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5: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属管理学类的课程。该课程是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管理学类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兰州商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对有效学习各门专业课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解决组织中的实际问题,为各类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并可持续的发展服务,为各类组织培养需要的管理人才服务。

(三)教学时数

总课时 54学时

(四)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外出调研、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五)面向专业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包括工商管理学院所有专业)

2、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以外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管理是效益的前提。优秀的管理是组织各方面有效运作的保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该学科在当今的地位、作用、内涵、研究对象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要求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框架及基本常识。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性质、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学定义;管理学研究内容、管理学的特点、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管理的定义、特征、性质、管理学定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性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3、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人际、信息、决策。

2、技能:技术、人际、概念。

四、管理的职能

按五职能讲授(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五、管理的性质

1、管理二重性

(1)概念: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意义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第二节 管理学及学习方法

一、管理学的定义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从管理二重性出发

2、从历史方面

3、从管理者方面

三、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四、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节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道德的定义及道德观

1、道德的定义

2、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和综合观。

二、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三、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1、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确立道德准则

3、设定工作目标

4、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5、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6、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四、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社会经济观)

3、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课外阅读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目与要求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对管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管理理论最先出现于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有着较完善成熟的体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掌握。

要求学生较详尽地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等。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泰罗

2、泰罗的贡献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精神革命、例外原则)

二、管理过程理论

1、代表人物:法约尔

2、法约尔的贡献: (1)管理五职能 (2)管理14条原则

三、组织理论

1、代表人物:韦伯

2、韦伯的贡献

(1)权力的类型: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性——法律的权力。 (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 (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人际关系学说

1、霍桑试验

由梅奥领导的,于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对工作条件、工作态度研究的试验。

2、霍桑试验的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二、行为科学的其他理论介绍

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的介绍。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丛林

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二、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简单介绍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和六西格玛管理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三章 计划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决策与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决策与计划职能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为搞好组织的决策与计划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深刻体会战略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技巧,牢固掌握决策和计划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的方法;计划的定义、计划内容、计划的类型、计划的程序、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性计划选择等。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的方法、计划的定义、计划内容、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决策的方法、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决策与决策方法

一、决策与决策理论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原则及其演变:最优原则、满意原则和合理原则。

3、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

二、决策类型与过程

1、决策类型: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过程(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估效果)。

三、决策方法

1、定性方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非法)

2、定量方法(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方法)。

第二节 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广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2、狭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

3、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4、计划内容:5W1H

二、计划的类型

1、按形式分类: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2、按时间分类: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按范围分类:战略、战术。

4、按职能分类:业务、财务、人事。

三、计划的程序

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条件;

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6、选择方案;

7、拟定派生计划;

8、编制预算。

四、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2、许诺原理;

3、灵活性原理;

4、改变航道原理

五、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网络计划技术;

3、目标管理

第三节 战略管理

一、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二、战略环境分析

三、战略性计划选择

1、基本战略姿态

2、企业核心能力和成长战略

3、防御性战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四章 组织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组织管理在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高效运行的组织取决于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组织职能的一般基础理论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学生深刻体会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完成不同情景下的组织目标有很大的影响;深刻理解组织为达到自身长久生存、发展的目标,在员工招聘、解聘、培训及绩效评估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牢固掌握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以便于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授权、组织内职权的种类;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的解聘、员工培训的目标、一般的员工培训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作用与程序与方法;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中压力及其管理、组织冲突及其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六西格玛管理、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部门化、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的层级化、人力资源计划、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管理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层级化、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

组织设计与运行

一、组织与组织设计

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任务: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部门设计;层级设计。 原则: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柔性经济。

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2)战略影响;(3)技术的影响;(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二、组织的部门化

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精简高效)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三、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型组织结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4、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5、矩阵型组织结构;

6、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

7、动态网络型组织结构

四、组织的层级化

1、组织内职权的种类(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2、集权与分权(权力的性质与特征;集权与分权)

3、授权(授权的含义及有效性;有效授权的要素;授权的原则)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计划

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选配合适的人员;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的状况;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保证组织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员工现实价值和未来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1、员工招聘的标准(管理的愿望;良好的品格;勇于创新的精神;较高的决策能力)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招聘的来源;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3、员工的解聘

三、员工培训

1、培训的目标(补充知识;发展能力;转变观念;交流信息)

2、一般的员工培训方法(导入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

3、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四、绩效评估

1、作用(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支持;促使员工正确认识自我;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发掘员工潜能、进行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2、程序与方法(程序: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确定考评责任者;评价业绩;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方法:公开招聘;人员推荐;面试;进行测验)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现实意义;组织变革动因)

2、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变革的类型;组织变革的目标)

3、组织变革的内容(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二、管理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程序)

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3、组织变革中压力及其管理(压力的定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避免)

三、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

1、流程再造(概念、过程及特点)

2、六西格玛管理(概念及核心理论)

3、学习型组织(概念;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特点;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四、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2、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的结构;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3、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五章 领导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完成。管理的领导职能是通过管理者实施影响下属的领导行为,把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有效匹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中有关领导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深刻体会有关领导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且着重掌握沟通技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较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领导与管理、领导的作用、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风格类型;领导特质理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利克特四系统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菲德勒模式、途径——目标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激励与行为、需要的管理学意义、激励的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强化理论;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沟通的原则、正式沟通与非正沟通的概念、正式沟通的方式、正式沟通形态、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冲突与谈判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领导的内涵、领导风格类型、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对人的认识、激励原理、沟通的原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沟通管理等。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领导权变理论、对人的认识、激励原理、沟通的原理、沟通管理等。

第一节

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内涵

1、领导与管理(概念、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2、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

3、领导权力的来源(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专长权、感召权)

二、领导风格类型

1、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2、按创新方式划分(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

3、按思维方式划分(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

第二节

领导理论

一、特质理论

特质:个人特有的品质

二、领导行为理论

1、四分图理论

2、管理方格理论

3、利克特四系统理论

4、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模式;

2、途径——目标理论;

3、不成熟——成熟理论;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对人的认识

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

2、社会人的假设;

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4、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

二、激励原理

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概念、对象)

2、激励的一般模式

三、基本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强化理论

第四节 沟通

一、沟通的原理

1、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在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在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 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桥梁纽带作用。

2、沟通的过程(七个环节)

3、沟通的类别(按正式程度划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其他沟通方法;按范围划分:个体间沟通、团队沟通、组织间沟通)

4、沟通的原则(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

二、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与非正沟通的概念

2、正式沟通的方式(下向沟通;上向沟通;横向沟通)

3、正式沟通形态(链式;环式;Y式;轮式;全通道式)

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优点与缺点)

三、沟通管理

1、有效沟通的障碍(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

2、有效沟通的实现(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听的艺术;相互信任;减少环节;组织保障;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六章 控制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为了使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按计划进行,必须使用控制手段,采用多种的控制形式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控制职能有基本的认识,掌握管理学中控制的一般基础理论与方法。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控制工作概念及目的、控制的必要性、管理突破过程、控制过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间接控制、直接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综合控制、局部控制、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预算的作用及缺点、预算的控制方法、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程序控制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控制工作概念及目的、控制的必要性、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综合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控制方法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前馈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预算的控制方法等

第一节

一、控制活动

1、控制工作(概念;目的;管理控制与一般控制比较;控制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

2、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利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3、管理突破过程(急性问题和慢性问题;维持现状和打破现状)

二、控制过程

1、制定标准

2、衡量成效

3、纠正偏差

第二节

一、按照控制环节划分

1、现场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的类型

2、反馈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3、前馈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二、按照控制结果划分

1、间接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2、直接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三、其他控制分类

1、按照控制内容划分(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

2、按照控制范围划分(综合控制、局部控制)

3、按照控制主体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第三节

一、预算控制

1、预算的编制

2、预算的种类(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

3、预算的作用及缺点

4、预算的控制方法(零基预算、经营审计)

二、非预算控制

1、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视察、报告、比率分析、盈亏分析)

2、综合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3、程序控制(必要性、程序的分析和制定方法、程序控制的准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七章 创新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只有不断的创新,组织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学生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了解创新产生的原因,并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为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创新的概念、创新的作用、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防御型创新和进攻型创新、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关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新产品开发;企业制度的概念、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及其类型、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新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创新及其作用、创新的类别、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

第一节

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创新及其作用

控制方法

1、创新的概念

2、创新的作用

3、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二、创新的类别

1、按创新内容分(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

2、其他分类方法(按规模分: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按与环境的关系分:防御型创新和进攻型创新)

三、创新的过程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想

3、迅速行动

4、坚持不懈

第二节

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源泉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3、过程改进的需要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结构的变化

6、观念的改变

7、新知识的产生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1、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关系

2、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3、新产品开发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

1、企业制度的概念

2、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3、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1、层级结构及其类型

2、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3、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三、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2、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3、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3学时

三、考核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的方式:

1、平时参与

(包括上课出勤、发言及案例分析、讨论、作业、实践调研报告等) 10%

2、团队考核20%

3、期末考试70%

四、教材选用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杨文士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