教案——古诗《泊船瓜洲》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泊船瓜洲》。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二、课前准备:课件

三、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王安石的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所以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2、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写下的。(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停靠、停泊的意思,作动词,所以读“bo”,“泊船瓜洲”的意思就是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这个地方。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离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先听一下范读。(课件播放)

1、中国的汉字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读音,“间”在这里是“间隔、隔开”的意思,所以应读四声“jian”。“京口瓜洲一水间”,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两个地点的位置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显示地图)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与之一水之隔,在长江的南岸。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出示课件)。

3、体会“一水、只、数重”。京口与瓜州仅仅一江之隔,而钟山与京口之间也只隔着仅仅几座山,从这几个词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此时诗人感觉家乡离自己并不遥远。

4、诗人望着家乡,他又看到些什么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以南的岸边,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读到这,一个“还”字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这种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体会“绿”字之妙

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温婉多情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却用作了动词,不仅点明了季节——春风已过,还仿佛给读者送来了一幅春意图——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烂漫的桃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感情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那诗人为什么只看到了江南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神宗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黑暗,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但宋神宗都不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3、总结:因为诗人平生际遇和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故乡,尽在故乡中那些熟悉的亲人邻里,那些太平安稳的幸福生活,故诗人眼中、心中只有江南的温暖春景,所以才会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是啊,都说月圆人团圆,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让此时身不由己的作者如何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过渡: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学习完了,但“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习的过程。

首先,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课件:知诗人,解诗题);其次,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课件:抓字眼,明诗意);最后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领悟了诗人的感情(课件: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课件: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位被称之为“乡愁诗人”的现代诗人——余光中也与南京关系密切。曾因《乡愁》一诗引起轰动,推荐大家课后阅读。

五、习题设计

1、推敲文字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推荐第9篇:微型课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微型课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咱们教室里现有的人分类吗板书:分类师:刚才我们是把教室里的人用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分类,那么在我们刚认识的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各有特点,边的长短不一。这节课我们共同给三角形分分类。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确定标准,明确目标师:黑板上出示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你觉得每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一样吗能具体说说吗、研究分类标准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是这样的。那你打算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师:你说的真好,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分组探究,获取新知师:下面同学们就可以按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三角形,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可以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分工合作把这几个三角形分分类。开始吧。学生同桌两人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展示成果,揭示规律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展示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引导学生记录,整理三个角都是锐角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按照角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哪组同学是这样分的?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实际在数学上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那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给这些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师:你们给每类三角形气的名字很好,三角形按照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那么谁能说一说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师: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按边分的情况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师:我们通过观察思考,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您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三、巩固练习判断题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判断很准确,继续努力我会填.猜一猜,(只露出钝角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只露出直角也可以判断是直角三角形,可是只露出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哪一类,三类三角形都有可能。)

四、课堂小结

推荐第10篇:微型课教案

微课: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微课准备: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一、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一) 体会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1、有感情的朗读5自然段。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端”和“夺”,通过学生演示,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3、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1)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二) 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1)什么叫“娇声”? (2)怎样“娇声”说的?

(3)教师读:“少校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

通过替换词语(司令官—少校;一盏灯—半截蜡烛),对比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二、总结升华。

(一) 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1、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2、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 (学生讨论)

总结:伯诺德夫人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为杰奎琳赢得了时间。

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会题目《半截蜡烛》

1、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半截蜡烛》的深刻含义。

2、重读课题《半截蜡烛》,再次感悟。

第11篇:洋务运动微型课教案

第6课 洋务运动

三利中学 邓香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结果。2.对洋务运动作出正确评价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逐步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和评价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1.总括法。2.归纳法。

3、分析法。

4、讲解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单元我们学了侵略与反抗,知道了清政府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遇到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通的人士,他们感到必须探索新的出路,才能维护统治。出路何在呢?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逐渐地向西方靠拢,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他们的努力下,兴起了一场历经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板书单元标题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而洋务运动又是探索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近代化呢?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这也是本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探索,他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内容上看也就是追求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先学习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新授:出示学习目标幻灯

1、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一阅读课文第一目,提炼知识点

根据我们看书的情况我先让同学说说洋务运动的背景。学生回答:内忧外患。那么忧指什么,患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忧是太平天国,患是外国侵略者。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

位大臣,面临这样的形势,你会对朝廷有什么建议呢?同学们回答的各有千秋,。有的同学和洋务派的观点不谋而合,是将来的政治家啊。下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当时大臣们的做法,根据你看课文的情况我利用图片来检验一下你们的看书效果。出示幻灯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洋务派办了军事、民用工业,还有海军、新式学校。现在能否得出“洋务”的含义?你们都很聪明,对洋务”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务,它包括军事、民用工业的创办、训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后又扩展到修路、开矿、办厂等。那么这些洋务活动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目的何在?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回答后得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那么洋务运动的目的达到了吗?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到19世纪90年代破产,以1895年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封建衙门式的管理

5、那么他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运动呢?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材料: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2.民用工业之初巨大的赢利,使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工业生产,这些企业成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民用工业的创办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起了抵制作用,而且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 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巩固练习:见幻灯 板书设计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自强”“求富”

3、主要内容:a.军事工业;b.民用工业;c.创建海军;d.创办新式学堂

4、结果:失败的自救运动

5、评价:

第12篇:微型课教案——掌声

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 第二课时

教师:

授课年级:三年级

科目:语文

时间:

地点:

一、课题名称:《掌声》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自然段,分析英子在两次掌声后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子一系列动作、表情等描绘性的词语、语句的分析,来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以及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需要相互尊重和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真诚;懂得去关爱他人,也要珍惜他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文中“两次”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话题引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几位听课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能感受到大家的掌声真的很热烈而且非常真诚!)提问: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呢?

2、大家说的很精彩,老师发现,当你们非常热烈真诚的欢迎谁的时候你会把掌声给他,当你们看到精彩的表演时你会把掌声送给他,还有很多很多;而当你们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或者在获得成功时,也总会有人把掌声送给你们,是不是啊?得到与送出掌声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是英子告诉我们的,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英子,来看看关于英子的掌声的故事。

(二)复习字词,朗读课文

1、词语复习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为什么忧郁?犹豫?)

2、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将课文快速的浏览一遍,并巩固生字、新词

(三)提问朗读,找出答案

1

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待会老师要请同学回答。

A、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掌声?

B、同学们为什么几次把掌声送给英子呢?这几次次掌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C、故事前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而后来英子又变成了怎样的孩子?

(四)聚焦“掌声”,感悟“掌声”

1、现在大家知道是什么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了吗?(掌声)

2、掌声真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吗?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天的故事会吧!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

2、3自然段,来找找描绘英子在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动作以及表情的词语。

掌声前:把头低了下去、慢吞吞的站起来、一摇一晃的走上讲台

掌声后:泪水流了出来、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摇一晃的走下讲台

3、大家将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动作都给找了出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动作还原到课本中的语句中,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a、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问:立刻表达了英子怎样的心情? (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因为不想大家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的站了起来,眼圈红了。(到底该不该上台,实在不愿意上台,怕大家嘲笑)

c、一摇一晃的走上讲台跟一摇一晃的走下讲台。问:同样是一摇一晃,你能体会到英子走上讲台跟走下讲台的不同心情吗?(走上讲台是很紧张、很害怕,而在得到大家的掌声后,英子知道同学们没有嘲笑她,给她鼓励,所以她下来时是开心与感动的。)

4、我们在分析完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心理变化后,我们现在回到先提出的问题上,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 第一次: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第二次:故事讲完了,大家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里走下去。(第一次的掌声是大家对英子的鼓励,信心与支持,更是对她能勇敢走上讲台的敬意,第 2

二次的掌声是大家在欣赏完英子的故事后,为英子的精彩表现而鼓掌,同时也是为了给她肯定与鼓励。)

5、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后,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泪水啊?(激动、感动、幸福···)

a、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表达些什么?(英子,你太棒了,你真行,我真佩服你!——对人真心的赞扬)

b、如果你是英子的话,在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后,你想说什么呢?(感谢大家的掌声,大家给了我自信···)

再次回到课文,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最后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同学们的掌声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五)课堂总结(伴随音乐【掌声响起来】)

看到这里,我们认识了勇敢坚强的英子,我们也看到了英子善良的同学们通过热烈又真诚的掌声让英子走出忧郁,变得乐观。我们也知道了掌声可以给人以勇气、自信和鼓励,不管是得到别人的掌声还是为别人鼓掌,我们都是幸福的,在掌声中,我们变得坚强、乐观。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每位同学都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真诚将自己的掌声送给那些需要鼓励的人,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和谐和美好。(下课前,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吧!)

(六)板书设计

前 掌声 后

忧郁、自卑 (鼓励、肯定) 自信、开朗

第13篇:数学微型课教案

《轴对称图形》微型课教案

史艳红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说对了 是奖杯。这节课我们学的知识就和这个奖杯有关。

二、新知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奖杯的左边和右边形状怎么样?是的左右两边形状一样。再看看这是什么?(出示飞机模型)男同学都很喜欢这个飞机模型。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个飞机模型的上边和下边的形状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建筑物,它的左右两边会怎样呢?

2、通过观察奖杯、飞机模型和**城楼我们发现这些物体或建筑的上、下或左右形状都一样,这种现象就叫做对称。板书:对称

3、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

4、现在我想把这些物体都画下来,并剪下来 得到了这样的三个图形。 如果把这个奖杯对折一下,猜一猜会是什么样子?(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猜测结果,怎么样能证明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呢?)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我们就用他说的方法来动手折一折。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汇报的时候要讲清楚你对折的是哪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对折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左、右或者上、下都重叠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线就叫做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四、动手做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轴对称图形 方法剪、印、画、围、拼……

时间:5分钟

五、轴对称图形欣赏

六、总结

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第14篇:《桥》微型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拘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画面)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桥),理解了生字新词,了解到在黎明的时候,一个村庄被迅猛的洪水淹没了,此时村民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板书:生死存亡),为了逃生,一百多号村民惊慌失措地涌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木桥。(板书:唯一逃生)

2、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老汉)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呢?

二、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一)、自读课文第7~2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用心读第7—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在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写批注、感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写感受。)

(二)、讨论交流:

1、镇定的老汉。

过渡:同学们,文中有几处描写老汉的句子?从那些句子中,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下,随着洪水的变化老汉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请看大屏幕!

(1)、轻轻地读,用心体会,通过“拥戴”一词,可以让我们知道老汉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威望很高)

(2)、从 “盯”字,你可以读懂老汉的心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3)、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相机板书:镇定)

多么沉稳的老汉啊!面对着死亡的逼近,——(生齐读)

从哪里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老汉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人们像往常一样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此时老汉又有什么表现呢?让我们继续往下读吧!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好一个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了前边?(群众,老百姓……)在老汉的心中,一个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先人后己……)

透过三个感叹号,我们可以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

在洪水的狞笑声中,老汉喊到。(指名读)

洪水还在逼近,逼近,时间紧迫,请大家一起用力一点,响亮一些!让全村人都听见……(齐读)

2、忘我的老汉。

⑴、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如果还不能,那我们再往下读吧! 课件出示

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此情此景,你读后有什么感受?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

⑵、是的,此时老汉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安全,一心想着他人!请大家把“忘我”的老汉读出来!(生齐读)

3、无私的老汉。

过渡:老汉的镇定让乱成一团的人们受到了感染,那么他的“忘我”与“无私”是否也能感染到每个人的身上了!让我们再往下读!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冲”、“揪”、“吼”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老汉此时此刻很着急、很恼火) (2)、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伙子是谁?老汉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相机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指名读)

过渡:洪水越来越大,木桥在大水的冲击下竭尽全力与老汉配合,把人们送到了安全的彼岸,它快受不住了……这时老汉又有什么表现呢?让我们再往下读吧!

课件出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句让我们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指名读)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齐读。)

这一“推”、一“吼”,让我们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三、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课件出示(齐读):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2)、小结: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

2.同学们,这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除了是村村民们用于逃生的木桥,它还是什么桥呢??(相机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过渡:老汉和他的儿子被大水冲走了,他们家还有其他亲人在吗? 课件出示(师朗诵):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3、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请大家带着悲伤的心情读一读!(齐读)

4、情感升腾,精神永存。课件(1)小练笔。

①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同桌互读)

②小组讨论交流。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六、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1)、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文(齐读课文)。 (2)、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吧!

七、作业: 课件出示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老汉,他做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如:他是第一个来到桥边,却没有只顾自己逃生,他是个先人后已的人。

板书设计:

生死存亡 桥 唯一逃生 ↓

镇 定 有序

↓ 别人

忘 我 生命桥 亲 人 ↓ 自己 党群桥

第15篇:落花生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教案

《落花生》

教案

学校 2011-11

落花生

教材分析:

《落花生》这篇文章,语言浅显。作者通过花生收获节中父亲和我们的谈话,以花生作比,教育人们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浅显的特点,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父亲赞美花生的话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含义,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揣摩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育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力强,好奇心也比较强,但有时对一些事物注意力较差,需要教师利用一种焦点工具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尊重其自由好奇心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难点:理解作者借描写花生的特点,赞美其所代表的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落花生

大家看大屏幕,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叫它“长生果”,平常

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图介绍花生, 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又叫它――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读课文了没有?既然读了,现在不要打开书,看看谁对课文有记忆,这篇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知道,打开书看看,谁看出来了,一开始写的什么?

2、指名说 板书

种花生

过收获节

3、课文就这两大部分组成,你们说这篇课文长不长? 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谁写的吗?

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花生。他的作品具有爱国、进步的思想倾向。他以落花生为笔名,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

4、介绍作者背景 明确学习任务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重点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领会“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5、作者的笔名落华生就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己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这篇文章很有味道。

三、重点感悟, 学习课文

(一)

1、下面我们采用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课文。怎样知道文章哪一部分是重点呢?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 ”。

板书:看详略

2、现在你们看课文已分为两大部分,那哪部分是重点呢?

3、对。重点段我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我们就简单的学,或叫“略学”。下面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只要抓住一个重点词,这一段就理解了。

4、学生默读。

5、指名读。

6、说说你找到了哪个词?谈谈你的理解。(“居然”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居然”与“竟然”意思相近,就是“出乎人的预料,没想到”的意思。

7、你们再看,种花生的过程就写了四个词,哪四个?几个月的事作者用四个词就概括了,多干脆,多简单!所以这个作家了不起!这是第一段,

因为它是略写的,所以我们就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段“过收获节”是重点内容,我们就重点学。

(二)

1、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既然是过节,它有几个节目?也就是说他们是怎样过这个节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

3、好,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的第一个节目,干什么?板书;吃花生

4、一边吃一边干什么?板书:谈花生

5、现在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收获节”用了十四个自然段。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两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二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谈花生”是重点,那么“吃花生”用哪种方法学?

6、谁来读“吃花生”这两段,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

7、指名说 好几样 吩咐 很难得(重视)

8、母亲做了好几样食品让大家吃,下面该干什么了?(谈花生)找个同学把下面的课文读一遍,他一边读,大家一边看看有几个人在谈话?(五个)四个人开口说话,这四个是各说各的呢?还是分成了几个方面?谁和谁是一方面?几方面在谈话?仔细看一看。

9、指名说 板书:我们谈

父亲谈

这两方面内容谁是重点呢?用“看详略”的方法还好使吗?(穿插)老师告诉你们第二种方法—“看内容”。看父亲说的话重要,还是我们说的话重要?谁的话重要,谁就是重点。

10、下面找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这部分,只读他们说话的内容,看看能不能把谈话的气氛读出来。

11、谈话完了,哥哥说了几句话?读出来,这句话重要不重要?姐姐这句话重要不重要?我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再看第二句,读一遍,这句重要不重要?但这句是听了父亲的话后的一个“觉悟”,所以还得看父亲的话。父亲说的话重要不重要?那你们说“我们谈”是重点?“父亲谈”是重点?

12、从什么上面看出来的?这就叫看内容确定重点

通过“看内容”我们找出来了,“父亲谈”是重点。找到这儿,我们就快接近中心了。你们看看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用序号标出来。

13、五次. 父亲这五次谈话都很重要吗?用“看内容” 的方法比较一下,

哪次谈话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读,并依次分析(

1、

2、5不重要,

3、4重要)。

14、重点分析

3、4 赞花生学花生

(1)你们把“赞花生”。这段仔细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考虑,父亲是从哪几点上称赞花生的。再读一遍,通过读这段话,你们说花生这东西有没有用?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那么花生有什么好处?父亲说的是有一点最重要,这一点是什么?对,不像什么一样啊?父亲是不是在批评苹果和桃子这类植物啊?那为什么要这么说?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点?(不炫耀自己的好处)

(2)我们再看“学花生”,一起把第四次谈话读一遍。这次谈话有六个字最重要。找找把它圈起来,六个字讲了两个方面,谁找到了(不好看,很有用)父亲在这又说了花生的特点,那么父亲是让我们学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这个意思吗?紧接着父亲又是怎么说的?那父亲这么要求,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是得有什么?父亲说“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不要做这样的人,他是不是叫我们学花生?

(3)好,一个第三次,一个第四次谈话,你们看这两次那一次更详一些?推出第三种方法 “看目的”。在这里看两个目的。第一,看父亲谈话的目的,第二看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现在问你们,父亲谈话只是为了把花生称赞一番呢?还是为了让我们学习花生?我们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来这个是重点。父亲谈话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花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还是叫我们学花生。因此“学花生”是这两段话的重点。父亲这番苦心,“我们”理解了没有?

(4)光说理解了不行,得从课文里找根据。看你们能找出几点根据?哪一点表现得最明确?印在心上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的谈话是什么内容?再读一遍。 这句话深深地表明他理解了,学花生要学什么?板书;做有用的人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做有用的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我们介绍花生这种植物,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是借助花生说的,这叫“借物喻理”。

五、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用的人呢?我们现在该怎么做?下课后大家思考一下,下节课大家告诉我好吗?

板书设计:

26

落花生

种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谈花生

(父亲谈

我们谈)

学花生

(落花生)

( 做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主次分明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练笔。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

阅读许地山的《莹灯》《爱流汐涨》《女儿心》等作品,了解许地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品读相关段落,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学习作者主次分明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第16篇:背影微型课教案

《背影》中“父子情深”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 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 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三、板书

背影

——朱自清

(一)1.我身体平安。

2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

(二)三次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

B.望父买橘——感动

C.临别叮嘱——感动、心酸

1.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关注人)

里边没人,进去吧。(关注物)

第17篇:微型课教案3

语文微课《窃读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为什么要窃读?怎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

二、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

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同学们,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请用“~~~”划出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生自由读,划。交流:

(一)苦: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a.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b.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品析了动作,揣摩了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

★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3、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

★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

●这就是“窃读”的滋味。

(二)酸: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同学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

(3)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1)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总结滋味

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

(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感情朗读)

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

四、总结——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出示句子,“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五、迁移运用

读写迁移——走进心灵

作者在文中把自己窃读时内心的窃喜与惊惧写得活灵活现,给人如身临其境之感。请试着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描写自己上课一直想偷看书包内的动漫书的内心感受。

六、交流总结:

1、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至此,我们一定明白“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齐读这句话。

【板书设计】

窃读记

↙ ↘

快乐 惧怕

↘↙

爱书 求知

第18篇:背影微型课教案

《背影》微型课教案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背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抒写父子之情的散文,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分析文中的一些细节,具体的感悟一下父亲对于儿子的那种深沉朴实的爱。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 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

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三、板书

背影

——朱自清

(一)1.我身体平安。

2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

(二)三次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

B.望父买橘——感动

C.临别叮嘱——感动、心酸

1.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关注人)

里边没人,进去吧。(关注物)

第19篇:《翠鸟》微型课教案

《翠鸟》微型课教学设计

在座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微型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翠鸟》这一课。听后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么?

好,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想想你听出了什么? (放音乐百鸟齐鸣) 听出来了么?是什么声音? 你说(手指),哦,是鸟叫声;

这位同学说一下,嗯,是百鸟齐鸣的声音。

对,就是百鸟齐鸣的声音,好听吧?也许我们现在的心情好极了,那老师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的鸟类朋友吧

(出示翠鸟课题图片),这种漂亮的鸟叫翠鸟,又叫叼鱼朗,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区都能见到,(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和他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再亲切一点。

师: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关于翠鸟的哪些方面呢?(你说,翠鸟的外形,你呢?翠鸟的住处,捕食等)

是呀!既然同学们这么想了解它,那就请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来了解翠鸟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

(请同学们读课文时注意,要读准字音,不要添字漏字,不理解的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查一下。

师:好,同学们读完了,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阅读的情况,你们能经得起老师的检验吗?(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词学会了,真了不起! 下面再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用你最棒的朗读方式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并在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你能行么?

三、品读课文感受文美

师:好,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第一自然段写了翠鸟的什么?(你说吧,外形----板书)

又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呢?(这位同学说吧,爪子,羽毛,眼睛,嘴------板书)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的呢?

(那位男生,爪子红色,羽毛鲜艳,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好,太棒了!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翠鸟外形图)。 师:好了,孩子们,下面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的呢?为什么作者要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是按照从头,背,腹部这样的顺序把翠鸟的颜色写具体的,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板书)之情。 师:说的真好!孩子们,在这段里你共发现了几种颜色呢?从这些颜色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呀,这里有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红色等。你发现了没有,今后我们要把一件东西写漂亮也可以用这些颜色呀。你积累的颜色越多,就能把这件东西写得越漂亮。那好,让我们再来把这一段读一遍吧。(你来读,指一人)

师:是啊!翠鸟不仅漂亮,还有其他特点呢?你想知道哪些特点呢?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特点的内容来读一读。

师:有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所喜欢的有关翠鸟的特点的句子呢?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例如:“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桅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你为什么要读得这么快呢?有哪位同学来找一翠鸟捕鱼时的动词呢?(你说,蹬,射,叼。贴。飞,) 那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哦,原来你想告诉大家翠鸟飞行的速度与捕捉的速度之快,对吗?你读的真好!

(下面请同学们看翠鸟捕鱼时的动作图片)

师:是呀,孩子们,翠鸟不但美丽而且又那么机灵,老师真想捉一只来饲养,你们说说老师的想法对么?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你说: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

你说: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板书---住处隐蔽) 你说: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不但养不活,反而会害了它,

你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呀!不错,小鸟跟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它也有自己生活的权利,它也需要自由,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自私而伤害它们,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好好保护它们,跟它们和平相处。(大家看图片)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希望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这一点。

四、课外实践

师:好了,孩子们,今天在这里老师为大家收集了几幅有关鸟类的图片(出示课件鸟类图),希望大家在课下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出示课件拓展练习)。

师:好,我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外形

翠鸟

(喜爱之情)

动作

第20篇:《诗经》微型课教案

《氓》教案

唐河县友兰实验高中

赵运峰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分析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4、赏析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疏通文意

1.检测预习:准确读出下列加点词语并解释它们在句中的含义。

氓之蚩蚩 chī

自我徂尔 cú

将子无怒

qiāng

乘彼垝垣guǐ

犹可说也

tuō

匪我愆期 fěi qiān

士也罔极 wǎng

靡室劳矣 mǐ

夙兴夜寐 sù

mâi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xí

pàn

渐车帷裳 jiān cháng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述完整。

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3、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主人公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故事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情感变化: 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三.深层品读

(一)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

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由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定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

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二)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原诗句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以桑叶由鲜嫩变为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课堂练习:请同学们指出句子中的比兴手法。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四、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五、板书设计:

《氓》

情节 : 恋爱 婚变 决绝

情感 : 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六、作业布置

1.课下背诵并默写《氓》。

2.复习巩固《氓》的文言基础知识。

面试微型课教案模板
《面试微型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