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团辅班会课研究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9: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团辅班会课研究实践

一、团辅班会课的概念 班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进行互动启发和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促进成长。结合班会课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优点,我们认为,团辅班会课是以班级为主体,利用团体的磁场和力量,以游戏、体验、分享等团体辅导形式营造民主、活泼的团体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创建更合理的团体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使班级的发展成为个体获得成长空间的重要条件。

把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到班会课中,是使传统以说教为主的班会课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活力、更受欢迎、更有效果的重要教育革新,促进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过程。

二、团辅班会课的特征

团辅班会课不同于传统的班会课,除了对班主任的管理、沟通能力有较高期望以外,更从心理学角度加入了掌握团体辅导技术的要求。团辅班会课的特点如下:

1.亲和力

由于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团辅班会课首先要有心理辅导的氛围。因此,在团辅班会课上,教师必须坚持尊重、真诚和理解的原则。对学生真心、用心、耐心,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实现团辅班会课的目标。只有以诚相待,理解学生,才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情感和需要。当学生切实感到真实的温暖和

安慰时,才会愿意把心底的秘密与大家分享。而分享越多,他们的收获也会越多,安全感、自信心也会接踵而来。因此,以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使团辅班会课具有十足的亲和力,是班主任在课堂上的首要工作。

2.活动性

活动是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体验的成长过程,是课堂有效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教学形式,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组织形式。传统德育通常采取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将道德要求以说教方式传输给学生,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显著。而体验式的团辅活动依靠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充分开发潜能,让学生通过体验、交流、碰撞、分享来改变认知并规范行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内化基础上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了教学统一和知情意行的统一。

3.团体性

既然是团体辅导班会课,就主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展开。团体辅导区别于个体咨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很多个体咨询没有的优势,而其魅力和效果也正是来自于团体的神奇力量。因此,团体辅导班会课摆脱了传统德育课教师主导、关注个人、忽视集体的旧模式,大胆开发团体潜力,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大家的分享、冲突、理解、领悟中达到更好的班会效果。

4.开放性

团体活动是一种参与者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团辅班会课不是规范、预设和说教,不是计划或蓝图的演绎,也不同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创造,

通过相互作用实现自我规范、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最终实现心灵的成长。因此,团辅班会课必然不能预设性太强。相反,它一定是开放的、自由的、没有思想束缚和限制的。这也是团辅班会课的必备要素,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建构性特点。

三、团辅班会课的主题来源

团辅班会课的主题通常是班级中亟需解决的中心问题或学生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因此,主题的确定要结合班

级建设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而定,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1.班级中最突出的问题

班主任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提炼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学习懈怠、人际紧张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状况、健康水平、舆论班风等,班主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进行团辅班会活动时,其主题才具有针对性,能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团辅班会课的实效性。

2.班级中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确定团辅班会主题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由师生共同商讨确定现阶段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对其加以探索。此种方式确定的班会主题一定是大家都愿意积极参与并热情投入的,学生会感受到此次班会与他们密切相关。带着这样的好奇和兴趣,学生会有更多的准备,也会在团

辅班会中发挥更大的潜力,班会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教师评估学生最需要发展的能力和解决的问题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发展任务,中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发展特征的了解,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评估出学生在现阶段最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质,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或人生课题,如建立自我同一性等,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一些预防性的团辅班会活动,如以“我是谁”“初恋”“与父母对话”等为主题共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四、团辅班会课的阶段

团辅班会课通常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各阶段层层递进、自然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发展能力的教育

目标。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调整,以达到更优的效果。 1.定向阶段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为团辅班会课奠定情感基础,探索发展方向的阶段。刚开始进入课堂的团体彼此间一定有距离,成员相互之间会有一些心理防线,或者说不信任、不开放,在这样的氛围里,课堂可能会出现尴尬、沉默等问题,不利于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一定要在团体间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打破僵局,使团体熟悉起来,为主体活动作好准备和铺垫,起到暖身破冰的作用。组织者通常会在这一阶段设计一个小巧灵活且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使学生们迅速建立初步的安全感和

归属感。

2.冲突表达阶段

这是主体活动的实施阶段,也可以说是暴露问题的阶段。此时活动设计和实施是难点和关键,应与团辅班会主题密切相关,体现其活动内涵。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如情景剧、游戏等来展现团辅班会课的主题,从而进行后续的发展和处理。在这一阶段,成员可能会由于尴尬变得被动,甚至不愿意合作。因此活动的设计、气氛的营造,以及如何使学生们自愿分享自己的故事、相互理解

和共情就变得特别重要,组织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3.整合阶段

虽然活动是团辅班会课的关键,但仍然只是载体和工具,活动中的体验和之后的分享才是团辅班会课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整合阶段应鼓励学生分享其体验和感受,并从理性层面提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整合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一阶段,学生在正视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精神上得到升华。这个阶段同样鼓励创新,运用更加新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冲突阶段产生的问题,可以达到训练和灵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4.巩固总结阶段。

在团辅班会课的最后,教师要在学生思考和感悟的基础上,总结其精髓,对主题加工达到深、透、化的程度,

加强课堂效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继续处理前一阶段还没有完成的工作,然后进行总结、回馈与祝福,与学生一起积极维护团辅班会课的成果,方式可以是小游戏放松、互留祝福、写愿望贴纸等。

五、教师在团辅班会课中的角色

虽说团辅班会课以学生团体为主,较传统班会课更自由、自然,更民主、活泼,教师似乎隐退二线,但团辅班

会课对教师的要求却不降反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课堂上的角色更加多元和复杂,难以把握。

1.主持人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从一开始导入到中间把握其流程和发展方向,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整其进度都需要教师的主持。另外,突发状况的处理和结束的安排及方式也要由教师来把握,以避免场面失控,并达到团辅班会课的良好效果。

2.观察者

团辅班会课中需要一个观察者的角色,通常由组织团辅班会的教师或助教来担任。在团辅班会进行过程中,教师要能充分观察团体中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表现。如定向阶段大家的安全感是否建立,哪些学生特别不愿意敞开心扉;冲突表达阶段大家的情绪表达情况是否正常,是否有表现特别的学生,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场景令大家不太舒服等。这些都需要观察者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以局外人的角度随时仔细观察,发现团体中的问题。

3.引导者

团辅班会课上教师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引导者,在课堂上起着辅助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团体引导者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提供机会让团体成员表达和分享因各种原因或场景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使成员能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引导团体成员调适自己的情感,注重气氛的缓解与消极情绪的淡化;在课堂后期巩固学生在先前阶段形成的情感支持与自我探索的成果;在适当的时候引领提炼和进行总结;提供机会让团体成员处理团体中还未解决的问题;根据时机和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让成员自行处理事务等。

4.咨询师

教师在团辅班会课中要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咨询师,用咨询师的技能和素养与学生共情,利用语言、眼神、行为等各种途径认真倾听,积极关注学生。不但关注学生最突出、最优秀、最精彩的表现,同时也要关注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师应对学生以诚相待,真诚关心团体成员。让学生感觉团体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表达不同意见、解决冲突的安全场所,使团体成员不用刻意隐藏自己或压抑自己,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接纳其他成员。

5.朋友

在团辅班会课上,教师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朋友角色的塑造是优化课堂效果的催化剂。只有真正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交流,才能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想法,才能彼此坦诚相待,共同分享和探索人生的主题。因此,教师要放下身份,拉近自己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朋友的心态,与学生站在同一阵线,更好地交流与理解彼此。

六、团辅班会课的评价

作为班会课的新形式和新趋势,团体辅导班会课的操作和进行都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怎样的团辅班会课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呢?班主任应该从哪些课堂特征入手去评价和优化一堂团辅班会课呢?

1.逻辑性

与其他课堂一样,团辅班会课的进行也需要完整有序的逻辑。课堂的丰富多样、自然发展不能以牺牲逻辑性作为代价。一堂优秀有效的团辅班会课一定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线索清晰的。逻辑性强的团辅班会课的安排会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自然过渡,流畅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思路和情绪的发展,但并不承担说教、分析和评价的任务,只是带着逻辑“穿针引线”

。因此,团辅班会课的内容是否经过精心设计、不失逻辑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2.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

教师在进行团辅班会课的策划时,要对各种教育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团辅班会课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惊喜效果。而在选择教育资源时,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是视频资料还是团体中的真实案例?教师想要从这些资源中获取什么?希望学生能从中体验到什么?要如何利用此资源,更好地打动学生,引起共鸣?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澄清使用这些教育资源的目的和手段形式。而对教育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则是团辅班会课的另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3.学生情感的诱发

团辅班会课是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入口来引导其认知行为改变的,因此不同于传统教育对学生参与度的重视。

对活动的参与不代表学生全情投入其中,情感的共鸣才是教育的目的。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集体中情感的宝藏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因此,有没有贴近学生实际,让其感到格外亲切,深入其内心引发感悟是团辅班会课的又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参考文献:

[1]张冬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0(6):26 ̄28.

[2]王雅倩.高校主题班会的创新研究———引入心理辅导技术与技巧[J].校园心理.2010(8):201 ̄203.

[3]殷金桃.“神、形”兼备,寓教于乐———提高高校主题班会的实效性[J].科教纵横.2010(1):114. [4]王文娟,赵小刚.团体心理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探索[J].世纪桥.2010(13):115.

[5]祝明.主题班会形式浅探.中国校外教育[J].2009.8: 436. [6]余春霞.班会课的情感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作者单位:伍思翰,郭成,刘衍玲,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李翔,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都,610066

团辅心得

团辅教案

团辅感想

室内团辅

团辅心得

团辅心得体会

团辅小游戏

团辅方案

团辅感受

团辅活动心得

团辅班会课研究实践
《团辅班会课研究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团辅班会课 班会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