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证明

初中几何证明(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30 08:36:09 来源:证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几何证明

初中数学几何解题思路

从求证出发

你就要想,这道题要求证这个,就要有.....这些条件,再看已知,有了这些条件了,噢,还差这个条件。然后就找条件来证明这个还差的条件,

然后全部都搭配齐全了,就证出了题目了

记住,做题要倒推走

把已知的条件从笔在图上表示出来,方便分析

而且你要牢牢记住一些定理,还有一些特殊角,特殊形状等等他们的关系 当一些题实在证不出来时, 你要注意了,可能要添辅助线,比如刚才我说的 还差什么条件,你就可以画一个线段,平行线什么的来补充条件,你下子你就一目了然了,不过有些很难的看出的辅助线就要靠你的做题的作战经验了,你还要认真做题。

把这些牢牢记住,在记住老师教你们的公里定理些,你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作辅助线的方法和技巧

题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可向两端把线连。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结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同样长。

成比例,正相似,经常要作平行线。

圆外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把线连。

如果两圆内外切,经过切点作切线。

两圆相交于两点,一般作它公共弦。

是直径,成半圆,想做直角把线连。

作等角,添个圆,证明题目少困难。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

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

平行移动对角线,补成三角形常见。

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线段很关键。

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

斜边上面作高线,比例中项一大片。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切线长度的计算,勾股定理最方便。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

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弦切角边切线弦,同弧对角等找完。

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接圆,内角平分线梦圆

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内外相切的两圆,经过切点公切线。

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要作等角添个圆,证明题目少困难。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假如图形较分散,对称旋转去实验。

基本作图很关键,平时掌握要熟练。

解题还要多心眼,经常总结方法显。

切勿盲目乱添线,方法灵活应多变。

分析综合方法选,困难再多也会减。

虚心勤学加苦练,成绩上升成直线

实战演练

1.(10分)如图,矩形ABCD中,CE⊥BD于点E,延长EC,与∠BAD的平分线AF相交于

点F,

求证:CF=BD.2.(6分)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AD、BC、AC分别交于点E、

F、O.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3.如图,在等腰Rt△ABC与等腰Rt△DBE中, ∠BDE=∠ACB=90°,且BE在AB边上,取AE的中点F,CD的中点G,连结GF.

(1)FG与DC的位置关系是,FG与DC的数量关系是;

(2)若将△BDE绕B点逆时针旋转180°,其它条件不变,请完成下图,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请证明你的结论.

F

D EG

B

以上知识来源于网络 B A C A C

推荐第2篇:初中几何证明练习题

初中几何证明练习题

1.如图,在△ABC中,BF⊥AC,CG⊥AD,F、G是垂足,D、E分别是BC、FG的中点,求证:DE⊥FG

2.如图,AE∥BC,D是BC的中点,ED交AC于Q,ED的延长线交AB的延长线于P,求证:PD·QE=PE·QD

求证:PAC~PDB

3.如图,已知点P是圆O的直径AB上任一点,APCBPD,其中C,D为圆上的点,O B

P

4.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 求证:S△ABCS△AEG

5.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

延长线交MN于E、F.

求证:∠DEN=∠F.

6.设MN是圆O外一直线,过O作OA⊥MN于A,自A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C及D、E,直线EB及CD分别交MN于P、Q. 求证:AP=AQ.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是圆O的弦,过MN的中点A任作两弦BC、DE,设CD、EB分别交MN于P、Q.

求证:AP=AQ.

8.设ABCD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CD+AD·BC=AC·BD

9.如图,⊙O中弦AC,BD交于F,过F点作EF∥AB,交DC延 切线EG,G为切点,求证:EF=EG

10.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BE,CG 求证:

(1)BE=CG (2)BE⊥CG

1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A1B1C1D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2分别是AA

1、BB

1、CC

1、DD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2B2C2D2是正方形.

A

2CB2

A

1DD

C

12.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CE,BG、GE

M、N、P、Q分别是EG、GB、BC、CE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

推荐第3篇:初中几何证明口诀

初中几何证明口诀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平行移动对角线,补成三角形常见。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 斜边上面作高线,比例中项一大片。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弦切角边切线弦,同弧对角等找完。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内外相切的两圆,经过切点公切线。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切线长度的计算,勾股定理最方便。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线段很关键。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

推荐第4篇:初中几何证明很简单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

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四、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角的和差倍分

1.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思路相同。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七、证明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八、证明两角的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九、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十、证明四点共圆

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顶点共圆。

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顶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

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共圆。

5.到顶点距离相等的各点共圆

推荐第5篇:初中几何证明技巧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分类)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证明 角的和差倍分

1.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思路相同。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证明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明两角的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证明四点共圆

*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顶点共圆。

*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顶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

*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共圆。

*5.到顶点距离相等的各点共圆

推荐第6篇:初中几何证明技巧2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分类)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条角平分线相等;三条高相等;三条中线相等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平分该线段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9.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10.轴对称图形中,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1.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线段相等 12.平移后得到的线段和原线段相等

13.绕同一旋转中心旋转重合的两线段相等经旋转得到的线段和原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高平分顶角。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其余两角相等 5.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6.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7.成轴对称的两个角相等

8.平移后所得到的角和原角相等

9.绕同一旋转中心旋转重合的两角相等 经旋转得到的角和原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推荐第7篇:几何证明方法(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归类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三线合一)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垂径定理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7.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直角三角形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垂径定理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四、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底边。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一个图,你看着哪好像差根线,你就用铅笔描一下,分析一下有了这根线哪线角相等,哪相角互补之类的.不可以只盯着原图看.另外,看已知条件里,把它们标注在图里,看人家给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这个条件有什么用,可以由此推出什么.

从求证出发你就要想,这道题要求证这个,就要有.....这些条件,再看已知,有了这些条件了,噢,还差这个条件。然后就找条件来证明这个还差的条件,然后全部都搭配齐全了,就证出了题目了记住,做题要倒推走把已知的条件从笔在图上表示出来,方便分析而且你要牢牢记住一些定理,还有一些特殊角,特殊形状等等他们的关系当一些题实在证不出来时, 你要注意了,可能要添辅助线,比如刚才我说的还差什么条件,你就可以画一个线段,平行线什么的来补充条件,你下子你就一目了然了,不过有些很难的看出的辅助线就要靠你的做题的作战经验了,你还要认真做题。把这些牢牢记住,在记住老师教你们的公里定理些,你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有心学习就不怕没希望提高!课上要稍微做些笔记,特别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课后的练习不一定非得全部做完,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但一定要及时。对于自己比较容易犯错的地方或记忆不牢的建议用小小的随身便携纸记录下来,想看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看。对于比较典型的而自己又没掌握的题型则把它抄录在专用本子上,详细的写出解题步骤,还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的知识点,然后再找些近似题目自己独自解答,看看差距在哪里,并想办法解决。久而久之当本子厚了以后复习,也就基本可以不用看书仅仅看本子就行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你早日获得快乐学习方法!

推荐第8篇:几何证明

2013几何证明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重庆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图,在

ABC

中,C900

,A600,AB20,过C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CD,BDCD,BD与外接

圆交于点E,则DE的长为_____

_____

2.(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图, △ABC为圆的内接三角形,

BD为圆的弦, 且BD//AC.过点A 做圆的切线与DB的延长线交于点E, AD与BC交于点F.若AB =

AC, AE = 6, BD = 5, 则线段CF的长为

______.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省数学(理)卷(纯WORD版))(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AB

是圆O的直径,点C在圆O上,延长BC到D使BCCD,过C作圆O的切线交AD于E.若

AB6,ED2,则BC_________.

E

第15题图

4.(2013年高考四川卷(理))设P1,P2,

,Pn为平面内的n个点,在平面内的所有点中,若点P到

P1,P2,

,Pn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则称点P为P1,P2,,Pn点的一个“中位点”.例如,线段AB上

的任意点都是端点A,B的中位点.则有下列命题:

①若A,B,C三个点共线,C在线AB上,则C是A,B,C的中位点;[来源:学#科#网]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的点是该直角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中位点; ③若四个点A,B,C,D共线,则它们的中位点存在且唯一; ④梯形对角线的交点是该梯形四个顶点的唯一中位点.

其中的真命题是_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数学社区)

5.(2013年高考陕西卷(理))B.(几何证明选做题) 如图, 弦AB与CD相交于O内一点E, 过E作

BC的平行线与A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已知PD=2DA=2, 则PE=_____.

6.

(2013年高考湖南卷(理))如图2,O中,弦AB,CD相交于点

P,PAPB

2,PD1,则圆心O到弦CD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7.(2013年高考湖北卷(理))如图,圆O上一点C在直线AB上的射影为D,点D在半径OC上的射

影为E.若AB3AD,则CE

EO

的值为___________.C

A

B

第15题图

8.(2013年高考北京卷(理))如图,AB为圆O的直径,PA为圆O的切线,PB与圆11.修4-1: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10分.

如图,AB和BC分别与圆O相切于点D,C,AC经过圆心O,且BC2OC O相交于D.若PA=3,PD:DB9:16,则PD=_________;AB=___________.

求证:AC2AD[来源:学.科.网]

9.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如图,CD为△ABC外接圆的切线,AB的延长线交直线CD于点

D,E,F分别为弦AB与弦AC上的点,且BCAEDCAF,B,E,F,C四点共圆.

(Ⅰ)证明:CA是△ABC外接圆的直径;

(Ⅱ)若DBBEEA,求过B,E,F,C四点的圆的面积与△ABC外接圆面积的比值.

10.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AB为O直径,直线CD与O相切于E.AD垂直于CD于D,BC垂直于CD于

C,EF,垂直于F,连接AE,BE.证明:

(I)FEBCEB;(II)EF2ADBC.

推荐第9篇:几何证明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

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_________.

推论1: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______________.

推论2: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________________.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________________成比例.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_.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______;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外接圆的直径比、外接圆的周长比都等于

_________________;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外接圆的面积比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

4.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中项;两直角边分别是它们在斜边上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例中项.

5.圆周角定理:圆上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____________的一半.

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_______________的度数.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_________;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_______.

o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____;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________.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______________.

6.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______;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角的_____.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互补,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______;如果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角的对角,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_________.

7.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__________.

推论: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_______;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______.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________.

8.相交弦定理:圆内两条相交弦,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相等.

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_____________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__________的比例中项.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____;

圆心和这点的连线平分_____的夹角.

推荐第10篇:几何证明

几何证明

1.如图,AD是∠EAC的平分线,AD∥BC,∠B=30 o,

求∠EAD、∠DAC、∠C的度数

2.已知∠BED=∠B+∠D,试说明AB与CD的位置关系

3.如图,EB∥DC,∠C=∠E,请你说出∠A=∠ADE的理由。

4.如图,已知AB//CD,AE//CF,求证:BAEDCF

AEFCD B

5.如图,AB//CD,AE平分BAD,CD与AE相交于F,CFEE。求证:

AD//BC。

6.如图,已知AB//CD,B40,CN是BCE的平分线,

A

D

F

B

C

E

CMCN,求BCM的度数。

7.如图若FD//BE,求123的度数

A

N

M

C

D

E

第三题

o

8.如图已知CAOC,OC平分AOD,OCOEC63求D,BOF的度

第四题

9.已知如图DB//FG//EC,若ABD60,ACE36AP平分BAC求PAG的度数

第五题

10.,已知如图AC//DE,DC//FE,CD平分BCA,那么EF平分BED?为什么?

B

11.1)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5,6-x,求x的取值范围

(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m,m-1,m+1,求m的取值范围

oo

12.在ABC中,B70BAC:BCA3:2,CDAD垂足为D且ACD35

oo

求BAE的度数

A50oD44 13.已知AC,BD交与O,BE,CE分别平分ABD,ACD且交与E,

o

求E的度数。

E

o

14.ACE90AC=CE,B为AE上的一点,EDCB于D,AFCB交CB的延长

线于F,求证:AF=CD

第22题

15,已知AB=CD,BC=DA,E,F为AC上的两个点,且AE=CF,求证BF//DE

第23题

16.AD,BC交于D,BEAD于E,DFBC于F且AO=CO,BE=DF,求证 AB=CD

o

17.中AB=AC,BAC90分别过BC做过A点的直线的垂线,垂足为D,E,求证DE=BD+CE

第25题

第11篇:几何证明

龙文教育浦东分校学生个性化教案

学生:钱寒松教师:周亚新时间:2010-11-27

学生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教材研学】

一、命题

1.概念: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2.组成部分: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每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的内容部分是题设,“那么”的内容部分是结论.

3.分类: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判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反之称为假命题.验证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验证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举出一个反例.

二、互逆命题

1.概念: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

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则另一个就叫做它的逆命题.

2.说明:

(1)任何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它们互为逆命题,“互逆”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2)把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反之亦然.

三、互逆定理

1.概念: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即真命题),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2.说明:

(1)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如“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这是一个假命题,所以“对顶角相等”没有逆定理.

(2)互逆定理和互逆命题的关系:互逆定理首先是互逆命题,是互逆命题中要求更为严谨的一类,即互逆命题包含互逆定理.

所以∠C=∠C’=90°,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石成金】

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然后再利用互逆命题的特征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1)题设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是“同旁内角互补”;逆命题是“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题设是“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结论是“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逆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题设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逆命题是“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课题:几何证明

对顶角”.

名师点金:当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不容易写时,可以先把这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把题设和结论倒过来即可.

例2.某同学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认为他写得对吗?

分析: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把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但有时需要适当的变通,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逆命题不能写成“两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为我们还没有判断出是等腰三角形,所以不能有“底角”这个概念.

解:上面的写法不对.原命题条件是直角三角形,斜边是直角三角形的边的特有称呼,该同学写的逆命题的条件中提到了斜边,就已经承认了直角三角形,就不需要再得这个结论了.因此,逆命题应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名师点金:在写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时,千万要注意一些专用词的用法.

例3.如图,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等式:① AB=AC;②AD=AE;③ ∠1=∠2;④BD=CE.请你以其中三个等式作为题设,余下的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要求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解:选①②③作为题设,④作为结论.

已知:如图19—4—103,AB=AC,AD=AE,∠1=∠2.

求证:BD=CE,

证明:∵∠1=∠2,∴∠1+∠CAD=∠2+∠CAD.

即∠BAD=∠CAE.

在△BAD和△CAE中,

AB=AC.∠BAD=∠CAE,AD=AE,

∴△BAD≌△CAE(S.A.S.) ∴BD=CE.

名师点金:本题考查的是证明三角形的全等,但条件较为开放.当然,此题的条件还可以任选其他三个.

【练习】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1)任何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任何一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升级演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D到C,使OC=O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直角都相等B.钝角都小于180。

龙文教育浦东分校个性化教案

2 ABDEC.cn

C.如果x+y=0,那么x=y=0D.对顶角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

B.命题“如果x0,那么xy

C.任何命题都有逆命题

D.定理、公理都应经过证明后才能用

4.下列这些真命题中,其逆命题也真的是()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B.两个图形关于轴对称,则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C.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5.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有__________.

6.将命题“所有直角都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

7.举例说明“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是假命题。

二、探究提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个命题不一定都有逆命题B.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c.真命题的逆命题仍是真命题D.假命题的逆命题未必是假命题

9.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

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

c.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拓展延伸

10.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11.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

22

龙文教育浦东分校个性化教案

第12篇:初中几何证明(北师大版)[材料]

初中几何证明(北师大版)

证明【一】(八年级下)

主要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证明的基础知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和外角和。

这部分内容教育价值比较突出,如空间观念,具体有直觉、想象、运动、转化、证明;如数学思想方法,具体有公理化、化归、分类、在关系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运动变化的观点;教人严谨,初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初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学习数学的形式化。本章之前的一些几何结论,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方式确认的,而本章强调从数学的内部,从6条基本事实出发,得到与直观途径相同的结论。

虽然本章强调形式化,但这里的几何并不等同于演绎推理,(传统几何就是演绎推理)合情推理还是需要的,本章只是强调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体会公理化的必要性,并不是掌握公理化。

本章在内容一方面尽量从学生身边易于理解的事实出发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另一方面对证明的意义和格式等作了系统的介绍。

对观察与归纳所得的结论产生怀疑,进而思考断定数学结论正确的方法,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即培养学生证明的意识。

学习中,学生初次接触严格的证明和相关的符号化表示,在这方面会遇到相当的困难。本章所涉及的许多结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在区分哪些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哪些不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时会遇到困难,这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之一,学习推理时应做到步步有据,并说明其依据的合理性。

《证明【二】》、《证明【三】》(九年级上)

这两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了解相关几何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和演绎推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科学理性精神,提高准确表达论证过程的技能。

证明

(二)》、《证明

(三)》在熟悉大量几何事实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何证明的基本要求和范式,以提高其准确表达论证过程的技能;同时,还让他们感受探究几何事实的过程对证明思路的启发与影响,使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发现证明思路的支持系统。教材设置了一些学生未曾思考过的新命题,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证明的全过程。教材提供大量机会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拓展、引申,进一步思考和证明更具一般性的命题和规律,感受到“抽象与推广”是数学的重要特征和思维方式。

学习几何证明,一是形成证明思路;二是书面表达。前者应充分利用背景经验,体察其中几何证明的基本策略,必要时进行思想策略的交流和评议。“证明”是基于对问题自身和图形的分析,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形成知识结构。不是对“解题术”中所罗列的各类方法的检索和匹配。对于后者,证明的表述要严谨、縝密、简洁、规范,要经得起推敲和质问,对此,需要做相应的训练。

《证明

(二)》与《证明

(三)》的差别不仅仅是对象的变化,由研究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中很多问题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或三角剖分(类似于拼、摆的活动),通过发现全等三角形获得解决的。要训练识别复杂图形中基本图形(或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三角型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证明

(三)》开始时不妨讨论问题:以前的探索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命题,其中哪些可以直接进行证明,哪些命题还需要先“补证”相关的定理,做出一个清理。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由教师按证明的逻辑顺序排列出来交给学生;另一种是让学生分析思考充分讨论,整理出证明的逻辑顺序,形成对知识体系的一种认识,这是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不妨作为“试一试”由学生自己去

完成,利于对公理化方法的解释。

第13篇:初中数学:几何推理证明详解

初中数学:几何推理证明详解

几何推理的依据是定义、公理、定理,做这类题,首先就是要掌握基本公式的知识点,今天瑞德特刘老师就几何题的解题步骤进行详解。

一、三个关键词:“条件”,“推出”,“结论”。

简单地讲,几何推理就是由条件推出结论,这与命题的结构(任何一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是相一致的。推理的依据是命题,而命题就是在讲述什么条件可以推出什么结论。上个世纪的初中以及现在的高中推理不仅可以使用“∵”、“∴”,还可以使用推出符号“?”。了解推出符号“?”,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几何推理。

二、学习几何推理,就从一步推理开始。

推理的依据是定义、公理、定理。那么每学一个定义、公理、定理,都要熟练掌握它的推理形式。

第14篇:初中几何证明与计算专题复习

中考几何证明与计算专题复习

1.全等三角形

例题1: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PBC和△Q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

P在矩形上方,点Q在矩形内.求证:(1)∠PBA=∠PCQ=30°;(2)PA=PQ.P

D

C B

例题2: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

求证:AFBFEF.

A

E

B G

变式训练1:如图,在△ABC中,ABAC,BAC40°,分别以AB,AC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ACE,使BADCAE90°.

(1)求DBC的度数;

(2)求证:BDCE.

D C

变式训练2: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E.(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PG⊥AE于G,PH⊥EC于H,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

变式训练3: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过点D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1) 求证:△BED≌△CFD; (2)若A90°,求证:四边形DFAE是正方形.

D

F

C

2.相似三角形

例题1: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D、DC上,△ABE∽△DEF,AB6,AE9,DE2,求EF的长.

例题2:如图,点D在△ABC的边AB上,连结CD,∠1=∠B,AD=4,AC=5,求 BD 的长?

B

变式训练1:已知△ABC∽△DEF,且AB:DE=1:2,则△ABC的面积与△DEF的面积之比为()

(A)1:2(B)1:4(C)2:1(D)4:

1变式训练2:如图,小东用长为3.2m的竹竿做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移动竹竿,使竹竿、旗杆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的同一点.此时,竹竿与这一点相距8m、与旗杆相距22m,则旗杆的高为() A.12mB.10mC.8mD.7m

3.四边形

例题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两条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B.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C.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D.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例题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C,CF平分∠BCD,DF∥AB,BF的延长线交DC于点E. 求证:(1)△BFC≌△DFC;

(2)AD=DE.

例题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60°,AD∥BC,且AD=DC,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且DE=CF,AF、BE交于点P.

(1)求证:AF=BE;

(2)请你猜测∠BPF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P

B

D

C 变式训练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B=60º.(1)求证:AB⊥AC;

(2)若DC=6,求梯形ABCD的面积 .变式训练2: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BC,∠A=60°,AB=2CD,E、F分别为AB、AD的中点,连结EF、EC、BF、CF。。 ⑴判断四边形AECD的形状(不证明);

⑵在不添加其它条件下,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并证明。

⑶若CD=2,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

5 圆

例题1:如图所示,△ABC内接于⊙O,AB是⊙O的直径,点D在⊙O 上,过点C的切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且AE⊥CE,连接CD. (1)求证:DC=BC;

(2)若AB=5,AC=4,求tan∠DCE的值.

例题2:如图,AB是⊙O的直径,AD是⊙O的切线,点C在⊙O上, BC∥OD,AB2,OD3,则BC的长为() A.

32

B.

32

C

D

变式训练1: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点C,使

DCBD,连结AC,过点D作DEAC,垂足为E. (1)求证:ABAC; (2)求证:DE为⊙O的切线;

(3)若⊙O的半径为5,BAC60,求DE的长.

变式训练2:在Rt△ABC中,ACB90°,D是AB边上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边AC相切于点E,连结DE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 (1)求证:BDBF;

(2)若BC6,AD4,求⊙O的面积.

第15篇:浅谈初中几何的推理与证明

浅谈初中几何的推理与证明

什么是推理呢?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得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所组成,学习几何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有特殊的作用,但面对许多而不同的证明题,往往很多学生都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帮助学生寻找证题方法,探求规律,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它对培养学生的证题能力,有较好的积极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划分几何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通常的形式为“如果……那么……”“若……则”等等,“如果”或“若”开头的部分就是题设,“那么”或“则”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关联词语进行划分,有的命题,题设,结论较为明显,如: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题设),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结论)。但也有的命题,题设与结论不太明显,例如“等角的补角相等”对这样的命题,最好要求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等角的补角相等“可改写为: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题设),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结论)。

2、使学生正确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必须使学生理解每个命题,它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个命题中,题设就是已知条件,即被判断的对象,结论就是由已知条件判断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求证”部分,在教学中,要在平时不断的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几何命题的理解。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将文字叙述的命题改写成数学式子并画出图形的能力。

1、按命题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标注字母。

2、根据命题题意,结合相应图形,将题设与结论用数学符号或数学式子具体化,即具体地写出“已知”和“求证”。

3、对于初一刚学几何的学生,还要注意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培养与训练。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P24,练习第8题)用式子表示下列语句。

因为∠1和∠2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B和EF平行。 用式子表示为 ∵ ∠1=∠2(已知)

∴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培养学生学会推理说明。

1几何证明的意义和要求

推理论证的过程要符合客观实际,论证要有充分的根据,不能主观猜想,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论证的根据就是命题中给出的题和已证事项,定义、公理和定理,这也就是说几何命题的证明,就是要把给出的结论用充分的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加以说明。

2、加强分析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几何中命题复杂,类型繁多,要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推理能力,特别要重视对问题的分析,在初中几何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1)综合法:即由命题的题设至结论的定向思考方法,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推理,顺次逐步推向结论,达到目标的思考过程。

例如:求证:等腰梯形的对角线成相等已知: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求证:AC=BD

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AB=CD

∠ABC=∠DCB(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又∵BC=CB(公共边)

∴△ABC≌△DCB(SAS)

∴AC=B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分析法:即由命题的结论至题设的定向思考方法,在探究证题途经时,我们不是从已知条件入手,而是从求证着手进行分析推理,要获得这个结果,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又由什么可获得,一步一步往前找,直至推究的条件与已知条件相合为止。

例如:如图□ABCD的对角成AC和BD相交于点O,点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综合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要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只需证BD与EF互相平分,即EO=FO,

3、培养学生学会添辅助成分析

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几何证明题中,辅助线引导恰当,可使较难证明题转化为较易证明题,但辅助线的引导要有一定目的,在一定分析基础上进行的,怎样引辅助成要根据具体的命题分析后再确定,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常用辅助线的和作法应用。例如:有直径出现,往往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过圆心作弦的垂线从而运用垂经定理,有中点出现常构造出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等等。

四、最后,要培养学生证题时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对于初学几何的学生,可用填充形式来训练学生证题的书写格式和逻辑推理过程,使书写规范,推理有理有据,训练的时间久了,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转入了独立书写这样一个规范的过程当中。

求证AB//CD

证明:∵AD//BC ()

∴∠1=()

又∵∠BAD=∠BCD()

∴∠BAD-∠1=∠BCD-∠2

即:∠3=∠4

∴AB//()

总之:几何推理证明的分析和书写是一个重要而学生又难以掌握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较长时间的引导和帮助,才能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技能和技巧,但不管怎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这样一个模式:要证什么→需要什么→题目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补什么,按照这种模式反复训练,学生是能够学好几何推理证明的。

第16篇:几何证明测试题

第一章测试题

1.半径为1的圆中,长度为1的弦所对的圆周角度数为:2.⊙O半径为5,弦AB=8,CD=6,且AB∥CD,则AB、CD间的距离是.3.过⊙O内一点P,的最长弦是10,最短的弦是6,那么OP的长为____________.

4.如图,CD为⊙O的直径,弦AB⊥CD于点E,CE=1,AB=10,求CD的长。

5.如图,⊙O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点E,AE=2,EB=6,∠DEB=30°,求弦CD长.

6 .如图,以□ABCD的顶点A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分别交BC、AD于E、F,若∠D=50°,的度数和EF的度数. 求BE

7.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AD。求证:DC是⊙O的切线。

A

8.如图,⊙O与△ABC三边分别截于DE、FG、HM,且DE=FG=HM,若∠A=70°,求∠BOC度数.A

OF

9.如图,C为⊙O直径AB延长线上的点,CD切⊙O于D点,CE平分∠DCA,交AD于E

CD切⊙O于E,AC⊥CD于C,BD⊥CD于D,交⊙O于F.连

结AE、EF.(1)求证:AE是∠BAC的平分线.(2)若∠ABD=60°,问:AB与EF是否平行?E

11.如图,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为AB上的一点,DE=DC,以D为圆心,DB长为半径作⊙D,求证:(l)AC是⊙D的切线;(2)AB+EB

=AC.

中点,12.如图,AB、AC分别为⊙O的直径和弦,D为BCDE⊥AC于E,DE=6cm,CE=2cm,

(1)求证:DE是⊙O的切线;(2)求AC、AB的长.A

13.如图,AB是⊙O的直径,CD切⊙O于E,AC⊥CD于C,BD⊥CD于D,交⊙O于F,连接AE、EF,(1)求证:AE是∠BAC的平分线,(2)若∠ABD=60°,AB是否与EF平行,为什么?

14.如图,梯形ABCD中,∠C=90°,AD∥BC,AD+BC=AB,

求证:(1)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2)以CD为直径的圆与AB相切.

A

B15.如图5,CD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C,BC=3,BF=AE∶

EF=8∶3. 1,2

图5

求:(1)线段EF的长; (2)⊙O的直径的长.

第17篇:初二几何证明

24.(1)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AB、BC上的点,且BDCE,连接AE、CD相交于点P.请你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PD的度数;=

(2)如图(2),Rt△ABC中,∠B=90°,M、N分别是AB、BC上的点,且AMBC,BMCN,连接AN、CM相交于点P.请你猜想∠APM=°,并写出你的推理过程.24.如图1,将三角板放在正方形ABCD上,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E与正方形ABCD的顶点A重合.三角板的一边交CD于点F,另一边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EFEG;

(2)如图2,移动三角板,使顶点E始终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将(2)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且使三角板的一边经过点B,其他条件不变,若ABa,BCb,求

EF的值. EG

24.问题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BC=CD,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1∠ABC,试探究线段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用证明;

21∠ABC仍然成立,请你进一步探究线段MN,AM,CN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2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BC,∠ABC+∠ADC=180°,点M,N分别在DA,CD的延长线上,若∠MBN=

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5.(丰台区)在Rt△ABC中,AB=BC,∠B=90°,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放在斜边AC上,

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

(1)当点O为AC中点时,

①如图1,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连接EF,猜想线段AE、CF与EF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无需证明);

②如图2,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延长线于E、F两点,连接EF,判断①中的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点O不是AC中点时,如图3,,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若AO1, AC

4求OE的值.

OF

E

B F C 图1 图2 图3 F B F CA A

24.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CD边上,点F在AD边上,且AF=DE.

(1)如图1,判断AE与B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写出你的结果,并加以证明;

(2)如图2,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 BD,AC分别与AE,BF交于点G,点H.

①求证:OG=OH;

②连接OP,若AP=4,OP

AB的长.

1(1)答:

证明:

9.(房山区)(1)如图1,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且满足BE=CF,联结AE、BF交于点H..请直接写出线段AE与BF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如图2,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联结BF,过点E作EG⊥BF于点H,交AD于点G,试判断线段BF与G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联结GF、HD.

求证:①FG+BE

②∠HGF=∠HDF.

图2 B AGDG

B

第24题图1 FB

E第24题图2 F

B

E第21题图3 F

第18篇:几何证明计算题

几何证明与综合应用

1、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BC上任意一点(点G与B、C不重合),AE⊥DG于E,

2、CF∥AE交DG于F.(1)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求证:AE=FC+EF.

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F在CD边上,射线AF交BD于点E,交BC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ADE≌CDE;

(2)过点C作CHCE,交FG于点H,求证:FHGH;

(3)设AD1,DFx,试问是否存在x的值,使ECG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x的

A

D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E

F

B

C

H

G

23、如图3,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动点(P与A、C不重合),点E在射线

BC上,且PE=PB.(1)求证:① PE=PD ; ② PE⊥PD; (2)设AP=x, △PBE的面积为y.

① 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② 当x取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4、如图4-1,在△ABC中,∠ACB=90°,∠CAB=30°, △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的中点,

连结CE并延长交AD于F.(1)求证:① △AEF≌△BEC;②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4-2,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D与C重合,HK为折痕,求sin∠ACH的值.

F

30°

D

B E 图

3C

D D

B

H

B

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E,AF∥DC,E、F两点在边BC上,且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D A (1)AD与BC有何等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当ABDC时,求证:□ABCD是矩形.C B

图4-1 图4-

26、如图,△ABC中,点O是边AC上一个动点,过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1)探究:线段OE与O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当点O在边AC上运动时,四边形BCFE会是菱形吗?若是,请证明,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3)当点O运动到何处,且△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 A

E FM N

B DC

7、如图-1,在边长为5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DC

边上的点,且AEEF,

BE2.(1)求EC∶CF的值;

(2)延长EF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P于点P(如图-2),试判断AE与EP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

由;

(3)在图-2的AB边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四边形DME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给予证

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P F

B E C B E C

8、已知正方形ABCD中,E为对角线BD上一点,过E点作EF⊥BDDF,G为DF中图-1 交BC于F,连接图-2 点,连接EG,CG.(1)求证:EG=CG;

(2)将图①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②所示,取DF中点G,连接EG,CG.问(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①中△BEF绕B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

是否仍然成立?通过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均不要求证明)

D D

图②

图③ 图①

9、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动点M从点A出发,沿A→B→C向终点C运动,连接DM交AC于

点N.

(1)如图25-1,当点M在AB边上时,连接BN.①求证:△ABN≌△ADN;

②若∠ABC = 60°,AM = 4,∠ABN =,求点M到AD的距离及tan的值;

(2)如图25-2,若∠ABC = 90°,记点M运动所经过的路程为x(6≤x≤12).

试问:x为何值时,△ADN为等腰三角形.

M (图25-1) B B (图25-2) A

10、已知△ABC中,ABAC,D、E是BC边上的点,将△ABD绕点A旋转,得到△ACD,连

结DE.

(1)如图1,当BAC120,DAE60时,求证:DEDE.

(2)如图2,当DEDE时,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结论下,当BAC90,BD与DE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D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说明理由).

DD D

B DC B B E D E D E 图3 图1 图

211、正方形ABCD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 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和MN垂直,

(1)证明:Rt△ABM∽Rt△MCN;

(2)设BMx,梯形ABCN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

D 时,四边形ABCN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3)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ABM∽Rt△AMN,求x的值.

N

C M第22题

12、图中是一副三角板,45°的三角板Rt△DEF的直角顶点D恰好在30°的三角板Rt△ABC斜边AB的中点处,

∠A=30o,∠E= 45o,∠EDF=∠ACB=90 o ,DE交AC于点G,GM⊥AB于M.

(1)如图①,当DF经过点C 时,作CN⊥AB于N,求证:AM=DN.

(2)如图②,当DF∥AC时,DF交BC于H,作HN⊥AB于N,(1)的结论仍然成立,请你说明理

由.

EB B①

13、(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A A

F

图① 图②

(2)实践与运用

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 ④); 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的大小.

E D A DA D A

DC C B B C F  F图③ 图④ 图⑤

14、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60.(1)求点E到BC的距离;

(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x.

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

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A A D D DNF F F

B C B C B C MM 图1 图2 图

3D A D (第25题) A

F F

B C B C图5(备用) 图4(备用)

15、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点G是BC上任意一点,DE⊥AG于点E,BF⊥AG于点

F.(1)求证:DE-BF = EF.

(2)当点G为BC边中点时, 试探究线段EF与GF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3)若点G为CB延长线上一点,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在图②中画出图形,写出此时D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A D

A D

E

FB C CG G B

图①

图②

第19篇:几何证明三角形

1.在△ABC、△AED中,AB=AC,AD=AE,且∠CAB=∠DAE,若将△AED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D、E、B在一条直线上,CE=BD成立吗?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1.已知点E、F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若E、F分别是BC、CD的中点,G在AE、BF的交点上

GD=AD2.已知BD、CE是△ABC的两条高,M、N分别是BC、DE的中点,EM=DM(2)MN⊥DE 求证:求证:(1)

3.正方形ABCD,E、F分别为BC、CD边上一点。EAF=45·(1)若∠。求证:EF=BE+DF(2)若△AEF绕A点旋转,

EAF=45·保持∠,问△CEF的周长是否随△AEF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4.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BC、CD上各有一点E、F,如果△CEF的周长为2,求∠EAF的度数 5.已知正方形ABCD,F为BC中点E为CD边上一点,且满足∠BAF=∠FAE求证:AF=BC+CE

6.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BC,PF⊥CD于点F,,PE⊥(1)若四边形PECF绕点C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证明之;若不是,请举出反例(2)试选取正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结,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之

求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7.某人在上午6点至7点之间去长跑,开始时看表,分针与时针成110度,跑完后再看,有、又成110度,问此人跑了多久?(表没停)

8.已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角C=90度,

第20篇:几何证明6

☆☆☆☆☆ 初二数学课内练习☆☆☆☆☆ 初二数学课内练习☆☆☆☆☆

几何证明练习

(六)

一、如图,AD为△ABC的角平分线,过C作AD的垂线交AB于E点,O为垂足,EF∥BC,求

证:CE平分∠DEF.二、如图,BD、CE为△ABC的两条高线,在BD上取一点F,使BF=AC,在CE的延长线上取

一点G,使CG=AB,求证:(1)AG=AF;(2)AG⊥AF.三、已知:如图,AB⊥AD,AC⊥AE,AB=AC,AD=AE,求证:(1)BD=CE;(2)AF平分∠BFE.

四、如图,等腰Rt△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E、F分别在AB、AC上,且AE=CF.求证:(1)DE=DF;(2)∠EDF=90°.

五、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BE=CF,求证:(1)AE=BF;(2)AE⊥BF.

六、如图,△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

求证:(1)DE=

BC;(2)DE∥BC.2

A

E

B

D

FC

G

E

A

D

B

C

C

F

D

E

B

A

☆☆☆☆☆ 初二数学课内练习☆☆☆☆☆ 初二数学课内练习☆☆☆☆☆

AEFBDCADGFBECADEFBC2

初中几何证明
《初中几何证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