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3 08:53:0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小猫钓鱼》教学设计

高薇 200

9、

11、25

《小猫钓鱼》教学设计

执教:高薇(万方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故事.)

二、观察画面

(一)出示主题图.

1.自主设疑

(1)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 (2)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

(放录音,听(3)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2.解疑合探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3)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4)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 0)

0表示一个也没有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1. 再疑再探:你还在哪见过0?

2. 全班交流:直尺上,温度计上

3. 解疑合探,小组讨论

(1)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小结: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三、学习写0.

1.自主探究:0是怎样写出来的?

2.解疑合探,小组讨论

小结: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3.放胆质疑

4.教师指导书写姿势

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 给大家看看? 2.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3.课堂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推荐第2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半学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减法,以及10加几的运算。而本课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计算题的学习。而据我了解下来,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已经能够背出这些题目的答案,但还缺乏对算理的理解以及对方法的认识和使用。而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凑十法的理解和掌握上。 【教案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尽量减少“粗心”,首先要注重他们的第一印象,其次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针对练习反馈的及时和有效性,我想到了学习加油机这一终端。结合我校近期开展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的研究。我大胆地将这一终端用于学生课堂练习中。在整节课里,我设计了前、中、后三组在终端机上的完成的练习,并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即时将练习结果进行反馈,并设计了一个程序:在发生错误的学生中随机抽取,请他们来回答问题,给他们更多的操练机会。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在20数板上摆小圆片,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2、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通过独立探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来探究进位加法的算法,并养成勇于解决困难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信息终端、媒体课件、20数板和小圆片、数射线20数板图以及数射线(用以板书)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学习加油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完成前测:

1、出示媒体:金字塔,让我们一起到金字塔里去探险吧,先要答对所以的题目才能进入金字塔。(完成前测,时间2分钟)

10+7=_______

5+10=_______

9+10=_______

10+8=_______

6+10=_______

10+3=_______

10+4=_______

9+5=________

3+8=________

9+6=________

2、分析前测结果。(通过网络用柱状图显示) 前面7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10加几的题,做起来很简单。 后面3题有什么不同?加数中没有十,不如前七题简单。

(此处目的是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看看哪些学生不会算进位加法,在课堂上可以更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通过前测对10加几的题和进位加法题产生对比,感受到做10加几的题比较方便,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进行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题目?

先来探究9+6这一题。请同学们在20数板上摆一摆,算一算。 (在学生摆放的过程中注意收集三种算法。)

2、请学生上来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可能出现的摆法: 摆法1:

要把9凑成10,6要分成1和5.9加1等于10,10加5等于15.摆法2:

要把6凑成10,9要分成5和4,4加6等于10,10加5等于15.摆法3 :

把9分成4和5,把6分成5和1,5加5等于10,4加1等于5,10加5等于15.(通过动手在20数板上摆双色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同时也能体会到将大数凑成十会比较方便,为后续算法的归纳和优化做准备。)

三、算法归纳,比较优化

1、黑板上的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先同桌互说,再请学生回答 都变成了10加几的题目,做起来更容易了。

都是凑到10,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 “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2、三种算法中,你觉得哪一个最容易?说说理由。我们通常把较大的那个数凑成十会比较容易。

3、法老在数射线上也做了9+6这一题,对应的是那一种算法? 出示数射线:

看来法老也喜欢把大的那个数凑成10。

4、一起把这种方法来说一说。先听老师是怎么说的。 谁学会了?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5、现在,法老想请同学说给他听一听,他会选谁呢?请看大屏幕。随机从前测做错的学生中点名说过程。

6、平时我们可以把6分成几和几?那这里为什么要分成1和5,能不能而不用其他的分法呢?为什么?那如果是8+

6、7+6呢?为什么? 同样是6,当和9加的时候,就要分成1和5;当和8加的时候,就要分成2和4;和7加时,就要分成3和3。看来一个加数怎么分拆,关键是看把另一个加数凑成10需要几。

7、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解决了加数是一位数,但和却是两位数的题目。我们把这种加法叫做“进位加法”(板书“进位加法”)

(在这一板块中加入了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到要把一个加数凑成十还需要几,就要从另一个加数中分出几。虽然这里讲到把大数凑成十更好,但根据二期课改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不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看大数,拆小数。)

四、写一写,算一算

1、拿出练习纸,指导完成练习纸上的练习。

2、反馈纠错。

(本课不仅要让学生能计算出结果,完整表达和记录凑十法的过程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计算过程,建立完整的解题模型。)

五、课中测评,及时反馈:

1、情景过渡:进入金字塔后又出现魔法墙,继续完成任务。评测题:(时间2分钟)

2、全班反馈

在错误学生名单中随即生成名字,说出正确计算过程。

(区别于以往 的练习形式,终端机将统计的数据全部都上传至服务器后可以看到所有学生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同时在纠错环节中的随机点名,为这些还没有真正掌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练习的机会,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重点。)

六、课堂总结:

通过魔法墙,法老出现:今天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会用凑十法来做进位加法。 用凑十法时要注意什么?

要把一个加数凑成10,就要从另一个加数里分出一个能与它合成10的数。

七、完成后测,检验效果:

最后,为了奖励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法老王决定发给每人一枚勇者徽章,但是要得到徽章,必须通过最后的测试: 4 + 7 = 9 + 8 = 8 + 5 = 给全对的学生发放奖券。让有错误的学生进行订正。

推荐第3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 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

1、

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

1、

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

在梨片(5个)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和同样多

多少

第二单元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推荐第4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意义。

2.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数据整理的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3.在与同伴合作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这种数据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记录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体会哪种统计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针对统计整理的结果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老师说一个大家猜猜看。

小小石头硬又白

整整齐齐排两排

口中饭菜它磨碎

早晚用刷把澡洗 生:牙齿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牙齿中的数学。

(板书课题:我换牙了——统计)

师:现在开始换牙的同学请举手示意老师。这么多同学都换牙了,那谁来说说你换了几颗牙? 生:2颗、3颗…… 师:那你们换了几颗牙老师知道,可是老师想知道全班同学的换牙情况,如果一个一个的说浪费时间,谁能帮帮老师用最短的时间老师知道全班同学的换牙情况?比如说换2颗牙的有几人,换3颗牙的有几人……

有想法吗?赶紧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生同桌交流。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的想法呢?

生:可以换两颗牙的同学举手,数一数。

师: 方法不错哦。

生:可以把谁换几颗牙记到本子上。

师:也不错,记录到本子上,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有吗?

生:可以排排队。

师:这个方法很有创意啊!刚才同学们想到这么多方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数一数、排一排、记一记)

师:如果我们要记录你们小组内同学的换牙情况,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生:可以先让换几颗牙的举举手,然后再记下来。

师:记的时候可以用哪种方法呢? 生:可以打对号,可以画圆圈…… 师:那你们说的圆圈和对号代替什么呢? 生:学生

师:很棒,每一个圆圈和对号代表每一个学生。

师:下面我们同学就用老师发给你的那张表格来统计你们小组同学的换牙情况。,组长做记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做指导)

师:同学们都做好了,每个小组派组长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表格。 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刚才我们了解的是你们小组的换牙情况,现在咱们一起根据你们刚才制作的表格一起来了解一下咱们全班同学的换牙情况。现在我们就用笑脸来代表小朋友,给他们排排队。

(生边说,师边演示)

师:我们把所有同学的笑脸都排好队了,看排得多整齐,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换两颗牙的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换两颗牙的笑脸最多。

师:说的真好,表达的真清楚,你们发现了吗?

师:刚才我们是横着排的,还可以像这样竖着排(演示),为了方便,我们还可以把笑脸换成条纹或者涂一涂,就像这样,换两颗牙的最多有6个人,我们就涂6个格,如果要画条纹的话最好用尺子比着,这样画出来才美观。

师:为了防止忘记我们可以把数据填到表格里(出示表格),所以我们统计数据的方法又多了一种(板书:记一记)。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

生:好,看的更清楚了。

师:我们在前面的时候已经见过这样的表格了,你们知道是在哪部分内容吗? 生: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

师:观察黑板上我们统计得出的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哪种多?哪种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师:所以我们又得出一种统计的方法:(教师板书:算一算) (插入保护牙齿的小知识)

师:通过分析,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统计可以帮我们好多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题,看看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一起完成课本104第1,第2题) 师:同学们做的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找学生代表发言)

推荐第5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8和9的应用

单位:丰南区钱营一小

姓名:董淑娟 联系电话:15933250079

教材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56页、57页、61页。

教材分析:《

8、9的加减法》是在学习7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根据一幅主题图,让学生写出四个算式并计算得数,掌握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8和9,并且在

6、7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了一幅图有加法和减法两种理解列式的思路,对本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思维训练。

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复习和巩固7以内加减法,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然后我通过采访学生,设立三关,让学生闯关这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关,我让学生观察恐龙图,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出“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二关,通过让学生摆圆片,列出四道版式并计算得数;第三关,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来计算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最后,我设计了各种游戏活动,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画的白色小猫。

3.教师准备2个邮箱、麦当劳优惠卡和礼物。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抢答夺喜洋洋。(给对的小朋友奖一只喜洋洋。) 1.教师电脑出示口算题。

2+4= 1+5= 6-1= 2+2= 3+2= 4+3= 6-3= 7-2=

二、教学例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见喜洋洋吗?今天啊,喜洋洋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但他给小朋友设了三关,你们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见到喜洋洋,它还要送给你们礼物呢!

2.采访学生

师: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猫、狗、小白兔、小羊等) 你们喜欢恐龙吗?

(教师走到小学生中进行采访)

(二)教学例

1、例2 1.闯第一关(电脑出示)

(1)我们来闯第一关,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请讲给你的同桌。

(电脑出示:在大森林里来了6只蓝恐龙,2只 红恐龙。) 学生汇报 (2)提问题

你们认识“?”是什么符号吗?(电脑出示“?”)有问号在说明小恐龙有问题了,你们回答出问题就能和小恐龙成为好朋友,愿意吗?

①、请看第1题: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解决吗? ●学生提出:6只蓝恐龙和,2只红恐龙,合起来是多少? ●谁来列式帮她解决? ●汇报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小组交流、汇报)

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组交流) 汇报

板书:列式(8-2=6只)

②、请看第2题:请小朋友试着把四道算式写在纸上。 汇报、板书:6+2=8 8-6=2 读算式 2+6=8 8-2=6 ③、请看第3题: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6+2=8 2+6=8呢? (小组交流)汇报师评价

④请看第4题:请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知道8-6=2 8-2=6? 汇报 2.闯第二关

学生摆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请看圆片图,试着一下写出四道算式。 汇报板书:7+2=9 9-7=2 2+7=9 9-2=7 小结: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只恐龙?(8只) 你们共摆了几个圆片?(9个)

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和几的加减法。(板书:

8、9的加减法。) 3.课中操 4.闯第三关

电脑出示:5+3= 8-3= 5.小结:你们用智慧闯过了三关,看机器猫来了,它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在抽斗里),高兴吗?

三、游戏活动 1.邮递员

信有:6+2= 8+1= 9-1= 4+5= 1+7= 7+2= 3+6= 8+1= 老师有两个邮箱,一个是8号邮箱,另一个 是9号邮箱,拿信的小邮递员要算出信上的得数,就投进几号邮箱。

2.给小猫涂色

得数是8的涂成黄色,得数是9的涂成蓝色。小组合作,看哪个组涂得又快又好。

3.麦当劳

这棵树上有你们喜欢的汉堡、奶酪„„你们想要吗?你要算出你吃的东西要多少钱,老师就奖给你一张麦当劳优惠卡。

四、作业:回家仿照课堂上的一图四式先动手摆一摆再列算式。

推荐第6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了解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正确读写钟面上的任何时刻。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4.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1时=60分。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呢? 生:钟表

师:对,你热爱生命吗? 生:爱。

师: 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生:那什么是时间呢?

师: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时间。

师:整时和半时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看这幅图,你能说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12时, 6:30 师:今天的数学课以同学们喜欢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游戏马上开始,集中注意力。

第一关认识钟面

师:那我们首先要了解钟面上都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 生:时针和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

生: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师:每两个大格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呢? 生:(5小格)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从12到1中间有5个小格,从12到2中间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12到3呢?12到每一个数中间各有多少个小格,

集体订正。一共是多少个小格?板书:60个小格(动态演示:钟面有60格小格)

师:分针每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你们看他从12走到1,是几分?从12走到2呢?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了几个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那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就是60分。

师:检查同学的掌握情况

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第二关认识时,分

师:同学们仔细观看闪动的时针,时针从12走到1.时针走了一个大格。经过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师:时针从1走到2是一小时,从4走到几是一小时呢? 师: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一小时呢?

总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 下面我们一起认识分针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

师:分针指着数字“1”是几分?为什么? 生:5分,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所以是5分 师:分针从12到4是多少分?从12到6是多少分?从12到9是多少分?从12到11是多少分?从12又回到12是多少分? 生:20分。45分,55分,60分。

总结:分钟走一小格,时间经过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间经过60分。 体验1分钟能完成的事

对口令的游戏:分针指1,是( )分

分针指2,是( )分

分针指3,是( )分 分针指4,是( )分

分针指5,是( )分

分针指6,是( )分 分针指7,是( )分 分针指8,是( )分 分针指9,是( )分 分针指10,是( )分 分针指11,是( )分 分针指12,是( )分

通过感受1分钟,同学们应该知道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最好方法,就是珍惜每一分钟。希望同学们珍惜生命中的许许多多个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师:我们一起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看12:00时时针分针同时指着12.两个针同时从12转起,他们的速度是否相等?停止的一瞬间分别指着数字几? 生:速度不相同

生:分针指针从原点又回到了起点 生:时针指着1 总结: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所以1小时=60分

体验一小时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第三关几时几分

师:注意读时间—时—分,写时间--:-- 第4关拨时游戏

1.动手操作,在钟面上拨出6是25分 2.小组合作。一人说时间,一人拨时间。

本节课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抽班上好、中、差的部风份学生说一说,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拓展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时间,精彩的瞬间。(画面)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就是一个魔法师,他使勤奋的人越来越聪明,使懒惰的人越来越愚蠢。我们在一分钟,一小时里能做许多的事情,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我们要掌握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推荐第7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9

1、92页,练习十六的第

1、

2、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认识钟面,学会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刘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小雪人告诉我们答对了。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回答)嗯,钟表的作用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咱们先看看它长什么样吧!(出示课题)

„评析: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a.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漂亮的钟面,拿起来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小钟面,来看看我的超级大钟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钟面)

*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 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评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说钟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三、认识整时

1.认识。

(放铃声)听,谁家的钟表响了?(演示晶晶家)原来是晶晶的钟表响了。还不起床快告诉她现在几时了?(出示放大的钟表)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的?

*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演示课件)

2.巩固。

a.抢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几时?指着4呢?

b.真不错,欢迎小朋友们到智慧屋来做客,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这些钟面时刻相同的地方。(出示8时、6时、1时)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c.能很快说出钟面上的整时吗?这么自信,那好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出示3时、4时、11时、12时)

d.现在二人一组拨钟练习。

„评析: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去探究。注重提供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如:互相说整时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转变了角色,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兴趣的激发下,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口说、眼看、脑想。‟

3.认识电子钟。

现在你们和有着分针、时针的钟表成为好朋友了吗?其实还有一种表,长得很奇怪,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早晨,晶晶的房间)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表?电子表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课件上演示7:00)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和学生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教师戴上1:00的头饰,原来在这儿呢!)

„评析:对于电子表的学习,教师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放松了学生的身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练习

1.小明的一天。

(出示几组画面学生说几时)希望小朋友们也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回家后制定一个作息计划贴在床头,坚持去做。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好好学习,好吗?

2.动脑筋。(过一小时是几时)

我看小朋友们精神百倍,那咱们再来一个智力大比拼好吗?

„评析:教师设计的练习部分:“小明的一天”、“智慧屋”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

五、总结

歌表演《时间像小马车》时间真的像小马车一样飞快的向前跑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让我们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吗?

„评析:在数学课堂中,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惜时”观念。‟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的说钟面、说整时、课后的游戏练习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习的环节。

认识钟表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半点(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

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

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

游戏。

3、小明、小军小强约定星期天上午9时半到健身房参加

锻炼,请你说说谁提前到、谁准时到、谁迟到?

出示图片:

图1:小明9时半 图2:小军8时半 图3:小强9时

4、快乐的周末

第95面的第4题

认识钟表

(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知道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珍惜时间,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教、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钟表?(指名回答。)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认识钟面

(课件出示一个完整的钟面。)独立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指名汇报:(有数字、有大格、有指针。)

指名指出分针和时针。

小组讨论: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

小组代表汇报。

2.观察指针走动方向

同学们,现在老师让钟表的指针转起来。(课件出示。)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指针是怎样转动的吗?

3.认识整时

(课件:指针停止转动)问:现在是几时?

(贴钟面1)现在是几时?分针指几?时针指几?

(贴钟面

2、3)现在是几时?你怎么看出的?

(小组讨论。)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什么?

4.写时间

(指3时)现在是几时?板书:3时

还可以怎样写?板书:3:00

学生独立写钟面2和钟面3的时间。

展示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区分两个时刻(课件出示):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怎样区分?

2.小明的一天:

(课件出示图一)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看书第92页的图,你能选择一幅或几幅图说一说吗?

请你把时间写在书上。(订正)

3.请学生表演小品:(刷牙洗脸)学生猜一猜并拨出时刻。

4.(机动)找朋友。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认识钟表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

1、92内容,练习十六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 过程与方法

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

教学难点: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认识刻度不全的表,读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个实物钟,一个刻度不全的表,一个没有刻度的表,一个电子钟,作息时间表,画于纸上的钟面。 学具准备:每人一个实物钟和一个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 2.今天,我们就来和钟表交朋友。(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教学新课:

3.认识钟面。

(1)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钟表,象我手上拿的是比较常见的钟,你们也带了小钟,是吗?这是一块玻璃,玻璃里面是钟面,请同桌两人仔细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钟的背面有许多旋钮,你可以拨一拨,动一动,有什么发现?

(2)把你的看到的和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3)哪个同学来汇报啊?(请学生指着钟面说)

(4)小朋友们都很能干,我们来听听钟的自我介绍,好吗?(课件出示一个动画钟自述。)

(5)小朋友你们认识小闹钟了吗?如果没有小闹钟,在老师的钟面上你能找到时针和分针吗?把小闹钟放进抽屉,指着我的钟面复习时针分针。

时针最短,最粗,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走得也比较快;秒针最长,走得也最快;有12个数字的刻度,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针按顺时针方向转,时针走得快、分针走得慢„„

我的钟上还有一根针。(定时针)

让学生在欣赏钟表的过程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了解学生的起点,以便确定教学起点。 通过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用动画钟的形式小结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认识整时。

(1)、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你认识吗?(这是神州6号飞船发射升空的画面,你们知道是什么时刻发射的吗?)老师这里有个小钟能帮助你,这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2)你怎么知道是9点钟呢?

(3)9点钟是我们平时的说法,9点也叫9时(师板书)谁来读一读。 (4)9时除了这样表示,你还见过别的表示方法吗?出示一个表示9时的电子表。9时在电子表上是这样表示的。我们可以这样写:先写一个9,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板书两种方法,并将9时的钟面贴于黑板。保留板书。)

(5)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神州6号发射的时刻是9时,宇航员在太空中到中午要吃午饭了,看这是几时?出示11时的钟面。你认识吗?请你在纸上用2种方法记下来。请你来做做小老师。

(6)到下午宇航员要和地面工作人员对话,汇报情况,看这是下午的几时?(出示钟面)

(7)请你帮钟面上的时间找朋友。为什么你们连线可以又对又快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谁来介绍给大家。 (8)师小结:对,我们先要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12,就表示整时。

(9)判断是否是整时?

(10)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我们再来认一认,出示一个时刻不全的钟面。现在你知道是几时吗?(5时)再出示一个无刻度的钟。(10时) 3.现在的钟表除了帮助我们认时间之外,还有美化生活的作用。出示一些时尚表,运动表等。

三、巩固应用:

1.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认识了整时,你们会拨出整时吗?

拿出钟面我们来拨一拨,有小朋友起床7:00,中午吃饭12:00下午4:00放学,6:00吃饭9:00睡觉。

2.画钟面。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 质疑:你还有别的问题吗?

3.课堂延伸: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看时间,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时间吗?电脑或投影出示生活中的时间。(如:商店的营业时间8:00—22:00,汽车站牌,作息时间表等等)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时针指着8,就是8时;时针指着11,就是11时。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时针指几就是几,分针都要指12才对。

对其中特殊钟面提问:12时(咦?怎么12时的钟面上只有一根指针呢?)喔!原来12时,时针躲到分针后边去了。6时(6时钟面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6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自己举例。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时刻不全的钟在生活中很常见,数学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

让全班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向课外的延伸。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和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当前的数学教学思想。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学习质量都会给本单元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计算策略(如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上的准备,20以内的数概念,特别是数的组成(如9和1组成10,10和3组成13)为本单元计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乃至多位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100以内的加法都可以分解为整十数加整十数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26+68就可以分解为20+60和6+8。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口算的基本功,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教学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要求,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出口算速度方面的要求,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得数超过10的加法,包括9加几、8加几和7,6加几这3个小节。这里所说的9加几实际包含了9加几和几加9的内容,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都是相近、相似的。在前面感知过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9+3和3+9不仅得数相同,计算方法也相似,只要会计算前一个算式,后一个算式也就会做了。这样,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编排也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后面的内容也是如此,如8加几就包含了几加8的内容,7加几就包含了几加7的内容。

在呈现方式上,本单元是以问题情景式的方式呈现,改变简单的“例题+答案+练习”的编排方式,采用《标准》中倡导的“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进行编排。强调动手操作、多向思维、合作交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探索解答方法。鼓励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些都是本单元编排上的重要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20以内进位加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积极参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能获得一些简单的、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如用加法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的问题。

5能克服数学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提示

1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每个小节都是采用的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单元主题图就是一幅踢足球和学生跳绳、踢毽子的活动场景。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采用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使学生通过这些情景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情景还能赋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思考,促使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更加活跃,才会更加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本单元的学习中来。

2加强学具拼摆,为计算方法多样化的讨论提供表象上的支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究,一是以原来掌握的一些知识作认知基础,二是要依靠学具拼摆中获得的表象的支持。学具拼摆,是学生把学具作为中介物,利用自己的拼摆过程,把蕴含在学具中的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出来,学具拼摆的过程就反映了计算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具拼摆,给学生留足学具操作的时间,并指导学生的操作方法,还要要求学生手、脑、口配合进行学具操作,在学生通过操作,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3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在学生操作表象的支持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至少思考出一种意见的情况下,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学生讨论出来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并且不能过早地优化,以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要注意不要穷尽每一种算法,每个学生掌握一两种适合他自己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了。 4教给学生迁移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迁移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反之,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具体说来,一是要把学习10以内的加法中的一些学习方法运用到20以内加法的学习中来,二是不平均使用力量,重点教学9加几,然后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

推荐第8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各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寻找(可以用牙膏盒等)。教师还要准备几个其他形状的实物。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找物品”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拿出来,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实物的形状。

同桌学生互相介绍完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每种形状的实物各选一个,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同学各管一种形状的实物,把这些实物分一分类。管正方体的要把正方体的实物归为一类。分好类后,各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本组那类实物的形状,再选两个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实物的形状。对于非本单元所学形状的实物,可以归为一类,交给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体不是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但是它们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以后我们在中学会学到。

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分好类的物体收拾好,以便在下面的活动中使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摸实物”、“搭积木”、“随意拼”三种游戏。

(二)、介绍“摸实物”的方法 1.准备实物

教师从“找物品”的活动收集起来的实物中,选一些形状稍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包括棱柱形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放在地上。 2.摸实物

把做“摸实物”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请一小组作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如圆柱)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图形,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如果摸错了,可以让他们继续摸,直到摸对为止。然后再给蒙上眼睛的同学各拿一个立体图形,让他们摸一摸,说出拿出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这样做两次后,让进行判断的同学来出题摸实物。

(三)、介绍“拼积木”的方法 1.教师示范

教师用积木边拼边说:“我用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一个大的正方体,还可以用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 2.学生拼积木

师:请同学们自己拼一拼,看能不能用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能不能用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学生拼的时候,教师注意巡视。集体订正时,从用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用几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拼法中各选一种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拼成后的立体图形各用了几个什么形状的积木。

(四)、介绍“随意拼”的方法 1.带着拼

教师边拼边说:这里老师用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两个圆柱拼了一辆汽车,同学们,你们也能拼一辆汽车吗?

让学生自己拼,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拼的汽车的形状、大小和教师拼的不一样,只要能看出是汽车就行。 2.随意拼

师:同学们除了拼汽车,还会拼其他东西吗?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拼摆一些东西,拼摆用的实物可以是积木,也可以是其它东西,例如拼坦克,可以用长方体的饮料盒作车身,用易拉罐作车轮,用圆柱形的积木作炮筒。学生拼好后,教师选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拼的同学告诉大家拼的是什么东西,各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

(五)、巩固练习35页做一做。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推荐第9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十加几

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西通乐小学

韩利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运用11~20各数组成正确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过程。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组成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脱离直观借助数的组成,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

任务一: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填一填。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12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1 2.看计数器写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数。 任务二:

(二)探究新知。

交流算法1.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看图。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根据小棒图列出加法算式。10+3=13或者3+10=13由学生介绍算式表示的意义,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3)根据小棒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13-10=3和13-3=10由学生介绍算式表示的意义,并说出计算方法。

(4)尝试练习,内化方法。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师:看着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是吗?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13 (3)引导学生思考。师:2与那位上的数相加?为什么要加在个位上?

(4)计数器演示:把看到的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列式:13-2=11师:为什么要从个位减2?十位和个位都是1了,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5)教师介绍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任务三:

3、尝试练习,内化方法。(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10加一位数就得十几;十几减几(个位上的数相同)就得10,十几2 减十就得几;十几加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十几减一位数要减在个位上。

任务四:

(三)及时巩固,强化算法

1.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2、。课堂小测验。

(四)全课小结

3

推荐第10篇: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创设运动会的情境过程,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及应用意识。重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 难点: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关键: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1、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2、淘气说:“我老是忘记自己排队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那个热心的小朋友来给淘气处处主意呢? (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可以了)

3、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1、今天,森林里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运动会,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呢? (小鹿、小松鼠、小兔、小乌龟和小蜗牛) (如有人说大象的话就提醒:大象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老师,他是裁判)

2、那你们猜一猜谁会跑在最前面呢?为什么?

3、一起来看一看xx猜的对不对。(播放flash)

4、谁跑在最前面?(小鹿)

5、睡在它的后面?(小兔) (引导学生说完整: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6、小兔在小鹿的后面也就是说小鹿在小兔的?(前面)

7、谁来完整的说一遍? (小鹿在小兔的前面,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让多个学生练习说)

8、谁在小兔的后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那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 完整说(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9、老师都糊涂了,怎么一会小兔在前面,一会小兔又在后面呢? (因为和小鹿比,小兔在后面,和小松鼠比,小兔在前面)

10、他说的很好,前后是相对的,我们在说前后的时候要说清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

11、说一说小松鼠在谁的前面?小松鼠在谁的后面?小乌龟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1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同桌两人练习说一说。

13、知道了他们的前后,我们就能给他们颁奖了,一起来说说,谁跑了第一?谁跑了第二?谁第三?谁第四?谁第五?谁来给他们颁奖?(把小动物的头像贴在黑板的领奖台上)

1、跑步比赛结束了,下一环节进行的是赛车比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flash)

2、说一说1号车排第几?5号车在几号车的后面,在几号车的前面?(

4、

2、3) 完整的把题再读一遍。

3、书上56页有一道题和它非常相似,你们试着来做一下

4、照样子,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号车排第几?2号车排第几?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1)回过头来看一看你的后面同学,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指名练习回答) (2)说一说你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有哪些同学? (3)第3竖排起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xx同学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多练习几个同学) (1)(播放ppt)小淘气听了大家的劝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高高兴兴的来动物园玩,到动物园一看,小动物们正在做捉迷藏的游戏,小牛找不到大家了,咱们一起来帮帮它,好不好?谁来告诉它小鸡在哪?(房子的后面)小猫在哪?(房子的前面)小狗在哪?(大树的前面)小兔在哪?(大树的后面)……

3 (2)小淘气在动物园玩了一天,他非常累,要坐着汽车回家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在哪一站?(播放ppt)(动物园),你怎么知道的?(站牌的上面写着动物园), 这辆车是从哪开来的?(火车站), 下一站是?(大连湾) 我们要去振兴路小学,还有几站?(3站)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如果不去学校了,我们去大连湾,还有几站?(2站) 去公园?(1站)

1、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出一个难题来考考你,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小鹿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8个) 怎么算的?(4+3+1=8) 4表示什么?(小鹿前面有4个小动物) 3表示什么?(小鹿后面有3个小动物) 1表示什么?(小鹿)

3、现在老师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 (2+3+1=6)

2、

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来看看大家用的怎么样?第一小组起立,裴浩亮后面的同学到走廊里排队,车伊祺前面同学到走廊里排队(依次按照前后顺序把学生叫到走廊里排队)

第11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2、《陶校长的演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理解有关新词。教学难点:

1、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2、学会使用关联词。

教学方法:引导读文,点拨提问,交流学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陶行知的名言。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个渴望进步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会详细地告诉你。

介绍陶行知: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创办了“晓庄”、“育才”等一批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一代代人,创作了一部部教育著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朽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出示:这是一篇演讲稿,那什么是演讲,演讲又有什么特点,文章中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呢?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作好记号,回答问题。

2、讨论理解演讲的特点。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演讲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鼓动性。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讲的是真话。演讲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主要谈的是“每天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谈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

3、出示词语

健康 本钱 寻求 崇高 理想 否则 持久 锻炼 合理 作息 树立 筑起 坚固 堡垒 造福 专心致志 坚忍不拔

意志力 彼岸 担任 影响 承担 值日 值勤 管理

责任心 基础 稳定 公德 私德 激励 鞭策 培养

即使……也…… 既要……也要……

三、指名读课文

1、叫六位同学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们读,并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2、第一自然段提出演讲的内容是“每天四问”

第2—5自然段让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理”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第六自然段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

3、自由读课文

4、逐段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指导写字

陶、演、炼、彼、稳都是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堡、垒上下结构,上大下小。

陶里面是缸的左半不是“凶”、“金”第九画是竖折。

炼右边是“”不能写成“东”

板书: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学问

每天四问 工作

道德

作者姓名:田梽鑫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 电 话: 邮政编码:

激励、鞭策长足进步

0914--6179006 726309

第12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通过计算来解答,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感受教学的工具性作用。

2、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根据相同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1-2= 8+6= 16-8= 13-4= 9+7= 11-6= 15-7= 14-8= 15-9= 12-5= 11-3= 12-4= 4-6= 17-9= 4+8=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校园图”、

2、观察提问。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4、想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你会解决吗?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说一说。

a小华套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

b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

c小雪比小华少套了几个?(师随机板书。)

5、师小结:像这样从小朋友说的话中知道的,或从图中收集到的有数据的话我们把它叫做“信息”。(板书)题目没告诉我们的、要求的这句问话叫做“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有用信息来解决这个相关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解决问题”。(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在题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集体反馈,理解重点。

1、活动:摆一摆。(1)问题:

a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看着这幅图你是怎么想的? b小华套的圈被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 c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小结:通过摆的方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2、画一画

(1)问题:

a五角星表示什么?桃心又表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小华套的圈被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 c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小结:通过画的方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3、算一算 (1)问题:

a、你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b、7表示什么意思?能看着左边的图解释一下吗?(提示:7表示与小雪套中同样多的小华套中的数量。)

c、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小结:我们用摆、画、算的方法,知道了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三)拓展迁移、解决问题

1、想一想,小雪比小华少套了几个?你能列个算式吗? 板书:12-7=5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应该怎样列算式?7表示什么? 12-7=5

2、观察对比,建立差的概念 小雪比小华少套了几个?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小华套中的和小雪套中的相差几个? 12-7=5 问题:同一幅图,三种不同的问法,为什么算式却相同?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小结:求多多少,少多少,也就是再求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1、课本21页,“做一做”。(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要解决这个么问题,怎样列算式?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小结

刚才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是先在图中或小朋友的话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及相关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最后列式计算、解答。最后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并加上小括号。(板书:找、想、列式)

五、作业: 练习五第

7、第9题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2、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简单的加减法解答数学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

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把应用题改成解决问题,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相比更贴近于生活,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充分创设有关生活中的一些事迹,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首先从最近发生在身边的重大事件入手-----缅甸地震开始谈起,收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学习新课。A、动口朗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 备。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我做出明确的规定,大声读、轻声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我要求先慢读,从而转到快读。 B、第一题我引导同学和我一起来画图,其目的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C、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思,我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线条作上记号,同时把圈把数量圈起来提醒学生注意。

3、归纳总结。三道题做完后,我将三道题反复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中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白,做题不能光看表面,越相似的题你越要注意,有可能就因问题不一样,或者字不一样,甚至标点符号不一样,它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再次提醒学生要认真读题,避免走进出题者设下的陷阱中去。

第13篇:一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的第20页。 学习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收集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出示小朋友在操场上踢球的情境图)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收集信息。

师: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 师:数学问题是什么?

(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取图片中的数学信息。逐步使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数数、看文字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 2)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信息。

想一想------让学生先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三条信息,哪些信息是有联系的?这两条信息说的都是说的关于踢球的人数。要求“还有进人没来”,需要那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将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教师小结:” 我们队进了4个” 这个条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没有用的,是多余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根据问题或条件之间的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与问题没关系,是多余的)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明确问题的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解答。

师: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明白吗?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说明图中个部分表示的意义。图示可能有

师:观察同学们画的图,尽管大家所用的符号和画图的样式不完全相同,但都表示的是哪两个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呢? 师:根据图,想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能不能用列算式的方法计算,“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16-9=7( 人)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

16、

9、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学生确定算法,列式计算,说明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3、回顾凡是,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1)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师:“还有7人没来”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说明我们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呢?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意图: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之后要有意识的进行验证,认识到加法可以对减法进行检验)

师:同学们用加法验证了我们的结果是正确的。 2)回购反思,巩固解决问题的一班步骤与策略。

师:回顾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分哪几步? 生:明确问题--提取信息--列算式---检验结果

师: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义,可以使复杂的问题更加直观变得简单了呢? 生:画图。

师: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是,都要用到呢? 生:多余信息不用。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是,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两个信息和问题要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画图或操作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方法列出算式;第三部则要回顾检验解答的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正确。

(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如何更准确的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计算出答案之后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选择相关条件解决问题。 1)做一做

师:要求“母鸡有几只?”哪两个条件有关系?谁是多余的条件?

(意图: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呈现与例题的形式相同,是一个基本练习。进一步是学生明确问题找到多余条件。)

2、练习五的第题

师:观察同学们捉迷藏的图,用哪两个信息可以求出“藏了几人?” 四)全课小结。

五)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是问题变简单的好办法?(生画图)

第14篇:一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实小高建英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如寻找自己的位置,电影院对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四、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七、课前准备

挂图投影课件动物卡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九、教学反思:

1、教学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认识位置是新课标标准增加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上课伊始,便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如:找教室里的座位,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强调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结合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了开放的,趣味的活动。如:教室找新座位和看电影找座位等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感觉到有趣和快乐。

第15篇:一年级数学上下教学设计

]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

-----饶琦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58—59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

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练习册、铅笔盒、像皮、动物图

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说一个字,请小朋友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师:大(小)、多(少)……上(下),激励: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说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揭示课题:上下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小故事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动物们都躲进屋里……它们就到大树爷爷那寻求帮助。

(2)课件出示小鸟和小白兔

谁愿意帮助小鸟来说一说它现在的位置?

学生1:小鸟在上面。

学生2:小鸟在小白兔的上面。

谁来说说小白兔的位置?

学生1:小白兔在下面。

学生2:小白兔在小鸟的下面。

(3)大树爷爷提建议:小朋友在说上下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课件出示小松鼠,在小鸟和小白兔的中间。

①谁来说说小松鼠的位置?

学生1: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

②讨论:为什么一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又说它在下面呢?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激励:你回答的太棒了,解释的这样清楚,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太感谢你了。

(2)课件出示:小猴子在小松鼠和小白兔中间。

谁能说出小猴子的位置?

学生1:小猴子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猴子在小白兔的上面。

学生3:小猴子在小松鼠的下面。

……

激励: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的孩子。

(3)给小动物分房子。

①四人小组活动。

②反馈不同分法的小组。

③说一说。

住在最下面,是第

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

,它在

的上面,

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激励:你考虑的真周到,我替小动物谢谢你了。

第16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 1 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100 以内数的认识, 20 以内退位减法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时间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4、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6、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7、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8、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9、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

2、3页,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认识正方形。

①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作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3)放手认识圆。 ①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圆柱底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作什么呢?(圆) ④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

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 圆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预习要求: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

2、3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拼一拼

预习要求:

看一看教材第3页的“拼一拼”内容,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到底是什么呢?(多媒体播放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播放完时适时提问: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干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

二、折一折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请看幻灯)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重合,即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剪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

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幻灯出示风车图案)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做: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幻灯片演示制作步骤)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但中心部分要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并固定,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呢?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幻灯出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

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就请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完成后幻灯展示答案)

(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7 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

(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幻灯出示用小棒拼成的平面图形)。

①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②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③你能用老师给的4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拼图大比赛

(1)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学具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去发挥想象拼图,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好又快,且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题,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教师相机指导。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当了一回小魔术师哦!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继续发挥你神奇的魔力,拼出更多美丽的图案来。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长方形 对边相等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七巧板

预习要求:

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一看教材第4页的内容,并根据课本内容拼一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拼指定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生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打乒乓球》)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①从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想知道这段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吗?

(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打乒乓球”的图形)

(3)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图中共有几种物体?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都由七块拼成,用一套七巧板拼成)

(板书:七巧板)

二、认识七巧板

七巧板制作过程:

谈话:想知道七巧板是如何制作的吗? (多媒体演示七巧板制作过程)

引导观察,发现图形间的关系。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何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均有不同)见附页1 (1)从大小上比较。

①哪些图形最大?

②两块最大的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展示验证过程)

③哪些图形最小?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同位交流验证过程)

(2)从形状上比较。

谈话:除颜色和大小外还有何不同? (形状) 哪种图形最多?有几个?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这儿有个图形很有意思,它被三角形团团包围着,(指出)它叫什么呀?(正方形)

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它是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这个图形很有意思(指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它漂不漂亮?为什么? (课件闪动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告诉学生这个图形的名称是“平行四边形”)

(3)数一数,算一算。

一起数一数,这里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平行四边形?几个正方形?

教师接着板书:△ □

5 +1 + 1=7(块)

三、拼一拼,练一练

(1)师示范拼。

取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

(2)生用两个大三角形自由拼图。

可以拼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均展示。 (3)拼指定图形。

谁能拼出大一点的三角形?七巧板中的拼图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学生自由拼,师巡回指导。

展示不同拼法,计学生口述“用了几块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三角形”。

(4)分组比赛:拼第4页“你知道吗”中的四个图案。

①自由拼。学生操作,组内交流。

②集体展示。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为什么?

(2)回家用七巧板拼摆出有趣的图形,并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七巧板

5 + 1 + 1 =7(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图形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科书6—7页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左边和右边一样,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教学难点:

补砖块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五题

出示完整的一面墙(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一样的;每行的砖块数是一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一样,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一样。 3出示不完整的一面墙,“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一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一:学生可能会用画一画,补一补的方法。 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画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二: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那就不用补了。 师:一行有几块砖块?第一行缺了几块?

师总结方法:数出每一行缺的砖块数,再加一加。 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一练。

完成P6补砖块练习。

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三、独立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完成教科书练习一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五、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1)学生想象。这个卡片要做成正方体。数字4对着自己,1要往左边折,2要往右边折,3要往哪边折?

(2)直观演示,边讲解。4旁边的数学在4的左边和右边,剩下一个数字在4的后面。 (3)观察。先提问,4的对面是?(3,师引导:和4隔着一个数字)3的对面是4,和3隔着一个数字。那1的对面是几?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一个位置。

(5)应用规律。6的对面是?(隔着一个数字,是5)2的对面是几?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实际动手剪一剪

3、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实践剪一剪,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第二单元: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 12 课时

单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口算题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8—9页,然后试着算一算:6+9= 7+4= 6+8= 15-9= 13-9= 12-9= 14-9= 16-9= 教学内容:第8—10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3)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5)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作业设计: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

1、2题。板书:

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1-9= 2 18-9= 9 17-9= 8

课后反思;

14-9= 5 12-9= 3 第二课时:十几减9练习课(1)

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复习重难点: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一、基础练习

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三、小结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课时:十几减9练习课(2)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

14、

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十几减8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13页,在课堂练习本试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内容:十几减8(第13页 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第五课时 :十几减

7、6 预习要求:

看一看课本第14页图中的内容,与小朋友说一说看懂了什么,试练习做一做的

1、2题。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

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十几减

7、6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

7、6。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

第17篇:一年级数学“玩具”教学设计

玩具

学情分析: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

5、

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了,因此教学生写数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字如何布局,而且要写得美观、漂亮,同时也渗透了美育教育。教学目标:

1、借助儿童喜欢的玩具,使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说一说。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2)小组交流,你数出什么?是怎样数的? (3)全班反馈。

二、写数

师:这些数你会写吗?你喜欢写哪个? (1)学生自己写喜欢的数。 师:你认为自己哪个写的最好?板演 (2)学生板演后比较

比较过程中要讲出写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

(1)写数,让学生自己写,同桌说说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2)看数划线,学生弄清题意后自练。

(3)数一数,填一填,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

四、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整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数玩具是低年级小朋友所喜欢和熟悉的,我选取了这一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对图形抽象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的变化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所以我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例如让孩子们在练习题的第1题第二排的图中,找出题目的要求并且从数字中找出排列的规律。结果,学生在第3题的图中也能找出题目的要求,填完方框里的数字后,也能自发地去寻找数字的排列规律了。

另外,孩子们在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用1,2,3,4,5来表示”时,居然有一个孩子说“1可以表示一群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看来孩子们的潜能实在不可低估。

第18篇:一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曾苑媚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第9页:认识位置——上、下、前、后

一、设计思想

数学知识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进行观察、分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应以理解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极积性。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又应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例如电影院对联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中,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1.《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掌握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系统的学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感知方位和位置。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情分析

1.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的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2.在教学时老师主要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或课件演示,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位置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具有初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1、在生活情景中建立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准确地用“上、下、前、后”知识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物体的前后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实践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启发引导,激发求知欲。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联系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促成。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七、教学设计意图: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的方位位置并能描述物体的位置。使一年级的小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掌握上下、前后方位的基础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年龄特点采用联系实际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八、课前准备 课件 数学卡片

九、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关于“位置”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谁学得最棒。{教师在空中指出上下.前后的方位,激发学生求知欲} 2.师:小朋友,你们好!(师面对生)仔细观察师的位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师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归纳: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师:黑板的上面有什么?国旗的下面是什么?(黑板的上面是国旗,国旗的下面是黑板)

3.说一说

(1)说说你的前面同学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2)说说教师的讲台上面摆着什么东西,(讲台上有书本,书本上面放着粉笔盒,说说粉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课件出示

一、呈现一幅江上大桥的图画: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江上,一艘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好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色。

1.师:看一看图中有什么?(轮船,火车,汽车,货车,客车。

2.轮船的上面有什么?(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汽车。只要是空间方位在轮船上方的,都是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3.引导学生说出:货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货车的下面。 4.师:图中公路上有什么车?(有小汽车,货车,客车) 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小汽车在前面,货车在中间,客车在后面)

5.货车的前面是什么车?它的后面是什么车?(引导学生说出小汽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小汽车的后面。

6.师:客车的前面是什么?(客车的前面是货车)

(三)、联系生活,学生用“上”、“下”“前”“后”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1.师:你的课桌上摆放着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书本在课桌的上面,)书本的上面有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文具盒在书本的上面,文具盒的下面是书本)。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2.利用班上座位关系说一说。谁排最前,谁排最后。进一步感知位置

师:大家看一看我们班的李某坐在哪里?她的后面是谁?(李某的后面是陈某,引导学生说出李某坐在陈某的前面。陈某在李某的后面) 师:欧某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前面,(引导学生说出欧某在王某的前面,何某的后面是欧某)

师:欧某的前面有几位同学,是哪几位同学?欧某的后面有几位同学,是哪几位同学?(引导学生说出欧某的前面有2位同学,欧某的后面4位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四)、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2.找一找

师:老师发一张数字卡片。打开看看,上面写着你的座位,请你根据卡片上所写的位置找到它(数字卡背后有新座位号,请几位同学来玩,看谁能按要求找到。) 学生按卡找座位

师:请同学说说你的新位在哪里,(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你的前面有几人,你的后面有几人。)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小结:有时,我们用前后表示位置时,还可以结合数字,这样表达得就会更清楚。] 3.点名游戏,激发小孩的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3组第3个站起来!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十、课堂总结

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十

一、教学反思:

1.教学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认位置》这一单元教学原以为很简单,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表达事物位置关系。

2.认识位置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如:说一说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有趣和快乐。 3.《位置》是人教试验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本节课前学生已对上下前后知识有了一定的感知,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能准确地用“上下前后”知识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注意渗透物体前后的相对性。

第19篇: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第一课时:同样多

涞水小学106班李美娜

2017年9月21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主题图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再找同学将其他同学的发现串起来编一个小故事: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小兔和砖头哪个多?哪个少?你是怎么得出得?说一说理由

(一)、教学“同样多”?

1、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2、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提出一一对应得方法,学生理解。 (二)、教学“多些、少些”?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出示主题图,学生试着用一一对应得方法自己比较兔子和胡萝卜得数量,小猪和苹果得数量。

三、动手操作

(一)老师拿出准备好得花生和糖果,找学生演示,比较这两种食物得多少

(二)全班学生独立用自己准备得学具摆出,同样多,三角形比正方形少,正方形比圆形多。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四、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五、小结: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比多少

同样多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比多少》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工夫。

书墨飘香 幸福人生

第20篇: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

一、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的困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1. 出示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新授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

七、

八、

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练习: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