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案反思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06:0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案反思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作者:苏爱霞

这堂课学生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得比较好,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事后我进行抽查,计算正确率达90%,而且不少学生都能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找到有效生成知识的方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促进了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现提出以下两点与大家交流:

1.教学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以特定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思维,才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在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应该创设适宜的情境,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我首先一多媒体的形式出示:一辆小汽车2/5小时行1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下面问题思考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小组探索算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可以用综合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通过交流 汇报,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1)18÷2/5=(18×5/2)÷(18×5/2)=45÷1=45(商不变规律和倒数的认识)

(2)18÷2/5=18÷(2÷5)=18÷2×5=9×5=45(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18÷2/5=18×5/2=45(由分数除以整数推想) (4)先画线段分析图,再列式解答

18÷2=9(千米) 9×5=45(千米)

在这四种情况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对此题做一个重新的分析。 教师讲解并有选择地加以板书,展现推算的全过程: (3)教师板书线段图

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 2/5 小时走了18 km,可以先算么? 启发学生明确计算思路:

① 已知 2/5小时走了18 km,可以先求出1/5小时走了多少

千米, 算式:18×1/2;

②再求1小时即5个1/5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算式是: 18× 5/2

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板书中约分的时候 让学生说原被除数18约分得到的9有什么具体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然后观察、比较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感悟: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也有自己的课程意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更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思维,帮助他们获得连贯而有用的知识结构。

2.教学要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交流的平台。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内化的过程。有效的学习需要下列条件:学习者同他人共同面对能够理解的任务,并以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参与其中,但任务本身却不能由学习者独立完成。在上面的教学中,虽然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乘分数的倒数”没有体验,很难从算理上明白计算方法 。怎么办呢?这时,我在以多媒体形式逐步演示线段分析图,统一思路: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就清楚地凸显在学生的面前了。 不足之处: (1)、我在引导时把知识点的大半部分都说出来了,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少了

(2)、对一些甄别性的问题提的太多,如“对不对”说得太多 (3)、对关键的几个部分表述的不是太恰当,如:2/5小时行1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画线段分析图分析时,2个1/5小时行18千米,先求1个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5个1/5小时行多少千米。我表述成:先求一份,再求5份。自己明白,学生不一定明白。

关于分数的问题,无论是计算还是应用题,学生普遍感到是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模拟经验,因此,要求学生用符号或结论来表征数学就显得困难重重了。唯一的做法就是,将学习任务置于有意义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上述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创设的探究氛围,很多学生是不能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

推荐第2篇:教案反思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冯利凤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暑假的学习已经会背乘法口诀,对5的乘法口诀甚至能脱口而出,剩下的大部分学生也已经能非常熟练地5个5个地数,所以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在尝试编口诀,交流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应该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记忆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不能只让学生单纯的背,更多的体现在练习题的安排上,要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设计练习题要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这样,产生无意识记,其记忆的效果往往比强记省劲。游戏如下:

1、对口令。即每句口诀一个同学说出前一部分,另一同学说出后部分或是小组对练、师生对练。也可写出前一部分,做好标签。将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成两行,每人抽一签,一个说,对面一人答。

2、猜卡片。活动前先写好卡片。每位学生抽出一张后,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和几相乘的积。也可以是小组

的每个成员准备好口算卡片,在小组中抢答。

3、夺红旗。教师先写出算式,分小组组接力写积,看哪组先算完就夺得了红旗。

4、打擂台。各小组选出一个最厉害的选手,比赛完看哪个小组最棒。

5、拍手互动游戏。

6、写算式。学生自己练习写乘法算式,你喜欢写几个就写几个。这些游戏练习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熟练程度和兴趣,使学生从大量的抄写与背诵中解放出来。 总之,正确分析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新颖的数学活动,上好开篇课,教给学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是我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冯利凤

教学目标

1.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2.我们要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理解其意义。 教具: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 3×2 4×5 3×6 5×2

2、(出示课件)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列式。

二、激趣导入

1.画手激趣。

谈话:(老师伸出自己的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能把自己的手画下来吗?请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把自己的一只手画在一张卡纸上。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后(5人一组),在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2.数手指。

提问:请小朋友看自己小组画出的图,你能数出图上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吗?

谈话: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吗?(出示课件)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

手的只数 1 2 3 4 5

手指的个数

学生看图边数边填表。

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一边数一边填,也可能一边加一边填)

提问: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很好,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吗?(用乘法算)

谈话: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乘法算一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三、自主探索

1、尝试编口诀。

提问:(指图中的一只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几个5?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 × 5 = 5

再问:你能根据1 × 5 = 5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五得五)

要求: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独立编出其他5的乘法口诀,并把编口诀的过程写在下面的练习纸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谈话: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到黑板上编出口诀,并说一说编的过程。其他的小朋友可以进行评价。 3.记忆口诀。

谈话: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口诀。

反馈: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你是怎样记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中可能出现:由其中一句口诀推出与它相邻的两句口诀;5乘几结果的个位上不是5就是0;用手指帮助记忆,一个

五、两个五……)

4.游戏练习。

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学生齐背口诀。

四、巩固深化

1.补充口诀。(出示课件)

2.完成复习中的两道习题答案。并说明运用了哪句口诀? 3.游戏: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口答乘法算式的结果。 4.比较大小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后,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说一说如果忘了某一句口诀,可以怎样想。

6.送信。

出示四个信箱,上面分别写着

10、

15、20、25等数,学生按照信件上的信息(如:“二五一十”“5乘4 =”“2 × 5 =”“5 + 5 =”等),将信件投入对应的信箱。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3篇:教案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数学课堂中实施“人文素养教学”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实施“人文素养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线的教师,认定自己的人文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盲目而固执沉湎与自我认定的简单层面,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如何实施人文素养教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主导者为引导者,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教材的内容,探究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加强情感性教学,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为了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我在探究命题时,努力将习题编得新颖、有趣,并加入有情感激励的语言,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改变以往数学习题标准化的冷面孔。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探究数学题就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卡耐基曾经说过:“激励最能将人的潜力发展到极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处处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常尝试设置“友情提示”、“情感激励”栏目,如:“××同学,这儿为你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你可要加油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处于主动状态,多数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愿意思考问题。同时也认为数学学习很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参加小组评价,能充分显示学生的个性,也最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也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有层次性,知识点的讲解要将“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相结合,在对概念引申和思维发散时,要善于分层设问、诱导启发、阶梯教学、学法指导、举例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正确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快地认识错误原因,而且能促使学生探求出正确的解法;学生能由此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类似失误的再发生。这样对学生的知识和人文的评价,就能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效地转化成宝贵的学习资源,转化成生动的课堂教学资源。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平台,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一个量的概念,要达到有效: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指导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三是适当,即指导的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四是适合,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五是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心理需求。充分重视评价的长效性,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与反馈作用。课堂知识和人文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层面上,还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挑战自我,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让孩子们踏上快乐的数学学习旅程。

在初中数学的人文素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方面,现在只是从几个有限的角度作了一些努力与尝试,离“有效”的较高层次还有很大的距离。今后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及时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欣赏,不断地完善自我,健康地成长。

2011年3月1号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邹城五中课题研究组

曾宪元

推荐第4篇:教案反思

小猴子过生日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水果并能说出其名称。

2、通过品尝,分辨酸和甜,并能用“酸酸的”“甜甜的”等词语表达对水果的感知。

3、愿意品尝不同的水果。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葡萄,水果各一个

2、不同品种的水果(剥皮、切薄片),每个幼儿一把勺子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小猴子过生日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

⑴ 教师指着上小猴子过生日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小猴过生日的场景

① 今天小猴子过生日,它请了哪些朋友来? ② 它请小狗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③ 它请小猫,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④ 他请小兔子吃的是什么水果?它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⑵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右边小图中的各种水果,认识水果的名称,并请幼儿回忆曾经吃过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2、幼儿品尝水果,感知其味道,学说“酸酸的” “甜甜的”。

⑴ 教师边做闻水果的动作边吸引幼儿品尝水果 教师:水果可真香啊!尝尝看它们是什么味道呢?

⑵ 教师出示香蕉,并给每组发放一盘剥皮切片的香蕉,带领幼儿用勺子集体品尝,并学说:“香蕉甜甜的。” ⑶ 教师出示桔子,并给每组发放一盘剥皮的橘子,带领幼儿集体品尝,并学说:“橘子酸酸的”。 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所品尝水果的名称和味道。 教师: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呀?它是甜甜的还是酸酸的? 活动延伸

请家长与幼儿在家共同阅读幼儿用书《小猴过生日》,有机会吃水果时请幼儿说一说水果的味道。 活动反思

在这节活动中我出示实物的水果时幼儿们都非常的兴奋,大部份幼儿都能说出水果的名称,在品尝水果的时候都幼儿们吃的很开心,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积极,这确实是我值得反思的地方。

星星一班

肖琴

推荐第5篇:教案反思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在()号填上“>”“<”“=”

)16

)23

2.15的倒数是(

), 倒数是(

) 3.把4.5%划成分数是(

),划0.3÷35 =0.5

5-512 =

5144 ×12=

(4.2+34 )×2×0= 3.7+5=8.7

300×0.3%= 0.9 415 ×14 =

3×112 +3×12 =

二、填空:20%

1、27 ×10表示

,12×29 表示

2、79 是112 的(

)(

) ,412 的(

)%是114 。

3、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少(

)%,1.2比它的倒数多(

)。

4、0.25=(

)8 =(

)%=(

)÷16

5、比平角少20%的角是(

)度。

6、甲数比乙数少14 ,乙数比甲数多(

)(

) 。

7、在67%,23 ,0.67和0.67中,从大到小排列是 (

)>(

)>(

)>(

)

8、在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9、如果甲数是乙数的45 ,则甲与乙的比是

,乙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10、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2:3:4,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度、

度、

度。

11、把1.2吨:350千克化简比后是

,它的比值

12、110 小时=(

)分

3125千克=(

)吨

三、判断题:4%

1、王师傅做98个零件都合格,合格率是98%。

2、1的倒数比2的倒数大。

3、一根铁丝长8米,用去58 米,还剩3米。(

4、1吨的35%是35%吨。

四、选择题。5%

1、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比乙多(

A、50%

B、100%

C、200%

2、甲数的75%与乙数的35 相等,甲数(

)乙数。

A、>

B、

C、=

3、在150克水中加入10克盐,这时盐占盐水的(

A、115

B、10%

C、25%

4、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6段,每段长(

)米。

A、16

B、56

C、115

5、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扩大(

A、3倍

B、6倍

C、9倍

五、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2% (1)314 × 1523 –1.25×1523

(2) 756 +3910 +216 +6.1 (3) 3-(45 ÷623 +225 )

(4) 9920 ÷[(38.02+1.98) ×0.5]

四、解方程:6% 5.5-χ=234

χ: 0.75=56

2χ+30%χ=9.

2六、作图题。5% 作直径为4厘米的半圆,并求这个半圆的周长。

七、列式计算:12%

1、45 的20%是多少?

2、一个数的16 正好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某数的23 正好是313 的40%,

4、78 乘以6.4加上2.4的30%, 求某数。

和是多少?

八、应用题:32%(第7题2分)

1、挖一条24千米长的水渠,第一周挖了全长的25 ,余下的第二周挖完,第二周挖了多少千米?

2、用4000千克大豆榨豆油1440千克,求大豆的出油率。

3、某工厂四月份下半月用水5400吨,比上半月节约20%,上半月用水多少吨?

4、洗衣机厂去年生产洗衣机5400台,比计划多生产600台,实际比计划增产了百分之几?

5、火车主动轮的半径是0.75米,如果每分钟转300周,每小时可行多少米?

6、一项工程师傅独做要15小时完成,徒北独做要18小时完成。现在由师傅先做5小时,余下的由徒弟做,还要几小时才能完成?

7、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

附加题,开放题10%

有两根长分别是30分米和80分米的木条,现在要把它们锯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长度的分米数都是整数),而且不能有剩余,每小段是多少分米? 成小数是(

)。

4.把、、、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 5. 5∶(

)。

6. ∶3的比值是(

),化简比是(

)。 7.把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

)。 8.甲、乙的比值是0.6,甲、乙两个数的比是(

)。

9.圆的直径是10分米,它的周长是(

)分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10.当一个圆的半径是(

)厘米时,它的面积和周长数值相等。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分2分,共10分) 1.某班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2∶3,则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2.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3.3米的 与1米的 是相等的。

) 4.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5.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心角。

三、精心算一算(26分)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6分) ①

四、画一画,算一算(6分)

请在下面的长方形内,用图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 的 是多少?

列式为(

)=(

五、解答题(30分)

1.用500粒玉米做发芽测验,有15粒没有发芽,发芽率是多少?

2.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 ,剩下18千米,这条水渠有多长?

3.一段公路,如果甲工程队单独修需要20天,乙工程队单独修需要30天,现在甲、乙两工程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4.小丽的妈妈把5000元存入银行,按年利率2.05%计算,2年后扣除20%的利息税,可获得本利和多少元?

5.仓库里堆放着36吨货物,运走了 ,还剩多少吨?

6、一个圆形花坛,直径为6米,沿花坛的周围修一条1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开放题(8分)

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答案

一、1.< > = >

2.

3.

0.045

4.

5.8 3 25 20

6. 或0.25 1∶4

7.1∶11 8.3∶5 9.31.4 78.5

10.2

二、1.×

2.×

3.√ 4.√ 5.×

三、1.

2.①

四、

五、1.

2.

3.

4.5164元 5.

6.这条小路的面积是21.98平方米

推荐第6篇:教案、反思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第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1952年初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与敌军展开激烈争夺战中发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谁都不舍得吃掉这个能够给烟熏火燎的嗓子带来一丝清凉的唯一的苹果,大家互相推让,洞外是严酷的炮火连天,而洞内却充盈着浓浓的战友情,连长在那一刻,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我校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发生的年代虽然距离学生比较遥远,但文章记事清楚,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又表达的朴实真切,学生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难度应该是不大的。但要做到入情入境,深刻体会和掌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仍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局部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4.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掌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5.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他们在危难的时刻心中始终装着他人,甘愿牺牲自身的利益,也要去关怀自身战友的伟大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书写课题,齐读。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掌握

1.读书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检查字音,尤其注意订正以下词语的读音: 血迹斑斑 血丝 烟熏火燎

3.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入情入境,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2.渲染情景,凸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2)同学们,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几口把它吞下。)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3.品评关键词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指导感情朗读。

(1)关于连长,抓住一个词语“烟熏火燎”和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2)关于步话机员小李,除了抓住一个词语“沙哑”和一个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外,还可以利用文中对他的这段描写:“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进行一段语言拓展训练,让学生尝试填补此时小李的内心活动,补写他关心战友胜于关心自身的伟大品质。

(3)关于通讯员小蓝,除了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之外,还要抓住他的动作描写“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体会他的情感变化。

4.看来每个人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得(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小李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丝(滋润)。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把这个苹果让给了自身的战友?

5.这是多么可爱的八位战士,严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一股更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分吃一个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1)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出示这个句子:“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再出示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对比性地阅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原因,谈谈感受。

四、以情激情,读中传情

教师小结并引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身 ),而是自身的(战友),因而,没有一个人去吃那个苹果;分吃苹果时,战士们又不谋而合地想到自身少吃一点,让战友多吃(一点)。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这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此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五、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2.这仅仅是一个苹果吗?这苹果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

《一个苹果》是一篇老掉牙的保守课文,记得我们小时候就学过这一课。但小时候学的什么,当时老师是怎么教的,我的头脑中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工作后,自身也两次碰到过这篇课文,但总觉得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太远,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因此每教授到这样的课文,包括《珍贵的教科书》什么的,我总觉得有些不知如何下手。这次,当我再拿到这样的课文时,我就一直在考虑,我要通过这篇留给小朋友们一些什么呢? 当我静下心来,细读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其实这篇课文并不像我开始想象的那么古板与艰涩,而是一篇无论从结构到语言都堪称典范的文章。于是,我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法上。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题质疑,体会作文拟题的技巧。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在预习时,你第一次看到课文的题目《一个苹果》后,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有的说:“我在想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苹果呢?”有的说:“围绕一个苹果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还有的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苹果呢?”„„当然,学生假如真正认真的预习了课文后,上面的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因此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互相解答这些问题,而是指出:“同学们,这就是一个文章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只有像这样能够引起读者考虑的题目才干激发起读者更为强烈的阅读兴趣,才干算作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因此,我们每次习作,都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精心为自身的文章拟定一个好的题目。”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身预习的情况,试着回答了这些问题,也算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一个检测。

二、巧设疑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外貌、心理描写。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启发学生考虑:

1.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当我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似乎知道是哪个人,但一时又说不清楚,这样读书的热情便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只有在认真的读读画画的过程中才干找到自身认为最需要这个苹果,也最想吃这个苹果的人。同时学生为了说服他人,还需要说出自身充沛的理由。当然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其实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也都想吃这个苹果。对于这个问题的研讨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2.既然大家都想吃这个苹果,为什么苹果在他们的手中转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此时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战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3.这篇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一个反刍。假如学生仅仅停留在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而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升华。提出这个问题后,因为有前边的学习做铺垫,所以大局部小朋友都说得很不错,基本是先朗读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又结合他们不肯吃苹果的行为,以和自身实际的生活谈了自身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注意抓住重点句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当有的学生提出伤病员小蓝最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小蓝受了重伤,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时,我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句子让学生读,理解小蓝嘴唇发紫的原因是因为极度干渴,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小蓝脸色的词句体会小蓝干渴极了,并通过“小蓝拿起苹果正要吃,忽然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体会小蓝的动作很干脆,简直有点“迫不和待”,他真想吃这只苹果。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小蓝的干渴,朗读的语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4.作者是如何写得这么生动感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还是回到了文中对人物外貌、心理的的描写上。文中“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是训练学生体会内心活动最好机会,这既可以让学生走进战士内心也可以通过这个句子训练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是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为此我引导学生想想作者这里连续用了三次“看”是不是重复,学生马上说“不重复,因为他看得对象不同”,我又引导说“他看的对象不同那他的想法肯定不一样,让我们用心去揣测一下,他每次看都想些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说明了小李当时的想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正达到了与人物与作者的共鸣效果。

整节课,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清楚了文章写了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效果?怎么写才干达到这个效果?应该说收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缺乏: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特别是对比的写法,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身的疑问,假如能让学生通过文原本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交叉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身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假如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时出示效果会更好。

3.整节课感觉还是我在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的不是很好。

推荐第7篇:教案反思

《草船借箭》教案

张洪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四)课后小结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推荐第8篇:教案反思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

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2.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3、出示:

14、10

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主要问题: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2)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一知识点来计算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掌握的情况是能够准确计算,但不会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且有部分学生仍用上节课讲的方法,不会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一知识点来省略可以省略的步骤。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我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片面地要求他们表述准确,只要求学生懂得怎样计算并且计算正确;另外,我总是喜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课堂上说得太多,使学生听起来感觉到累。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改进的地方有:

1、鼓励学生,尽可能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2、控制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

推荐第9篇:教案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利用小棒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并做好实验记录,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能够接受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创设实验情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揭示规律——画图验证这种探究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严密的论证方法。

教学是一种遗憾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用心去体会。在反复的实践中历练自己,弥补不足。这节课我的教学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多媒体出了一些问题,所以备课时就没有设置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未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的动态感知,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上课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推导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还可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分析给出答案效果更好一些,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再提问分析讲评比单独教师分析效果更好。 对于这节课我也存在许多困惑,我课上用仅有的四根木棒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并不能代表了全部的三角形的情形,其实应该再出若干不等长的线段让学生来一一验证,可是这样势必会用去大量的课堂时间,我们教师上课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这样做。也不知道这个环节怎样处理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尝试用列表、画图、假设、列方程等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数学研究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古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数学趣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多媒体出示)课题:“今有稚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稚兔各有几何?”

师:同学们,这道题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述,哪位同学看懂他的意思了?

学生表述基本正确都要给予肯定,并在此时出示正确意思。(课件展示)

师:现在大家都看懂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了,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古人留给大家的珍贵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通过观察、探索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看完这道题,从表面看此题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

学生预设:鸡和兔共有8只,鸡和兔共有26条腿(只脚),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学列表法

1、师: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可能会几只鸡几只兔?(给予少许时间让学生猜测)能胡乱猜测吗?需要抓住哪个条件?

生1:(鸡和兔一共8只)

2、师:是不是抓住这个条件就一定马上能猜准确呢?好,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大家来填一填,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的找出答案来,开始。

学生汇报(课件里展示正确答案)

3、师:你们和他的一样吗?这个方法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4、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刚才完成的都非常快,很了不起。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列表法不是唯一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切不是最简单的,引导学生寻求新的突破。)

学生预设:学生会看的出,因为数字比较简单,所以列表法还可以用,但是数字变大时,列表法将太麻烦,浪费时间。

5、师:那我们就来尝试研究新的更简洁方法。同学们再来观察下自己刚才列的表格,看看这些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数学的规律,请将你的想法跟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下。开始。

(三)尝试假设法(难点)。

1、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学生汇报方法

学生预设:①鸡的数量每减少1只,兔的数量就增加1只,腿的数量也跟着增加2条。

②兔的数量每减少1只,鸡的数量就增加1只,腿的数量反而减少2条。

③或者直接能说出全是鸡的时候是16条腿,题目要求26条腿,所以26-16=10(条),每只鸡比兔少2条腿(4-2=2),需要增加兔子补回来。所以10÷2=5(只)——兔,8-5=3(只)——鸡。(略)

3、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假设全是鸡一共是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主要让学生说出每孩子鸡比兔少2条腿。)你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算式,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预设: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5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即10里面有5个2。用5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5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从而得到鸡有3只。 学生反馈:学生和教师一起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2)假设全是兔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算式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板演:

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8-3=5(只)兔

3、肯定学生的答案,用课件结合画图法再演示一次,最需要强调的是4-2=2的2是怎么来。

4、小结:其实我们刚才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善于雄辩,且拥有高智商的律师们经常用这样的方法,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聪明。(板书假设法)

(四)列方程法

①、师:同学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列表法,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通过给出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学生预设: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鸡的腿=26条腿)(课件出示)

②、师: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把另一个表示出来。我们先假设鸡来试一下(课件演示)

③、师:出现了负2X,我们学过这样的解法吗?(引导学生假设兔为X最好,其实就是假设腿多的只数)那么我们先假设兔再来试试看。 ④、师:看来还是先假设腿多的兔更容易算些。列方程解的关键是在于找出等量关系:设他们的头数,以脚数相等来列出方程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体会可能性与生活息息相关。

1、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做

2、课件出示《孙子算经》中原题学生解答并集体讲评

3、课件出示“做一做1”

师: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时就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课件出示(龟相当于兔,鹤相当于鸡)展示学生作业,并抽生说说思路。

4、师: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二题。问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吗?有哪些地方相似?(大船相当于“兔”,小船相当于“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5、师: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行,一次性就解决了好几道经典的问题,其实只要你掌握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相信自己,题目再难,再复杂,我们都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四、全课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你知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又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请同学们自学P114页下面内容。好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列表法:

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2、假设全部是兔

2×8=16(条)

4×6=24(条)

26-16=10(条)

24-20=4(条)

兔:10÷2=5(只)

鸡:4÷2=2(只) 鸡:8-5=3(只)

兔:6-2=4(只)

列方程:先设脚多的为X容易解。

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本节课主要是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这个题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重在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

2、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内容,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表面上会做这一道题,却没有能力举一反三,解决鸡兔同笼这个模型中的其他题。我感觉似乎方法都呈现了,但是几乎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一种方法是讲透讲实的。

4、应该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所增强。

在经历这一次青年教师赛课的过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期望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是能感悟到更多更广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作为新教师的我,更不能只站在“一课一得”的这个基准上。通过这一节课的研读与授课,我想我也收获了许多,这一个小小的广角,也给了我更大的视野,更大的世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背景及学习目标设计

1、学习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本节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备知识。本节课着重抓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学习重点、难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剪刀。

二、学习流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角是一个

,它的度数是

°,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下面图中∠1和∠2的度数分别是:∠1=

°和∠2=

°.

【设计意图:

1、2两题回顾平角及相关计算,为本节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提供知识准备。

3、请你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4、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做的三角形纸片。回忆三角形的组成(边、角),说明角也叫内角,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三角形的内角和。设疑:观看flash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

3、4两题回顾三角形相关知识,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分别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小组交流。

2、班内交流结果,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180°。提问:提到180°你会想到什么?(平角)设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180°,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和180°有密切的联系,而平角是180°,我们可不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平角呢?

3、学生继续探究,用三角形纸片撕一撕,拼一拼,交流结果。

4、教师演示flash三角形的撕拼和折叠。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得到的结果不是180°呢?解释原因。追问:三只小动物谁说的对?

5、开阔视野。教师讲帕斯卡12岁发现三角形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明辨是非

(1)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2)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那么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 °.(

) (3)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 .(

(4)三角形中可能只有一个锐角.

【设计意图:

1、2两题都是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已知一般三角形两角,求一角的度数。】

2、求出各个未知角的度数(相信你能写的既正确又清楚)。

【设计意图:

1、2两题都是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已知一般三角形两角,求一角的度数。】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5°。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的应用。】

(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并在课下完成“数学日记”

【设计意图: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

做长分别是4厘米、5厘米、8厘米和9厘米的细木棒,试着用它们摆成三角形,你能摆几个?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180°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在测量法中,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剪拼法和折拼法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整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

一、二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和简单的判断题。第三层练习是求特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真正做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点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课程中,我多次利用超级画板、flash动画,从开始的激趣引入、观察猜想,到后来的数据验证,多媒体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另外,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我教学的一大特点,询问、点拨、交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设计思路:

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平日里你都喜欢吃什么菜?

生:菠菜、竹笋、羊肉、白菜„„ 师:同学们喜欢的可真不少,今天民主路小学食堂的叔叔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组丰盛的套餐,不知同学们会不会喜欢,赶快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三组套餐)

生:我喜欢A组套餐,因为它------ 生:我喜欢B组套餐,因为它„„

生:--------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食堂的叔叔为了让同学们吃得既有味道又有营养,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张营养成分表,帮助同学们了每道菜的营养成分,

(出示课件)

师: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信息?(生自由回答)

二、探索新知

师:我们从表中得知每道菜的热量、脂肪、蛋白质含量都各不相同

请同学们根据这张营养成分表,小组合作计算学校食堂三组菜的热量、脂肪总和分别是多少?

师:同学们认为这三组菜的营养组合好不好呢?

生:好 师;到底好不好呢?一起去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营养专家说的话)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意义。

生:不低于是不少于、大于或等于

不超过是小于或等于

师:现在我们再看看A、B、C三组套餐是否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标准?

生:A 套餐符合营养标准

B 套餐脂肪过高

C 套餐热量不够

师:B、C套餐不符合营养标准,我们可以怎样办呢?

生:B套餐脂肪过高了,我们可以把它的脂肪降低一些,把其中的一盘菜换成脂肪低一点的就行了

师:这样就符合营养标准了吗?还有需要注意的吗?

生答:„„

师总结:一份标准的套餐,要同时考虑脂肪与热量的含量,

三、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根据营养专家的标准判断出民主路小学食堂今天中午只有一组套餐符合营养标准,这可急坏了厨师叔叔,咱们赶快根据食堂提供的十种菜帮叔叔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要求:小组合作,每三种不同的菜搭配出一份符合营养标准的套餐,菜名可以用编号代替。比一比

哪个小组搭配出的方案多。

小组合作搭配方案

师巡视对合作困难的小组进行帮助

四、展示自己设计的\"营养午餐”

1、生汇报搭配结果。

2、举例说明荤素搭配。

五、营养小知识

1、有关营养的小知识

2、小调查: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六、小结: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抱着抛砖引玉、锻炼自己的心态上完这节课,感触颇多:

1、通过学生说一说、想一想、动一动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学生在学完本课后,对营养知识会有一定的认识,对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会有一定的帮助。

2、由于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不够到位,导致个别小组的同学在合作中不明白要做什么,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3、没能很好的在课堂中落实新课改精神。怕学生不能顺着自己的设计思路往下教学,导致放手不够,出现了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4、教学语言平淡且不够简炼,少了一份激情,却多了几份啰嗦,不能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学习。

5、教学机智不够老练,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处理欠妥。

最后,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看法。

推荐第10篇:教案反思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一课时)

柳州景行小学 钟步然

教材分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进述的是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文章的内容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篇文章其中蕴含的道理。对这篇课文,我采用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把自已就当成是文中的汤姆和爸爸,通过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用观察,比较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意思,学习作者用词的精准。

3.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

1. 导语:考考你,这些生字是否都会了。 2.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

3. 指名学生逐行认读。纠音后,全班齐读生字词。

4. 导语:有两个字很容易混淆,你发现了吗?有什么办法区别它们。 板书:

学生观察比较后,指名回答。

二.激趣,释题,读文,整体感知。

1.导语:同学们,谁钓过鱼?看看钟老师怎么钓鱼,注意听老师的动作要领。 2.多媒体出示,师范读:我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 3.问:有哪些动作要领?

4.多媒体出示,师继续范读: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5.问:“涟漪”是什么?

6.多媒体出示,师继续范读: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水下有了动静。 7.问:怎么了?

8.多媒体出示,师继续范读:我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大鲈鱼。 9.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师强调动作要领,生自由练习朗读。 10.谁学会了钓鱼,站起来读一读。举手示意的部分学生齐读。 11.导语:钓到鱼了吗?可是如果这时要求你这样做---- 12.板书课题:你

把这条鱼放掉

问:你怎么读? 13.板书课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问:你又怎么读? 14.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15.板书课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课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全班齐读课题。

16.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听,互相检查: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了吗。

17.问: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带着你的种种疑问,齐读全文。 18.反馈:读懂了什么?

问: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1.导语:故事发生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

多媒体出示《月下钓鱼图》(背景)

2.多媒体出示,师范读: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

问:“夜幕初垂”指什么时候? 3. 多媒体出示,师描述:夜色象一块幕布慢慢拉下来。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

4. 问: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5. 是啊,多美妙啊。你羡慕吗,齐读第1自然段。

6. 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你能想象他有多高兴吗。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

7. 师引读:这条鱼大到使鱼竿------。不用说,一定是有--------。连爸爸都在一旁------,投来--------。为了不让到手的大家伙溜掉,汤姆是---------。 8. 问:你猜当时汤姆的心情怎样? 9. 板书:惊喜

四.学习第5-12自然段。

1.导语:可是,这一切都被打破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汤姆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大家一起读读课文5-12自然段。

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汤姆心情的变化,用波浪线划下来。 3.反馈,指名读句子,多媒体出示: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5. 小组交流,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汤姆什么心情? 6. 指名反馈,相机板书:

生气,难过

无奈

惋惜

7. 而汤姆这些心情的变化,都是因为爸爸的一句话-------(师引读) 8. 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9. 结课:下节课,我们继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反思:

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词,用观察,比较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意思,学习作者用词的精准。3.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着重通过语言感悟和内容的理解、体会汤姆从钓到鱼的喜到被迫放鱼的悲,这第一波情感的起伏。

首先反思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是:在美读中培养语感。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教学第二自然段作者在描写汤姆钓鱼之前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间用了许多的动词,十分精当,对学生写作文时如何描写细腻很有帮助。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话,找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一番读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套上、甩起、抛向、划破、沉入、泛起。然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学生在细细品读中发现这些词是那么准确、生动,而且十分连贯,学生不时发出 “啧啧”的称赞声,“哇!我在钓鱼时也是这样的!”“我们也好像在钓鱼呀!”……我想: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当一段语言文字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它肯定是十分精彩、贴近儿童生活的。最后学生在边做动作边朗读中记住了这段精彩的话。通过这个教学片断,学生学到了一种描写方法,可能学生并不会马上运用,但通过不断的这样积累,总有一天学生会厚积而薄发的。

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可抓住“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永难忘”这条线索,让学生分部分理解。在学习第二部分时,通过“套上、甩起、抛向” 等钓鱼动作的理解,体会汤姆的技术娴熟、经验的丰富,“划破、沉入、泛起”等动词可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小心翼翼刻画了汤姆当时的情态,形容他小心谨慎,不敢丝毫疏忽的样子,非常贴切。再加上“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使得这一段描写更富诗意。引导学生多读句子,以便对于词语的积累。教学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感悟汤姆心情变化的原因是因为爸爸说了那句话,而爸爸之前“投来赞赏的目光”和现在用低沉的声音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又是为什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而体会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不容置疑的语气。又从“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斩钉截铁的语气中,认识到爸爸要让汤姆懂得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而让学生找出表现汤姆心情的词语时,也能很快地找出“不情愿、慢吞吞、叹了口气”等词语。“慢吞吞”一词不只惟妙惟肖地勾勒了汤姆当时的情态,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他表明尽管内心不情愿,有点舍不得放掉大鲈鱼,但是在爸爸的坚定态度面前又不得不这样做的心态,十分贴合小孩的心理。

最后请学生来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公德,我们怎样来自觉遵守。也可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看见过不遵守公德的现象,如果看见你会怎么做等等。

这篇课文教学时还宜采用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把自已就当成是文中的汤姆和爸爸,通过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学时还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质疑,解疑,探究。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后将其内化为情感。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或体会汤姆当时钓起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的惊喜万分,或体会汤姆想说服爸爸让他把这条罕见的大鲈鱼的侥幸心理,或体会听到爸爸严格的教诲后,不得不放鱼时的惋惜。在此过程时对学生引领与鼓励使孩子们进一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碰撞,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11篇:教案反思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生字“墙、替、帮、鞋”;书写“笑、画”;长句的朗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胖乎乎的小手:范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谜语激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出一则谜语考考你们。“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出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引入课文。

人的手多么灵巧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双胖乎乎的小手。[板书课题:胖乎乎的小手]齐读课题。

这双小手帮谁做过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课文吧。

3、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课文,利用视频《胖乎乎的小手:范读》对照阅读,用熟悉的符号标出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A、学生提出难读的生字词,其他学生帮忙。 B、游戏帮助记忆。(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A、检查读长句子。 ●出示四个句子。

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指读句子,引导学生先说优点,再评不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文中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

过渡:小朋友,你们通过读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们,好吗? A、学习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忆每个生字? B、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2)、写字指导。 A、“放大镜”。

●同桌比较“着”、“看”的异同。 ●全班交流。

●观察“着”、“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B、师范写。(引导学生看“着”、“看”中撇的书写) C、学生描红,练写。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

《胖乎乎的小手》写的是家人都很喜欢兰兰画的一幅画。从爸爸、妈妈、奶奶说的三句话中,可以看出,兰兰是一个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孩子。整篇课文充满了家庭的温馨,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很形象,所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兰兰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品德。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勤劳、孝敬长辈的品德正是他们所欠缺的。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文中蕴含的道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看手、画手、夸手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伸出你们的手让老师看一看。”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时我走到一位学生旁边,找出一双胖乎乎的手,请他举起来让大家看。让学生说出小手做过什么,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按上双手老师画出轮廓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出现在黑板上,说:“兰兰也有一双胖乎乎的手,这双手都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胖乎乎的小手》。”便引入了课文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教学识字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圈画生字,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交流了很多方法。例如:加一加,换一换;我教给了学生猜谜语识字的方法。例如:手下目是“看”;半个月亮是“胖”。经过具体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四)注重了朗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引导学生读通顺、读熟练,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懂,接着利用问题:“大家为什么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为读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特别是通过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读好爸爸、妈妈、姥姥三个人物说的话。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到了兰兰是一个爱劳动、孝敬长辈的好孩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教育。

(五)注重了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深入感悟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题。 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我运用了“看手、画手、交流识字方法、多种形式品读、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12篇:教案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中应从二年弱智学生的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短小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朗夜空美丽的景色,诗中写了小女孩子把月亮当作船,坐在弯弯的月亮上观看蓝天上闪闪的星星,表现了女孩喜悦的心情。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共有4句话。第一句是个比喻句,用并列的形式把弯月比喻成小船。第2、3两句借小船称代月亮。其中“两头尖”是弯月与小船成喻的相似点。第4句直写“我”坐在弯月里观看天上的的见闻,本诗想象合理,富有情趣,形象鲜明,多用叠词,韵节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儿童朗读、背诵。

课文配有插图,图把诗的意境画出来了,在闪烁着群星和蓝色的天空里,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坐在两头尖尖似小船的月亮上,看得出来,他是把弯月当小船,把蓝天比作大海,把闪闪的星星比作浪花。“小船”在这一望无际的天海之中荡漾,多么自由自在。

【学情简析】

学生对形象直观的动画片非常感兴趣,加之文中形象的比喻,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儿童的想象。但智障学生对星星、月亮、船、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懂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意思,运用“坐在月亮上,我看见„„”的句式说话。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令人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想象。

1、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示音频课件,请学生想象.)

2、师:可以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来到了天空,看到星星。 师:星星是怎样的? 生: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星星亮晶晶 生:星星很可爱。

师:天空中小星星很美丽,可是太孤单了,如果你是画家,还会再画什么?

生:我会再画个卫星。 生:我会再画只飞船。 生:我会再画个月亮。

3、师:小朋友真是个想象丰富的画家,现在老师先给这画加上月亮。

(在夜空图中出示一弯新月)这是怎样的月亮? 生:弯弯的月亮。 生:两头尖尖的月亮。

师:你觉得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生:弯弯的月儿就像小船。 生:弯弯的月儿像香蕉。 生:弯弯的月儿像把刀。 生:弯弯的月儿像眉毛。

4、师:有一位小女孩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在观赏着这美丽的夜空,(出示一位小女孩遥望着星空)她说:天空这么美,这么有趣,要是能飞上去那该多好啊!说着说着,她就睡着了,她梦见自己真的飞上天空了,坐在月亮上。(慢慢移动小女孩飞上了天空,坐在月亮上,)

师:这位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生:小女孩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有位诗人把我们小朋友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首诗,我们打开来读一读。

(环节评价:优美的画面把儿歌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初步体会到夜空的美。为读懂儿歌和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

(二) 读儿歌,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练读,或者你认为自己能读好的,就按自己的方式读,在小组中准备“朗读明星”比赛。

3、学生分小组练读课文。

4、“朗读明星”比赛。

(1)师:准备好了吗?谁有信心把第一句读好。 生1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生2评:我认为他没把月儿的美读出。我会比他读得好。(此生读) 生3评:我觉得他把月儿读得很弯很弯,把船儿读得很小很小, 师:小朋友有没注意到他是怎么读的。 生4评:我听他把“弯弯的”、“小小的”、读得很慢。 师:你听得认真,还有谁也能把第一句读好。 (2)师:谁来读读第二句。

生1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2评:她的语气太平淡了。

师:小姑娘坐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会有什么感觉? 生:她会很快乐。

生:她会很觉得在月亮上很好玩、很有趣。

师:那我们就带着快乐的、有趣的语气来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着自己上了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划着双桨,荡漾在星星闪烁的蓝天中,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地有趣、愉快。

生练读再指名读。

5、尝试背诵。师:小朋友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你们听一首歌。(放《小小的船》的音乐,学生背唱。)

环节评价: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当学生朗读有困难时,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喜悦的心情,激起学生的共鸣。当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就把诗的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1、师:这么美丽的夜空,小朋友想不想到月亮上去? 生:想!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轻轻地摆动身子,(放音乐),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到月亮上旅行。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小的船,知道了这首儿歌的意思,还进行了一次愉快地夜空之旅,看见了美丽的夜空。希望小朋友学好了本领长大后,也到宇宙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反思

《课标》中说:“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小小的船》这首儿歌是美的,那么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美的。那么如何在读书的过程中引着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呢?我的做法是:

1、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老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上丰富、宝贵的课程资源。我努力去用美的语言去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于是,课堂上就有了这样的话语:“宁静的夜晚,听,虫儿在鸣叫,小青蛙在歌唱,月儿慢慢地挂上了蓝天。”“弯弯的月儿多像小小的船呀!蓝蓝的天空就是蓝色的大海,朵朵的白云就是大海里的浪花,月亮船呀就在这云海中飘呀,荡呀!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把这两句美美地读一读,读给自己听一听。”我希望能够用这样的语言去撞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

2、将孩子的想象领到一个美的天地中

语文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象:“快看看,这弯弯的月儿特别的像——特别的像什么?”“那我们再看一看,月亮什么地方像小船呀?”“你们看,小星星在蓝蓝的天空中,朝着我们眨眼睛呢,它在跟小朋友们打招呼呢。快跟小星星说说话呀!想跟小星星说些什么呀?”引导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想象亲历语文境界,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想,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 语文是一个灵动的,充满激情的世界,教与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让语文成为我们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益人心智的天地;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想象,延伸更多的快乐!

《爷爷和小树》评课材料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极富童趣的课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其中蕴涵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本着“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年龄及心理特点”的原则,通过不同方式创设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力求本课的教与学在情境中互动、生成和发展。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

寓教于乐,趣味识字

在学词识字部分,教师通过利用形象的图片,自然的情景以及适当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识词识字。一年级的小朋友,识字时往往会出现“假会”现象,一起读时会,自己读时不会,课文里会读,单认不会读。吴老师在本环节设计了多方式、多层次的认读方法,循序渐进,既使学生掌握了要认的字及偏旁,也适当的渗透了一些识字方法,为日后自主识字创造条件。

二、

回归常态,当教必教

《课程标准》提出: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张老师在课堂上力求自己的教学回归常态,该导则导,当教必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朗读句子尤其是长句子是个难点。教参中也明确地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重视指导朗读,遇到长句子和不容易读好的地方,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张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一句时,用了一种最简单、朴素的画线的方法教小朋友连词成句的读。此处训练真实朴实,学习效果明显。这样教,也渗透了学法指导,学生再读长句子时,就不会有问题了。“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最好能读出感情来”,这也是教参中提出的具体的要求,因此,张老师在指导学生将这个长句子读正确、通顺后,又在“暖和的衣裳”和“不冷了”两处,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源于教材,适当拓展

本课教材虽内容浅显,但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在课中拍手歌和课尾歌曲的设计上,都选取了与本课教材密切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引导学生懂得,人与大自然万物是朋友,应和谐相处!

另外,吴老师在课堂上也能时刻关注学生,较为适宜的进行一些课堂常规训练;也能抓住一些细微处,进行听说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认识事物。这对于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13篇:教案反思

音乐活动:新年好

活动目标:

1、欣赏个表演《新年好》,愿意跟着哥哥姐姐随音乐做动作以表达自己愉快的情绪。

2、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新年好》的音乐

2、邀请几个大班小朋友排练歌表演《新年好》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复习儿歌:新年到,新年到。敲锣打鼓放鞭炮。新年到,新年到,小朋友们拍手笑。

2、配班老师带大班幼儿进入活动室,主班老师向他们问候:哥哥姐姐新年好!大班幼儿向老师和弟弟妹妹问候新年好。启发幼儿向哥哥姐姐问候新年好。

3、《新年好》音乐声起,大班幼儿进行歌表演。

4、鼓励幼儿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唱歌、拍手或随意表演动作。

5、请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带户外玩耍。

活动反思:

《新年好》这一音乐活动,让幼儿在欣赏歌曲时感受歌中表现的新年气氛,并在老师的带动下参与表现活动。

在欣赏歌曲时,由于歌词简单,旋律欢快,幼儿很快学会了跟唱歌曲。还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创编相互恭喜、跳舞、拍手的动作。

小朋友们纷纷挤到我的面前学跳表演动作,为了让每个宝宝的情感得到满足,我一个一个轮换的与每个孩子对跳。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到了何不让孩子自由的选择一位同伴对跳,所以我鼓励宝宝们找好朋友一起跳舞,几遍以后我又鼓励宝宝们变换朋友跳舞,在游戏中促进了宝宝的交往能力,让宝宝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不过也有几个孩子不会自己找好朋友,我就随时进行调整,帮助孩子学习交往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游戏。

智力游戏:猜猜他是谁

游戏目标:

发展幼儿的听觉

游戏准备:

蒙眼布一块

游戏过程:

1、请一名幼儿站在圆圈的中间,蒙上眼睛,其他幼儿互换位置。

2、蒙眼的幼儿沿着圆圈走,任意摸一名幼儿的头问:“你是谁?”被摸的幼儿要说一句简单的话。如:“你猜我是谁?”“我不告诉你。”

3、蒙眼的幼儿根据被摸幼儿的声音特点,猜出他是谁。

4、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听懂并理解“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规则;难点是幼儿能运用游戏规则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根据情境表演,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游戏的基本玩法,能准确的发准“猜、是、谁”等字音。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在听到敲门声后能用质疑的口吻问“你到底是谁呀?”整个活动,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并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在自主游戏中,规则意识还需加强。

第14篇:教案反思

教案反思:

1.Warming up :要和之前学的有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2.注意衔接,可以用简单的英语。

Eg.Everyone can be the monitor if he wants.Do you want to be the monitor? If you are good at sport, you can be the PE monitor for your cla.这样避免在后面的问题Which monitor would you like to be?,学生不会回答出现冷场。

3.注意重难点提前突破,再进入课文学习,以免在后面阅读中学生不会。

4.重难单词:要按照课文中出现的顺序呈现,给学生减少困难。

先read the paage并找出difficult words, 然后呈现PPT上的短语,若有学生未找到短语,要提示line 4 Lingling’s words/the first paragraph(先自学再讲解)

5.手机注意静音或者震动 6.One reads, the other translates.7.Careful reading, correct the mistake one by one.8.漏掉的知识点: can 后面加动词原形。 9.班主任:

记住家长和孩子永远是站在一边的,所以不要用悲观的态度告诉家长孩子有多糟糕,要看到他的长处,鼓励家长,相信他一定能进步。

要和孩子交朋友,这样课上加分和扣分较容易。对于新老师,学生往往有抵触,“你凭什么扣我分”,所以要多加分,少扣分。

孩子喜欢拿期末教师评估来吓唬老师,“如果你。。。我就给你评差等”10.

第15篇:教案及反思

教案及反思

大三班

张瑞雪

大班健康与艺术活动中国功夫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中国武术,学习中国功夫的几个基本动作。2.欣赏歌曲《中国功夫》,感受中国功夫雄壮有力的气概,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中国功夫的录像;教师腰间系红色绸带;歌曲中国功夫;一本武林密集的画册书。四块有中国功夫动作的黑板(放在教室的前后左右)。幼儿分成四组。 活动过程

一. 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腰间红绸带提问幼儿看到了什么,今天的打扮和每天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告诉小朋友穿成这样是因为老师最近迷上了中国功夫。

2.教师播放中国功夫的一段录像,幼儿欣赏。

小结:告诉幼儿练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自我防卫。

二.我来学武术。

1.拿出武林密集激发孩子学习武术动作的兴趣。四组分别观察动作图示,学习中国功夫的基本动作。 2.幼儿自有练习,熟悉模仿的动作。 三.欣赏歌曲,并能运用歌曲配动作。

1.播放歌曲《中国功夫》请幼儿欣赏。教师:小朋友听到了这首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播放歌曲,教师和幼儿一起数歌词,并引导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3.尝试用练习过的动作来配音乐。第一个动作用第一句歌词,第二个动作用第二句歌词。。。。。。。完成四个动作的练习。

4.运用肢体动作自由创编和表现。

课后反思

很高兴在来到五家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有这样一个准备我人生第一个公开课的机会,前一段时间班级里播放《功夫小子》的动画片,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并且对中国武术很感兴趣,我选择了这节活动课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大胆改变了以往先示范后讲解的教学模式,以幼儿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但是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以下的不足,1.音乐的音响突然停顿,影响了课的效果。最后没办法只能用电脑来放音乐,电脑的声音小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我觉得这节课出彩的地方就是听音乐配动作。没有完成很好的效果,3.大声的音乐能吸引小朋友,激发强烈的兴趣。

通过这节活动课让我学习了很多,希望这些经验和不足成为我今后工作学习的基石,一步一个脚印的牢牢的走下去。在幼教的事业里修建好一个自己的码头,让越来越多的船只在我的码头停靠。

2012年11月18日

第16篇:教案与反思

复韵母ao ou iu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三个复韵母ao ou iu 及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能正确拼读由声母与韵母ao ou iu 组成的音节,能读好三拼音节。

(3)、能正确拼读拼音词和拼音句子。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运用ao的发音方法,自己去探索尝试,使用字母连读的方法试读ou和iu,通过比较ai ei ui与ao ou iu 在发音上的区别于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2)在分析音节组成、复习三拼音节拼读口诀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拼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重点:读准三个复韵母ao ou iu以及四声。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直呼三拼音节和拼音句子。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ai ei ui,齐读。

2、单韵母的本领课真大呀!它们除了能组成ai ei ui外,还能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板书课题:11 ao ou iu

二、新授

1、教学复韵母ao

(1)教学ao的发音:发音时,先摆a 的口形,然后口形收缩,逐渐拢园,口形是由大到小,就可以发出ao的音。

(2)师范读,声跟读、练读,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练读四声调:板书ao的四声调,学生反复练读

2、教学复韵母ou (1)教学ou读的发音:发音时,注意开始摆O的口形,然后口形收拢,发出u的音,就成为ou的音,口形由大圆到小圆。

(2)师范读,生跟读、练读,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练读四声调:板书ou的四声调,学生反复练读。

3、教学复韵母iu

(1)教学iu的发音:发音时,先摆好i的口形,然后向u过渡,形由扁到圆,就发出iu的音。

(2)师范读,生跟读、练读,再指名读、开火车读。

(3)教学iu的四声调:板书iu的四声调。

三、指导书写

1、比较一下三个字母的形

(1)ao和ou、ou和iu 易混,指导书写需强调

2、指导书写

(1)师范写,强调标调时注意标调方法。

(2)生描红、临写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3个复韵母家族的朋友ao ou iu ,大家学得很认真,要记得把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

2、读儿歌:身穿鸭绒袄,拍着小手笑,游泳健儿不怕冷,海鸥变飞边叫好。

五、布置作业

1、将复韵母ao ou iu每个抄写一排

2、吧复韵母:ao ou iu的四声调做成卡片,并读给父母听。 复韵母 ao ou iu 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ao ou iu 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内容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ao、ou、iu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都能和语境图相对应。第二部分是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读练习。第三部分是看图读句子,识字。句子中有含复韵母ao、ou、iu的音节。通过看图读句子,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常识。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儿歌中有含复韵母ao、ou、iu的音节。本课教学有2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课标对本年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复韵母a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声母与ao ou iu组成的两拼音节。 教学重难点:ao ou 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两拼音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拼音卡片。

二、说教法:

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将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内容贯穿在故事之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轻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抽读、齐读、接火车读等方法来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把所学的知识逐步转变为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分五部分进行教学

(一)、复习检查

我是这样导入的:单韵母的本领课真大呀!它们除了能组成ai ei ui外,还能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板书课题:11 ao ou iu

(二)、学习复韵母ao ou iu的音和四声

1、学习复韵母ao

(1)、指导发音:

在指导发音时,先摆a 的口形,然后口形收缩,逐渐拢园,口形是由大到小,就可以发出ao的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通过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来掌握ao的发音。

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目的教给学生的发音方法。

(2)、练读四声调:在学生掌握发音方法后进行四声学习,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个别读来掌握四声发音。

2、学习复韵母ou

(1)、指导发音:发音时,注意开始摆O的口形,然后口形收拢,发出u的音,就成为ou的音,口形由大圆到小圆。

(3)、练读四声调

学习复韵母iu 发音时,先摆好i的口形,然后向u过渡,形由扁到圆,就发出iu的音。在学生掌握发音方法后。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进行四声练习,这部分教学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学习探究iu的读音及四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三)、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应注意些什么

2、是范写,生描红、临写。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3个复韵母家族的朋友ao ou iu ,大家学得很认真,要记得把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

2、读儿歌:身穿鸭绒袄,拍着小手笑,游泳健儿不怕冷,海鸥变飞边叫好。

第17篇:五一劳动节教案反思

篇1:五一劳动节教案反思

五一劳动节教学活动及反思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五一劳动节教学活动及反思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五一劳动节教学活动及反思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

2、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

3、激起幼儿尊敬和热爱劳生动民的感情。活动准备:

1、认识“

五一劳动节教学活动及反思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

2、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

3、激起幼儿尊敬和热爱劳生动民的感情。

活动准备:

1、认识“五一”劳动节的多媒体课件。

2、工人、农民、医生、老师、厨师、司机、售货员的图片。

3、《劳动最光荣》音乐。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 《劳动最光荣》 , 在精巧的歌曲中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听里面都 有谁?

2、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

老师:这首歌是说小蜜蜂爱劳动,为人们采花蜜,人们都喜欢它, 我们人们也爱劳动,过几天就是一个全世界人民的节日,你们知道是 什么节日吗? 1)老师出示五月一日的日历,请幼儿认读五月一日,提示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字是红色的 ? 这是什么节日 ? 是谁的节 日? 2)讲授“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告诉幼儿五一劳动节是全 3)请幼儿说一说,世界劳动、工作的人都过的一个重大节日。你的父亲、母亲是做什么工作的,你还知道有哪些劳动者?

3、观看《 “五一”劳动节》的多媒体课件,认识劳生动民。

1)观看课件,边看边穿插提问和指引,启发幼儿理解劳动者是用自 己的劳动为大家服务的人。

2)请幼儿说一说,你知道都有哪些劳动者。

4、出示劳动者图片,指引幼儿建立尊敬劳生动民的感情。

1)观看图片,说一说他们都是谁?是干什么工作的。例如:医生为 患者看病,清洁工把街道扫除的干洁净净,司机开车让人们出行 更便利,厨师会做好吃的菜,老师教授知识,建筑工人盖高楼大 厦,农民种庄稼等等。2)依据幼儿已有经验,谈谈自己身边的劳动者。通过讨论,启发幼 儿发现他们的工作和小朋友生活的关系,指引幼儿尊敬他 们。活动延伸: 让幼儿为老师、父母或其他劳动者制作一份小礼物, 祝贺他们的节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运用了音乐带动幼儿歌唱和表演,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活 动动静结合。

随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幼儿介绍了五一劳动节的来历,介绍了各行 各业不同阶层的劳动者, 并通过图片观察了解了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组织幼儿 互相谈一谈自己父母的职业, 并说出他们的辛苦,让幼儿深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 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小班幼儿对于节日的概念及意义的意识模糊加之没 有很多的生活经验, 所以在出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图片时,不能很快说出劳动者的 职业, 所以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是在组织 活动前准备及预设不足所导致的。篇2:五一劳动节教案反思 2013-04-08、科技人员、司售人员、服务人员的工作录像片断。活动过程:

1、介绍 五 一 国际劳动节。(1)教师请幼儿认读5月1日,提示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字是红色的?是什么节日?谁的节日?(2)讲解 五 一 节的来历,告诉幼儿这是全世界劳动、工作的人都过的一个节日。知道是所有劳动人民的节日。2.认识...小班社会教案:《五一劳动节》的相关内容2014-11-05活动意图: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儿歌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儿歌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2014-11-05科学意图: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2014-11-05科学意图:吹泡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幼儿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探究,发现,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吹出泡泡的神奇与喜悦。使幼儿感到科学活动不在枯燥。适合班级:...2014-11-05科学意图: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手部的精细动作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他们利用乒乓球、剪刀、垫板以及少许的水,制作旋转小花。体会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与成就感...2014-11-05科学意图:对幼儿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幼儿受年...2014-11-05科学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目标重心是科学知识与经验的获得,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运...2014-11-05科学意图:自由翱翔的愿望来源于人类摆脱自身的局限、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的渴求。飞向天空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愿望...2014-11-0

5一、照样子,写算式。

二、看看说说几点了。

三、给认识图形涂色。

四、在○填上>、<。6○36○97○45○24○41○8

五、计算一下...2014-11-05科学意图: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孩子接触新材料新工具,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丰富孩子...2014-11-05科学意图: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自己实验,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2014-11-05科学意图:幼儿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2014-11-05科学意图:开展 传声筒 活动。体验自制玩具的乐趣,让孩子初步感知纸筒的形态特征、探索玩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适合...2014-11-05科学意图:科学实验不仅增长幼儿的知识,而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鼓励大胆地尝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相信幼儿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4-11-0

5一、说教材1设计意图孩子对小动物天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对它们表现出莫大的关心与好奇。《数一数》这首...2014-11-05背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动作操作性强,深受幼儿喜欢,这就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泥工活动。小班的孩子对彩泥非常感兴趣,他们揉揉捏捏,搓搓压压,感受着彩泥活动带...篇3:五一劳动节教案反思

活动前言: 过完了清明节,又到了五一劳动节,那么小朋友们知道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吗?在五一期间你有什么打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五一幼儿园都有什么活动安排吧,了解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要!

活动目标:

1、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人民的节日。

2、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并体验劳动是件辛苦又快乐的事。

3、激发爱劳动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假日里,布置幼儿去附近的理发店理发,到超市购物等,了解人民的劳动。挂历一本、幼儿带家长工作照一至两张。

2、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科技人员、司售人员、服务人员的工作录像片断。

活动过程:

1、介绍 五 一 国际劳动节。 (1)教师请幼儿认读5月1日,提示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字是红色的?是什么节日?谁的节日? (2)讲解 五 一 节的来历,告诉幼儿这是全世界劳动、工作的人都过的一个节日。知道是所有劳动人民的节日。

2.认识谁是劳动的人,他们都做哪些工作。

(1)观看录像片断,边看边穿插提问和引导,启发幼儿理解劳动者是用自己的劳动为大家服务的人。

(2)谈谈自己身边的劳动者。请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拿出家人的照片说一说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教师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们的工作和小朋友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尊重他们。

3、请幼儿回忆参观理发店、超市的情景,进一步了解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劳动的辛苦。

教师提问:你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些什么?他们是怎样劳动的?

4、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5、幼儿讨论,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劳动是件辛苦而又快乐的事。

提问:理发店的叔叔阿姨都干些什么事?没有他们会怎样?超市里叔叔阿姨每天站着累吗?既然累为什么还要干?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6、带领幼儿参加幼儿园公益劳动(捡石子、捡树叶、扫地),并观察劳动后场地的整洁,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7、师生共同布置 劳动的人最光荣 的展览,将家长工作照装饰后张贴在上面。

活动延伸

让幼儿为老师、父母或其他劳动者制作一份小礼物,祝贺他们的节日。

第18篇:交通安全教案反思

交通安全教案反思

交通安全很重要,我们时刻都不可忽视。本次活动主要是讲有关交通方面的知识,遵守交通规则要从幼儿抓起。让幼儿懂得交通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时所做的手势,并让他们学习一些简单的指挥交通的动作手势和交通标志,使幼儿明白遵守交通规则对交通顺畅和保障生命安全的意义。

1.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指挥手势。

2.认识一些交通标志。

3.培养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4.激发对交通警察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重点是学习一些常见的交通指挥手势和标志。

难点是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1.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图片。

2.一些交通标志如斑马线,人行横道,禁止行人通行,左转右转等

3.警帽,哨子。

1.组织幼儿观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图片并让幼儿说说交通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时都做了哪些手势。指导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指挥交通的动作和手势。如左转右转,停止,直行等。

2.启发幼儿说说日常生活当中在马路上如果没有交通警察会发生什么事?

3.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认识人行道,禁止行人通行,左转右转等交通标志。

4.引导幼儿回忆在街上见到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或交通事故,讨论在街上应该怎样走,怎样过马路,乘车时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

5.游戏,带幼儿到操场上,教师画出十字路口路线,让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其他幼儿模仿司机开车的动作,在马路上行驶,按交通警察的哨声和手势停止,左转,右转,直行等。然后再轮流交替扮演做游戏。

本人组织这次活动比较接近日常生活,所以孩子们都很认真听并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很高,接受能力也快,能掌握一些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懂得了一些交通标志,教学效果不错。在教学中设计的游戏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趣中练。

第19篇:猜谜语教案、反思

语言活动

猜谜语

活动目标:

了解猜谜语的技巧,在游戏中体验猜谜语的乐趣。 学习按动物的特点来猜谜语。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猜谜语的兴趣。

导入:谜语王国今天要举行谜语比赛,你们想去吗?想去的话,要先学会猜谜语的本领,老师说一首儿歌,小朋友仔细听,猜猜是什么?

1、出示图一,教师朗读幼儿猜。(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谁能用儿歌里的话告诉我。 小结:从它的外形特征猜出来的。

2、出示图二,教师朗读幼儿猜。

(粽子脸,梅花脚,叫声汪汪汪,爱吃肉骨头。) 提问:你是从儿歌的哪句话猜出来是小狗? 小结:从它的叫声猜出来的。

二、了解猜谜语的技巧。

1、出示图3教师朗读幼儿猜。(小小年纪胡子翘,看见小鱼喵喵叫, 爱洗脸来爱梳头,老鼠一见连忙跑。) 提问:你是从儿歌的哪一句猜出来的。

教师分析:第一句是说小猫的样子;第二句是说小猫声音;第三句是说小猫的爱好;第四句是说小猫的本领。 提问:那老师说的这首儿歌里面有“猫”字吗?

教师分析:这首儿歌就是谜语的谜面,小朋友猜的小猫就是谜语的谜底,一则谜语由谜面和谜底组成。谜面里面不能出现谜底。

2、幼儿用方法猜谜语。

出示图4教师说谜面,幼儿猜谜底。

(远看像只猫,其实是只鸟,夜夜去放哨,田鼠跑不了。)请你猜猜谜底是什么?

小结:从它的样子和本领猜出来的。

教师总结:在猜动物谜语时,我们可以从它的样子、叫声、爱好、本领来猜。你们学会猜谜语了吗?

三、游戏谜语比赛。

师:谜语王国到了,比赛开始,你们准备好了吗? 三组幼儿分红、黄、蓝三队。

比赛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必答题,第二环节是抢答题。 教师组织比赛游戏。 为获胜的队发奖品。

教师总结:谜语王国里好玩吗?今天回家就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发生在谜语王国里的事情。

语言活动《猜谜语》反思

本次活动,我是以去谜语王国参加比赛为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猜谜语,并学习猜谜语的方法,然后去谜语王国参加比赛。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做了生动的课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中谜语的设计,我是以“可爱的动物”为兴趣点切入核心,将幼儿已有的对各种动物的了解引入活动,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推测、判断。让幼儿知道猜动物谜语时,可以从动物的样子、叫声、爱好、本领四方面来猜。

在组织活动中,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这次猜谜语活动中,我由于外界因素,自身的情绪不够高涨,幼儿由于换了新环境,整个的活动气氛不够热烈,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但主要是我自身对课堂气氛把握不好导致的,因此在课堂把握,教师活动语言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在活动设计中的比赛环节,我将幼儿分为三组,但是中班幼儿没有竞争意识,应将幼儿分成两组,设计的谜语也过多,应相应的减少一部分。这主要是我设计活动经验不足,应在以后的活动中多看多学。

通过这次猜谜语的教学活动,使我对猜谜语这一语言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语言活动游戏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在活动中,反应我还应加强对“语言领域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组织活动经验的提高。

听课总结

本次活动是“语言领域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化”,共听了9节活动,各个老师都有自己精彩的环节,这些精彩的环节都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首先是大五班李湛梅老师的《颠倒歌》,我觉得李老师的导入部分,是用一副颠倒画导入,让幼儿体会到颠倒常理的可笑,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对颠倒的兴趣也更浓了。在学习创编环节,李老师能结合大班前半学期的特点,由老师说正确的语句,幼儿说颠倒,降低难度,但没有降低幼儿学习颠倒的兴趣。

其次中二班邵晓娟老师的《象形字》,邵老师活动中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佩服。活动导入用两幅简单的图画,让幼儿了解象形字的由来,这一点比其他几位老师用口头表达形式要好的多,幼儿容易理解,也能激发幼儿对象形字的兴趣。游戏环节《小小汽车》设计的儿歌,朗朗上口,幼儿听一遍两遍后就能记住,并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活动最后的电影放映,把幼儿带入了象形字的王国,让幼儿对学习象形字,对发现生活中的象形字更有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培养幼儿今后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但我觉得老师们对“游戏化”的了解还不够准确,不敢深入,在组织活动时把握不好,设计中没有新意,游戏的设计与活动融合的不够密切,应让老师多学习理论知识,多看看的活动形式,多听听专家讲座,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及素质。

活动中所用的游戏及形式

本次语言活动《猜谜语》游戏是比赛游戏,游戏形式是集体竞赛形式。

游戏准备:谜语,奖品。

游戏玩法:将幼儿分成三组,比赛中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必答题,第二环节是抢答题。

游戏开始教师请第一组幼儿猜必答题,其他两组的幼儿听听想想他们猜的对吗?但不能说出来,以此进行第二组、第三组必答题。答对一则谜语得到一个笑脸娃娃。

第二环节抢答题,老师说出谜面,三组幼儿同时来猜,哪组的幼儿先猜对,哪组幼儿获得一个笑脸娃娃。

两个环节结束后,哪组得到的笑脸娃娃最多,哪组的幼儿获得最后的胜利。获得胜利的这组幼儿每人获得一个笑脸娃娃。两个环节的谜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幼儿在游戏中猜谜语,在猜谜语中学习。幼儿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游戏规则:

在第一环节必答题由一组幼儿猜,其他两组不能说的。 第二环节抢答题幼儿回答必须全面准确。

第20篇: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执教人:牟利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数单位的特点。

2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具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1.请学生们用单位为米的直尺测量讲桌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课本第60页上面的插图(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看课本第60页下面的插图。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

表示吗?

4.小结: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

2.看课本第61页的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1/4分别是: (1) 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 表示这样的几份?

3.如果把1/4改成3/4,请再说说它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把一个图形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1/4,三份是3/4.把4根香蕉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根是这把香蕉的1/4,三根是3/4.把一盘面包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1/4,三份是3/4.4.概括分数的意义。

(1)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 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板书中的“一个整体”分别改成“单位“1”。

三、完成“做一做”

1.学生完成第62页上的“做一做”(填写在课本上) 2.交流、核对答案。要求完整地说,如:

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1分是这堆糖的( ),2分是这堆糖的( )(填分数)。

四、教学分数单位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7里面有几个1?26呢? 2.3/4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5.指出:分数单位是有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2.拓展练习:

(1).把单位“1”平均分成a份,表示这样的 b份的分数是( ),分数单位是( )。 (2).分数单位是的分数你能写几个?

3.交流经验:先找准单位“1”,再看平均分成几份,然后确定直线上这一点用几分之几表示。

六、师生共同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说说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64页第8题

家庭作业:P6

3、64页第

3、

4、

5、7题

八、板书设计

1、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单位“1”: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分数的深入学习和探究。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单位“1”可能还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较好、较全面的理解单位“1”是非常的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有关分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了解和思考,让学生汇报分数的产生。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先表示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1/4,然后表示出12个足球的1/4,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这样一步步体会出分数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概念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时,在后面的分析和探讨的环节中,学生感知了分数意义。

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课堂语言的概述不够严密、精炼,课堂又没把重点板书出来。由于我对分数的意义分析不够透彻,学生可能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扎实,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补漏。

教案反思模板
《教案反思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