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0 07:53: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p48-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比的读写方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辨析比赛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区别;理解非同类量相比的比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数学书、笔、课堂本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2.8÷4=

46.7-3.8=

4.95×1000=

1.25×0.8=

130×300=

6.9×0.1=

6.8+4.2=

1.25×16×8=

一、谈话导入

(一)请学生说一说有关比字的句子。生1:我比我同桌高。

生2: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

生3:篮球比赛时比分为15:20。

(二)同学们,你知道像这些比和我们今天要学习比有什么不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数学上的比和生活上的比有什么不一样吧。板书:认识比

二、浏览课本内容,交流自学感受(重点交流学生通过预学学到了什么)

观看微课。(复习预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三、完成知识卡

(一)体会面粉和水的比(2∶1)的特点。

妈妈需要和(huo)一些面做馒头,面粉和水的比(2∶1),它们的质量有可能是多重?面粉是水的几倍?

(二)比的意义和读法、写法

(1)两个数的比表示()。 (2)5比3记作()。

(3)在两个数的比中,()是比号,()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

(4)比值通常用()表示,也可以用()或()表示。

1 (5)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22(6)看作比时,读作()。看作比值时,读作()

5

5 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三)一场足球比赛的上半场结束了,场上比分是2∶1,那他们的下半场比分可能是几比几?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是多少呢?

四、展示交流

(一)组内交流(重点交流学生的疑难点,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全班展示、交流

1.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面粉和水的质量可能是多少,使学生体会面粉与水的质量比存在倍数关系)

(1)师:面粉和水的比为(2∶1),面粉和水可以是多重?面粉是水的几倍? 小组合作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生1:面粉2kg,水1kg;面粉2斤,水1斤 生2:面粉1000g,水500g„„ (2)师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取呢?

生:因为面粉是水的2倍。面粉取2kg,水就要是1kg。

师:面粉是水的2倍是怎么求出来的呢? 生:用2除以1等于2。

师:也就是2比1就表示2除以1等于2,所以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 师:除了可以这样表示面粉是水的两倍,还可以表示水是面粉的几分之几? 生:还可以表示水是面粉的二分之一,水和面粉之比为1∶2=1÷2=0.5。

(3)师小结:是的,和(huo)面可以根据面粉和水的比来确定它们的重量各占多重,它们的单位都相同,都表示质量单位,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倍数关系。 师板书: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面粉

水(倍数关系) 2 ∶

1=2÷1= 2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适时渗透比和除法、分数的倍数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和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学生通过填空加深学生对比基础知识的

2 巩固)

师:同学们,通过了解了面粉和水的比,你知道比的意义和读写法吗?下面的几道题你们能独立完成吗?指名学生回答。 生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生2:5比3记作5∶3。

师:同学们还可以写出一些比吗?谁能上来写一写?

学生上台演示,师引导正确的写法。 师:那你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在两个数的比中,“∶”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师:比值通常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比值通常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5师:回答的真不错!当比是5∶3时比值是,当比是2∶4时比值是0.5,当4∶2时比值

3是2。

师追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生:比的后项不能为0。

师:当一个分数看作比和比值时,它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22生:5看作比时,读作2比5。5

看作比值时,读作五分之二。

3.体会生活中的其它比和面粉和水的比具有这样的特点吗。(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生活中的比赛得分比中会出现0,和数学上的比不一样,比赛的得分比是一种计分形式,是相差关系,而数学上的比是倍数关系,相除关系)

学生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结果。

(学生齐读)一场足球比赛的上半场结束了,场上比分是2∶1,那他们的下半场比分可能是几比几?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是多少呢?

师:有想法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足球比赛的比分有没有倍数关系?一场足球比赛的上半场结束了,场上比分是2∶1,那他们的下半场比分可能是几比几?

学生集体回答,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比赛得分只是一种记分形式,不存在倍数关系)

生:第二场比赛开始时是得分比为0∶0,后来五(1)班进了一个球,比分为1∶0。五(2)班继续进球,得分比为2∶0,五(2)班进一个球,比分变为2∶1,接着五(1)班进一个球,比分为3∶1„„

师小结:这场足球比赛中,比分在不断的变化,比赛时比分还可能一个球都没进,出现了0,所以比分不存在倍数关系,所以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记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五、回顾课本

(一)学生自主回顾课本P48_49,学生质疑。知道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是除法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二)知道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90,两个数单位不一样,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三)通过回顾课本49页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五、美好检测

1.下面的信息有比吗?如果有,请你写出来。

①妈妈按菜谱介绍,放3勺糖4勺醋调制了糖醋汁,这样口感更佳。

3②要绘制一张篮球海报,规定海报的宽是长的。

2.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比值是();花的钱数之比是():(),比值是()。

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比值是()。

153.12∶4=(

3 :5= (

4: 8 = (

15∶10=(

)÷10=10

六、美好拓展

4、如果规定海报的宽是长的

3。下面3张海报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4①

七、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板书设计

认识比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面粉

水(倍数关系)

= 2÷1 = 2 …………

教学反思:

……前比项号 …后项5

…比值

推荐第2篇: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平桥小学

潘红星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出示例1

2、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之间的关系?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一杯

果汁比牛奶少一杯

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3/2 提问: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和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3/2是怎么得来的呢? 板书:2÷3 3÷2 指出:以上是我们以前所学习的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之间还有着另外一种数学关系。 揭题、板书:比

二、探究新知

(一) 教学例1

1、老师教学: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的比是2:3 2、试问:你会试着表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吗? 3、教学写法

2比3,记作2:3,读作2比3 4、追问:

2: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之间的比呢? 3:2呢?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要正确表达两个数的比不能颠倒顺序。 试写4个比。

(二) 教学试一试

1、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呢? 2、教学份数:如果把每种溶液中的洗洁液看作1份,那么水可以看作这样的几份呢?

3、还可以怎么样表示洗洁液与水的体积关系。

(三)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填表

提高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谈话: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他们的关系,你能试着写写两个同学路程与时间的比吗? 根据交流板书:

小军走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小伟走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2、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3、揭示比的意义

启发:看黑板上的2:3和3:2,例2中的900:15,900:20,还有试一试中的洗洁液与水的关系,想一想,比和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表示什么? 小组交流 引导发现

小结,板书,

自学比各部分的名称。P69 教学求比值。并将前几个比的比值口算出来。

(四) 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和形式,但读时仍按比的读法来读。3、启发:在刚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相当是什么?比值呢? 4、小结:

比、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的前项还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除法、分数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根据你刚才所学的知识,结合以前的知识,想一想,比的后项能是0吗?

三、课堂练习

(一) 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并问一问比值的意义。

(二) 完成练习十3第1-5题

追问:三小题的比值是每种水果的什么?

(三) 完成第3题

根据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四) 完成第

4、5小题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呢?

推荐第3篇: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吴圩小学 谢宗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比,引导学生自学。

1、投影出示:2杯果汁和三杯牛奶。师: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请你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比如,果汁不牛奶少1杯。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用投影出示: (1)果汁比牛奶少1杯 ,

牛奶比果汁多1杯。

引导;这一类描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相差。

(2)果汁是牛奶的2/3, 牛奶是果汁的3/2。

引导:这一类描述又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相除。

3、导入比

说明:如果用两个数量相除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还有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叫做“比”。(板书)有关比的知识,书上为我们说得很清楚,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看看书本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请大家自学书本68页上半部内容。

学生自学。

二、新知学习,进一步认识比

一)认识比,了解比的读法和写法。

1、自学引导,投影出示:

果汁与牛奶的杯数比是2比3; 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比是3比2。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在2比3中,“2”表示的是什么?“3”表示的是什么?“2比3”表示的是什么? 在3比2中,“3”表示的是什么?“2”表示的是什么?“3比2”表示的是什么? [强调: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哪个数量在前,哪个数量在后,如果前后的位置颠倒了,那么比的意义也就变了。]

2、学会比的读法与写法。

2比3 3比2 师:这就是比的读法,那么在数学上,2比3和3比2又记作什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写出来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集体判断、评价。 (1)认识比号;

(2)认识比的前项和后项。

3、完成P68“试一试”。

A,读出各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的份数比;

B、除了用比表示洗洁液与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C、屏示填空: 第一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比是1/8 ,

第二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

), 第三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

), 第四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

),

二)学习比的意义。

1、出示例2,引导学生计算填空。

2、引导:小军的速度是多少?小伟的速度是多少?

求速度是用什么方法求的?(除法)(路程÷时间=速度),

3、说明:因为求“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所以这里的“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存在着相除的关系,因此“路程”和“速度”之间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4、填空:小军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小伟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5、归纳、揭示:“只有两个量之间存在相除关系,才能组成比。

6、进一步描述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板书),

强调:两个数相除也表示两个数的比。

三)、学习求比值的方法

1、引导读书:看书69页,并将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用笔划下来

学生齐读。

2、思考:后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叫“比值” ,那么怎样求比值? 学生回答,板书:前项÷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3、总结:用比的前项÷比的后项,可以得到的一个数值就是比值。

4、总结强调:一个比的比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或小数。四)、认识比、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1、引导学生看板书2:3=2÷3=2/3。

2、学生交流填表。

3、学生小组内再次互相说说。

4、集体总结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五)学习比的两种形式的写法。

1、说明:2比3可写写成2:3,这是一般形式,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分数形式,(板书),这种形式我们仍然读作2:3。分数形式的比,先写前项,后画横线,在写后项。

2、练习(1)、把下面一般形式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读一读。

4:5=(

12:7=(

(2)、读出下面分数形式的比。

2/9

13/12

1/20 (3)、分别用两种形式写出下面的比。

一般形式

分数形式

7比8

) 9比5

[设计意图:分步、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有关比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够构建比的知识网络;通过及时的分步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

三、综合练习

1、联系班级男女生人数填空。全班有男生20人,有女生10人。 (1)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 (2)20:10是(

)与(

)的比。 (3)20:30的前项是(

),表示的是(

)后项是(

),表示(

)。 这个比表示的是(

)与(

)的比。

2、张强买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10.5元,笔记本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

)。

3、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4、求比值:

45:3

2:0.5

25/15

600千克:1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在小组内将你的收获与其他同学共享一下。 学生代表发言。

2012

年11月

推荐第4篇: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博里镇新荡小学 贾开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比,引导学生自学。

1、投影出示:2杯果汁和三杯牛奶。师: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请你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比如,果汁不牛奶少1杯。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用投影出示:

(1)果汁比牛奶少1杯 , 牛奶比果汁多1杯。

引导;这一类描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板书:相差。

(2)果汁是牛奶的2/3,

牛奶是果汁的3/2。

引导:这一类描述又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板书:相除。

3、导入比

说明:如果用两个数量相除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还有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叫做“比”。(板书)有关比的知识,书上为我们说得很清楚,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看看书本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请大家自学书本68页上半部内容。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物体设计情景引入新知学习,让学生有一种实际感,从而更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共鸣;利用旧知引导学生复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引入比的教学设下铺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引入比,让学生自学,既可以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新知学习,进一步认识比

一)认识比,了解比的读法和写法。

1、自学引导,投影出示:

果汁与牛奶的杯数比是2比3; 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比是3比2。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在2比3中,“2”表示的是什么?“3”表示的是什么?“2比3”表示的是什么? 在3比2中,“3”表示的是什么?“2”表示的是什么?“3比2”表示的是什么? [强调: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哪个数量在前,哪个数量在后,如果前后的位置颠倒了,那么比的意义也就变了。]

2、学会比的读法与写法。板书:2比3 3比2 师:这就是比的读法,那么在数学上,2比3和3比2又记作什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写出来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集体判断、评价。 (1)认识比号;

(2)认识比的前项和后项。

3、练习

(1)说出下列比的前项和后项。

2:5

70:8

0.5:3

1/3:2 (2)完成P68“试一试”。

A,读出各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的份数比;

B、除了用比表示洗洁液与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C、屏示填空: 第一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比是1/8 ,

第二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

), 第三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

), 第四种溶液中,洗洁液是水的(

),

二)学习比的意义。

1、出示例2,引导学生计算填空。

2、引导:小军的速度是多少?小伟的速度是多少?

求速度是用什么方法求的?(除法)(路程÷时间=速度),

3、说明:因为求“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所以这里的“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存在着相除的关系,因此“路程”和“速度”之间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4、填空:小军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小伟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5、归纳、揭示:“只有两个量之间存在相除关系,才能组成比。

6、进一步描述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板书),

强调:两个数相除也表示两个数的比。

三)、学习求比值的方法

1、引导读书:看书69页,并将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用笔划下来

学生齐读。

2、思考:后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叫“比值” ,那么怎样求比值? 学生回答,板书:前项÷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3、总结:用比的前项÷比的后项,可以得到的一个数值就是比值。

4、练习:

(1)分别求出下面各个比的比值。

10:5 =(

)÷(

)=(

) 2:6 =(

)÷(

)=(

) 9:8 =(

)÷(

)=(

) (2)分别说出下面各个比的比值

40:20=(

3:7=(

2.4:1.2=(

5:0=(

5、总结强调:一个比的比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或小数。四)、认识比、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1、引导学生看板书2:3=2÷3=2/3。

2、学生交流填表。

3、学生小组内再次互相说说。

4、集体总结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五)学习比的两种形式的写法。

1、说明:2比3可写写成2:3,这是一般形式,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分数形式,(板书),这种形式我们仍然读作2:3。分数形式的比,先写前项,后画横线,在写后项。

2、练习(1)、把下面一般形式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读一读。

4:5=(

12:7=(

(2)、读出下面分数形式的比。

2/9

13/12

1/20 (3)、分别用两种形式写出下面的比。

一般形式

分数形式

7比8

) 9比5

[设计意图:分步、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有关比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够构建比的知识网络;通过及时的分步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

三、综合练习

1、联系班级男女生人数填空。全班有男生20人,有女生10人。 (1)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 (2)20:10是(

)与(

)的比。 (3)20:30的前项是(

),表示的是(

)后项是(

),表示(

)。 这个比表示的是(

)与(

)的比。

2、张强买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10.5元,笔记本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

)。

3、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4、求比值:

45:3

2:0.5

25/15

600千克:1千克

[设计意图:联系班级实际的情况,设计练习,让学生既能运用知识,也能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在小组内将你的收获与其他同学共享一下。 学生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利用学生小组交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对知识构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先小组共享,后集体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推荐第5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第68页“试一试”的每个图,都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有这样的8份、4份、3份和1份,这是对四个比的意义的具体解释。说出每种溶液里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几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几分之几,能使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表示,促进对比的理解。其中洗洁液与水的比是1∶1,表示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丰富了对比的认识。“试一试”的设计特点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

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大象”卡通的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两道例题里的比,体会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相除,从而概括出比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路程除以时间的商是速度,引出比值的概念。说出例

1、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能进一步领会比的意义,巩固对比值的认识。

1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把3∶5写成3/5,教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这里的3/5如果看作3∶5的比值,它是一个数;如果看成3∶5的另一种表示,它仍然是比。教材特别强调,如果把2∶3写成2/3,应该读作2比3。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等,对学习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不会感到太难。但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必要的:

1.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实例让学生从感官上抽象出比的概念。此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特点,借助类似“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2 2.让学生充分参与“比”的实践活动。比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比无处不在,并对不同的比进行比较和区别;给与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弥补认识上的不足,教师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合理组织练习,达到“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和用比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的化简”一节中,除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化简比的依据外,充分的练习是检验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要边学边练,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思路

比的认识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认识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

3 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三)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问题情景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学设计。

4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5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4、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6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5、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7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二)理解比

1、研究不同类数量间的关系

(1)出示:\"嫦娥一号\"3小时飞行了9000千米,而波音飞机飞行9000千米需要10小时。请你分别算出他们的速度。(出示相应表格)

(2)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3)师: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是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他们所飞行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

(指名板书:9000:39000:10)

(4)问:9000:3表示什么?9000:10呢?

2、揭示比的意义

师: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讨论:

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8 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概念)

3、学会求比值

师: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63:61=6361比值) 问:63:61的比值6361是怎么求出来的? 你能计算出黑板上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求的?(板书各个比值) 问: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4、练习求比值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问:求出的比值就是笔记本的什么?(板书:10.5:3=3.5) 师:观察黑板上的这几个比值,它们可以是什么样的数?

(三)探索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一组填空题

问:填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师:观察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每个等式中都有比、除法、分数)

2、出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9 例如,2:3也可以写成23,仍读作\"2比3\"。

师:你能用读比的方法来读一下黑板上的几个分数吗?

3、研究联系

(1)师: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出示表格)学生讨论联系后,指名汇报。 (2)师: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3)问: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4、研究比的后项。

(1)出示:\"在第28届男子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指名读题)

(2)师:刚才大家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那么这里的4:0又怎么解释呢?

(四)拓展延伸 (1)认识黄金比 出示三幅图片

师:这三幅图片拍摄的是同一座冰山,你觉得那一幅最能给你带来美的享受?

说明:比值约等于0.618的比就被人们称为\"黄金比\"。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现在平板液晶电视,它的宽与长的比是10:16。

10 (2)师:刚才我们从图片的外在形式认识了黄金比,这幅照片拍的是一座冰山,这让我不由想起一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

请学生读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能联系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说出几个比来吗?

(五)总结全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表示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六、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七、评析与研讨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

11 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推荐第6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3、比 人教版48页比

第一课时 课题: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阅读质疑 自主体验。

1、学习比的意义。(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 学习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 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 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 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三.合作质疑 互动体验

1、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3 ∶ 2 = 3÷2 = 2四.变式质疑 深入体验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A、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B、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C、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的关系。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a) 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写成,读作15比10。

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 分数 比 被除数 分子 前项

÷(除号) -(分数线) :(比号) 除数 分母 后项

商 分数值 比值

五、应用质疑矫正体验

1. 完成课本“做一做”。 2. 练习十一第

1、2题。

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适中刚刚好\"呢?

(4)观察:我们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倍数关系可以用算式表示(板书\"90÷10=9,10÷90=1/9\".)用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这个不变的倍数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份水来搭配?

(5)介绍:这种情况,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洁的表示方式(显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这里的\"9:1\"和\"1:9\"我们叫做比。

(6)自主阅读课本\"认一认\"部分,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

3.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解释\"比\".

1.说出洗洁精配置瓶上的比,说含义。

师:\"9:1\"和\"1:9\"这两个比的意思一样吗?(生发表看法)

说一说:跟除法算式一样,比也是有顺序的。

读一读:体会他们的前后顺序。(学生齐读。)

2.用图示表示\"2:3\"深化理解。

(出示图示)

(1)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个比。

生动手涂。

(2)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

预设:

生1:还能想到水和洗洁液的比是3:2.生2:我还能想到洗洁液和总量的比是2:5.

生3:水和总量的比是3:5.

……

三、类比联想,理解\"比\"

1.认识不同类量的比。

(1)谈话: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不过呀,这还只是\"比\"的含义的冰山一角。老师告诉你,只要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2)呈现教材内容,回顾相除关系: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3)学生将这些相除的关系用比表示出来。(表示,如:总价÷数量=单价,也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是9:

2、15:

3、15:2;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40:

2、40:3)

(4)交流:每一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5)沟通:比有时表示倍数关系,有时还表示一种具体的量。

四、链接生活,拓展\"比\".1.素材一:比赛比分之\"比\"与相除意义之\"比\".

师出示足球、篮球比赛图片和比分。

(1)提出问题:知道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吗?

(2)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引导进一步辨析。

(4)得出结论: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比分,不同于我们刚才研究的两个数相除之比。

2.素材二:农家生活中的\"比\".出示问题:

王伯伯家有2公顷小麦试验田,今年共收小麦24吨。总产量与公顷数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 )。

3.素材三: 舞蹈表演中的\"比\".

(1)师介绍: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舞姿才美,为什么这样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关。出示两组比:

未踮脚: 90:160=90÷160≈0.56

3踮 脚后: 105:175=105÷175=0.6

(2)了解: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

4.素材四:人体中的\"比\"

五、总结提升、深化\"比\"

1.质疑:既然比、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

2.举例体会

(1)出示到冬冬和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

介绍:吹泡泡是大家喜爱玩的游戏,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混合而成。这四样东西怎样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这个比,你能看明白吗?

(2)生发表看法,用1份的甘油,4份的水,2份的洗洁液,2份的洗手液配制。

(3)对比: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

(4)明确: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很明确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

3.小结:小小的一个\"比\",看来还蕴藏丰富的内容!

以上教学设计,是基于课标理念下,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后进行的教学设计,对\"情境\"进行了更换,对教材的\"序\"进行了调整,目标是指向更适合学情的教学。

推荐第8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

顺德容山小学

高梅燕

课本素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主题图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教育功能: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前后联系:前——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后——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反比例》。 素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单元的起始课。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 “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观察下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真有趣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像”“不像”“变形了”。 (1) 提出问题:与照片A相比,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2) 观察探究:观察方格纸上的图形, “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从多种角度观察研究:如,把图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就是图形B;把图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2倍,就是图形D;6÷4=1.5,12÷8=1.5 ,3÷2=1.5……

教师要逐步引导发现:这3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者宽是长的,所以它们比较像。

说明:“图形的放大缩小”这一主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观察讨论与思考,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比的表象。

二、建立模型,理解意义。

上题中不管哪种发现,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生活中还有很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再试试吧。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

1、生活实例1。2312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要2时。

骑车3小时可以行45千米。

(1) 获取信息。

根据这幅图,你能得哪些信息? (2)思考交流: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2、生活实例2。

哪个摊位(A,B或C)上的苹果最便宜?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填表。

说明:这两个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填表解答,学生觉得不困难,是已有知识,目的在于为引入“比的概念”作准备。在表格中出现了“速度”与“单价”,是向学生渗透“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

推荐第9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授课人:邵店乡苑寨小学 王建科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张自拍的照片,帮老师选选,哪张你看着比较不错,好吗?

(出示三张长宽不等的照片)你觉得哪一张最让你感觉舒服?(第二张)其他同学呢?哦?为什么?(第一张太宽了,第三张太长了)看来,一张照片美观与否跟它的长和宽有着很大关系。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张,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也许上了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二、学习新课

(一)哪些照片更像

1、直观观察感受长与宽的关系

(课件出示五张大小不一的图片)观察下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细致观察一下(学生观察并指出自己的答案:B和D)为了找出图B、图D与图A比较像的原因,老师把这几幅图片的形状分别画在格子图中。

2、探索:图形分类研究 图A的长是——6,宽是——4,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各占几份,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各图的长与宽的数据)【可小组交流后指名生答】

【引导学生发现:ABD这三个图形的长与宽存在着倍数关系:这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者说宽是长的2/3。哦,原来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正因为他们的长宽具备这样的倍数关系,所以他们比较像。 板书:6÷4=1.5

过渡语:真不错,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堪称一流。不知道你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试一试!

(二)谁的速度快

1、【出示教学情境图】

( 指名读题)要想知道谁的速度快,你打算怎样做?(„„,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师演示)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2、小结:要比较谁的速度快,就是要比较它们的路程和时间的商。过渡语:你们再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

(三)水果价格

1、【出示教学情境图: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观察三幅图: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A\\B\\C三个摊位上的水果哪个最便宜?你能直接比较出来吗?(不能)怎样才能比较?说一说你的想法。(指名回答,师演示)

2、全班完成表格

小结:根据“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我们可以分别求出三个摊位上的苹果单价各是多少 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过渡语:通过前面几个问题情境的研究,无论是谁的速度快,哪个摊位上的水果最便宜,还是给图片归类找到哪些图片比较像,你觉得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在比较),而且都用到了什么运算?(除法运算)像这样凡是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我们都可以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示——“比”,

(四)、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板书定义)例如:长方形的长是6,宽是4,长和宽的比是6比4,写作6:4(板书6:4)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数叫“比值”。6:4的比值是多少?(1.5)

2、口答:黑板上的两个等式分别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你能说一说吗?(如:总价除以数量也可以说成是总价与数量的比)

三、巩固练习

(一)、练习(课件出示) (1)、什么叫做比?

(2)、六年级的同学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19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 ) :( )? (3)、小青10秒钟跑了100米。

a.小青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 比值是( )。

b.小青所走的时间和路程的比是( ):( ), 比值是( )。

(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同学们往前看,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黑板,也就是说6÷4= 6/4=6 :4=1.5你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出示三者名称、联系和区别的表格。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什么?分数的什么?„„”(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师提示:注意,比的后项不能为0.(1)(出示:“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6: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6:0”的后项为什么是“0”?它是比吗?)

【不是比。比表示的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而球赛中的比分表示的是个数的多与少,是两个数的差】

四、课堂总结: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理解比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比、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五、作业布置

1、教材练习(教材50到51页的习题)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6÷4=1.5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6 : 4 = 6 ÷ 4 = 1.5 前 比 后 比

相 号 相

推荐第10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猜猜他是谁?

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他是谁?(放大镜、课件)

下面,我将这张照片做一些简单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看,和原照片相比,照片有什么变化?变化后哪几张比较像呢?(课件)

照片B、D比较像,而 CE不像。为什么B、D比较像,而 CE不像,照片相象的奥秘是什么呢?

二、探究活动

我建议大家选取原照片和D进行比较,寻找两张照片之间长和宽的关系。先自己想办法,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发现,照片相像的奥秘。(电子白板:排笔书写并保存)

6÷4=1.5 3÷2=1.5 12÷8=1.5 12÷2=6 8÷3=1.5 1.原来的照片长是宽的1.5倍,D的长也是宽的1.5倍。 2.B在对比中发现两个照片的长和长比是两倍的关系,宽和宽比是两倍的关系;还有的此时学生想到用其他的照片做一个验证,结果发现B的长除以宽也是1.5,

3. C、E长除以宽不是1.5。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原来照片想象的奥秘在这里,

那就是“长除以宽的商相同,照片就相像”。 还可以怎么说:照片的长和宽扩大相同的倍数,照片就相像。

三、动手操作。(课件“智能画笔”、移动与缩放,老师画好,做一个示范,学生再操作)

好啦。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照片相象的奥秘,那么,你能在电脑上设计出与这张照片想象,但大小不一样的照片吗? 如果让你在电脑上实际操作一下,你会做吗?(我们在电脑上放大照片时,只拖动宽,照片会变形,只拖动长,照片也会变形,如果拖动图形的四个顶点,会使照片按比例整体放大或缩小)

3.说一说。

你会设计出与这张照片相象,但大小不一样的照片吗? (照片的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照片不变形)

4.谁的跑得快?(课件,学生口答完成表格,白板书写,屏幕,边开边写,边读)并说明比较方法。那就是一小时谁行驶的路程长谁就快。(屏幕,出示6÷4=1.5,我们可以写成6:4=1.5,读作6比4等于1.5,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中间的符号是比号,比号前面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是比的后项,1.5是比值,所以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请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路程与时间的商

四、实践思考

1.“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这道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其实“单价就是总价与数量之间的比”。

2.“你想坐哪个滑梯?”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斜坡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值来发现与滑梯坡度之间的关系。

3.你能算出疑犯的身高吗?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景,并提示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是1:7,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同时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当一回“小福尔摩斯”感受比的重要性。

4.你会配置吗?这道题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1 :2表示甘蔗汁不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有这样的1份、水就有这样的2份。这样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四、想一想“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这道题的设计为学生后续学习比的知识做好了准备(课件)。

第11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

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认一认

师:像上面那样,(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 读作6比4

比号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 是这个比的比值。

读一读。 写一写。(第51页练一练第一题。)

三、练一练。(第51页练一练第二题。)

四、说一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说一说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例子?有什么新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

问: 谁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人数情况。

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

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用减法。27-19

从这个式子里,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问:除了减法之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的方法吗?

可以算出什么?

板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

会列式吗?

19/2727/19

说明:像这样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

问: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像这样的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19比27

谁来说一说,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重复一遍)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根据上面的例子,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

27比19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你能把什么算出来?

也就是汽车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

同学们请看,求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

那么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常见的数量关系里,因为单价=总价/数量,所以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3、揭示比的意义:

刚才的这些例子在列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

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多少?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对,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5/8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15/26呢?

4、反馈练习:

出示一面国旗。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二、自学比的其它知识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的52-53页,

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能自己研究解决吗?

学生自学3分钟

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可不按顺序)

各部分的名称

在写比号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比值。

14:21 5/90。5:2。52/9:1/3

比的分数写法。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21:18

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列表出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2:0这种写法呢?

刚才我们说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那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让学生讨论。

小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运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位自学的效果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1、填空:

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

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练习十二第1题。

3、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

高的比是1:173。小强说的对吗?

4、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5次,共运20吨;下午运了6次,共运24吨。

你提出哪些有关比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2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比。

(一)课前谈话 :侦探柯南破案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名侦探柯南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柯南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想知道这里面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二)情境一 :哪些照片更像?

1、师: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有的同学把照得好的相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欣赏,有的把相片缩小放钥匙扣上。我在暑假里面也给我女儿拍了一组写真,今天带来了其中的一张,你觉得我应该选择哪张照片呢

2、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在A照片(6×4)的基础上抽拉出四张规格分别为B (3×2),C(8×3),D(12×8),E(12×2)的照片。

(动态操作引导学生是什么发生变化了?)

生:图片D用来放大,摆在家里欣赏,图片B用来订做钥匙扣 。 师:为什么不选择图片C或图片E呢?

生:图片C图或图片E好像有点变形,与图片A不太像。

3、师:这些图片像与不像与图片的什么有关呢?(多媒体课件中闪烁各图片中的长与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进而让学生有的放矢的猜测。

学生大胆猜测:会不会与图片长、宽有关。

4、师:接下来我们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找找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大家研究我们把这些图片放入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5、学生观察、讨论、记录,教师巡视。

6、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生:我发现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7、师:缩放后的长方形要和原来的像,长和宽要与原图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运算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倍数关系,通过除法找到。

8、师:你还能画出这样的长方形图片吗? (生独立画出这样的长方形)

师小结:看来图形要按一定倍数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样才会与原来的图形相像。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需要像这样,用除法来比较数量之间的关系。

6、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不管是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还是求速度或单价,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是用除法来计算)

二、自主探究,揭示理解比

1、比的意义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 生活中的比)

师:比如:6÷4我们又可以说成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6比4,反过来可以说成长方形A的宽与长的比是4比6。(强调:在说比时,必须说清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师:能用比来说说黑板上这些除法算式吗?(同桌互说比)

2、比号:

师:你知道比的符号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史料: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

师:指名写出板书中的比

3、比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比和除法一样,也有各部分的名称。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和后项相除的商叫做比值。

4、计算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呢?

生:既然是除法,用前项除以后项。 师:算一算黑板上的比值。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比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人体中的比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血液和体重的比大约是1:13 成年男子肩宽和头长的比是2:1

3、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比2是什么意思?

4、下面哪杯糖水甜一些?

5、甲乙两队进行一次足球比赛,最终他们的成绩是3:2,这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比

师:同学们,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

五、首尾响应,解决生活“比”

师:现在你能揭开名侦探柯南破案中的奥秘吗?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组织学生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今天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

汇报合作交流。

生1: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生2: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师: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板书设计】

生 活 中 的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A: 6÷4=1.5 6 : 4 = 1.5

B: 3÷2=1.5 3 : 2 = 1.5

D: 12÷8=1.5 12 : 8 =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点评: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陈老师首先在课前通过讲述柯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在这节课教学中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以及A与B的长、A与B的宽成相等的倍数关系,A与D的长、A与D的宽也成相等的倍数关系。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也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陈老师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

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感知、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过。第

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陈老师在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陈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又比如在抽象出比的意义后,由于前面对比的意义体验较深刻,因此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比时,学生找出的生活中的比很多,范围也很广,这个环节出现了这节课中的一个小亮点。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 “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陈老师提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陈老师没有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另外,希望陈老师今后在课堂上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研究、多讨论。注意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课堂气氛调动的更活跃一些。

第13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cm。

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42252 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 km与90分钟是两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是) 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比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简介比的读法。 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15∶10读作:15比10; 表示比时,读作:15比10。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的比值。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是0。 (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成 ,读作:15比10) 4.小结。

比的概念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都可以

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非同类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9页

1、2题。2.教材52页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52页2题。

第14篇: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目标预设】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设计理念】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引入新课。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比,又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愉快地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体现数学在身边,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更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引入,引发了学生对美的思考,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分数或除法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通过同类量、不同类量间的比的教学,又认识到还可以用比来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适时引出比的意义,有层次的帮助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值的意义等知识点,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从情境中引入比

1.谈话:每周一,在学校我们都将参加升旗仪式,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尊严和荣誉的象征。(电脑出示)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3幅有关我国国旗的图片。

提问:哪幅图片的形状看起来更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同样是国旗的图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方,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国旗的图片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l图。

启发:“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课件出示) 牛奶比果汁多一杯

果汁比牛奶少一杯相差关系(减法)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倍数关系(除法)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认识比(板书)。

【设计说明】从欣赏3幅国旗图片的角度为切入口,既引发了学生对美的思考,又让学生产生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会有什么关系?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题,能激趣引思。

二、在探索中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谈话:“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同时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3比2呢?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2呢? 引导比较: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小结:看来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示出谁与谁在比,不能颠倒位置。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果汁是牛奶的”,换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突出了老师的教。在教师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并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力求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 4.完成“试一试”。 (1)全班交流: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1:4呢?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再思考: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你知道900∶15表示什么吗?900∶20又表示什么?(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想一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引导:你能说出黑板上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设计说明】再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通过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让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弄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3∶5=()÷()=

①填写完整,并观察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引导交流完成表格。 名称 相互联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③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④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在哪里? ⑤介绍: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两个数的比有时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也可以写成,仍读作“2比3”。注意的写法,从上往下写,它仍表示一个比。

【设计说明】通过试一试这道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也弄清了它们间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了较清晰的认知脉络。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比的另一种写法,显得比较自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加深对比的认识。

出示:“在刚刚进行的三跃中心小学学生象棋擂台赛中,红方开局就以3:0领先黑方。”这里的“∶”的后面怎么出现了0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得分,只要反映的双方比分的差,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设计说明】联系生活,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认知冲突,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加深了对比的认识。

三、在练习中应用比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

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比值是()。 空白部分和涂色部分的比是(),比值是()。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这里的3∶4和4∶3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比,比值也是不一样的。

(2)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笔记本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比值是()。

指出:这一题的比值就是笔记本的单价。 (3)11÷6=()∶()=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及时小结。

四、在生活中感受比 1.介绍你知道吗?

欣赏图片:如埃及金字塔、东方明珠塔、展开的蝴蝶等

课件介绍: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黄金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埃及金字塔的高与底的比值大约是0.618;东方明珠塔的上球体到塔尖的距离:它到地面的距离大约是0.618;蝴蝶身体长:双翅展开的长度大约是0.618。

2.释疑。国旗设计师在确定设计方案的时候也采用了第二种。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国旗的图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很接近0.618。)

【设计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比值的意义及求法,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共同分享?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第15篇:li《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片段教学设计

光复小学

李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和体会比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北师大教材设计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情境活动,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比,但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系列情境,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

2、能正确读写比。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师:同学们,李老师刚学会一种配置蜜茶的方法,今天就亲手泡制了两小杯,谁想品尝?你请,你请。 味道怎么样? 谢谢鼓励!

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配置这种蜜茶的吗?(想)其实老师是把90毫升的茶水和10毫升的蜂蜜混合配置而成的。老师今天带来的这样一个小杯大约就能容纳100毫升这样的蜜茶,仅够一个人品尝,如果想让更多的同学能品尝到,又该怎样配置呢?

(20配180;50配450)

师:同学们,蜂蜜的量在变,茶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置出来的蜜茶依然“甜味”没变呢? 生发现蜂蜜和水的倍数关系始终没变后,用除法算式分别求出倍数关系:90÷10=9,10÷90=1/9师:同样表示倍数关系,出现9和1/9两个不同的数是因为相比较的两个量的顺序不一样。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其实有1份蜂蜜,就要用9份的茶水来搭配。这种情况,在数

学上有一种简洁的表述方式(显示茶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茶水的比是1:9)这里的9:1和1:9我们就叫做比)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生活中的比贴课题。

二、说明解释,认识“比”

师: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你在生活物品中找到的比,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能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就更好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的介绍,你现在对比有了哪些认识?(学生说我发现比中可以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出倍数关系。

三、类比联想,拓展“比”

师:倍数我们是通过相除求出的,谈到相除,我们并不陌生。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曾经解决过哪些相除的问题?

师:苹果的单价怎样求?15÷3=5元/千克 9÷2=4.5元/千克我们通过相除求出水果的单价 师:正常人一分钟能走多少米呢?850÷10=85米/分我们又通过相除求出了速度。 师:同学们这些除法算式是否也能用比来表示呢?请大家打开书50页,看看书中对比是怎样定义的。谁来说说。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那么能把这三道除法算式也用比来表示吗?学生汇报 谁能再说说为什么这三道算式也能用比来表示呢?

师:其实比和除法一样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书中就有,谁来介绍学生汇报(教师贴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师:能求出9:1和1:9的比值吗?

师:联系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比有时表示倍数关系;有时表示一种具体的量)

师:也就是说比值不仅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同时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 四放眼生活,强化“比”

师:我们对比又有了深刻的认识,除了刚才大家介绍的物品中的比,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比?(学生谈到比分后,出示:足球赛2:0)辨析比赛中的比

师:从这个比分中你知道了什么?它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比吗?说明理由? 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体育比赛中使用的“:” 号,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2:0只是一种计分形式,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另外除法中除数也不能为0),所以它不是一个比。

师:了不起,同学们运用了新学的知又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我们来休息一下听个幽默故事(播放图片)

一天,小小的妈妈带她去看芭蕾表演,第一次看芭蕾表演的小小很好奇的问妈妈:“妈妈,妈妈,这个导演这奇怪!”“为什么呢,宝贝?”“你看他让演员踮着脚跳舞,多累呀,干嘛不找个个子高点的演员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芭蕾舞者为什么要踮着脚跳舞吗?那你们知道你们的妈妈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吗?(踮起脚跳舞更美,其中的道理就和比有关,因为演员踮起脚后腿长和身高的

比约是0.6,非常接近0.618,而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看来比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五、总结提升,深挖“比”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比,你们想过吗,既然我们学过的除法和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出比呢?这里的道理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去讨论,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泡泡水制法最为小礼物,可能会对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帮助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帮助,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1:4:2:2(连比)

板书设计】 速度:40÷2=20 40 : 2 = 20

单价:12÷3=4 12 : 3 = 4

生 活 中 的 比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

第16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

《比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根据课前提纲进行知识梳理、整合,完成知识网络图。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会对各类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知识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

2、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分享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对各类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完成知识网络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提纲

(一)比的认识;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比的化简;

(四)比的应用。

二、分知识点展开复习

(一)比的认识 :意义、比值、性质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求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商就是 比值,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者分数。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从表格清楚看到: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三)比的化简:依据、方法、与求比值区别

比的化简就是把两个比化简成最简的整数比。它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

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区别:

化简比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四)比的应用:平均分、分数

第17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圆教学设计

认识圆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 。圆的画法的掌握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主要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

(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 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 )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d/2。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 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第18篇: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教学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目的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方式,因为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本课能为学生拓展联想思维提供大量的素材:由于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区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①通过导入新课体育比赛中4:0的新闻,让学生认识数学中的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②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联系比的意义与两个数量的关系,从而真正地认识比的意义;③利用比的组成中比号的特殊性,联系在其它学科、位置上类似的符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④利用转化的观念,让学生从实质上联系比与分数、除法的异同点,从而彻底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第19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教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用主观认识来辨别,要通过实践检验。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 “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离开实践认识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性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例2]“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一观点说明(D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3]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句话主要说明 (D ) A.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 B.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发展 C.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20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兰州一中 车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组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发明构想,并围绕该构想依次讨论四个问题:①你们这个构想、灵感来自哪里?②你们在实验中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③如何判断你们的构想是否正确?④如果正确,你们希望成果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有所用 综合提高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

人教版比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