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月光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6 07:56:0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月光曲》教学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说明]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居高临下地抓住全文的重点,体会了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中间的人格精神。在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者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过程] 片断

一、联想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片断

二、感知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片断

三、体会月光曲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 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 师趁机板书: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趁机板书: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片断

四、情境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片断

五、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媒体播放)

推荐第2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许镇镇中心小学 王焱

教学背景:

《月光曲》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老教材中保留下来的课文,算得上是经典之作。课文意境优美,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面对着融合语言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段,展开了对美的追逐和享受。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境陶冶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月光曲》,学生齐读课题。2.《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首传世名曲,他创作的过程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板书:传说)

3.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课件逐一出现:散步 断断续续 走近

走进 弹奏 谱写 (1)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2)指名概括。板书:弹 又弹

4.根据课文内容,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

二、感悟文本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呢?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写下来。

(2)学生自学、圈画、做批注。

2.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 (1)指名说。课件出示兄妹俩的对话。

(2)兄妹俩的这段对话被茅屋外的贝多芬听到了,贝多芬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3)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4)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感情。 (5)同桌省略提示语读兄妹的对话。

(6)贝多分听到这里,轻轻地推开了那间茅屋的门,走了进去,借着微弱的烛光,他发现眼前的这位姑娘竟然双目失明。同学们,面对着眼前的情景,再回想他刚才听到的对话,请你们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给姑娘弹奏乐曲呢?

(7)师小结:贝多芬想满足盲姑娘的心愿,同时,他也被盲姑娘热爱音乐、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这种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板书:感动) 3.贝多芬坐下来为盲姑娘弹奏了一首曲子,满足了她的心愿,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盲姑娘的话。) (2)贝多芬从盲姑娘的话语中听出了什么呢? (3)指名汇报。 (4)指导朗读。

(5)师:同学们,盲姑娘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它再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他没有回答,但是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感受却是什么样的? (板书:激动) (6)这时,贝多芬没有回答,他虽然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音乐已经打通了两个人的心,他遇到了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二支曲子。

4.这时候啊,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这时候啊,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情不自禁地按下了琴键。在兄妹俩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1)指名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2)仔细默读这一段,看看从文字中你能看出什么? (3)课件播放《月光曲》中的一段音乐。 师:从这段旋律中,你听出了什么?

(4)引导学生想象海面的变化以及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 课件播放一组海面变化的图片) (5)指导朗读。

5.师:同学们,曲为心声,刚才我们都已经感受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他的内心也一定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这个穷苦而又善良的姑娘,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在弹奏乐曲时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试着写一写。(1)学生自由写。 (2)指名读,集体交流。

6.把我们的理解、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视频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课件播放视频)

三、体会联想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用“_______”画出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表示联想的语句。2.全班交流。

3.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的这么感人,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记叙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

来,大家共同交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传说)

弹 感动 又弹 激动

联想

推荐第3篇:《月光曲》教学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改变以往的师生课堂角色,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案例描述[教学片段]: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

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

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大海的变化,并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三、案例分析

以上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推荐第4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古往今来,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阿炳的《二泉映月》凄婉、绵长,而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独白,倾入了作者炽热的、真挚的情感,关于它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吗?那么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月光曲》,去聆听那美妙的乐章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读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隐藏在课文中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3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1)贝多芬是谁?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课文几次提到弹曲子?分别是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3.卡片出示: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等词语。并相机提问: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的含义。

4.刚才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吗?谁来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5.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到课题时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记住,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读课文之时,无论是看到了课题,还是读里面的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解决它。你们的疑问全部都解决完了,那现在老师还几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课文中哪部分描写月光曲音乐的内容了呢?《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课件出示:

(1)课文的哪部分写了《月光曲》音乐的内容?

(2)皮鞋匠兄妹看到了什么?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景象吗?

(3)《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A舒缓-渐强-高昂B高昂-舒缓-较弱C较弱-舒缓-高昂

6小组汇报,师让学生不看课文说他们看到的画面, 相机出示图片。

7.穷鞋匠兄妹真的看到这些景象了吗?那是什么呢?对,是听到《月光曲》后穷鞋匠兄妹听后产生的联想。

8.“月光曲”音乐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谁能结合板书中的图片说一说,什么时候它的旋律应该是舒缓的,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渐强,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是高昂?

9.大家到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去读一读,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再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10.谁来读一读?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应用平静、舒缓、柔和的语气去读)大家试着读一读,声音要轻,语速要慢。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渐强,语稍速快一些)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激昂,语速要快)

11.月光曲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盲姑娘兄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大家想不想听听?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播放音乐)

12.听完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13.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疑惑?

15.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她弹奏两首曲子呢?弹奏每一首曲子的原因都是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6.从贝多芬在清幽的小路上散步到走进茅屋为盲娘兄妹弹奏一曲,再到弹奏一曲之后盲姑娘懂他的音乐,贝多芬即兴又创作一曲,你认为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平静——同情——激动)

16.请大家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16.由此可见,乐曲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是统一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17.贝多芬胸中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他用音符把他这些情感献给了这对特殊的知音,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送给这对贫苦却热爱生活的兄妹。请大家齐读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10.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而创作,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做到这一点了吗?此时,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盲姑娘及穷鞋匠说些什么?

11.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被贝多芬及盲姑娘兄妹深深地感动着。被皮鞋匠虽然想满足妹妹愿望但因生活贫穷而无法实现的无奈感动,被他们兄妹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感动,被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痴迷与执著感动,更被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他对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那么同学们,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12.《月光曲》的谱成是一个传说。有人说,传说是假的,不是真的,但也有人说 ,传说也许不真实,但传说是美的,它让那么多人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又让那么多人从此留下了这一页,但无论是穷苦的鞋匠兄妹,还是大音乐家贝多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相信一点,真正的音乐是献给那些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就像海面上的月光,它也许会被乌云笼罩,但它最终会走向光明。 作业: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吧!背诵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2.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其它音乐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写下自己听后感受。

推荐第5篇:月光曲 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朝阳七校:陈秉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

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2.尝试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的情感因素——为音乐上的知音演奏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月光曲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推荐第6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案例

《月光曲》教学设计1

一、检查预习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

四、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

五、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 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 ,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我和祖父的园子》

推荐第7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红谷滩育新分校郭东红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推荐第8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案例

彭爱琴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月光曲》

2.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他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 《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的呢?这儿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完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一听。1.自由读课文。 2.自己小声练习。 3.指名讲故事。 4.请学生评价。

三、学生展示贝多芬的资料

四、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找出相应的句子)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五、默读3——7自然段,请拿起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1.学生默读写感受。 2.全班交流并指导感情朗读。 3.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4.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他为什么不回答,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六、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朗读8自然段)

七、学习月光曲的内容

1.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它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每幅画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板书) 2.请大家闭上眼睛来听听《月光曲》,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4.配乐读。

八、引导学生联想。

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是写实?请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来。

九、小结:通过学习,在你的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拓展延伸

听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看到了„„.”开头说一段话。 十

一、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推荐第9篇:《月光曲》教学课件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课文】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

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静了,月光下的大海是无比安详和美丽。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简陋的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写而成了。

推荐第10篇:《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第11篇: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意境、语言,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教学效果还不错。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通过朗读品味人物的善良、人物心灵深处的美,让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读课文资料袋中对贝多芬的介绍,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精神,这是他创作的源泉。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穷苦,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也打动了读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亲情美。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文中的句子的描写也是非常优美的。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朗读,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所以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读出句子所描绘的韵味来,并启发学生想象练说:“通过这些语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让学生配乐诵读;让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当然,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正如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也注意了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重视学法的引导与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清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文,再看图,找出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写的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然后引导对比朗读: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后教师总结: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出示《荷塘美景》短文让学生修改,给短文加上丰富的联想。修改之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最后师总结: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学生不但体会了联想的作用,口头表达和习作也得到了训练。

(二)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的一大挑战。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读悟第9小节,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之后,我让学生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抓住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做到了整体思考,从细节入手,体会情感,感受真情。

(三)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在教学中,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读中悟情,同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胆怯不敢说,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

第12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月光曲》

2.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他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 《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的呢?这儿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完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一听。1.自由读课文。 2.自己小声练习。 3.指名讲故事。 4.请学生评价。

三、学生展示贝多芬的资料

四、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找出相应的句子)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五、默读3——7自然段,请拿起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1.学生默读写感受。 2.全班交流并指导感情朗读。

3.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4.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他为什么不回答,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六、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朗读8自然段)

七、

1.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它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每幅画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板书) 2.请大家闭上眼睛来听听《月光曲》,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4.配乐读。

八、引导学生联想。

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是写实?请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来。

九、小结:通过学习,在你的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拓展延伸

听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看到了…….”开头说一段话。 十

一、小结

第13篇: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传奇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乐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音乐家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今天要和学生们共同走进的这个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人们借助这个传说表达了对音乐家贝多芬的喜爱与崇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首名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他的想象力丰富,还是因为当时他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这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由此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谱写出了《月光曲》。这个特定的环境,在课文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一步步描写出来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贝多芬情感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情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走进文本和音乐家一起亲历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会阅读的主动阅读者。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三、适度拓展,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让课外资源作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

为了设计这堂课,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还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是我读到了他的两段话——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作曲?

——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 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而第二句话则对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节课的不足就是对于第九自然段的朗读,学生最后读得并不是很好,我想这都是因为我的教学设计问题,如果能先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然后再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听《月光曲》学习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最后再激情朗读第九自然段,我想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入情入境。

第14篇:月光曲教学反思

《26.月光曲》教学反思

芙小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中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课堂伊始,我们通过简介贝多芬其人,引出课题,检测预习后,问学生:贝多芬一共为兄妹俩弹了几曲,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为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兄妹俩的对话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趁热打铁,我们引导学生“一曲下来,盲姑娘听得怎样?她说了什么?抓住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句子引导学生品词语,感受到第二次弹奏的原因——感激知音。“弹什么呢?曲由心生,贝多芬此时看见了什么美好的景象,他想借什么来表达他对这对兄妹俩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的创作环境。

此时,文章进入高潮。我们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九自然段,并思考交流:兄妹俩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兄妹俩听到琴声产生的是联想的句子?哪些是描写的实实在在景物的句子?从月光的变化中你感受到几个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月光曲》怎样的旋律?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旋律节奏,我们降低难度,给出学生音乐节奏选择。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出了第一个画面的小标题“月亮升起”,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另两个小标题,以锻炼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生补充的为“月亮升高”、“月光照耀”,我随后将其板书。引导学生读三个片段,边读边感受节奏,同时播放音乐验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音乐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音乐的节奏渐渐在班级上空盘旋,我们再次将朗读引入佳境。

就这样,我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在思维拓展中听音乐写话,事先我们准备了一首《有鸟叫的轻柔纯音乐》,我们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就只给了提示:我静静地听着,好像看见了„„,学生在静心听完音乐后,表达的欲望很强。想象神奇,表达生动的人多,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这节课上完了,既有成功,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索,比如板书设计可是否可以利用简笔画更形象些,第九段是否可以当堂让学生背诵等。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们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第15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高兴军 (大块五小)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有序教学、惯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旨在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2.、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3.、了解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并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本课的相关字词。 5.、聆听《月光曲》,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指导(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① 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其为“乐圣”。

② 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认字7个,写字7个,词语盘点9个。

2、字词检测(读一读,写一写) ① 读一读

gāng

chún

tāo

yŏng

táo

钢琴、

罢工、

纯熟、

波涛、

薄云、

汹涌、

陶醉 ② 写一写

贝多fēn

jī 动

juăn起

wū 云

făng fú

安xiáng

仿 佛

3、句段解析(想一想)

①《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② 贝多芬是怎样将《月光曲》创作出来的? ③ 贝多芬的《月光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篇章拓展(做一做) 【初显身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学过本篇课文之后,相信同学们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那么,就让我们(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填词,作为班歌,唱一唱。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歌词和最佳演唱者。) 附:

清平乐 · 五小之歌

(一) 大块五小, 亲爱的母校。 每天投入你怀抱, 幸福真的不少。

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快乐游戏。 今天为你骄傲, 明日为我自豪。

(二) 我的母校 忘也忘不了。 即使有天我离开, 梦里把你找到。

童年的梦最真, 儿时伙伴最好。 老师不再年青, 青春不再年少。

第16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教学用具:

PPT课件、《月光曲》的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课题板书:月光曲) 师: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要求:故事简单精炼)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简单看一下即可) 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非常详细!

(二)、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

四、拓展延伸

1、刚刚我们欣赏了月光曲,曲子让我们沉浸在了月光下美丽的大海这个景像中。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2、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3、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听: 弹琴、谈话 弹: 一曲——感动

创: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第17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共荣小学

吴桂华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八、第九自然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播放《月光曲》。

教师板书,出示课题

出示课件:教师简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的名人名言。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按照贝多芬的行踪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佳句

领悟情感 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1.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和兄妹俩相识的?他听到了什么样的琴声? 2.从断断续续你知道了什么?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边读边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把有关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

学生汇报:贝多芬认为这对穷苦兄妹热爱音乐。 学生汇报:可是,入场券的门票太贵了„„

教师:老师听出来了,是兄妹俩的对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妹妹是怎么说的。(PPT: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姑娘特别喜欢音乐。

生:我听出了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亲自弹曲子。

师:那让我们一起带着盲姑娘的渴望,带着她对音乐的热爱,来读这句话,来打动贝多芬的心。(齐读)

师: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听出了盲姑娘是这样想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此时,贝多芬已经来到这个小镇上举办音乐会,姑娘为什么不去听?

学生: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读哥哥的话)

师:用心体会哥哥的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哥哥疼爱自己的妹妹 (指导朗读,读出无奈之情)

师:那么妹妹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汇报:说明妹妹很体谅哥哥,很懂事,体贴人,为哥哥着想。

师:是啊!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的体谅哥哥啊!贝多芬非常同情他们,同时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因此为他们演奏了一首钢琴曲。 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非常同情盲姑娘为她弹奏了一曲,已经圆了盲姑娘的心愿,那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呢?

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对比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不说“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而是说“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PPT: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两个“您”说明盲姑娘不敢确定。说明盲姑娘有点犹豫。她非常惊讶。 师: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她贫寒的家里亲自为她弹奏,她难以置信啊,(生读)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欣喜若狂啊,(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齐读)

师:盲姑娘在她贫寒的家里听到了如此至真至纯的音乐,她是这样激动,作为贝多芬,当他看到他的音乐给盲姑娘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时候, 他心情怎样? 生:高兴。幸福。激动。 (师板书:激动)

师:同学们,当贝多芬怀着激动的心情,借着清幽的月光,再一次弹起那美妙的乐曲时,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他们仿佛看到了一种什么景象?

生汇报: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着一个涌过来。

师:这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你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分为一部分,每个部分的曲调是怎样的?说说你的依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 学生汇报

配乐朗诵读

师:由于作者的激情才创造出了如此经典的音乐。

师:在读第九自然段时,大家可能发现了,这段话中既有皮鞋匠听到的,也有他看到的,还有他想到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学会仔细分辨哪些是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请同学们默读第九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实的语句,用曲线画出写联想的语句,再想想分辨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看妹妹„„”这两句话是写实的,其余的是写联想的。师:联想部分一般用“像”、“仿佛”、“他想”一类词引出来,这是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这段话,只有事物,没有联想,那会怎样呢?(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能不能去掉联想部分?为什么?

生:不能去掉。因为没有了联想部分就不知道《月光曲》表现的内容了。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生动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写文章时,不仅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更丰富。 下面请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九段。

四、总结课文

升华情感

同学们,刚才老师被优美的琴声和你们有感情的朗读深深地陶醉了。是的,美妙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就让我们记住贝多芬这个名字吧。

第18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中

刘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学生火车接龙有关艺术方面的成语。

一、导入

导语: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其实艺术离我们并不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曲子,请大家欣赏。播放《月光曲》,播放后师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学生回答:《月光曲》(教师板书)

二、简介贝多芬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示:用以前学过的要素串联法说一说 (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2)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

在学生汇报中教师给予相机点拨评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于对穷兄妹的同情;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知音;因为穷兄妹手足情深;因为当时清幽的月光,让贝多芬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灵感;因为„„

五、再次读文,赏析第九自然段

课件出示(1)请用“——”画出文中实实在在的事物;请用“﹍﹍”画出穷兄妹的联想。(2)读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指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师指导方法:如何区分事物和联想,抓住联想词:“好像”、“仿佛”。

2、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三幅图画,找学生描绘画面,抓住月亮和海面的变化来概括。

3、由兄妹俩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学生体会,指名回答,师相机引导:舒缓柔和——明快有力——高昂激荡

4、由琴声的变化感受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件出示: “贝多芬心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贝多芬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体会。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6、比较阅读:删去联想的部分,好不好?体会联想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致爱丽丝》、《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课件出示:找出两篇文章中联想的部分,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联想的作用。

1、学生阅读主题丛书《致爱丽丝》和同步阅读《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2、小组交流汇报。再次体会联想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聆听《月光曲》或《致爱丽丝》,展开联想,把你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第19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白沙实验小学

王强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莱茵河畔,不期听到了盲姑娘的琴声而受到触动,不请而进的他看到穷兄妹俩又心生感动,便为其弹奏一曲,可他没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对音乐痴迷且极富音乐理解力、有极高音乐素养的盲姑娘,因此内心激动不已以至不答而弹,在那个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时刻,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月光曲》一文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它是一篇如《月光曲》一般时而轻柔徐缓、时而沉重刚健、时而高昂激越的情感丰富的文章。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开全文,与此同时,穷兄妹的思想感情与贝多芬的内心创作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虽然文章这一明两暗三条线索相互渗透,交织并行,但文章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全文——那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的情感起伏线。因此,引导学生抓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背诵课文的

8、

9、10三个自然段。

(二)智能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确立了如下的设计理念,即: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紧紧围绕设计理念,我试图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抓住“三不一谢”(“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还是贝多芬谢兄妹俩)这一情感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答:月光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

3、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这些问题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并且都是围绕《月光曲》的创作提出来的,那么,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8、9自然段)

4、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1)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生再读想象)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板书: 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6)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从这三幅不同的画面,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7)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8)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师板书:不期而听

触动)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师板书:不请而进

感动)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

四、

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 贝多芬 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的心情一定是——

(生:激动万分,板书:激动)

(3)此时,贝多芬很自然地产生了“伯牙为子期而弹”的激情,他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一曲,板书:不答而弹)

3、不答而弹醉知音 (1)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师连接左右板书,你从这种连接中悟出了什么? (2)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生表演读

8、9自然段

四、谁谢谁来辩真情

穷兄妹俩醉了,久久沉醉在动人的乐曲中,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那么对于这段传奇的故事和这首世界名曲,究竟该谁来谢谁呢?

五、读写结合抒真情

是啊,穷兄妹要谢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他们享受了一次绝妙的音乐之旅,可“大恩不言谢”呀!贝多芬要谢穷兄妹,正是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才这样诞生了。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你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他们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不期而听

触动——(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不请而进

感动——(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不答而弹

激动——(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第20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宾州镇仁爱完小 甘志红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月光曲》音乐、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简介贝多芬。(5)

1、(课前播放PPT《月光曲》音乐视频)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钢琴曲,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价:我能感受到你们都在用心感受乐曲,具有欣赏艺术的细胞。多美的旋律呀,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板书:月光曲、贝多芬)

4、师: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下?(PPT出示贝多芬头像)

5、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是的,贝多芬的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梳理文章内容(3)

6、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课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散步、断断续续、走近、走进、弹奏、记录)

7、一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同学评价。

8、学生读词语,并用上这些词语讲故事内容。

9、学生讲完后老师再讲述一遍。

10、引出问题: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这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把有关的语句用笔画下来。开始吧!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一)品读感悟兄妹俩的对话。(10)

1、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交流,哪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评价)

3、(PPT出示句子)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兄妹俩之间的一段对话,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一段话中听出了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话。女同学读姑娘说的话,男同学读哥哥说的话,

2 老师读提示语,注意要打动贝多分的心啊!

4、学生读。

5、师:贝多芬从这段对话里听出了什么?谁来说说?

6、学生回答。(热爱音乐,很想听贝多芬的亲自演奏„„)

7、师: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你来读一下。(教师评价)

8、教师小结:是的,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穷,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从没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他的心被触动了。(板书:触动)

9、师: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10、学生回答。(家境贫穷)

11、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家境贫穷?

12、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评价:种种细节让你感受到了。)

13、师:哥哥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14、学生回答。(无奈、悲伤、歉意„„)

15、学生朗读哥哥说的话。

16、师: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17、学生回答。(姑娘善解人意,体贴)

18、师:你从哪个词语可以感受到?说说你的理解。

19、学生回答并朗读。

20、教师小结: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兄妹俩的这段对话里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穷,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而且非常

3 懂事,兄妹俩又是那么相互体贴,相依为命,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板书:感动)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二)品读感悟贝多芬与盲姑娘激动的话语。(10)

1、师:接下来,还有哪句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2、学生回答(PPT出示姑娘说的话)

3、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

4、学生回答并齐读这句话。

5、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7、学生交流。

8、练习朗读。

9、教师小结:同学们,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激动。(板书:激动)于是,他决定再为盲姑娘弹一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10)

1. 师: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他百感交集,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把他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想什

4 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是啊,此时此刻,他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PPT出示)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6、PPT播放《月光曲》片段。

5、小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举世闻名的《月光曲》,《月光曲》就这样谱成了。

五、总结课文。(2)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耳聆听,以心感受,读一段文、赏一首曲,悟一种情,每一个人都不禁被月光曲这个美丽的传说所深深的感动,这传说最打动人的是什么?让我们大声地告诉所有的人!(PPT出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泉源。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贝多芬

触动----感动----激动

月光曲教学心得体会
《月光曲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