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证明

初中证明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6 08:33:39 来源:证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九年级数学练习题

1.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

求证:S△ABCS△

AEG

2.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O为EG的中点 求证:EG=2AO

3.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O为EG的中点,OA的延长线交BC于点H

求证:AH⊥

BC

4.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AH⊥BC,HA的延长线交EG于点O

求证:O为EG的中点

5.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BE,CG 求证:

(1)BE=CG

(2)BE⊥CG

6.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BE,CG 作FM⊥BC,交CB的延长线于点M,作DN⊥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N

求证:FM+DN=BC

7.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BE,CG、FD O是FD中点,OP⊥BC于点P

求证:BC=2OP

8.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CE,BG、GE M、N、P、Q分别是EG、GB、BC、CE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

推荐第2篇:初中数学证明题

1.如图1,△ABC中,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30°,求∠BAC的度数.

2.如图,△ABC中,AD平分∠CAB,BD⊥AD,DE∥AC。求证:AE=BE。

.3.如图,△ABC中,AD

平分∠BAC,BP⊥AD于P,AB=5,BP=2,AC=9。求证:∠ABP=2∠ACB。

B 图1 P B C

4.如图1,△ABC中,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30°,求∠BAC的度数.

15.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6.△ABC中,AB=AC,PB=PC.求证:AD⊥

BC A B D E C

7.已知:如图,BE和CF是△ABC的高线,BE=CF,H是CF、BE的交点.求证:

HB=HC

8 如图,在△ABC中,AB=AC,E为CA延长线上一点,ED⊥BC于D交AB于F.求证:△AEF为等腰三角

形.9.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

直线BM、CN交于点F。

(1) 求证:AN=BM;

(2) 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A

10 如图,△ABC中,D在BC延长线上,且AC=CD,CE是△ACD

的中线,CF

平分∠ACB,交AB于F,求证:(1)CE⊥CF;(2)CF∥AD.

11.如图:Rt△ABC

中,∠C=90°,∠A=22.5°,DC=BC, DE⊥AB.求证:AE=BE.

12.已知:如图,△BDE是等边三角形,

A在BE延长线上,C在BD的延长线上,且AD=AC。求证:DE+DC=AE。

13.已知ΔACF

≌ΔDBE,∠E =∠F,AD = 9cm,BC = 5cm;求AB的长.

推荐第3篇:初中几何证明题

初中几何证明题

己知M是△ABC边BC上的中点,,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M⊥EM。

求证:BD+CE≥DE。

1.延长EM至F,使MF=EM,连BF.

∵BM=CM,∠BMF=∠CME,

∴△BFM≌△CEM(SAS),

∴BF=CE,

又DM⊥EM,MF=EM,

∴DE=DF

而∠DBF=∠ABC+∠MBF=∠ABC+∠ACB

∴BD+BF>DF,

∴BD+CE>DE。

2.

己知M是△ABC边BC上的中点,,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M⊥EM。

求证:BD+CE≥DE

如图

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DM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EF

因为CF//AB

所以,∠B=∠FCM

已知M为BC中点,所以BM=CM

又,∠BMD=∠CMF

所以,△BMD≌△CMF(ASA)

所以,BD=CF

那么,BD+CE=CF+CE……………………………………………(1)

且,DM=FM

而,EM⊥DM

所以,EM为线段DF的中垂线

所以,DE=EF

在△CEF中,很明显有CE+CF>EF………………………………(2)

所以,BD+CE>DE

当点D与点B重合,或者点E与点C重合时,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BD+CE=DE

综上就有:BD+CE≥DE。

3.

证明因为∠DME=90°,∠BMD

截取BF=BC/2=BM=CM。连结DF,EF。

易证△BMD≌△FMD,△CME≌△FME

所以BD=DF,CE=EF。

在△DFE中,DF+EF≥DE,即BD+CE≥DE。

当F点落在DE时取等号。

另证

延长EM到F使MF=ME,连结DF,BF。

∵MB=MC,∠BMF=∠CME,

∴△MBF≌△MCE,∴BF=CE,DF=DE,

在三角形BDF中,BD+BF≥DF,

即BD+CE≥DE。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推荐第4篇:初中几何证明题

(1)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D,CE是高,FG分别为ED,BC的中点,O是外心,求证AO∥FG 问题补充:

证明:延长AO,交圆O于M,连接BM,则:∠ABM=90°,且∠M=∠ACB.∠AEC=∠ADB=90°,∠EAC=∠DAB,则⊿AEC∽⊿ADB,AE/AD=AC/AB;

又∠EAD=∠CAB,则⊿EAD∽⊿CAB,得∠AED=∠ACB=∠M.

∴∠AED+∠BAM=∠M+∠BAM=90°,得AO⊥DE.--------(1)

连接DG,EG.点G为BC的中点,则DG=BC/2;(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同理可证:EG=BC/2.故DG=EG.

又F为DE的中点,则FG⊥DE.(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也是底边的高)-----------------(2) 所以,AO∥FG.

(2) 已知梯形ABCD中,对角线AC与腰BC相等,M是底边AB的中点,L是边D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LM并延长交对角线BD于N点

延长LM至E,使LM=ME。

∵AM=MB,LM=ME,∴ALBE是平行四边形,∴AL=BE,AL∥EB,∴LN/EN=DN/BN。

延长CN交AB于F,令LC与AB的交点为G。。

∵AB是梯形ABCD的底边,∴BF∥CD,∴CN/FN=DN/BN。

由LN/EN=DN/BN,CN/FN=DN/BN,得:LN/EN=DN/BN,∴LC∥FE,∴∠GLM=∠FEB。

由AL∥EB,得:∠LAG=∠EBF,∠ALM=∠BEM。

由∠ALM=∠BEM,∠GLM=∠FEB,得:∠ALM-∠GLM=∠BEM-∠FEB,

∴∠ALG=∠BEF,结合证得的∠LAG=∠EBF,AL=BE,得:△ALG≌△BEF,∴AG=BF。

∵AC=BC,∴∠CAG=∠CBF,结合证得的AG=BF,得:△ACG≌△BCF,∴ACL=∠BCN。

(3) 如图,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边AB,AC上且BD=CE,F,G分别为BE,CD的中点,直线FG交

AB于P,交AC于Q.求证:AP=AQ

取BC中点为H

连接HF,HG并分别延长交AB于M点,交AC于N点

由于H,F均为中点

易得:

HM‖AC,HN‖AB

HF=CE/2,HG=BD/

2得到:

∠BMH=∠A

∠CNH=∠A

又:BD=CE

于是得:

HF=HG

在△HFG中即得:

∠HFG=∠HGF

即:∠PFM=∠QGN

于是在△PFM中得:

∠APQ=180°-∠BMH-∠PFM=180°-∠A-∠QGN

在△QNG中得:

∠AQP=180°-∠CNH-∠QGN=180°-∠A-∠QGN

即证得:

∠APQ=∠AQP

在△APQ中易得到: AP=AQ

(4) ABCD为圆内接凸四边形,取△DAB,△ABC,△BCD,△CDA的内心O,O,O,O.求证:OOOO为矩形. 123

41234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接圆O,过B,C作圆的切线交于E,连结AE,M为BC的中点。求证角BAM=角EAC。

设点O为△ABC外接圆圆心,连接OP;

则O、E、M三点共线,都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设AM和圆O相交于点Q,连接OQ、OB。

由切割线定理,得:MB² = Q·MA ;

由射影定理,可得:MB² = ME·MO ;

∴MQ·MA = ME·MO ,

即MQ∶MO = ME∶MA ;

又∵ ∠OMQ = ∠AME ,

∴△OMQ ∽ △AME ,

可得:∠MOQ = ∠MAE 。

设OM和圆O相交于点D,连接AD。

∵弧BD = 弧CD ,

∴∠BAD = ∠CAD 。

∵∠DAQ = (1/2)∠MOQ = (1/2)∠MAE ,

∴∠DAE = ∠MAE∠DAE = ∠CAD - ∠DAQ = ∠CAM 。

设AD、BE、CF是△ABC的高线,则△DEF称为△ABC的垂足三角形,证明这些高线平分垂足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 设交点为O,

OE⊥EC,OD⊥DC,

则CDOE四点共圆,

由圆周角定理,

∠ODE=∠OCE。

CF⊥FC,AD⊥DC,

则ACDF四点共圆,

由圆周角定理,

∠ADF=∠ACF=∠OCE=∠ODE,

AD平分∠EDF。

其他同理。

平行四边形内有一点P,满足角PAB=角PCB,求证:角PBA=角PDA

过P作PH//DA,使PH=AD,连结AH、BH

∴四边形AHPD是平行四边形

∴∠PHA=∠PDA,HP//=A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HP//=BC

∴四边形PHBC是平行四边形

∴∠PHB=∠PCB

又∠PAB=∠PCB

∴∠PAB=∠PHB

∴A、H、B、P四点共圆

∴∠PHA=∠PBA

∴∠PBA=∠PDA

补充:

补充:

把被证共圆的四个点连成共底边的两个三角形,且两三角形都在这底边的同侧,

若能证明其顶角相等,从而即可肯定这四点共圆.

已知点o为三角型ABC在平面内的一点,且向量OA2+BC2=OB2+CA2=OC2+AB2,,则O为三角型ABC的()

只说左边2式子 其他一样

OA2+BC2=OB2+CA2 移项后平方差公式可得

(OA+OB)(OA-OB)=(CA+BC)(CA-BC)化简

得 BA(OA+OB)=BA(CA-BC)

移项并合并得BA(OA+OB+BC-CA)=0

即 BA*2OC=0 所以BA和OC垂直

同理AC垂直BO BC垂直AO哈哈啊是垂心

设H是△ABC的垂心,求证:AH2+BC2=HB2+AC2=HC2+AB2.

作△ABC的外接圆及直径AP.连接BP.高AD的延长线交外接圆于G,连接CG. 易证∠HCB=∠BCG,

从而△HCD≌△GCD.

故CH=GC.

又显然有∠BAP=∠DAC,

从而GC=BP.

从而又有CH2+AB2=BP2+AB2=AP2=4R2.

同理可证AH2+BC2=BH2+AC2=4R2.

推荐第5篇:初中数学的证明题

初中数学的证明题

在△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CE,线段DE交BC于点F,说明:DF=EF。对不起啊我不知道怎么把画的图弄上来所以可能麻烦大家了谢谢

1.过D作DH∥AC交BC与H。∵AB=AC,∴∠B=∠ACB.∵DH∥AC,∴∠DHB=∠ACB,∴∠B=∠DHB,∴DB=DH.∵BD=CE,∴DH=CE.∵DH∥AC,∴∠HDF=∠FEC.∵∠DFB=∠CFE,∴△DFH≌△EFC,∴DF=EF.

2.

证明:过E作EG∥AB交BC延长线于G

则∠B=∠G

又AB=AC有∠B=∠ACB

所以∠ACB=∠G

因∠ACB=∠GCE

所以∠G=∠GCE

所以EG=EC

因BD=CE

所以BD=EG

在△BDF和△GEF中

∠B=∠G,BD=GE,∠BFD=∠GFE

则可视GEF绕F旋转1800得△BDF

故DF=EF

3.

解:

过E点作EM∥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M,

则∠B=∠BME,

因为AB=AC,所以∠ACB=∠BME

因为∠ACB=∠MCE,所以∠MCE=∠BME

所以EC=EM,因为BD=EC,所以BD=EM

在△BDF和△MEF中

∠B=∠BME

BD=EM

∠BFD=∠MFE

所以△BDF以点F为旋转中心,

旋转180度后与△MEF重合,

所以DF=EF

4.

已知:a、b、c是正数,且a>b。

求证:b/a

要求至少用3种方法证明。

(1)

a>b>0;c>0

1)(a+c)/(b+c)-a/b=/=(ab+ac-ab-bc}/(b^2+bc)

=(ac-bc)/(b^2+bc)=c(a-b)/

a>b--->a-b>0;a>0;b>0;c>0--->b(b+c)>0

-->c(a-b)/>0--->(a+c)/(b+c)>a/b

2)a>b>0;c>0--->bc

---ab+bc

--->a(b+c)

--->a(b+c)/

--->a/b

3)a>b>0--->1/a0

--->c/a

--->c/a+1

--->(c+a)/a

--->(a+c)/(b+c)>a/b

(2)

makeb/a=k

b=ka

b+c=ka+c

(b+c)/(a+c)=(ka+c)/(a+c)=(ka+kc-c)/(a+c)=k(a+c)/(a+c)-(k-1)c/(a+c)

=k+(1-k)c/(a+c)>k=b/a。

推荐第6篇:初中数学圆证明题

圆的证明

1.如图,AB是⊙O的弦(非直径),C、D是AB上两点,并且OC=OD,求证:AC=BD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BC交于点D,与AC•交于点E,求证:△DEC为等腰三角形.

3.如图,AB是⊙O的直径,弦AC与AB成30°角,CD与⊙O切于C,交AB•的延长线于D,求证:AC=CD.

4.如图20-12,BC为⊙O的直径,AD⊥BC,垂足为D,弧ABAF,BF和AD交于E, 求证:AE=BE.

5.如图,AB是⊙O的直径,以OA为直径的⊙O1与⊙O2的弦相交于D,DE⊥OC,垂足为E.(1)求证:AD=DC.(2)求证:DE是⊙O1的切线.

6.如图,已知直线MN与以AB为直径的半圆相切于点C,∠A=28°.求∠ACM的度数.

7.如图,在Rt△ABC中,∠C=90°,AC=5,BC=12,⊙O的半径为3.若点O沿CA移动,当OC等于多少时,⊙O与AB相切?

如图,PA和PB分别与⊙O相切于A,B两点,作直径AC,并延长交PB于点D.连结OP,CB.

(1)求证:OP∥CB;

(2)若PA=12,DB:DC=2:1,求⊙O的半径.

如图,已知矩形ABCD,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交AC、AB于M、E,CE•的延长线交⊙A于F,CM=2,AB=4.(1)求⊙A的半径;(2)求CE的长和△AFC的面积.

如图,BC是半圆O的直径,EC是切线,C是切点,割线EDB交半圆O于D,A是半圆O上一点,AD=DC,EC=3,BD=2.5

(1)求tan∠DCE的值;(2)求AB的长.

推荐第7篇: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龋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推荐第8篇:初中数学证明题解答

初中数学证明题解答

1.若x1,x2∈|-1,

1且x1*x2+x2*x3+……+xn*x1=0

求证:4|n

(x1,x2,x3,xn中的数字和n均下标)

2.在n平方(n≥4)的空白方格内填入+1和-1,

每两个不同行且不同列的方格内数字的和称为基本项。

求证:4|所有基本项的和

1.y1=x1*x2,y2=x2*x3,……,yn=xn*x1

==>

y1,y2,..,yn∈{-1,1},

且y1+..+yn=0.

设y1,y2,..,yn有k个-1,则有n-k个1,所以

y1+..+yn=n-k+(-k)=n-2k=0

==>n=2k.

而y1*y2*..*yn=(-1)^k=^2=1

==>k=2u

==>n=4u.

2.

设添的数为x(i,j),1≤i,j≤n.

基本项=x(i,j)+x(u,v),i≠u,j≠v.

这时=x(i,j)和x(u,v)组成两个基本项

x(i,j)+x(u,v),x(u,v)+x(i,j),

和x(i,j)不同行且不同列的x(u,v)有(n-1)^2个,

所以每个x(i,j)出现在2(n-1)^2个基本项中.

因此所有基本项的和=2(n-1)^2.

设x(i,j)有k个-1,则

所有基本项的和=2(n-1)^2=

=2(n-1)^

2显然4|2(n-1)^2,

所以4|所有基本项的和.

命题:多项式f(x)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多项式f(X)除以X^4+X^2+1所得余式为X^3+2X^2+3X+

4(2)多项式f(X)除以X^4+X^2+1所得余式为X^3+X+2

证明:f(X)除以X^2+X+1所得的余式为X+

3X^4+X^2+1=(X^2+X+1)·(X^2-X+1)

X^3+2X^2+3X+4=(X^2+X+1)·(X+1)+X+3

X^3+X+2=(X^2+X+1)·(X-1)+X+3

====>f(X)除以X^2+X+1所得的余式为X+3

各数平方的和能被7整除.”“证明”也称“论证”,是根据已知真实白勺判断来确某一判断的直实性的思维形式.只有正确的证明,才能使一个真判断的真实性、必然性得到确定.这是过去同学们较少涉足的新内容、新形式.本刊的“有奖问题征解”中就有不少是证明题(证明题有代数证明题和几何证明题等),从来稿看,很多同学不会证明.譬如上题就是代数证明题,不少同学会取出一组或几组连续的自然数,如O+1+2+3+4+5+6z一91—7×13,1+2+3+4+5+6+7z一140—7×2O后,便依此类推,说明原题是正确的,以为完成了证明.其实,这叫做“验证”,不叫做证明.你只能说明所取的数组符合要求,而不能说明其他的数组就一定符合要求,“验证”不具备一般性、必然性.这道题的正确做法是:证明设有一组数n、n+

1、n+

2、n+

3、n+

4、n+

5、n+6(n为自然数),‘.‘+(n+1)+(n+2)2+(n+3)2+(n+4)2+(n+5)2+(n+6)2一n2+(n2+2n,4-1)+(n2+4n+4)+(n2+6n+9)+(n2+8n+16)+(n2+10n+25)+(n+12n+36)一7nz+42n+91—7(nz+6n+13),.‘.n+(n+1)2+(n+2)2+(n+3)2+(n+4)2+(n+5)+(n+6)能被7整除.即对任意连续7个自然数,它们平方之和都能被7整除.(证毕)显然,因为n可取任意自然数,因此n,n+1,n+2,n+3,n+4,n+5,n+6便具有一般性,所得结论也因此具有然性.上面的证明要用到整式的乘法(或和的平方公式)去展开括号,还要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推理.一般来说,代数证明的推理,常要借助计算来完成.证明中的假设,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上例露勤鸯中也可设这7个数是n一

3、n一

2、n一

1、n、n+

1、n+

2、n+3(n为自然数,且n≥3).这时,它们的平方和就会简便得多.证明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常用的论证方式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演绎证明和归纳证明.上例中的题目便是论题,证明中“‘.”’之后是论据,“.‘.”之后是结论,采用的论证方式是直接证明.以后还要学习几何的证明,就会对证明题及其解法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几何题的证明则较多采用演绎证明.证明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综合运用,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发现真理、确认真理、宣传真理上有重要的作用.当你学习并掌握了“证明”的方法及其精髓以后,数学向你展示的美妙与精彩,将使你受到更大的激励,享有更多成功的喜悦。

推荐第9篇:初中几何证明题思路

学习总结:中考几何题证明思路总结

几何证明题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严密的\"因为\"、\"所以\"逻辑将条件一步步转化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类题目出法相当灵活,不像代数计算类题目容易总结出固定题型的固定解法,而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模型的总结、常见思路的总结。所以本文对中考中最常出现的若干结论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路总结。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三、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四、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角的和、差、倍、分

1.作两个角的和,证明与第三角相等。

2.作两个角的差,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三角。

3.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七、证明两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八、证明两角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九、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以上九项是中考几何证明题中最常出现的内容,只要掌握了对应的方法,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合理选择,攻克难题不再是梦想!

推荐第10篇:初中几何证明题分类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证明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明两角的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例4.已知:如图4所示,AB=AC,∠。 A90,AEBF,BDDC

求证:FD⊥ED

三.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

例5.已知:如图所示在中,,∠BAC、∠BCA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O。 ABCB60

求证:AC=AE+

CD

例6.已知: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中,F在DC上,E在BC上,。 EAF45

求证:EF=BE+

DF

例7 如图所示,已知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结CE、ABC

DE。

求证:EC=

ED

第11篇:初中数学证明题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中证明题知识点大全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1、平行线的性质

(1)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两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判定

(1)内错角相等,两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两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线平行 (4)同平行于一线的两线平行 (5)同垂直于一线的两线平行

二、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

定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

(1)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把一个角分成相同角度的线叫做角平分线。

3、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三、垂直平分线

1、垂直平分线的意义及性质

(1)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线段的中线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

四、三角形全等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定理: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定理: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定理: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AAS) (5)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五、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2.相似比定义: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对应边相等,对应角成比例。 (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A (3)两角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SAS (4)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SSS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5、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六、勾股定理

222(1)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222(2)若abc,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222(3)若abc,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4)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组勾股数:

2

2n1,2n,n1(n2,n为正整数);

2n1,2n22n,2n22n1(n为正整数) m2n2,2mn,m2n2(mn,m,n为正整数)

七、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八、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九、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十、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定理: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十一、特殊平行四边形

菱形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还有以下个性: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3、菱形的判定

(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

1、矩形定义:有个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

2、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以性质。还有以下个性: 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定义法) (2)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相等 (3)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对边直平行且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注意:

1、正方形概念的三个要点:(1)是平行四边形;(2)有一组邻边相等;(3)有一个角是直角.

强调: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它包含两层意思: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说明:正方形不仅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且是特殊的矩形,还是特殊的菱形.

2、正方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 (1)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5)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和对角线所在直线,共有四条对称轴;

注意: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是正方形的特殊性质.

3、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4)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注意:要确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应先确定它是矩形或是菱形,然后再加上相应的条件,确定是正方形.

十二、梯形

1、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定义: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定义:一条腰和底边垂直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6、等腰梯形的判定:同一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中位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三角形的中线:

1、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2、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三角形的高线:

1、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2、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外部;

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由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三条中位线将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十四、三角形内角和,补角,余角,外角

1、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1)余角:

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补角:

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

定义: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十五、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n2)·180°.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1n(n3)2备注: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12篇: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

平面几何大题 几何是丰富的变换

多边形平面几何有两种基本入手方式:从边入手、从角入手

注意哪些角相等哪些边相等,用标记。进而看出哪些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所有的判断方式?

难题

第13篇:初中数学圆的证明题

圆的证明题 九年级上

1.(01海淀)如图,△ABC内接于⊙O,AB是⊙O的直径,PA是过A点的直线,∠PAC=∠B. P

(1)求证:PA是⊙O的切线;

(2)如果弦CD交AB于E,CD的延长线交PA于F,AC=8, CE:ED=6:5, AE:EB=2:3,求AB的长和∠ECB的正切值. A

F

2.(02海淀)如图,AB是⊙O的直径,AE平分∠BAF交⊙O于点E,过点E作直线与AF垂直交AF延长线交于D点,且交AB延长

线于C点.

(1)求证:CD与⊙O相切于点E;

(2)若CE·DE=15,AD=3,求⊙O的直径及∠AED的4正切值. C

3.(03海淀)已知:以Rt△ABC的直角边AB为直径作⊙O,与斜边AC交于点D,E为BC边上的中点,连结DE。

(1)如图,求证:DE是⊙O的切线;

(2)连结OE,AE,当∠CAB为何值时,四边形AOED是平

行四边形,并在此条件下求sin ∠CAE的值。(第(2)问答题要求: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只需将结果

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A

1.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且AC =AB,OC交⊙O于D ,BD的延长线交AC于点E .

求证:(1)△ACD∽△DCE;

(2)AE = CD.

C

2.如图,已知CP为⊙O的直径,AC切⊙O于点C,AB切⊙O于点D,并与CP延长线相交于点B,又BD=2BP.

求证:(1)PC=3BP;

(2)AC=PC.

B

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a,以BC为直径在正方形内作半圆,过A作半圆的切线,切关圆于F,交DC于E,交BC延长线于P,求CP的长.A

B

8.如图,△ABC内接于⊙O,AB的延长线与过点C的切线相交于点D,PE与AC相交于点F,且CB=CE.

求证:(1)BE∥DG;

(2)CB2CF2BFFE.

GC

P

3.如图,PA切⊙O于A点,割线PBC交⊙O于B、C两点,D为PC中点,AD的延长线交⊙O于E,且BE2DEAE. 求证:2BPADDE.

10.如图,△ABC内接于⊙O1,AB=AC,⊙O2与BC相切于点B,与AB相交于点E,与⊙O1相交于点D,直线AD交⊙O2于点F,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求证:∠G=∠AFE;

A

5.如图17—78,BC为半圆的直径, O为圆

心,BC=10,AD与半圆相切于D,DA⊥AB, AD=4. (1)试求BE的长;

A(2)求tan ∠AED 的值;

(3)求证:CD=DE.

O

18(03 扬州市)如图,BD是⊙O的直径, E是⊙O上的一点,直线AE交BD的延长线于点A,BC⊥AE于C ,且∠CBE=∠DBE(1) 求证:AC是⊙O的切线

(2) 若⊙O的半径为

2,AE求DE的长.B

19(03 胜利石油)如图,割线ABC与⊙O相交于B、C两点,D为⊙O上一点,E为BC的中点,OE交BC于F,DE交AC于G,∠ADG=∠AGD.

⑴求证:AD是⊙O的切线;

⑵如果AB=2,AD=4,EG=2,求⊙O的半径.

E

2.如图AB是⊙O的直经,⊙O交BC于D,过D作⊙O的切线DE 交AC于E,且DE ⊥AC.

(1)求证:D是BC的中点;

(2)已知:CD=8,CE=6.4, 点O1为弦 AD上的动点,以O1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O1与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C

5.如图,AB是⊙O的直经,CD切⊙O于E , AC⊥CD于C, BD⊥CD于D,交⊙O于F , 连结 AE , EF.

(1)求证:AE是∠BAC 的平分线,

(2)若∠ABD=60° 问:AB 与 EF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

DEC

6.如图 ,已知AB为半圆O的直径,AP为过点A的半圆的切线 ,在弧AB上任取一点C (点C与A,B不重合),过点C作半圆的切线CD交AP于点D ;过点C作CE⊥AB于点E ,连BD,交CE与F . (1)当点C为弧AB的中点时,(如图(1)),求证:CF=FE; (2)当点C不是弧AB的中点时(如图(2)),试判断CF与EF的相等关系是否保持不变,并证明你的结论.

PP

DD

AABB

O

O

图1图

20如图,设P是正三角形ABC外接圆O的劣弧BC上的一点,AP交BC于C,(1 ) PA2=BC2+PB•PC

(2 )求证:PB、PC是方程x2PAxPAPD0的两个根.

第14篇:初中数学证明题能力训练

初中数学证明题训练

一、证明题:

1、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C上一点,连接EB、ED并延长分别交AD、AB于F、G

(1)求证:EF=EG;

EFD的度数.

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和CD上,AE = AF.

(1)求证:BE = DF;

(2)连接AC交EF于点O,延长OC至点M,使OM = OA,连接EM、FM.判断四边形AEM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D

B

3、已知: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90°,若点D是△ABC内一点, 且∠CAD=∠CBD=15°,

则:(1)若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求证:AD+CD=DE; (2)当BD=2时,求AC的长.

1 B

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º,∠DAF=15 º.(1)求证: EF=BE+DF; (2)若AB=3,求△AEF的面积。

F

5、已知:AC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延长CB至E,使CE=CA,F是AE的中点,连结DF、CF分别交AB于G、H点(1)求证:FG=FH

(2)若∠E=60°,且AE=8时,求梯形AECD的面积。

D

B C

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BDDC,

E为CD的中点,AE交BC的延长线于F.(1)证明:EFEA

(2)过D作DGBC于G,连接EG,试证明:EGAF

F

F

7、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AB=2,P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E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E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P,过点P作PF垂直于AP,与角DCE的平分线CF相交于点F,连接AF,于边CD相交于点G,连接PG。(1)求证:AP=FP

(2)当BP取何值时,PG//CF

8、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CB延长线上一点,CE=AC,F是AE的中点. (1)求证:BF⊥DF;

(2)若矩形ABCD的面积为48,且AB:AD=4:3,求DF的长.

9、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DAF=15

. (1)求证:EF=BE+DF;

(2)若AEF的面积.

A

D

F

E

B

C

24题图

A

DF

B

EC

1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E是AB的中点,延长BC到点F使CF=AE. (1)若把△ADE绕点D旋转一定的角度时,能否与△CDF重合?请说明理由. (2)现把△DCF向左平移,使DC与AB重合,得△ABH,AH交ED于点G. 求AG的长

E

B

H C F

11、如图,四边形ABCD为一梯形纸片,AB∥CD,ADBC.翻折纸片ABCD,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为EF.已知CEAB. (1)求证:EF∥BD;

C (2)若AB7,CD3,求线段EF的长. D

F

A

1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A平分∠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B2∠E. (1)求证:ABDC; D A (2)若tgB

2,ABBC的长.

B

13、已知:如图,且BBE平分ABC,△ABC中,CDAB于D,EACABC45°,

于E,与CD相交于点F,H是BC边的中点,连结DH与BE相交于点G. (1)求证:BFAC; (2)求证:CE

BF;

2A

(3)CE与BG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B

D

F

G H

E

C

14、如图1.1-12,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 (1)求证:DC=BC;

(2)若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当BE∶CE=1∶2,∠BEC=1350时,求sinBFE的值.

15、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菱形EFGP,点E、F、G分别在AB、AD、CD上,延长DC,PHDC于H。(1)求证:GH=AE

E A B

4(2)若菱形EFGP的周长为20cm,cosAFE,

FD2,求PGC的面积

P

F D

G

C H

16、已知:如图 2-4-10所示,在 Rt△ABC中,AB=AC,∠A=90°,点D为BA上任一点,DF⊥AB于F,DE⊥AC于E,M为BC的中点.试判断△MEF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7、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G,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AEF=90o,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1)求证:AE=EF;(2)求△AEF的面积。

1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F为线段DE上一点,且∠AFE=∠B.

A (1) 求证:△ADF∽△DEC

(2) 若AB=4,AD=33,AE=3,求AF的长.

6

第15篇:浅谈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

学习几何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于众多的几何证明题,帮助学生寻找证题方法和探求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证题推理能力,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对学生证明中克服无从下手,胡思乱想,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达到熟练技巧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几何证明题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学会划分几何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

1、每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要求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进行划分,掌握重要的相关联词句。例:“如果„„,那么„„。”“若„„,则„„”等等。用“如果”或“若”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用“那么”或“则”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比较明显的。例: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题设),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结论)。但有的命题,它的题设和结论不十分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可要求学生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对顶角相等”可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题设),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结论)”。

以上对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划分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记忆,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划分命题的“题设”、“结论”的实质问题,例如:“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学生会认为这个命题较难划分题设和结论,认为只有题设部分,没有结论部分,或者因为找不到“如果„„,那么„„”的词句,或者不会写成“如果„„,那么„„”等的形式而无法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正确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必须使学生理解每个数学命题都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句子,是对数学的一定内容和一定本质属性的判断。而每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在一个命题中被判断的“对象”是命题的“题设”,也就是“已知”。判断出来的“结果”就是命题的“结论”,也就是“求证”。总之,正确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就是要分清什么是命题中被判断的“对象”,什么是命题中被判断出来的“结果”。

在教学中,要在不断的训练中加深学生对数学命题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将文字叙述的命题改写成数学式子,并画出图形。

1、按命题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标注字母。

2、根据命题的题意结合相应的几何图形,把命题中每一个确切的数学概念用它的定义,数学符合或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命题中的题设部分即被判断的“对象”写在“已知”一项中,结论部分即判断出来的“结果”写在“求证”一项中。

例:求证: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C+∠BOC=180°

OE、OF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

求证:OE⊥OF

三、培养学生学会推理证明:

1、几何证明的意义和要求

对于几何命题的证明,就是需要作出一判断,这个判断不是仅靠观察和猜想,或反通过实验和测量感性的判断,而必须是经过一系列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作出的理性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要符合客观实际,论证要有充分的根据,不能凭主观想象。证明中的每一点推理论证的根据就是命题中给出的题设和已证事项,定义、公理和定理。换言之,几何命题的证明,就是要把给出的结论,用充分的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加以证明。

2、加强分析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由于命题的类型各异,要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推理能力,特别要重视问题的分析,执果索因、进而证明,这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好途径,也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证明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证明开始时,首先对命题竹:分析、推理,并在草稿纸上把分析的过程写出来。初中几何证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①顺推法:即由条件至目标的定向思考方法。在探究解题途径时,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推理。顺次逐步推向目标,直到达到目标的思考过程。

如:试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已知:◇ABCD,O是对角线AC和BD的交点。

求证:CA=OC、OB=OD

分析:

证明:∵四边形ABCD是◇

∴ AB∥CDAB=DC

∴ ∠1=∠4∠2=∠

3在△ABO和△CDO中

∴ △ABO≌△CDO(ASA)

∴ OA=OCOB=OD

②倒推法:即由目标至条件的定向思考方法。在探究证题途径时,我们不是从已知条件着手,而是从求证的目标着手进行分析推理,并推究由什么条件可获得这样的结果,然后再把这些条件作结果,继续推究由什么条件,可以获得这样的结果,直至推究的条件与已知条件相合为止。

如:在△ABC中,EF⊥ABCD⊥ABG在AC上且∠1=∠2,求证:∠AGD=∠ACB

分析:

要证∠AGD=∠ACB就要证DG∥BC,就要证:∠1=∠3。要证∠1=∠3,就要证:∠2=∠3证明:△在ABC中

③倒推———顺推法:就是先从倒推入手,把目探究到一定程度,再回到条件着手顺推,如果两个方向汇合了,问题的条件与目标的联系就清楚了,与此同时解题途径就明确了。

3、学会分析

在几何证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添辅助线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机智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几何证明题中,辅助线引导适当,可使较难的证明题转为较易证明题。但辅助线不能乱引,而且有一定目的,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怎样引辅助线是依据命题的分析而确定的。

例: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和OEFG的边长都是a,其中点O交ABCD的中心,OG、OE分别交CD、BC于H、K。

分析:四边形OKCH不是特殊的四边形,直接计算其面积比较困难,连 OC把它分别割成两部分,考虑到ABCD为正方形,把△OCK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到△ODH,易证△OCK≌△ODH∴S△ODH

∴SOKCH=S△OCH[下转50页]

[上接49页]=S△ODH+S△DCH=S△OCD

四、培养学生证题时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用填充形式训练学生证题的书写格式和逻辑推理过程。让学生也实践也学习证题的书写格式,使书写规范,推理有根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一转入学生独立书写,这样,证题的推理过程及书写都比较规范。

如:已知AB∥EF ∠1+∠2=180°求证:CD∥EF

证:∵∠1+∠2=180°()

综上可得:对于初中几何证题,教师要反复强调这样一个模式: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按照上述模式,反复训练,学生是能够逐步熟悉几何证题的格式,掌握初中几何证题的正确方法。

第16篇:初中一年级几何证明题书写

证明题书写

1.如图,AB∥DE,试问∠B、∠E、∠BCE有什么关系. 解:∠B+∠E=∠BCE

过点C作CF∥AB, 则____() 又∵AB∥DE,AB∥CF,

∴____________() ∴∠E=∠____() ∴∠B+∠E=∠1+∠2

即∠B+∠E=∠BCE.

2.如图,已知AB∥CD,∠1=∠2,试说明EP∥FQ.证明:∵AB∥CD,

∴∠MEB=∠MFD()又∵∠1=∠2,

∴∠MEB-∠1=∠MFD-∠2,

即 ∠MEP=∠______

∴EP∥_____.()

3.如图,推理填空:

(1)∵∠A =∠(已知), A∴AC∥ED();

(2)∵∠2 =∠(已知),∴AC∥ED(); (3)∵∠A +∠= 180°(已知), B D C∴AB∥FD();(4)∵∠2 +∠= 180°(已知),

∴AC∥ED();

4.如图

∵∠B=∠_______,

∴ AB∥CD()∵∠BGC=∠_______,

∴ CD∥EF() ∵AB∥CD ,CD∥EF,

∴ AB∥_______(

5.如图

填空:

(1)∵∠2=∠3(已知)

∴ AB__________(

(2)∵∠1=∠A(已知)

∴__________(

(3)∵∠1=∠D(已知)

∴__________(

(4)∵_______=∠F(已知)

∴AC∥DF(

6.填空。如图,

∵AC⊥AB,BD⊥AB(已知)

∴∠CAB=90°,∠______=90°(

∴∠CAB=∠______()

∵∠CAE=∠DBF(已知)

∴∠BAE=∠______

∴_____∥_____()))))))

7.已知,如图

∠1+∠2=180°,填空。

∵∠1+∠2=180°()又∠2=∠3() ∴∠1+∠3=180°

∴_________()

8.如图

∵ AB⊥BD,CD⊥BD(已知)

∴ AB∥CD (又∵∠1+∠2 =180(已知)

∴ AB∥EF (

∴ CD∥EF () ))

第17篇: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及答案

九年级数学练习题

1.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

求证:S△ABCS△

AEG

2.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O为EG的中点 求证:EG=2AO

3.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O为EG的中点,OA的延长线交BC于点H

求证:OH⊥

BC

4.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AH⊥BC,HA的延长线交EG于点O

求证:O为EG的中点

5.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CE,BG、GE

M、N、P、Q分别是EG、GB、BC、CE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

答案: 1.作CM⊥AB于点M

,EN⊥GA,交GA的一次性于点N

∵∠MAN=∠CAE=90°

∴∠CAM=∠EAN

∵∠ANE=∠CMA=90°,AC=AE

∴△ACM≌△AEN

∴CM=EN

∵S△ABC=1/2*AB *CM,S△AGE=1/2*AG*EN

又∵AG=AB,CM=EN

∴S△ABC=S△AEG

2.证明:

延长AO到点M,使OM=OA,连接MG、ME

则四边形AEMG是平行四边形

∴GM=AE=AC,MG‖AE

∴∠MGA+∠GAE=180°

∵∠BAG+∠CAE=180°

∴∠BAC+∠GAE=180°

∴∠BAC=∠AGM

∵AC=AB

∴△AGM≌△BAC

∴BC=AM=2AO

3.OA与OH共线,所以向量AO与向量BC的数量积为0即可证出AH⊥BC

我用AB表示向量AB,即此时字母AB都有方向性,下边的都是如此,

2AO=AG+GE

过A作直线BC的平行线交FG于M,交DE于N,

2AO*BC

=(AG+AE)*BC

=AG*BC+AE*BC

=-|AG||BC|cos∠GAM+|AE||BC|cos∠EAN

=|BC|*(-|AB|*sin∠MAB+|AC|*sin∠NAC)

=|BC|*(-|AB|sin∠ABC+|AC|sin∠ACB)

设BC上的高长为h,

上式=|BC|(-h+h)=0

所以AO与BC垂直,即AH⊥BC

5.连结BE、CG,

∵PQ是△BEC的中位线,

∴PQ//BE,且PQ=BE/2,

同理MN//BC,MN=BE/2,

∴MN=PQ,且MN//PQ,

∴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

同理MQ=PN=CG/2,

在△BAE和△GAC中,

BA=GA,

AC=AE,

∵〈BAG=〈CAE=90°,

〈BAG+〈BAC=〈CAE+〈BAC,

∴〈BAE=〈GAC,

∴△BAE≌△GAC,(SAS),

∴BE=CG,

∴BE/2=CG/2,

∴PQ=MQ,

∴四边形PQMN是菱形,

设CG和BE相交于O

〈AEB=〈ACG,(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则A、O、C、E四点共圆,(共用AO底,同侧顶角相等的二三角形四点共圆) 〈EOC=〈EAC=90°,

∴BE⊥CG,

∴PQ⊥MQ,

∴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

第18篇:初中几何证明题思路总结

几何题证明思路总结

几何证明题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严密的\"因为\"、\"所以\"逻辑将条件一步步转化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类题目出法相当灵活,不像代数计算类题目容易总结出固定题型的固定解法,而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模型的总结、常见思路的总结。所以本文对中考中最常出现的若干结论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路总结。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线段中点的定义。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4.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5.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6.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7.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8.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9.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分第三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10.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1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2.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

1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14.圆心角定理及其推论。

15.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两条切线长相等。

16.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7.等量代换: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18.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19.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20.等量的同倍量相等。

21.等量的同分量相等。

22.比例线段的比例(分数)换算。(知识清单P275)

二、证明两角相等

1.角平分线的定义。

2.对顶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6.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7.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8.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9.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0.矩形的四个角都相等。

1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12.同弧或等弧(同弦或等弦)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

13.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 /

314.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5.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6.等量代换: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17.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18.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19.等量的同倍量相等。

20.等量的同分量相等。

三、证明两直线平行

1.平行线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3.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4.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5.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6.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7.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8.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四、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⑴证夹角为90°.⑵证二直线的夹角与一直角相等。

⑶将夹角分成两个角,证明两角互余。

⑷证明二直线的夹角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

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3.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6.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7.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补短法)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截长法)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角的和、差、倍、分

1.作两个角的和,证明与第三角相等。

2.作两个角的差,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三角。

3.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等于底角的2倍)。

七、证明两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八、证明两角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九、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以上九项是中考几何证明题中最常出现的内容,只要掌握了对应的方法,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合理选择,攻克难题不再是梦想!

第19篇:谈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

谈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

众所周知,几何证明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其难就难在如何寻找证明思路,追根问底还是因为几何证明题的本质不易把握。为此,在初等几何的学习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切实可行。通过平时的学习、探索和积累,我发现其中的“结构思想”,即“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数学问题要着眼于结构的整体性。从宏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研究,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把一些貌似独立而实质又紧密联系的特征视为系统中的整体”对探寻几何的证明思路,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观察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初中几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初中几何一直就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秉承“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几何部分有了较大的调整。对比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几何的变化,深入理解教改的初衷,全面贯彻教改的思想,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改的任务,而且有利于利用新教材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考题:如图,在Rt△ABC中∠C=90°以AC为直接径,作⊙O,交AB于D,过O作OE∥AB,交BC于E,连接ED。

⑴求证:ED是⊙O的切线。

⑵E为BC的中点,如果⊙O的半径为1.5, ED=2,求AB的长。

这是某市九年级人教版秋季学期一道期考试题,从题型看这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圆有关证明和计算的几何考题,而我校作为一所比较有名的初中,全校九年级约500个考生的答卷中,第问“求AB的长”尚有80%左右的考生能正确的解答出来,而第(1)“求证:ED是⊙O的切线”只有约10%的考生能正确地写出证明解答过程。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几何证明的指导不到位、引导方法不够灵活,措施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后果。

怎样指导学生对几何证明题进行有效正确的证明分析解答,并简单地写出证明过程,笔者通过对本考题学生答卷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结合本校使用新课改教材突出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以下4个步骤,进行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1.读

读就是阅读题目和题图的过程中,做到逐个条件,逐个问题地对号入座地进行审题、读图。

2.记

记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对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作简要的浓缩并作划记,并用①、②„„和“?”作标记。如本考题问可作标记为:已知①∠C=90°;②AC为直径;③OE∥AB求证ED是⊙O的切线?

3.选

“选”就是选定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即根据读题和标记的结果,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选定解题思路,最终确定解题方法,并写出简要解答过程。如本题中,要证明DE为⊙O的切线,得作辅助线:连结

OD,则点D就是⊙O的外端,只须再证明OD⊥DE(即∠ODE=90°)就可以了,从而选定证明∠ODE=90°;而要达到这个∠ODE=90°这个结果,只有通过证明△EOC≌△EOD从而也就确定了解题方法。

4.返

就是选定了解题思路、确定了解题方法,并写出解答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解答的过程受阻时,不断地返回到题目中已作的标记和题图的标记和已知条件中去,检查是否漏用或误用已知条件,及时调整解题方案。可以看出,“读、记、选、返”四个步骤通俗易懂、浅显具体,只要始终坚持渗透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求学生始终运用到平时的练习之中,善于积累,逐渐养成“见其型,通其路,套其法”的良好习惯,就能很好纠正学生不良的解题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广西贺州市从2008年秋季学期启用人教版新课改教材至今,恰好经历了两个周期。五年来,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新评价如风暴袭来,我们有过欣喜和期盼,教学实践中,没有石头照样过河。

评价考试后,我们充满困惑与无奈,却不知路在何方。长期以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方法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上完一节数学课,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对自己在数学学科上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感到惋惜,对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和能力产生怀疑与反思。而教师本身是否也反省过自己,一节课下来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

么?方法、过程,还是答案?所谓“点石成金”我们到底教给学生“点石”的手指还是“点成”的金子?我们不能武断地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我们的数学教育有没有问题。就目前的状况,中学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

课堂是教师演练阵容的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忽略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一味追求解题结果,将会逐渐迷失自我,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我们是否思考过: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路就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中,让校本科研走进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中吧!

当今世界,反思意识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特征。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反思特质。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有利于学校引导教师理性反思教学,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

学校要倡导教师以科学的精神、研究者的姿态,在不断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

校本科研的特征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科研”的引领。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存在于教学研究中,教科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第20篇:证明题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已知:如图,∠A=∠F,∠C=∠D.求证:BD∥CE.

2.如图,已知∠1+∠C=180°,∠B=∠C,试说明:AD∥BC.

3.已知:如图,若∠B=35°,∠CDF=145°,问AB与CE是否平

行,请说明理由.

分值:显示解析

4.如图,已知CD⊥DA,DA⊥AB,∠1=∠2.试说明DF∥AE.请

你完成下列填空,把解答过程补充完整.

解:∵CD⊥DA,DA⊥AB,

∴∠CDA=90°,∠DAB=90°.()

∴∠CDA=∠DAB.(等量代换)

又∠1=∠2,

从而∠CDA-∠1=∠DAB-

.(等式的性质)

即∠3=

∴DF∥AE.(

7.如图,

∠B=55°,∠EAC=110°,AD平分∠EAC,AD与BC平行吗?

为什么?根据下面的解答过程,在括号内填空或填写理由.

解:∵AD平分∠EAC,∠EAC=110°(已知)

∴∠EAD=

初中证明题
《初中证明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