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8: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该课程重点介绍农学学科中作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涵盖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作物学的主要内容。能够较好地体现作物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共性和先进性,兼顾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为认识和分析作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专业学习大有益处。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与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包括农学含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农经等)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杨文钰主编的,《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李建民主编,《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 主要参考书:

《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信乃诠,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 《农学概论》,朱新民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 作物学通论,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王树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山东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93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作物学概述(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学的概念、地位与特点,理解农学的发展进程,正确把握作物生产发展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学及其相关概念,农学的性质、特点和作物生产的地位。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学的发展进程,明确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与任务,难点是掌握作物生产技术。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2学时)

一、农学的定义

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二、农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农学的性质

(二)农学的特点

三、作物生产的地位

四、农学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二)现代农学的形成

第二节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2学时)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农作物生产概况

(二)中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三)中国同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

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化

(二)优质、高产、高效

(三)生产条件的改善

(四)可持续生产

(五)高新技术应用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3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理解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掌握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作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掌握中国作物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3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1学时)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起源中心

三、作物的进化

(一)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二)小麦进化

(三)玉米的进化

(四)水稻的进化

四、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1学时)

一、植物学分类

二、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三、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第三节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学时)

一、作物的分布

(一)小麦的分布

(二)水稻的分布

(三)玉米的分布

(四)甘薯的分布

(五)棉花的分布

(六)油菜的分布

(七)大豆的分布

(八)甘蔗的分布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2.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一生。理解产量器官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掌握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掌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难点是掌握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2学时)

一、作物的一生

(一)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二)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四)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二、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2学时)

(一)种子与种子发芽

(二)根

(三)茎

(四)叶

(五)产量器官的形成和成熟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一)禾谷类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二)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第二节

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1学时)

一、作物的产量与经济系数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二)经济系数

二、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二)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1学时)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标准

(一)作物的品质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

(三)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

二、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一)作物的品质育种

(二)环境条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第三章 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1)基础遗传理论;(2)基本育种方法;(3)良种繁育与种子质量检验基本知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杂交优势利用和良种繁育方法,难点是掌握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 第一节 品种及种质资源(1学时)

一、品种的概念

二、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

三、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四、种质资源

第二节 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1学时)

一、遗传及其物质基础

二、遗传的三大规律

三、遗传选择

四、数量性状遗传

第三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1学时)

一、作物的繁殖方式

二、作物的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 第四节 作物育种方法(1学时)

一、引种

二、系统育种

三、杂交育种

四、杂种优势的利用

五、其他育种方法

六、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节 良种繁育(1学时)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有生命的、不可取代的特殊生产资料。良种繁育的任务就是按一定的制度和技术规程繁殖大量合格的优良品种的种子。

一、品种审定与推广——种子法

二、种子繁育体系

三、种子检验

是检查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大量合格种子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遗传规律,理解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为“作物”自身的生物学规律,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措施-人类为作物生产系统的三要素,难点是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1学时)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二、作物的发育特性

作物的花芽分化(发育)除受遗传因子调控外,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主导环境因子)的影响,即在花芽分化开始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环境条件以完成对花芽分化的诱导。

二、作物的发育阶段(作物的阶段发育)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 作物器官的建成(1学时)

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器官形成及其比例为重要衡量标准(动物也是如此)。作物生产的最终目标是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器官,因而产品器官的形成与成熟更是作物器官生长研究的中心。由于各种作物收获器官不同,在促进或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上因作物而异。

一、种子形态和萌发

二、营养器官的建成

三、生殖器官的建成

四、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生长的相关性:作物器官、组织、细胞之间在生长发育上的相互影响。生长相关的原因:(1)同化物的供应和分配;(2)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供应;(3)激素或类似激素物质的影响。(综合影响)

第三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1学时)

一、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三、作物群体的源、库、流 第四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1学时)

一、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与经济产量(economic yield)

二、产量构成因素

三、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

四、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1学时)

一、作物产品品质

二、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第五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的作物的生态因子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掌握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生产系统,难点是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7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1学时)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三、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1.作物生产系统:作物、环境、技术、经济;或作物、环境、农艺措施。 2.农艺措施的类型:直接、间接作用于作物(改变环境) 3.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

4.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1学时)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辐射由于其光强、光质和光周期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深刻影响着作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和地理分布。

一、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

三、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1学时)

温度在作用于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时也会引起其它环境因子的变化(土壤水分、大气湿度、土壤肥力等)。此外,真正影响作物生理生化活动的是作物的体温。环境温度包括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气温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节律性变温)与非周期性变化(非节律性变温)两大类。

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

三、积温及无霜期

四、温度逆境(temperature stre)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1学时)

从微观上讲,水几乎影响着作物的每个生理生化过程;从宏观上讲,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分布和种植制度。

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二、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1学时)

一、作物与CO2的关系

二、作物与氧气的关系

三、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四、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 第六节 作物与肥料(1学时)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三、作物的需肥规律 第七节 作物与土壤(1学时)

一、土壤与土壤肥力

二、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三、我国主要地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 作物生长技术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作用和类型,理解播种的相关技术,正确把握各种栽培技术及适用条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学及其相关概念,作物学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各种常用栽培技术,难点是掌握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9学时)。 第一节 土壤耕作技术(1学时)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和作用

二、土壤耕作类型: 第二节 播种技术(1学时)

播种质量的评价:苗全、齐、匀、壮。

一、播前技术:

二、播种技术

三、播后技术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1学时)

一、育苗移栽的意义

育苗移栽(seedl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先在苗床育苗,然后把幼苗或营养器官的一部分移栽于大田的栽培方式。

二、育苗方式 根据利用能源不同,大致分为三类育苗方式。

三、移栽技术

第四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学时)

地膜覆盖栽培(ground covered culture with plastic memberane)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突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改革。

一、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

二、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四、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第五节 施肥技术(1学时)

一、施肥的意义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三、养分作用规则(律)

四、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

五、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第六节 水分管理技术(1学时)

一、合理灌溉

二、节水农业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第6位),同时是严重缺水国。人均1/4世界,河北1/5全国,和以色列相近。

三、旱地农业

第七节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1学时)

一、病害防治 二.虫害防治

三、杂草防治

第八节 化学调控技术(1学时)

一、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分为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和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二、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 作物智能栽培技术(1学时)

一、作物智能栽培技术的形成和定义

二、作物智能栽培的基本特征

三、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和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正确把握轮作的重要作用和间、套、复种原理与技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相关概念,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轮作的重要作用和间、套、复种原理与技术,难点是掌握作物优化布局的设计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

在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种植制度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1学时)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二、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第二节 复 种(1学时)

一、复种的概念、意义

二、复种的基本条件

三、复种技术

四、我国主要复种方式(自学) 第三节 间 套 作(1学时)

一、间、套作的概念、意义

二、间、套作的增产、增效原理

三、间、套作技术特点

四、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 间作:玉米+大豆;玉米+薯类;棉+瓜;棉+菜

(二) 套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花生 第四节 轮作与连作(1学时)

一、概念

二、轮作的作用

三、连作的危害

四、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1学时)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三、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采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