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沙漠里船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8 08:36:0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3、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三、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却能在沙漠里穿行自如,被人们称为“沙漠里的船”。

(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2、集体讨论。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

2、这片文章的名字叫《沙漠里的船》,看了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下节课我们就重要解决这个问题。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

4)记下不懂问题。

5)分组讨论。

1、提出难读:写和理解的字词。

1)易读错:

乏fa跪gui

2)易写错:

丘卷

3)多音字:

卷(juanjuan)

旋(xuanxuan)

4)形近字:

漠—模骆—略

乏—泛跪—桅

5)难理解的词:

积蓄: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互查。

学生质疑:

船是在水里行走的,沙漠里没有水,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沙漠里的船”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3)能给课文换题目,进一步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坐上沙漠之舟到沙漠中去游览。

(二)精读课文

1、检查朗读。

2、默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思考:骆驼在沙漠里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为什么人们把它叫作“沙漠之舟”?

3、集体讨论:

4、文章学完了,你能试着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三)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2、作业:基训。

学生分节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独立填表。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记下不懂问题。

1)学生交流填表情况,进一步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骆驼可以帮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学生试换题目,体会原题的准确和表达得巧妙。

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课内外相结合,拓宽知识面。

板书设计:

7、沙漠里的船

外形 适当沙漠环境 为人类服务

推荐第2篇:沙漠里的船

《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作者:王雨田

时间:2012-09-09 10:47:09

《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积蓄”、“熟悉”造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掌握本课的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学辅导法、议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放映准备好的电脑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骆驼,引起学生兴趣。

2、(复习)课文分几段?各写什么??

3.速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句告诉你骆驼是沙漠里的船?读出来。谁能就这一句话提出学习的问题?(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里的船?为什么骆驼能成为沙漠里的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带着问题找答案,标出(1)、(2)„„

2、小组讨论。

3、班内汇报;出示投影图(1),指图说一说研究的结果。

(因为(1)骆驼身高脖子长,能望得远;(2)嗅觉灵敏,能帮人找水源;(3) 鼻孔遇风沙 紧 闭,不怕卷着风沙的旋风(5)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6)驼峰能储藏脂肪,食物缺乏时能维持生命。所以说骆驼能适应沙漠。)

4、指名读课文,听的人想;骆驼为什么能成为沙漠里的船?

5、出示投影(2),先填空再读一读。

因为骆驼的身体很高,脖子很长, 。 因为骆驼的嗅觉很灵敏, 。 因为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 。 骆驼不怕卷着沙子的旋风, 。 骆驼在沙漠里走,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 。 骆驼的驼峰能储藏脂肪, 。

过渡:为什么人们把骆驼叫做沙漠里的船呢?我们继续研究这第二个问题。

三、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讨论: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骆驼在沙漠里能帮人们做哪些事?

2、分小组汇报: (骆驼能给人们带路,预报气候变化,驮东西。)

3、齐读第四自然段,填空:(投影3) 因为骆驼 , 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沙漠里的船。

四、总结;

1、指名读全文,体会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里的船?

2、分析性讨论:课文介绍了骆驼的哪些方面? 怎样分段?用什么方法分?

第一段:(1)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使它适应沙漠的 生活。

第二段:(2--4)骆驼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沙漠里的船。 是按不同方面分段的。

3、总结: 骆驼生活在缺水少食的沙漠里,*的是它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人 们要想在沙漠里旅行,离开骆驼真是寸步难行。所以人们把骆驼叫做--沙漠里的船。

五、作业:

A .熟读课文,按照课文内容完成书后填空。

B .熟读课文,完成书后填空。收集有关骆驼或其他动物的趣闻。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手掌 ( )的身材 ( )的地形 ( )的流水 ( )的小路 ( )的沙丘

二、填空:

1、因为骆驼的驼峰能储藏脂肪,

2、骆驼在沙漠里走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

3、,所以骆驼能望到很远的地方。

4、因为骆驼的嗅觉很灵敏,所以

5、因为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所以

6、骆驼不怕卷着沙子的旋风,因为

三、猜谜语;有只大鸟好古怪,不会飞来跑得快,遇到狮子来侵犯,一脚踢它三尺外。谜底( ) 沙漠之中一条船,船上载着两座山,缺水少粮都不怕,风沙征途不畏难。谜底( )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船生理特点

特殊本领

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很灵敏--------找水源给人带路

鼻孔能紧闭--------防风沙预报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又厚--------不陷沙

背上有驼峰--------存脂肪能驮东西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完成反义词练习。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2、知道书写13个生字。

三、实践活动。

1、屏幕展示各种动物。

2、激趣: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3、议一议: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举手发言,仿说(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

四、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观察熟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和作用写一篇短文

推荐第3篇:《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和说明动物的故事和它们的可爱,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培植一个观念: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之间完全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动物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个主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爱护动物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沙漠里的船》是一片说明性的短文,课文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惯和特殊本领。说明都十分生形象,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赞美与喜爱。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进一步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3、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爱动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骆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欣赏儿歌《沙漠里的船》(播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3《沙漠里的船》 (板书课题:沙漠里的船)

为什么要把它称作“沙漠里的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感知

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课件)

1、认读生字:教师演示,学生读。

2、你们喜欢骆驼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外资料)

三、精读课文

(一)咱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又是怎样来介绍骆驼的。提出自学要求:(课件)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骆驼有哪些生理特点和作用。

2、读完后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1)利用课件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沙漠环境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

宽广无边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水源少嗅觉灵敏能找到水源 旋风大鼻孔紧闭防风沙 温度高胼胝不会被烫伤

沙子松软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沙子里 缺食少水驼峰积蓄食物,维持生命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骆驼的生理特点结合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汇报:

①骆驼的这些生理特点,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

②沙漠的这种恶劣环境,改造了动物的习性,练就了动物的本领,动物适应了大自然。

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1、骆驼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呢?布置自学要求:(课件)

(1)默读二至四自然段,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骆驼帮人做了哪些事? (2)汇报: ①骆驼能给人带路; ②骆驼能给人报警; ③骆驼能帮人驮东西。

2、请你再读课文,结合刚才的表格说一说骆驼为什么能给人带路(报警、驮东西)。

(1)学生自由说理由。 (2)读相关的句子。

3、投影

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沙漠里的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的意思。 (2)说一说为什么称骆驼为“沙漠里的船”?

四、品读感悟

1、朗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题目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称骆驼为“沙漠里的船”,形象生动。文中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中骆驼能帮人们做好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照应课题。)

3、学生试换题目,体会原题的准确和表达得巧妙。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课内外相结合,拓宽知识面。)

五、情感升华并小结

由于人为的原因,我国内蒙古地区沙化的不断扩大,及水草的破坏。就连极其耐饥渴的骆驼的数量也急剧减少。

1、学生谈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

推荐第4篇:沙漠里的船教案

沙漠里的船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主要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骆驼成为沙漠里的船的原因。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货物)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沙漠之海里的航船,称它为“沙漠里的船”。两部分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里的船”。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进一步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3、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爱动物的感情。 难点“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猜谜语:沙漠之中一条船,船上载着两座山。缺水少粮都不怕,风沙征途不畏难。 师板书课题设疑: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里的“船”?

二、检查预习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出下面词语。课件

骆驼 嗅觉 水源 鼻孔 烫伤 陷入 贮存 积蓄 维持 广阔 沙丘 牲口

考考你:课件词语

过渡: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沙漠里的船指的是什么了吗?(骆驼)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穿行自如,被人们称为“沙漠里的船”。你对骆驼有哪些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2、介绍骆驼

过渡:骆驼真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物,让我们走进课文进一步去了解骆驼好吗?

3、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精读品位(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

1、骆驼的身体有哪些特点和这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仔细默读第一自然段,相信聪明的你们会找到答案的。读完后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1)、利用课件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沙漠环境

骆驼的生理特点

作用

宽广无边

身体很高、脖子很长

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水源少

嗅觉灵敏

能找到水源

旋风大

鼻孔紧闭

防风沙

温度高

胼胝

不会被烫伤

沙子松软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到沙子里

缺食少水

驼峰

积蓄食物,维持生命 用因为

所以

说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骆驼的生理特点结合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汇报:

A、骆驼的这些生理特点,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

B、沙漠的这种恶劣环境,改造了动物的习性,练就了动物的本领,动物适应了大自然。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骆驼帮人们做了哪些事。(2)汇报

A、骆驼能给人带路;

B、骆驼能给人报警;

C、骆驼能帮人驮东西。

四、品读感悟

1、朗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课文题目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称骆驼为“沙漠里的船”,形象生动。文中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中骆驼能帮人们做好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照应课题。)

五、总结全文

1、学生谈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里的\"船\"了吧?人们要想在沙漠里旅行,骆驼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人们把它叫做沙漠里的“船”船上加上了引号表示它并不是真正的船。这是个比喻句,把骆驼比喻成船。 板书设计: 7沙漠里的船

生理特点和作用

骆驼 帮人们做事 带路 沙漠里的船

报警 驮东西

推荐第5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北留中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2、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

3、古诗中的沙漠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

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

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五、走进沙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

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 2

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 问题探讨:

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魔鬼的海”和“鸣沙”

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用一种方式向别人详细地介绍“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方式一视频解读 方式

二、文字解读

1、什么是海市蜃楼?

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 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

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争鸣苑:

观点一: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和上面、下面的干燥沙土层就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观点二: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方式

三、图示解读 方式

四、图片解读

六、拓展

3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1、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2、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3、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七、思考

1、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原因 魔鬼的海

光作怪

(海市蜃楼)

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流动的沙:鸣沙

声音作怪

3、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

②阿拉伯沙漠,

③利比亚沙漠

④戈壁沙漠,

⑤巴塔哥尼亚沙漠

4 ⑥鲁卜哈利沙漠

⑦卡拉哈里沙漠,

⑧大沙沙漠,

⑨塔克拉玛干沙漠,

⑩澳大利亚沙漠,

4、“撒哈拉”之迷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

5、撒哈拉森林

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你去前面的森林试试看。”过了1分钟....

工头:“哇!1分钟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

工人:“撒哈拉森林。”

工头:“没听说过,我只听过撒哈拉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改名字啦!”

八、走出沙漠

1、沙漠的形成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局部性的战争又毁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这些都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

3、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4、展示沙漠植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面目丑陋的植物朋友们。它们可是我们征服沙漠的急先锋。有一天 5 当它们成为沙漠里的常客,我们就离征服沙漠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就记住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

5、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6、竺可桢先生的夙愿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推荐第6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冯育红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能说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科学原理。

2、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初步掌握事理说明文的一般写作特色。

2、学习课文后,能用科学的精神和事理说明的方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一的时候学习了名著《西游记》,今天老师来编个《新西游记》,大家有兴趣和我一起去看看吗?

二、悟空说怪:话说端午节这天《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

唐僧只觉得两眼冒金星,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去,顿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以为出现了妖怪魔鬼,把他吓得半死,大叫“悟空!”

问题

1、阅读课文,结合课文请你说说故事中的他们遇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这时悟空赶来了,“神通广大”的悟空一边扶起受惊的师傅,一边安慰气急败坏的八戒,向他们解释了这些现象。

1 问题

2、假设你是“神通广大”的悟空,请你任选一个现象,对大家进行解释。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选取课文有效信息,加工处理,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

三、唐僧写怪:唐僧听了慈悲之心又起,他想为了方便后人,决定把今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写入他的《新大唐西域记》中,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把这些情况写得既让后人看得懂,又能吸引人。

问题

3、请你以课文为依据,教教唐僧怎样在他的文章中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

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事理说明文的一般写作特点:

1、由现象到本质。

2、语言准确、生动。

三、见怪不怪:师徒四人沿着山坡向上爬,这时沙僧又发现了一泓清泉,形状像弯月,泉水清澈透明,八戒闻之,笑道:“沙师弟,你和我一样,看花眼了。”沙僧不信走过去细看,果真有水,他兴奋地捧起水刚想往嘴里送,被悟空断喝了一声。 “神通广大”的悟空也不知其故,只好喊出了土地神,土地神给他们讲了事情的原委。

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仿照课文介绍沙漠奇怪现象的方法,写一个说明文片断介绍月牙泉。(要求 :

1、选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

2、字数150字左右

3、语言准确、生动。

(资料链接:

1、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

2 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2、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学生练笔后交流,评价。

四、课外搜怪:从本文发表至今40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上,还了解到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尝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说明。

五、教师总结:

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推荐第7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准确生动的语言。

2、难点: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三、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激情导课

同学们,仰望苍穹,你想过宇宙里有些什么吗?面对姹紫嫣红的花朵,你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茫茫沙漠,去看看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3、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1)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第二个问题: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找到答案后在课本上作好勾划批注,下面开始。

4、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不胜其苦:(bú shèng qí kǔ)承受不了痛苦。

(2)单枪匹马:(dān qiāng pǐ mǎ)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

(3)戈壁:(gē bì)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4)光怪陆离:(guāng guài lù lí)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5)渴不可耐:(kě bù kě nài)因口渴而忍受不了

(6)可望而不可即:(kě wàng ěr bù kě 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近。

(7)初叶:(chū yè)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

(8)戳穿:(chuō chuān)①刺穿。②说破;揭穿。文中取义②。

(9)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②比喻虚幻的事物。文中取义。

(10)饶有兴味:(ráo yǒu xìng wèi)指兴趣很浓。饶,丰富。

(11)啁啾:(zhōu jiū)拟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12)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随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随心,随着自己的意思。

(13)臆断:(yì duàn)凭臆测来断定。

(14)宛然:(wǎn rán) 仿佛,逼真地。

(15)喈喈:(jiē jiē) 鸟鸣声。

(16)迥然不同:(jiǒng rán bù tóng)一点儿也不相同。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17) 惊诧:(jīng chà)惊讶诧异。

(18) 牛犊:(niú dú)小牛,也叫牛犊子。

(19) 翌日:(yì rì)次日。

(20) 信步:(xìn bù)随意走动;散步。

(21) 惊愕:(jīng è) 吃惊而发愣。

(22) 兴致勃勃:(xìng zhì bó bó)浓厚兴趣。兴致:兴趣。

(23) 毋宁:(wú nìng)不如。也作“无宁”。

(24) 阅历:(yuè lì)①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②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文中取义②。

(25) 茫昧:(máng mèi) 模糊不清。

(26) 无所不晓:(wú suǒ bù xiǎo)没有什么不明白。 (27) 前所未有:(qián suǒ wèi yǒu)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28) 尖锐:(jiān ruì) ①物体有锋芒,容易刺破其他物体的;锋利。②认识客观事物灵敏而深刻;敏锐。

③(声音)高而刺耳。④(言论、斗争)激烈。文中取义③。

(29) 徒然:(tú rán)①白白地;不起作用。②仅仅:只是。文中取义①。

(30) 窒息:(zhì xī)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31) 笃信:(dǔ xìn)忠实地信仰。

(32) 弥补:(mí bǔ)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33) 彗星:(huì xīng)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通称扫帚星。

(34) 宽宥:(kuān yòu)宽恕,饶恕。

5、学生自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古人书怎样描述沙漠的可怕?

(2)在沙漠中为什么容易路?

(3)如今,人民在沙漠中探险为什么比较容易? (4)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

(5)沙漠上的声音是怎么作怪的?

(6)鸣沙山在我国什么地方?

(7)你知道我们新疆的鸣沙山吗?

(8)联系课文题目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呢?

6、串讲课文

(1)第一部分(1自然段):话题,介绍沙漠的可怕之处,一起读者的兴趣。

(2)第二部分(2~4自然段):讲现代人穿越沙漠的敢说,古人描述沙漠可怕的原因,沙漠奇观----海市蜃楼

古代人的恐惧,现代人进入沙漠的目的

(3)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讲述沙漠中声音作怪的趣闻和“我”亲身滚沙鸣的情景 • 声音作怪;魔鬼迷人;宁夏中鸣沙的见闻;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课文的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文中所揭示出的科学道理,使我们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科学精神。

七、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魔鬼的海

光线折光、反射;

沙子受热、移动、摩擦

推荐第8篇:沙漠里的

《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生物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本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生物,它是沙漠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被人们称为“沙漠里的船”。

一、板书课题,质疑。

导航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骆驼身体的哪些特点使它能在沙漠中生存?又能在沙漠里畅通无阻、穿行自如?

2、默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用波浪线画出骆驼这些特点的作用(如何适应沙漠生活)。

3、学生进行汇报:

我找到描写骆驼身体特点的词语是 ,作用 。

4、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骆驼的身体特点的?

5、你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种描写顺序的确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除了这些,关于骆驼的身体特点及作用,课文后面也做了补充,请看:(点击课件)

如果让你把这些资料也填写在表格里,你认为填在哪里更合适? 我们在描写动物的身体部位时,能够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就会让人读起来有条有理,非常清楚。

6、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表格,想想可以用哪个关联词把骆驼身体特点和如何适应沙漠生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因为…所以…)

7、同学们看看第一自然段,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这样利于理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写得生动具体。

8、找到总起句括上。师生合作朗读。 导航二:身体力行去实践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知道了骆驼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能适应沙漠的环境,正因如此,它才能为人们做事。教师板书:做事。骆驼在沙漠中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呢?

1、骆驼能给人们带路。师接:像航船的舵手,为沙漠交通开辟了“航线”。板书:带路

2、预报大风。师接:对行人的安全起着置关重要的作用。板书:预报大风

3、驮东西。板书:驮东西。骆驼长期生活在沙漠中,对沙漠环境非常熟悉,练就了本领。

4、师指着板书小结: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在沙漠里畅通无阻,能为人们带路、预报大风、驮东西,所以人们称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还送它一个美名“沙漠之舟”。 骆驼明明就是一种动物,作者却把它说成船,可见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总结全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沙漠里的船》这篇课文,知道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也享受了奇妙的沙漠之旅,但是据有关报导,骆驼数量剧减,面临濒危,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动物,珍惜稀有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当然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要征服沙漠,一定不会只靠骆驼来帮忙,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去征服沙漠。

推荐第9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2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3、过程与方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教学重难点

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

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第

2、

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五、迁移训练

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六、小结

关于“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三、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四、比较阅读

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

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

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

五、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拓展》

二、

三、四。

3、熟读课文。

推荐第10篇: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通过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初步认识船的类型、结构,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船的立体感的方法。

(2)

操作领域:回忆自己见过或坐过的船,用喜爱的绘画形式画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船。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3)

情感领域:了解船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进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了解船的结构组成,画一条自己喜欢的船。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进行创新。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的画出船的状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读趣味儿歌《什么船儿》: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面飞?什么船儿冰上走?宇宙飞船上月球,潜水艇儿海底游,气垫船儿水面飞,破冰船儿冰海走。

揭示课题:《船》 2 讲授新课:

(1)

今天你都带了什么船的资料啊?老师想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找到的船的资料?谁愿意说说?学生通过对课前找的船的实物或资料的观察分析,进行船的造型结构、功能初步认识。我还想问问你找的船上都有什么?它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船的造型结构印象。

(2)

老师没有坐过船,你们能告诉我坐船有什么感受么?船开的时候水面会怎么样?谁能表演给我们看看啊? 通过学生表演了解船的行驶中的背景以及状态,对绘画的表达有一定帮助。

(3)

说得都很好!看来坐船还是很舒服的嘛!今天老师要请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小海豚带我们一起走进船的世界。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小海豚的语言学习了解船的历史发展和造型用途,进一步深化学习知识。

A大家看这艘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木头随便捆在一起--最简陋的船。

B郑和下西洋用的大帆船。 C现在广泛运用的机械力轮船。 D现在出现的新型动力船--气垫船。

E欣赏一些船的图片同时还有各种功能不同的船如:绍兴梢公手脚并用的划船以及消防船、警舰等。

F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由原来简单的木筏发展到现在的足以停下几百架飞机的航空母舰,其实有一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人类的想象力!

(4) 师:(童趣)所有的小朋友们,谢谢你们和我一起参观了这么多的船!悄悄告诉你,我还是个小画家呢!想看看我画的画吗? 通过绘画作品欣赏,了解在画面的船应该怎样表现?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怎样画一艘船。

三、教师指导创作

1、出示范作,进行欣赏:

A同学们看看这艘船是什么形状的?又是有什么功能呀? B这艘船是什么船呢?你怎么知道的?

C这张画上的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你们觉得这张画什么地方画的最好?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使知识进一步加深,为下一步学生绘画打好基础。同时分别给他们设计了不同的背景。

教师示范并实际操作绘画过程,演示给学生:a构思、打草稿b装饰上色c添加背景。

2、点播绘画要点:注意画画的时候要A根据自己想象的去画,构思设计好船的外形和功能B要构图饱满,色彩鲜艳C画好船后要添画上背景,让船具有动感的效果。

四、学生自主创作

小朋友们,现在就请你们发挥想象力,也画一艘漂亮的船和我比一比吧!课件展示,具体明确提出作业要求。(学生绘画时,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及小结:

学生将画好的船贴在黑板上的大海里(粉笔把黑板涂成蓝色的海洋),看看谁画的最漂亮。背景音乐《小白船》。

第11篇:《船》教学设计

《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捕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会用有特性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在探究性学习和儿童艺术表现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了解、认知船的过程中,潜在地,启示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在创造中启迪智慧,培养个性。教学重点:在感知中用有特征的形构成某种船。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地画出船的状态。学习材料:欣赏、参考资料,绘画用纸、彩笔。教学过程:前准备:师生共同寻找有关船的图片、画刊插图或影视盘等图象资料。

(一)由折纸大赛引起造型的兴致。开展折纸船航行游戏,启发构思。

(二)展示图片,进行艺术欣赏。

(三)观察折纸船航行游戏后,任意摆放各种船。想象这些大小各异的船是生活中的哪中船?这些船能改变成理想中的什么船?

(四)选彩纸,折成有特征的形,再剪去折掉的部分,趁给设想中的船型在用不同的彩纸剪花纹装饰船身,形成有功能的船

(五)在利用剪贴船剩下的彩纸,剪纸条降?分别以平贴和浮贴的形式表现水域状态

(六)给自己的船命令,讲一讲船的功能板书设计:后评析:

第12篇:沙漠里的星星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待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50℃。她没有人可以谈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都不会说英语。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不久,她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信中只有短短的两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读了父亲的来信,塞尔玛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塞尔玛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很感兴趣,他们就把自己最喜欢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她。塞尔玛研究那些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观看沙漠日落,还研究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当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留连忘返的奇景。塞尔玛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并就此写了一本书,书名为《快乐的城堡》。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她的心态。只是一念的转变,使塞尔玛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成了一生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冒险,塞尔玛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

快乐与痛苦原本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同的只是在于你的选择。看过一个小笑话:有一个老太太,晴天也哭,雨天也忧。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具,二女儿卖冷饮。晴天老太太怕大女儿赚不到钱,雨天老太太怕二女儿生意不好。有位智者开导她说,你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忧心,晴天的时候你就为二女儿高兴,今天冷饮生意一定不错;雨天的时候你就为大女儿高兴,今天雨具一定好卖。这样一来,你就变天天忧伤为天天快乐了。老太太如此一想,果真天天开心了。

世间许多事情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全在于当事人怎么看。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而避免自寻烦恼显得十分重要。叔本华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实乃至理名言。生活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只要你学会生活、学会选择,别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双眼,别让太多的功利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你就会发现快乐如同星星般密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随手可拾

第13篇:沙漠里的爱情

沙漠里的爱情

和你一样我开始以为是写一场浪漫的沙漠之爱呢,原来,是写一个被困在沙漠的法国人和一只母豹子的故事。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人性最富有深度的作品,写的是一个人驯服动物,其实是写人驯服同类的奥秘。这样绝妙的作品只有天才才写得出来,比起巴尔扎克来,当代的写作者都是些笨蛋。

本文描写优美细腻,这是最先吸引人的一个特点。这体现了巴尔扎克卓尔不群的才华。他的小说以批判金钱社会的丑恶为主,所以很少有如此精妙的描写。一般人指挥宣扬“扬长避短”已让人觉得“看起来还不错”,而大作家却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抽取无数才华中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篇小说,巴尔扎克就发挥了“犷悍而优美”的感性一面,把沙漠的壮美和金钱豹的娇媚描写的令人叹为观止,充满原始自然的魅力。

他抓住她可怕的尾巴末端那一簇毛,要数一数有多少黑环和白环,这优雅的装饰,在阳光下老远就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这时,娇娘甚至不再吼叫。他兴味盎然地观赏她的体形柔美细腻的线条,雪白的肚子,俊秀的脑袋。不过尤其在她嬉闹时,他得意洋洋地注视她,她动作的敏捷和矫健,总是令他惊异不止;她开始跳跃、匍匐、滑行、藏匿、攀爬、打滚、蜷缩、扑向四处,他赞赏她的灵活。 她的身段多么优美和朝气蓬勃啊!像女人一样俏丽动人。金黄色的皮袍泛出柔和光彩,与大腿上起眼的无光泽的白毛相得益彰。太阳射出万道光线,使这活泼泼的金色和褐色的花斑熠熠生辉,产生难以形容的魅力。

“她有一颗高尚的灵魂„„”他说,一面琢磨这位沙漠女王的安静,她像沙一样金黄,像沙一样洁白,也像沙一样孤独和灼热„„ 作者完全适用男人观赏爱慕的美人的眼光来描写这头风情万种的豹子。它一出场就很美,美到让作者顾不上普罗旺斯人的极度恐惧,径自描写了一大段。而普罗旺斯人的孤独和无所事事以及随时准备脱身而不得不盯紧豹子等等条件,使作者有机会反复描摹他心中的“娇娘”。这些描写也让读者自然而然的认同普罗旺斯人的那句“我觉得我好像真的杀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厌其烦的描写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又不着痕迹,使人读之不觉突兀,反而心中随之悲恸起来,为一个生命的逝去,更为一个美妙尤物的逝去而倍感惋惜。

这个男人在驯服一只母豹子,一个沙漠女王,这就是驯服一个女人的过程。想驯服一个女人吗,看看这篇故事吧。

最后,伟大的爱情都因为误会而终结了,男人因为误解了母豹子要吃自己而杀了她--它, 她有一颗高尚灵魂,男人最后想,她的金黄色象沙一样,白色象沙一样,孤独和滚烫也象沙一样。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语言更美更惊异的。

在沙漠里,一切都有一切也没有,这是只有上帝而没有人类的世界。

第14篇:沙漠里的水资源

沙漠里的水资源

来源:中国景点网 作者:Cn 发布时间:2007-12-06

沙漠里的水

水是沙漠地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因而水资源一般来说是比较贫乏的。不过,中国沙漠地区由于四周多有高山环抱,高山降水比较丰富,一般可达500~600毫米,降水中心更可高达800~1000毫米,成为河流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外,高山顶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根据最近冰川编目统计和部分山区冰川的估算,中国沙漠地区外围高山冰川的总面积有2.8万平方公里,大量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山前平原和沙漠地区,并成为天然的“固体调节水库”。如素有“沙漠中的湿岛”之称的天山,仅中国境内部分每年就有400多亿立方米的地表水流到周围的平原和沙漠区,差不多等于一条黄河的总流量。所以,中国沙漠地区的水资源,与世界上其它沙漠地区比较,相对地说还是比较多的。

(一)河流水

中国沙漠地区的河流水资源(河川径流),根据最近资料统计,共有大小河流480多条,总径流量约1300多亿立方米(表10)。可是,它在地区上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在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的沙漠地区比较丰富;而新疆和

表10 中国沙漠地区河流水资源表

甘肃交界的地区,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沙漠戈壁地区较少。各河流的水量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夏季洪水过分集中,不能充分利用,有时甚至造成灾害;而春季来水量又太少,使大部分地区的农用水感到不足。

沙漠地区是中国内陆河集中分布的地方,数量很多,据初步统计共有大小内陆河447条,径流量800多亿立方米,占沙漠地区河流总流量的60%。因此,内陆河水是中国沙漠地区可利用的主要地表水资源。因地形、气候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沙漠地区的内陆河,具有以下的一些典型特点: (1)多数河流有头无尾 发源于山区的内陆河,流出山口后,由于山麓平原和沙漠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加之地面坡降平缓,地表组成物质为沙砾,渗透性很强,不利于径流的形成。因此,河流出山口后,一般都没有支流汇入,河系成单线状;水量因沿途大量蒸发和渗漏而逐渐减少。只有一些大型内陆河可以穿行较长的沙漠地段,下游尾水在一些低洼处潴积成内陆湖泊。如塔里木河汇注罗布泊洼地,玛纳斯河归宿于玛纳斯湖等。而大多数中小河流,一出山口不远即消失在山前平原或沙漠之中。所以,它们只有河源而没有河口,成为典型的有头无尾河。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尼雅河、安迪尔河、哈拉米兰河等。

这种有头无尾河由于河源水量供应情况不一样,河流最后消失的地点也时常变更,流程长短不一。在夏季(6~8月),高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大量补给,常形成奔腾咆哮的滚滚浊流,流程就远一些;平常枯水季节,下游往往断流,成为季节性的间隙河。像和田河这样年径流量有40亿立方米的河流,在沙漠中的河段,每年也只有在6~8月的3个月中才有洪流通过,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里,河水只能流到和田以北八九十公里的库鲁洛克附近。所以,在地图上沙漠里的河流下游多数画的是虚线,表示属于时令河性质。

(2)河流数目多而流量小 沙漠地区的河流因出山口后水量逐渐散失,又无补给水来源,对中小河流来说,不可能相互汇集成较大水系,而是各自分散成为独立水系,各自消失于山前平原和沙漠之中。所以,沙漠地区内陆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水量小,长度不大;水量相应集中在少数大型内陆河中。就拿西北沙漠地区来说,据统计,这一地区共有内陆河428条,其中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大型内陆河只有15条,占内陆河总数的3.5%,但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水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内陆河有110条,占内陆河总数的25.7%,而水量竟占总径流量的87%;其余300多条内陆河,径流量只占13%,平均每条河流的水量只有0.3亿立方米左右(表11)。

由于多数河流流出山口以后,水量很快在沙漠边缘散失,所以在沙漠内部必然会出现大面积的无流区。例如,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和田河、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等少数河流能伸入沙漠

表11 中国西北沙漠地区内陆河分级统计表 一定范围外,绝大部分是无流区;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和腾格里等沙漠内部,也都有大面积的无流区。中国西北和内蒙古沙漠地区,河网密度均在0.05公里/平方公里以下,不及一般外流区域的1/10。

(3)河流含沙量大并经常改道沙漠地区河流多发源于山区,高山带的冰川和融雪水的强烈侵蚀,给河流带来了许多泥沙,尤其是流经干旱的低山带时(昆仑山地气候特别干燥,干旱带甚至可上升到中山带),因地面植被覆盖极为稀疏,冲刷作用更强,会带来更多泥沙。当挟带有大量泥沙的滚滚洪水,流到山前平原和沙漠后,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河水中的泥沙就迅速沉积,河床很快淤高;加之风沙的阻塞,水量又大,河水常常冲破自然堤而改变它的流路,形成新的河道。新河道经过多年淤积,又会高出两岸地区,遇到下一次洪水,必然再行改道。这种河床游荡不定,河道经常迁徙的现象,在沙漠地区来说是屡见不鲜的。塔里木河就是这样一条著名的游荡性河流,特别是中游河段;由于河流的不断迁移改道,在现在河道的南北遗留下多条古河床,河间地大部分被沙丘覆盖,古河床的很多地段也被风沙填塞,痕迹莫辨。又如克里雅河下游,至今仍可观察出古河床自西向东摆动的痕迹;沿河冲积层潜水条件自西向东逐渐变好,西部潜水面深5~10米,东部深1~3米;地面也是西高东低,两者相差近20米,因之西部沿古河道两岸生长的胡杨大都已枯死,地面出现了沙丘。

中国沙漠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有塔里木河、伊犁河、玛纳斯河、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黑河等。这些长短不一的河流,清澈的流水滋润着大片土地,给广大的干旱内陆地区带来了蓬勃生机,形成了片片绿洲。

中国沙漠地区的可垦荒地资源,据初步估算,约有2亿多亩。如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塔里木河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可垦荒地分布都比较集中,大部分荒地的土质也较好;而且这里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粮、棉的生产。“有灌溉就有农业”,有效、合理地利用内陆河水源,是沙漠地区农业开发的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些措施:修建水库,包括上游的拦河水库和下游的平原水库,借以拦蓄洪水,调节和控制河水,在沙漠里还可以利用丘间洼地进行蓄水;对渗透率较高的河流,可修建大型水渠,加以衬砌(如卵石千砌、水泥浆砌、沥青抹面等),将绝大部分河水引入渠道,以减少渗漏损耗;平整土地,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改漫灌为沟畦灌溉和喷灌等),以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

(二)湖泊水

湖泊是长期占有大陆封闭洼地的水体,是地表水的组成部分。中国沙漠地区虽然很多地方水系贫枯,但湖泊从东到西星罗棋布,这正是干旱气候和特有的盆地与高原地貌条件相制约的特有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柴达木盆地等。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有大小湖泊110个,而居高原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有湖泊144个,腾格里沙漠多达422个;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毛乌素沙地有170个;柴达木盆地也有100多个。此外,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西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也有不少湖泊。中国整个沙漠地区的湖泊大大小小约有1000多个,是中国湖泊的主要聚集地区之一。湖泊的大小相差很大,大者如海,小者仅一掌之地。

沙区人民群众,对湖泊有着许多不同的称呼,例如湖、淖、诺尔、海、池,泡子等。一般被叫做湖、海或诺尔的,多是淡水或弱矿化度的湖泊,面积也较大;被叫做淖、池、海子的,多数是盐碱等高矿化度的湖泊;叫泡子的多数是季节性小湖,面积仅1~2平方公里。湖泊水(淡水湖的)也是沙区人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1.内陆湖

中国沙漠地区的湖泊,除在黄河和西辽河沿岸有少数属外流湖外,广大地区的湖泊多数都是没有出口、没有外流河、不能与海洋相通的内陆湖。这些内陆湖泊,有的是在构造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它们一般都是些大型湖泊,如北疆的乌伦古湖、艾比湖、玛纳斯湖,南疆的博斯腾湖、罗布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湖等。博斯腾湖位于南疆焉耆断陷盆地内,湖的东岸、特别是南岸有大片沙漠,现在其中有些沙丘已被湖水淹没;湖水面积约为980平方公里,另有小湖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一般水深5~6米,东部深处可达16米,西部和北部较浅,湖水总容量近百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之一。有的内陆湖泊是风蚀洼地低于潜水面时,地下水出露地面而形成的;也可以是风蚀洼地接受周围地表水流或季节性降水汇聚成湖的。沙漠地区这类湖泊特别多,如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查干诺尔,毛乌素沙地中的纳林淖尔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积不大,水浅,无出口,湖的长轴方向多和主风向一致。

内陆湖有的是河流尾闾的洼地潴成的湖泊,这在沙漠地区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塔里木河下游的台特马湖,黑河下游(弱水)的居延海,锡林郭勒河下游的查干诺尔等。还有的是由于河流改道而废弃的故河道形成的湖泊,如巴丹吉林沙漠北部的拐子湖,东西延伸长约100余公里,宽6公里;西部的古鲁乃湖作南北延伸,长约180公里,宽10公里。它们的形成就与古代水系网有关,为古代河床的一部分残迹,以后受到风蚀作用的影响,使之扩大、加深而成,现在只有局部地方积水。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敦煌鸣沙山中党河古河道的残留河湾形成的月牙泉。鸣沙山高达百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众人登上丘顶然后下滑,沙亦随着泻落,轰鸣作响,故名鸣沙山。就在这茫茫黄沙的怀抱之中,有一股翡翠般的清泉,形成一个天然湖泊,其南北最宽处为54米,东西长280米,最深7.5米,平均4.5米;湖岸线南凹北凸,湖面中间宽阔,向东西两端逐渐尖灭,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月牙),因而得名为月牙泉。月牙泉又名“沙井”,汉朝时称“渥洼泉”。月牙泉因有鸣沙山沙层下渗的地下潜流源源不断补给,尽管地处高大沙山之中,经2000多年不为沙埋,又不干涸,且湖水蔚蓝,清澈如镜,景色旖旎,成为沙漠中的著名奇景和游览胜地。

2.游移湖

湖泊位置的变化无常,经常移动,也是沙漠湖泊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受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和流入湖泊的河道迁移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罗布泊就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所谓“游移湖”。罗布泊即罗布诺尔,古时称■泽或蒲昌海,它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已干涸。

罗布泊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下陷程度不大的凹陷湖盆洼地,湖盆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的集水和积盐中心。第四纪早期时,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以及疏勒河等都流注这里,当时湖泊面积很大,差不多占据了整个湖盆区,但到第四纪后期直至现代,湖泊面积很快缩小。1942年左右的湖水位为海拔780米,湖水面积只有2520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水深不足2米。 历史时期内罗布泊的演变,特别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注意。由于湖水浅阔,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强烈,由河水和东北风带来的含有盐和石膏的大量泥沙,在湖的四周堆积下来,形成一条条湖滨堤。湖滨堤呈半圆形分布,从卫星象片上看好像一个巨大的耳轮。从湖滨堤的出露顺序可以清楚地看出历史时期罗布泊变迁的总趋势。在汉代时罗布泊的积水面积是不小的,曾纵横三百里;到了隋唐时期湖水面积大大缩小,且向南移;到了近代,湖水又向西迁移。不过,罗布泊始终只是在湖盆内交替游移,没有离开过罗布泊洼地。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的玛纳斯湖,也悬一个在古大湖盆中位置多变的游移湖。玛纳斯湖在第四纪时曾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湖泊,古湖泊的北界在北纬46°,东界在东经86°35′附近,作南北走向,南界抵沙门子一线,西界直达准噶尔西部山地的东麓。湖面曾到过海拔320米的高度。到冰后期水量减少,湖水分散在几个洼地里,形成了艾里克湖、艾兰诺尔和伊赫哈克湖等,湖水在各洼地之间不断迁移(图11)。19世纪末,艾兰诺尔经常有水充满,是一个流动的大淡水湖,伊赫哈克湖的湖面并不大。然而,195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和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先后到这里考察时,都发现艾兰

诺尔已是个干湖,而原来的伊赫哈克湖却是一个湖面宽10~15公里、长50~52公里的大湖。湖水浅而清澈,略带咸味,现在叫做玛纳斯湖。

在沙漠湖泊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河流的尾闾有两个湖,而河道主流经常变动于两湖之间,这样的湖泊就叫做双子湖。它是干旱沙漠地区又一种特殊的游移湖。形成双子湖的原因有多种,一种是由于地势低平,河流在下游分汊各贮成湖,如腾格里沙漠西部的嘎顺诺尔(居延海)和苏古诺尔,即同时接受黑河下游弱水(俗名额济纳河)的补给而成。同类的双子湖还有柴达木盆地的大盐池(伊克柴达木)和小盐池(巴戛柴达木),同是受塔塔棱河的水注入;两湖相距40公里,大盐池面积130平方公里,海拔3 070米,小盐池面积90平方公里,海拔3 060米,目前水流主要注入小盐池。另一种是由于河流下游河道变迁频繁的结果。如柴达木盆地的东、西台吉乃尔湖,西湖海拔2 679米,东湖海拔2 682米,相差3米。由于河道下游汊道常变,一次洪水贮水于这一个湖;另一次洪水又改入另一个湖。 3.咸水湖

人们通常把湖水含盐量小于1‰,或者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叫淡水湖;含盐量在1~3‰,或矿化度在1~3克/升的叫微咸水湖;含盐量在3~35‰,或矿化度在3~35克/升的叫咸水湖;而含盐量大于35‰,或者矿化度大于35克/升的称为盐湖。

沙漠地区湖泊如有可靠水源,尤其是地下水源的补给,一般水质较好,大多数为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淡水,如腾格里沙漠的高璃玛海子,敦煌鸣沙山中的月牙泉,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靠近塔里木河下游一带的赛特库里、巴什库里、彦格库里和乌鲁克库里等。但是,沙漠地区多数湖泊没有可靠的足够水源补给,加上气候干旱,湖面蒸发强烈,盐分不断积累,湖水矿化度越来越高,因而成为咸水湖。甚至盐湖。一般湖水矿化度可达5~10克/升,有的可高达100克/升以上。如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庙以东的他马义克海子,矿化度为8.64克/升;腾格里沙漠西部的嘎顺诺尔的湖水达87克/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台特马湖、罗布泊,大都在100克/升以上;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最低的湖泊,湖水矿化度在夏季高达210克/升。

淡水湖的湖水可供饮用和灌溉,而且可发展养殖,成为渔业生产基地。咸水湖的咸水一般人们不能直接饮用,工农业生产也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它。目前,科学技术的成就虽可以使咸水淡化,有些地方利用咸水灌溉农田的研究实验也已获得成功,但这些都还只是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咸水虽然不能直接为人们所利用,但它能滋润沙地,有利于耐盐植物的生长,使滨湖的沙丘一般多处于固定、半固定形态,对沙漠的治理有利。

中国沙漠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湖盆以及湖滨地区,总是生长着丰美的花草,成为牛羊的天然牧场,它是千百年来沙区少数民族生息的场所,被称之为沙漠中的颗颗明珠。

(三)地下水

中国的沙漠地区,如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和河西走廊等,都是盆地结构,周围有积雪的高山。盆地里特别是靠近巨大山体的山麓地带,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沙砾物质,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贮存条件。源自山区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在流注盆地后,河水除一部分消耗于蒸发外,大部分都渗漏到松散的地层中,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经过几年来的水文地质勘测,证明中国沙漠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例如,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地带,埋藏着丰富的潜水,而在中部沙漠下面的冲积、湖积层中,更有丰富的承压水,是一个巨大的自流水盆地,有“地下海”之称。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区,也都有丰富的潜水和深层承压水。承压水大都能自流,有的水头能高出地面几米到十几米;涌水量在每秒几公升到十几公升,高的可达100公升,每昼夜达万吨。水质较好,潜水的矿化度一般在0.3~3克/升左右。在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地区,也都找到了大面积的地下淡水。据初步估算,仅西北和内蒙古西部与南部沙漠地区,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就有500亿立方米左右。这些地下水资源,特别是在地表水稀少而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如能加以开发利用,对工农业的发展会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在中国沙区特别是新疆地区,利用地下水灌溉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开挖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灌溉,就是最成功的创造。

坎儿井是一种在干旱沙漠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地下渠道。修建这种地下引水暗渠,可汇集潜流,将深处地下水变为浅层地下水,在地形、地质有利的地段流出地面成为明渠,以供灌溉或饮用。坎儿井由直

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聚水的池塘)等部分组成(图12)。人们在修建地下渠道时把从每个直井口中挖出的砂石堆在井口外。从空中往下看,直井口就好象是出现在山前地带的一排排整齐的小火山锥。地面每隔20~30米即打一口直井与地下渠道相连,直井深度由引水处至出水口按一定坡降逐渐变浅,最深的可达数十米。坎儿井长度一般为3公里左右,最长达10公里以上。一般来说,坎儿井的进水渠道愈长,深入地下水面愈深,则井口出水量愈多。修建坎儿井时,要注意选择地面坡度大和与地下水坡度相差大的地面,这样不仅坎儿井的长度短,工程量小,而且水量也丰富。

坎儿井与其它灌溉方式相比较,有许多优点。它的结构简单,无须动力提灌设备;常年流水,水量稳定可靠;蒸发损失很少,水的利用率高。因此,坎儿井直到今天在农田水利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在新疆、甘肃等省(区)都有坎儿井。据1973年统计,仅吐鲁番盆地就有坎儿井972条,总出水量达5.08亿立方米。

修筑坎儿井,虽然是中国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的有效方法,但只能截引第一个含水层上部的一部分水量,而更深层的地下水不能利用;同时,挖井工程量浩大,工效也低。因此只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开采形式,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在这方面,有3种办法可以采用:①在潜水溢出带,可掏泉并开截水沟,汇集泉流,用于灌溉。在新疆地区,天然出露于冲积扇边缘带的地下水(泉水),是重要的灌溉水源。据初步统计,新疆平原区泉水总径流量近55亿立方米,其中平均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上的有33条,泉水的总利用量仅次于河水。对米泉县等地区来说,泉水的利用比河水还大。②打筒井或打子母井,开采潜水和浅层自流水。为保证水井有足够的出水量,还应在井的水面以下深挖3米以上,如遇较坚固的含水层地层,还可尽量挖深。③打机井,以汲取深层水,特别是承压水。

第15篇:沙漠奇观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沙漠奇观》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以科学说明为主的游记见闻作品。文章所记叙的环境是我们难以见到的大沙漠,所涉及的科学道理也是学生尚未接触的物理知识。这篇课文叙述形象,场面宏大,景观奇特,是一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科学说明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引导,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得。本课的设计力求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较宽广的空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多向互动,通过大胆观察、猜想、概括、评价、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中的自然奇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3.认识10个生字,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比鲜段闹械10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绷私馍衬奇观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眼,激发兴趣

1.请同学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沙漠的知识。

2.出示沙漠奇观的课件让学生观看。

过渡:茫茫大沙漠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奇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体验沙漠奇观。(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熟读展示。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三、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沙漠中的自然奇观及形成原因,再读一读,体会沙漠的奇妙。

2.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表格。

奇观名称〖现象〖形成原因3.在全班交流填写表格的答案。对于学生填写得不够准确、简练的地方,通过再读课文,进行改正。

4苯岷媳砀瘢利用课件学习第4-7自然段,了解海市蜃楼、沙柱、沙鸣现象与产生的原因。有了直观感受后,再有感情地读介绍描写奇观的段落。

四、检查识字

1笨纯魏笠认的字,自己练习读一读,如果有不认识的,再看看在文中的注音,把它记住。

2蓖桌之间互相考一考,把字音记准、记牢。

3苯淌Τ鍪境鲎挚ㄆ,用抢答的形式,巩固识字。

五、拓展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有关沙漠的知识?课后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沙漠。

2.指导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课本中的《迷人的蝴蝶谷》。

第16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教学反思

又一个循环教学。上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示异释疑,吸引力强;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比较自己三年前的教学设计和我欣赏的他人今年的教学设计,反思语文教学。

三年前,我强调的是读书“三到”(宋*朱熹):眼到、口到、心到;细细品味本文,感受科学的魅力,又从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面面俱到。

今天,此教学设计注重的是情境创设,如果说《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话,这样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启发,整堂课一线贯穿,具有整体性,更强调的是“择其一点,不及其余。”舍得放弃。

看《听李镇西老师上课》一书,联系此事,读李镇西老师的细思碎想,颇有同感。摘引如下,代为感悟: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教学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因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

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我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的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留一些空白。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

有人的课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便被指责为“语文课的人文精神荡然无存”;有人的课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便被批评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我们当然可以折衷一些或者说“圆滑”一些,把语文课上得既有知识、能力,又有思想、感情。偶尔上一堂这样“全面”的课是可以的,但不太可能(至少我不可能)每堂课都如此。

评价一个老师的课是否“语文”,恐怕不能只凭一堂课就做结论,否则所作结论往往为盲人摸象般的自以为是(我有时正是这样的盲人)。如果所上的课文刚好是重点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这样

的课无疑是语文课;如果所上的课文刚好是侧重于视野的拓展、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熏陶,这样的课也很“语文”。

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整个三年当中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习惯、信念、价值观等等等等,而不是某一堂课的面面俱到。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管他“工具”不“工具”或者“人文”不“人文”!

……

反思之,学习之,改进之。语文教学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第17篇:船的教学设计

《船》的教学设计

社小许红英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生活见闻的回忆,培养学生收集生活资源,实践探究生活奥秘的自主性学习过程。能用眼睛观察到不同船的特征,并学会用写生或临摹的方法表现出不同船的特点。感悟科学、智慧在艺术中的文明传递。

教学重点:

观察不同船的不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船的特征

教学用具准备:

有关船在生活中再现的图片资料、彩色笔、教学示范作品教学过程设计:

一 猜物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2、.游戏:智力大冲浪

看到下面一组成语,你会想到一种什么交通工具?

乘风破浪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3.板书:船

二、引导回忆,引出船的发展史

1.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在电视里,在资料上都见到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用?(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自由发表:我在公园里见过游船,我坐过轮船、我在电视了看过帆船、军舰……

2、那船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呢?

3、大家都知道,人类的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水,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总是喜欢依山傍水而居,他们看到水里的鱼想捕获,遇到江河想渡过去,洪水泛滥时想要逃生,采集的食物或捕获的猎物多的时候需要通过江河、大海运出去交换别的东西回来……总之,人们热切盼望着有一种水上交通工具能征服江河湖海,后来,有一次洪水到来时有人发现抓住浮在水面的圆圆的木头可以平安的渡过河流,人们根据这一原理,经过反复制作、实验,制作出了水上交通工具——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继而出现了木筏、竹筏、皮筏。后来利用风力发明了帆船,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明利用机器动力前进的船(轮船厂,内燃机船)如今,气垫船,水翼船又以其崭新的面貌谱写着船的发展史。

三、认识船的种类、名称、用途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船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出示几种常见的船的图片:

学生逐一说出船的名称和用途,师适时鼓励、评价。

教师小结:渔船,渔夫捕鱼用的;客船,载人用的;帆船,用于捕鱼、航海运动;快艇,旅游、观光用,皮滑艇,运动用的;军舰,用于军事打仗;工程船,用于钻探打捞等……

四、了解船的画法

1找出图片中各种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老师想请你们画一艘船,知道如何画没有?先画什么,然后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3、师演示船的画法。

(1)先想好画什么样的船,

(2)确定船身的形状和大小,画出船的整体外观造型,表现出大体轮廓(当然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条船它的形状也不同)

(3)再画出局部结构,如划桨、桅杆、栏杆、船帆,船蓬等部分,注意了局部结构的大小比例与整条的船的比例相协调

(4)用线条和色彩添加细节进行装饰,体现出船的功能

(5)整理统一画面。(可是,船应该在什么地方行驶呢?周围会有什么?远处呢?水里会有什么?天上呢?……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相应的色彩、线条进行适当的背景添加来衬托船,使画面构图完整。)

五、学生自由表现,老师点拨

1.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2.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作业情况,适应的时候展评作业。

3.鼓励学生就写生或临摹中出现的困难互相帮助,教师参与解决

六、拓展延伸:

1、最大的船有多大?世界上什么船最先进?将来的船会是什么样的?

2、民间有什么船?

3、查找有关船的事件,如:泰坦尼克号、中山舰、郑和下西洋……

七、小结:

师: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船,其中有的船在很多方面都占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制造出来的,咱们的国家可真伟大。从现在开始,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建造比这些更大、更威武、用途更广的船。)

第18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舟、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主题目图)

师:蓝蓝的天空中挂着一个弯弯的月亮,数不清的星星一闪闪的,有一个小女孩被这美丽的夜景陶醉了,她多想飞到月亮船上去坐一坐呀!哎!真神奇,小女孩飞到月亮船上去了,此时此刻,她真是太高兴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所以,她请叶圣陶老爷爷替她写了一首小儿歌,把她看到的都写在了儿歌里,那你们想不想听听这首小儿歌?那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儿歌--《小小的船》

2.板书课题:小小的船(齐读课题)

3.范读课文

4.领导课文

5.自由读

6、指名读。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

二、学习生字(我会读)

1、出示字卡:自读,领导,拼音领读,带词领读。

“船”的偏旁是什么,师解释。“舟”就是船的意思。

“闪”的偏旁,门字框,门里走过一个人就是闪。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看”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这是一个会意字。

“坐”两个小人坐在土山上就是中间被山隔开了。

板书“舟”字旁“门”字框

2、巩固生字:全班齐读字卡

(这次老师把生字的顺序打乱了,看看同学们还能不能读出来,只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玩摘星星的游戏

师:在晴天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弯弯的月儿,还有无数颗星星像一群孩子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多美呀!孩子们想不想把你们喜欢的星星摘下来呢?

4、出示贴有星星图案的字卡黑板。请同学们把喜欢的星星摘下来,再读一读后面的生字,先自读,再当小老师教一教同学们,读对了就把他送给你带走。

师:看来同学们已记住了这些生字,下面我们把书打到第77页,对着生字表再来读一读。

5、小黑板出示九个生字:看看这九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船 弯 看 见 闪 蓝这六个字都有韵母an.。

6、我会写:(指导书写)

先细细观察你在写这些字是应该注意什么,也就是把哪一笔应该压在竖中线上

“见”撇的起笔和竖弯钩的起笔压在竖中线上。

“电”的竖弯钩起笔应压在竖中线上。

7、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请同学们拿出笔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教师巡回指导)

三、精读课文

A.自由读(我们在读课文时要做到声音响,不丢字,不加字,字音要准确)。

B.指名读

C.男女生对读(评议)

1.自读课文回答:

a.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什么?

b.课题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月亮两头很尖,很像一只小船。你能用书中的句子读一读吗,读给大家听,指名反复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c.你还知道了什么,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一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用书中的话读一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及时评价学生的朗诵。)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篇课文里有许多词语写得非常美,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吧:板书:比如说:什么样的船儿船儿月儿

星星天

四、背诵课文

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是一首很美的歌,要学会这首歌曲就得先记住歌词,背会课文。那就请你们先试着背一背课文吧

1.全班齐背

2.指名背

3.个人表扬(谁愿意背),适时评价。

五、音乐律动 课堂放松

小朋友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你们听一听这首歌,如果你们会唱就跟着一起唱好吗?(放小小的船的船音乐,学生跟唱,实际是巩固课文背诵)

六、看看课后的我会说

弯弯的月儿像

闪闪的星星像

蓝蓝的天空像

1.叠词练习:谁能说说像我们今天黑板上学习了的这种形式的叠词:如: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白白的云朵

2.再读课文:

A.同桌互读(学生互相读,互相评),(同位两个人互相读,如果你认为你的同桌读得很好,你就夸夸他,如果你认为他读得你还不满意,你就帮他把儿歌读好,开始吧!

B.轮读评比(读出弯弯的月儿的可爱,小小的船里坐的高兴)

小朋友们读的真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幅画

七、全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夜空之旅,在这次旅行中,我们还认识了好多生字朋友,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家后,把你今天看到的和想到的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让爸爸、妈妈和你一同欣赏你心中的夜空!今天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是最棒的,老师把这幅美丽的画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

板书: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上完《小小的船》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们愿意上去坐一坐吗?”(自由读)“现在和小伙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读)“看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带老师上去一次吧。”(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我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就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儿再弯一点,小船再小一点。学生读得又好一点了。我又拿着手中弯月的图片对学生说:“再读得美一点,这个弯弯的月儿就会变成一只小船了。”学生兴致更高了,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弯月一翻过来,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学生开心极了。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诗歌中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研究月亮的变化这一环节。在我出示“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根线”之后,我问学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自编儿歌,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特别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后月亮又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把后半个月月亮变化的规律也推断出来了。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歌,它语言亲切,意境恬静,画面优美。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悟境,还把拓展阅读也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月亮的诗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识,学生都很感兴趣。他们在父母亲的帮助下,通过上网,向父母亲请教,翻阅书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关于月亮的资料。课堂上孩子们背诗、唱歌、故事接龙、参加“争当月宫小博士”的活动等,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积累了不少知识,并从中得到了锻炼,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小小的船》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创作、唱歌、跳舞、讲故事、诵读诗歌„„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一整节课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的星星

蓝蓝的天。

第19篇:《纸 船》教学设计

《纸 船》教学设计

泰戈尔

一、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本文,提高文学修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营造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泰戈尔生平的有关资料。多朗读,理解诗的大意。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纸船》,这首诗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冰心的《纸船》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让学生拿出自己在课前搜集和整理的泰戈尔资料,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再作整理,用屏幕显示泰戈尔的重要资料。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泰戈尔的了解,可谓一石二鸟。]

3、指导阅读,初步感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指名朗读,检查阅读情况。

第三步:默读(要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重在朗读,感悟诗歌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同时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以及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4、赏读美文,体会感情。(课件出示诗文内容)

用屏幕出示问题:

(1)、诗人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此诗的,诗中的“我”在放纸船时想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把朗读穿插进去,进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边赏边读,使学生掌握“读懂-——读好”一体化的学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加以肯定,并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与明晰。]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1)、欣赏余光中的诗《纸船》。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点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火花,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出来,真正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

第20篇:小小的船 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6课,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儿童诗歌,本文内容包括一幅图、两句话,诗句优雅,富于想象,布满童趣。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晴朗的夜空,一个小朋友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观赏夜空的漂亮景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形象化的月亮,借助课文内容及插图初步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认识13个生字,其中只是多音字,会写“尖”字。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字习惯,用具的摆放。

三、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字词教学。

难点是“在”字引出的谁在哪儿干什么这个句式,还有多音字“只“的认识,理解。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所以我利用课件,游戏等有效的手段比较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对课文的背诵也只是头脑记住而没落实到具体对应,所以要求他们读书时要手指着字,一字一字的读。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生字卡片 词语卡片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课件出示)一个美丽的夜晚,晴朗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弯弯的月儿,无数颗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丁丁坐在弯弯的月儿上,望着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高兴的唱着:小小的船。请大家跟我读“小小的船”

生:小小的船。

师:出示“船”,谁会读?

生:船。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船呢? 生:小船,帆船,渔船„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什么样的船呢? 1 生:小小的船(师板书)

师:(课件出示课文)很可爱的一只船,那么它到底是只什么样的船呢,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人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配乐朗读)

听出来了吗,小小的船的指的是什么?

生:是月儿。师板书月儿 2.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多有意思的月亮船啊,那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轻轻的把课本翻到22页,小声的读,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把他圈出来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

生:小声读课文并勾画不认识的字。

师:一个人读书很快乐,两个人读书更快乐,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读得好的奖励他一颗星。

生:互相读课文并画星。

师: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下面我请一为小朋友来读读第一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什么样的月儿?

生:弯弯的月儿。师相机指黑板上的月儿说明这样形状的就是弯的。

师出示“弯”,生认读。

师:这个小船的两头在哪?指名指黑板上的月儿的两头。

师出示“两头”,生认读

师:他的两头是怎样的?

生:尖的。

师:请小朋友们书空跟我写写这个字。生书空写。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的24页,我们先来给这个字宝宝穿上灰衣服。

生:一画竖,二画点„

师:这些字宝宝咱们都认识了,他们会到句子里你们还认识吗?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读的课好了,男女生赛读。老师再把第二句话送给男生读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谁在小小的船里坐?

生:我在。师出示坐,认读。

师:课件出示,___在_______.谁愿意来用这个谁在哪儿干什么,说句话。

生:我在教室里读书。我在街上买衣服„

2 师:我在哪儿?

生:在小小的船里。

师:出示“里”,上课了,咱们都回教室里。下课了,咱们到教师外去玩。扩词。

生:里外,里面,里头„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特别好,老师想送一个谜语给你们,两人站在土堆上。

生:坐。

师:我在船里坐,看见了什么?

生: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出示闪闪,星星,蓝蓝。(生认读)咱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蓝蓝的。

生:蓝蓝的衣服,蓝蓝的天„

师:这个“只”字,他有两个名字,名字就藏在这两句话里,课件出示: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三只小羊找妈妈。指名读。听出来了吗,他的名字一个是只,另一个是只。像这样有一个以上名字的字宝宝,就把他叫做多音字。(板书多音字)

师:为了更好的记住这些字宝宝,我们来做个游戏。开火车认读生字。

师:这些字宝宝玩累了,咱们把他们送回课文里吧。全班齐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补充课文)____的月儿,_____的船,小小的船儿________.我在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指名完成.师:你们读得课好了,我们再像刚才那么棒的读读课文.全班齐读。

师: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背了,会背的小朋友站起来背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不会背的小朋友就指着读。

3,拓展

师:这首儿歌里的天是蓝蓝的,星星是闪闪的,月儿是弯弯的,一位作曲家还为他谱了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第一遍听,第二遍小声的跟唱,第三遍唱加上动作。

师: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坐上了弯弯的月儿,会看见什么呢,请把你们看见的画在这张纸上。

生:画画。 4,作业

回家把这首好听的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沙漠里船教学设计
《沙漠里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