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埃菲尔铁塔的教案(公开课原创)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1: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埃菲尔铁塔的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由“实”入“虚” 的阅读散文的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特色,

深化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作者强烈的人生情怀和生命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2、探究作者强烈的人生情怀和生命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概括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是一段文化的空间载体。可以说,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者,也是文明闪光的印记,是优秀文化的积淀。这些建筑纵向地记录着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也留在了我们心底。今天我们随张抗抗一起走近埃菲尔铁塔,来聆听他的声音。

二、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图片呈现)特别介绍她的散文创作的最大特点,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散文最好要有一点哲理”(《寻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她还认为:“如果说,„情‟是散文的果汁,那么„理‟,就应该是散文的核。无汁无核均无果实。”(《也谈散文》)这就是张抗抗的“核汁”理论。她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便一再体现、验证着她这一观念。

三、铁塔介绍(ppt图片展示)

文字介绍:这就是坐落于浪漫之都法国巴黎的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大家有没有去过的啊?那对它有什么了解吗?”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四、学生概括第一张图片的特点:

从学生的印象引导到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印象,齐读第一段,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概括埃菲尔铁塔的特点

再看第二张图片:谈与第一张图片的对比:“高大”的特点。 并说明为什么。(当你来到它的面前) „„

概括认识埃菲尔铁塔的几个阶段: 1.印象中对塔的认识(1) 2.塔前对塔的认识(2-5段); 3.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 4.登上塔后的沉思(10-20段)。

五、概括铁塔的特点:

1:压抑冷峻,只是小摆设,大铁架(印象中)

2: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3: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高大脱尘。

6、7: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8、9: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10: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反衬铁塔的高。

11、

12、13: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2)孤独寂寞

在同学说的过程中提出孤独寂寞的原因和表现

1: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15: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16: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

孤独寂寞的原因:作者的偏见和戒心。 (板书)

19: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孤独寂寞的表现。 (板书)

20: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

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 (板书)

(3)坚韧 包容

15: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坚韧。

16、17: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铁塔是的。——仁慈的,温暖、包容。

20: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开放包容。

回到刚刚XX回答的那个问题上来看,我们说实指的是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的是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绪。那好了,看铁塔的这三个特点,你会发现什么?是不是也有虚实结合啊?高大是铁塔的外在特点,是实,而我们感觉出来的孤独寂寞、坚韧宽厚是不是虚呀,因此对铁塔特点的描写中也运用到了虚实相生。

板书:

作者

(全文) 埃菲尔铁塔

登铁塔 作者感情和心理的变化

铁塔特点 写其高大雄奇的外形 其超尘脱俗、孤独寂寞、

坚韧宽厚的内蕴

那你们觉得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啊?(讨论) (3min)

引导:铁塔一共有三个特点,那么问及主要特点的时候如果开始看不出来,就要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联系文中的主旨

提示:主要特点(作者着力表现的特点)是:“孤独寂寞”。

“高大脱尘”是铁塔“孤独寂寞”的原因;“坚韧宽厚”是铁塔“孤独寂寞”中显示出的高尚品质。“高大脱尘”写在文章前半,“坚韧宽厚”写在文章后半,而“孤独寂寞”写在全篇。

2、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 有偏见、戒心。

(第

1、17段)

仰视,但没有膜拜。(第5段)

 震撼、上升。

(第

6、

7、

8、9段)

超越、升华。

(第15-18段)

从作者的情感变化中可以看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欲扬先抑

六、沉思

别人为什么会对铁塔产生偏见,铁塔为什么要忍受孤独寂寞呢?(这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本文的沉思所在)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

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那么作者只是想表达铁塔的孤独寂寞吗?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作者写这么多铁塔的特点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铁塔的虚实(1min)).

引导: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是像铁塔一样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

分组讨论,一组说一个(先说合适)(5min)

提示:一生留下大量画作的凡•高,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创“日心说”的哥白尼,丰富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受到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处以火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遭到人们的嘲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自投汨罗江,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苏东坡被贬海南——他们都是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坚持变法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不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他们因其高大超尘而孤独寂寞,也都因此而受人景仰。所以说:“古来圣贤多寂 寞,超尘脱俗留其名。”

升华1:如何对待自己的梦想?

沉重的肉身,轻盈的理想。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好冲突,尽管可能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天空,但是我们仍然要无限地接近它,固执而痴迷地上升。在世俗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却有一颗不甘平庸的的灵魂。只有亲近一种高度,才能达到这个高度,只有亲近优秀,方能成就优秀。

升华2: 重读第18段和第四段,作者说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请问找到了没?

当你因为独树一帜而遭受误解、甚至排斥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用坚韧和宽厚去对待他人的误解和排斥,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升华2:我寻觅到了什么窥视到了什么

对待生活中那些特立独行的先锋人物,应当宽容,尊重,关怀,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正如张抗抗所说:“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六、应用迁移,作文指导: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如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把读本文的启示写到读书笔记上。

3、模仿写《露天弥勒沉思》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2

埃菲尔铁塔之感

《埃菲尔铁塔》读书笔记

埃菲尔铁塔结构简介

埃菲尔铁塔设计图纸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关于埃菲尔铁塔的句子

结构游戏 埃菲尔铁塔 大班

细说法国故事(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的教案(公开课原创)
《埃菲尔铁塔的教案(公开课原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