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散步》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0: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个“听”字满含爱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褚亚婷

读着莫怀戚的《散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一家人的尊老爱幼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此时,我问:“同学们,我们都被文章中爱的美好情感打动了,你能发现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吗?”

短暂的沉静后,一个同学问:“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吗?”另一个声音已迫不及待:“这只是母亲单方面的对孙儿的一种喜爱之情,不是最有代表性的。”

“那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吗?”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哦,这是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也只是她单方面的的一种情感。”

„„

一只手坚定地举起:“我觉得最能体现文中这种美好情感的词应该是‘爱’。”可是文章中没有一个‘爱’字出现啊?

“如果非要我找出这个‘爱’的情感的根源,我觉得是‘听’字。”他继续说。

“哦,你能说说理由吗?”

“我先来看看文中出现‘听’字最多的那句吧。”在他的提示下,我们都把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一句: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我觉得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根源。”

“能说得更详细吗?” “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听’里,有一种放心和信任,还有一种母亲的骄傲。”

更多的同学被带进了思考中。

“我来说说儿子的‘听’吧,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一个女生抢着说。

“第三个‘听’字,我还没有想好。‘听’字前还有一个‘总’字,读起来感觉有些怪怪的。”

“老师我想来说说,这里的‘怪’,其实恰恰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的反映,这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我想起了自己家,在家里我爸爸都听我妈的,可是在外人面前,我爸爸特要面子,这就是男人的自尊心吧。”下面笑声一片,回答又在继续。“作者在家里可能也是听妻子的,但是到了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作者一种男子汉的自尊,这种‘听’就难能可贵了,这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喜爱,所以有了这个‘总’字,才体现出‘听’字的难得。”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还有其他的‘听’吗?”我感动着问。

“老师,文章里其实还有隐含的‘听’。前面提到的‘信服’,刚才同学说这只是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听’,一种‘爱’,一种长辈对子女的爱。”这番话很有深度。 这么一提醒,又有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个‘摸摸’,更是一种‘听’,是祖母疼爱孙儿,决定听孙儿的提议的表现。这个‘听’字虽然也没有在文中出现,也将慈爱隐含在里面。” “老师,看这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尊重自己的父母。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了。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了对孩子对老人的充分尊重,全家人一致听从,全文洋溢着一种理解,一种爱与温暖。”

„„

对“听”的理解、“听”的发现越来越多了。望着同学们认真的眼睛,我说:“一个‘听’字折射出文章中的隐含的一个‘爱’字,全家人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在爱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谢谢大家,我们没有错过与‘听’字的近距离接触。”

从两个“背”字品起

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 夏玉桥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推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会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就有了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就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 生:我也赞同动词的“背”。“背着”和“背起”,我觉得那“背”字的语调有重量,沉甸甸的,特别有感情。

师:说得都很好,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该选名词的“背”。由“背着”“背起”到在我和妻子的“背上”,文章情感才最后升温。而且,名词“背”字是第四声,语调显得更重,更能突出我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深沉感慨。

二品文趣:

师:可以说,名词的“背”是动词的“背”在线索上的延伸,在情感上的深化。现在要为文章配一幅插图,我们该画些什么内容,能让作者满意,让自己满意?

生:当然是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的画面喽。

生:选择那刚离地的瞬间做为画面。

师:这个画面把两个“背”字统一了起来。看来,两个背字不仅是作者心中的热词,也是心中同学们的热词了,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只是老师不明白,大家为何都看重这两个“背”字?我们一起读读相关句子。

生:这两个“背”字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凝结点。母亲为疼爱小孙子,而选择让我去背着走那不平的小路。而我呢,又因背母亲而赢得了一次孝敬母亲的机会。

生:是文章最精彩的瞬间。如果没有背的镜头,只是叙述一些全家人散步的场景,那么就平淡了,尊老爱幼的亲情也表现不出来。

生:一个是儿子背着母亲,一个是母亲背着儿子,画面上有三代人的爱,很生动,富有情趣。

师:对,这就是大家看重这两个“背”字的原因,也体现了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生活的用意。其实,这两个“背”字后面藏有许多深意。只要我们把它与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与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联系起来,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

三品文理:

师:好,先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听老师再读一遍,注意与第一遍在重音及停顿上的区别: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们认为那一种读法好,为什么?

生:第一种读法好。“背上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把他们说成是整个世界,就进一步突出了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据之所在。

生:第二种读法好。把“背”与“上的”分开,其实,就是把我和妻子加了进去。因为前一个是我的背,后一个是妻子的背。这样更符合文章的原意,因为那“整个世界”应指的是我们家的三辈人。

生:我也赞同第二种读法,表现了我和妻子每个人都承载着一个生命,又表现了母亲与儿子对我们的依赖,这样就共同表现了人生的责任意识。

生:联系全文看,第二种读法更能表现那强烈的呵护生命意识。我们在开头读到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还读到年幼生命的稚嫩。现在这两个生命都是在我们的背上的,与我们紧密关联,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关爱呵护。 生:这种读法表现了生命的传承意识。“我背/上的与他背/上的”,与“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紧密照应,共同表现了生活就是一代一代人的生命延续。

师:其实,文章并不仅仅在表现生命需要呵护及延续,呵护生命的也并不仅仅是我和妻子。读第六段,说说母亲望见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触?

生: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应该就是我们眼中的幸福美好生活。老师,是不是在追求幸福?

师:同学们很能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有中国文化的责任生命意识,更有着中国文化中积极追求幸福的思想。他们是在田野上散步,更是在享受那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快乐。

感悟“散步节奏”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散步》教学临近尾声时,我们几次朗读了相关文段。一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文本在标点运用上的问题:“老师,你看,第一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用了逗号,其实用顿号也完全可以呀。还有,第三段的‘太迟’‘太迟了’之间,第八段的‘慢慢地’‘稳稳地’之间也可以改逗号为顿号的。”好发现,我乘势鼓励:“连标点符号也注意到了,真可谓用心读书啊。大家可以就此谈谈看法,为什么作者爱用逗号呢?”

经过短暂沉思,学生开始畅谈己见。

生:第一段之所以要用逗号做稍长停顿,是要凸显“我”的位置。“母亲”是“我”的,“妻子和儿子”是“我”的,关键词是“我”,暗示出“我”的责任重大,同时舒缓的语气也恰好照应了前面的“散步”一词。 生:我觉得第三段中的“太迟”“太迟了”,慢读透出一种遗憾的情味来,用顿号效果就要打些折扣。

师:有哪些遗憾呢?

生:对“春天”的遗憾,对“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遗憾,所以两者之间要用逗号拉开些距离。

生:“慢慢地”“稳稳地”之间用逗号正可以体现“我和妻子”走得很慢、很稳,与全文要表达的中年人背负的责任重大的中心相一致。

师:可见,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不可忽视。我对同学们谈到逗号的运用与“散步”相照应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再在这一点上嚼一嚼。我们还是读读这些句子吧。

生:散步就是缓慢步行的意思,文中语言读来还真有点娓娓道来的味道。我想,把以上三处逗号改为顿号,就有点急,与“散步”的情调不协调。

生:文中没有用叹号,感情是在平淡中酝酿的。 师:确实如此。我们试着在结尾加一叹号,品读一下。

生:这好像是站在高台上讲演了,是故意在强调“整个世界”之大,而不像在散步中不经意的自语似的用到它那么自然。

生:用叹号有些矫情。

师:我们就称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为“散步节奏”吧,它表现在标点符号上,主要是运用表示舒缓语气的逗号句号等,而避用停顿短促的顿号和表示感叹语气的叹号。除此之外,“散步节奏”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还有所表现呢?

生浏览思考。 生:用词上口语化。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的“熬”;像写冬水“咕咕地起了水泡”,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等等,既形象又自然。

师:是的,如果把书面语的庄重比作正步走,那么本文口语运用的自然流畅的确像散步。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中的“平顺”和“有意思”,好像是用“母亲”和“我的儿子”散步中争执时的原话,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师:很真实很生活化,这算是“散步”的原生态吧。

生:老师,我觉得,“散步节奏”还表现在句式上,本文全是短句,最短的句子只一字,就是开头交代人物时提到的“我”。全文读来很有点与读者边散步边闲谈的味道,特惬意。

生:即使比较长的结尾一句,作者也在其中加几个逗号,化长为短,营造出一种闲庭漫步的感觉。

师: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到口语化词语的拈来,再到短句的选择,不仅作者笔下的语言节奏与所写“散步”的节奏同步,更有一种与读者在散步中漫谈的情味于其中。我们该明白标点是语言的一部分,写作时要善用语言为表情达意服务了吧?请大家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散步节奏”特色。

就这样,“散步节奏”更深刻在踩响在学生心田。

是“移植”而非虚构 苏州市立达中学 蒋祖霞 不足八百字的《散步》,我自认为准备得很丰盛,力图用孝、用爱、用责任去感染学生,但是学生总能出其不意,往往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把我们击倒。这不,有学生就认为本文构思新颖、表达巧妙,但“有点造作,不够自然”。

“一家三代散步这样的场景我们不仅见过,而且也亲身经历过。散步时,背小孩很正常,背老人似乎很滑稽。老人腿脚不好,可以坐轮椅啊,作者母亲身体是不好,但腿脚应该不错,小路再怎么不好走,何至于要背?搀扶搀扶就可以了。你想,背着散步,对谁都是受罪。”学生补充自己的观点。

这个“怪论”一下子击破教室的宁静,一些同学也开始点头赞同。 “是的,走不过去的地方,扶一把就行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的‘一处’,当然就是不好走的地方,常理告诉我们,这个不好走的地方,背着小孩走可以,背着‘高大’的母亲走,危险更大,所以作者在春天的小路上背着母亲‘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难以想像。”

“而且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费那么大劲,还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有这么费劲吗?去时走小路,回来走大路不就得了。”

“不行,你们这样一理解,全文最美的语言描写就全乱了。”我说。 学生答:“全文最美的一句话是小孩说的,‘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活灵活现,其他的整齐对句差不多都是刻意而为。”

我赶紧搬出材料。

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我底气足了,“看看,作者都说是‘真人真景真事’呢。” 学生乐了:“老师,真事前还有两个字,部分呢。” 继续看作者解释:

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蹚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蹚。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啰?”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纵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看,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表现。作者曾经有过背母亲的经历,所以,这里只不过移植了一下而已,表现力更强,这是艺术。”我得意起来。

“老师,写文章怎么说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才行。即使儿子强烈要求背,爱子的母亲也不会主动提这个要求。这不是母亲可能说的话。现在作者说得很清楚,那次散步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可见,还是我的感觉是对的。正常情形下,是不会背着母亲散步的。”

“那你认为怎样的背才合理?”我尽可能保护着他的执著心。

“很简单啊,散步,母亲不会让儿子背着自己,过河就可以让儿子背着,这要看特定的场合。”

一位女生要求发言,我以为是帮我解围,急忙让她回答。

“外面下雨,我会向身边的一个陌生人递上雨伞,一起同行。然而,在阳光下,我肯定不会让一个陌生人与我共伞,特定的时间、场合给人的感觉和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也觉得作者这样构思很精美,但与生活的真实还是有距离。”全班一片掌声。

我总结:“我也只能同意大家的看法了。也许,莫怀戚先生可能太想达到画面的完美和语言的完美,‘移植’了一段过往生活,未曾想,却引发了大家的质疑。但是,瑕不掩瑜,本文的思想含量在同类作品中是最丰厚的,写作触角上承母亲下接儿女,让人产生丰富联想。所以如果只写背儿子,不写背母亲,一方面句式表达没有了现在的美感,另一方面主题也显得单薄。而这样处理,作品通过写一个家庭,让我们想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谓言简义丰,文浅旨远。他的情感是真的,故事也是真的,不是虚构。”

我承认,我对不起莫怀戚,也对不起《散步》。

散步赏析

散步句子赏析

《散步》教学实录及赏析

散步

散步

《散步》

散步

散步

散步

散步

《散步》赏析
《《散步》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散步美文赏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